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节民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集中迁徙 举世无双
春节有一个重头戏就是除夕,虽然国家假日办不承认但老百姓认,按风俗是要和家人团聚的。中国人口太多了,幅员也够辽阔的,奇特的政治制度又人为增加了大批离乡背井的打工者,因此每年除夕前要有上亿人集中迁徙,其规模之波澜壮阔大概只有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可以比肩。归乡的路程不是如诗人笔下的一杯美酒一首赞歌,而是血泪涟涟。
二 点烟放炮 惊心动魄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于古代,那时的中国人口多时有几千万人,少时不到千万,和许许多多的野生动物包括一些凶禽猛兽比邻而居。如今中国人口十三亿多,大多集中局促于中东部平原山区之乡村城市。今天的鞭炮威力也已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语,除夕之夜举国夜空之下炮声隆隆狼烟滚滚,让人惊心动魄。其空气污染之重,噪声污染之恼,鞭炮伤人之惨等等惨剧也让人心惊肉跳。
三 大吃大喝 事故多发
春节可以说是个吃的节日或说是嘴的节日,大吃大喝是传统,暴饮暴食是常态,喝坏了身体吃坏了胃也不可避免,所以这健康事故也进入活跃期。又因为估计交警部门执法可能比较松懈,有的酒后驾驶者更多了一些侥幸,所以这幸福的日子里总会伴随着许多不幸。
四 过节送礼 滋生腐败
过春节给老人和长辈送礼是传统民俗,所送之物以吃食为主,这可能与过去国人物质贫乏有关,温饱为先吧。送礼之民俗在当代又有发展光大,所送对象除了老人长辈外又增加了领导,当然领导阶级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因此礼物也就不仅仅是吃食,具体如何咱就不得而知了,听说那是送礼文化的范畴。
五 家庭矛盾 邻里纠纷
春节是个家人团聚的节日,特别是有的大家族,人多辈繁,这么多人都停下手头的工作,聚在一起就免不了东长西短你多他少,表面祥和内心打鼓,再赶上推杯换盏酒壮人胆,几句话言语不和就抓了(打仗)的情况也不稀罕,春节乃矛盾多发期呢。
六 集中消费 疯狂购物
专业的词叫“买年货”,也是过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年货不仅仅是吃食,衣服当然需要添新的,其他很多也要趁着这日子添置。因此节前的市场,物资,价格,交通等等就是政府部门的大任务了,每每春节临近如临大敌。
七 串亲拜年 烧香磕头
中国人的特点一是重视亲情再是敬仰祖先,在这个重要而喜庆的日子走亲访友,交流感情是少不了的。当然逝去的先人也是不能忘记的,逝者如斯过节了把先人请到家里,拜上几样贡品再烧几注香,便是与祖先同在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其实是很豁达的。只是这下跪磕头许多年轻人不乐意,借用某清朝遗老的一句话劝劝:“不磕头还要膝盖干嘛?”。
八 敲锣打鼓 秧歌高跷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关键词:中韩;春节;民俗;异同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16-04
从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中国越来越关注作为亚文化圈共同的岁时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岁时民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春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马来西亚等很多亚洲国家春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特别是韩国,春节即舍尔是韩国两大重大节日之一。中国的汉文化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两国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受此影响,韩国的传统风俗很多与中国相同或相似,但中国文化在韩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风俗习惯。农历春节在韩国和中国都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同一节日在两国的过法和意义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中韩春节(舍尔)的由来、风俗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并探讨其对中韩两国交流的影响。
一、中韩春节(舍尔)起源的异同
(一)中韩春节(舍尔)的相同起源
春节也叫过年,古时候以“年”作为时间单位,因此春节和舍尔就成为了新年伊始。同时,由于它们与时间单位以及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制定时间的历法相当重要。因此在中国和韩国,指定春节(舍尔)的日子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过去,春节与舍尔,是根据日月的组合周期换算成太阴太阳历得出的,即所谓的农历。而现在,以半个月和一个月为周期换算得出的太阳历结合季节形成了24节气,也就是阴历。阴历计时是统一的新罗时代从中国传到韩国并开始使用的。这就是中国春节与韩国舍尔的共同起源。
(二)中韩春节(舍尔)的不同起源
韩国的春节(舍尔)虽然是统一新罗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传过去后和韩国国内文化相结合,对舍尔来源的阐释有些不同。而关于中国春节的起源在学术界也还存在一些分歧。
1.中国春节的由来。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学术界关于春节起源的几种假说(例如“源于腊祭或蜡祭”说、“源于巫术”说、“源于鬼节”说等),证据尚不充分。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称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称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所记述。传说故事《过年的来历》(参见《节日的传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讲述了春节的来历。相传很古老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深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头如狮子一样威武,身躯像牛一样肥壮,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山摇地动”。这种猛兽常常窜进人们的住处猎食人和牲畜,为害极大。特别是每年的岁末严寒之时,更是作恶多端,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们同这种猛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找到了它的弱点,发现它最害怕三种东西:一是红颜色,二是火光,三是响声。于是,在每年的岁末之时,“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夜里还通宵不睡觉,打打敲敲闹得震天响”。这样吓跑了猛兽,求得平安。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张贴红纸对联,点灯燃烛,敲锣打鼓,通宵守夜。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就是‘过年’。这日子就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有其他一些传说故事,从“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贴春联”等多个侧面述说春节的兴起。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听到这首熟悉的歌谣,我不禁想起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春节,想起了春节各种各样的民风习俗。
先说说灯笼吧。三十晚上,小孩子都要提着一盏花灯,才可以跑出去玩。用爸妈的话来说,就是提着红色花灯,走夜路也不用怕妖魔鬼怪来吓你了。今年也是这样,三十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一商量,决定今天就不去买花灯了,要自己做一盏。我先找了一个喝完了的大饮料瓶,把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剪开,就出现了一个空心的长方体,接着我又找来锤子和钉子,“叮叮铛铛”把一枚钉子钉在长方体下年的正中间,接着我又把一根又粗又大的蜡烛插在钉子上面,并用胶带把它固定好,然后,我又“咔嚓咔嚓”用彩纸剪出一张网格,把它套在灯笼上,再把它上面的四个角吊上线,绑到一根筷子上,大功告成!
接下来,三十的晚上就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种类很多,有鱼、菜、肉、丸子等。但是重头戏还是那最后端上来的一盘盘热乎乎的饺子。饺子,一个用面包馅的东西真有那么好吃?答案是肯定的。饺子既好看又好吃,刚包好的饺子,样子小巧玲珑。那么煮好的呢?煮好了的饺子,造型美观身材完美,软软的,香香的,真是好啊!我爱你饺子!
这个春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那一沓沓的压岁钱,,而是有快乐!也有幸福!我在这里拜一个晚年:“新年快乐”!
1、春节要拜神祭祖。虽然说平日里也有许多拜神的日子,但正月初一务必要拜神祭祖。有条件的人们还可以去庙里烧香祈福,以求一年都能够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一些人们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但初一拜神祭祖都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以先摆好酒和茶,摆放上事先准备好的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画像或照片上三炷香之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的新年就开始了。
2、春节还要吃斋茹素。人们吃过了夜的大鱼大肉后,初一的第一顿饭,全家人都要一起吃素食。因为“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象征着“吃灾”,把新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一家人就会平平安安。初一午饭时候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可以在这天吃完,后面就能大鱼大肉,诸事顺利。所以民间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3、正月初一不可以打碎碗、碟、杯子以及各种器具。因为人们认为打碎东西是破产和灾祸的预兆,如果实在不小心将物品打碎,需要马上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以求化解。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