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惩防体系建设

惩防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惩防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惩防体系建设

惩防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坚持群众路线引领,创新实施“四网五制”促廉惠民惩防工程

打造“四大网络平台”,夯实发力点,有效带动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一是打造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网络平台。开通“东海县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设立县级网络监管平台1个,全县23个乡镇(场)设立服务终端,346个行政村配备多媒体触摸屏。实现资金合理使用、资产保值增值、资源有序开发,遏制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产生,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二是打造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网络平台。成立江苏省首家县级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所,构建覆盖全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网络,使基层各类集体资产、资源、资本在交易中得到优化配置,在保值的基础上,大幅增值,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实惠。三是打造乡村“三务”公开网络平台。抓住农村基层“三务”公开这个重点,建立公开网络,搭建政策信息、“三务”公开、群众远程咨询、干群视频互动平台,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开辟专栏,组织涉及民生的有关部门领导对群众当场答疑解难。四是打造民生服务应急联动网络平台。将全县110、120等40多个涉及民生部门职能进行有效整合,打造122民生热线,提升民生服务效能,使涉及民生诉求问题只要拨打122,都能在最短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优化“五项机制”,构建新框架,充分发挥惩防工程的综合效能。一是健全教育引导机制。通过围绕教育主体、活化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常态化。同时,突出教育的亲情性、感染性、针对性。二是完善制度制约机制。通过总体规划、科学配置,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了5大类160余条制度,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三是健全利益维护机制。坚持查控结合、动态管理,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建立以定岗位、定职责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定一规范一加强”机制。健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实现网上实时、动态监控。四是强化案件查处机制。拓展和畅通监督绿色通道,构建网上全程办理件、在线接访、12388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和手机短信“五位一体”的现代新型举报受理办理体系。五是创新民生服务效能机制。建立以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为主体、村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

实现促廉惠民网络全覆盖,为破解干群矛盾、纯洁干部队伍、增进民生福祉注入强大动力

完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组织网络体系,完成从单一、平面向综合、立体的转变。“四网五制”促廉惠民工程,推进了惩防体系建设在农村基层的延伸,形成覆盖县、派驻工作室、乡、村四级纪检监督组织网络体系。工作室根据惩防工程要求,改变过去重查处轻预防的现象,主动跟进,从源头上最大限度挤压腐败空间。同时,积极整合纪检、、农办等资源,形成反腐合力。今年以来,农村工作室通过组织对乡(镇)、村、基层站所开展勤廉巡查发现问题53个,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落实;督促所辖乡镇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40余项;接待群众来访160批次,为群众办实事78件。

加快从侧重管理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实现惩防工程建设与维护群众利益的有机统一。惩防工程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打造全天候服务群众的“绿色通道”,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化行风热线监督职能,安排23家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单位走进直播间,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提升“122”民生热线服务效能,今年以来共受理民生问题4960件,督查569件,办结率98%。这项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内参刊发,被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破解干群关系紧张的难题,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巨大合力。通过实施乡镇“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制定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推行基层站所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对权力运行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对操作流程进行固化,有效改变了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办事效率低下、与民争利的问题,以良好形象取信于民。今年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各类举报279件次,与去年相比下降25%,按期报结率100%;新立案140件,与去年相比下降11%。

激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实现农村基层民利与执行权力间的制衡。以乡村“三务”公开网络平台、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基层干部述职述廉、村级“勤廉指数”测评为强有力抓手,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扩大监督范围。各乡镇依托便民服务点设立村级“三务”公开查询室,建立“三务”公开栏786个,编制党务公开目录369个。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今年以来网上受理办件22825件,办结率96%。征集合理化意见建议400余条,被采纳140余条;参与化解群众问题74件次,村监会成为干群“连心桥”。

“四网五制”促廉惠民惩防工程实现科学推进、活力彰显的体会与启示

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四网五制”促廉惠民惩防工程最大的创新与突破之处,是坚持从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入手,在农村基层精心编织了一张维护群众利益、规范农村基层权力运行的促廉惠民网络,最大限度遏制基层腐败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围绕提升服务民生效能这一主题,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搭建122民生服务应急联动网络平台,及时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实践证明,只有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真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才能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符合群众的意愿,吸引群众的参与,得到群众的支持。

必须突出与时俱进,适应新变化、创设新载体。坚持改革创新是推进惩防工程建设、实现工作突破的动力源泉。我们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先、创优,深化纪检监察资源重组,将农村工作室纳入惩防工程实施主体,创新惩防工程推进机制,充实农村工作室的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跨越。实践证明,必须在坚持以往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做到在思考谋划中求创新,在实践探索中求创新,在总结提炼中求创新,使打造廉洁高效的促廉惠民工程在创新中落实,在落实中发展。

惩防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惩防体系建设各责任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整合力量,协调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为惩防体系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证。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主抓职责,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分解任务的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密切配合,积极主动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建立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组成人员

联席会议召集为徐立新,其他成员为:

(二)联席会议职责

1、研究部署工作目标、计划、任务及措施;

2、实行工作事项告知制度,及时互通和协调工作进度;

3、实行工作会商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4、实行工作反馈制度,及时互通工作落实结果。

(三)联席会议议事规则

1、联席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指定的其他组成人员召集,联席会议成员及办公室主任和各联络员参加。联席会议成员不能参加会议的,应委托其他同志参加。

2、联席会议的议题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由各有关单位在会议召开前10日向办公室提交。办公室将收集的议题及时报送会议召集人,由召集人决定是否提交会议。一旦确定会议议题,办公室应当于会议召开前5日,将会议议题发联席会议成员。

3、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由提交议题方准备相关材料,内容包括要点、背景、提交理由以及解决的建议或方案等。

4、联席会议议决的事项,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整理形成会议纪要,各有关单位应当遵守执行。

三、建立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情况通报制度

(一)通报形式:采取召开联席会或通报会、印发简报、电话会等形式。

(二)通报内容:

1、各单位推进工作的设想、计划及工作部署等情况;

2、工作的进展情况;

3、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工作中总结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5、工作完成情况及最终成果。

(三)通报规则:原则上每月通报一次,如遇重大事项、特殊情况可随时通报。

四、建立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信息公开制度

(一)公开形式:利用公开栏、政府网站、报纸、简报、会议纪要、广播电视等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可公开的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重要信息。

(二)公开内容: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部署、实施、推进等情况以及重要工作成果等内容。

(三)公开规则:原则上每季度公布一次,若遇重大事项、特殊情况可及公布。信息公开实行审签制,拟公开信息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收集汇总,送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会签后,报联席会议召集人审核签发。

五、建立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联合督查制度

(一)督查形式: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根据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确定督查形式,整合督查力量,确保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督查形式包括:

1、专项监督检查;

2、书面述职。

(二)督查内容:重点是各有关单位在推进工作中的履职尽责情况。具体包括:

1、工作重视程度;

2、落实工作部署情况;

3、工作进度及成效;

惩防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防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抵御灾害;相互结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21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08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加快。面对新的形势,人防工程不仅有助于抵御灾害,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建设的综合质量,也体现了国家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人防工程建设,就必须利用自身特点及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与提高自身在城市中的作用,体现存在的价值,谋求稳定、长远的发展,最终构筑平战兼顾、功能完善、防护能力强大的人防工程体系。

1 建设人防工程的现存问题

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及战争方式的变化,为了打赢高技术、高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国家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年1月1日施行)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2003年11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提出了各个城市全面建设人防工程的要求,而在此大背景下,城市建设在落实人防工程配套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甚至影响到了先进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和推广。

1.1 人防建设意识淡薄,人防知识缺乏

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人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及物质生活,缺乏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忽视环境保护、人文素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理念。在大多数城市建设行为中,人防工程建设被视为负担,并通过各种手段回避及减少建设任务。普通民众对人防地下室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发现和监督或是发现了不予理睬。相对消防、环保等建设内容,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意识还未在人民大众中形成。

1.2 人防工程建设还处于被动和无序的状态

由于人防工程是根据上诉法规在一般城市建设开发中进行强制性配套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被动性,长期的被动性建设则带来了无序的局面,人防工程的布局存在区域性的不均衡,人防工程类型存在严重的不齐全,使得人防工程建设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大大降低了综合防御效能。

1.3 相关技术落后、人防设备更新缓慢

自从2000年以来,与人防相关的技术措施,设备材料等鲜有更新换代,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与相关企业及部门每年在人防建设中获得的利益不成正比,这导致了人防工程造价高,综合效益低的不利局面,制约了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

1.4 相关政策不完善

城市建设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理念,从之前的节能、环保,到后来的绿色建设,再到现在的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形态在不断完善提升,但是由于人防相关政策的滞后或者不完善,导致了开发建设者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人防建设成本较低的方式,放弃了较先进理念的设计方案。例如:某大型综合体项目,设置了大面积空中绿化带,大面积架空的首层交通枢纽空间,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先进理念,但是由于空中绿化带及首层交通枢纽空间根据相关人防政策规定,需要配建大量的人防建筑面积,使得建设成本及设计难度大幅提高,而面临被取消的局面。从这个层面来讲,人防建设已经阻碍了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也势必影响到自身的建设与

发展。

2 探求完善建议

人防建设以及城市建设应当确保相互结合,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人防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从现状看,人防工程应当密切结合平时与战时的双重功能,在人防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进步,人防工程建设也应当摆脱单一的建设内容,进而提升人防建设的综合效益。完善现阶段的人防工程建设应当依照如下的基本思路:

2.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防意识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方针,结合人防建设的发展需要,开展人防宣传工作以及初级中学和全社会的人防教育,保证人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人防宣传队伍建设,巩固和扩大人防宣传领域,加强与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把人防宣传与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等结合起来,使人防宣传工作更具稳定性、广泛性和有效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防工作及人防部门的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力争做到人人了解人防、关心人防、支持人防。

有条件的城市,人防主管部门可争取建设独立的人防宣传教育基地,向民众提供参观、学习、模拟演练等义务活动;无建设条件的城市,可在人防主管部门办公场所内,争取100~200平方米的中心办公区域,设置人防展示大厅,让过往的民众感受和了解各种人防设施、设备及功能,向民众说明人防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2.2 完善人防工程规划体系,促进与城市建设规体系的衔接

城市防护是城市在组织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功能之外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人民防空是城市防护的一个重要部分。人防工程规划应能使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建设尽可能满足城市防护需求,具有较高的防护效益。人防工程规划确定了城市在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发展水平、建设重点、布局和步骤,是搞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护功能的主要保证;人防工程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人防工程做定点、定位、定量的初步要求,保证人防工程建设有序、有重点、合理的发展,避免被动型、随意性、不均衡性,减少浪费,提高工程平战利用率,有效扭转被动建设的局面,使人防工程的建设和分布呈现计划性;人防工程规划可以保证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保持协调一致。

人防工程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人防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级人防主管部门应完善本市、本区人防工程规划,加强人防工程规划管理,抓住土地划拨的规划建设源头,明确人防配建内容,进而与地下空间规划、绿地广场规划、交通规划等各领域、各阶段的专项规划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中,将人防建设条件作为规划审批条件之一,确实落实人防工程规划成果。

2.3 加强人防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防科研技术研究开发力度

落实各行政级别人防机构的成立,建立健全人防机构。加大人防相关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根据人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改善科研环境,建立现代化的人防科研、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体系,以科技振兴人防事业,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防建设的效益和质量。重点针对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各地区人防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情况,对工程设计、维护管理、加固改造、口部处理、防护功能设置、平战结合转换、人防技术和设备、通信警报等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及小组;研制适用于人防工程的新型材料,提高人防工程抗力,重点精确打击及其次生灾害效应的防护;加强提高现有人防工程综合生存能力的研究;加强重点经济目标防护的防护理论和技术研究。

为确保以上两项内容的实施,应从人防建设的经费中有计划的抽取一部分,作为人才培养及科研活动的运行经费,以一部分的量产换取人防工程更加合理、有效的建设效果,为将来质的提升打好基础,甚至实现人防品质提升的常态化。

2.4 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升人防工程综合价值

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以人文本,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尽管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由国际环境及国家相关政策决定,但是如果偏离了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有悖于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则会寸步难行。

新时期人防工程建设,要兼顾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者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目光,从实际出发,贯彻平战结合方针,把城市建设和人防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经济目标等都必须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实现一笔投资多重效益,拓宽整体平战结合服务领域。除指挥工程外,其他人防工程类型要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为繁荣城市经济、方便人民生活服务,创造良好效益,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使人防工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一些具有先进意义的城市建设理念及方案,人防建设不得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积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在满足人防要求的情况下,给予尽可能的配合及优待,并积极从中寻找共同点,实现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

3 结语

根据现阶段国际形势及国家综合实力,加快人防建设步伐,做好防空袭准备,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十分必要。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对人防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人防建设,履行人防建设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建设者也应认识到人防工程建设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完善提升人防功能的同时,也应紧跟城市建设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整个城市建设活动中不断提升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探寻人防工程在其他领域存在的意义,保持长期及稳定的发展,促使量到质的提升,实现人防向民防的转变。

参考文献

惩防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存在问题;总结研究;变电所;保护

中图分类号:TJ41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雷击的形成及其防护模块的分析

在变电所工作过程中,电力系统经常遇到防雷上的困恼,所谓的雷击现象,就是由于大气层的距离火丁,其内部静电摩擦产生的放电,其内部负电荷与正电荷相互摩擦,产生空间电场的作用,带电离子的方向不断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正负电荷的积累摩擦,保证分层电荷的雷云的产生。这与其大气的运动也是密切相关的,雷云往天空的不断移动,下方地面产生静电感应情况,就产生了相反电荷的地面阴影的产生。如果此时出现一个金属球,就可能产生尖端放电的情况。

所谓的雷云放电理论就是间隙放电理论,在雷云的地面放电过程中,其需要进行不同阶段的放电,比如云中放电模块、对地先导模块、定向闪击模块,通过对雷击防护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雷电保护的效益,保证感应雷击的有效防护。为了保证对雷电的有效疏导,进行防雷系统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相关工作模块的协调,进行直接雷击防护及其感应雷击防护工作的开展,提升其工作效益。保证建筑物的雷击遭受的预防,保证人员的身体安全的保证,保证其内部防雷系统工作的开展,进行雷电过电压的侵入避免,保证设备的积极保护,避免其内部电击的产生,进行建筑物内部防雷电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电源系统的设计体系的健全

1 在电源系统工作中,多种多级保护模块的开展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各级过电压保护工作的开展,进行电源系统整体配电工作的开展,进行配电回路的控制,提升配电回路的管理效益。进行不同级别的电源防护工作的开展。比如进行低压总配电箱安装工作的开展,进行防护工作程序的协调,实现对雷电流的有效传输及其疏导,保证电源设备的有效防护,这需要进行防雷模块工作的开展,提升其安装的效益,保证浪涌保护器的雷击损坏保护,避免电源的对地短路情况,这需要进行保护器的积极设置,更需要进行短路保护装置的应用。

在机房工作过程中,进行分配电柜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提升变电站的电能管理效益,实现电压及其电流的安全交换。这就需要展开变电站工作模块的优化,进行电压变换工作及其电能分配工作的开展,提升变电所的工作效益,进行雷击事故的避免,从而实现对国家及其人民的有效保护,这就需要进行变电所防雷工作的开展,提升防雷的工作效益,进行不同工作场景下变电所雷击情况的避免。比如针对变电所设备的雷击情况,展开变电所工作模块的优化,进行架空线路的雷电感应工作的开展,实现变电所工作模块的优化。架空线路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形成的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变电所。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直击雷过电压。雷云直接击中电力装置时,形成强大的雷电流,雷电流在电力装置上产生较高的电压,雷电流通过物体时,将产生有破坏作用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2 通过对感应过电压的控制,进行变电站侵入波防护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从而保证过电压的积极优化保护,提升避雷器的安装效益,进行变电站内部避雷器的安装,提升电力网络的整体防雷效益,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变电站雷击防护方案的准备,从而有效应对电力变压器及其相关设备的防雷保护情况,保证下序工作的开展。电力变压器防雷保护,电力变压器绕组各侧设防的耐雷可靠性应一致,不论哪一侧绕组损坏,变压器都要停运和修理。根据容量大小、损坏影响程度及供电重要性来决定电力变压器防雷保护的简繁。采用避雷线、避雷针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直击导线。同时还有以下作用:在雷击塔顶时起分流作用,从而减小塔顶电位。

3 针对比较高的输电线路进行避雷线效果的提升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全线避雷线的积极假设,保证导线屏蔽作用的提升,进行避雷线的积极保护,实现避雷线保护角的控制,但在超高压线路上,将避雷线经一小间隙对地绝缘。当线路正常运行时,避雷线是绝缘的;当线路出现强雷云电场或雷击线路时,小间隙击穿,避雷线自动转为接地状态。

通过对杆塔接地电阻的控制,可以保证线路耐雷效益的提升,进一步的提升雷击跳闸工作的效益,保证综合成本的控制,这也需要进行耦合地线的积极假设,保证避雷线工作模块的优化,保证导线间耦合系数的控制,耦合地线可使雷击跳闸率下降50%左右。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我国35kV及以下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线路跳闸率约可下降1/3左右。

4 通过对线路绝缘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的提升避雷工作的效益,这就需要进行绝缘子片数的增加,保证导线及其避雷线距离的控制,避免对不平衡绝缘方式的应用,保证绝缘子片数的积极控制,进行耦合电线工作方案的优化,这也需要进行自动重合闸装置的优化,进行线路的雷击事故几率的降低。加强监测构建雷电探测系统未来主要的发展重心着力于加强雷电定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雷电定位系统设备,开发全国雷电监测站网的综合定位技术,作为今后探测业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卫星

结语

通过对空间综合探测设备的应用,可以进一步的提升雷击的防护工作,进行全国雷电监测网综合定位技术的应用,保证三维观测模块的正常开展,这需要进行地面雷电站工作模块的优化,保证雷电监测工作体系的健全,展开雷电监测站网的性能展开积极的评估,保证探测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雷电探测系统的效益。广泛的应用现有新技术安装线路可控避雷针使由于雷击所产生的过电压超过一定的幅值时动作,给雷电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通路,使其泄放到大地,从而限制了电压的升高,保障了线路、设备安全。

参考文献

[1]赵飞燕,赵先堃.氧化锌避雷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7(05).

惩防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消防给排水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一、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

在日常的施工图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有一些有争议的边缘问题,不同版本的规范、手册、规程或技术措施,对同一问题的管严程度,要求不完全一致;有些工程中的特殊情况,超出了规范条文的涵盖内容;有时争议双方观点常常都有一定道理,就此本人想与设计同行一起,共同学习国家最新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一起进行交流和研讨,共同提高水消防设计质量。

关于消防设计说明、消防水源、室外消火栓;许多建筑只有单体建筑的室内消防设计,而没有相应的消防水源、消防水池、消防泵房、消防外线等设计图纸和说明及相应的给排水设计计算书,这在一般工程中占绝大多数。

消防系统水泵房部分的试水、泄水及超压泄压的考虑,多少设计都忽略了试水泄水组织排放及超压泄压的设计。

1、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

1.1.1系统设计参数漏注或选用不正确:危险等级、喷水强度、作用面积、系统设计流量,这些参数应详参考文献

1.1.2当喷淋管线上的阀门(穿人防防护墙处的防护阀门或管线上的其它控制阀门)不采用信号阀时,应设锁定阀位常开的锁具。

1.1.3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最不利点喷头处应设末端试水装置、其它防火分区、楼层均应设试水阀、试水阀应便于操作、且应有足够排水能力的排水设施。

1.1.4喷头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及安装尺寸详细要求。

1.1.5自动扶梯下部需要设置喷头。1.1.6自动喷水管网和水流指示器应按防火分区及楼层布置。(详参考文献)

1.1.7不设高位消防水箱的建筑,其自动喷水消防系统应设气压供水设备(详参考文献)

1.1.8系统应设水泵接合器。其数量应按系统的设计流量确定。(详参考文献)

1.1.9设备层是否需要设置喷头。

1.1.10对于一些高度小于12m的中庭,防火分区是跨层的,中庭部分自动喷淋用水应有下一层引致上一层供给。

1.1.11地下汽车库的坡道上是否应设喷淋,设计喷淋的范围。

1.1.12自动扶梯灭火有关问题

1.1.13预作用系统有关问题

1.1.14喷淋管网布置问题(配水管和配水支管)

1、2消火栓系统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

1.2.1消防充实水柱的保护范围

1.2.2在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双阀双口消火栓箱能按两股水柱计算?双立管、双阀双出口消火栓能否按两股水柱计算?相邻并排紧挨间距小于5m的两个消火栓箱,每箱1栓,行吗?如不行,两个消火栓箱之间的最小距离有无要求?

1.2.3消防泵房位置或门的设置不符合规范强条规定(这个在工程实际设计中常常遇到)

1.2.4消防水池设计,自备井小区的调节蓄水池,生活消防是否可以合用?

1.2.5消防自救卷盘配备

很多水消防设计图纸上没有交代是否设消防自救卷盘。图上选用的消火栓箱标准图号,其箱内也没有带消防自救卷盘。还有的也没有注明选用何种类型消火栓箱(这个在工程实际设计中常常遇到),规范条文中,对消防卷盘虽规定了“应” 设,或“宜”设,但并不是黑体字强条,如不设,将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1.2.6地下室消防及事故排水

设计项目中,设计者常常没有认真核算消防基坑、消防水泵房基坑等的具体容积和水泵相应配套的流量。这个规范中有明确给出,但大家在设计中都没有把此项作为重点设计。

1.2.7屋顶消防水箱间有稳压加压装置的,消防水箱与管网之间不但要通过稳压加压装置的出水管连接,还应另设旁通连接管连接。两连接管上均应有止回阀。审查发现,有的漏设旁通连接管。

1.2.8关于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是否可以计入总数,作为两股水柱之一,这个是行业内最大的争议。

1.2.9一个商业综合体中,是每栋楼顶都要设屋顶试验消火栓?还是小区最不利一栋楼顶设就可以?

1.2.10关于消防水池强条: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米。某小区消防水池,须存室外消防用水量,也有消防车取水口,但从消防水池至小区边缘楼号的距离超过了150米,达到180米多,该如何处理?如再设一座消防水池?则明显不合理? 1、3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

城市综合体建筑上下贯通的中庭,以及大型电影院,这些区域往往净高超过12m,采用普通喷淋已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采用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以保证灭火系统的安全、迅速、可靠。本系统可与喷淋系统合用,并宜从报警阀前分开设置。

设计过度问题

对于规范中的一些可不设或“宜”的理解,这样的时候明显无争议无需设置的,可很多设计者都做了保守设计。

建筑内燃油燃气锅炉房水喷雾消防系统及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可不单设消防泵和消防水池。可与自动喷水系统合用;按流量大者选泵。单多数设计者还是分别单独设置了消防泵及在消防水池内附加了相应的流量。

无看台泳池大厅可不设消火栓及自动喷淋系统,单多数设计者还是设计了相应的消火栓及喷头。

为了保险很多大型建筑室内消防及喷淋系统主干管径设计有的偏大到DN250。

同一区域可合用一个消防水池、消防泵房、高位消防水箱等

有些设计消防泵的计算结果,明显偏大,有些更是大的离谱。

当室外给水管网供水充足且在火灾情况下能保证连续补水时,消防水池容积,可减去火灾延续时间内补充的水量。

对于商业综合体中存在多栋单体楼,是否每一个楼都需要设置一套水泵接合器。

结语

城市综合体是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群,集商业办公、文化娱乐、教育运动、商务招待、健体美容、选货购物于一体,都可以通过“消费功能+模式+商业空间”创新完成。我们做消防给排水设计时,一定要本着不违反强制条文;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到相应的参考资料,而不是用“差不多”这样的态度;本着保证规范的基础上有更加严谨的设计态度。我个人认为一个大型项目的消防给排水设计,在前提的计算书中,一定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保证我们的设计是在有理有据的前提下完成。

参考文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