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亲节朋友圈怎么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母亲也常会凭着她的经验来告诉我社会中利益的决策性,我明了,也会应和着长叹悲哀。
母亲是有两面的。一面是她在下属面前,公司内的行事果断,雷厉风行。身上总带着职业女性的凭空而来的气势。
另一面则是在家的慵懒与孩子气。像是长不大的孩子,一会儿想要出去逛逛,一会儿又窝在沙发看朋友圈。且总会以一理所当然的语气让我教她发图与游戏。
母亲节的下午,她像是得不到礼物的孩子,委屈地指着电视上放着母亲的歌的人,“你怎么没有礼物送给我?吕老师女儿都有礼物送她。”
我笑着说:“我们是好孩子,不过节日。”
她郁闷了,我也不再理会,进屋折纸花。
百度上查了好多花,丑。只有小白花入得了眼。于是我将折小白花的六张餐巾纸分层地用彩色,折了一束大花,五彩缤纷。
无声息地站在沙发角,“麻麻,我有一朵霸王花要不要?”
“算了吧。”她似是生气了,略带委屈的尾音。
我将背后的大花拿出,她却是像见了珍宝一样大叫,“好美!”
不容我说什么,她就将花拍下来,又传上了几张我小时候的照片。一会儿,得意地对我说:“看,有这么多人评论哦。”
看着她一会儿举起手机,一会儿又捧着花的模样,我是开心的。
我也常会看着这样的母亲想,如果我的母亲像其他母亲一样操劳、絮絮不止、关心贴切到了极点,那便不是我的母亲了。
她是有着孩子气、会撒娇、行事却果断的独一无二的我的母亲!
母亲,感谢您的不操劳给了我独立自主自由的空间。
乐观的你,即是我面对困难悲切时的希望。
在接触烘焙之前,也兼职学习了咖啡。那时,因为上班的乏味,想着开家小咖啡店,这可是很多女生的梦想呢。于是,在家附近的咖啡店开始了兼职之路。从那以后,休息的时间几乎都泡在咖啡店里,以为终于走了一回咖啡香的文艺小青年,结果并改变不了“女汉子”的内心。是的,我想赠你一杯咖啡的浓香,因为里面有我的梦想。
兼职期间,慢慢学会如何做咖啡。从磨粉、压粉到咖啡机流出浓郁咖啡香的Espresso(咖啡浓缩汁),每个步骤都要认真地对待,因为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咖啡的味道。然后就是打奶泡,为了打出细致的奶泡,也需要不断反复地练习。用洗洁精加水反复打,把握打奶泡时的动作要领――温度、奶泡的泡沫大小变化,在失败中找问题来,不停的练习,直至最后打出理想的奶泡。最后就是拉花,用打好的洗洁精与杯中的酱油,反复练习基础的爱心造型。在失败中找教训,这样就总会越过难题。
慢慢地也学会了如何去辨别咖啡豆的好与坏,重复磨豆、敲粉、整粉、填压,记住每次的手感和试饮结果,找出最对的感觉。到现在每每闻到咖啡的香味,犹如跳跃在五线谱上快乐的音符,整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开心起来。
记得国庆假期的第一天,朋友圈里都是各种旅行的景点、美食还有门票、机票、动车票照。然而也有很多跟我一样,宅在家的人,因为想为一位好友过生日而留了下来。本以为其他日子会无聊,但其实不会,在家做一杯咖啡与朋友小酌,也乐得清闲自在。原本艳阳高照的小厦门,下午阴天后突然大雨,多少人都措手不及,淋湿了一身。伴着微凉的秋风与雨,也浇灭不了假期的热潮。外面人潮拥挤,为何不趁着这个时间来完完整整地看一部电影、静静看一本书,就着浓香的咖啡,这是我给你生日最好的礼物。
■ 烘焙里是我送你的满满爱意
学会了咖啡,也想着学做美味的甜品,便开始琢磨,随后开始入手烤箱以及烘焙所需的材料,毕竟是那种想了就要去做的性格。在材料到了之后,也是认真地跟着教程一步步做简单的饼干,然后时刻守在烤箱旁,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糊掉。然而,在尝试了几次之后,也就停不下脚步。
话说回来,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蛋糕,是爸爸生日时,不知道送什么礼物,便灵光一闪想着自己做个蛋糕。于是便开始了试手,自己跟着网上教程,做出来蛋糕胚也就是戚风蛋糕;然后遇到了最大的难题,就是淡奶油打发。浪费了一瓶,都没有成功,奶油打发了一遍又一遍,熬夜又熬夜地做着,终于做出了大家公认美味的生日蛋糕。可真验证了,用心做出来的便是美食。
第二个蛋糕便是小外甥女满周岁生日,作为阿姨应该送点什么可爱的礼物,当然是蛋糕了,二话不说便开始捣腾。先是上网找了要做的造型,决定做迷糊娃娃泡泡浴蛋糕,然后也是跟着做,最难的应该是蛋糕装饰的线条,要控制力度也要控制奶油打发的程度。最后可算做了个好看一点点的可爱蛋糕,把外甥女乐坏了。
■ 第一次摸索,全心打造的礼物
在开始准备做私人烘焙之前,也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毕竟,没有真正地受过专业的培训,担心蛋糕不够美味,担心客人不喜欢。在姐姐的全力支持下,又恰巧逢着失业,便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把担心都默默放在心里,想着遇到困难就正面与它交锋,总会解决,并且处理得很好的。就像厦门下了一天的雨,每次台风来临都会大风大雨。突然间怀念小时候,台风天里与姐姐穿着雨衣在风雨里玩耍,台风天里老师通知着取消上课,赶紧回家防台风,台风天里骑着自行车在风雨里飘来飘去。而现在台风天里,不再逃避那些伴着风雨的日子,伴着雨声,做着蛋糕,就这么过了一天,雨还下着,出门记得带伞就好。
还记得FiveCake第一位客人是某位正能量姐姐,她从我这儿定了从未做过的比基尼造型,为此熬夜是在所难免的。看着网上的教程,就算浪费奶油,就算浪费材料,也要做到最好。毕竟,人家可是相信了你,那就不能让对方失望。那位正能量姐姐在食完蛋糕后,立即发了微信告知蛋糕真的很好吃,水果都很新鲜,奶油一点也不腻。看了这样的讯息,更加坚定了这条烘焙路,就算这是条未知的没有路灯的路,我也会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
■ 所有的坚持 因为热爱
烘焙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让我投入了所有的耐心与热情。
在私人烘焙开始营业到现在也已有半年之余,开始为了寻找好的原材料,也曾误入手了很多没有什么太大用处的东西;也曾因订单太多导致蛋糕托盘及纸盒不够,不得不拒绝了客人;也曾在母亲节,为客人们做遍了无数个蛋糕,以至于忙到没有时间给妈妈过节,最后拿着给客人的蛋糕照片给妈妈展示自己独立的成果,也算是母亲节一个小小的安慰;也曾因熬夜做蛋糕睡眠不足,无数次取烤箱里的蛋糕被烤箱烫个措手不及……就算是这样,我依然爱着烘焙,因为这里面有我所有的坚持与热爱。
订蛋糕的客人,很多都是素不相识的,而正是如此,为了每个生日过得美好,我都会很用心地去做,毕竟生日蛋糕在生日会上,会成为大家眼中的小主角,在暖暖的蜡烛光下,展现它的可口美味。也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定了蛋糕,放在求婚宴上,那时候就觉得蛋糕能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怎么样都要坚持下去。
因为热爱,每次看着各种好看又好吃的甜品,心都会不自主地澎湃。总会不断地去品尝各种各样的甜品,而后默默告诉自己,加油,以后也一定可以做出这么棒的甜品。然后,做出更多不一样的蛋糕。
■ 烘焙为礼深似海 爱上便无法自拔
你问我,生日送什么礼物呢?
作为蛋糕师,绝对会告诉你:送个FiveCake的蛋糕吧。怎么就可如此自信地推送自己handmade的蛋糕呢?
FiveCake的材料都是优选,绝对是进口的动物性奶油,进口牛奶,法芙娜巧克力粉,日本宇治抹茶粉,为了广大亲们的健康和口感所配。至于原材料,也都是精挑细选。水果都是现用现挑现买,家楼下的水果店老板已经与店主十分熟络,就连楼下便利店小哥都知晓。奈何我是个有略微强迫症的人,从不心疼原材料,一定要分量十足。吃过的,拿过的客人也都知道蛋糕的分量与重量成正比。烘焙深似海,所以在所难免为了资金问题而发愁,曾想过放弃,因为这是个盈利很微薄的产品。但烘焙的魅力让我这个没有耐心的人,情绪牵系一个蛋糕上;因天气温度高奶油化,蛋糕裱花裱了一下午都失败而难过,也努力想着方法来解决,最后终于裱出好看的玫瑰蛋糕而开心到流泪。在盈利面前,客人给的好评变得更重要了。
每天都有人诞生,来到这个世界,于是每天都有人在过生日。这也是当时做蛋糕的理由之一,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扮演着小角色带来不一样的欢声笑语以及赞美。
蛋糕存在我的世界里,在我的心里也有了属于它的位置,而我也想着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才提高自己的技术,做出有着高颜值也不失美味的蛋糕,一步一步的朝着心里那个小店梦想前进,慢慢靠近它。
海洋酸奶慕斯的制作小教程
蛋糕胚制作
将蛋黄蛋清分开,放入无油无水的不锈钢盆中,
蛋黄里加入色拉油、牛奶还有低筋面粉。
蛋黄加细砂糖搅拌,将蛋黄糊与蛋清混合,最后送入烤箱。
180度1h左右,烤完后,蛋糕胚倒扣至完全冷却,脱模。
脱模后,横切蛋糕胚,分为三块。
慕斯制作
酸奶、吉利丁片相融合后,与打发成奶昔转的奶油搅拌一起。
模具里底层蛋糕胚,导入酸奶慕斯,摆上红心猕猴桃;
再放上蛋糕胚,倒上剩余的酸奶慕斯,最后放入冰箱冷藏4小时。
海洋酸奶慕斯
事先使用蓝色饮料或者RIO蓝色,加吉利丁片,放入冰箱。
冷藏好的酸奶慕斯脱模后,加透明围边。
待事先放入冰箱的蓝色饮料结成果冻状,用勺子放入慕斯上。
做成海洋的样子,而沙子用饼干碎来代替。
最后可以放上一些小翻糖装饰,或者白巧克力做贝壳也很好看。
大多数人想必都会选择前者。很简单,大声说出理想和目标,既能坚定自己的想法,还能让周围的人帮忙提醒监督。理论上,当你告诉众人你打算做什么时,应该能提升你的责任感。然而,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那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愿望可能多半是实现不了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实验
美国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找来163名志愿者,并让他们写下一个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小目标,比如写5封信、向10个陌生人推荐一款产品、发完100份传单等等。随后,他们被分成两组――第一组志愿者需要把自己的目标告诉屋内其他人,第二组的志愿者则保持缄默。接下来,每名志愿者都有4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项目标,而且如果中途遇到困难,他们可以随时放弃。
实验开始。
让研究人员惊讶的是,保密组的所有志愿者整整45分钟都在努力地朝目标迈进,而且大多数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原计划。而宣告目标的组在平均用时33分钟后便放弃了,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中完成目标的人寥寥无几。
在随后的访问中,第一组志愿者称,他们似乎低估了目标的难度。虽然一开始他们信心满满,尤其是在把目标说出来后,他们更觉得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是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他们发现,目标远没有他们想象得容易。而且,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目标似乎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于是,还不如早点认清现实,缴械投降。
然而保密组的志愿者却认为,他们在行动过程中一直觉得45分钟的时间不够用,自己离既定目标还差很远。如果不分秒必争,则计划肯定完成不了。因此,他们全程都在默默耕耘。
如此说来,把目标公诸于众似乎并没有对行动力产生什么推动和帮助。那些实际上远在天边的理想,在说出来后反而会给人一种近在咫尺的错觉。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说的”=“做的”?
通常,当我们订立一个目标后,必须付诸一定的行动和努力才能实现。所以,正常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许愿,努力,实现,满足。然而,当我们把目标告诉别人时,我们实际上已经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早在1926年,社会心理学家之父库尔特・勒温就对此解释过。他认为,在我们描述愿望或目标时,大脑会分泌让人愉悦的多巴胺。这种幸福和满足感让我们觉得,原本遥远的幻想离我们更近了,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尤其是当旁人对你的想法和目标表示赞赏和支持时,这种喜悦和满足还会被进一步放大。于是,这个过程实际上则变成――许愿,诉说,满足。
显然,努力的步骤跳过了,而实现目标后的愉悦也被提前透支了。你看,大脑会狡猾地把“说的”当成“做的”。而这种替代作用一旦产生,开心的错觉自然会降低我们的动力和实践度。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我们在享受旁人的鼓励和赞美时,这种已经实现目标的真实感还会不知不觉地得到加强。
因此,在“望梅止渴”的幻觉中,该做的事懈怠了,我们也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其实,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爱情中的承诺和甜言蜜语。有过恋爱经历的姑娘们常奉劝后来者,不要听男人们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他说要学做一道你喜欢的菜,他说情人节要送你一套市面上买不到的书,他说要开始攒钱年底带你游海南……凡此种种,是不是在听到的一瞬间就心花怒放,对他大大赞扬了一番?然而,到最后真正落实的似乎也寥寥无几。除了不可抗因素外,在他展望未来、在你幸福地沉浸其中时,这些事儿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完成”了。
动机不纯了
除了容易把“理论”和“实践”混为一谈外,目标还有一个不能说的理由――说了你就被动了。
本来,你心里美滋滋地酝酿着一个伟大的计划,你把它当成自己的小秘密,每天为此努力一点点。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中,你虽然忍得辛苦,也偶尔感到疲惫,但想着事成之后的喜悦和旁人的惊叹、赞美,你觉得再苦也值得。那份埋藏在心里的秘密和勇气,给了你莫大的潜力和能量。而那个忍住不说的目标和喜悦,也像一个雪球般越滚越大。它们无不推着你一步一步朝前迈进。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主动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说的是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休养身体,但附近却住着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就能得到越多报酬。此后,他依照承诺,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然而有一天,老人突然开始减少奖励额度。到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闹,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于是,便再也不到老人住所附近大声吵闹了。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成功地把孩子们吵闹的内部动机转向了外部。本来,他们吵闹纯粹是为了自己寻开心,结果,老人的参与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为了外部原因(挣钱)才大吵大闹的。本来心甘情愿的动机成了被动的强迫,于是,那个发自内心的意愿也就随之改变了。
同理,当你把自己的目标公诸于众后,事情的本质也就变了。一个本专属于自己的目标,一下子就成了一件公开的“展品”。本来是自己渴望的东西,摇身一变成了应付他人的心理包袱。如此一来,要坚持目标的动机和意愿,也就大打折扣了。
这种心理在时下流行的朋友圈也可见一斑――不晒“星巴克”等于没喝咖啡,不晒电影票,电影看了也没意思,不晒旅行照片就跟哪都没去似的。这一切行为都建立在被旁人羡慕和认可的动机上,因此,做这些事情的初衷和乐趣也就淡化了。
怎么办?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很简单,忍住那种想宣告的冲动和提前被称赞的诱惑。如果你真的想实现目标,默默地为此努力很可能就是最好的方式。
这些唠叨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无效信息,郭伟平整理出的有用信息只有两条:第一,她怀疑先生出轨,第二,出轨的证据只是一种推理――先生不爱和她说话,却似乎和别人聊得火热了。
无心交流是出轨的迹象,这也是很多中国夫妻的逻辑:如果不是外面有了人,夫妻俩怎么会无话可说?
郭伟平没打算说服对方放弃这种逻辑,“那不是问题的症结,症结是她的家庭出现了疾病的前兆,该治病了,但她还在‘这是谁的问题’上纠结不放。”
大部分亚健康家庭在建立之初就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建立后也没及时补充营养。这和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太低,有必然关系。
中国人理想的婚姻状态是什么样的?郭伟平的答案很理智:“其他都不说,首先必须得是健康的。”
他对家庭健康的定义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设立的标准:一个人只有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四方面都达到健康,才算完整的健康。一个健康的家庭,也要满足以下条件:成员角色完整,身心健康,家庭经济和地位独立,家庭成员间交流无碍,价值观正确,有共同目标,社交适应性良好。他认为难度不大,“都是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实现的。”
但他在北京、上海、长沙、武汉等几个城市对近两万个家庭做了长达5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大部分被调查家庭――占到总量的74.27%――已经问题频频却没引起重视,因为问题没严重到动摇家庭根基的程度。
套用个人健康的标准,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家庭亚健康”:满足感不多,但也没大毛病。大多数人都记住了后半句,郭伟平着急的是前半句:“中国人的幸福标准太低了,如果放在国外,早就引起警惕了。何况哪怕只是身体不健康,也极可能会让家庭跟着不健康的。”
不是所有婚姻咨询师都认同“家庭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说法,因为太笼统,而且不容易引起咨询者的重视。郭伟平厌烦了老用夸大“病情”的做法达到目的。2010年,他创立了“婚姻咨询师网”,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婚姻问题在萌发初期都有哪些迹象。他不想只针对重症家庭,因为那时成功挽救的几率低于10%。就像癌症,越早发现,治愈几率越高。
冯晓琪就是被治愈的其中一例。
郭伟平在寻找亚健康家庭的形成原因时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有先天不足的原因,即新家庭成立时就埋下隐患;或者夫妻双方因为成长环境不健康导致心理发育不健全;或者情感基础不牢靠,为了更现实目的才走到一起;或者情感基础有了,但从没认真考虑过婚姻和恋爱的不同,各项准备不足。
如果先天不足,就只能在后天使劲补足营养。缺爱的补爱,心理不健康的调整心态,该改变生活习惯的就得改,价值观冲突的则赶紧磨合统一思想。如果这也跟不上,迟早玩完。
冯晓琪的小家庭两样都没做好。她和先生是相亲结婚的,那年她29岁,先生34岁。“年龄大了,老被催婚,相亲都相成了面霸。而且越到后面,相亲的货色就越差。”两人一见面,单凭眼神就判断出对方是相亲界的战友,顿时有了共同语言。见面几次,确定不讨厌对方;再交往几个月后发现也能凑合着过,就定下了婚事。
结婚第二年,问题一串接一串地出现了。冯晓琪不想要孩子,因为她自己就是个孩子,还想再玩几年。先生急切想要孩子,但没做好亲自教养孩子的准备,“他觉得孩子有孩儿他妈或者老人带就行了,他朋友都这样。”由孩子的分歧,还引出消费理念、家务分配、理财规划等大大小小的矛盾。吵了几个月后,冯晓琪开始问自己:这日子你还要不要过下去?
“最后的答案是,当然得过下去。”她是理性派的,在得出换个男人一样会有类似矛盾的结论后,她选择向专业人士求助。
在郭伟平看来,冯晓琪的问题不算严重,因为发现和反省得及时。夫妻俩看似争吵得厉害,但他们毕竟没有停止交流,顶多是需要一起解决的问题多了点。“他们就没在婚前想过组建家庭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所以要在婚后补上这课。”
中国人有家族观,但没有家庭观。因为忽视家庭的重要性,把恋爱、婚姻、家庭三者混为一谈,这是家庭一诞生就不健康的最大先天不足。而问题出现后只顾推卸责任,不愿思考改变,是最大的后天不补。
幸福的家庭建立在家庭成员都有健康体魄的基础上。但越来越多的人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甚至以不健康为荣。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公共营养师谢琳琳更看重健康的身体对家庭健康的影响,“这是一切努力的前提。”解决问题需要良好克制的心态,良好克制的心态来自健康的体魄。
身体健康也是一种家庭文化。两年前,在某连锁健身会所做营养顾问时她就发现,愿意锻炼身体的,家庭档比单身族多。曾经有一位女顾客,企业高管,工作忙,办了健身年卡后一年只来了不到5次,但第二年照样来续卡。当事人不可惜,谢琳琳倒替对方觉得不值,“平均下来,一次健身的费用就超过2000元。太不划算了。”
但买健身器材更不划算,她见过太多买了跑步机闲置在家里蒙灰、只有到会所才能坚持锻炼的客户。于是私下里向客人建议:您可以办一张家庭卡,这样督促丈夫和孩子一起锻炼的责任感,能促使你坚持下去;而且全家一起锻炼的气氛也比独自锻炼更活跃。
客户听取了她的建议,事实证明她的建议非常有效。
在谢琳琳看来,一个家健康与否,首先看他们是否热爱运动。因为爱运动的人心态更积极,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更强。同时,他们也会主动改变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但爱运动的中国家庭不是主力军,尤其在年轻人组建的家庭里,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以消极面居多。家庭病的出现,就是不良生活习惯互相传染所致。
两个不爱运动的人,会互相“鼓励”对方宅在家里;一个邋遢的人,会让其他家庭成员也变得懒惰,不断刷新对生活要求的下限;一方爱乱花钱,另一方劝阻无效后也会赌气加入胡乱消费行列……
不爱运动,不爱劳动,加上糟糕的生活习惯,不只让身体素质下降。“生理影响心理,不健康、爱生病的身体,在耐性、包容力、理解力、克制力等方面,都比体质强的人欠缺许多。”谢琳琳说。
基于她的所见和理解,这位公众营养师为亚健康家庭们开出的药方是:锻炼,坚持锻炼,全家一起锻炼。
婚姻的不稳定放大了不安全感,许多人因此强迫自己必须为未来做好充足准备。但太操心必先累垮自己,继而破坏家庭的平衡。
一个真实的故事。
年轻的妻子私信了一位著名情感专家:“最近我总是和老公吵架,他太贪玩,花钱总不考虑实际需求,我不得不一个人担负起规划整个家庭未来的重任,考虑怎么理财才能保证退休生活,该给孩子存多少教育基金……每天一想到未来需要这么多钱,就忧心忡忡,仿佛世界末日,身心俱疲。”
绞尽脑汁想给对方一个满意答复,末了,情感专家的脑子里突然窜出一个问题:亲爱的女士,请问你的年龄是?
“22岁,即将研究生毕业。”
这个答案立刻给了专家汹涌的灵感,“你才22岁啊,连学业都没完成,为什么要操心这么多事?”
不只这位22岁的女研究生操心过度,无数中国妻子都曾经为未来烦恼过。她们的内心充满各种不安全感,极力将家庭节奏控制在自己手中,但往往因为事与愿违,与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发生激烈争执。
在一所中学初二年级任班主任的梁虹,不久前被诊断出轻度躁狂抑郁症。但首先发现她情绪出现问题的不是家里人,而是同年级的其他老师。“有好几天都看到她躲在洗手间哭,平时也很没精神的样子,以前对学生很温和,但现在常常控制不住地吼学生,师生关系一度很紧张。”一位同事在接受采访时说。
父母把梁虹患病的原因归结为性格问题。敏感,较内向,责任感非常强,强到有强迫症嫌疑。丈夫认同了这一推测,并补充了一点:家里的理财事宜多年来都是妻子一手打理,受2013年股市动荡的影响,亏了不少,导致她内心压力太大。因为炒股的那十多万元,本是打算存作孩子的留学金,“她觉得对不起我和孩子。”
郭伟平接待过不少类似梁虹的咨询者,“共同特点都是强烈的不安,总觉得明天会发生不好的事,自己必须拼命给未来做好准备。”这些不安全感包括“万一离婚了我该怎么办”、“万一父母重病了怎么办”、“孩子教不好怎么办”、“万一失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等无数个“怎么办”。
造成不安全感的,有剧烈变化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转型期间,脆弱的家庭婚姻关系带来的担忧。和同样面对生存压力的男性不同,女性在考虑“未来”时,不只考虑自身,还会把整个家庭都纳入保护范畴,“但这超出她们的能力范围了。而发现自己力所不逮,放大了对未来的恐惧,就会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家庭其他成员;如果对方不能理解或提供解决方案,就会冲突不断。从而破坏整个家庭的平衡。”
终日焦虑的心理成了亚健康家庭最大的地雷。正如那位情感专家最后的回答:“姑娘,你才22岁,为什么要把20年、30年后的事都考虑清楚才能安心呢?心操得太大了,你就不担心先累垮自己再累垮家人吗?”
最后压垮家庭健康的是人格独立问题。父母用不健康的情感方式爱子女,不健康的情感怎么培养出健全人格?
一个不健康的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给他提供9种有毒的爱,导致他无法获得独立人格。这9种爱分别是:富余型、缺乏型、超前型、滞后型、游离型、固执型、愚蠢型、索要型和恐惧型。
郭伟平印象最深、接触最多的是富余型。2012年春天,他接待了一位男性咨询者。咨询过程中,对方的母亲全程守着儿子。虽然有问题的是儿子――他才30岁,谈了七八次恋爱,结了一次婚,最后却都被女孩子甩了,于是对恋爱产生了心理阴影。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郭伟平委婉地告诉母亲:如果您不介意,能不能单独和您聊聊?
“问题更大的应该是母亲。”过程中,儿子说了一共不到10句话,其他的不是被母亲打断,就是被母亲代为叙述了。郭伟平带的一位实习生后来私下向导师吐槽:幸好当儿子的没再婚,否则还会因婆媳矛盾离婚的。他当时就批评了实习生“不能带着主观情绪评价咨询者”,但郭伟平也承认,一旦这位年轻人再次组建家庭,问题会多得让人想想就头大。
他没有独立的人格。郭伟平最后评价,但要解决问题,必须从母亲那方着手。而这将是更棘手的事,父母从不认为自己的爱有错,他们觉得孩子需要自己,无论他是属于哪个家庭。
郭伟平用讲童话故事的方式分析了这一类亚健康情感的家庭:
王子决定建立一个新王国,虽然它脱胎于一个旧王国,但毕竟是一个独立国家了。奈何老国王和王后不放心,习惯了当王子的儿子怎么能适应国王的身份呢,他可从来没做过国王啊。于是新王国自诞生那天起,就时刻处于父王母后的监控和帮助下――他们恨不能帮新国王把一切事都做好,就像以前那样。
结果新王面临两种尴尬的处境:或者他成为傀儡,但他的合伙人不干啊,于是新家庭里的矛盾随时可能发生;或者他和合伙人都挺烦有人在身后指手划脚的,于是新旧两个家庭发生矛盾。
“不管哪样都有隐患,有矛盾。”郭伟平叹气。
被这样的国王王后养大的,是缺少独立人格、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王子公主。他们到了中国,诞生于1980年代,就是娇气、自我、眼高手低的80后90后们。这一群人激活了许多厂商的设计灵感,最典型的就是“家务骰子”。但除了家务,他们还有更多需要独当一面的事要解决。
只是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让家庭离病更远一步。
亚健康家庭的9项指征
小算盘综合征
不管在经济利益上还是在人情关系上,都将自己和对方分离看待,唯恐自己吃亏。女方多抱着“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的想法,男方则从不共享收入、人际信息等。
产生该综合征的最大原因是对婚姻关系不信任,宁可花时间为自己打造退路,也不想改善婚姻关系。最常见的做法包括存有各种名目的私房钱,朋友圈独立无交集等。
治疗方法:让自己觉得无路可退、只能背水一战好好经营家庭。
碌碌无为综合征
也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综合征”,指家庭成员缺乏共同的生活奋斗目标,满足于平庸的生活现状;害怕改变,更不愿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此综合征的最大特点是家庭生活内容贫瘠、单调,生活节奏相当规律,但因为缺少挑战的目标,兴奋度极低,容易对别的家庭产生羡慕情绪,进而自我怀疑:这样过日子有什么意思?
治疗方法:每年年初召开家庭会议,制定新一年生活目标,挖掘所有成员的潜力。并定期开会汇报进展,互相鼓励。
新交流障碍症
和几年前相比,夫妻双方愿意交流的比例上升了。但有交流意愿,可惜总是无法在沟通方式上达成一致,导致交流屡屡不畅,不欢而散后情绪积压,得不到释放。
选择错误的交流渠道也是新交流障碍症的主要原因,“低头族”习惯了网络交流方式后,双方对文字的不同理解会产生隔阂误解。
治疗方法:不做低头族,约定回家无特殊情况不使用手机等网络设备;也不要强求一交流就必须达成共识,有分歧的交流也是有效沟通。
猪队友综合征
又称“拖后腿综合征”,指家庭某成员专精于拖大家行动计划的后腿。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夫妻关系中,当强势的一方积极安排、鼓励全家人尝试新事物时,被动的一方拒绝合作甚至故意犯错,试图让行动泡汤。
落后分子从主观意识上堕落为猪队友,多是因为怕麻烦,不愿动,通过否定伴侣的想法让对方和自己保持一致。这种消极心理将导致夫妻间分歧越来越大,最终淘汰掉无法一起进步的猪队友。
治疗方法:把猪队友放在一家之主的领导位置上,让他也尝尝被拖后腿的辛酸无奈。
家庭社交恐惧症
指那些喜欢宅或喜欢单独活动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夫妻俩性格多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没有家庭朋友和家庭生活圈。常常用“太麻烦了”掩饰自己害怕与人交流的真实原因。即便答应了某些社交活动,也容易食言。出尔反尔的原因包括突然变糟糕的天气、家里有人不舒服等。
这种家庭常常笼罩着孤独感,家庭幸福指数也不高。
治疗方法:将社交活动主场设置在家中,从由自己组织一些亲友圈里的小型主题活动开始,慢慢拓展到外面去。
代入综合征
又称“草木皆兵综合征”,凡事皆代入,尤其容易接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疑神疑鬼。
代入综合征分成两类,一类是对情感的敏感,如怀疑经常出差的伴侣有出轨嫌疑等;一类是对生活方式的提心吊胆,如每年准时收看央视315晚会、曝光什么就坚决拒绝什么。
代入综合征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不自信心理的反映。急剧变化的生存环境、对未来的无法把控,都容易让人产生“自己也许就是下一个受害者”的悲观想法。
治疗方法: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健康的身体才能重塑自信,产生积极想法。
爱无力综合征
绝不是闹两句“我再也不会爱了”这么肤浅的事。
爱无力患者也和情感冷漠症患者不同,他们有充沛的情感,但首先不会爱自己,只会为家庭鞠躬尽瘁付出,永远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其次相当忽略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过的是无情趣的情感生活。
爱无力综合征不能及时诊治,最常见的后果是导致皮肤饥渴症和亲密焦虑症,甚至将自己对拥抱、亲吻等肢体接触方面的极度渴望视作“不正常”。
治疗方法:每天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情感生活不感冒。
狂乱消费综合征
两口子不但没有理财计划,消费行为还全由心情决定,或习惯用消费行为来表达情绪,在无节制的消费中获得短时。
综合征的发作有规律可循。首先,逢XX日必发。可细分成1.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如认识1111天;2.和情感有关的节日,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均可;3.和消费有关的节日,315、1111、1212等都是。其次,逢情绪激动必发。如:昨天和老公吵架了,为了安抚受伤的心,一定要刷爆他的信用卡。
此综合征影响家庭的经济健康领域,久不治疗必导致债台高筑、经济崩溃、家庭解体等严重后果。
治疗方法:家庭成员中至少要有一人有理财观念,即使不懂得钱生钱,也要懂得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公主王子病
与彼得潘心理相似,都是拒绝长大、无法适应新角色的表现。尤其独生子女在组建新家庭后,依然将自己当做公主/王子,不愿成长为新家庭顶梁柱,将自己保持在不曾独立的孩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