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等比数列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学设计;教学评析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等差数列的知识,对数列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列通项公式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比较熟悉,这些都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一学时,是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性质和前n项和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类比等差数列的研究思路,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式.
2.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已有经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数列的研究方法,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变式的探索与相关应用.
四、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及变式应用.
五、教学方法 类比猜想・合作探究・巩固反思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几何画板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类比猜想
1. 复习回顾 方法引领: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方法、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公式,在复习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任务. 为抛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由此搭建复习框架,温故知新,对所学的新知识起到一个先导作用,并为后面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等由差数列过渡到等比数列做了必要的热身准备.
2. 类比猜想 建构概念
类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觉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推导方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对等比数列通项推导的基本方法的认识比学习等差数列通项时更深切.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求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一般思路.通过回顾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既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新知识确定固着点,同时认识到等比数列其实是等差数列的更高一级的定义,为下面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准备.
环节二、合作探究
1. 合作交流
探究1: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方法,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类比等差数列,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在行动过程中,先自己思考,然后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小组合作探究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及困惑,由小组长进行汇总和记录)
设计意图:由前面的铺垫,学生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方法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揭示等比数列的实质,自然生成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通项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并非直接告诉,而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启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类比演算,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2. 新知感悟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提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揭示问题本质.
(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总记录,展示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所有小组都解决不了的共性的问题及全班同学的疑惑,进行点评、提炼,由此规范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学生的主动学、自己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学生不难得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但作为刚接触的新知识,对它的认识还是肤浅的,需要教师的纠偏、点拨、示范、总结、释难.
3. 实践探究
公式推出后,如何运用公式,由等差数列中解题的经验――运用方程思想作为铺垫,学生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
例1 求下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1,,,,…;
(2)3,6,12,24,…;
(3)2,-4,8,-16,…..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是数列中求公式基本量的问题,直接运用公式,方法是运用方程思想,知三求一.
例2 已知等比数列{an},请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表格形式给出练习,进一步熟练公式,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等比数列中的四个量中知三求一的思想.
例3 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1=243,a5=3,求a2,a3,a4.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例题的完成,初步熟悉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并对它的运用有初步了解. 本题则要学生更熟练地运用公式,已知an,先求q,再代入求各项的值.
变题 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a3=2,a6=16,求a12.
探究2: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式an=am+(n-m)d,结合变题中a6与a3的关系,你能得到更加一般性的结论吗?(这里推出an=amqn-m公式)
设计意图: 通过逆用公式,即根据等比数列的公式先求出基本量,再求相应的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正向、逆向的运用,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等比数列中项数和项的关系这一难点,为接下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埋下伏笔.
上述三道例题和两次逐步递进式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从等差到等比在解题中的类比,进一步体会转化、类比、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在公式探究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反思
1. 巩固训练
(1)课内训练巩固
①在等比数列{an}中,若a2=4,a5=32,则公比应为____________;
②在等比数列{an}中,若a1+a2=40,a3+a4=60,则a7+a8=____________;
③已知-9,a1,a2,-1四个实数成等差数列,-9,b1,b2,b3,-1五个实数成等比数列,求b2(a2-a1)的值.
设计意图:例题、变题已经从正、反两方面考查学生对等比数列公式的运用,此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在具体数列中的运用,尤其是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混合数列中的呈现情况,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2)课后拓展延伸
① 必做题
课本P54 习题2.3(1) 3,4,5,6.
② 选做题
课本P55 习题2.3(1) 13,14.
③ 探究题:
已知数列{an}满足a1=,an=1=・a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延伸主要是巩固新知识点,必做题、选做题是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进一步研究,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等比数列基本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探究题是对等比通项公式推导方法――累乘法的考查,让学生在不同背景下都能对所学知识熟练运用,操作自如,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完善对知识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个过程,出错在所难免,应让学生自主示错、纠错,才能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
3. 反思总结
今天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就是本堂课的一个总结:一是对知识的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主线:回顾――猜想――探究――拓展――反思,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对体现的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
八、教后反思
1. 基于学情――数学教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所以,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
想要自然地、严谨地导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学习本节课时所具有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然后再确定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
就教学实践来看,本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三个环节的探究过程运行顺畅,学生丝毫没有觉察到公式推导带给他们的“枯燥感”. 反而有不少学生体验到了“跳一跳,能够着桃子”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关键词】自主探究;素质教育;数学课堂
一、在特定情境中自主探究,激发创新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直观形象地设置问题情境,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
这样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使学生融入教学氛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兴趣,为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在问题串中自主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也就有了思维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创设问题串,激活学生思维,保护和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自主探究问题串的过程,就成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这样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从而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如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新授课时,直接推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即先构造新数列再将两个数列相加.类比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方法,计算引例中西萨要的麦粒总数
S64=1+2+22+23+…+263=?
接着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提示:等比数列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了2.大部分学生都构造出了2S64=2+22+23+…+263+264,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接着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写法:
S64=1+2+22+23+…+263
2S64= 2+22+23+…+263+264
通过公式的展示,大部分同学想到:两个式子相减就可抵消掉相同的项得到S64=264-1.
教师进一步设问: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a1+a2+…+an能否用上面的方法求和?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易将问题转化为
Sn=a1+a1q+a1q2+…+a1qn-1
qSn=a1q+a1q2+…+a1qn-1+a1qn
如此设计的问题串,思维自然直观,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进入思维情境,与教师一同思索.最后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a1(1-qn)1-q.
教师继续设问:q=1呢?学生恍然大悟,又忘记讨论了,教师适时给予强调,若要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千万别忘记讨论q=1.
最后由学生写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Sn=na1(q=1)a1(1-qn)1-q(q≠1),并称这种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为错位相减法.
利用问题串进行这样的设置,可启发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进入并始终处在一种数学情境中,处于教师所激发形成的思维活动中,在教师所创设的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发展区中完成思维过程.这样的创新施教,既有深度,又有力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方向有步骤,避免盲目地乱撞,浪费课堂时间.使教师的“教”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
三、在大胆质疑中自主探究,挖掘创新潜能
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新.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学生只会解题不会提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向权威质疑,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挖掘创新潜能.
如在新授课推导点P(x1,y1)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推导,然后对所给的解答进行评论,结果大部分同学的做法并不是教材的做法,而是先设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为PP0,由PP0l可知直线PP0的斜率为BA(A≠0),写出直线PP0的方程B(x-x1)-A(y-y1)=0,联立直线B(x-x1)-A(y-y1)=0Ax+By+C=0,求出点P0的坐标;再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PP0|的长,即为点P到直线l的距离d=|Ax1+By1+C|A2+B2.这种方法经过讨论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者和探索者,真正体验到思考的成功与失败带来的情趣.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
关键词:高效教学;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因为面临高考的检验,所以,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怎样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是所有任课教师都在不断追求的教学境界。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都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创造最大化的教学效益。那么怎样提高教学效率,保证高中数学是高效教学呢?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信息技术手段一直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青睐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也是被普遍认可的。高中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知识梯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极强的学科,有些内容适合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和简单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制作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这样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课件的制作可以激发教师开发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蕴含于数学知识中,却又超出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通常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基本理性看法。随着近几年高考的改革,高考试题的重点也从应试教育发生改变,将考查知识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深刻性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上。很多试题将知识点新颖巧妙地重新组合,做到了新而不偏活儿不难,加重了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考查。高考试题的这种改变对教学方法的影响是积极的,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数学思想为指导整体把握学科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做到优化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三、重视教学反思促进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一个审视,做好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个教师要是能坚持写教学反思,那么他的专业素质提高就非常快,反之,可能一辈子也只是个教书匠。在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时,就是教师在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有重视自己的教学反思,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
例如,将类比推理应用于数列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进行类比分析,从等差数列的相关性质推理出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例如,通过和与积、差与商、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之前的分析和推导,使学生对整个数列有一个更清楚透彻的认识。
例如,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
解析:由a10=0,可得an+a20-n=0,因而当n19-n时的情形。类似的,在等比数列{bn}中,由bn+1・b17-n=b29=1,因此得出答案:b1b2・…・bn=b1b2・…・bn-17(n
证明:①当n
b9=1, bk+1・b17-k=b29=1 bn+1bn+2・…・b17-n=b17-2n9=1
②当n=8时,显然成立。
③当8
综上可知,当等比数列{bn}满足b9=1时,b1b2・…・bn=b1b2・…・b17-n(n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后,我认为反思对教学的影响太大了。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不断地得到提高。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否体现了最新的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做到了科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是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得到提高。反思后的总结是对下一次教学的预备,可以将这一节课中的成功之处发扬光大,将这一节课中的失败之处在下一次教学中避免。扬长避短地不断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必然会打造出一节又一节的高效教学。
构建高效教学的途径有许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摸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高效教学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课堂,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值得教师去积极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67-0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调整,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作为新课改第一线的实践者,必须深刻领悟新课改思想,掌握新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想使学生能够理解性地接受和消化数学知识,仅仅依靠照本宣科、枯燥讲授是难以让他们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新课程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椭圆》内容时,第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地球卫星、地球、太阳的运行轨道等直观图像,让学生对椭圆形成初步的直观了解,唤起学生想要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教师可以创设实际操作情境,利用预先准备好的一根细线和两根钉子进行教学。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让两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画出一个椭圆,而后重新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再让两名学生画出一个椭圆。随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椭圆的定义。
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我国《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这与素质教育理念完全相符。在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会不断经历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归纳类比、运算求解、观察发现以及反思等思维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到一起,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借此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归纳、总结、概括和感知等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等比数列的知识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该环节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等比数列a■中Sn=16,S2n=64,求S3n=?问题1: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看能否利用等比性质,a■=am·qn-m(n≥m),将am后面的数列项转化成为a1,a2…am来表示,沟通未知与已知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2:由题意求出该数列依次的m项总和,若是将这个总和看作是一个数列的话,它属于什么数列;问题3:是否能够将该问题转换成为一个新数列求项的问题。利用以上的这个等比数列引出的不同问题,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内涵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从多角度进行联想和思考寻找最佳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内涵比较丰富的学科,其中不仅有数学思想,而且还有数学方法。如,解方程中的消元和降次思想以及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的参数思想及方法;立体几何锥体体积求解过程中的化归思想及分割求积的方法等等。目前,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其要求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思想及方法的渗透作为重点,教师应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并掌握数学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也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数学思想及方法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做到活学活用。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多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并合理运用好反例,有效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借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不等式ax2+ax+8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当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过去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运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全面化。同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实效性,及时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评价和充分肯定,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尽量避免严厉的批评和教训,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赏识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此外,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秀艳.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J].神州(下旬刊),2011,(7).
[2]韩伟.付春丽.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1,(22).
关键词:多媒体 提高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操作简单,且具一定的交互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的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形象直观的动画,使枯燥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同时,形象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例如,在讲授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课时,对于新课的导入,我改变了以往从公式推导入手的陈旧枯燥的方法,而是以一个具体实例入手,利用计算机制作出立体逼真的国际象棋和棋盘,由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国际象棋和等比数列求和之间关系的小故事,并配课件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投入到思考和探索如何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中来,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
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概念、推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动画。例如在讲解圆锥曲线中利用“相关点法”求轨迹时,通过画板上的动画演示,再跟踪点的轨迹,即刻在投影上出轨迹图形。这样,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轨迹的概念和轨迹的形成,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使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变得非常容易,教师上课轻松,学生更是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进行了学习。
二、巧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数学推理过程,有效突破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演示数学推理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中,教师设计制作了椭圆的两个构造实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椭圆构造的方法,以及和其他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的联系。这样利用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椭圆的两个定义,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有帮助。
再如,立体几何中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锥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展开,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大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中依靠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抄写概念、定义、例题、作图,占去了师生的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大多是对学习没有太大帮助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先在电脑上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例题、习题、图形,甚至于一些解题步骤,以便上课时选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大量地节省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练习,保证了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多媒体的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具特色的地方。在教学中,不必按教材原有的顺序进行,可以任意的组合、跳转,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活动。从而能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让学生有效参与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虽然多媒体有诸多的优越性,但它也不能囊括一切。像教师的板书、鼓励、,学生的学具操作、小组合作等传统手段与方法有时还是有它自身的优势,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恰当的体态动作较之屏幕更具有亲和力,师生间的交流较之学生与屏幕间交流应为融洽、有感染力。另外,教师在板书、板画的同时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刺激,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短暂的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和平共处”,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才能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正云.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