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由于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在发展中,特殊教育教师力量不足,有许多特教教师之前是学习其他专业和从事普教等工作,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教学期间,靠自己点滴摸索,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学校应该聘请知名特殊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培训,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引专家入校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学校通过经常性、多样化的培训、学习,使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学校校还努力应该培养“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有效促进了他们个体的专业化成长。
2、开展特教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有压力就有动力。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无动力的现象,学校要给每位教师提出相应的任务,使他们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坚持手语、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的训练。详细的布置基本功学习内容,统筹安排,将手语、三笔字等学习安排到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期末进行单项的基本功验收考核或竞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3、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教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均有待提高。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应该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创造条件,学校给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走出去、走进去。安排有一定特殊教学经验的教师进修,更新专业知识。让教师们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方法与技术,提高特教实践与研究能力,成为特教学科带头人,从而形成一支特教骨干教师队伍。要推进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为特教教师争取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学校为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培训,有计划的培养教学骨干。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带任务学,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内容,达到一人学习多人提高的目的。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放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在特教专业领域上立足和发展。
4、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狠抓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和要求,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切实提高我们每位教师能力和水平。加强“常态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课、评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加以针对性的总结指导。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组织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优秀教学资料教案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课题研讨会、读书汇报会,承办省、市各类大型教学活动,接待参观、调研等人员,从活动中加强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引导教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使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此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发展愿望,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追求。
5.加强教研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学科素养;提升行动;教师发展;实践;分析
学科专业素养提升行动,是一项由实践得来的优秀体系方法,其通过对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标准等级的研制,良好地满足了教师个人的发展所需,能够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就教师的实践技能做到有效提升,既强化了教师队伍,又通过专业网络培训机制的构建,开辟了适宜教师发展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一、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行动的基准要求分析
1.等级标准的要求
教师专业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良好等级标准研制的支持,这是行动实施的前提基础,在教师专业的学科素养标准建设中,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时代性特征
在等级标准的研制中,应参考国内知名的学者、专家在教师职能素质结构及专业素养方面的研究动态。
(2)实践性
在等级标准研制时,要切实就教师方面强调实践学习,以实践意识的强烈体现,促使教师达到真实客观的教育情境,通过合作研讨与独自反思进行实践问题的解决,以此促使教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思维。
(3)研究性
其具体是指通过对校本教学及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行动、实践反思、专题教学与方式等模块的研究,凸显教师的学术性探究。
(4)实效性
此阶段主要是专注于教师方面专业素养实际的提升需要,而进行寻求离其最为接近的发展区域,从而展开教师的发展计划,以此确保培训的实效性。
2.明晰培训约束机制
首先,在教师专业学科素养培训机制构建中,应当坚持统一的安排部署,进行组织分级实施定向培训考核的原则,最大化达到全员覆盖原则,实现本行动下教师受训队伍的全员覆盖。其次,应坚持实效的原则,以实际成效作为教师专业学科素养的根本目标。考核机制是确保行动切实推进的基础保证,在考核机制建设方面要尽力保证其科学性,工作组织应明细有序。在各学科考核题目的拟建时,应把握好方向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等基准原则。将考核的具体思路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在此范畴内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发展,同时应把握在不会为教师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构设简便易于实行的考核机制,杜绝形式化,关注实际的效果呈现。
3.注重师德修养水平的提升
在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中,应当注重教师师德修养水平的发展固化,促使教师具备良性的职业道德情操及趋于完善的人格。因为当前的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在学校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根据科学实践调查可知,教师职能道德原本就是一种无形存在的教育力量,因此针对教师而言,应当促使其认真就教师道德规范做好把握,切实提升职能服务水平。另外在强化教师职能素养的同时,还应就教师教学技能的把握实施能力进行培训深化,以使得教师教学及创新实践与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在校本培训中,应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就教师资源进行挖掘,使校本培训找准重点,针对性的就教师实际工作问题进行解决,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4.把握教师评价力度的适宜性
适宜的素质技能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又一助推因素,其能够促使教师自身的职能意识深化,将自己认做学校的根本,通过对评价前教师的合理引导,对评价中的教师辅助及评价后的全程反馈跟踪管理,使教师能够自觉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力求上进的良好氛围。同时评价标准要能够切实反应教师的创造性及教学改革方向,评价的内容方面要增设: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师方面研究性活动与师生关系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新型内容,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引导教师学会总结反思和内容提炼。使教师明确自身状况,并依据反馈的信息改善自身教学的不足,突出优势教学,以此确定下一阶段的成长方向。
二、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法策略
1.强化构建专题论坛,促使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的了解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行动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保障,其关系到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教师明确了解行动的理念,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构建集体备课、评课的模式,确定每一教研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后,再开展一堂研讨课。在听课完成后,组织教师做出课后的评课工作,大家各自发表意见,指出课程的优缺点,以此选取对该课程具有针对性及建设性的意见,初步引导教师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此不断促使教师视野的开阔,使教学工作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2.积极做好教学反思,积累优秀的教学经验
在工作开展中,首先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反思,保证自身思想素质的快速成长,在反思范畴,应当围绕着教学课堂展开课后反思,这对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意义。其次基于学校集体的备课活动开展,应当对教师提出二次备课的要求,使其根据集体备课得出的经验与不足,统筹自身情况与班级实际,认真做出教学预案的修改,反思教学的成功点、失败点及可优化点,以此做出二次备课的教学方案。这样既能够使教师增强课堂的重视度,改善教学方法,又能够促进教师自身职能素养从经验型朝着科研型的方向发展,切实提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3.做好对提升活动结果与过程的同步重视
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中最为重要的深层含义:是一个引导教师进行教育学习的过程、能够唤醒教师职能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是学校在学习型师资组织队伍构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用心学习和工作,不能够对任何人产生依赖感,以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投入提升行动中。只有教师达到自主提升的学习心态,培训工作方可收到具体实际的效果。针对多数教师所存在的培训意识不足及缺乏内在主动性专业发展思想和职业认同感弱与厌倦感强的情况,提升行动要注重从心出发,唤醒教师的教育学习情感,通过专业学习环境的营造及有效评估机制的构建,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
4.建立网络培训常态机制,打造教师专业立体发展通道
教师专业学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非短暂的培训即能够完成的。因此,必须要构建出一套常态意义上的培训机制。常态培训的机制构建可以通过以网络培训作为主要的途径,以此作为传统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重要工具,以网络视频与网络平面的文本培训展开工作。继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网络专题讲座、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感悟等多姿多彩的栏目内容,充分利用教育的博客、论坛及电子邮件、网络交流群等交互平台,积极地创建网络教学领域,赋予教育学习者对话的空间,以此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丁大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反思性教学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0(3):335.
[2]陈小饮,申仁洪.试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4.
[3]张志民.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评价细则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5):52-53.
[4]王雁,莫春梅.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体系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6):15-19,40.
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于2004年。申仁洪首次将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过程”[1],开启了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关注。10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实践,既有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标准和模式的探讨,又有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需求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各省市不同类型的特殊学校,收获了大量研究成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一概念经常和专业化、专业成长、专业化发展等名词交替使用,这主要因研究视角所致。从群体层面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常采用的概念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前者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要求,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是一个静态化概念;后者则强调教师整体专业性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化概念。从个体层面研究,通常见到的概念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于教师内在专业性的提高过程。
沈立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主动发展历程[2]。张继成则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在自己教学生涯中必须提高专业修养,在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3]。由此可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更侧重教师个体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逐步达成职业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笔者总结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入职后通过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专业知识和全面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出积极的专业态度,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持续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辅助和支持,但归根结底还需主体主动、自觉地参与,主观能动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发展过程和水平,对个体需要的重视和潜能开发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连续和动态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发展目标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应在整个职业过程不断学习反思,实现持续积累提升。
第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除关注专业能力提升外,还要重视个体需求。应实现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和职业满意度提升双重目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在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应达到的目标、水平进行探讨和设定;二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一线教师认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两种途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界定异曲同工,结论一致。如,应掌握多样化和复合性专业知识,具备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等[4]。
特殊教育教师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专业发展较普通教师有更高的目标。概括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专业技能。除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特教教师还应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具有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教学训练和沟通技能[5]。特殊教育教师既是诊断者、评估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专业精神是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6]。专业发展目标可分解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四方面[2]。然而,对早期融合教育教师而言,除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共性外,还在课堂教学策略、多元文化理解、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有独特要求[7]。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必要康复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承担个别化训练,并能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8]。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有较好的专业化发展意识、学习意识,有意识利用各种机会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9]。
此外,因教育对象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各异,还有多重残障集于一身等,不仅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要求高,对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尤其对于新入职教师,帮助其降低负面情绪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积极的专业态度,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在不同的年龄(或教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特点,对于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有助于更加连贯、系统地了解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而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恰当的专业发展培训,创造专业发展机会。
我国采用“新手—熟手—专家”的研究范式,对普通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知识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效能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证实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特殊教育领域,从时间维度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关注较少。
教龄是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有效依据之一,当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整体教龄和特教教龄不一致。目前,对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指标差异研究较多,对知识技能和教育观念等变化情况研究较少,对于某教师或教师群体的纵向追踪研究亦属空白,而这些恰恰是分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维度。
根据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倦怠、职业效能感、专业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等维度的既有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情况变化分为职业起步期、职业波动期、职业倦怠期和职业成熟期四阶段。四阶段可大致区分为教龄5年以内、教龄6-10年、教龄11-20年和教龄20年及以上。各阶段心理特征如下表:
表1 心理层面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教龄之间差异显著。上表显示,随教龄增加,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各项心理指标呈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入职后6-10年普遍会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期。除上述四个维度,其它维度上是否也可以划分成相同阶段,为何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趋势、心理特征变化与该阶段专业发展有何关联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不断学习和研究、复合型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技能、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的专业态度五个因素,它们构成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首先,五因素相互关联。不断学习研究是掌握复合型专业知识的前提,复合型专业知识是发展全面专业技能的基础。掌握了全面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各类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教师主观能动性增加,工作中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反思,对增加知识和技能大有裨益。
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同样有影响。学校层面上,整体学习氛围、多元发展评价和长效激励机制给教师专业发展以动力,新教师职业导航、专业发展规划和专家指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指引方向,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直接来源,同伴支持、教师关怀计划和待遇保障有助于教师保持健康心态、增加职业认同。社会层面上,相关政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理解和支持是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支撑,组织有序、落实到位、监管有力的在职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五、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如何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的又一重点。现有关于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和建议,往往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展开。内部因素是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外部因素则是政府、学校、社会等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意义上的专业发展施加的影响。
1.外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外部因素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其较为宏观,易于在群体层面上整体促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因而成为现有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概而言之,外部促进因素主要可分为政策保障、学校支持和在职培训三个层面。
(1)政策保障
教育部2012年12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营造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2],第一次在政策层面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关注。随着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对特殊教育教师关注的增加,我国已在多项政策文件中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规定,但我国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师政策作为特殊教育政策核心部分的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学校支持
特殊学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为教师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通过帮助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开展主题性校本教研、开发实施教师学习课程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逐步建立合作交流、支持共享、构建具有共同信念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有学校还邀请专家指导和开展校际合作,为新入职教师进行职业导航。考核和评价方面,建立多元发展评价机制,纵向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学校还关重教师心理健康,培养教师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教师入职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在职培训能够满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找到应对问题的办法、减轻教学及课堂管理压力、提升专业效能感。但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少、机会少,缺乏制度化安排,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教师关注的内容存在脱节。为真正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需求,通过培训改革、加强监管和落实等一系列手段,建设完备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2.内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自我发展基础上,外部推动最终也要落实到自身的行动才能实现。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已不再停留在整体齐头并进,而是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知识更新上,主观能动性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体意识的树立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保持先进的专业发展意识,自觉承担工作义务与责任,从外在强制推动变为自我主动发展。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自主发展的观念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和培训研修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促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中获得促进和提升。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教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摩教学和阅读专业书籍获取专业知识;通过主动研究特教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参加理论培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通过互联网等了解学习国外先进特殊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因素。现在的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已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反思的深入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深入分析的习惯、掌握有效应对的方法、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的特教教师,会在专业发展中具备更大优势。
六、总结与展望
上述分析可知,我国近年来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概念界定、目标要求、阶段划分、影响因素、促进发展等方面,内涵更加清晰,理论论述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基础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由于对专业发展概念理解有差异,现有研究存在概念内涵混淆化、研究视角群体化、研究方法单一化等问题。
首先,存在概念混用倾向。“发展”的内涵更多停留在早期“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培训的意义”的角度,没有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意义,对专业化和专业发展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够清晰。概念使用的不一致,致使很多学者在不同层面探讨同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方向和观点的迥异。很多研究在专业发展的内涵、意义及标准上尚未界定明确,就急于转向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促进办法、发展机制和评价等的探讨。
其次,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群体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自身因素及其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挖掘。虽然在文章的讨论和建议部分,大多会关注到教师的主体地位,但从被动适应职业要求到主动提高能力这样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势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实证研究也只是在群体层面对不同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这些使现有研究成果较为笼统抽象,据此制定的政策和安排的培训也就无法深入和具体。
第三,对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不够具体且方法单一。已有研究多静态论述或探讨专业发展路径和策略,没有从动态角度对发展过程及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间维度上也是单一时间点的横向研究,少有追踪发展过程及其前后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群体到个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政策到实践等各种复杂情形,必须使用多元的教育研究范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把握和推进。可以通过质性研究、行动研究、个人生活史研究和新手—专家教师研究等多项研究范式,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各方面进行深入揭示和刻画。
今后研究中,应在概念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凸显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研究主体的地位,广泛开展专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了解他们专业发展阶段特征及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揭示促使新手教师发展为专家教师的共性因素。将一线教师的情感、需求、意识、权利和自主性等纳入研究视野,增加对教师实际生存状态的关注,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通过研究范式的完善和变革,兼用质和量的研究方法,将研究结论具体化、明确化,有利于一线教师在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过程中进行衡量和定位,亦有助于教育管理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中国特殊教育,2004.4(46).
[2] 沈立,夏峰,徐玉珍.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10(12).
[3] 张继成,王志华.校本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快车道.绥化学院学报,2011(8).
[4] 毕书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5] 万莉莉,王和平,杜晓新,陈榕娥.上海市辅读学校教师专业化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8).
[6] 王正.特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途径.甘肃教育,2012(24).
[7] 李锐.对特殊教育中早期融合教师的思考.科教导刊,2012(11).
[8] 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学术探索,2012(5).
全覆盖与差异性
全区教育系统各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全部被纳入参与主体,以“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加强干部作风教育、教师师德教育和学生品德教育,进一步促进干部廉洁履职、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的品行养成。但“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普陀区院采取循序渐进,先行先试的方法,通过选择真如中学、梅陇中学、文达学校等为试点单位,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设示范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课例的积累,不断完善活动的方式方法,形成有益的经验做法并逐步推广,努力实现廉洁教育与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通过区教育局幼教学前科、中小学基教科、宣传科、工会、人事科、职成教科等职能部门牵头,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发动广大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普陀区“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课例集》和《普陀区小学生“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绘本》的编印。同时,初步完成了《普陀区廉洁教育读本》的编写。所有教材均以“普陀区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冠名编印,基本形成了具有普陀特点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系列课例教案和读本,并通过召开普陀区“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现场会,相互交流经验,在全区教育系统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将该项活动不断加以完善和深化,突出普陀特色。
在实现参与主体全覆盖的同时,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作为活动的重点参与主体,并明确各年龄段在校学生的廉洁教育内容。幼儿园、小学着眼于“自尊、诚实、节约、遵纪”教育,初中着眼于“自律、诚信、节俭、知法”教育,高中着眼于“自立、正直、勤俭、守法”教育。此外,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业余大学、教育学院、社区学校及其他教育单位,要求根据各自学时安排与教学特点,开展符合实际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
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明确各年龄段教学目标和特色,并注重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突出弘扬传统廉洁文化。如对幼儿园小朋友,主要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集体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对小学生,则注重引导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遵守各项校纪校规和基本的社会规范。同时,用“小手牵大手”的教育方法,通过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影响父母和周围的大人。对初中、高中学生,采取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着重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开展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正反典型案例教育,积极引导他们了解我国基本的廉政法律法规,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内容,树立国家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育良好的品质。
“双组长负责制”
在高检提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的“五进”工作要求及市院作出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部署后,普陀区院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专题预防职务犯罪活动的实施细则》,并强调以“早思考、早谋划、早安排、早推进”为工作要求,由分管检察长牵头,召集预防部门干警就如何开展活动进行集体讨论、群策群力,拿出初步设想。在就检察机关推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意义和部署,向区教育局、团区委做了通报后,迅速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为了有效开展此次活动,区教育局积极提供了全区教育系统的基本情况,团区委也就本区青少年工作主要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三方围绕活动的目标、任务、措施等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并达成基本共识。
根据前期调研和达成的共识,区院与区教育局、团区委共同做好本区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期间多次召开沟通会交换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力求将“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做好做实。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2月28日,普陀区院与区教育党工委、团区委会签了普陀区《关于深入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正是各方的积极态度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启动。
为保证“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他们成立了由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和区院分管检察长共同担任组长,实行“双组长负责制”的活动领导小组。其中,区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和团区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三个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设联络员。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分解任务、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保证活动有计划、有部署、有重点、有措施地顺利开展。会签单位及时向全区教育系统各基层单位下发活动实施意见,要求抓好贯彻落实。各学校通过校行政会议、教工例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做好文件精神的传达和活动的宣传动员,另外,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贯彻落实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明确联络员。在此基础上,三方会签单位立足问题导向,深入基层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调研、课题研究,整合区教育资源,有序推进活动的开展。
与学校原有工作结合
普陀区院将“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贯穿于学校党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形成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分层分类、突出重点、创新形式、注重实效的工作格局,使之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活动开展与学校工作出现“两张皮”的情况。
充分运用学校内的校刊、宣传橱窗、校内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发挥主办单位的各自资源优势,以贴近校园生活的形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廉洁文化的氛围。同时,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借助区有线台、《新普陀报》、普陀门户网站、教育系统宣传平台,将“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活动成效和经验做法向社会宣传展示,积极争取各方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廉洁文化宣传教育中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为此,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各类培训活动等有效途径,通过举办领导干部廉政勤政教育报告会、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将廉洁履职教育融入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中,不断强化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和党风党纪教育、举行廉洁从教专题研讨会、报告会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形式,将廉洁教育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意识,引导广大教师用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积极开展廉洁文化精品课建设。引导教师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挖掘学科教材中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六个关注点”,即一是育人的艺术点――力求无缝衔接;二是育人的入手点――了解学生思想;三是育人的融合点――注重训练内化;四是育人的催化点――激感效应;五是育人的默化点――坚持为人师表;六是育人的实效点――强调知行结合。初步完成的廉洁教育读本的编撰工作,这方面梅陇中学已经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下一步将与各基层学校、教育学院德研室共同合作,抓紧教育读本的审查,为进一步巩固普陀区廉洁文化进校园成果,扎实做好总结、推进工作。
1、推进“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个核心,强调以教室为主要载体的软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教育环境。
2、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以学校“两纲”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结合学科“两纲”实验项目的实施,重点加强过程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学校“两纲”课内外体系的逐步形成。
3、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认真贯彻市教委关于加强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培训的要求,加大分管德育校长、德育教导的培训力度,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区中(职)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4、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迎奥运、迎世博”,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推进学科德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在与文化同行、与实践同行、与健身同行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
二、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
5、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共同体”为载体,充分发挥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区示范幼儿园和一级幼儿园创建工作,开展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质量评估,力争市、区示范幼儿园比例达到35%,市、区一级幼儿园比例达到80%以上。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整合实施项目”的研究,制定《幼儿园保育员、营养师结构优化方案》。进一步加强与区妇联、区人口计生委的协作,完善区早教指导中心和分中心建设,提高0-3岁儿童早教工作水平。
6、进一步推动小学校际联动与团队合作。发挥4个“教育协作块”的主导、引领作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管理力度,健全教育教学制度。积极探索“中学——小学”教育衔接工作,逐步形成优质、均衡、有特色的小学教育。
7、优化教育“协作链”机制。充分发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办学思想、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育评价、师资培训、学校文化等方面体现龙头学校的龙头效应,把帮助、带动初中作为加强自身建设,促进自主发展的有力抓手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协作链”初中的主观能动性,与高中达成共识,定时、定点、定内容地进行交流互动,努力形成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新机制,在不断充实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特色,提高综合竞争力。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
8、深化初、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市、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认真制定和完善学校课程规划、计划及保证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质量监控,制定科学、客观、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命题、阅卷、听课、评估、指导等),将其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落实教学环节,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均衡化水平,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开展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评审工作。
9、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市商贸旅游学校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专业结构的调整。集聚社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职前与职后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商贸实训中心实体化运作,着力推动其对外开放服务功能的发挥,促进职业教育与发展服务经济相结合。
10、加强民办学校管理。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规范民办学校的管理,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与公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11、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继续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使其真正享受与本区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
12、加强特殊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组织开展特殊教育康复指导研究和特殊教育新课程试点,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确保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良好教育,为就业做好准备。
13、提升学生体质。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校内外体育活动资源,确保“三课两操两活动”的落实,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好*区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教育部要求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采集、汇总、上报、分析等工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14、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周活动和以“在阳光下成长”为主题的学生艺术教育展示活动。以学校活动为重点,做到“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活动、学校创特色”,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继续开展市艺术特色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全国及市绿色学校等的创建申报工作。结合“二期课改”,进一步加强艺术、科技教育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
三、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落实终身教育体系要求
15、实施区“十一五”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成人教育品牌项目,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和引导,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查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科补课班。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筑巢引凤”功能,吸引更多更好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进驻*,形成“培训品牌”集聚高地,提高教育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力。
16、努力构建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社区学院实体性运作机制,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指导、协调作用。推进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全覆盖。积极组织、参与20*年*市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
17、扩大教育资源的开放度。深入探索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配合街道等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支持、组织全区所有中小学将符合开放条件的教育设施、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更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18、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全面、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课程领导力。加强领导干部实务培训,着重提高行政管理、经费使用和教学管理能力。
1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民满意教师。推行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全面掌握教师的基本功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逐步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以政策为导向,以制度为抓手,建立教师内部流动机制。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倡导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育教师的特长,发挥教师的专长。
20、发挥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骨干作用。建立开放式课堂教学制度,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实行听课视导检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做好每年一次的教学评比工作,并对历年获奖教师作跟踪调查,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实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在职专业教师到企业见习,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1、搭建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继续组织“‘*杯’长三角地区17城市教育发展研究论文评选”等交流活动,交流前沿教育信息、分享教育发展最新成果、推广实践经验,解决素质教育推进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做好干部、教师境外培训工作,除英语专任教师外,逐步输送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出国研修。
22、完善用人制度和管理机制。在编制内科学设置岗位,规范考核、聘任程序,避免因制度缺失、程序不规范而产生的各类矛盾。
五、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3、完善本区“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方案。采用“整体思考、分步实施、梯度转移”的策略,化零为整,扩大小学和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逐步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使小学和幼儿园的布局、数量、规模趋于合理。*区第一中心小学迁址新建项目年内结构封顶;完成实验小学扩建方案论证,启动徽宁路三小扩建和大同中学学生公寓新建项目;完成永安路、好小囡等幼儿园迁址修建工程。
24、加强校舍和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严格落实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关于教育设施修缮标准的精神,按需实施校舍修缮计划。加强国有资产制度化管理,确保教育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和规范,制定并实施《*区教育局关于自筹资金修缮项目的管理办法》,完善对50万元以下修缮项目的监管制度。按照必须和节约的原则,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的效用。
25、实施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新一轮三年规划。扩建区教育信息中心,提升网络的环境品质,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充裕的应用发展空间,深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研、校园文化、学生自助学习等领域的应用。实施*教育信息网全光缆改造工程,构建*教育高速环网,IP宽带教学交互系统实现与国内外姐妹学校进行交互教学实验。
26、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法人的安全工作责任。积极配合市教委制订《校园安全制度汇编》,继续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加强防火安全等校园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进行卫生应急预案全面大检查,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安全工作的监管网络。
27、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开展学校周边交通和文化环境整治,以及安全文明校园评估。继续做好“退商还教”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六、强化教育规范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8、加强专项督导工作。依照《关于本市建立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重点实施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的专项督查,全面接受市教育督导室和市教委对我区教育工作的综合督政。
29、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全面落实中小学校作息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加强政务公开和行政监察工作,完善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
30、推行“阳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中、高考招生政策的变化,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辖区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稳步组织实施。加强对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招生工作平稳完成。
31、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细化预算支出标准,试行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使用标准定额。对预算的使用情况实行经常性检查和周期性审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专项经费的监督与管理,完善对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新建工程、大修项目的建设标准,强化设备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积极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制建设。
32、试行领导干部任内审计。在继续做好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逐步试行任内审计制度,并将固定资产审计逐步归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33、认真做好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实施《区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开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工作,推进语言文字检查评估。
34、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做好部分初中档案管理晋升市级先进,部分小学、幼儿园及其它单位档案管理晋升区级先进的评审准备工作。依法开展2007学年度文书、教学、教科研档案的考核工作。
七、围绕总体目标,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35、做好国防教育、外事、、保密、双拥、计划生育、献血、红十字会及退管会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