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幼儿 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园交接安全管理中的几则典型案例
案例1:重庆冒名“叔叔”接走四岁女童,家长置疑幼儿园接送制度
4岁的小女孩晶晶(化名),被陌生人从重庆市某幼儿园带走,身心遭到严重摧残。晶晶的父亲唐某立马找到值班老师询问,老师也一脸茫然。后经老师仔细回忆和在幼儿园四处查询,才回忆起晶晶尚未放学时,就被一名自称“叔叔”的男子接走。随后,其父母以幼儿园管理疏忽为由,将幼儿园告上了法院,索赔精神损失费8万余元及医疗费。
案例2:西安三轮车工偷走幼儿园接送卡绑架男童勒索家长
杨女士到幼儿园接儿子回家,不料被告知,当天上午一男子持接送卡已将她儿子涛涛(化名)接走了。不久,杨女士收到一张纸条,称其儿子在他手上,并打电话要杨女士带着2万元到指定地点交易。通过警方调查,发现这名男子在几天前和熟人一起去过杨女士的家,认为杨女士家很有钱,便借机从杨女士家中偷走了幼儿园的接送卡,企图绑架涛涛以此勒索一笔钱财。
案例3:昆明16岁男女从幼儿园哄骗绑架4岁亲侄勒索钱财
小琼(化名)来昆明打工时,认识了在昆明做皮鞋生意的任某的22岁堂弟,两人不久确定了恋爱关系,由于贪募钱财,两人便起了歹念,密谋商定绑架任某的儿子小松。二人预谋从幼儿园哄骗、绑架或由其男友直接从堂兄家把小松带出来玩耍等各种手段,以此骗出小松向任某勒索钱财。
2幼儿园在幼儿交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幼儿园对安全管理的监管仍然存在问题,而犯罪份子犯罪方式和手段的提升,又进一步扩大了安全管理的漏洞。
其中,案例一属于典型的“冒领”事件,这类事件是在以往幼儿交接安全问题中最常见的类型,幼儿园由于工作量繁多,一时间很难做到具体点对点的交接,不法分子也就利用这个空隙,假冒幼儿亲属趁机将幼儿诱骗出园。幼儿园对此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采取信息接送卡等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这一点,由案例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信息接送卡这种制度,相对于只凭所谓的“亲属”身份接送要严格和科学很多,但由于信息容易泄露和伪造,使其对接送人员和出入幼儿园人员的识别也不能达到准确无误,信息接送卡制度仍然存在安全风险。
而案例一和案例二,反映出的幼儿园接送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将接送者的身份识别采取了一种外在的形式辨认方式,也就是只要你能够通过“外在”的形式证明你是该幼儿的亲属,你就能从幼儿园接走孩子。
案例三则是令幼儿园最难防范的一种亲属间变相“冒领”事故,犯罪分子由于和幼儿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亲属关系,这也使得犯罪分子能够更加容易的接近幼儿,而且其提供的信息也会让幼儿园觉得更加真实可靠,不少工作人员也难以再做进一步的确认。
由以上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幼儿园在接送时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幼儿园在交接管理中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少幼儿园的交接管理制度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交接程序上的不合理;其次是幼儿防骗意识差,很容易相信陌生人,并与之表现出亲密关系。
3对策
3.1完善幼儿园交接制度和创新身份识别技术
不少幼儿园在幼儿交接安全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登记制度,因此,在发生冒领、拐骗幼儿等事故后,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并无相关记录可以查询,也就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开展相关调查,而且家长和幼儿园之间还会因为谁为孩子的伤害承担责任而争闹。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有赖于相应的技术层面的支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一套合理的接送人身份识别系统和实时监控系统,如指纹识别技术等;另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幼儿园应加强和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适时反映幼儿的接送状况,并取得相应反馈。
3.2开展相应的幼儿防骗教育
由于幼儿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其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同时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这就使得陌生人很容易与幼儿走近,并且通过一些诱骗方式很容易取获得幼儿的信任,这也成为了幼儿接送过程的一大安全隐患。因此,幼儿园及幼儿家庭都应开展相应的幼儿防骗教育,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程度进行一些必要的教育。如,通过防骗游戏和典型故事等手段,让幼儿学会以合理地方式与陌生人相处,具备基础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不少幼儿园在幼儿交接制度中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加之不法分子的诱拐手段又越来越多样化,幼儿接送制度的安全性理应成为幼儿园管理者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在将技术与制度不断深入融合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加强幼儿防骗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避免幼儿在交接过程中出现冒领、拐骗和绑架等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介绍
新生儿男,于夜间10:55掉入取暖火盆 ,被火焰烧伤头 、颈、胸、双上肢、后躯、双下肢,伤后被立即送往当地市医院就治,由于治疗条件有限,于次日11:00转入我院。 入院时创面敷料及包裹被褥湿透。 除面部、下腹部、双侧小腿为正常皮肤外,余均为烫伤创面,烫伤总面积60%,新生儿额头部毛发烧焦,面部肿胀明显,头、颈、胸、双上肢创面布满大小不等的水泡,双下肢表皮基本完整,创基红润,大腿后侧表皮脱落,后躯表皮脱落,创基发白,臀部创面创基红白相间;双手烧伤创面发红,表皮完整,双手手指末梢血液循环尚可;双足背表皮脱落,肿胀明显,双足末梢血液循环尚可。全身创面渗出较多,鼻毛无烧焦,咽部无充血,发音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烧伤60%Ⅱ~Ⅲ度全身多处。
1.2 治疗方法及结果
将新生儿收入ICU进行救治,给予补液、抗休克及抗感染治疗,特级专人护理,配方奶粉喂养,创面清创包扎。 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严密监控病情。入院后20h, 静 脉 输 注血浆 140ml, 晶 体 液 275ml, 糖 分200ml,按 “晶体-胶体-水分 ”交替输液泵泵入 ,20~37ml/h,前8 h泵入总量的一半,后12 h泵入总量的另一半 。 进食配方奶65ml,排尿12次,总量50ml,为清亮尿液 ,大便5次,为墨绿色 。入院后第3 天 , 全身皮肤轻度黄染 , 查血清胆红素为 129.5μmol/L,儿科会诊确定为生理性黄疸。 入院后第21天,除背部正中肩胛平面余2%肉芽创面 ,其余创面均愈合 。 于入院后第23天在全麻下行背部烧伤创面清创自体皮移植术。 术中取头皮,厚度为0.2~0.25mm的表皮皮片移植于背部创面 。 手术过程顺利。 住院35d后出院。 出院后第6个月复诊时,见新生儿生长发育正常,烧伤愈合创面处无瘢痕增生,少部分区域色素沉着,头部供皮区处头发生长正常,背部创面植皮区处无瘢痕增生,有色素沉着。
2 护理
2.1 休克期的监护
新生儿入院后,立即置于烧伤红外线治疗仪下保暖;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鼻导管低流量吸氧,0.5~1L/min;立即留置尿管,严密观察新生儿每小时尿量和颜色,用输液泵持续输液,使尿量维持在1ml/(kg•h),根据尿量调节输液泵的速度,15~37ml/h。使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入院时新生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反应差,不哭不闹,吮吸力弱,偶有呕吐,创面周围颜色暗红,肿胀明显,全身皮温低,肛温36.0℃,脉搏123次/min,呼吸34次/min,血氧饱和度85%,体重2.5kg。 入院5 h内面色渐变红润,哭声变大,手脚变暖,体温36.5℃,血氧饱和度升至95%,停止吸氧,备用。 新生儿入院后20h,体温36.2~36.9℃,心率120~153次/min、呼吸30~35次/min、血压65~80/49~60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90%~95%。入院后第3天,新生儿精神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哭闹有力,进食好,每次配方奶40~60ml,每日500~600ml,每日尿量350~400ml,大便3~4次/d,为黄色软便 ,全身烧伤创面肿胀明显减退,双侧耳廓、双手、双足创面渗出较少,后躯及双下肢烧伤创面有中等量渗出。
2.2 创面的护理
2.2.1 创面处理 首次处理创面是在新生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入院后5h进行的。 用外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及头发,将新生儿放在无菌烧伤纱垫下,用一次性无菌备皮刮刀刮掉头发。去除部分已脱落的表皮,采用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直接覆盖创面,头、胸、后躯、臀部外覆无菌纱布,用网套进行固定;双上肢、双下肢、大腿、双手、双足外覆无菌纱布 ,用绷带进行包扎;颈部不用外敷料。 前3d全身创面渗出较多 ,每日换药 ,局部有污染时随时换药;随着渗液的减少,3d后隔日换药。 入院后第7天 ,臀部 、双上肢 、双足等全部创面的30%已逐渐愈合;对于背部、双下肢等未愈合创面,在清洗后改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均匀涂于患处,再用软聚硅酮泡沫敷料覆盖创面。 入院后第21天,除背部正中肩胛平面还有2%的肉芽创面外,其余创面全部愈合。
2.2.2 创面保护 新生儿入院时背部及臀部创面较深 ,每1~2h更换1次,以俯卧位,左、右侧卧位为主 ,避免创面局部长期受压。 在严密监护下,适当增加俯卧位时间,促进背部及臀部创面愈合。 为了防止大小便污染双上肢及臀部创面 ,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 为了预防尿路感染 ,3d休克期过后拔除尿管,用一次性婴幼儿尿液收集器接收尿液 ,避免了大小便对创面的污染。
2.2.3 脐部护理 大面积烧伤后机体抵抗力降低 ,脐部更易感染。 用0.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根部及脐轮周围皮肤,2次/d。暴露脐部每天观察有无分泌物,保持脐部清洁、干燥,用一次性婴幼儿尿液收集器接收尿液同时也避免了尿液污染脐部。
2.3 喂养
烧伤新生儿消耗大,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创面修复。 新生儿烧伤后的营养支持应以母乳喂养为主[2]。 此新生儿出生后即烫伤,急诊转入,产妇体质虚弱,受到刺激无法跟随新生儿,只能对新生儿进行配方奶喂养。 我们选用了市面上最好的新生儿配方奶粉, 每日观察和记录新生儿的配方奶量及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状,根据情况增减配方奶的量及次数。 每日给新生儿添加2次白开水,每次10~30 ml。 更换在喂奶后半小时进行,防吐奶后窒息。每次喂奶后洗净奶瓶、奶嘴并煮沸消毒后放在消毒柜中备用。
2.4 在暖箱中的护理
本例新生儿烧伤面积大,创面的治疗及观察均需要使用暖箱。新生儿病情稳定后,于入院5h处理完创面后,将其移至婴儿保暖箱进行保暖,初期暖箱温度调至33℃,随着新生儿体温、体重的变化及日龄的增加,暖箱温度也随之调整,维持在30~32℃, 使新生儿皮温保持在36~37℃、 肛温保持在36.5~37.5℃,湿度调至50%~60%。 暖箱有湿化装置,为避免高湿度下细菌滋生,水槽内的水每日更换,并彻底清洗消毒水槽内的所有表面及凹陷处,再用清水冲净残留消毒液,待干燥后倒入灭菌注射用水[3]。每日对暖箱进行清洁,为了避免新生儿呼吸道受到消毒液的刺激,对使用中的新生儿暖箱,只用清水擦拭内外表面,并随时将沾污的奶液等用湿布擦净,保持箱内清洁;放置暖箱的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 患儿出箱后,对暖箱进行彻底终末消毒。每周更换保温箱1次 ,更换时将患儿移入另一个已消毒好的暖箱。
2.5 手术植皮治疗的护理
入院后第21天 , 除背部正中肩胛平面有2%的肉芽创面外,其余创面全部愈合。 肉芽组织呈苍白色 、水肿 ,有少量分泌物。 新生儿伤后已3周,背部未愈合部分为Ⅲ度创面 ,难以自愈,医生讨论决定行手术植皮治疗。 因手术用头皮移植于背部创面,术前剃净头发并清洁。 用温水清洗全身正常皮肤,调节室温至30~32℃,调节水温至38~40℃。 将新生儿俯卧于护士的手掌根部及手臂上,托起下颌,避开创面进行清洗。 清洗完后及时用纱垫擦干全身,放入暖箱,并更换创面敷料。 术前4h禁配方奶及水。 术前2h输液泵输注10%葡萄糖液, 泵速为15ml/h。 新生儿哭闹时给予无孔奶嘴及抚触 。 术后连续动态监测新生儿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至病情稳定。 观察植皮区及供皮区的出血情况,保护好术区敷料防污染。 术后第3天换药 ,背部植皮成活良好 ,烧伤创面基本封闭 ,头部供皮区干燥;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饮食、大小便情况正常 。 术后第7天换药 ,新生儿烧伤创面完全愈合 ,头部供皮区愈合 ,头发生长正常;精神状态好,饮食、大小便情况正常,体重4kg,各项常规化验指标正常。
小班正在上美术课,老师对幼儿正逐个进行指导,一部分幼儿已经完成自己的作品,他们中有说话的,有离开座位玩的,有满地跑的。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还在专注地进行着自己的指导。突然一阵哭泣声传来,老师终于发现已经有很多幼儿都不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赶紧喊着让其他幼儿回到座位上,查看哭泣幼儿的原因。原来刚才这名幼儿在教室里跑的时候摔倒了,她摔倒的地方地板块松动了,碰巧夹到她的下巴,出现了一个不算小的伤口。老师马上找来班级的另一名老师,两个人一起将这名幼儿抱到医务室检查伤口、上药,通知家长。家长的态度不错,并没有责怪老师。
案例二:
中班幼儿起床的时间到了,幼儿们都在有序地下床。突然有名幼儿喊了一声“疼”,老师赶紧过去查看。幼儿说是胳膊疼,老师让她自己动了动胳膊,好像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询问其他幼儿,都反映没有人碰到她,所以,老师就没有继续查看,让幼儿自己回到教室。一下午幼儿也没有再说胳膊疼之类的话,到了晚上离园时,家长来接幼儿,老师马上对家长讲明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家长没有说什么,领着孩子去更衣室换衣服。过了一会儿,家长过来告诉老师孩子胳膊脱臼了,时间有点长,不知道还好不好接了。家长表示以前就有过这种现象,但没有向老师说明。老师提议马上同家长一起去医院,家长说不用,因为家长是医院的工作人员,自己带孩子去就可以了。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分析:
案例一是一位工作不久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历的事。在幼教工作中,授课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时时注意幼儿的安全,安全问题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授课教师要对整个课堂的安全负责。幼儿一日活动中安全隐患处处存在,老师没有很好、有序地组织课堂,只关注到个别幼儿,而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的状况。
案例二中的事件发生后,教师对幼儿受伤这件事情不够重视,处理得太过随意。幼儿受伤其实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由于教师的疏忽而导致幼儿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是家长所不能原谅的。所以对于每一个受伤的幼儿都应该仔细、认真地检查,及时和家长沟通受伤幼儿的状况,以减低受伤幼儿的伤情。
对策:
【关键词】案例;幼儿园教育案例;案例研究;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2-04
幼儿园教育案例作为教师之间沟通思想、分享经验以及提升理论水平的一种方式,正日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起幼儿园优秀案例评比活动,鼓励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积极参加。然而,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案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知道该怎么写案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案例,有些教师甚至连什么是案例都说不清楚。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进行指导。笔者认为,要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深入的了解:(1)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2)为什么要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3)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下面笔者将一一阐释这三个问题,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写作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1〕
在教育界,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希望教师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因而,案例概念被引入教育界。大部分研究者把教育案例定义为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3〕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生动,引人入胜。教育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应当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案例中的事件须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并且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并能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三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虽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决不是杜撰的。
幼儿园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是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的)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针对幼儿园集体活动(如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集体活动之外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案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活动的案例,另一类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案例。〔4〕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集体教学案例成为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有些教师将涉及个别幼儿的教育现象称之为个案,因而产生了一个疑问:个案是不是案例?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个案不等于案例。
在教育领域虽然也有人将“个案”称为“案例”,但是“个案”这个词在教育界原本就是专业名词,专指“个案研究”,即教育领域的“个案”实为“个案研究”。由此可见,“案例”和“个案”不是同一个概念。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有着特定范围的现象(如一个机构、一种课程、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等)进行细致和整体的描述与分析。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假设,而不是检验假设,即它是从原始资料(对某一个案整体情况的实地考察)中推断出有关这一个案的假设或理论。幼儿园教师所称的一些“个案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因为其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对某一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某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反思,并没有建构某种假设或理论。
还有些教师在为自己撰写的案例命名时,写作“××案例研究”。那么,“案例”等于“案例研究”吗?笔者认为“案例”与“案例研究”是有区别的。案例侧重于分析或解决某一具体教育事件中的问题情境。简言之,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而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者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究,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黄娟娟,2003)因此,案例是构成案例研究的基础,没有案例便没有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案例价值的展示和功能的显露,案例只有经过解释和剖析,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之后,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幼儿园教育案例是一种教育反思,不能等同于案例研究。目前幼教界鼓励大家从事案例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能从事这类研究性工作的。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于一些师资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幼儿园来说,开展案例研究有一定的困难。而案例撰写作为一种详实的教育教学性反思,是幼儿园教师能够掌握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案例撰写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为日后案例研究的进行打下一定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为什么要撰写教育案例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说,通过案例的撰写,教师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积累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如果教师能及时写下这些困惑,作出自己的解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解释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其次,案例撰写要求幼儿园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新世纪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师能接触较多的教育教学实例,因此学会反思的前提是学会观察。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尤其是优秀的案例,会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学习捕捉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观察、学习反思的过程必然促使教师学习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此外,案例撰写是教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因此,案例撰写的过程还是训练教师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规范性思维。
幼儿园教师应明确案例撰写的价值,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三、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
目前可供参考的网络和杂志上的案例形式五花八门,到底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合乎规范的呢?
根据幼儿园教育案例的定义,笔者将其分成两大类型,即集体活动案例与个别幼儿教育案例。
无论何种类型的案例,一般都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故事性。案例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是生动教学事实的再现。案例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2)典型性。案例需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案例可以引发教师诸多思考,今后若遇到同样问题或类似事件,他们便知道如何应对。案例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3)问题性。案例中要包含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可以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思考。
1.集体活动案例撰写形式
(1)夹叙夹议。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2)先叙述后议论。即先描述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随想式。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还可以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由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2.个别幼儿教育案例撰写形式
个别幼儿教育案例的呈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形式:引言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1)引言。即开场白,不必花太多笔墨,可简单介绍案例大致涉及的主题。
(2)交代案例背景。即交代与案例发生有关的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能否真正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案例描述。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主题,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细致描述。
(4)提出问题。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6)评析。有时是反思或讨论。这一部分的作用是深化读者对案例的认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保护案例中涉及人物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带有负面性质的例子,叙述时要避免使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郑金洲.“案例”ABC〔J〕.教育文汇,2004,(1).
案例题目: (选题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题目与所选案例展现和揭示的主要问题一致;题目简单明了概括性强)
案例背景:(背景交代清晰、阐述详略得当。200-300字)
当前,我国的幼教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时代要求幼儿教育的目的由只对幼儿传授知识技巧转向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来。然而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们中班幼儿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了父母的关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教育得法;成才率会很高,否则适得其反。幼儿不仅要有一个充实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家长工作中,积极从情感入手,主动与家长联系,真心、真实的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共同关心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达到同步教育。
案例描述:(事例真实、典型;叙述详实、可读性强;新颖、有独到见解;描述客观公正;能引发大家对幼教某些问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思考。500-600字)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陈笑笑,天真、活波、可爱。有一天,她神情忧郁,不爱吃饭,不想参加游戏。当我蹲下去,同情的问她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回避了我的目光。我说:“好朋友,看到你的这个样子,我的心里好难过。你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的”。她“哇”一声扑进了我的怀里:“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不要我了。”“不会的,老师来帮助你”。我安慰她。
晚上,我和她的母亲谈了很久,她泪流满面。我帮助他,分析它们之间的“战争”,只是一些琐事的积累和误会。我说:想想你们恋爱的情景,希望你冷静一下,重新开始。由于你们的争吵,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孩子会因为你们的不和睦而变得郁郁寡欢”。我又说:“只要孩子在我班一天,我就要为孩子负责,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孩子那张痛苦的小脸”。事后,我又劝孩子的父亲,要他学会体贴妻子,关心孩子,担负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用心观察孩子父母的情况,随时做一些工作。为此我设计了几次联谊活动,通过这些亲子的节目和游戏,使孩子父母深受感动,关系有了很的大好转。“十一一”前我问笑笑:“老师一看见你那快乐的小脸,就知道爸爸妈妈和好了,是吗?”她说“爸爸外出打工了,不在家。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过生日时,爸爸要送她一条漂亮的项链。”噢,多么真切的希望和灿烂的笑容呀!一天,笑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我的身边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南阳儿童游乐场玩了。”那神情令我无限的欣慰和轻松。我为一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温馨,为一个小朋友绽开了笑脸而无限欣慰。
之后,我又在班级举行了绘画比赛,题目是: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和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他们都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得非常漂亮。然后,我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欣赏。这次活动同时也是一次亲子活动,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使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是孩子把老师和家长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又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事理结合、分析深刻;观点正确鲜明,符合《纲要》、《指南》精神;所提措施在幼教实践中可行有效、便于推广。800-1000字)
孩子在进入学堂之前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所以在之前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父母一定要学会做好自己的职责,不仅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同时还一定要处理好和自己另外一半的关系,尽量的给孩子营造一个非常和谐而又融洽的家庭环境,只有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宝宝才能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快乐的童年,同时这样也能够给孩子的教育营造一个非常良好的家庭环境。
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融洽的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可以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的健全,能够让孩子懂得幽默有一个非常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之中的一些挫折,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家长父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些行为规范会影响到孩子,同时如果夫妻之间能够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相处方式的话,那么也会对孩子予以他人的一个交往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很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稳定而又融洽和谐的夫妻关系可以让男孩子变得更加的有责任心,让女孩子能够变得更加的温柔。尽管个中原因大家无从考证,但是这样的一个说法绝对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此家长同胞一定要学会有一个融洽的夫妻关系,处理好和自己另一半的感情,尽量的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因为这对孩子再将后来人格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我觉得,幼儿园教育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在实践中,我们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幼儿良好的素质培养,单靠幼儿园老师教育而得不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其渗透性之强,影响之大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