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捕蛇者说翻译

捕蛇者说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捕蛇者说翻译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1篇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为学》)

(二)作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

“之”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宾(介+之)的格式,但具体指代的内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另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或“你”。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三)作助词,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览物之情(《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四)作句末语气词,凑足或调整音节,无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之”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注释 教学

一、“好自相扶将”再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并序》有一句:“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课本注释:“(好自相扶将)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服侍的意思。”由此注可知:中学课本解释为兰芝劝小姑要好好侍奉婆婆。那么,“好自”“勤心”句语意重复吗?否。“勤心”句着眼点在于兰芝先拜别婆婆,后于小姑话别,提出个人希望,希望小姑精心奉养婆婆;“好自”句的着眼点则是强调说,过去我(兰芝)服侍婆婆,如今被休而去,服侍婆婆只好转由小姑独自承担了。因此,“好自”句与前句侧重点不同。其次,“好自”句中的“自”字,犹“独”,副词。如果把“自”字解释为“各自”,那么上下句的文意便相悖了。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好自”句中的“相”字,既不应解释为“互相”、“递相”,也不能解释为指代性副词,指代某一人称。须知,“相将”本为一个词,犹“相与”、“相共”之义。孟浩然《春情》诗:“己厌交欢怜枕席,相将游戏绕池台。”令狐楚《春游曲》:“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是其例。(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上册,第339页“相将”条。)本句由于押韵(“床”、“长”、“将”、“忘”为韵脚),所以将“扶”字嵌入“相将”一词中。“相扶将”义为“相与搀扶着”。《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正是此用法。“好自”句所解释的“服侍”,是用的引申义。

二、《捕蛇者说》中的“向”字解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柳宗元《捕蛇者说》有一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前一句课本译注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此句翻译尚可,注释欠妥。

上述句子被许多语法书、参考书引用,而对“向”字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有两种注释。

第一种,把“向”字解释为假设连词,作“假使”、“如果”讲。例如《中学文言实词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第489页)《古汉语虚词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第418页)《中学文言文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85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266页)等等。

第二种,把“向”字解释为时间名词,作“先前”、“往昔”讲。例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编第一册,第350页)《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第749页)《辞源》《辞海》等等。

为什么会解释分歧呢?

其一,“向”字多音多义字。“向”、“乡”(x)、“弧比字读作xiàng ,古音基本一样,所以用作虚词基本一样。今天,“弧弊忠鸭蚧为“向”,“乡”字也不再读作第四声。”向”字作名词,象形,指窗户,如“塞向户”(《诗经・七月》)。”向“字作时间词,当”从前“、”刚才“、”过去“讲,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庄子・山木》)”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恢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向”字虚化作为假设连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下册卷九云:“尝,犹若也,假设之词也。”又说:字或作“向”。“‘尚’从‘向’声,‘尚’与‘尝’通(‘尝’,繁体作‘^’,从’尚‘声,故’向‘亦与’尝‘通。”)并引《史记・陈涉世家赞》:“尝试使山东之国,……”而《贾子・过秦》上篇”尝试使“作”试使“来证明”尝“、”试“、”向“都训”若“。因此可以说:向,假设连词,当做”假若“、”假使“解。今查《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95页),这个”向“字原作”弧白郑现在简化为”向“。”向“或”弧霸谔拼就有了”假设“的意思。它往往与”不“、”非“、”无“等否定词连用。如高适《涟上题樊氏水亭》):”向不逢此君,孤舟已言旋。“,权德舆《丰城剑池驿感题》:”龙剑昔未发,泥沙隔晦藏;向非张茂先,就辨斗牛光。“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也用过这样的”向“字:”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鉴于上述,”向”字与下句“则”字相呼应,构成一个假设关系复句。

其二,“久”字应解作“老早”,已将“从前”的意思包括进去了。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3篇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而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学们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正确解释重点词语。从一册到六册的文言文课文,同学们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 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 墓(《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为: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知州)。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必要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谁抵挡得了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诃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坎上休息,失望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答应。

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看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 可展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侯可传》)

画线部分的“可”(侯可)、“晨”(早晨)、“驰”(骑马)、“发”(打开)、“椟”(木匣)、“出”(拿出)、“券”(田契)、“归”(归还)、“主”(主人)需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他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根据平时训练和中考阅卷的情况,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容易出现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误译: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1

2、误译文言虚词。

例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冯道传》)

误译: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 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阳城传》)

误译: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因时代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彩。

例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腼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 此且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隆中对》)

误译:您难道也有(占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误译: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例题透视]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4篇

蛇的祖先跟恐龙的祖先同约于二亿年前的三叠纪后期出现。早在古希腊典籍《箴言》中就赞叹蛇“无足会跑”的神妙。《金字塔文》这部古埃及文献也让蛇自我赞颂:“万物万汇之性情皆禀自我逶迤盘虬,天书之恢恢今古均由我执笔记录”。古埃及神话将蛇称作智慧化身,说眼镜蛇神艾约集中了所罗门的智慧,为君主的保护神。在古埃及君主皇冠上,镶有以黄金珠玉制成的眼镜蛇,以象征神圣皇权。在古欧洲,蛇还是健康吉祥的化身。古罗马画家画的健康女神吉吉娅,她身边都有蛇,她还以杯盛食喂蛇。蛇富滋补,蛇毒疗疾。蛇成为吉吉娅的徽记。

印第安人信奉称“克沙奎特尔”的上帝,它是一条长翅膀的毒蛇。喀麦隆有部族,凡贵客入门便将盘为圆环的活蛇套其脖上。西非罗尼克族姑娘喜将小蛇作耳坠。马达加斯加人对爬入家宅的蛇虔诚恭敬,认为是祖先显灵归来。赤道非洲一些地方,若有人杀死蟒蛇,就将被土著人活活烧死。蛇的象征意义与生命概念密切相关。在阿拉伯语里,蛇是el-hayyah,生命是el-hayat,从而有蛇是生命本源的意义。

中国的蛇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古人的观念里,造物主女娲创造人,也创造万物。是开天辟地的神 ,三国时期徐整的《五运历年纪》中就说“之君,龙首蛇身”。汉初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就有人首蛇身的女娲神像。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龙,就是由蛇加以神圣化之后而形成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时,就有蛇图腾崇拜标识,在夏启传世画幅中,两耳各伸一条蛇都正吐芯。后来,又以蛇图腾为本体,给它装上了鳄嘴、鹿角、鹰爪、鱼鳞、蜈蚣尾等饰件。这样,赤条条的蛇就变成了锦鳞电目、鳄嘴虬髯、鹿角鹰爪,舒卷自如、升天入地、吞云吐雾的结构复杂的神龙。

中华各民族多有崇蛇习俗。委蛇是传说中的泽神,《庄子·达生》中对它有生动描绘。说见委蛇者可成霸业。民间有许多蛇郎故事都是青春、爱情、力量与奋斗的象征,如汉族的《蛇郎》,傣族的《四脚蛇阿銮》,黎族的《大姐和五妹》、壮族、瑶族、德昂族的《蛇郎》,傈僳族的《大姐和三姐》,苗族的《蛇郎和阿宜》,土家族的《龙郎和秋娥》等。云南花灯剧有生动的《七妹与蛇郎》。最有名的是《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近现代关于蛇的文学作品,首推现代诗人、翻译家冯至以蛇抒爱、想象力奇特的诗《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地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捕蛇者说翻译范文第5篇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