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欣赏雪景的句子

欣赏雪景的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欣赏雪景的句子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鉴赏能力 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特色很浓郁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这个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情意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体验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探讨。

一、品析语言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品味文学作品只有紧扣“语言”而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透文章之旨趣。

1.利用词语品语言。字斟句酌是表达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鉴赏作品的语言,品评词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和形容词。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品味:作者在“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横”字,为什么不像一般情况下写成“有”而非用“横”字呢?学生经过比较、揣摩,悟出一个“横”字突出了萧索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既含蓄贴切,又给人以联想。

2.利用句子品味语言。句子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句子的前后要照应,这样才会清楚流畅。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顺序能否颠倒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这三句是按颜色的深浅来排列的。”这显然没有品“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再读文前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顿悟,将句序颠倒后,与前文便不照应。可见,随便改动句序也会影响文章的表意。

3.利用语段品语言。利用语段品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能力层次最高的训练之一,是十分必要的。小说可选精彩的对话;散文宜选有意蕴的语段;议论文可选说理严密的语段;记叙文可选描写生动传神的语段等,均可利用于品味。

二、通过比较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的《沁园春・雪》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通过写雪景来抒发感情的,但写法和表现的意境却截然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而《沁园春・雪》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沁园春・雪》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抒发了因朋友远离而产生无限惆怅的感情。尽管两首诗存在如此不同,但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还可以对于不同的文章也用这样的方法,实现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的比较等,如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学习就可以在不同格调作品之间对意境、主题方面进行比较。

三、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例如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45―01

词汇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就无法进行成功的交流,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的意义极少孤立地存在,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下有着不同的意义。本人在单词教学过程中利用语境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判断语境,培养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领会词义,并有效地运用词汇的能力。

一、语境的作用

1.决定词义。脱离语境,许多词的意义就会模糊不清,因此,我是通过创设语境来讲解单词的。如讲against表示“靠”的意思时,我拿一把椅子,椅子背靠在墙上,说:“Put the chair here,with its back against the wall.”并就势靠在墙上说:“I’ magainst the wall now.”引导学生猜出“靠”之意。讲“against”表示“衬托”意思时我让他们欣赏一幅雪景,雪地上站着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她穿的衣服那样醒目?”学生回答:“因为有雪的衬托。”我马上用英文描述:“The girl’s red coat stood out clearly against the snow.”同时指着墙上的一幅画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picture?”学生回答:“Beautiful.”我又接着说:“The picture looks beautiful because it is against the light wall.”学生马上领悟到against为“映衬,衬托,以……为背景”之意,轻松掌握了该词的两种意义。由于创设的语境,学生对该词的印象比平铺直叙地告诉要深刻得多。

2.决定词性。英语中大多数词的词性不止一种,通过语境便能准确地推断出词性。如break 在“She fell off the ladder and broke her arm.”中是动词“摔断”之意,而在“We’ve worked 24 hours without a break.”中为名词“休息”之意。

二、词汇的语境教学法

在采用词汇语境教学法时,不能通过词汇表孤立地教单词,而应减少乏味枯燥的讲解,充分设置语境及情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在语境中通过听说读写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掌握词汇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1.用单个句子创设语境。可以让学生听句子,猜单词。如教beard 可以说:Hair on the lower parts of a man’s face.同时,展示一张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该单词的含义。

2.还可以用手势等肢体语言创造语境,或用英文歌曲来渲染语境,用多媒体展示语境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通过上下句、上下文,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来猜测新词汇在句中或文中的含义。如set一词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三种词性,讲解时我分别放在不同的语境中。首先,我启发同学们:It’s time for supper. Your mother has made a delicious meal for you. 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your mother?学生答:I will help my mother to put the plates,bowls,and chopsticks on the table.我引出“Good.Set the table for dinner.”并让一名学生上讲台表演摆桌子开饭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轻松掌握set作动词的“放置”之意。接下来我为同学们播放多媒体,让他们欣赏一幅太阳东升西落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展现句子: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通过画面中east与west的对比,可知set在此句中为“落下,沉下”之意。讲解set作名词的用法时,我将一套茶具摆在桌子上,问:“What are these?”他们回答:“Cups,dishes,teapots.” 我又问:“How to use one phrase to describe them all?”学生马上说:“一套茶具”,我又启发他们继续说出“a television set(一台电视)”等。为使同学们尽快掌握set作形容词的用法,我指着课程表说:“There are sets hours of having classes in our school.You see,English class is between 7:50 and 8:30.”让他们猜出在此句中set为“固定的”意思。

三、词汇语境教学法的步骤

1.先介绍课文有关背景资料,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接触与课文有关的单词。

2.让学生通过听、读整篇课文,了解其大概内容,根据上下文语言背景来猜测生词的含义。

3.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提供单词在文中的正确词义。

4.要求学生再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生词意义,熟悉生词的用法。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爱问 善问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个体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理所应当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

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以后,遇到最多的就是问题,天空、花草、飞鸟,直到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他们追问的对象。然而,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其问题在于教师,教师不能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创造条件,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主动提问,这些都成为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责怪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大胆提问。

二、创设引趣激思情境,使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引趣激思情境,很少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考试时,“答”代替了“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教师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质疑:有的说,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有的说,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称为“树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不难看出,在本教学片断中,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主动地提出问题。

三、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

1.“问”的示范

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提高思考能力的,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因此,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如,某特级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只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问”的时机

(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三顾茅庐》时,一个学生提出:“谒见”是用在下级见上级或见长辈时,刘备当时是皇叔,而诸葛亮那时还是住在茅草屋里的一个农夫,这儿用这个词是否恰当?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儿用“谒见”一词正反映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2)对标题进行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花潮》时,有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以《花海》为题呢?”这一问使学生们争议不休,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看花的人如潮,最后写看花的人心如潮。课文重点写花多如潮,这部分内容也是以“潮”为主线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花动如潮,最后写花声如潮。一个“潮”字,把花写活了,写绝了。

(3)在矛盾处进行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我是你的儿子》一文中,大雪堵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呢?

(4)于不疑处设疑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让学生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耐人寻味的底蕴。

3.“问”的创新

(1)向权威挑战

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应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同样,课文作者大多是已有定论的写作大家,但受历史的局限或其他原因,其作品绝非无可挑剔。从某种意义上看,作品永远是“半成品”。如《给颜黎明的信》一文中有个句子:“……我还要通知你一件疏忽了的地方……”有位学生提出:我认为“一件”是不能与“地方”搭配的,“通知”一词也欠妥当。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课文作者,敢于提出异议。

(2)不追求标准答案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情感主线,让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结构特色和行文之理,从而在大体上把握住散文的形式特点。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这篇散文感觉似乎很“散”,从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再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得到了“物以稀为贵”的礼遇,再写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离别,写到日本教员、日本“爱国青年”的表现,时间跨越20年,写到大小的事情10多件,人物也比较多。但是从文章的内在行文线索上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线索将繁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这既表现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关心“我”的可贵精神,也凸现出鲁迅先生到日本求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描写“清国留学生”颓废庸俗生活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游离在主题之外,实际上紧扣主题,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加以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欣赏到其中的美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自己又赋闲在家,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济南的冬天》,“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第5篇

不由想起了那个冬日的清晨。

照例是病句专题复习课。高三的专题复习虽然有些乏味,但是依旧要继续。可是这节课才上了五分钟,我感到课堂里有小小的异样和骚动。顺着他们惊异的眼光望出去。啊,什么时候,外面竟飘起了雪花。再看他们,他们的眼神里无不充满了喜悦、期待,还有渴望。窗外,雪花真美丽。南北的雪花却是不一,南窗风小,雪花是缓缓地踱着碎步的;而北窗风大,反而是另一种狂野的旋舞。我立马将讲义扔在了讲桌上,对着他们说:“那么,就一起来欣赏这世间最动人的舞姿吧。”

教室里一阵欢呼。有的昂着头,有的托着腮。靠窗的同学立即将窗户打开,大朵大朵的雪花毫不客气地钻进了教室。于是又是一阵惊呼,同学们调皮地忙着用手去接,才触到,就倏忽不见了。这一双双被喜悦点燃了的年轻的眼睛,到底看到了什么呢?是这漫天纷扬的雪花,还是这纷扬下渐渐有些异样的水杉、灌木,或是校园小径?抑或,他们还在思考更遥远的时空之外的什么吗?

就在此刻,我缓缓踱步到他们中间:“前几日恰好读到仓央嘉措的几句诗,要不要念给大家听?”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要”,只是音量比往日小许多。似乎大家更加认同,这样的时刻,只适于静默或是轻语。

仓央嘉措的《问佛》,中间有这样几句:“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生活里有许多美丽,我们应该学会为之停留。多年前,一个朋友在落雪的日子里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我的雪下在心里/ 我的雪没有四季。”那一阵子,我的这个朋友心境一直低迷。而我的记忆里,也有几场雪依然纷纷扬扬。有时我觉得,其实,让我铭记的可能并不是那场雪,而是那雪中的一处景或是雪中的几个人,或是一段故事,或是一页心情。那么,今天的这一场雪中,你有怎样的心境想要化为文字,留给日后细细翻阅品味的?这是我那一刻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窗外是静静飞洒的雪花,我心里充盈着暖暖的感动。有一些情愫开始在这静默中暗暗地滋生。

他们一会儿向窗外呆看,一会儿又俯首疾书。我也托腮看向窗外。冬日的清寒单调中,飘点雪,真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好像一个寻常女子,在嘴角眉梢挂上了纯真的微笑,整个人就忽然生动起来。这雪,带来的不再是寒冷,而是一种如玉的温润之感。从窗口这样看过去,门口的小径显得更加迷人了,杉树上鸟的叫声更加空灵了。

教室里渐渐活跃起来了。一凡首先站起来,摇头晃脑地吟了一首七绝:“飞雪无事扮霜秋,争惹离人枉凝眸。形单影只心初冷,风弄满天皆是愁。”大家齐说好。一个起来点评:哀景哀情,景语情语。另一个说:喜欢“风弄满天皆是愁”,状无可名状之情以具体可感之物,眼前雪景,心中离愁。是啊,很快就要到来的六月,又将是一个离别的季节。但是丁杰的《雪》:“远方的你/是否看见/我托着我的思念/把你依恋/漫天飞舞的/不是雪/是哥的寂寞。”让大家乐得合不上嘴。

小伊依然是善感的:“……会向那角落的草叶上,掬一捧雪吃。甜甜的,唯美的芬芳。我想起来三毛是一个爱吃雪的人,还捧了雪给别人,告诉别人‘快吃,甜的’。妙玉是一个爱用雪水煮茶的人,她把雪从梅花上扫下来,存在瓮里,静等来年泡茶用……”还有阿狸的:“一片雪,一片冻结在冬日里的禅意……”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多年之后,我依然会庆幸,为这节课上的美丽而短暂停留。而他们,也必然会对这场雪和大家评价雪花的诗句,记忆绵长吧。

那节课结束时,还没等我结课,他们便冲出了教室,一个个如同初次见雪的孩子。晚上大家的随笔本交上来,大多数思绪依然停留在下午的那场雪上。小桢的本上是一首长诗《凄旅》:“一月的风携着久违的你/周围停止了一切话语/窗外,你曼妙的舞步纷飞了我的思绪/没有明绿,没有浓郁/只是断断续续的羽/飘飘洒洒的絮/难道我误解了你的默许/竟完成你凄美的葬旅/望着手中渐渐滴落的你的泪雨/想起分手衔泪的诗句/像踯躅的离梦无法掩饰灵魂的踽踽/像寒冬的冷夜难以抚去清凄的忧虑……”

相关期刊更多

晚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内蒙古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明日风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