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基础课件

电工基础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基础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工基础课件

电工基础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信息文化基础课程;课程建设与实践

无线通信产业是技术驱动的高科技产业,技术的变革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产业的基本面貌。要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信息人才,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不断创新。电工电子和信息文化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决定性影响。在新形式下,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就必须与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融合,通过对课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改革,使课程能够贴近技术的演进与变革、贴近产业的现状和趋势。

为此,本文将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充实与完善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展本课程的建设,力求打破传统,为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为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求的信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师资队伍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而言,承担课程的师资队伍发展主要遇到两个瓶颈问题。首先,高校教师与社会接触少,不能在一线体会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就无法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教授这门课程。其次,现行体制下,高校教师主要分为主事科研型与主事教学型。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讲,两类老师各有优势,如何把主事科研老师对新技术的把握和理解与主事教学老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相结合,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品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两种应对方案:

建立师资队伍“再教育”计划:充分利用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科研机制。通过有步骤、分批次地将教师送往这些单位从事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项目,使教师能够从中把握无线通信产业的现状,了解技术转化为产业的完整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老师可以把相关的新技术带到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A2011-18)资助课

建立科研促教学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从本课程的发展需要出发,选取与课程相关度较大的科研方向为重点融合对象,构建起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强本课程教师和从事相关科研方的教师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与信息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相比其它较早的基础课程,本课程既要突出基础理论,也要结合现有技术的发展,突出与新技术的关联性。因此,本课程体系的要素要结合新技术的现状与趋势,调整授课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而不落实处,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转贴于 教材重组与完善:本课程教学任务重,覆盖面广,包含了数/模电路、电路分析以及基础信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此,根据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加大教材重组与完善的力度,方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模拟电路被数字电路取代是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趋势,在教材建设中,对于模拟电路的教学可以重点关注基本原理和物理概念,不做复杂的理论推导,以优化课程各内容的比例。

课件优化与提升:对于本课程的课件,不仅要保障课程的生动性,更要结合这门课程所关联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特征,把新技术的本质内容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具体实现系统都可以拆解为具体的电子电路模块,课件优化时,就可以用分层结构,利用仿真模拟工具,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解析出实现系统的微观电子电路结构,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的充实与完善

众所周知,电工电子与信息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基本原理、概念较多,内容非常抽象,比较枯燥和晦涩。因此,教学方法的充实和完善非常重要,需要结合目前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相关产业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地讲解,让具体而抽象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便于学生理解。

结合案例教学: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都有具体的应用案例。教学中,可以把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概念纳入案例场景,通过案例讨论或者研讨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电路中的锁相环技术在各类无线通信系统中都有应用,但如何应用,共性和差异在哪里,都可以结合案例分析。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提出某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实现框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构建具体仿真平台,完成该技术的实现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电工基础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子技术 课程建设

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不断得到创新,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不仅越来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电子、电工以及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也必须做好课程建设,以提升教学效果。

所谓课程建设,即课程设计,其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安排课程。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相应课程、安排课时,要求比例合适,充分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教学实施。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与规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理论、实训教学。对技工院校的办学者来说,抓好课程建设无疑具有极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意义

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两大块,课程多,内容杂,加之技工院校的学制普遍较短,还有大量的校内实习、顶岗实习。因此,各课程的学时安排往往捉襟见肘。为此,笔者学院电子教研室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电子技术基础作为课程建设的试点与突破口,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满足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以往技工院校的课程教学都是以教学大纲为主旨,将学生的培养完全放在学校这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生产第一线无所适从,无法胜任工作。而开展相关课程建设,课程的内容、目标与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需求实现了对接,从而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就业的成就感,满足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校电子、电工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刚进校时,对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抱有一定的兴趣,还有一定的主动性。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生基础薄弱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不少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了兴趣,进而厌学、逃学。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现状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技校学生面临两个学习困境:一方面,随着高中、大学扩招,报读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却逐年上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课程建设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与做一体化、校内实训与企业情境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

二、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内容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向技校学生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企业一线岗位群的技能需求现状,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步加大理论难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常用基本器件、放大电路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讲授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基础。

2.设置均衡的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设置的达标要求也要适度。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内容要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授“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时,教学要求设置为了解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作用及其特点,掌握典型差动放大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抑制零漂原理,明确运算放大电路的理想化条件,掌握理想集成运放工作于线性和非线性状态时的特点,掌握比例、加法和减法运算电路的接法。能运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上述运算电路输出和输入的关系,能按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式,画出集成运放电路图,了解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波形分析方法,了解集成运放的使用方法。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将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大胆引入仿真实训、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讲授的立体化。针对该课程实验性强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知识点布置相应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电工基础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 精品课程; 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实践条件

我校的《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几大方面来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呈现以此,以供同仁参考和雅正。

1 课程设置

(1)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国家汽修专业设置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总教学时数设置为56学时,分成8个项目:安全用电、汽车常用工具量具、汽车电路常识、汽车电子半导体元器件、交流电路与发电机、磁路与电磁器件、直流电动机、汽车电路图识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8个学习项目中分别设置了23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中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汽修组专门编写了《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材,教材采用项目化、任务化的编排模式,该教材由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选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学情分析、学习情境的描述,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等。

学案:在每一情景实施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沟通等能力、分析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PPT课件:每一课时的教学PPT课件,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材料。

学习任务单(任务工作单):在每一个任务中都设置有任务工作单,工单的设计按照“项目教学法”注重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工艺等的一致性,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题集:每一个项目设置项目习题,用于检测学生项目的学习效果,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配备有教材的复习题、技能考工练习题等,供学生的学习。

资源库:资源库中配有汽车维修电工手册、汽车维修电工学习指导手册、汽车电路大全、汽车电气维修短片、汽车仿真教学软件等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与课内学习。

实训指导书:主要对学生的实训目的、实训注意事项、实训操作要领与步骤、实训效果评价等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实训教师的教学指导材料。

2 教学团队

(1)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分别是从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4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2)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我们积极从汽车维修企业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让企业培训学生和教师的同时,我校汽修专业也对这些企业人员进行了教学教法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 课程实践条件

(1)校内现有条件:根据教学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配备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

(2)《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程依托专业,先后与省内外多家汽车服务与维修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实践和进步。

4 课程管理

在本课程的管理上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分别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管理、专业部管理、学科组管理的模式,对课程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达到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的监控。

5 特色与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我校汽修专业与多家汽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标准、教学计划。

(2)构建突出实践教学的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本课程教学学时为5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时,保证了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任务引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体:由校内老师、校外企业人员、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校内外实训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乌仁图亚.关于高校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07年

[2] 孔七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

[3] 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

电工基础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把杆训练 地方院校 古典舞基训教学

一、古典舞基本功把杆训练的目的

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借鉴了西方芭蕾舞训练的科学方法,以功能性训练为目的,寻找舞蹈本体共识的规律,改变自然的身体形态并融合民族审美的主体要求,依照难度由浅入深、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缓渐快的步骤进行训练。它通过合理、系统、逐渐完善的教材,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进行专业化规范,对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韧带等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为最终完成舞蹈呈现所需的各种民族舞姿和跳、转、翻等技巧做能力的准备。

把杆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达成舞蹈审美要求对身体能力的所需,对身体部位的强化训练起到帮助作用。

1、把杆训练帮助提高身体的柔韧性。身体的柔韧程度不仅关系到舞姿是否优美和是否具有延伸性的视觉效果,而且还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有质量、流畅地完成舞蹈当中的所有动作,打破人体的局限,放大四肢的舒展力和表现力。一般来说,人的柔韧性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的骨骼结构, 尤其是关节之间的灵活程度与拉伸的幅度;另一方面也与后天基础训练的方法与强度有关。对于地方院校大学生而言,已经经过了中专训练阶段,软开度有的逐步解决,有的还是存在问题,所以在大学阶段软开度的训练并不能松懈,它影响着动作幅度对力量精准的掌握和形态本身的美观。教材设计有扶把强化相关部位的练习,比如课堂热身的扶把活动训练、控制、踢腿等。这些动作通过把杆的辅助将身体关节和韧带最大化地进行反复撑拉,使其锻炼部位得到扶把带来的更大的助力和稳定。如把杆训练中的腰的练习和大踢腿主要是训练腰部腿部及胯跟等韧带最大限度的收缩与最大限度的拉伸,由此能够大大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2、把杆训练帮助提高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训练时要求腿部肌肉以及各个关节能够迅速、敏捷到位以及灵敏变换。小踢腿与小弹腿是典型的代表性动作,锻炼膝关节、小腿的灵活性以及脚背的速度力量,达到在空中瞬间形成的舞蹈造型美感,为把杆下的跳、转、翻打下基础。所以把杆训练也能培养学生的反应速度、准确判断、随机应变。协调性对于学生而言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以协调的方式来支配他们的身体,有协调的配合动作才富有表现力和美感。训练动作快慢张弛有度,处理好细节以及动作之间的协调连接等都是学生需要自己琢磨和研究的问题。

3、把杆训练帮助提高身体的力量性与稳定性。对于古典舞来说,把杆训练就是舞者获得力量的来源,这些力量是他们掌握技术技巧,提高舞蹈动作质量的基础。把杆上的踢腿、弹腿、控制都是训练爆发力、耐力、能力以及支撑腿部和躯干重心的稳定性的代表性训练动作。力量是一种实质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完成重心的掌握,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运用基础上,完成腿部的力量训练,提高起跳的反应能力并减轻跳跃落地时的撞击。通过把杆完成腿部力量训练,让学生在离开把杆之后不会依赖辅助,使自己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打好夯实基础。

二、地方院校基本功把杆训练的教学建设

对于把杆训练来说,地方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基础的规范训练,打好坚实的根基,再循序渐进往上走,然后合理改善教学模式,使训练更加有效地达到目的。大多数院校把杆训练都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为主,也就是教师先讲解动作的重难点以及动作连接的方式并且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进行讲解纠正,然后加入音乐节奏,学生配合音乐来完成把杆一系列训练的组合,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细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完成教学过程。应该说这样的传统方法凝聚了千百年来的经验,对于现阶段的古典舞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在课堂训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以往的审美方式也应该得到提高和调整。把杆训练不仅是功能的训练也应该是情感传递的基础训练方式。比如扶把控制,通过起腿的速度和音乐的转折去传递所要表现的情感,而并不只是停留在能够达到某种高度而已。现在的学生学习时通常只注重对“形”的模仿,缺少对“神”的把握,只了解了训练的目的而看不到训练的发展和无限的可能。特别是有些地方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就显得尤其明显,长期的被动教学,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交流沟通缺乏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引入从把上至把下教学的联系,扩大学生自由的空间,告别动作的生硬模仿,通过对舞蹈情感的灌输和理解,激发内在热情。在动作的学习基础上,加入想象的表演内容,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提高对单一训练学习的兴趣。

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建设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反思的过程当中,针对它本身的实践历程,这些受用于地方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对于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我们有着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因为教师是引导者,决定着课堂进展和训练方向,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教学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上老师是相对自由的,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存在问题,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理解组织能力,这也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多年来,这也是古典舞舞蹈作品呈现多元和 “混杂”的原因。特别是有些地方院校,由于其生源不仅有中专毕业的学生也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受到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方式的培养,所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专业舞蹈学院的把杆训练教材也许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难度较大,并不适用,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首先教材的选择是要考虑的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年级的高低、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避免学生课上产生错误的理解,导致老师一味纠正错误,学生产生自卑,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刚开始不宜太过花哨或者强加高难度动作,要避免“还没学会走就要起飞”和因强度过大导致受伤的情况,所以教师在组织教材时要有系统性、连续性和贯穿性。其次,应该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成为真正的、科学的、有价值的训练课。

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经过一代代前辈的整理,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基训始终是一个学生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是全部技术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今后的旋转、跳跃的动作质量以及形体的塑造。但是不能说基训课只练技术而不涉及风格,特别是对于把杆训练来说,一味追求技术、能力、软度,而忽略了其中的风格性,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是机械而生硬的。对于基础训练第一步的把杆来说,课程的起势收势、连接的步伐、造型的神态如果都是僵直的、没有情感的,也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而把杆中加入“身韵”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空缺,它丰富、系统、独特的教材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要从外形到神态的琢磨,气息的掌握,动作的衔接,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充分而细致地体验和感受,这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是难得和必要的。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想象力、领悟力和创造力,把枯燥的基础训练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达到双丰收的效果。因为从中专和普高上来的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身体都很僵,不会利用气息,做动作过于憋气,所以说改变学生过于僵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懂得如何解放和支配身体,这也是大学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用“身韵”的手段改变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基训”结合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使把杆训练更为贴合我们的民族审美。

结语:本文以W生的普遍性为基点,针对地方院校的把杆训练课程现状与建设,提出完善的方向以及与“身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解读了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教育者和继承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挖掘、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自身在学习、教学、组织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09月

[2]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电工基础课件范文第5篇

Abstract: Present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higher vocationgal colleges.It summarizes the traditional exam of the operability and the exam of integration of the practices and theoretics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of open exam. Practice has proved a variety of assessment methods adapt to the needs of today's curriculum reform and can help students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and improv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关键词: 高职;电工基础;考核方式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assessm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90-02

0引言

《电工基础》课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近些年来各个院校也展开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工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培养学生能力目标为主,突出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仅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去评价学生,显然是不适用也不科学的。因此考核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事实上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其教学评价标准也应该是以学生理解的学科知识运用于实际为目的的综合评价体系。我们在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基础上,对其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1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由于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一方面其要为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操作技能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课程的考核也本着这样的目的,必备的理论知识考核采取学期末传统的笔试方式进行,在考试内容上重心向理论应用转移。传统考试方法学生比熟悉,教师便于操作,成绩易于量化。便于学生总结和加深学习的理论知识。其缺点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往往造成高分低能的不客观情况,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应用和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单一使用这样的方式考核有失偏颇。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养成。综合考虑这种考试方式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占总评成绩的40%。最终成绩还应当采取其他方式加以补充。

2用理实一体的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

这种方法通过若干个实验项目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要领统一起来。一人一个操作台,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根据试卷要求得出成绩。例如提高功率因数实验考核评分表内容样表(表1)。

这种考核方式强化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着眼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考察。但这种考核方式时间有限,老师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具体情况,题目难度不大,因此限制了有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这种方式占总成绩的30%。

3用开放式考核方式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是在课程内容进行中,由老师提出若干道综合题目,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电路的分析制作和调试。最后统一检查和验收。根据最后结果和提问给出每人成绩。这种方式题目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查阅资料、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或资料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方式将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养成。最后通过学生互查(表)和教师对学生个人评价(表)两种形式去考核、衡量、评价。这种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它是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察,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每个环节中的表现进行反思的训练,这种评价使得学生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上润物无声的获得提高。通过开放式考核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技能知识的掌握,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30%。

当然,考试不是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近三轮考试试点,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也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通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而这些正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素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也存在着设备不足,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等实际问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方法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