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们身边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身边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1篇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易拉罐空瓶1个、水结冰图片、火柴1盒、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1枚、蜡烛1根、铁丝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等

学生:蜡烛、火柴、纸、记录纸、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一份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对实验室可以说非常熟悉的,你能闭上眼睛说出现在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再睁开眼看看还有哪些没有说到的?

一.什么是物质

1.像刚才同学所例举的桌子、椅子、人等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物质。

2.在我们教室里有没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呢?你说说看?你怎么知道它确实存在?

我听见了同学们说话的声音,我还听见了同学们写字的声音,同学们也听见了老师的声音,那声音是物质吗?

3、深入讨论: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吗?为什么?能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吗?

4、学生讨论、交流。(强调它们也实际存在)

5、师生交流得出: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6.小结: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的教室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学校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地球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我们也让物质发生一些变化。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

(2)、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图片,回忆水的这种变化是否变成了其他物质?(状态、形状)

(3)、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形状、体积、状态等发生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不同:变化的速度)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现在老师手上有两根火柴,其中一根折断,另一根点燃,你们说说那一种变化时和易拉罐压扁、水结冰的变化时相似的?它只改变了形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2、点燃你桌上的火柴,仔细观察它发生了那些变化?火柴燃烧过以后有什么变化?和变化前一样么?

3、仔细观察桌上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铁钉生锈发生了什么变化?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颜色变化)

4.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5.思考一下,这两种变化我们这节课上都能做吗?

(前者能,后者不能)为什么?

6.讨论得出:火柴燃烧变化比较快,而铁钉要生锈比较慢。

7.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这些物质的变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剧烈,有的只改变了形状和状态,有的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8.讨论、交流: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物质:一张纸、一支蜡烛。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现有条件,你有哪些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先和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的计划吧!

2、出示课件:(实验要求:思考,用了哪些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注意安全。)

3.让蜡烛、纸片等其它物质发生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并记录: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记录,问: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同一种物质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一种物质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让它变化,有的变化只是形状、状态、体积、位置的改变,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小结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质在变化?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地,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

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形状、体积、状态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2篇

身边的科学现象作文600字

我们身边有许多科学现象,平时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们。一天,我在厨房帮阿姨做饭时,突然一个空盒子从架子上滚落下来,正好掉在一半凸面向上的蛋壳上。我想蛋壳肯定碎了,不料它却完好无损。我非常疑惑,蛋壳不是很脆弱的吗?怎么这次连一条裂纹也没有呢?我决定要自己弄清楚。

我做了个实验:把蛋壳凸面向上放在桌上,让铅笔对准蛋壳,在离蛋壳5至10厘米的空中自然落下,蛋壳完好无损;再把蛋壳反过来,凹面向上,下面垫个小杯子后重复原来的过程,蛋壳就被轻而易举地戳破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凸曲面能把外来的力沿着曲面均匀地分散开,使它能受得住较大的压力。蛋壳之所以坚固,完全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凸出的。各种穹顶和拱门之所以很坚固,也是由于同样的道理。电灯泡看起来好像很脆弱,实际上却极坚固。这同蛋壳的道理一样。直径10厘米的灯泡所受的压力,在75千克以上,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5岁的我热得口干舌燥,心想:“要是有杯冰水喝就好了,厨房里应该有水。”走进厨房,果然不出我所料,桌子上放着满满一壶水。我高兴极了,马上把水倒进杯子。一股热气冒出杯口,原来,这是壶开水!

怎样才能让开水迅速凉下来呢?无知的我把水放进冰箱,心想:“待会儿就能喝到冰水了。”

过了几秒钟,只听“砰”地一声,水沿着冰箱缝徐徐流出。我被吓了一大跳,迅速打开冰箱门,冰箱里的水泼洒下来,杯子碎片劈哩啪啦落了一地。我顿时愣住了,好好的杯子怎么会爆呢?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杯子爆炸的原因,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因为杯子里装的开水使杯子内部受热膨胀,冰箱里的温度又使杯子外部受冷收缩,就这样,杯子内部不断膨胀,外部还是凉的,迟迟不膨胀,杯子就爆了。

我们身边还有更多能够扩展知识面的科学现象,你们发现了几个?

身边的科学现象作文600字

前几天,我在家里洗澡,浴缸里放满了水,我在里面舒舒服服地泡着,嘴里哼着小曲。正高兴的时候,突然一滴冰凉的水珠掉在我的鼻子上,吓了我一跳,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抬头望了望天花板,发现上面有好多小水珠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有几滴正在往下掉。我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把我爸爸请了进来,因为我爸爸他什么都懂,问他一定知道,爸爸说:“这天花板上的水珠是浴缸里散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天花板受凉就会结露,而且天花板表面又是很光滑,所以就会越聚越多,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掉下来。”

“哦,原来是这样的道理,我明白了。”我一边洗一边就想:天花板上掉水珠会让洗澡的人感觉到不舒服,怎样才能让天花板不掉水珠呢?我脑袋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是把卫生间的天花板做成拱形,这样一来,在天花板上形成的水珠就会乖乖地顺着拱形流到底下,然后再在拱形的底部做一个小水槽接上水管连到下水道,这样就完全能消除洗澡时天花板掉水珠的现象。对,就这么办。

晚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听后,说:“今天我带你洗桑拿好不好?”“可我已经洗过了呀,明天吧?”“不行,就今天一定要去,去了你就会明白的。”我不知道爸爸葫芦里到底装着什么,只能跟着他去了,可到了桑拿中心以后我明白了,因为他们那里的天花板就是拱形的,上面的水珠顺着那美丽的圆顶往下流淌,我挠着头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爸爸一拍我的肩膀说:“聪明!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科学,科学道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你更加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来迎接新的挑战。”

真没想到,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科学啊。

身边的科学现象作文600字

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生边就有许多人类无法了解的科学。但是,这些不为人知的科学秘密,都被智慧的人类发现着,了解着,认识着。

大家想一下,“万有引力”,这个路人皆知的现象。可是,在牛顿发现这个定理之前,又有谁会问:“为什么苹果和一些重的东西或轻的东西,都会从空中掉下来,而不是从空中往上掉或是在空中飘着?”这些事物在人们眼中已习以为常,而且人们就不会像牛顿一样会思考种问题,所以牛顿会发现这其中的奥秘,,让人类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而且在生活中,科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人了发明的电灯、电视、手机……它们都是人类经过思想、发明、制作中所得来的。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大家想一下,如果没有电脑,我们将无法更简单的查资料,和远方的朋友视屏聊天……

没有电视,人们的生活中将失去一个让人娱乐的平台。

而灯呢?灯,已经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品。没有灯,晚上将一片漆黑……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东西。

而最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电。电是人类已经必不可少的一种能源。路灯需要电,电视需要电,电扇也需要电……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学 孩子 实践

国家要繁荣昌盛,社会要公正和谐,人民要生活多姿多彩,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让科学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科学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一、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科学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一种原始的驱动力,“玩”永远是孩子最高的兴趣,永远是孩子的至爱。北京世界博物馆把很多科学现象纳入其中,参观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玩”,再现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真是应有尽有,奇妙无穷。学生在里面当然也就各个“玩”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了。由此可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科学,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为此每位教师应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为学生创设“玩”的课堂,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掌握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形成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如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我发给同学们每人一个气球,要求同学吹气球、玩气球,谈所得。同学们把气球吹得鼓鼓的,玩得十分开心,10分钟后谈所得,让人很惊讶,有的同学说,气球可以贴在墙上,原因是摩擦起电;有的说,吹鼓后的气球一放手,就飞跑了,这是大气的反冲;有的说,气球吹得太鼓就破了,原因是里面压力太大,等等。学生在玩中感受到了科学的存在。接着,我又发给学生2个气球,1根气管,2条细线,让学生接着玩,但又要求2人合作,把2个气球吹成一大一小,然后分别栓到气管两头,用线绳扎紧,你有什么发现。两人一组,学生玩得仍然很开心,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15分钟后,各个组都有了收获,开始汇报。12个组的结果是“大的变大,小的变小”;2个组气球大小不变,1个组因气球没有扎紧没有结果。玩出结果后,我接着问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小的更小,大的更大”的结果呢?学生们说了很多理由,但最后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气压不一样,大气球压力小,小气球压力大,所以,小气球的气被压到大气球里,就出现了上面的结果。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玩具――气球中,引发出可供孩子们探索的科学内涵,这本身会给孩子们很多启示,科学离孩子们很近,处处有科学,只要肯于发现。

二、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去探索科学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成长,不仅仅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更意味着人格的完善,成功的自信。科学课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舞台,能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激发求知欲,调动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又能促进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积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如在讲《磁铁的性质》一课时,上课前,我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条形、马蹄形两种磁铁,还有铁钉、曲别针、小铝片、铜丝、小木棒、小石子、碎纸片等材料。上课时我给每组同学下发了一张表格,要求同学们动手实践,把表格填完,最后总结出磁铁的性质,学生们开始实践,一会儿2块相互吸一吸,总结出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总结出了磁极端点的磁性最强;一会用磁铁吸吸铁钉,吸吸木棒,人人动手实践,人人总结发现,学生们实验的过程非常认真,你一言他一语,在快乐的动手实践中,感悟科学的奥秘,感悟科学的乐趣,在轻松愉快中,总结出了磁铁的性质,学到了科学知识,产生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科学

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大至宇宙,小至人自身,却存在着各种自发规律,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而作为科学教师,要懂得科学的重要性,要遵守科学规律,把科学课的课堂打开,延伸,使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身边,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身边的大自然。因为只有身边的,才是儿童所熟悉的;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捕捉的机会;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的发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行动条件;只有身边的,才能激发儿童去发现的浓厚兴趣,只有身边的,才能获得许多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才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探索科学,才能让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深入科学领域,让科学成为学生的最爱。

如“夜来香为什么能驱蚊”,让学生们在身边去找科学。我们学校花坛里有十几株夜来香,一到晚上,香气宜人,同学们都喜欢在花坛边游戏玩耍。时间长了同学们发现,夏天在夜来香盛开的花坛边玩,没有蚊子咬。同学们都很奇怪,觉得“夜来香”里面一定有科学,大家对此产生的兴趣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实践、查阅资料,决心要弄个明白。有的同学把抓来的蚊子放在夜来香花瓣上,蚊子没有精神;有的同学发现蚊子不往夜来香盛开的花坛中飞,而没有夜来香盛开的花坛边,蚊子多得撞脸,同学们都十分好奇,在上微机课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查阅资料,结果发现夜来香开放时发出的香气,蚊子闻了就会发晕,所以蚊子就会躲得远远的。通过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身边现象,懂得了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只要你去观察去实践。

四、让孩子们在“小小科学家”评比中喜欢科学

孩子们对科学的喜欢在于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在于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去激发,在于教师当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收获,有了自信时去赏识、去肯定、去鼓励。

为了激发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激情、品质和能力,在科学课上我实施了“小小科学家”评比制度,凡每学期被评为小小科学家的学生,教师奖励给博士帽一顶,奖励“科学家日记”一本,奖励“科学博览书”一套。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都想获得“小小科学家”的称号,为此我主要侧重了“小小科学家”的过程评比,让孩子们从每一节课,每一次实践,每一份报告中去喜欢科学。

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1.明确“小小科学家”评比内容

(1)认真上好科学课,提前按老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实践材料。

(2)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并有实践记录。

(3)勤于观察,勤于动脑,不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每学期发现并解决问题3个以上。

(4)每学期写实践报告两篇。

(5)每周实践性作业完成好。

2.明确“小小科学家”评比方法

(1)侧重课评和周评,主要由小组长负责。

(2)侧重实践操作,一次一次给等级:优、良、可。

(3)侧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一次加5分。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4篇

一、科学的魅力

先让我们一起体会科学的魅力。我曾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江西省一户人家,5岁的男孩和9岁的女孩因食物中毒引起了腹泻,孩子的奶奶迷信,叫巫婆来捉鬼。巫婆上门后脸上蒙着纱手帕,点上了所谓的“神香”,口中还念念有词,在房间里跳来跳去,折腾了一番,然后对主人说,什么都不用做,3天以后孩子的病就回好了。巫婆骗了钱就走了,没过多久,小男孩却因病情恶化而死亡。卫生院知道了,立即派医生对小女孩进行紧急抢救治疗,终于使小女孩脱离了危险。

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深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相信科学,否则产生的后果我们将没有办法弥补。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崇高。当一位绝症病人重新走出医院时,他的心中能不激动吗?在一个小小的激光手术后,把难以治愈的病灶顺利切除,心中岂能不激动呢?但除了欣喜和激动,你更会感到科学的崇高。科学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文化的发展,其带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二、科W的神奇

科学是神奇的,很多人都很感兴趣。在自然界中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它们各有各的本领。比如变色龙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以便更好的隐藏自己;蓟草叶片的叶子上有许多的小锯齿。通过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本身结构、原理、行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而为科学技术中利用这些原理,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这就是科学领域中的仿生。

如: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谁都讨厌它。可是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科学是神奇的,它会让我们产生好奇,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去发现一个未知的世界。

三、科学的应用

科学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钢轨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有些地方甚至还向上拱了起来;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断裂成几段。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温度每变化1℃,1米常的钢轨大约伸缩0.000018米,假如一年中气温变化60℃那么1千千米长的铁路就要伸缩708米,如果不留缝隙冬天受冷收缩,就会被冻裂成几段,夏天钢轨受热膨胀,就会变得七扭八歪,有的朝上拱起。因为有热胀冷缩,所以钢轨之间必须有缝隙。

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实践,反复探究,相信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科学的发明者。

四、怎样学好科学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只要用心、留心、细心,科学既简单又有趣。

(1)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致了无限的乐趣,你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

(2)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实践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到养殖园去养蚕、养蝌蚪,到生物园去种花、植树,到树林中去拓印树干图案。回到教室,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还要将采回的岩石制成岩石展示盒,用树叶制作叶画、叶脉书签等,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动手做了,经历了,手更巧了,心更灵了。

(3)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如种下一颗颗凤仙花种子,种子发芽了、长高、开出了红的、紫的、黄的花、结出了一串串的果实,那果实成熟后,还将种子弹出很远很远,好让它的后代遍布花园,生命如此奇妙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5篇

一、关注生活,从价值出发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扩大幼儿的视野,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活动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活动片断一:我们身边的话题

在自然角中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时,我们都有会把一些豆类放在水中浸泡,再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可是幼儿会这样表述:“小绿豆和小黄豆变大了,发胖了”。他们很好奇种子的变化,有的幼儿说得更形象化,“因为它们喝了水,吃饱了啊。” “不是,是它们被水浸胖了呀。”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 “它们都鼓起来了”……原来黄豆、绿豆、蚕豆都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现象,幼儿对这种现象不能用科学的概念去描述。

分析:我把幼儿在自然角中关注的话题,设计了一节大班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我上网对膨胀的现象进行了百度查找,了解它的科学概念。再结合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设计了物质遇水、遇热和遇热油的产生膨胀现象的科学活动。为了使这个膨胀现象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建构新的概念,在遇水膨胀环节中,我带来了幼儿熟悉的黄豆、绿豆及幼儿平时不喜爱吃的黑木耳。为了让幼儿能更清楚、有效地在课堂上展示其他物质的膨胀现象,我用视频的手段,把生活中常见的爆米花、虾片的膨胀过程,搬到了课堂上,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科学教育活动是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关注幼儿,从问题出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纲要》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幼儿主动地探索,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激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活动片段二:感知乒乓球的遇热膨胀

在这一环节中,我问:“这里有两个瘪的乒乓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变回原来的样子?杰杰说:“用手扳一下嘛。”他试了试,不成功。强强说:“用手搓一搓。”这可能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可是他试验没有完全成功。“有又快又好的办法吗?”大家陷入沉思。当我班的那个大龄孩子吴比提议:“把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试试。”老师按他的方法作了试验:将瘪的两个乒乓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放在透明的容器中)。果然,试验成功了,全班幼儿都很兴奋。我又接着追问:“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幼儿又一次陷入沉思。我又作一提示,说“它里面有什么?”(用保鲜袋装空气,引导幼儿说出乒乓球里有空气)“乒乓球里面的空气受热会怎样呢?”

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让幼儿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猜想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而且在提问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答案,给幼儿一段期望期。由于问题难度比较大,在提问时我视幼儿回答的情况,给予幼儿适当的提示“乒乓球里面有什么呢?”幼儿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

三、关注环境,从经验出发给幼儿学习探究的机会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而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的。

片断三:再现生活情景

“请你仔细看看桌上的这些东西,它们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呢?”幼儿耐心地等待着,观察着这些平时不起眼的材料被水浸泡后的变化。在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时,幼儿有条理地回答了三个问题。“我把什么放在了水里?”“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还有那些爆米花和虾片,它们又是怎么膨胀的呢?和幼儿一起观看了爆米花的膨胀过程。幼儿欢呼雀跃,亲历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看到了膨胀的过程。在活动结束时,又将继续探究的问题抛给了幼儿,“那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的现象呢?”

分析:在“遇热和遇热油膨胀现象”中,我把生活中的实例――爆米花、炸虾片用录像的形式“搬”到了课堂上,再现了生活情景。幼儿在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幼儿联系生活,拓展幼儿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现象?”让幼儿走出去,看看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膨胀现象的。“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遇冷膨胀的现象?”又将探究活动继续引向深入,使活动终而不止。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