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下横笛

月下横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下横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月下横笛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带桁架;“虚拟伸臂”;土-结构;自振周期

1 概述

文章以SRC框架-RC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为算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情况下该建筑结构的模态。结构的模态主要包括模态刚度、模态阻尼比、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等参数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

结构模型概况:文章参考实际工程,忽略扭转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平面和立面都比较规则的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高层结构模型。该结构地面以上36层,地下2层,屋面檐口标高127m,标准层层高3.5m,底层层高4.5m,地下室层高4m。结构为27m×27m平面规则结构,内部核心筒从下至上贯通布置,框架柱距9m,主楼高宽比4.7,核心筒高宽比14.1。

结构模型中框架柱全部为型钢混凝土柱,框架梁为工字型钢梁,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竖向荷载主要有各构件自重和楼面活荷载。活荷载标准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10)选用。其中楼面活荷载取2.0KN/m2,屋面活荷载取0.5KN/m2,将外墙重量折算到边梁的恒荷载中,取底层梁上附加恒荷载10.0KN/m,标准层9.0KN/m。

水平作用有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假定该结构建在某市区,根据荷载规范,取基本风压W0=0.55KN/m2(按50年采用),地面粗糙度为C类,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二类场地,土层厚度为40.0m,主要由三层土组成,最上面一层为粘土,下面两层分别为粉质粘土。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g,场地特征周期取0.35s。

2 加强层以及地下室不用约束情况下的分析方案

一般而言,水平加强层的刚度越大,减小结构侧移的效果越好,但刚度增加越多,内力突变程度也越大,极易引起加强层附近的框架柱或核心筒先行破坏,且加强层刚度对结构侧移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一定的数值,再增加加强层刚度,对结构侧移的影响就很小。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准则是根据工程分析的精度要求,建立能模拟实际结构的模型。高层建筑结构复杂,结构模型的建立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计算精度和计算结果。

2.1 单元类型

本研究的结构体系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构件种类有型钢混凝土柱,型钢连续梁,钢桁架,混凝土剪力墙。下面分别对软件中每种单元特性进行简单介绍:

(1)框架单元:在平面和三维结构中,框架单元可用来模拟梁、柱、斜撑和桁架。单元每个节点共有6个自由度,分别是3个平动自由度和3个转动自由度。

(2)薄壳单元:壳单元考虑了平面内刚度和平面外刚度,力学行为是膜单元和板单元之和。薄壳一般是指厚度h和宽度L之比小于1/10的壳。

(3)接触单元:间缝单元(Gap)是点对型(node-to-node),所谓点对型是当接触面离散化时就规定好节点对的编号,它们在物体刚好接触时具有相同位置。点对型方式不允许在接触面上任意布置节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2.2 单元剖分

在计算分析之前,需要根据计算精度要求,对模型中的对象进行有限元剖分。剖分的单元数越多,精度越高,计算时间也越长。不考虑土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碰撞约束作用模型共剖分了20304个框架单元,16754个薄壳单元,使用了18种截面形式和6种材料属性。考虑土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相互约束作用共剖分了20304个框架单元,16754个薄壳单元,304204个实体单元,8204个Gap单元。

3 设置环带桁架以及地下室不同约束条件下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3.1 不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情况下环带桁架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1)设置环带加强层可增大结构的整体刚度,减小结构自振周期。

(2)设置环带加强层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主要针对低阶振型,对高阶振型自振周期的影响很小,且环带加强层数目越多,影响越弱。

3.2 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情况下环带桁架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1)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时,设置环带加强层可增大结构的整体刚度,减小结构自振周期。

(2)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时,设置加强层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主要针对低阶振型,对高阶振型自振周期的影响很小,且环带加强层数目越多,影响越弱。

(3)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时,增设环带桁架降低的结构自振周期比刚性地基假定时增设环带桁架降低的结构自振周期明显。

4 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工程算例的基本概况,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结构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了设置环带桁架并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时对结构周期、结构振型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和建议归纳如下:

(1)考虑与不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下,设置环带构件可以增大结构的整体刚度,减小结构体系的低阶自振周期。

(2)考虑与不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加强层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主要针对低阶振型,对高阶振型自振周期的影响很小,且环带加强层数目越多,影响越弱。

(3)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后使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发生了改变,结构的自振动周期延长,体系的总体刚度降低较为明显,而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延长,很有可能导致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与地面运动的卓越周期接近,从而引起结构的惯性力增大,出现不安全因素。

(4)由于框架与核心筒协同工作,考虑与不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在X轴方向的侧移曲线都是呈弯剪型。考虑土-地下室“虚拟伸臂”相互作用后结构侧移在±0.000处变化较大,即使地下室顶板刚度较大,直接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仍是不妥的。

参考文献

[1]R.Shankar.Nair.Belt trusses and basements as“virtual”outriggers for tall buildings[J].Engineering Journal,1998:140-146.

[2]沈朝勇,周福霖,等.高层结构考虑土与地下室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27(6):149-153.

[3]谭丁,姜忻良.不同接触面模型对评估地下结构震害的影响[J].岩土工程技术,2003,2:77-80.

月下横笛范文第2篇

1、信寄托情感,言表达欢乐,思念之情却无法遮掩,唯独在那月圆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2、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3、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6、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7、用玻璃蘸取月球土壤浸出液,放在PH试纸上,纸上隐现了父母的背影。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人圆月圆心圆,人和家和国和。

10、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2、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节;那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满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那随风轻舞的枫叶呀,每一片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绝唱;风轻拂,星低诉,举杯邀明月,遥寄相思赠嫦娥。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5、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1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17、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18、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

19、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2、神州奋起,国家繁荣,山河壮丽,风调雨顺,江山不老,祖国常春!此国庆佳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也愿健康快乐伴你一生。

2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24、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成长,就是祖国的繁荣。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25、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6、小时候,中秋是一个月饼,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杯浊酒,我泯一点,你泯一点;而现在,中秋是一轮圆月,我看一眼,你却不在。

27、邀君共赏秋佳月,把酒共话当年时。

28、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9、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30、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31、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3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3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37、墨色沉,月花影,听取月中嫦娥吟,看尽树下水袖舞,赏析宫中笑花靥,尝遍世间园月饼。

38、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39、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0、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4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4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5、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46、我们都是一块拼图,而主题则是团圆,而我们所拼成的圆图名为——家庭。

4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9、小时不识月,胡作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50、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51、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5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3、庆国庆,齐欢乐,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54、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

55、香饼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56、如此皎洁月光。那些人,便住在这月亮之中,托起的是满满的故乡,只望这中秋明月,许我无数牵挂。

5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58、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5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月下横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乐;关系;李白

一、绪论

从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最早都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如《诗经》里的“国风”几乎都是各地的民歌。很多文学家、诗人本身就是音乐家,据《说苑》记载,孔子的弹琴技艺是相当高明的,孔子不但精通乐器,并且很看重“独唱”,《弦歌要旨序》云“孔子礼乐之教,自兴于诗始”。白居易“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好听琴》卷23)。白居易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喜爱音乐也善于弹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也琴兴》卷五)这是写他本人弹琴的诗。李白是我国的“诗仙”,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词,他的诗不仅有明月、美酒、也有很多跟音乐有关诗篇,本文从中挑出几篇来进行论述。

二、器乐诗词

我国早期的诗歌都入乐,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供演唱,《诗经》中描写过的乐器达29种之多。其中有一部分篇章是相当成熟的乐舞诗。

笛,管乐器。竹制,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处另有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二至四个出音孔。笛身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笛的音质,相当清远嘹亮,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色,音调可以吹出多种变化。关于笛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崔豹《古今注》说:“横吹,胡乐也”。马融《长笛赋》说:“此器起于近世,出于羌中”。笛子,由西域传入,是西汉张骞通道西域时带入汉地。唐代,设置在“太常四部乐”中有笛这种乐器,可见笛在唐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诗中有笛乐诗有四百零二首。如李益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施肩吾“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嘹亮入东家。”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六首》其一)这首诗出自汉乐府,为唐代新乐府题,“笛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即《折杨柳》的省称。这句表面是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味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说明了边塞生活之艰苦。笛本来为竹制,自唐起,却不拘于此,铁笛、玉笛常见。李白诗中屡见玉笛,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韩公吹玉笛,倜傥留英音”(《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笛声的嘹亮悠扬,突出它传播空间的广阔。玉笛常与杨柳一起吟咏表示乡恋之情,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曲夜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曲,玉笛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曲调破长空而来,把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李白诗中还有“龙笛”,如“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是指龙笛能吹出高亢嘹亮的声音。

萧,管乐器,古时称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为“萧”,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萧”。排箫有封底、无底两种。前者称“底萧”,后者称“洞萧”。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也为“洞箫”。《风俗通》说:“舜作萧,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李白的《忆秦娥》使用了这个典故,“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厥。”《忆秦娥》,是词牌名。顾起伦云:“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古词家之祖。”对李白的这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首写伤别的词反映了闺中女子对旅人的思念和分离的痛苦。“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夜深人静,夜色朦胧,秦娥独自吹箫,啸声幽咽,如泣如诉。

三、踏歌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歌舞形式,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故曰“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人们节日聚会时,在街头野外,手拉手,以足踏地,边歌边舞,表示欢乐的心情。《旧唐书.睿宗纪》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联袂踏歌。”可见“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节日,且以妇女表演为主。古代诗人描写“踏歌”的诗不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诗在我国妇孺皆知,由于李白的这首绝句,李、汪的友谊被传为佳话,这首诗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写法,使诗中的两个人物神气活现。李白诗中还有很多描写自己唱歌的诗句,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斟》四首其一)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他自饮自斟,酒酣兴浓时对月高歌,明月徘徊,依依不舍,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

四、结语

刘勰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说的是诗乐并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汉书.艺文志》)王夫之解释说:以诗来表达意志就舒心;以歌来咏唱语言就畅快。朱谦之说:“中国自古以来的诗音乐的含有性是很大的,差不多中国文学的定义,就成了中国音乐的定义,因此中国文学的特征,就是所谓的‘音乐文学’。”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8

[2]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08

[3]王山峡等编.历代音乐舞蹈诗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08

[4]乐维华.唐诗与音乐轶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2

[5]潘慎主编.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05

月下横笛范文第4篇

那已零落成尘的,是为谁芳香如故,芳魂成冢?为谁红萼褪尽后暗香残留?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了谁,葳蕤于谁家的架上,谁的眉头心怀?曾为谁羞醉红颜,染红相思,穿起楚楚嫁裳?可曾有人为你月下横笛,可曾有人邀你窗前听雨?你入了谁的丹青,谁的清词?如今花事已了,所有种种皆成前尘,是否依旧心无悔,爱满怀?——从此后,富贵红尘休问我,我长自于尘,皆因万丈红尘的滋养,我才能于红尘万丈中盛放给你一季绝美的花事,如今就让我静静归于尘,化为尘泥护着你庭前那树花,于来年在枝头为你绽放出一朵似曾相识……

那正翩然飞离枝头的,是想用这最后支舞留住谁的脚步,惹得谁的一回顾,一凝眸?那离开枝头时的簌簌叹息声是想叫醒谁前世的记忆?这决绝凄美的身影可是想凝成他眸底的惊叹?——我终知花开动人,花落才动心,也曾春意朦胧时为你枝头含笑,也曾细雨如织中为你媚眼如丝,也曾为赴那繁华一梦,韶华盛极,开到荼縻……可于那乱花迷人眼的多情季节里,再美的盛放,你也只道是寻常?既然盛开入不了你的眼,就让我坠落吧,用最美的花影换来你的惊鸿一瞥,你惋惜也好,你讶异也好。掠过你的眉梢眼角,溶入你的笔墨素笺,飘入你的襟怀,揉成你心口的朱砂痣……

那正在枝头热烈绽放的,是谁于树下一次仰望,让你花心彻底红?是谁对你的粲然一笑,惊破你欲说还羞的心事?浅笑低颦初照水,可是怕匆忙间的邂逅不够旖旎?一池花影上帘栊,可是想与谁共此一帘幽梦?——几回梦里,你罗袖盈风,拈花而笑,置花怀袖中,从此,共你衣襟书香,从此,与你举案齐眉。最想你素手为盏,溶我入你的香茗,从此随你柔肠千转,醉在离你的心最近的地方;最怕你满目柔情,却将我插于她人鬓角,那也让我努力的红,定要红于她腮上的胭脂,身上的嫁衣——不是要与她争颜色,只想为你的幸福添颜色……草木本有心,但求良人折……

那花期已过依然未放的,是在为谁痴情守候?你最美的时刻想被谁遇见?是想等谁来到你的树下停靠,给他一个芳菲凝天的盈盈浅笑?去年今日,可有谁一捧黄土,一掬清水许你一季花事,所以纵使错过花期你也要还他一个你香满路途?——你终会来吧?瘦立长风,满面风尘却白衣胜雪,而我已不再是风凄无助,香魂憔悴,我终要补给你一季嫣然。你还未至,我怎敢放?

月下横笛范文第5篇

老实说,我好讨厌那个给周杰伦写歌词的方文山,也非常讨厌文字里诸如“杰伦××”之类的话,填词人被偶像后,就成了日光的晕,要说周杰伦是个鸭蛋黄,方文山就是黄晕外头的“青”。问题在于:“青”之所以有人买单,很多人还是冲着“黄”去的,这对填词人而言,多少不是自由的。

相形之下,那个收藏北京胡同门牌的方文山委实可爱些,据说这厮自己造了个“长安”的模型,1米宽,2.5米长,从旗帜、幌子到城墙城门,都是从各地搜罗来,造一个“梦想的长安”。在这本他新出的《青花瓷》里,到处是这个长安的俯瞰图,有着某种深层的恋物。

我觉得填词人大概也存在某种语词的恋物,“篆刻的城,落款在梅雨时节”,“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无论是《台》、《东风破》,还是《发如雪》、《青花瓷》,被“中国风”所包围的“歌坛”,这种古典“语码”成了某种文化精神传承的象征,于是成了某种流行文化的征兆。比如网友开始讨论《青花瓷》能否普及古典文化,方文山是否用另一种形式普及了古典文化的精神等等。问题会变得更加滑稽,反方抓住一点,全盘否定,说方文山根本不懂狗屁文化,写出的是狗屁不通的句子。喜欢的说,你丫懂什么,那是词坛的“朦胧诗”。

打住,先看看方文山如何解释“中国风”:“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或者编曲上加上中国传统的乐器,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横笛、洞箫等,以及歌词夹杂古典背景元素的词语,如拱桥、月下、唐装、绣花鞋、灯芯、蹙眉、红颜等,只要加入此元素,均可以视为‘中国风歌曲’”。

而方氏自己则在演讲里说,“华人并不是一个很有‘质感’的民族。所谓的质感指的就是一个东西的材质、与它外观上的美学设计,及其整体的精致度”。这个质感是由某个“词”而进入某种深层的文化语境,比如“发如雪”为什么比“头发全是头皮屑”有质感呢,除了陌生化的功能外,这些符号本身就转化了某种古典的语码的提示功能。当你把“冷月”改为“月球”,把“马嘶”改为“汽车轰鸣”,把“藤椅”改为“沙发”……这类语码被完全置换后,最后的一点古典诗意,就消失殆尽。这座由古典词语砌成的“长安”,正是后古典时代的诗意栖居之地,同样是交通工具,“瘦马走天涯”远比“开心网上开二手奥托”有诗意。

古典时代的本质是什么呢?美人成了黄脸婆,美酒成了扎啤,晚霞成了沙尘暴――所有可能产生诗意的“语码”都被工业生产“现代化”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会不会有“小三”的嫌疑呢?这是一个诗意马上被怀疑论击败的时代,那些想借古典元素宣扬某种文化传承的人忘记了,那个属于古典诗意的环境已经消失了,尸骨无存。

相关期刊更多

时代英语·高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民间文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