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家访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去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来,xx小学深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积极开展各项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为了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倡导高尚的师德师风,使“立德以为师志行以树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也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xx小学党支部于XX年1月5日至1月15日开展了主题“冬日暖阳,携手追梦”党员教师“双结对”家访活动。
此次活动由三位党小组长王xx、许xx、李xx牵头。在经过方案讨论后,全校党员、教师、班主任组成37个家访小组,利用中午、放学及双休日时间,深入学生家庭,耐心听取家长意见。在家访活动中,党员教师们将特殊学生家庭作为重点对象,做到“指导学习,开导心理,引导健康,善导生活”,为孩子送去师长的关爱,为家庭送去组织的温暖。对于一般家庭,家访小组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及时了解了更多的学生生活、性格、爱好、习惯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做到全面了解。家长也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很好,能够为学校与家庭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营造出一个培优补缺的平台。
活动后,xx小学进行了活动总结会议,党支部书记陶xx指示道要做好XX学年xx小学党员教师“双结对”家访活动记录的总结。并根据记录的学生情况,分梯次、分类别处理,使差等生补足基础、中等生稳中求进、优等生发散思维,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真正把群众最关心的下一代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家访工作有它的难点和容易点,难点是工作量大,容易点是群众容易接受。要通过科学取样、合理安排等以点带面、车轮战术的方式方法克服其困难,并且由容易点切入,以群众路线的角度,将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会后,xxx小学校长吴xx表示到,家访工作的群众路线性“说特殊,也特殊,说不特殊,也有它普遍的地方。”特殊的是它不是直接服务于群众,而是服务于群众的子女,不特殊的是群众的子女正是群众最关心的事,而家访工作恰好延伸到了群众心里最重视的地方。今后,学校将会以此次走访活动为契机,把走访的经验应用到学生教育管理中去,提高教师队伍、教务管理的工作水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位教师表示道,在走访的过程中,每个家庭都给了党员教师们不同的欣慰和感动,对结对的37个孩子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孩子们的这个冬天会因为学校的关怀而不再寒冷。老师们、同学们的深厚关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扫除他们心灵的疲惫,让他们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伴随他们茁壮成长,携手迎来属于他们的美好梦想。
按照学校规定,每学期召开一~二次家长会。
2、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告学校或班级的教育工作;介绍学生的学习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状况;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共同研究、落实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召开家长会议前,教师在准备好学生各方面的植被,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开会前两三天发书面或口头通知,让家长明确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中心内容。
5、会议前向学生讲明会议的目的、意见,扫除学生思想顾虑,使他们动员家长参加会议。
与热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交换意见,听取建议,选定会上发言的家长,做好发言准备。
二、进行家访
(一)家访的量化指标:
班主任每一学期到学生家中采访,必须完成学校下达的量化指标(各中小学教师都要深入学生家庭,成为联系家庭和学校纽带)。
(二)家访的原则:
家访必须分层次进行,每个学生均要享受家访的待遇。学有潜力的学生、特长生、单亲家庭学生、贫困生、学困生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要作为家访重点对象。
1、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2、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及思想发展动态;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途径;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学生实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3、收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三)家访的内容:
1、学生在校实际情况汇报。
2、学生在家实际情况询问。
3、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环境、教育等情况。
4、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手段。
5、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感情。
(四)家访的注意事项:
1、家访后,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收集各类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及时填写家访登记表,并让学生家长在家访登记表上签字。做好家访工作总结。
2、家访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片面孤立地评价学生。要有情感艺术和语言艺术,引导家长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子女。
3、家访时,学生、学生家长都应在场,个别问题可要求学生回避。
三、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主要任务: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1、在班级学生家长中选出热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3~5人组成家长委员会组织。
2、利用家长的特长,让家长兼任学生的教师或班级辅导员。
[关键词]家访 倾听 人文关怀 不良态度
笔者是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多年的家访实践与总结反思,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除了要有端正的思想态度和掌握相应的原则、方式方法、言行技巧外,还须注重一些细节方面的做法。
一、学会倾听
家访工作中,有些教师只是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完了事,而没有耐心地倾听家长和学生的想法与心声。倾听,既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对学生和家长表示尊重的基本体现。学会倾听,就是要放下架子,耐下心来,听被访者诉说。
首先,要学会倾听家长的诉说。每个家长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建议,他们或许对学校、对教师、对自己的孩子、甚至包括对自己乃至对家庭都有许多话要说。因此,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多听他们的倾诉,让他们表达思想和意愿。对于那些有苦衷、有难言之隐或有戒意以及不善言表的家长,教师也要诚恳地征求他们的意见,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困难、要求和希望。对于家长的诉说,即使他们的意见很尖锐、要求很苛刻、态度很生硬、语言很粗鲁,教师也必须“洗耳恭听”,表示欢迎和接受,这样才能让家长把话说透,才能打开家长的心结。
其次,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想法和意愿。在学校,他们或许由于环境的原因,不能或者没有机会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家访时教师一定要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要有意地引导他们说话,让他们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事情,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说出自己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那些平时在学校和老师眼里的所谓的“差生”,教师更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不能对他们有任何的轻视和忽略表现;对于那些性格抑郁或对教师来访有反感的学生,教师要在消除他们思想负担的基础上启发他们表达所思所想,倾诉自己内心的愿望。
二、渗透人文关怀
教师家访不是一个公事公办的履行义务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期望、积极主动的教育过程。家访过程中,要始终渗透人文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即是指教师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以友善、友爱的态度,热情地对学生及其家长和家庭给予真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教师要善于从细节处体察情况,并用充满温馨的语言对学生和家长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教师走进一个学生家庭时,若学生和家长不是处于相对紧张繁忙的状态,嘘寒问暖、话话家常是必要的;当发现学生、家长及家庭具有某些优点、长处时,则可由衷地给予肯定、赞美和感叹;当面对那些发生过家庭不幸、遭受过生活挫折或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家长时,则要真诚地表示理解、同情、怜悯或帮助。特别对于那些“学困生”和“问题生”以及对学校和教师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更要从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生活娱乐、饮食起居等细节方面给予关注,决不能在他们及其家长面前板着脸孔,表现出一副冷漠的态度。
第二,家访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表达出自己对学生、家长及其家庭的关心与关爱,还要表达出学校、社会以及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因为,教师家访不是单纯地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学校,代表着党和政府,代表着社会。这就要求家访教师能用最恰当的方式、最贴切的语言,向学生和家长转达学校、社会以及政府对他们的关怀与关爱,让他们能从最高层次和最广泛的层面体会到温暖和温情。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家访效果。
三、理性对待家长的不良态度
在教师家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还会遇到一些很特别的家长,他们对家访教师的到来表现出不欢迎、不恭敬、不友好、不合作态度,比如:冷漠、不满、反感、怀疑、抱怨、嘲讽等。有的是把因家庭成员之间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不愉快情绪,转移到了来访教师的身上;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校或者在家表现不好,成绩不佳,家长跟孩子赌气,索性把气撒在了来访教师的身上;有的是因为对学校的某些工作不理解、有误解或者对某些教师有成见、有不良看法,就以偏概全,借机对来访的教师冷面以待,冷眼相看,冷言相讥,甚至大放厥词、出语不逊。上述种种,都会在教师心理上产生负担甚至伤害。因此,遇到以上情况,教师需要冷静和忍耐,并以理性对待和处理。决不能“以暴制暴”,与家长产生对峙情绪,或者中断家访,一走了之。
首先,要做到不愠不怒,不急不火,以恭敬的态度倾听家长的诉说,平静而细心地倾听他们发牢骚、发怨言,不回避、不掩饰,表现出一名教师应有的儒雅、大度与人格修养。
其次,要对家长的冷漠、反感、怀疑、抱怨、嘲讽等情绪做出理性的分析,正确地判断此种情绪来自何处。如果是来自其家庭内部,则可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以“和事佬”的身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略加劝说,使对方消气,然后再进行沟通。如果是来自对学校或者教师的成见、误解,那就需要在不伤害家长感情的情况下,从维护学校大局利益和教师整体形象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出正面解释,尽量消除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成见和误解。如果是来自家长跟自己的孩子赌气,则此时教师应尽快地消除家长的火气,及时客观地评价他的孩子,并着重指出和称赞孩子的优点、长处,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缺点和问题,引导家长该怎么做。
一、引言
费登伯格(1974)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相联系,是长期演变的结果,具有情境指向性,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消极情绪能导致职业倦怠,但不是所有承受消极情绪的人都会有职业倦怠。适当的压力感和紧张感还能催人奋进,给人动力。负性情绪长期不能得到解决,且没有缓冲的心理资源,又没有支持系统的话,就会导致职业倦怠。复原力就是可缓冲和降低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以往的复原力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中,研究者们只重视不同复原力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而忽略了高复原力者经常体验到积极情绪,低复原力者体验到更多负性情绪。
关于如何干预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专家曾强调“积极心态”的调节作用,但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专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指导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时,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很少有人在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问题上运用这些实际研究。而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和潜能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有些个体比其他人更能去理解和使用积极情绪的获益,他们之间可能的差别在于复原力,具有高复原力的个体被认为能快速而有效地从倦怠体验中恢复到原状。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期,身心发展不平衡也不成熟,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不容忽视。如果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适应、身心健康和发展都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如果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导致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下降,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关于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文章不多,大多数研究成果来自于国外学者,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
因此,应该以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这对于提高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身心健康,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410名延边地区的小学教师为被试,统一发放问卷即时回收。总共发放问卷41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为 95.1%,研究对象的构成为男教师63人(16.2%),女教师327人(83.8%);朝鲜族132人(33.8%),汉族(66.2%);教龄为1~5年的56人(14.4%),6~10年43人(11%),11~15年的87人(22.3%),16~20年的93人(23.8%),21~25年的54人(13.8%),26年以上的57人(14.6%);班主任175人(44.9%),非班主任215人(55.1%);结婚的人340人(87.2%),未婚的人50人(12.8%)。
2. 研究工具。积极情绪问卷采用由黄丽、杨廷忠和季忠民根据Watson等人编制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修订的PANAS。复原力问卷选用由我国学者杨立状等人对Friborg等编制的复原力量表翻译并修订后形成的成人复原力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是Maslach等人1986年为教师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的修订本。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复原力和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的390名小学教师在积极情绪维度上均值为2.514,低于3分,呈现较低水平,其中64.1%的小学教师处于中等以下水平。除社交能力维度外,复原力总体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职业倦怠处于轻度水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情绪耗竭。
2. 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复原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1)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复原力与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积极情绪和复原力得分越高,职业倦怠的程度越低。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复原力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积极情绪得分越高,复原力水平越高。
表1 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复原力与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注:*P
(2)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高低分组的积极情绪和复原力比较分析。找出职业倦怠高低27%的分数点3.05和2.55,将高于3.05的作为高分组,低于2.55的作为低分组,在职业倦怠的高低分组上对积极情绪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中可看出,职业倦怠高低分组在积极情绪和复原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
表2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高低分组的积极情绪的比较分析
(3)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和复原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积极情绪和复原力对职业倦怠及各维度的影响程度,在相关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考察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和复原力对职业倦怠及各维度的预测力和积极情绪水平对复原力水平的预测作用,确定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和复原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程度,见表3.3。
表3 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和复原力对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变异解释量分别为21.1%和29.8%,说明积极情绪和复原力对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预测力。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水平对复原力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变异解释为58.1%,说明积极情绪总体水平对复原力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预测力。
3. 小学教师复原力对积极情绪和职业倦怠的中介效应分析。本研究的假设是复原力在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中起中介作用,即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复原力而影响职业倦怠。中介效应分析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三个变量间要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前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积极情绪、复原力与职业倦怠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因此可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为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将性别、民族、教龄、是否班主任、婚姻状况等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也纳入进来进行层级回归,排除五者对后面变量预测作用的影响。将类别变量性别、民族、教龄、是否班主任、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
表4复原力在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
注:SE 表示标准误,**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从统计结果来看,依次检验的前三个t检验都显著,所以复原力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四个t检验不显著,所以复原力在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之间是完全中介效应。见表4和图1。
复原力在小学教师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之间是完全中介效应,这说明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一方面直接降低职业倦怠的状况,另一方面又通过提高复原力去降低职业倦怠的状况。
本研究结论一方面为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发展和建设心理资源,通过增强这些资源来促进个体的适应能力,进一步使个体积极应对生活挑战和压力,合理运用各种途径取得进步和成功;另一方面,复原力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积极情绪和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实践上启发我们重视复原力在积极情绪影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中的作用,即积极情绪直接影响职业倦怠的预测力较小,仅仅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与教育想改善延边地区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实效性较小,加入中介变量复原力后可以将三者联系起来,也为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注重调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压力,培养教师调节情绪的能力,对负性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会有效的缓解职业倦怠。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本研究结论,共同论证了可以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来提升复原力,最终达到改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
四、讨论与建议
1. 培养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缓解职业倦怠。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负向预测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即积极情绪越高,小学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较低的职业倦怠症状。积极情绪是一种正性的情绪,伴随愉的产生,在针对教师展开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引入积极情绪的培养策略,可以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具有高职业倦怠的小学教师积极情绪水平显著低于职业倦怠低的教师。因此,针对缺乏积极情绪的教师,采取各种途径培养教师的积极情绪,如“成功体验团体”、“培养良好移情”、“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主题,使得教师在轻松愉快的团体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与个体的愉悦性,通过亲身感受体察到不同个体的心态和情感,提升社交能力,增强学校组织、教师组织的信任水平,促使教师之间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别人思想和行为,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另外,努力为教师创设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例如每学期定期邀请心理学教授、学者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学校可通过开设校长电子信箱、创设“心理角”宣传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压力疏导和情绪宣泄的心理服务。
2. 提升小学教师复原力水平,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职业倦怠。研究表明复原力可以负向预测职业倦怠,因此可以通过提升小学教师的复原力水平来改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第一,提升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工作环境中的压力或挑战,积累点滴的职业成就感,制定明确合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逐步实现;正视教学工作中的失误,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应对方法,不断地积累有效的经验,以增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第二,增强小学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间的跨校交流,可以综合考虑学科、授课年级、教龄、民族、性别等因素,将教师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工作生活或教学环境展开交流,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第三,充分发挥支持性家庭的鼓励作用。例如学校定期邀请教师的家人来了解和观察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教师的家人也能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辛苦和努力,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感情,有利于维护和提升家庭凝聚力,从而减少职业倦怠。第四,引导小学教师积极寻求各种社会资源,将自身的人格、能力、目标等与国家、政府社会支持系统相一致,同时,关心学生、同事、朋友、家人等,积极与他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从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第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平台,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适应不断推新的教育变革,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时俱进,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自己和学生获益,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六,合理规划教师队伍的人员配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深入仔细地了解各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后,针对出现的突出问题,尽可能地进行人员调节,也可鼓励各朝鲜族小学与该地区的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定向、定学科的朝鲜族小学教师,不断壮大本地区的教师队伍。
3. 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提升小学教师复原力水平,进而缓解职业倦怠。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积极情绪通过复原力的中介作用影响职业倦怠,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提升小学教师复原力水平,进一步达到降低职业倦怠的目的。
学校可以实施情感管理与人文关怀。多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和讨论交流的机会,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成果,让其在工作环境中充满爱和尊重,实现教师的成就需要;另一方面努力营造积极宽松、和谐、合作的支持环境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和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和鼓励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让教师体会到工作带给自己的乐趣,并且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中,这有助于较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教师身心疲劳,进而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减少倦怠的症状。
社会各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制度的系统化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选拔教师要公平公正,安排教学任务要根据教师的个人能力和自我发展需要;工作量的安排要适宜可行,在不超出教师工作能力范围内,让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改革不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评价的内容应多样化、多元化,评价的结果不决定教师的奖惩,积极引导教师把自身的目标与学校的发展期望紧密联系结合,让教师真正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努力创设“美丽校园”;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也应为教师提供适当的物质支持,学校要全面、客观地考核,为教师创建晋升的机会,以此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热情。
同时,引导正确的社会期望和家庭教育,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发展的环境,这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以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此外,充分发挥社区在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可以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家访和“一帮一”家政服务,或者组织一些文娱活
动让他们彼此交流,多在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各种支持,这样就会减轻由部分留守儿童带给老师的情感压力,进一步缓解教师的情绪耗竭,从而降低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马传军.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十年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0(1).
[3]李艳花.中小学教师末位淘汰制应缓行[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4,(25):12.
[4]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
[5]钟莉梅.石家庄市新华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D].[硕士毕业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6]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2003,(5):23~2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27-02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