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幻想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 绘画;科学幻想;教学
有人说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堆积,相当忽视幻想力、想象力的开掘,这是中国人创造力贫弱的根源之一。幻想力、想象力对当前全球经济大战的重要性则更为许多人所忽视。从激发中国人的幻想力、想象力开始,虽然表面看来慢一些,但它后劲极强,内力源源不绝,会日益显示神奇的力量。所以,少儿科幻绘画比赛作为创新大赛活动的一项内容,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对孩子们科学思想的培养,创新思维的锻炼,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技艺术的融合都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形式。以下是这几年来我在科幻绘画辅导教学中一些小小的体会:
一、让观察成为孩子生活中一种最为持久的乐趣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可见观察对一个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观察是求知的重要手段。孩子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观察中获取信息的。孩子学会了观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见到蚂蚁搬家,他们会想蚂蚁要搬到哪里去,它们的新家是什么样子的;见到工人给树木修枝,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要把好好的叶子剪掉?观察会把孩子带进问题的世界。问问题是智力生长的起点,是思维发展的营养剂。当孩子开始为他的问题寻找答案,那么,学习就开始了。
应该怎么教孩子学会观察呢?我觉得首先要鼓励、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一般说来,孩子都有观察的兴趣,老师要发展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粗暴地对待或是不耐烦,而是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如秋天到了,看到街上满地的落叶时,孩子会问:“这些树叶为什么掉下来了?”“因为秋天到了,天气冷了,树叶就枯黄了,就死了,树叶当然就会掉下来。”“为什么树叶枯黄了、死了就会掉下来呢?”“因为在好多年以前,有个叫牛顿的科学家,他发现地球对任何东西都有吸引力,树叶死的时候就离开树妈妈,所以树叶往下掉。”“什么是吸引力?”“孩子,我们住在地球上,地球会紧紧地吸住我们,让我们在地面上生活,如果没有地球对我们的吸引力,我们人和所有的东西就会在空中飘来飘去,我们就不会有自己的家了。”“老师,我好像懂了。”孩子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有的问题看似简单,觉得不值一提,但孩子就要刨根问底,因为他感兴趣,因此,观察兴趣的培养能使孩子们学会用探索和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
之后,要教孩子学会进行精细观察和带着问题去观察,没有问题的观察,目的性不强,收获也不大,可引导让孩子注意通过观察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同类事物的不同点。如写生的时候,让孩子比较老师的手和自己的手,并提出为什么会有不同?通过这种精细的比较、观察,孩子们就容易记住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之间的差别,并且产生联想。孩子说老师的手比自己的手要大,而且有许多皱纹和粗糙的痕迹,和妈妈的手一样,因为要做很多事,所以孩子画了一幅画,在画中发明了一双保护手的手套,让妈妈、老师的手和她的一样光洁、细腻。
二、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法国作家雨果很诙谐,他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我告诉孩子们:我们掉进彩色的世界里,红橙黄绿蓝靛紫。我们躺在缤纷的欢乐里,红橙黄绿蓝靛紫。仰头一望,却见整片斑驳泛黄的天天花板。不过只要发挥一点想象力,那看起来也很像一只浑身斑点的哈巴狗。这就是想象的快乐和神奇。
想象是人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想象也如同思维一样要鼓励、引导,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在观察同一事物时,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想象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方能引发儿童的想象。孩子们想象的火种是很容易被点燃的,因为他们经历的事情很少,对世界的许多认识还不得不靠想象来填补。他们的“妙笔生花”,总能带给我种种的惊喜和快乐,或许,别人无法体会,但我和孩子们总能沉浸其中,就像下雨的时候,我们各自打着伞,我们的雨声,我们的快乐,也跟别人的不一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如郎绍玉同学画了幅想象画,是一个机器怪兽把旧电池全吃掉了。我看了后问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他说:“老师,我看到家里有好多旧电池,我问了好多人都不知道往哪里扔。”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启发,“很好,你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个关心环保的好孩子,可是你这样也没有解决问题呀,不如你再想想利用科学的办法来解决它,好吗?”于是经过思考和修改,就有了《废电池转换箱》这幅作品,后来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绘画三等奖。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形象资料和相关知识,这对我自身也是一个提高。不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长流水吗?所以,我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我提倡孩子们多看各种书籍——《青年视觉》《昆虫记》等等,还有各种有益的音像制品,像《鸟的迁栖》《微观世界》《探索》等。朱海同学看了后创作了一幅《神奇的昆虫世界》,描述了在将来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芯片的帮助进入一个和昆虫一样大的三维成像世界,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我这样做,是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使孩子观察到更微妙的世界,从而使孩子们的知识与表象丰富起来,推动想象力的发展。
三、积淀“灵感”
很喜欢海涅的一句话:“人们在那里高谈着灵感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那样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接起来。”
在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做的,刘勰有句古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平时我就教孩子们要学习积累:“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让他们多看,看到感兴趣的东西要记下来;多画,觉得自己画的好的、有意思的要留下来。我自己也像个“收破烂”的,不但把他们“妙笔”习作、草稿、小破纸片都存起来,分类收好,而且自己看到好的作品、图片、文字,都记下来,存起来,把那些转瞬即逝的“好东西”都给拍了照。这样做是有意义的,如赵子临同学平时最爱画各种机器人,而且造型独特,还不带重复的,可他都是信手拈来,画了就扔,我悄悄给他捡起来,留下来,参加比赛的时候,他着急了,不知道怎么下笔,我把他平时扔掉的纸片都放到他面前,他眼睛一下就亮了,《机器人展售厅》就这样产生了,这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绘画二等奖重庆一等奖的作品。后来他自己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孩子们创作了很多充满了个性的科幻绘画。如全国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绘画一等奖《智能空气净化器》、三等奖《快乐的生态农庄》,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绘画二等奖《生物能源转化系统》等等,在市、区级比赛获奖若干。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孩子们可以更加大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他们的童心和好奇、用他们绚烂的画笔探索和描绘那个奇特而又充满乐趣的科幻世界。
【参考文献】
[1] 肖杰. 论少儿科学幻想绘画教学[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3).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思想品德课“五环 式”电化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 (举例验证,激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 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 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 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 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 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 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 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 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 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 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 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 ,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 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 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 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 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 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 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 “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 、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 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 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 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 )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 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 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 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 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 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 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 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 ,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 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 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 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 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 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 德行为形成习惯。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思想品德课“五环 式”电化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 (举例验证,激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 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 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 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 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 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 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 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 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 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 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 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 ,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 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 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 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 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 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 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 “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 、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 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 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 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 )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 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 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 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 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 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 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 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 ,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 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 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 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 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 德行为形成习惯。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 生命活力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提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背景为出发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机械而被动的灌输,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将所学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行动,能够用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活用熟悉的生活事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认可与行为倾向,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使得学生以更活跃的思维,更集中的注意力展开探究,这样的探究才能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新颖而巧妙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由课下的松散状态转化为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饱含激情与动力,从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向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他们每天都会接触许多新鲜事与物,这正是进行教学的宝贵资源。为此,在导入环节,教师要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与教材,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更能以熟悉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教学的真实性与亲切性,从而使学生从心里愉悦地接受,这样学生才能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这也正是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所在。采用生活化教学,通过巧妙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以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能够将这些道德准则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切地体会到母爱如水、父亲如山。为此,教师要深入生活,用手机拍下父母对子女真挚的爱,制作成精美的视频,并配以动听而感人的背景音乐。不需教师多言,学生已经为视频所传达出来的浓浓的父母深情所感动,脑海中会不断浮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生病时精心的照顾,晚归时焦急的等待;进步时欣慰的笑容,在平凡的生活处处都有父母爱的影子。而我们呢,我们又回报给了父母什么?厌倦母亲的唠叨、反感父亲的严厉,甚至因一点小事而与父母顶嘴,甚至离家出走。这样通过学生的充分交流与激烈讨论,更能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爱之深沉与厚重,这样所换来的自然也是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尊重与热爱。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感知生活的美好、父母的关爱。
三、灵活设计生活化的作业训练,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续,是巩固与深化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业多是机械地布置教材题目,只重题目的数量不重质量,学生奔波于机械而繁重的作业之中,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相反还会让学生因此而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对思想品德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将学生的生活与学科的作业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富有生活化的作业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等的全面提高。如在学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调查与分析类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走进商场,调查各种促销手段,搜集消费者在购物时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事例与事后的处理,并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的作业更加灵活,更加生活化,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宽广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多用心,要为学生设计更可能多地亲身实践的机会,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置于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中,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用结合,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还原学科教学的生动与活泼,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而活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与提高。但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搜集教学素材,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在生活与教学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的学科教学才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学生构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赵军.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中学时代,2014,(22).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GIS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03-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增设的,是对“经济地理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的合并调整,是一个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学科的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同时与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及经济建设等也联系密切。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为培养培养面向资源规划和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加强GIS课程的建设,使学生熟练掌握GIS技能,具备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因此自专业设置以来,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较大,发展速度迅猛,据统计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62所,包括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林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工程类院校及其他类型院校等。
近些年来的办学实践和学生的就业压力表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该专业的学生就业与市场的需求相对饱和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成为该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2、GIS课程教育现状与趋势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融计算机技术、测绘学、遥感、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于一身的综合和集成的信息技术,为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存储、分析、管理、显示提供了有效手段。现阶段,GIS已经成为一门集地理学、测绘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生产、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评估、公共设施管理等多个领域。这一学科自问世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时在高校教学计划中,GIS技术类课程也被作为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得以实施。
目前开设GIS课程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农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由于越来越多的行业认识到GIS技术的重要,与其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出现了GIS课程的名称,因此GIS课程已成为一门必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类课程。
3、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GIS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目前,各院校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将GIS作为该专业的专业技术类课程开设,围绕着不同的办学模式GIS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别。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GIS,主要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方向结合,从各办学模式和市场的需求分析,该专业的GIS教学内容应结合各院校的办学模式,为专业方向课服务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GIS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同时又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GIS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结合。
3.1 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GIS处理和解决的是复杂的空间现象与事件,其主要处理的对象是空间实体,对空间实体的描述称之为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的结构又使十分复杂的,利用复杂的空间数据可进行各种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GIS最强大的功能所在,也是同其他信息系统区别的主要标志。这些是GIS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表达这些抽象的内容缺乏生动性,需要借助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可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声音、数字、图像、表格、影像的手段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方便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学生课外信息容量。
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式的教学,这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依赖性,学生难以融入到课程里,对知识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没能领会到GIS的精华所在。启发式教学主张主动的学习,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较难、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注重结合案例进行教学。GIS最强大的功能是空间分析,也是各行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对于GIS的学习其目的是在实践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实例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GIS的实践部分可分为内业实践和外业实践,内业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一款以上GIST具软件,具备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空间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空间数据的分析与显示等能力,外业要求学生具备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用多种GIS辅助设备,为内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发掘其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质量
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外,还可发掘其他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GIS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增开GIS课程的前驱课程,丰富GIS的理论知识,加开GIS的后续课程,引导学生使用GIS方法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真谛;可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GIS竞赛,扩大学生的学习视角;积极鼓励学生到实际生产部门或企业,增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