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善于合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动
探究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31-02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实验版五下第六组教材,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这次综合性学习呢?
一、文本解读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教材中,首先,单元导读提出了学习任务,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定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例文,使学生能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在单元结束语中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二、目标预设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活动思路
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四、方法选用
1.互动激趣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学生一起搜集、调查、查阅,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举办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2.指导阅读法
首先,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其次,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再次,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教师也要给予及时地帮助指导。
3.自主选择法
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为学生指点活动途径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4.鼓励评价法
综合性学习历时的时间较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倦厌烦情绪,教师及时得当的鼓励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学生的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五、流程设计
我打算把整个活动内容分成四个阶段,时间安排为13-14课时。
第一阶段: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时间安排1课时
主要任务是: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制订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第二阶段:活用“阅读材料”,指导开展两项活动。时间安排5-6课时
(一)开展阅读实践,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2课时)
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认真读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展开研究学习时,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再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
(二)结合阅读材料,指导开展两项活动。(3-4课时)
“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第三阶段:借鉴“阅读材料”,学习写“研究报告”。时间安排5课时
(一)研读例文,选定主题,制订计划。(2课时)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
(二)搜集信息,形成观点,撰写报告。(3课时)
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展示交流研究报告,总结反思学习成果。时间安排2课时
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
我国一向倡导合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相传已久的古训,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时代的风尚。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以取得成功,更忽略了如何在竞争中不伤害别人。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乌龟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相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外国,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火海逃生”。老师将许多乒乓球放进瓶子,只露出系着的棉线。花瓶代表楼房,细细的瓶颈是唯一的出口,七只乒乓球是居民,要求当大楼起火时,全体居民能在短时间里安全逃离。七名学生兴奋地上场了,他们个拿一根棉线,都以最快的反应拉扯棉线,可一个“人”也没能脱离火海,原来,七只乒乓球都卡在了瓶口。这几个学生面面相觑只见其中一个小声跟同伴们商量了几句,又开始了新的一次实验,这回大家没有各顾各的拉棉线,而是由左到右依次地拉。果然,火还没有起来时,七位“居民”已离开了出口。
由此见,良好的合作很重要。
在《空山鸟语》一曲中,作者应用了拨弦乐器的轮指手法、七弦琴的泛音指法和上下滑奏技法,巧妙融合西方音乐技法,以其生动活泼、轻巧流畅的旋律,描绘了群鸟在大自然中欢快啼叫、嬉戏追逐、引吭高歌的欢乐情景,以此表达了作者追求欢乐、向往光明、乐观向上的精神。
笔者将从这首曲子的曲式布局、旋律发展特点、调式结合以及节拍节奏的运用这四大方面分析其创作特点。
一、 中西音乐特色交融的曲式布局
这首曲子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段体结构与西方带再现段结合,实现了中西音乐特色交融的曲式布局。
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是由7+8两句构成的广板,经过短小的加速连接进入第一段快板,第一段为起、承、转、合四句。到了乐曲的第二段,句式衍变成为8+8+8+8四个等长的乐句,第三段句式基本与第二段相同,为8+8+8+7句式,最后结束在徵音上,形成一个开放性乐段。乐曲情绪稍加变化,进入了由6+14两句构成的第四段。第五段为完全模拟鸟叫的散板段落,乐句划分长短不规整。从整体上来看,《空山鸟语》采用了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多段式结构,全曲以第一段为基础进行重复变化和自由展衍,这种创作手法为中国音乐的常见模式;最后的尾声再现了第一段,结束部分加入了大三和弦分解音型,形成带有西洋带再现结构思维。
这种借用西方带再现思维在刘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运用,作者十分提倡将西方音乐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手法巧妙而又自然地融入到中国音乐的创作中,以丰富和拓展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例如《光明行》一曲,是由六段加引子和尾声的民间多段体及双主题循环变奏结构原则上形成的,但由于其中第五、六段是第一、二段的完全重复,因此又可以称为带再现的大三段曲式结构。另外,此曲尾声吸取小提琴的颤弓演奏技法,整个旋律音调也使用了大三和弦分解的贯穿……
二、 精巧的旋律发展
此曲既继承了传统音乐的精致与优美,同时又结合了西洋七声调式旋律的进行,深化了音乐语言的丰富性与多彩性。
引子部分为全曲主题的呈示段,这部分旋律全都采用前倚音音型,但丝毫没有枯燥感,原因在于作者讲各个倚音做了长短不一的变化而致,时值长短不一的倚音与高八度音的重复,好似模拟了在空寂的大自然中,鸟儿们不时从某个角落鸣叫一声,回音随即有从山谷的另一头悠然传来……山谷的幽远、鸟鸣的清脆,在这仅仅三个音的形象描绘下得以活灵活现。这十五个音相互间的音程关系为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种,以上三种音程关系为乐曲在每个段落的展开与陈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本主题作用,也是统一各段落音乐材料及音乐形象的重要基础。
第一段上段开始两小节延续了引子最后两小节的旋律音,旋律线条围绕徵音上下起伏有秩,分段处以四度紧接八度的两种音程关系跳进进入下段的音乐发展。下段音乐的上下两句音乐材料直接各自来源于上段的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本段一开始的速度承袭引子部分的慢速,后逐渐加快,仿佛是山谷中的鸟儿们被开始时近时远的啼鸣所引发了高歌的兴趣,一拥而上,一派活跃生气盎然而起。上下两段的分段处,均为四度和八度的跳进旋律进行,与引子部分中的音程关系形成贯穿呼应。这里的跳进音程的运用,不仅形成句逗、段落间的停顿划分,也是预示了后端大量采用这一主题式音型的使用,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统一。
乐曲紧接着进入第二段。第二段音乐开始的四个小节是由第一段的开始部分放大而成,经过使用句句双、紧缩手法(并加入偏音的使用)以及音阶下行与“鱼咬尾”并用的旋律写作手法,以重复呼应第一段开始部分的音乐材料进入反复演奏,音乐材料的搭配使用既有新奇,又十分严谨有序;音乐情绪进一步丰富生动,旋律此起彼伏,具有强烈的音乐层次感,在这段更广范围衍展出来的新乐段里,作者仿佛使我们看到群鸟飞翔、互相追逐嬉戏的动人情景。第三段一开始就继承了引子主题部分的五度音程关系,这一段主要以跳进旋律进行为主,好似充满活力的鸟儿来回串跺的活泼场景展现在眼前。速度变回原来的快板,提取了主题中四度、八度的音型特征和第二段落的音调加以变奏。此段每小节基本完全采用了双向回归(即以徵音为“轴点”,向上进行的音调最后返回到徵音;向下进行的音调最后也返回到徵音)到徵音的音型。
第四段旋律提取了主题四度跳进音调加以变奏,完全运用大三和弦分解形式,以徵音与宫音相互交替的倚音音型开始,使用分解大三和弦的三连音形式,在快速的借鉴拨弦乐器中使用的同音轮指技法的演奏中仿佛描绘了众多鸟儿争相啼叫,鸣叫声形成错落层叠的音响。
第五段一开始音乐素材承袭了第四段中的徵音——宫音的交替,接下来的音乐材料直接来源于第二段的结束部分。本段大量滑奏技法的演奏,并运用大跳进行,以及音区、音色上的变化对比、灵巧的装饰,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来自不同角落响起的鸟啼声,不同鸟叫声描绘了不同鸟儿的特征,器中高八度重复,意在渲染空谷回声的意境,并与引子主题形成遥相呼应。
尾声段落再现了第一段的开始部分,结束句再次使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形式,速度渐慢,全曲在明快的音乐情绪中结束。
2、黄鳝去头去骨,清理干净。
3、萝卜干用温水泡发10分钟待用。
4、鳝鱼洗干净,加盐、白酒腌制一下。
5、锅里放猪油,油化开放姜蒜。
6、姜蒜炒出香味,放鳝鱼。
7、然后放萝卜丝。
8、翻炒几下,加适量水,大火煮开,放一点胡椒。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8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师的有效教与学生的有效学?笔者将结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要做到“真”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技术,所以整合应“真”,也就是说,要整合得恰到好处,不能流于形式;要符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只有在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突破教学难点,但其切入点应不影响教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
例如,“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研究讨论椭圆简单几何性质,并应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的数学问题。而如何从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中抽象出椭圆的几何性质,尤其是如何理解椭圆的离心率对椭圆扁平程度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此,笔者在学生已经研究讨论椭圆的对称性、顶点之后,给出下列问题。
(1)求椭圆 16x2+25y2=400 的长轴和短轴长、焦点和顶点坐标,并画出草图。
(2)画出椭圆 的草图,并与(1)的椭圆比较,哪个更加圆一些,哪个更扁一些?
(3)一般情况下,对于椭圆 ,用什么样的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从上面的练习(1)(2)和生活经验,学生容易看出:①如果长轴不变,即 a 不变,压缩或伸长短轴,即改变 b 的大小就会改变椭圆的形状。②如果短轴不变,即 b 不变,压缩或伸长长轴,即改变 a 的大小就会改变椭圆的形状。由此,学生可能会想到用 a , b 或者 来刻画椭圆的圆扁程度。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而对于“为什么教材要用来刻画椭圆的圆扁程度”这个问题,学生会存在很大的疑虑。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这个软件,动态改变 c 的大小,演示在 a 不变的情况下,椭圆的扁平程度的变化。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 e 越接近 1, c 就越接近 a ,从而 b 就越小,椭圆就越扁; e 越接近 0 , c 就越接近 0 ,从而 b 就越大,椭圆就越圆。从而辨析与对椭圆圆扁程度影响的一致性,理解离心率的几何意义。在直观感知这样的变化过程,学生也很容易将椭圆的离心率形象地理解为,在椭圆的长轴不变的前提下,两个焦点离开中心的程度。这时再联系前面学过的椭圆定义,让学生明确刻画椭圆形状时 a , c 的关键性,也为后面研究椭圆的另一种定义打下伏笔,帮助学生对新内容学习体系的建构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要做到“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高中课程应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促使学生善于学习、灵活学习。
比如,在“抛物线的定义”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展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其中的思维活动。为了让学生经历抛物线定义的生成过程。笔者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方案,画出满足条件点 M ,使得点 M 到定点 F 的距离等于点 M 到定直线 L 的距离”后,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做数学实验,即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根据自已的设计画出图象。再从作法中了解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明确抛物线的定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笔者给出下面的提示步骤作图:
1.画出定点 F ,定直线 l ;
2.在定直线 l 上任取一点 A ;
3.连结线段 AF ;
4.取线段 AF 的中点,作线段 AF 的垂直平分线;
5.过点 A 作直线 l 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 AF 的垂直平分线于点 M ;
6.选择点 A,M ,并跟踪点 M 的轨迹。
以上(2至6)操作均在构造菜单里完成。
这样借助于网络教室平台,通过数学实验,使课本中一个平淡的概念陈述过程成为一个生动而有价值的学生主动交流合作、大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建构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要做到“美”
人们为什么喜欢音乐?因为它有优美和谐的旋律;人们为什么喜欢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形象的美。其实人们同样应该喜欢数学,因为她像音乐一样和谐,像图画一般美丽。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一些人文色彩,增添一些诗情画意,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体验中学习,喜欢数学、爱好数学,并有信心学好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变成有趣味的、活跃的、开放的、令人向往和期盼的魅力课堂!
又如,在“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这一节内容教学中,数学逻辑性较强,如果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思维的推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在学生研究、讨论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之后,播放了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校园歌曲《悲伤双曲线》,并配上唯美的Flas,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让学生对双曲线与渐近线的关系有了更形象的体会 ,“双曲线与它的渐近线是无限接近,但永不相交”。同时也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数学课堂。
总之,信息技术具有感知形象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具体化的优势,它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将对改变数学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