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节民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集中迁徙 举世无双
春节有一个重头戏就是除夕,虽然国家假日办不承认但老百姓认,按风俗是要和家人团聚的。中国人口太多了,幅员也够辽阔的,奇特的政治制度又人为增加了大批离乡背井的打工者,因此每年除夕前要有上亿人集中迁徙,其规模之波澜壮阔大概只有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可以比肩。归乡的路程不是如诗人笔下的一杯美酒一首赞歌,而是血泪涟涟。
二 点烟放炮 惊心动魄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于古代,那时的中国人口多时有几千万人,少时不到千万,和许许多多的野生动物包括一些凶禽猛兽比邻而居。如今中国人口十三亿多,大多集中局促于中东部平原山区之乡村城市。今天的鞭炮威力也已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语,除夕之夜举国夜空之下炮声隆隆狼烟滚滚,让人惊心动魄。其空气污染之重,噪声污染之恼,鞭炮伤人之惨等等惨剧也让人心惊肉跳。
三 大吃大喝 事故多发
春节可以说是个吃的节日或说是嘴的节日,大吃大喝是传统,暴饮暴食是常态,喝坏了身体吃坏了胃也不可避免,所以这健康事故也进入活跃期。又因为估计交警部门执法可能比较松懈,有的酒后驾驶者更多了一些侥幸,所以这幸福的日子里总会伴随着许多不幸。
四 过节送礼 滋生腐败
过春节给老人和长辈送礼是传统民俗,所送之物以吃食为主,这可能与过去国人物质贫乏有关,温饱为先吧。送礼之民俗在当代又有发展光大,所送对象除了老人长辈外又增加了领导,当然领导阶级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因此礼物也就不仅仅是吃食,具体如何咱就不得而知了,听说那是送礼文化的范畴。
五 家庭矛盾 邻里纠纷
春节是个家人团聚的节日,特别是有的大家族,人多辈繁,这么多人都停下手头的工作,聚在一起就免不了东长西短你多他少,表面祥和内心打鼓,再赶上推杯换盏酒壮人胆,几句话言语不和就抓了(打仗)的情况也不稀罕,春节乃矛盾多发期呢。
六 集中消费 疯狂购物
专业的词叫“买年货”,也是过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年货不仅仅是吃食,衣服当然需要添新的,其他很多也要趁着这日子添置。因此节前的市场,物资,价格,交通等等就是政府部门的大任务了,每每春节临近如临大敌。
七 串亲拜年 烧香磕头
中国人的特点一是重视亲情再是敬仰祖先,在这个重要而喜庆的日子走亲访友,交流感情是少不了的。当然逝去的先人也是不能忘记的,逝者如斯过节了把先人请到家里,拜上几样贡品再烧几注香,便是与祖先同在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其实是很豁达的。只是这下跪磕头许多年轻人不乐意,借用某清朝遗老的一句话劝劝:“不磕头还要膝盖干嘛?”。
八 敲锣打鼓 秧歌高跷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关键词:中韩;春节;民俗;异同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16-04
从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中国越来越关注作为亚文化圈共同的岁时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岁时民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春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马来西亚等很多亚洲国家春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特别是韩国,春节即舍尔是韩国两大重大节日之一。中国的汉文化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两国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受此影响,韩国的传统风俗很多与中国相同或相似,但中国文化在韩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风俗习惯。农历春节在韩国和中国都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同一节日在两国的过法和意义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中韩春节(舍尔)的由来、风俗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并探讨其对中韩两国交流的影响。
一、中韩春节(舍尔)起源的异同
(一)中韩春节(舍尔)的相同起源
春节也叫过年,古时候以“年”作为时间单位,因此春节和舍尔就成为了新年伊始。同时,由于它们与时间单位以及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制定时间的历法相当重要。因此在中国和韩国,指定春节(舍尔)的日子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过去,春节与舍尔,是根据日月的组合周期换算成太阴太阳历得出的,即所谓的农历。而现在,以半个月和一个月为周期换算得出的太阳历结合季节形成了24节气,也就是阴历。阴历计时是统一的新罗时代从中国传到韩国并开始使用的。这就是中国春节与韩国舍尔的共同起源。
(二)中韩春节(舍尔)的不同起源
韩国的春节(舍尔)虽然是统一新罗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传过去后和韩国国内文化相结合,对舍尔来源的阐释有些不同。而关于中国春节的起源在学术界也还存在一些分歧。
1.中国春节的由来。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学术界关于春节起源的几种假说(例如“源于腊祭或蜡祭”说、“源于巫术”说、“源于鬼节”说等),证据尚不充分。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称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称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所记述。传说故事《过年的来历》(参见《节日的传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讲述了春节的来历。相传很古老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深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头如狮子一样威武,身躯像牛一样肥壮,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山摇地动”。这种猛兽常常窜进人们的住处猎食人和牲畜,为害极大。特别是每年的岁末严寒之时,更是作恶多端,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们同这种猛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找到了它的弱点,发现它最害怕三种东西:一是红颜色,二是火光,三是响声。于是,在每年的岁末之时,“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夜里还通宵不睡觉,打打敲敲闹得震天响”。这样吓跑了猛兽,求得平安。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张贴红纸对联,点灯燃烛,敲锣打鼓,通宵守夜。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就是‘过年’。这日子就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有其他一些传说故事,从“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贴春联”等多个侧面述说春节的兴起。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听到这首熟悉的歌谣,我不禁想起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春节,想起了春节各种各样的民风习俗。
先说说灯笼吧。三十晚上,小孩子都要提着一盏花灯,才可以跑出去玩。用爸妈的话来说,就是提着红色花灯,走夜路也不用怕妖魔鬼怪来吓你了。今年也是这样,三十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一商量,决定今天就不去买花灯了,要自己做一盏。我先找了一个喝完了的大饮料瓶,把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剪开,就出现了一个空心的长方体,接着我又找来锤子和钉子,“叮叮铛铛”把一枚钉子钉在长方体下年的正中间,接着我又把一根又粗又大的蜡烛插在钉子上面,并用胶带把它固定好,然后,我又“咔嚓咔嚓”用彩纸剪出一张网格,把它套在灯笼上,再把它上面的四个角吊上线,绑到一根筷子上,大功告成!
接下来,三十的晚上就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种类很多,有鱼、菜、肉、丸子等。但是重头戏还是那最后端上来的一盘盘热乎乎的饺子。饺子,一个用面包馅的东西真有那么好吃?答案是肯定的。饺子既好看又好吃,刚包好的饺子,样子小巧玲珑。那么煮好的呢?煮好了的饺子,造型美观身材完美,软软的,香香的,真是好啊!我爱你饺子!
这个春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那一沓沓的压岁钱,,而是有快乐!也有幸福!我在这里拜一个晚年:“新年快乐”!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的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藏族人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新水和前一天的水比重量,如新水重,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雨水充足。
云南省双柏县的彝族人过年时有举办 “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土主神),随后请虎神。八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整个跳虎节期间,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家庭还包制1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她们认为,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人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爱热闹的观众一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两个村庄各组织比赛队伍,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初一清早,人们从池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煎、炸、烧、炖后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举行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在整棵的大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些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要举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舞时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土家族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蒙古族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高山族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过春节时则另有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作“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高山族还有春节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
过春节时,黎族人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平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
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此外,春节期间,景颇族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哈尼族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