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四复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质量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即物质质量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例1有一批氢氧化钠样品,经测定含水质量分数为3%,并且还含有7%的碳酸钠.取其中5 g样品加入到100 mL浓度为2 mol/L的盐酸溶液中,最后加入浓度为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至中性.问一共需要加入多少毫升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完成后将溶液蒸干,能够得到多少克固体?
1.按照通常的解题思维模式,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5 g给定氢氧化钠样品中各个组分以及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m(NaOH)=5 g×(1-0.03-0.07)=4.5 g;n(NaOH)=4.5 g/(40 g/mol)=112.5 mmol
m(Na2CO3)=5 g×0.07=0.35 g;n(Na2CO3)=0.35 g/(84 g/mol)=4.2 mmol
n(HCl)=100 mL×2 mol/L=0.2 mol=200 mmol
2.然后我们需要列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一:NaOH+HClNaCl+H2O;
反应二: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三:NaOH+HClNaCl+H2O
3.最后在根据各个反应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即26.4 mL的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进一步计算出所发生的三个反应中的固体物质的物质的量,即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12.5+4.2×2+79.1=200 mmol,质量为11.7 g.
以上计算方法复杂繁琐,并且在计算过程十分容易出错,如果利用质质量守恒法则是整个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单:
1.我们首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很容易发现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物质只有氯化钠,由于反应过程中Cl-守恒,而Cl-又完全来自于盐酸溶液中.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HCl的物质的量就可以直接得到最后所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00 mmol,进一步直接计算出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
2.然后利用整个反应过程中Na+的守恒,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所需补加的多少物质的量的Na+即可.用总的物质的量200 mmol减去给定样品中Na+的物质的量(112.5+4.2×2) mmol,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所需补加Na+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进而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为26.4 mL.
二、 化合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化合价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物中正负化合价的总数相同.
例2有40 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水溶液,将其加入到60 mL浓度为1 mol/L的盐酸溶液中,接着加入5 mL浓度为2 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经pH试纸检测溶液为碱性.然后用1 mol/L的硫酸进行中和,当硫酸的用量为2 mL时,恰好可使溶液呈中性.求该碳酸钠水溶液的浓度.
1.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我们依然需要列出所有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KOH+HClKCl+H2O;
H2SO4+2KOHK2SO4+H2O;
2.然后根据所给定硫酸的量进行倒推,最后求出碳酸钠的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如果能够将化合价守恒法运用于这道题目,那么解题的过程则会简化很多,也不易出错:
1.题目中给出最后溶液为中性,也就是说所涉及到的CO2-3, OH-, H+的化合价是守恒的,即:
2(化合价)×0.02(体积)×c(Na2CO3)(浓度)+1(化合价)×0.004(体积)×2(浓度)=1(化合价)×0.08(体积)×1(浓度)+2(化合价)×0.001(体积)×1(浓度)
通过一步计算便可以得到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三、 电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电荷守恒是指在化学变化中氧化剂得到电荷总数和还原剂失去电荷总数相等,一般会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例3有3 mol/L的硝酸溶液30 mL,与某金属发生反应.反应完成后测得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为2.5 mol/L.一直硝酸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唯一,求还原产物是什么?
这类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难的题目,乍看下去根本无处着手.但该类型题目所涉及到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我们便可以想到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解题:
1.首先我们可以得知有0.09 mol硝酸参加反应,未被还原部分为0.075 mol,即只有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
2.然后我们可推断出溶液中有5/6×0.09=0.075 mol 的金属离子,也就是说1/6×0.09=0.015 mol的硝酸根得到了0.075 mol的电子被还原,即每个N+5得到5个电子,被还原成N0,即还原产物为氮气.
四、 原子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即在化学变化发生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例3同样也可以利用原子守恒法进行解答:
设金属为M,被氧化后呈+1价.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则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M+6HNO3Mn(NO3)5+X+Y
【关键词】高三化学 教学效率 复习课 问题 策略
在高三这一场持久战中,复习课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对于学生来说,高三就相当于一个临时的小考场,复习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就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复习课的效果,不应该只是一味地灌输负重的程度。要以复习的效果为主要的目标,要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的根本。本文就高三化学复习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仅供参考。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复习课的效益都明显下降,这是每个教师都可以感受到的。从操作主体来讲,复习课逐渐变成了机械化的讲读课。导学案的复习模式逐渐地被推广到了今天,很多学校都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导学案,这些以导学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已经逐渐替代了教材以及教导辅助之后的课堂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了机械化的讲读式的复习课。教师见到题就开始进行讲解,学生看到题就开始提笔进行作业,整个课堂的氛围就处于一种机械化的状态当中,学生上课的过程和下课是没有任何分别的。从听教师讲解习题到进行习题的练习,这样周而复始,逐渐使得复习课变成了演讲课。教师凭借着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将复习课逐渐演变成了教师自我演练的一个场所。每节课几乎都没有一定的空白。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就在自我陶醉的过程中结束了本堂课的旅程,这样的复习课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操作形式角度来说,最为典型的一种复习课的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知识点,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教师分析典型的例题,学生进行巩固训练。这种四环节的复习模式,使得原有的知识性缺陷不能够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没有一定的效果。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行,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厌倦感,对老师所进行的例题的点评工作也没有一定的兴趣。或许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自己的教学是非常棒的,但是不见得学生就有同样的感觉,学生不仅没有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懈怠的感觉。
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益的措施
针对以上所提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高效益的复习课的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够让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贯穿于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流、辩解中感悟到学科的内在美,让学生和教师在对话、互相促进过程中能够提升对学科的本质的把握精度。
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要解决学生的思维容量问题。不能将知识容量、习题容量和思维容量放在一个位置上。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思想。怎样才能够将知识有效地巩固在一起?怎样才能够设计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情景模式和知识相联系在一起?这些思维模式决定了复习课的效益问题,同时也是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什么在高三过程中,要设立相对应的复习课?就是为了要提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价值,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不能够有效地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只会浪费学生的复习课的学习效益,从而使课堂整体上变得效益低下。
最后要改变复习课的结构。复习课的结构决定了整堂课的质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一定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比如,在元素化合物性质复习课,要体现出融合的复习的特征,不断地将实验探究、反映原理、计算应用等穿插在其中,这必然是优化结构所应该考虑到位的。在优化的过程中,还应该要考虑到情境创设和实验手段的引入。
三、将多媒体和高中化学复习课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教师现有的媒体,充分地将学生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成果展现出来,这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48-01
小学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打好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和年龄的特殊性,要真正的完成这个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六年级的学年末统考复习时,虽然没有过去那种巨大的升学压力,但为了以今后的学习。我们需要有效地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在复习中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系统性强,可是真正用于复习的时间又很紧,而这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学期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不可轻视。为使复习更贴近实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安排,避免盲目行事。复习计划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不能为计划而计划,要认真分析,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定制计划。复习计划定得好,才能使复习工作得到有效实施。根据各年级教学目标、内容、各年段孩子特点以及各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备课组在进入复习阶段之前就要及时制定复习计划。复习计划的内容一般应当包括:复习的指导思想、复习内容、目标以及复习时间安排安排等。
二是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复习方法。目前的教学环境下,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复习方法,但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实现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达到预期的复习目标。在笔者近二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不断总结积累,和身边老师们的交流探讨以为以下一些方法比较适合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数学复习。
1 归纳整理法。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教材一共12本,涉及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概括能力又很有限,因此复习阶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等知识方面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归纳整理知识就成为复习的第一要务。归纳整理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区别对待。有的知识需由教师梳理出大的线索,学生填充内容;有的知识则要由学生自己寻找线索,自行填充内容;有的知识点教师可按教材章节次序依次复习整理,有的则打乱教材顺序,将知识分类整理。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寻找学生的优点适时加以赞赏,提醒疏漏加以补充,保证对知识的整理严谨有序、有条有理。用这种方法把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零散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体系。
2 合作探究法。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对有的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并不十分清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展开讨论,并进一步弄明白疑难问题。教师在做好旁观者时,看到在学生确实感觉到有困难的时可以进行一些提示,也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解,从而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教师要明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通过自己想办法搞明白错误的原因,优于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评,这也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因之一。
3 变式训练法。所谓“少见多怪”就是因为学生见得少,尤其面向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复习阶段,教师更要想办法让他们接触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精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老师一定要注意不要打“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变的练习。学生在做教师精心准备的练习题时,学生可以自觉地对变式题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