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设情景策略的运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才能“激励、唤醒、鼓舞”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呢?
1.语言描述,创设想象情境。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幼儿,感染幼儿。讲述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因而生动讲述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教学《秋天的雨》,在引导幼儿理解“五彩缤纷”时,我有声有色地讲述:秋天的雨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打开秋天的大门。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它把……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孩子们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了幼儿储存在脑海中对秋景的表象,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五彩缤纷”这个词自然而然得到理解。
2.设置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应有目的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认识冲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幼儿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我在教学《跳芭蕾舞的牛》读本的时候,先创设情景让幼儿学习跳芭蕾舞,使孩子们充分体验到跳芭蕾舞时踮起脚尖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随即提问,如果有一头牛跳芭蕾舞会是什么情况呢?它能成功吗?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随着读本的展开,我不时的设疑,小动物们嘲笑它,如果是你,你会是什么心情,会气馁吗?那小牛会气馁吗?……孩子们紧紧追随问题,追随故事情节,从而达到了学习目的。
3.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景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如读本《熊小弟的栅栏》,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对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来营造教学氛围,能使幼儿更加有效地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熊小弟的懊恼的原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有效提问策略的运用
反思阅读课堂中的提问,其存在的问题有:问题缺少目的性,问题缺少差异性,问题缺少层次性,问题缺少连续性。我们尝试从六个维度改变教师的提问策略――变教师的需要为幼儿的需要,变教师单向的提问为教师幼儿间多向的提问,变单一性问题为层次性问题,变封闭式问题为开放式问题,变终结性问题为延续性问题。“顺其自然”的开放型提问,能使阅读活动不断深入。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可以联结幼儿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幼儿思考(理解、质疑、预测、推理、归纳、评判、想象、创造),可以使阅读过程成为“问题讨论解决新问题再讨论解决……”的过程。
三、师幼共读策略的运用
1.“边感觉边读书”。“知识”对学龄前孩子发展的意义,远没有“感觉”对孩子的发展来得重要。孩子所有的感官活动都直接联系着语言,感觉越强烈,思维越深刻,语言也越生动。实际经验能够帮助孩子通过微妙又丰富的感觉,理解语言的魅力。要让“游戏般的体验”成为孩子学会丰富语言的最佳机会。
2.“加入身体动作的体验和表达”。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种思考游戏的方式……这些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多元的。和孩子进行阅读时,不要忽视象声词和肢体语言的利用,动作体验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3.“用绘画或假象配音的方式来读书”。孩子通过观察画面中的各种线索,理解并自然记住故事和儿歌的内容。孩子通过欣赏画面中的各处细节,想象着发生的事情和人物间的对话。成人绘声绘色的声音传递,让图画书中的故事仿佛在孩子的眼前和心底,打开了一扇扇奇异的大门。就这样,一直吸引着孩子走进去、走进去……
[关键词]低段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62-01
一、借助工具,图文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D,看后说说雪地里都来了谁?他们都画了些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再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对秋雨有了形象的记忆。这样安排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二、主动学习,读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好。
三、探究思维,读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教学《四季》一课时,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你喜欢什么样的季节?为什么喜欢它呢?经常性的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说话的能力。
四、情趣激发,读演结合
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们在教学?美丽的祖国山河这一单元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己把课文内容读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
五、形象记忆,读画结合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神秘的星空,太阳初升的草原、山村、森林、大海等,在孩子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鼓励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去看、去描、去画。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教完了《荷叶圆圆》、《小池》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并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为图配上几句话,结果孩子一个个兴致盎然,写的画的都超乎我想象。
六、能力提升,读写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仿照用“( )是( )的家”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比如:摇篮是宝宝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等等。再如在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我又引导孩子模仿课文再写几段。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思、画等巧妙结合,相互渗透,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活起来。总之,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各异,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钻研新课改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实施活动化教学,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寓教于乐,将知识技能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目的的主体性活动,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关键。
目前,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很重视活动化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欢声笑语,热闹非凡。静观课堂,透过热闹看本质,令人担忧。不少活动的设计运用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品德味不够,针对性不强……这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活动,影响着《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设计,透过活动形式看活动目的,以落实课程目标为依据,切实提高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真正焕发《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生命活力。
一、活动需寓教于乐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重视感悟与体验,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活动的内涵,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引导儿童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让他们主动参与、真实体验、实践磨炼中感悟品德的要求。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比如,在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
活动体验――系鞋带
让学生先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系上。接下来我试着让学生用一个手指系红领巾,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一个手指离开了集体就离开了家的怀抱,做起事来很难成功。
畅谈感受――互相帮助才有力量
师:从这个游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五个手指是一个集体,只有合作才有用处。
师:更何况我们人呢?离开了集体,自己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
……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活动设计非常巧妙。活动能够很好地诠释“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学生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过这样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永不磨灭。
二、活动需动手动脑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力强、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心理特点。在活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了,更要让他们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在动手动脑中,丰富道德体验。
又比如,在前面讲到的案例《我帮你,你帮我》中,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体验――系鞋带
畅谈感受――互相帮助才有力量
动静结合,在学生尝试失败的滋味时,活动戛然而止,大家回到座位,既补充了体力,又有了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在“动”中产生说的欲望,不断膨胀,在“静”时及时组织思维,有东西可说,说得又有一定深度。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不需要滔滔不绝地讲解启发,学生却能够侃侃而谈,因为他们在活动中有体会、有思考。课堂活动中,适度的“休止”和“空白”也能产生“不教而教”的美学价值。
外虽静,内则动,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说:“请大家思考几分钟!”绝不是沉寂和冷场,而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形成成熟而富有个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控制活动节奏与活动频率,引导学生动手更动脑,把每个活动中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做透、做足一到两个活动,让课堂教学动静和谐、有张有弛,才能展现活动教学的节奏美。
三、活动需尊重差异
教育要回归生活,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学生有他们自身的、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求与特点,每个学生彼此之间也存在各不相同的生活体验,这是我们必须引起关注的。
品德新课程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个体差异是由于每个个体自身的生活历程不同形成的,而道德学习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体验,才能去建构其道德生活。
1.认同个体差异
认识到这种差异往往是活动的动力,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往往能成为课堂活动的亮点。学生的差异随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绝对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的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符合逻辑,都是正确的,我们允许有差异。有一位伟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人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两种思想。”如果能让学生没有顾忌地展现出自己,那么他们将获得更多。教学过程不是流水化操作,我们不需要格式化、统一化的“成品”。
如,《班级小明星》一课,目的就是通过采访班级中不同类型的小明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知道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成为班级的小明星,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的能力。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把成绩最好的那一个理所当然地认定为第一,的确在学习上没有谁能超过他,可是讲故事最棒的那个不是第一吗?最爱看书的那个不是第一吗?唱歌、朗读、画画、积极发言……
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认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的方面多“画”条起跑线。众多的第一,会在我们的“另起一行”中诞生。
2.追求人人提高
因为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所以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我们不要搞“一刀切”。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也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参与中深入思考,在解答问题中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走进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这一大主题活动,我们感慨万千,因为编者为孩子们设计了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教研组的教师们认真地翻阅了教材四个小的主题活动之后,经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国庆节就快要到了,这是孩子们了解秋天的最好机会。结合七天长假,让孩子们来一次与秋天的亲密接触,走进秋天,了解秋天,是再好不过的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父母大多数都有时间,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发挥一下家庭教育的威力。
于是,经过策划,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借助这次机会给孩子们设计一次实践活动,但这次实践活动应该适应所有孩子,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这还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基于这几点思考,我们很快就确立了每个主题活动的目标。对于活动的内容则指定得比较宽泛:可以用相机拍下自己眼中的秋天,可以用画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天,可以用铅笔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秋天,还可以通过比较去发现不同地区秋天的不同,当然还可以上网找找描写秋天的文章读一读,找找秋天的图片看一看,找找秋天的歌曲唱一唱。回到学校,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校园内的找秋天活动。家校联手,全面深入地落实既定教学目标。
国庆节回来,孩子们如约带来了特殊任务的成果,有去旅游时拍的照片,有体验日记,有色彩斑斓的图画……孩子们侃侃而谈,连上课经常调皮捣乱的孩子也完成了一幅看起来还比较“笨拙”的图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3.多个角度引导
课堂是一种教育生活。生活的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
品德课堂主张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符合生命本真的、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主张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我们认同差异的存在,认同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更应该看到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差异。如何面对这些差异,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引导,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世界的多彩,多彩的美丽。
如,在教学《我的爸爸妈妈》中,谈到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看法时,学生的意见各不相同,争议很大:
当有人谈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老板、经理、工程师的时候,大家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而当清洁工、农民这些职业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直接说:“他们就是没有本事,没本事才去当清洁工,我妈妈说读不好书长大了只能去做扫地、种田。”我愕然,意识到了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一些学生对老板、经理、工程师等职业的肯定我表示同意,然后继续引导:“这些人是很了不起,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财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是当你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吃着碗里香喷喷的米饭时,你想到了什么,你不觉得带给我们这一切的人伟大吗,小朋友,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孩子们马上就领会到了,有的说:“爸爸告诉我现在扫马路都要用机器了,清洁工要操作机器同样要有知识,他们也很了不起。”有的说:“袁隆平爷爷就是一个农民,可他太伟大了,还获过大奖呢!”
真诚如花,善良如花,有了这些亮丽和芳香,我们的生活才会芬芳,心灵才会温馨,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真情。
上述案例的讨论活动中,教师从各种职业存在的意义、对我们的帮助、职业的成就感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爸爸妈妈所从事的职业是没有高贵低贱,没有优劣之分的。”从而激发每位学生对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品德与生活》中的活动都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也是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第一步:定向,即提出问题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有效的提问要适度这个道理。例如,《秋天》一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的重点是品味诗歌的语言。而学生们对诗歌中一些朦胧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此可以设疑,问题由易到难。我设计的四个问题是:(1)把每一小节诗歌想象成一幅图画,你能给它们分别起好听的名字吗?(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的妙处是什么?(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格?(4)怎样理解“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第二步:合作探究,即搜集论据
为了便于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互相激发灵感,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组内学生的合作探讨以及组间的公平竞赛增添了他们研究和解疑的热情和欲望。通过各抒己见,互相辩驳,取长补短,组员间产生一种积极互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参与讨论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比如,“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格?在这个问题中,“通感”这种修辞格,学生比较陌生,我先启发学生“笛孔”里流出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笛音,再从听觉到嗅觉和触觉,引导学生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格,进而体味悠扬的笛声伴随着夏夜所带来的温馨、甜美的感觉,一起保留到了秋天那种意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搭建阶梯,拨开迷雾,寻找论据,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合作伙伴和一种资源,这样又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在整个求证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仍是主体。
第三步:表述解疑,即把分析问题的结果表达出来
学生们围绕特定问题进行了一番合作和探究之后,形成一种结论,接下来就是要把本组的见解和主张表述出来,供大家评价。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让小组选出代表,把他们探究得出的结论组织成完整的论述,然后让其他的组进行补充或争论,这样组与组之间又形成互动,学生受到的启示和获取的信息就会更加丰富,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第四步:评价,即对表述的解释加以点评
评价分为两种:一是原则性的问题,答案核心必须统一;二是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未必统一。开放性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只要合情合理,表述完整,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这类题目能给学生充分广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交换角色,续写出最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有向善的,有内疚的,有邪恶的,多种多样。
第五步:自结,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关键词】低年级;写话;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指出一二年级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由此可知,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写话是比较抽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话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从而提升表达的愿望,提高写话的技能,使孩子真正做到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经常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写话变得鲜活,让学生写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写话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情境写话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随文写话
随文写话是情境写话的一种类型。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文本中选择一处或几处着笔点,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仿写、续写、补白、改写等方式抒发感想。比如《小马过河》一课,让孩子进行续写:听了妈妈的话之后,小马又一次来到河边,它过河了没有,会遇见谁,说些什么,最后是否完成了妈妈交给它的任务。《贺年片》一课,让孩子进行仿写:大自然送给我们那么多美丽的贺年片,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还会送给我们什么样的贺年片,乘载着什么美好的祝愿?《流动的画》一课,让孩子进行补白:妈妈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孩子,心里好像在说什么?她会怎么教育孩子让她知道错了?请你替妈妈说出她内心最想说的话。《塘鹅妈妈》、《小山羊和小灰兔》进行了改写:把其中的一个人物当作自己,用第一人称再写一些吧!等等。这种练笔的最大优点就是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以读悟写、读写结合。随文写话在教学实施中,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引领学生领会文本遣词造句(语言)、布局谋篇(结构)、情感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在阅读教学中随机设计练笔情境,提供内化语言的机会,开展读写结合实践。
二、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孩子学会观察事物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利用观察把自己所见的、所感的,通过联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看图写话分单幅图和多幅图,一般情况先从单幅图入手,写简单的几句话或一段话。多幅图的教学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把几幅图联系起来,初步整体感知主要内容,再加上想象完整地表述故事。还可以几幅图空缺一幅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填补空图展开故事情节生动地去表达。由于每个孩子想象的内容不同,因此写出的习作异彩纷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让孩子观察秋景图,指导孩子学会有序地观察图画,写了《秋天到》这篇写话。之后练习了《捉老鼠》、《小兔和小鸭》多幅图的写话。下半学期进行了《小兔运南瓜》的写话指导,出示三幅图,填补一幅图(聪明的小兔会用什么方法把又大又圆的南瓜运回家?)。由于孩子想到的方法不同,写出的习作各不相同。看图写话教学是提高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体验写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情境写话教学中,体验写话这种形式更易于孩子接受和喜爱,通过生活中的游戏、活动、参观等,让孩子亲身经历、体验,以主人公的身份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不愁没话说,无内容可写。利用文本、图画、活动的情境引导孩子在写话中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上册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所见》,孩子在理解、背诵的同时,我还让孩子把诗中的“放牛娃”当作自己,在炎炎的夏日下放牛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注意把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描写细致。在老师设定的情境中,孩子融情入境,似乎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写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带孩子观察雪景,抓住景物特点,从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入手,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美丽雪景。利用大课间带孩子堆雪人、打雪仗,引导孩子学会使用关联词,做到用词准确、条理清晰去叙事。在无痕的教学中真正帮助孩子选材,为写作架桥铺路降低难度,孩子哪会无话说无内容可写?春天到了,和孩子们一起去放风筝,到动物园去参观……贴近儿童的生活,组织的活动是孩子喜闻乐见的,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玩的过程当中孩子亲身经历、体验,带着自己切身感受再去写话,孩子的表达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