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摄影基础

摄影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摄影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摄影基础

摄影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测绘 航摄影像 正射影像图 地形图

[中图分类号] P6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21-1

航摄影像是航摄仪在空中对地面根据中心投影原理摄成的像片。航摄影像必须经过处理方可成为基础测绘的应用成果。航摄影像的处理主要是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几何形状和成像规律,从像片上判释出与像片影像相应的地物、地貌的类别与特性以及某些要素等的作业。本文主要就基础测绘中航摄影像在某些方面的处理方法作一些探讨。

1正射影像图制作

因为保留了航摄像片丰富的影像信息又具有地形图的特征,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制作正射影像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当前一般采用的是数字微分纠正技术.对于航摄像对,可以直接通过像对解算像点的地面点高程,进而制作影像重叠区的正射影像。下面就利用单张航摄像片制作正射影像图的几种典型方法,作一些分析。

航空摄影瞬间,由行姿态不同,每张像片与地面之间的几何关系也是不同的。利用航空像片测制一定比例尺的地图,首先要恢复这种几何关系。对于单张像片来说,像点的空间位置和它相应的地面点的关系可以用一些特定的参数建立起来,确定这些参数就能恢复相互的几何关系,这些参数称为像片的方位元素。其中,确定摄影物镜(后节点)与像片关系位置的参数称为内方位元素,恢复内方位元素的目的在于恢复摄影光束;确定摄影中心与地面相互关系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外方位元素有六个:其中三个是摄影中心在地面辅助坐标系中的坐标,是直线元素;另外三个是航摄像片(或摄像光束)在地面辅助坐标系中的姿态,是角元素。确定外方位元素的目的在于恢复摄影像片与地面的几何关系。当这些元素都恢复后,航摄像片与地面之间的固定的几何关系也就恢复了。

对于由多张像片构成的立体模型来说,恢复或确定其与地面的几何关系,一般分为两步: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1)相对定向是在仪器上恢复摄影瞬间构成像对的像片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恢复两个摄影光束的相对位置,使同名投影光线成对相交。相对定向后,就能够观察到立体了。两张像片构成的单独像对,只要转动左右两个光束,就能完成相对定向;连续立体模型的相对走向则要保持左光束不动,依次旋转右光束即可。相对定向后,就建立了自由比例尺的、方位任意的立体模型。(2)建立立体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测绘与实地相似的地图,这就要求把模型按着确定的比例尺和实际方位放置到大地坐标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绝对定向。

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是立体摄影测量中,根据少量的野外控制点,在室内进行控制点加密,求得加密点的高程和平面位置的测量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缺少野外控制点地区测图提供绝对定向的控制点。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指用计算的方法,根据遥感像片上量测的像点坐标和少量地面控制点,采用较严密数学公式,按最小二乘法原理,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解算待定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区域网平差。按照构网的方法和平差单元的划分,区域网平差的基本方法有:航线法、独立模型法和光束法。

3基础测绘航摄中航摄影像处理应用实例

以某县规划区建设用地约30平方公里进行1:1000航测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为例,要求制作50平方公里县区航摄正射影像图一幅,30平方公里1:1000线划图159幅。

3.1空三部分

采用Virtuozo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加密软件采用自动空中三角测量(AAT)及光束法平差软件(PAT-B)。

(1)相对定向: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定向,人工干预剔除粗差。当森林地区匹配点稀少时,手工增加匹配点。标准点残余上下视差q不大于±0.005mm,检查点残余上下视差q不大于±0.008mm。

(2)整体平差:基本定向点平面残余误差一般0.100 m,最大0.195 m。

高程残余误差一般0.160 m,最大0.245 m。区域网间公共点平面接边一般0.250m,最大0.336m;高程接边一般0.260m,最大0.407m。

本测区加密共分3个区域网进行平差计算,野外平高程点全部作为模型的定向点。区域网内部平差精度良好,区域网之间进行严格的接边,限差满足设计要求。

3.2航测数字化内业测图

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将加密成果直接导入建模。内业立体采集时根据影像上地物构像所形成的各自的几何特性和物理特性, 如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和相互位置关系等,来识别地物对象范围和性质内容,确定所有地物的轮廓特征。对立体判读有疑问的地物影像加注符号说明,供外业调绘时修改。在最后提交的采集初编图中,测定的点状地物要在其几何位置中心,线状地物连续,面状地物的边线连续且使图斑封闭。

本项目采用VirtuoZo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数据采集,生成*.XYZ文件,共完成159幅图。

利用CAD对地形图进行编辑,按照该测区的设计要求对地形图进行层色处理,按照调绘底图处理图面。在CAD中进行159幅地形图编辑。

3.4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当DEM生产后,可进行正射影像的制作。

(1)在批处理中生成多个像对的DOM。并对生成的DOM进行检查(变形、拉丝、重叠、划痕)。(2)DOM拼接。DOM的拼接我们采用适普软件公司的ImageXuite,因为它有很好的影像镶嵌功能,可以生成无缝镶嵌的影像,大大提高了影像(原始影像和正射影像)拼接的质量。(3)DOM修饰、调色。成图后用PHOTOSHOP对图幅有划痕、变形的进行修饰、调色。(4)图例整饰。在整个区域内,主要道路、河流用0.2mm的实线画出并标注名称;重要单位(如县委、县政府等)在其实地位置进行注记表示。(5)DOM图廓整饰。根据项目技术要求不同的数据格式,采用不同的软件进行整饰。即在拼接好的图幅上加图名、地名、图廓、结合表及图内说明文字。(6)DOM数据输出以及打印成图。

4结论与总结

基础测绘中,航空摄影图像必须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后方能形成基础测绘的应用成果。本文主要就航摄影片加工处理的应用方法作了一些探讨,实际测绘工作中,对加工处理后的图像仍需进一步做质量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形成最终的成果,加以应用。

摄影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好看簿;《摄影基础》课程;web2.0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147―03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web2.0技术开创的平民化的技术应用局面,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进入大学教学领域,扮演了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分享网络资源、组织在线交流等积极的教学辅助角色。教育技术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与“好看簿”技术的整合正是其中的一个应用典范。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应用“好看簿”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衡、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难以形成良好视觉素养等问题,为该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对教育技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作为起点,并结合“好看簿”平台的优势,探讨了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好看簿”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

一 教育技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的飞速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物质基础。被称为后工业之父的丹尼尔•贝尔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1]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摄影基础》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使学生能掌握常用的摄影技术和一般的摄影艺术知识,以满足未来教学中视觉创作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教学中缺少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平台

欣赏优秀、经典的摄影作品,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直观上感受到由于技术参数的设置不同而得到的不同拍摄结果,能够看到在不同情境中摄影者是如何拍摄优秀照片的;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如果遇到类似的场景或情况,我如何拍摄呢?在传统教室环境中,教师的工作重心往往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将大量优秀作品呈现于课堂之上,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的摄影作品相对较少;而网络上的摄影作品虽然数量巨大,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很多摄影作品缺少必要的技术参数和拍摄背景的相关说明,这使得初学摄影的学生很难获得优秀的资源并将摄影作品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眼里的摄影课程成了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

2 课程教学中缺少摄影作品的展示平台

对学生拍摄的作品及时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在相互观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将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得更加紧密。在《摄影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都是“孤芳自赏”,他们很难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或者仅仅是浏览,很难了解大家拍摄的整体情况,使得学生的摄影学习成为一件相对封闭的事情,缺乏必要的基于作品的交流,导致学生的拍摄水平很难提高。教学过程中缺少摄影作品的展示平台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法进行。

3 课程学习中缺少摄影作品交流的平台

《摄影基础》课程中的交流往往是以优秀摄影作品或学生摄影作品为载体展开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优秀摄影作品的分析大多是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根据理论知识讲解的需要,分析作品中包含的理论知识成分,对于其他知识涉及的不多,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听为主,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作品的分析,往往是对学生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展示最好的作品,分析共性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该方法效果不够理想,一是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非常有限;二是因为大量的学生作品无法获得点评,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问题出在哪里。

二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好看簿”网站创建于2007年,是一个用照片记录生活的社会型软件,它通过“上传-记录-分享-保持联系-隐私保护-浏览”六个环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利用图片、文字和声音进行网络日志写作与交流的在线空间,使用户可以极其方便地融入“可读、可写、社会化”[2]的网络世界。应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技术与人文两个方面。

1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技术基础

好看簿综合了网络日志与图片处理两大功能,满足了摄影学习者对读图与理论理解两个方面的要求,用它支持并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图文并茂的资源呈现形式

在好看簿中,作者可以脱离单纯依靠文字进行叙述的抽象化资源表达,也帮助学生避免了仅依赖“读图”获取信息的弊端,而是将图片与文字有机整合在一起,让作者可以很方便地记录下发生在照片后面的故事,讲解图片所表达的含义;而浏览者则可以获得来自“抽象+具体”的媒体体验方式。

(2) 绘声绘色地资源交流途径

无论将哪种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其必须关注的一点就是如何满足学习者不同的认知风格需要。对学习者而言,最常见的风格包括视觉型与听觉型两类,而依靠图片、文字进行讲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视觉型学习者。在好看簿中,除了具备图文并茂的呈现功能之外,还能利用“录音”功能为其增加了绘声绘色的资源讲解。教师也好,作者也罢,可以在好看簿图片日志前为每张课件或图片进行声音讲解录制,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虚拟的在线听课环境,可以极好地扩展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人文基础

摄影是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体,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为他们搭建一个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好看簿”提供的人文基础主要体现在合作与写作氛围的构造上,在“好看簿”中,“故事”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完成学生个人作品展示,使学生在虚拟平台中听到更多人对于作品的评价,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好看簿”中的“活动”功能则可以帮助我们成功的实施主题式教学,使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活动结构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三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将好看簿带入教育技术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点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好看簿提供的功能中找到可加以利用的功能,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上两点,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进行《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申请了“好看簿”空间,地址为:省略/user/96287/,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了技术支持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好看簿工具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

1 利用“好看簿”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

照片以及对照片的分析是摄影教学的构成元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往往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理论的讲解上,而缺乏通过实例对理论的内涵进行讲解。对学生而言,摄影成了一门理论课程,自己在实验课或课余时间完成的作品只能作为“纪念”保存下来,既难以听到其他人的评价,又难以通过作品建立对摄影的兴趣。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好看簿中的“故事”“活动”以及“小组”等功能将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方法如下:

(1) 用摄影作品作为实例,支持课程教学

摄影基础课程需要大量的照片为理论学习做支撑。通过好看簿,教师可以提前收藏或上传有价值的摄影图片,用作讲解案例或者作为实例供学生欣赏。在好看簿中,照片不仅能以幻灯片的方式浏览,也可以用3D画廊的方式浏览,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再加上生动的解说和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 课堂上讲解讨论学生习作

把学生的作品上传到好看簿小组的作品展示空间,教师与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评论,打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环境中的异步交互。学生不仅交流了彼此的看法 ,还体会到了交流的乐趣,无形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习作讲解课上,教师直接打开好看簿,根据大家的评论进行有针对的讲解,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增加新鲜感,弥补了课件单一效果的不足。能够与学生更加贴近,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创作欲望被激发,兴趣得到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3) 提供丰富的优秀摄影作品,帮助学生体会到摄影学习的乐趣与美的享受

摄影是一门心灵的对话,需要学生浏览大量优秀的作品体会其中的韵味。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刚接触摄影的学生似乎很难找到哪些资源是优秀的,哪些是必须浏览的,以及该如何去欣赏一幅照片。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依靠好看簿展示国内外优秀摄影家的作品以及历届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并配之以文字说明,分析这些摄影作品的创意构思、构图形式、影调色调的控制、光圈快门的使用技巧等。通过对大量优秀摄影作品的分析,学生可以尽快掌握解读影像的技能,提升对影像的敏锐的捕捉与感受能力,从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学习摄影大师们的创作思路以及拍摄的经验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拍摄水平。大量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增加他们的艺术修养,开拓他们的思维,为他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增添灵感。不同时代的摄影作品还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不同时代的拍摄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3]。

2 利用“好看簿”构建网络合作学习共同体

摄影是一门交流的学科,其中包括作者与浏览者通过作品的交流、浏览者之间针对某个作品的交流以及作者与自己思维的交流等各种复杂形式。作为初学者而言,摄影是一门充满变数的课程,他们更需要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如何欣赏一幅照片,如何评价一幅照片,如何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在好看簿中,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个人作品上传到好看簿空间,到学习小组中参与评比交流活动;教师定期到组内进行查看,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小组成员以真实姓名注册,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都实现了沟通透明化,建立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同学们在互评中体会了交流的乐趣,增进了共同体的凝聚力,摄影的兴趣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创作的热情也被带动。

(1) 利用“故事”模块,支持虚拟平台中的作品讨论

在实践活动中,共同体的管理员可以把同学们的代表习作利用“故事”上传到小组空间供大家在组内欣赏和讨论,学生也可以利用好看簿发表故事和文章,收藏故事(与摄影有关的)。在好看簿支持的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探讨摄影知识、摄影师、摄影器材、最新摄影比赛等与摄影有关的话题,营造了浓厚的摄影学习氛围;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大家互相探讨查找资料,最终得到正确结果,或留言等待教师的解决。因为是异步交流(发表留言),或同步交流不见面(实时聊天),好看簿里没有课堂的紧张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好看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共同体活动的机会,他们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得知识,培养个性,增强对学习摄影的兴趣。

(2) 利用“活动”模块,支持虚拟平台中的专题讨论

摄影教学的实践部分由许多特定的专题构成,如“焦距与影像大小的关系如何”、“春天的脚步”专题摄影、“专业实习摄影展”等,这些专题在组织中要求学生围绕同一个专题进行创作。好看簿中的“活动”模块可以很好地承担起组织虚拟专题讨论的责任。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按规定时间上传至活动区域,一个虚拟的、大容量的在线影展就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除此之外,好看簿提供的投票功能,使作品在展示的同时具有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增强了学生参与摄影活动的积极性与动机。

四 结论

摄影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学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web2.0技术的逐渐成熟,利用技术支持课程的教学过程,扩展课程的教学空间,分享课程的教学成果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不得不面对的趋势之一。利用好看簿支持教育技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较好地将技术的优势与课程的特点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徐美仙,张学波.多维视角里的视觉素养内涵,视野及意义[J].开放教育研究,2004,(3):31-33.

摄影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摄影基础 网络辅助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65-02

摄影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应用和图像处理的数字化发展,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促使我们在课程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教学设施、教学手段进行不断更新和改革。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更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辅助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改革的必要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网络辅助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摄影基础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功能分析

摄影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具有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资源、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四大模块,包括十四个子模块。

教学基本信息模块,通过教师信息子模块和课程介绍子模块,使学生了解授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本门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本课程的意义等;通过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性质、教材和参考书目、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等情况。

教学资源模块是本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重点建设的一个模块,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笔记、个人资源、研究性学习四个子模块。各子模块分别按相关内容设置三级模块,即步进教程、重点难点、辅导答疑、思考与练习、专题讲解、前沿进展、名词术语、摄影基础多媒体课件、常见问题和专题、常用软件、教师讲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进行课下的预习和复习,完成实践课程的操作练习,也可以利用常见问题和专题、辅导答疑等模块解决疑难问题。另外,学生可以根据名词术语、专题讲解和前沿进展来进行专题学习,在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专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教学交互模块主要包括课程通知、答疑讨论、教学邮箱三个子模块。其主要作用是实现课堂外课程信息的通知、课程相关内容的答疑、某些主题的讨论和交流。本模块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课下进行交流和讨论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有异步交互和同步交互两种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包括课程问卷、课程作业、试卷试题库三个子模块。该模块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收集教学数据和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对教学情况做出判断,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并将反馈信息给学生。此模块中,既包括教学前期的诊断性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教学结果的总结性评价。

二 摄影基础网络辅助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

――――――――――――――――――――――――

*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青年课题“体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

探索和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网络辅助教学的接受和适应较慢。尤其是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带有一定盲目性。学生仍重视教师课堂教学,忽视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化,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交互实质性不强

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它既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与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相比,虽然网络教学具有教学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但是教学交互实质性不强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摄影基础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交互模块使用率不高,真正的教学交互内容较少,教师不能根据相关结果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势,加强教学交互深度,提高交互质量。

3.缺乏协调、监控和管理机制

在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时,教师应该从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但实践中,教师对课下学习和实践操作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和管理,对学习者学习状况不能准确了解,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进而导致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因此,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辅助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便于全面监管教学过程,给予及时修正。

三 摄影基础网络辅助教学的改进策略

1.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摄影基础课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辅助和补充。其中,教学材料和研究性学习两个子模块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给学生研究的问题或探索的主题,学生借助教学平台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源、图书资料和其他多媒体信息资源或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2.强化技能操作训练

摄影基础课程中实践学时占总课时量的一半,学生对于简单操作能及时掌握,但对于复杂操作的具体步骤难以熟练地掌握。这主要是因为实践课无法进行大班教学,尽管进行分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教师无法分身到各个小组进行及时指导,教学效果仍然并不十分理想。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便于对每项操作的整体性把握,加深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利用相关视频资源对操作内容进行预习和巩固,提高了实践内容的操作水平及学习效率。

3.加强师生、生生的交互和协作学习

师生交互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交互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摄影基础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如果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无法做到及时全面,而且课后缺乏有效的反馈途径,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答疑讨论和教学邮箱模块,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的要求。在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利用研究性学习模块鼓励学生协作,将协作学习从课堂延续到课外,形成学习共同体,共享信息和资源。

四 小结

摄影基础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实践证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开放式的学习资源,便于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基于一定主题的协作学习,同时,也为师生、生生交互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这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还需通过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学杰.数字环境下《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2]张萍、吴秉会.网络辅助教学:意义、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摄影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摄影活动 群众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62-01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现代科技又使得摄影器材具备了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摄影已成为一项最具广泛的群众性,普及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群众性摄影活动的发展,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领域,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对群众性摄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摄影的普及与提高

群众性的摄影活动他是一项大众性的自娱自乐,普及性的活动,广大群众参与摄影活动中来是为了快乐自己。大多数人从购买相机开始就是为了玩,为了给家人留影,后来为了玩出点品位,玩出点名堂来,才逐步对摄影艺术创作产生了兴趣。这是一支不可轻视较庞大的摄影群体,文化部门和摄影组织经常开展的群众性摄影活动,以此来调动这些摄影爱好者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摄影的艺术品味,正确引导他们走上摄影艺术的创作之路。要想在基层出精品力作,就要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形式的艺术培训,帮助他们增强审美意识和学识修养以及摄影艺术的技术技巧。逐渐培养提高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艺术创造力,只有这样群众性的摄影普及、摄影艺术的提高、摄影精品的产生,才会有雄厚的基础。

二、摄影的高雅与通俗

进入读图时代,摄影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人的生活走进了高节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文字,图片给他们带进了便捷了解社会,品位人生的快车道。我们应多为群众提供品味高雅又通俗易懂的摄影图片。繁荣摄影艺术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就要求摄影者要时刻想着群众,使自己创作出的摄影作品在追求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要注重能让群众看懂,使之产生雅俗共赏的积极效应。当代的摄影艺术,应该朝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寓教娱乐的方向发展。要做到雅俗统一。从内容上看,要寓意深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形式上讲,要大雅若俗、新颖别致,艺术形式要力争有吸引力,让群众爱看,想看,更容易接受;从艺术效果上说,要争取让高低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尽可能看得明白,文化层次低一些的群众能看懂基本内容,文化层次高一些的群众能品出作品的深刻寓意来,从而达到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共赏同乐的效果。我们追求的雅俗共赏不是简单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内容,高尚的艺术追求与群众审美需求的有机结合。

三、专业摄影家与业余摄影作者

摄影艺术的殿堂是由广大的业余摄影作者和专业摄影家共同铸就的,不可否认专业摄影工作者是摄影艺术创作的主力军,但一个地区摄影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仅靠专业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专业摄影队伍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业余作者由于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基层,对被拍摄对象比较熟悉和了解,容易被接受,能够抓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更容易触及到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发现到一般人不易接触、不易发现的题材,捕捉到专业摄影家也很难遇到的真实、自然、生动的生活画面。这是生活在基层业余摄影者所特有的长处和摄影创作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专业摄影家是望尘莫及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专业摄影家和业余摄影工作者的关系,大力支持鼓励生活在基层的业余摄影作者,帮助他们提高艺术创作能力,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扶持他们一步步提高,最终走向摄影艺术的殿堂,要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携手走进摄影艺术的美好明天。

四、摄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文明古国,繁荣摄影创作不能丢失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特色。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特色浓郁的摄影艺术才能走向世界的大舞台。我们要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摄影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画构图有: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以及三角形的运用、重心、欹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具体构图规律,还有唐诗宋词的美学营养也十分丰富,比如绝句“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用在反映人物事件的摄影组照里,那将丝丝入扣,浑然一体,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些宝贵遗产在我们的摄影创作中应该很好的传承下来。在传承与创新上应大胆尝试,艺无止境,贵在创新,创新是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勇于大胆突破旧的传统模式,探索出一条艺术创作的新路子,推动摄影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我们只有把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当今大胆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摄影艺术精品。因此,在摄影艺术创作中,不论是传承还是发展,都必须从繁荣摄影艺术的角度出发,借鉴先进的表现手法,融汇中外摄影艺术的精华,促进摄影艺术创作不断繁荣,这样摄影艺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摄影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基础课 影视艺术创造性 研究性 教学方法

影视艺术具有非常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我们的艺术设计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所以,无论从设计形式或是从设计理念都应该借鉴影视艺术之长,从艺术设计特征的多元性出发,安排我们的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特征的多元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特征的多元性。培养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涉及到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既要掌握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相关或相邻学科的基本知识既要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又要掌握本专业的表现技能;既要培养社会、经济、市场的意识,又要熟悉各种材料和工艺既要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又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艺术设计基本的任务,虽不像以上要求得那么全面,但它毕竟担负了学生学习专业所应该有的素质和能力。它要求有比专业课更广泛的口径,并具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目标――综合素质修养与多方面能力。培养这些目标还要有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最大程度地做到多元性,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活化其创造性思维,并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创造力。正像阿思海姆说的“为了容纳各种各样的结构,人类心灵被赋予了两种认识程序,即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这两种能力具有同样的价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直觉用于感知具体情态的总体结构;理智分析用于个别的情景中,将实体与事件的特征抽象出来,并对之做出定义。因此在教育中,偏重于某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或将两者割裂开来都只会让我们试图使之完美的心灵变得残缺不全。”因此,要全面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必须注重感性与理叉的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的学习观与教育现――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所讨论的是怎样教与怎样学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学习观“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以求得高效产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教师在课程中就一些概念原理性知识进行灌输式的讲解,然后讲一些实例,布置学生作业,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评和指正,仅仅是笼统地启发学生理解概念、灵活发挥,等到作业收上来之后,大部分是左搬右抄,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意和想法,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对灌输式的教育缺乏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个体的尊重。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身的信息解读方式,教师必须在尊重个体的同时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认知观念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且还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意识观念,培养综合素质。

二、“大课程、小课程”――基本的教学方案

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首先建立在大课程的基础之上,以小课程的方式把原本单一的小课程概念原理性知识或知识模块联系起来。教师根据整个大课程内的知识模块进行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组织教学可以挖掘知识模块的某一块内容提出限定性的多种具体条/乇也可以由教师设计出主题、性质、方式等要素后,由学生再进行题材选择、方法选择、媒介选择等,这种课题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内容,也可以反映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由一个内容演化成一组相关性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及内容。如元素与形态、结构与色彩、移动形象语言、材料与色彩等课题。这些课题是在对原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整合、挖掘后,结合其它与之相联系的学科内容,进行可操作性设计。就事“形态”来说,我们可以从某一种形态入手,进而联系哲学、美学、材料学等相关的形态理论加以说明分析。可以从人工形态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模块入手,转入到自然形态的自然法则;可以从常见形态转入到非常见的形态。

3、“真实的情景”――教学方式的生动语言

这种课题设计需要在开阔的视域中具有独特的切入点,要体现在设计意识上。课题设计的线索、启示与方法应是多元、多惟、多样化的。为消化一个知识点,可以从多方面的客观对象、主观意象、艺术作品、形式语言中受到启发,从相近学科及各种层次课程设计中得到

借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启发学习者在一种积极的、发散式的思维状态中愉悦地展开作业。如:课题中,教师可以从同学们身边的一些真实事件入手,并利用相关学科对事件进行分析,随之产生联想进行再创造。教师在这里的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问题的引导者。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空,创造一种轻松的、自由的环境,以至学习者与教师双方进行交流时的精神处于自由状态。学习者在这里的角色是问题的验证者、研究者,学习者根据课题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完成。如观察、速写、摄影、色彩、综合材料制作、文献与图式资料收集、分析鉴赏等。

4、“课程行动研究”――教学方法的反馈

课题实施过程中,师生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共同介入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环节中:理解、计划、行动、分享、反思、再思考、修正。学习者通过这几个环节研究解决问题,教师通过

这几个环节解决课题设计的问题,就像“课程行动研究”:教师在课题设计中检讨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回应,改变自己的教材、教法,并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故有理解,改进教学品质。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构,而在于解决具体情境中教师

直面的问题,求得教学品质的改进。当然,教师在课题设计中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

是群体合作的发展形式,这为教学品质的改进提供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