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吸管星星的折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只梳理头发的尾端正确的梳发方式是从发根缓缓梳向发梢,尤其是长头发的人。如果只梳发尾,往往会出现断发或发丝缠绕的现象。
3、趁头发很湿时上发卷 正确的方法是等头发干到七八成时,再上发卷。
4、洗完头发后用力擦干用毛巾用力搓揉,只会使头发枯涩分叉。你应该用干毛巾将头发包起来,轻轻按压,干毛巾会自然将头发上的水分吸干。
5、洗发剂泡沫越多越好许多人以为,洗发时用力越大,洗发剂的泡沫越多,头发会洗得越干净。其实这样会使头发更干涩。洗发用品的泡沫不应求多,而用力要轻柔。
6、在头发上喷洒香水虽然头发很容易吸收气味,但在头发上洒香水,结果是适得其反。因为香水中的酒精成分一挥发,就会将头发中的水分带走,使秀发更显干燥。
7、染发与烫发同时进行刚烫过头发的人最好等一两个星期再进行染发,否则会使头发的负担太重而伤害秀发。8、卷发时用力上紧发卷上发卷时过于用力,很容易把头发扯断。正确的方法是,把发卷放在发尾上端,然后轻轻地卷上去,宁可松一些,也不要太紧。
9、戴着发卷入睡 头发被卷在发卷中,承受一整夜的重量和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伤害,所以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
10、头发干涩时就多抹一些护发发干燥,缺乏光泽,多抹些护发用品就可以解决,相信许多人都曾这样试过。事实上,过量的护发乳只会给头发造成负担。要抹的话,最好只抹在头发表层即可。
11、用力梳头可除去头皮屑 用梳子的尖端用力刮头皮,的确可以除去一些头皮屑,但是头皮上的角质细胞也会脱落,造成头皮受伤。
12、烫发不成功再来一次 新烫的发型不令人满意时,有些人会重新再来一次。这样做对头发将造成极大伤害。对于首次烫发的人来说,烫发时间宁可缩短一些,同时与第二次烫发的时间间隔要长一些。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β2-微球蛋白;白蛋白;分期
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190-0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gnosis relative index and clinic stages on 137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WANG Xiao-tao, MO Dong-hua, CHEN Bei-li, et 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College, Guilin 541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 stages of multiple myeloma, the index of curative effect and compare the Durie-Salmon (DS) stage with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ISS) stage. Methods: Retrospective study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linic data of 137 multiple myeloma(MM) cases. Results: The DS stag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SS stage(P≤0.05); The levels of hemoglobin (Hb), β2-microglobulin(β2-MG), albumin (ALB), the degree of bone destruction, serum creatinine(Scr), the proportion ofMProtein(except for light chain, IgD and IgE types) the degree of bone destruc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MProtein(except for light chain,IgD and IgE type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S stage and ISS stage(P≤0.05).Pre-treatment hemoglobin (Hb), Scr, albumin (ALB), β2-MG,the degree of bone destruction could affect curative effect(P
Key words:multiple myeloma;β2-microglobulin;albumin;stage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尽管在MM病因学和治疗进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到目前仍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病例,几乎所有患者最后都走向死亡,而且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其分期,判断其疗效与预后因素的关系,提高治愈率。现将2000~200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初诊MM患者102例及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MM患者35例,共137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37例MM患者均符合国内 MM 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89例,女48例,男∶女=1.85∶1,发病年龄32~83岁,中位年龄58岁。骨病分级参考文献报道[2]。其中IgG型67例(48.8%), IgA型37例(27.0%),IgD型4例(1.5%),IgE型1例(0.7%),轻链型26例 (19.0%),双克隆型2例(为IgG、IgA型)(3.0%)。临床按Durie-Salmon分期标准(DS分期)[1]:Ⅰ期6例(4.4%),Ⅱ期46例(33.6%),Ⅲa期41例(29.9%),Ⅲb期44例(32.1%)。按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ISS)分期标准[2,3]:Ⅰ期:β2-MG≤3.5mg/L且ALB≥3.5g/dL为16例(11.7%),Ⅱ期:既不符合Ⅰ期又不符合Ⅲ期为54例(39.4%),Ⅲ期:β2-MG>5.5mg/L为67例(48.9%)。
1.2 分析变量
逐一记录患者确诊时的年龄、性别、骨髓浆细胞总数、M蛋白分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校正钙浓度[(40-白蛋白浓度) ×0.02+血清钙]、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乳酸脱氢酶( LDH) 、尿素、肌酐、尿酸、β2-M、CRP、骨病分级(0~2 级) 等参数。
1.3 一般资料
主要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贫血者94例(68.6%),平均血红蛋白(HB)为(76.1±25.6)g/L;血小板(PLT)减少者85例(62.1%),平均血小板为(76.1±25.6)g/L;②血沉(ESR):增快者有128例(93.4%),平均为(89.6±42.6)mm/h;③血肌酐(Scr)增高者有48例(35.1%),平均为(219.9±77.4)μmol/L;④血清白蛋白(ALB)<35g/L有71例(51.8%),平均为(31.1±12.8)g/L;⑤血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者有48例(35.0%),平均为(228.8±70.4)U/L;⑥血钙>3.0mmol/L者有15例(10. 9%),平均为(2.5±0.5)mmol/L;⑦血β2-微球蛋白(β2-MG)≥5.5mg/L者有51例(37.2%),平均为(6.4±2.4)mg/L;⑧无骨质破坏的有8例,骨质破坏为0级的有24例(17.5%),1级的有32例(23.3%),3级的有81例(62.8%);⑨骨髓异常浆细胞(BMPC)比例在5%~85%之间(45.7% ±17.6%);10M蛋白的比例(M)(轻链型、IgD和 IgE型除外)在15%~92%之间(55.2% ±15.6%)。
1.4 治疗方法及疗效
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其中16例采用MP方案(马法兰、强的松),31例采用M2方案(马法兰、环磷酰胺、卡氮芥、泼尼松、长春新碱),84例采用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根据病情加用马法兰、反应停;余6例诊断后放弃化疗自动出院。对初诊坚持治疗患者127人应用同一方案4疗程后判断其疗效,其判断标准参见文献[1]。其中有效者112例(完全缓解者21例,部分缓解者55例,进步者36例),无效者15例。同时针对不同的症状与并发症作相应的治疗措施。由于以往的资料表明标准MP 方案及其他联合化疗与总生存期无关[2] , 故治疗方案不作为单独的分析因素。
1.5 观察项目
实验室各指标与DS分期,ISS分期及疗效的相关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种分期结果做一致性检验,预后相关参数与分期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预后相关参数与疗效的关系采用Logistic 回归,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1.0。
2 结果
2.1 DS分期与ISS 分期的关系
将137例MM 患者的DS 分期与ISS 分期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 Kappa 值为0.337,P=0.001。表明两种分期具有中等的一致性,见表1。
2.2 预后参数与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Greipp 单因素分析提供的与预后相关的参数,包括β2-MG、肌酐(Cr) 、年龄、血小板(Plt) 、乳酸脱氢酶(LDH) 、血红蛋白(Hb) 、血清白蛋白(Alb) 、M蛋白的比例(M)(轻链型、IgD和 IgE型除外),另外包括DS 分期的校正血钙(Ca)等,分析这些参数与两种分期的相关性,采用等级相关(Spearman) 分析,结果示Hb、β2-MG、Alb、骨损分、血Cr、M蛋白的比例与DS 分期与ISS 分期均相关(P均≤0.05)(见表2)。
2.3 对影响疗效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如治疗前年龄(AGE)、Hb等对疗效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b,Scr,ALB,β2-MG进入回归方程,其回归方程为
P(1)=1/[1+e-(3.87-0.22 Hb+0.07Scr-0.25ALB+3.68β2-MG)]
其余各参数按照P≤0.05标准未进入方程。其OR值(优势比)分别为1.008,1.007,1,1.001,7.986。说明治疗前Hb,Scr,ALB,β2-MG是影响MM疗效的危险因素。其中β2-MG的 OR值远大于其他几项,说明β2-MG是影响疗效的强危险因素。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期方法较多,20世纪60~70年代建立的DS分期是最常用的分期系统,但此标准比较复杂,涉及的参数多且不易获得,在基层单位不易展开,忽略了最重要的最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即β2-MG。2003 年出现了Jacobson 等推出的SWOG分期[4],以及由Greipp 等提出的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 IPI) ,后者在第9 届多发性骨髓瘤国际会议被推荐为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3],这两个分类系统只涉及β2-MG,ALB两个常用的指标,也较易获得。不管是复杂的DS 分期,还是简化的ISS分期,目前都是被广泛应用的,从本资料分析结果看,DS分期与ISS 分期拥有中等的一致性( Kappa = 0.34,P=0.001) 。
Greipp 等[3]在对众多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有关的参数包括:β2-MG、肌酐、血小板、年龄、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骨髓浆细胞百分比、C 反应蛋白。因此,笔者进行了前述指标与DS 分期、ISS 分期的相关分析。从分析结果看,DS 分期和ISS 分期较多的与预后有关的参数有关[包括β2-MG、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血Cr、M蛋白的比例(M)(轻链型、IgD和 IgE型除外)、骨损分], 这说明ISS 分期也能较好地反映预后,但能否很好的预测生存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前患者的Hb,Scr,ALB,β2-MG能较好的预测治疗效果。这与Kyle等[5]报道的基本一致。本组资料显示贫血者占68.6%,Scr>170μmmol/L的占35.1%,这说明在新诊断的MM患者贫血、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而Scr、β2-MG是反映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血β2-MG主要是由B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统等表达。在MM时β2-MG大量合成并进入血液循环,能较好地反映体内总体瘤负荷。有学者[6]已证实了MM患者β2-MG水平对于预测接受常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以及无事件生存率都有重要意义,是MM的一项独立的预后参数。ALB作为负性急性期蛋白,其血清浓度与骨髓瘤细胞生长因子IL-6活性、患者的体能状态呈负相关[5]。MM患者白蛋白减低的原因Jacobson 等[4]认为可能与IL-6 抑制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有关, 陶中飞[7]等认为ALB可成为独立的预后因素之一。因此,动态测定Hb,Scr,ALB,β2-MG对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3-382.
[2] GREIPP P R, SAN MIGUEL J, DURIE B G, et al. Internationalstaging system for multiple myeloma [J]. J Clin Oncol,2005,23(15):3412-3420.
[3] GREIPP P R, SAN MIGUEL J, DURIE B G, et al. A new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ISS) for multiple myeloma (MM)from the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J].Blood,2003,102(11):118-126.
[4] JACOBSON J L, HUSSEIN M A, BARLOGIE B,et al. A new staging system for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based on the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SWOG)experience[J].Br J Haematol,2003,122(4):441-450.
[5] KYLE R A,GERTZ M A,WITZIG T E.Review of 1027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J].Mayo Clin Proc.2003,78(1):21-23.
[6] WEBER D M, WANG M , DELASALL E K. Confirmation ofprognostic value of model using B22Microglobulin (B2-M) andalbumin for multiple myeloma (MM) proposed by the InternationalMyeloma Working Group (IMWG) with similar results usingB2-M alone [J]. Blood, 2003,102 (11):937-951.
[7] 陶中飞,傅卫军,陈玉宝,等. 206例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分析及分期评价[J].癌症,2006,25(4):461-464.
[关键词]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预防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178-02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JIE J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fe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Nanfeng 344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nd explore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Selected 100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0, they were checked using clinical observation method and diagnosed the concurrent DV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limb fractures complicated with DVT and age, gender, fracture site and whether had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fracture site and whether complication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sex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main factors for DVT are slow blood flow, hypercoagulability and venous wall injury, early intervention and effective care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VT.
[Key words] Lower limb fractures;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ve measures; Ana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骨折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骨折患者经常卧床,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 活动量大大减少,静脉血流缓慢,且因穿刺、感染等损伤血管壁,局部产生血小板凝集与释放的反应,最后形成血栓[1]。为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概率,本院观察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对其病发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的下肢骨折患者中有13例患者并发DVT,其中,男9例,女4例;骨折部位为股骨干3例,胫腓骨1例,多发性骨折1例;下肢骨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8例。
1.2 方法
1.2.1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的主要表现为臀部以下部位发生肿胀,皮肤表面温度升高,腹股沟、下肢及患侧腹壁表的浅静脉扩张,可能导致引起急性肺栓塞。此外,还可能发展为“患肢后遗症”,症状包括水肿、静脉性溃疡、小腿色素沉着和肢体残疾等。DVT引起的腿部肿、胀、痛,一般是单下肢疾病,以左下肢居多。
1.2.2 诊疗过程
在伤后,所有的13例患者都表现出患肢疼痛、肿胀,伴有Neuhofs或Homans征,以临床观察法进行检查后确诊并发DVT。运用常规药物对确诊患者病症进行治疗,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护理。
1.2.3 数据分析 对100例下肢骨折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的部位、有无合并的高血压、是否糖尿病,研究分析资料包含因素与下肢并发DVT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 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统计学意义采用P值,P
2 结果
2.1 不同因素导致下肢静脉血检形成因素分析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骨折部位以及有无合并疾病患者的下肢在形成深静脉血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
并发DVT的13例患者经过1~2周的常规药物治疗,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肢的疼痛和肿胀现象缓解,皮肤的颜色和末端的感觉基本恢复正常, Neuhofs或Homans特征消失。
3 讨论
100个病患的研究病例中,通过对病患下肢骨折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除了性别因素的影响较为微弱之外,年龄、骨折的部位及是否具有并发症等因素对DVT病发的影响都很明显。还有一个并发DVT的高危因素是骨科大手术,主要因为术中出血多,牵拉深静脉,使静脉壁受到损害,最终导致术后形成血栓;而在术后,患者常需卧床,减少了活动量,使得静脉血流缓慢,以上这些因素都促进了DVT并发。患者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会导致机体中的血流较为缓慢、血液高凝,这些都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2]。
3.1 相关因素分析
由研究可知,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 与骨折的部位相关
由研究可知,13例患者的骨折部位为下肢,并且都是发生在骨折一侧的肢体。这是因为患者骨折后,所产生的活动量和制动都明显减少,从而导致血流缓慢,这也是DVT并发的原因之一。
3.1.2 与少锻炼相关
病患骨折后,大多由于惧怕疼痛而产生比较强的依赖心理,同时又可能因为护理人员不能详尽解释和开导,使病患未能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病例中有一个典型案例,患者男,35岁,左胫腓骨发生骨折,接受治疗进行固定架固定术,并在术后坚持功能锻炼,1个月后恢复办理出院。出院后12 d,病者的患肢发生无故肿胀,进行复查得出结果:患者患肢主要为远端肿胀,且皮肤温度增高,未有疼痛,未变颜色。患者表示,自治愈出院后未继续进行功能锻炼,经检查,形成左髂-股静脉血栓。因此,缺少锻炼也是诱发DVT并发的主要原因之一[3]。
3.1.3 与年龄增长相关
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会因为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生理性的退变或者器质性的病变。同时,有可能因为手术和创伤等原因,使血液维持在高凝的状态下。例如,65~85岁的患者中,检查血液流变,发现全血黏度不同程度增高,其中3例曾患脑血栓。可知,年龄的增长也是诱发DVT并发的一个原因。
3.2 注意事项
3.2.1 护理措施
下肢发生骨折的患者,尤其是高龄股骨干骨折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患,护理人员应当在其入院后对患肢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关注皮肤的温度变化,做好提前预备工作以免下肢发生DVT。早期的干预处理工作有利于减少DVT发生,而进行多种预防措施的结合效果也将优于单项的措施预防。要提高患者对DVT的预防意识,进行积极的干预处理,因为DVT可能导致肺栓塞和远期深静脉的功能不全。即使下肢部位骨折的患者在并发DVT后,应当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护理。
3.2.2 个人方面的预防
3.2.2.1 做好健康教育。询问DVT高危人群的病史时,要特别关注:如高龄、肥胖、吸烟、糖尿病及以往是否患DVT。在与患者交流解释的过程中,要重点介绍DVT的并发的原因以及后果,让病患深入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并且,应劝说患者戒烟, 以富含纤维素和低脂的饮食代替高胆固醇和高脂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增加活动量,使全身的关节、肌肉得到运动,防止其萎缩、僵硬,全身血液得以循环,以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3.2.2.2 早期积极锻炼。早期适当加强锻炼,可以促进静脉的回流,这也是DVT预防的关键。对于术后的病患,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开展功能锻炼时,应注意主动为主被动为辅。股四头肌与小腿肌可在患肢的制动期间进行一系列的收缩运动。患者应该自然仰卧,在膝下加垫纸卷,使膝关节主动下压,大腿肌保持收缩状态,10 s之后开始放松,就此重复,20次为1组,每日进行2~4组。同时,患肢的踝关节要加强伸展、跖屈运动,还有足趾的各关节也要加强活动,每日可进行2~4次,每次10~15 min。在心肌按摩时,护理人员应从踝关节处逐渐按摩至腹股沟区,按摩过程应用手掌紧贴患肢处的皮肤,每日2 ~4次,每侧肢体每次按摩10~15 min。下肢无骨折患者髋、膝关节加强屈伸运动,腿伸直高抬运动等。患者还可穿弹力袜,可降低形成末端腓肠的静脉血栓,也可用外部间歇加压装置,防止发生DVT,但须正确使用。
3.2.2.3 合理应用药。DVT防治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合理使用药物有针对性地配合治疗。DVT的高危患者在入院后一定要及时对血液流变情况进行检查,对曾经患脑血栓的病者要格外重视,应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与低分子的右旋糖酐静滴。确诊为DVT的患者,要进行尿激酶溶栓的治疗,同时在溶栓静滴肝素,口服抗凝药物阿斯匹林等,使尿激酶纤溶活性增强, 开通率提高。静滴肝素时,要遵循医嘱,严控滴速,以防过快造成用量过大导致出血。静滴尿激酶时,现配现用药物,保持输液装置的通畅[4]。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3-244.
[3] 刘莉,黄素珍,陈玉梅.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7A):39-40.
关键词: 吸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目前导致视力下降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中国有2000万糖尿病患者,到2030年将增加到4230万。目前的研究表明在超过20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中,77%被诊断为DR。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地经济负担[1-2]。
吸烟在我国的人数在逐年上升,是否吸烟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增加,已有不少报道, 有些报道认为有相关性,而另外一些报道则认为没有相关性, 仍没有一致的结论, 而且目前发表的论文多为横断面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样本量偏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等对DR的影响意义重大,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仅节省医疗资源成本,同时将指导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如何避免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该研究即是基于目前情况,通过调查我院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病史情况,并追踪患者的病史,通过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来观察吸烟与DR的相关性及发病率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搜集自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0例。根据吸烟史划分为3组,即非吸烟组389例, 即一生中,小于100支的患者,男 139 例,女250 例,年龄 30-75 岁,平均52±10.35 岁;戒烟组 211 例,一生中, 超过100支,并已经戒烟,男 105 例,女106 例,年龄 28-78 岁,平均 53±7.88 岁;吸烟组148 例,男74 例,女74 例,年龄30-77 岁,平均 55±8.12岁。所有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 mmol/L。所有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均已了解该研究的目的和可能的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河北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眼底检查 用0.5%复方托品卡胺眼药水点眼,5分钟一次,共4次,散瞳后,用CR-DGI免散瞳视网膜照相机行眼底照相,包括后极部,颞上、鼻上、颞下、鼻下共5部分。如任何一个象限出现微血管瘤,硬性渗出,软性渗出,出血、新生血管、增值膜及严重的视网膜脱离等被诊断为DR,如果屈光间质浑浊,眼底不清,即被排除出该研究。在起始检查时,患者如双眼底检查均未见任何DR即被纳入随访的病例。
1.3危险因素的评估 糖尿病病史随访期限为2年。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三组间的DR发病率比较应用T检验, 危险因素的评估采用多因素线性回顾分析方法评价Wald 分值,优势比(Ors)95%可信区间。P
2结 果
在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 纳入研究的所有1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748例患者没有发现DR,并完成了全部随访检查. 其中215例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而533例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在胰岛素组中,非吸烟组占到了50.3%, 而戒烟组占32.2%,吸烟组占17.5%。经过2年的随访观察, 非吸烟组,戒烟组和吸烟组的DR发病率分别是36%,37%,38%., 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的DR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在非胰岛素组中,非吸烟组占到了53.1%, 而戒烟组占27.8%,吸烟组占19.1%。经过2年的随访观察, 非吸烟组,戒烟组和吸烟组的DR发病率分别是25%,28%,22%., 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的DR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和2)。
为了进一步研究吸烟与糖尿病患者DR发生的相关性,我们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分别分析了胰岛素治疗和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三组间患者的不同数据,包括优势比(OR)95% 可信区间(CI)及P值(见表3)。 结果显示非吸烟组,戒烟组和吸烟组并没有与DR的发生直接相关。因此该研究证实了吸烟并没有明显增加DR发生的机会。
3讨 论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迅速,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最近的研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2.6%-9.7%之间[3],而糖尿病患者中,DR的患病率高达25%-45%之间[4]。许多研究报道了DR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包括诸多可能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时间,空腹血糖,胰岛素治疗时间等[5,6]。
但关于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对DR的影响仍知之甚少,在该项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吸烟史和眼底情况,经过2年的随访,在非吸烟组,戒烟组和吸烟组的患者中,DR的发生率非常相似,吸烟组并没有显著提高DR的发生。 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证实吸烟似乎并不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Dr Klein 和Dr Devis早在1984年,应用类似的分类方法,对吸烟者,戒烟者和不吸烟者三组患者调查,发现吸烟并没有增加DR的患病率,随后在1991年,在3000人的大样本病例研究中,仍未发现吸烟与DR的直接相关性,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8]。我们的研究之所以将患者分为胰岛素组和非胰岛素组,是因为胰岛素治疗的病史被公认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除外它的影响将使我们的结果更可信,同时应用2年的随访期研究,克服了横断面研究的缺点,增加了结果的可信度。 但我们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仍偏小,以及由于部分患者随访期的退出,而产生的选择偏倚,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吸烟对于DR发生和病程变化的影响。
引用文献:
[1]. Wang, F.H, Liang Y.B, Zhang F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rural China: the Handan Eye Study. Ophthalmology, 2009. 116(3): p. 461-7.
[2]. El-Bab, M.F, Shawky N, Ai-Sisi A et al., Retinopathy and risk factors in diabetic patients from Al-Madinah Al-Munawarah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Clin Ophthalmol.2012.6 269-76
[3]. Al-Adsani, A.M., Risk factors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Kuwaiti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Saudi Med J, 2007. 28(4): p. 579-83.
[4]. Chen, X., Zhao Y, Zhou Z,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Chongqing pre-diabetes patients. Eye (Lond), 2012.
[5]. Lopez, I.M., Diez A, Velilla S,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eye care in a rural area of Spain. Ophthalmic Epidemiol, 2002. 9(3): p. 205-14.
[6]. Chorny A., Lifshits T, Kratz A.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Jewish and Bedouin populations in southern Israel]. Harefuah, 2011. 150(12): p. 906-10, 935.
【关键词】血液透析;甲旁亢;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30-0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重要的疗法。但是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过程, 患者在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过程中会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不仅严重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甚可能诱发透析患者的死亡。因此我们拟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性甲旁亢的患者,探讨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性甲旁亢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护理均相同,研究组加用优质护理。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2.8±18.6)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4.7±19.5)岁。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对照组护理方法 (1)患者入院后,护士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术前完善必要检查。(2)手术前禁食禁饮,术前进行备皮。(3)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伤口,记录皮肤温度,遵医嘱进行护理。
1.3 研究组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根据患者年龄p文化、收入等,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配合要点和术后并发症,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特点。(2)有学者指出手术前患者大多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激动,通过细致入微的关心,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对于情绪焦虑不安者可以如听音乐、深呼吸、松弛法等[2]。
1.3.2术后护理 (1)保持舒适,密切观察伤口的敷料有无渗血,引流管是否通畅。(2)观察患者颈部有无压迫,气短,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喝水呛咳等表现。(3)病房护理:术后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因素,定期对病房空气进行通风,开窗。
1.3.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1)伤口出血:术后1~3周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因此护士要定期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观察伤口敷料,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时,要及时通知医生。(2)深静脉血栓:术后按摩患者下肢肌肉,教导患者在床上做康复运动,与屈伸运动,外翻运动,注意下肢颜色、皮温。(3)低血钙: 甲状旁腺切除后,可造成低钙血症,表现为口唇麻木,手足抽搐。护士处理监测血钙浓度外,要及时给予患者补钙。
1.4 评级标准 比较(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2)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 研究数据录入 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 ±s描述,使用Student's t 检验。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法,当P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比较有差异(P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手术后无一例发生喉头水肿、出血、低钙血症,对照组手术后发生1例出血、1例低钙血症,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采取优质的护理干预,结果发现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在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分析通过良好的护理,患者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增强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3]。此外护理人员还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减少患者消极、悲观、厌世等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勇敢面对治疗[4]。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名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旁亢患者的住院时间,对减少不良并发症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透析移植登记工作组. 1999 年度全国透析移植登记报告[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1, 17( 2) : 77- 78.
[2]魏朝晖, 莫一心, 陈和年, 等.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SF-36 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13, 14( 4) : 145-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