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一、域名统计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数为940329个。域名数排在前4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这4省的域名总数占全国域名总数的51.6%;华东地区的域名数占全国总量的43.46%,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的域名数总和占全国总量的88.62%。
二、网站统计
1.网站数量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站数为371600个。
网站WWW性质分布,其中COM和比例最高。具体见(表1)。
2.网站地区分布
网站数排在前4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这4省的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58.2%;华东地区的网站数占全国总量的33.2%,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的网站数总和占全国总量的81.9%。
3.网站性质分类
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全国网站总数的78.83%,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70%,第三是个人网站,占4.77%。
企业网站的行业分布中,制造业比例最高,为58.8%;其次是邮电通信业,占8.38%;第三是公关、咨询、广告和市场研究等服务业,占6.58%;第四是零售批发贸易,占6.12%;第五是社会服务业,占5.84%。制造业中,电脑/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软件所占份额最高,占51.5%;其次是机械及工业制品,占12.3%;第三是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占9.1%。
4.网站服务内容
关于政府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政府网站提供“政府职能/业务介绍(90.3%)”、“政府新闻(85.9%)”,大多数的政府网站提供“办事指南/说明(68%)”、“通知/公告(67.9%)”、“便民生活/住行信息(56.4%)”、“企业/行业经济信息(53.6%)”。
本次调查对政府网站提供的交互(包括简单的单向交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网站交互水平普遍较低,单项服务最高的网站比例也在30%以下。其中“投诉/举报/”、“表格下载”、“民意调查/意见征集”为政府网站提供最多的三项交互服务,对应的政府网站比例分别为:27.6%、20.1%和20.1%。
关于企业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业网站提供“企业介绍(98.3%)”和“产品/服务介绍(95.6%)”,超过半数的企业网站提供“企业动态(56.6%)”,接近半数的企业网站提供“在线招聘信息”,40%左右的企业网站提供“用户在线咨询/投诉(40.4%)”和“行业新闻(38.8%)”;而发生网上交易行为的网站比例很小,仅8.1%的企业网站发生“网上采购招标”行为,7.5%的企业网站发生B2C行为,7.3%的企业网站发生B2B行为。
关于商业网站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和在线数据库服务是所有商业网站中提供最多的服务,在所调查的所有商业网站中,有46.8%的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有40.1%的网站提供在线数据库服务。第3-10的服务种类分别是网上社区、网上购物(B2C电子商务)、免费电子信箱、搜索引擎、收费电子信箱、免费主页空间、软件下载、收费主页空间。“其它服务”中比例最高的为除新闻外其它各种信息服务(如产品信息、商贸信息、科技信息、生活信息等),另外还有域名注册、技术咨询、网上短信、在线视听等服务。
5.网站信息更新
关于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情况,从所调查的几项信息来看,“办事进程状态”和“通知/公告”更新频率较高。88.4%的政府网站“办事进程状态”更新周期在每月以下(含每月),85.7%的政府网站“通知/公告”更新周期在每月以下(含每月)。而“政府职能/业务介绍”和“统计数据/资料”更新频率最慢。据统计,几乎所有政府网站的“政府职能/业务介绍”更新周期都在六个月及以上。85.8%的政府网站“统计数据/资料”更新周期在六个月及以上。
关于企业网站信息更新情况,除了“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以外,“企业介绍”、“产品/服务介绍”、“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和“在线招聘信息”更新频率都很低,其更新周期在一个月(含一个月)以下的企业网站分别占了1.7%、5.6%、0.1%和1.1%;“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更新频率较高,更新周期在一个月(含一个月)以下的企业网站分别占了51.2%和64.4%。
商业网站信息更新频率普遍高于政府网站和企业网站的信息更新频率。
6.网站的页面浏览量
关于平均每个网站的日浏览量(页面个数),调查结果显示,商业网站最高,为5805个;第二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3684个;第三为政府网站,2392个;第四为其它非盈利机构网站,1515个;第五为企业网站,1508个。关于全国总浏览量在不同类型网站中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的浏览量超过半数,占全面浏览量的62.87%;其次为商业网站,占全部浏览量的26.71%;第三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占全部浏览量的4.79%。
7.网站服务器拥有情况
关于拥有服务器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2)所示。
8.网站的链接情况
关于拥有不同站点链接数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
9.网站员工数情况
关于拥有不同员工数的网站比例(%)情况如(表4)所示。
10.网站的成立时间
三、网页设计
四、在线数据库统计1.在线数据库数量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在线数据库的总量为82929个。
2.数据库按网站分布情况
在所有在线数据库中,企业网站拥有的数据库数量也最多,占全部数据库的61.08%;其次是商业网站拥有的数据库,占全部数据库的29.14%;第三是教育、科研机构网站拥有的数据库,占全部数据库的4.85%。
3.拥有数据库的网站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网站中拥有在线数据库的网站数为61429个,约占全部网站的16.53%。从各类网站情况来看,商业网站拥有数据库的网站比例最高,为40.5%;其次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比例为29.17%;第三为企业网站,比例为14.31%。
4.数据库按内容分类情况
从数据库按内容的分类情况来看,产品数据库的数量为最多,其占所有数据库的35.5%;其次是报刊新闻数据库,比例为12.80%;第三为科技信息数据库,比例为11.90%。
从数据库的记录数分布情况来看,产品数据库占有65.4%的记录;其次为企业名录数据库,记录数占15.6%;人物数据库和政策法规数据库记录占有比例均不足1%;金融股票数据库、报刊新闻数据库记录占有比例均不足3%。
5.数据库的内容更新情况
从数据库的更新看,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1%-5%的数据库比重最大,占38.1%;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5%-10%的数据库,占12.4%;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10%-20%的数据库,占18.3%;每周更新所有记录中20%以上的数据库,占12.7%;另有18.5%的数据库每周对记录的更新比例在1%以下。
6.数据库其它载体情况
在各类网站中,数据库拥有其它载体的比例以政府网站最高,为37.5%;其次是企业网站,比例为26.5%。具体如(表5)所示。
各类网站数据库具体载体形式如(表6)所示。
7.数据库的收费情况
从数据库的收费情况来看,收费数据库占所有数据库的12.3%。其中商业网站数据库中收费数据库所占比例最高,为32.4%;其次为教育、科研机构网站的数据库,收费数据库的比例为22.3%;第三为其它非盈利机构网站的数据库,收费数据库的比例为18.9%。
8.数据库面向对象情况
从数据库的面向对象情况来看,面向个人的数据库比例最高,占71.7%;其次是面向商业机构的数据库,比例为64.1%;第三是面向政府部门的数据库,比例为48.9%;第四是面向科研学术机构的数据库,比例为37%;第五是面向图书馆的数据库,比例为18.5%。
结果分析
一、全国域名和网站数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网站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域名数的增长速度。
2002年较2001年域名数增长35.79%,绝对量增长24.7839万。2002年较2001年网站数增长55.97%,绝对量增长13.3351万。网站总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域名总量的增长速度。
二、各地区的域名和网站数存在较大差距,且较第一次调查结果东西部域名和网站数差距略有扩大。
从省市角度来看,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四省的域名和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51.6%和58.2%;从七大区角度来看,华东、华北、华南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占全国总数的88.62%和81.9%;从经济发展的东、中、西部的角度来看,东部的域名和网站数比例分别为67.24%和71.7%,西部的域名和网站数比例分别为8.17%和7.4%。
从两次调查东西部差距来看,本次调查东西部域名和网站数的百分比差额分别为59.07%和64.3%,而第一次调查相应差额为56.95%和57.08%,二者均有所扩大。
三、政府网站纵深发展,网站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服务内容也有所创新,同时也显示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服务水平急待提升。
与第一次调查相比较,政府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从2001年4月的1.4%增长到2002年12月的1.7%,绝对数量也从3359个增长到6148个,增长了83%。
从网站信息服务来看,仍然集中在常规信息上,半数以上的政府网站提供的主要信息仍然集中在政府职能介绍、政府新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方面。从交互内容来看,服务水平虽然较第一次调查有所提高,但仍普遍较低。
政府网站数量的增长与各级政府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相关,这一数据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势头。
四、企业网站独占鳌头,数量上继续占据全国网站总数的绝大多数,同时服务内容逐渐注重时效性。
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77.8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网站占全国网站总数为78.83%。
信息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动态”、“行业新闻”比2001年增幅超过了50%,说明企业网站开始重视内容提供的时效性。交互的调查结果显示,增长最快的是“网上采购招标”,为2001年的5.79倍;其次是“在线招聘”,为2001年的5.75倍;增幅第三的是“用户在线咨询/投诉”,为2001年的3.48倍。
五、商业网站蒸蒸日上,热点服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网民娱乐和消费的主要场所。
从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新闻和在线数据库服务一直是所有商业网站中提供最多的服务,有46.8%的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有40.1%的网站提供在线数据库服务。而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提供这两种服务的网站比例均比2001年有所增长,在线数据库服务更是由18%增长到40.1%,增长了1.23倍。
从本次对主要服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项服务较第一次调查结果增幅超过了100%,分别是:在线聊天(增幅为173%)、收费电子信箱(增幅为160%)、免费主页空间(增幅为139%)、收费主页空间(增幅为129%)和在线数据库服务(增幅为123%)。除此之外,手机相关服务的突起,如短消息服务、手机铃声下载等,也成为本次调查的一个亮点。
六、网站规模差距悬殊,网站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说明网站数量本身并不能完全反映互联网络发展水平。
本次调查对网页数量最多的前100家大型网站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家大型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和网页总字节数与全国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和网页总字节数比例悬殊,约1/4000的网站占了约1/5的网页总数和网页总字节数。
100家大型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为0.0269%,而100家大型网站的网页总数占全国网页总数的19.86%,网页总字节数占全国网页总字节数的18.27%。100家大型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为31.2万个,而全国网站的单位网站网页数为422.7个,前者是后者的738倍。
由此可见,我国网站的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悬殊,也说明我国网站数量的增长迅速并不能直接说明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要全面考察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需重点考察网页发展情况和网站服务内容发展情况等。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家庭场域的重构
根据2016年1月的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0.1%。数字表明手机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媒介使用形式。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满足日常工作生活各种需求,“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①。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占,家庭场域空间作为最重要的私人空间随之发生重构,在特定时空领域蜕变为媒介中枢。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居民在自己的住所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在卧室的接触率高达26%,在客厅的接触率为22.6%②。作为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新兴的媒介中枢,家庭场域的媒介使用频率激增,移动互联网络的频繁使用割裂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卧室和客厅的媒介争夺成就了疏远的陪伴,家庭场域的关系网络组成和作用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家庭场域的重构,以家庭场域为载体的家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一)家庭教育中教与受的角色不断转换。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作为权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知识、规范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因为年龄、身份、阅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更多扮演着受传者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分享取代了单向度的教授。谁更擅长应用电子产品和移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谁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的占有量决定某个时刻的教受关系,某个新知的分享权。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趋于碎片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内容的整体传达。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原本单一的信息源变得复杂,浩繁的移动网络应用工具带来信息的洪流,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无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无疑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缜密的思维和精准判断力,而家庭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调查数据显示③,我国网民有75.1%年龄在10-29岁,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到了2.9%,学历层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势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内容甄别和整合的难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实现多元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对面人际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网络终端成为家庭教育的惯用媒介。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同时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与孩子、教师和专家沟通,而孩子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社区等媒介接触行为自行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对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结构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伤害。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巨变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双方的媒介素养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培养教受双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养教受双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备,普及移动网络终端,提升手机等移动网络载体的使用效率,推广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使家长和孩子保持同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培养家长和孩子批判思维,提高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主动性,有选择性的接触有用信息,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监管。自行生产内容的网络平台,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把关力度,通过网友上传产生内容的平台,要加强对网友上传内容的把关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兴趣知识共享类社区,如知乎、B站、果壳网等,应提高驻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内容输出的质量。
(三)重视在线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教育应用的达到1101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6%,④在线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场域登陆的网校和MOOC课堂,推动家庭教育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连接;另一方面,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带入家庭教育体系,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关系链条。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39-40.
②喻国明、李慧娟.《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6(3).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4亿,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
网民规模突破4亿大关手机网民成增长主力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大约有4914万的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11.7%。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商务应用快速发展网络安全仍为最大制约因素
CNNIC《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截至2010年6月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2亿、1.28亿、1.22亿,半年用户规模增幅分别为31.4%,36.2%和29.9%,增速在各类网络应用中排名前三。
尽管如此,网络商务应用仍然受到各种安全因素的困扰。CNNIC调查发现,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9.2%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30.9%的网民账号或密码被盗过;电子商务网站访问者中89.2%的人担心假冒网站,其中,86.9%的人表示如果无法获得该网站进一步的确认信息,将会选择退出交易。网络安全和信任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商务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互联网向商务交易型应用的发展,急需建立更加可信、可靠的网络环境。
网络视频用户止跌回升3G推动网络文学用户增长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安全 威胁 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攻击,恶意病毒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网络面临的问题,并根据网络安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但病毒、木马等的恶意网络攻击也随之而来,致使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网络安全,因此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势在必行。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介绍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很多重要信息在网络上交流传递,其中可能涉及一些重要信息等,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刺激了一些不法分子,意图通过网络漏洞窃取上述隐私信息,从而导致高科技犯罪频发的现象。因此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计算机安全?“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治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这就是计算机安全。从定义上看计算机安全分为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的是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性的保护,免于丢失、损坏等。逻辑安全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安全,也就是对网络信息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2.1 病毒肆虐
计算机病毒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程序代码,它可以通过恶意网络连接,程序文件等方式入侵计算机,进行磁盘读写,信息复制等恶意行为。严重威胁信息安全,因为,计算机多数都会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确保计算机相对安全。
2.2 木马横行
木马与病毒类似,木马攻击主要是伪装成常用软件或文件等,当用户使用这些伪装程序或文件时,木马就可以记录计算机IP地址,网络端口等重要网络信息,从而达到入侵计算机的目的,对计算机造成安全威胁。
2.3 黑客频出
黑客是指利用自身专业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实施攻击,并获取他人或组织机密信息等的人。现在,黑客越来越多,一方面这类人缺乏职业操守,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漏洞窃取网络重要信息,获取巨大利润。
2.4 安全意识差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变得越来越普及,但是算机用户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更多的关注计算机本身,忽略自己重要的网络信息,没有及时更新杀毒软件与操作系统,造成漏洞频频出现,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为了获得想要的网络资源而关闭掉杀毒软件或者防火墙,间接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
3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3.1 系统缺陷
目前现有的操作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这些操作系统仍然存在安全漏洞,这就给计算机带来了安全隐患,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的机会。漏洞是计算机系统的弱点,这个弱点可能是软件开发的问题,也可能是硬件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可能是由于系统配置不当等引起的问题。因此操作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也就给了黑客们一个可以入侵的计算机的机会。
3.2 计算机病毒
破坏计算机信息和数据的最大威胁是计算机病毒,通常指能够攻击用户计算机的一种人为设计的代码或程序。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甚至崩溃,导致数据丢失或泄露。因此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让计算机运行环境更加健康,非常有必要。
3.3 管理上的欠缺
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是让企业、机构及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许多用户不注重这方面管理,如使用简单的口令、对未甄的别网站下载未经核实的软件、没有拨号认证、没有IP访问限制等严格限制等。
4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对策
4.1 防火墙技术
计算机可以通过防火墙隔开与外界的通道,能够有效控制网络间的访问,限制外界用户IP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的资格,充分保证内网的安全。但是,利用防火墙技术保护计算机也不是十分安全,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防火墙以外途径的攻击、用户带来的威胁等,这些防火墙并不能防范和抵御。
4.2 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
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的操作,监控网络,记录网络资源的访问,一旦发现未经许可的网络访问,服务器应采取一定形式报警,来引起网络管理员的注意和警觉。同时,如果发现不法之徒尝试侵入网络,网络服务器应记录该账户或IP访问次数,一旦达到设定的次数,服务器自动锁定该账户。通过这两种手段可以有效避免非法请求,保障网络安全。
4.3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一般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鉴别以及密钥的管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现在数据传递最常用的一种安全手段,其通过对数据的加密编码处理达到隐藏数据的效果,通过证书的校验保证请求的安全。从而得以保障系统及数据的安全。
4.4 防病毒技术
随着计算机普及与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变得越来越猖獗,而且正朝着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严重威胁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病毒采用的是防病毒软件,主要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通过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以检测到有无病毒入侵网络,并可以强制删除。因此,若想要保障一个健全的网络环境,不仅要有以上网络安全技术手段,还要有网络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熊芳芳.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电子世界,2012(22):139-140.
[2]曹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6):3674-3675.
[3]刘英慧.刍议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1):215.
[4]张丽萍.计算机网络安全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