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规划部

发展规划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规划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展规划部范文第1篇

“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更加充盈、丰富、安全

陈萌山表示,《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等7个方面27个发展指标。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达到5.4亿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310元等。

“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陈萌山说。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今后几年我国将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今后继续实施农业“四补贴”政策,增加补贴规模、扩大补贴品种、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时效。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农业农村改革将继续深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等。

着力解决明天“谁来种田”、“谁来养猪”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陈萌山表示,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两方面进行了部署,致力于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搞一刀切,加强示范区建设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基于这种情况,《规划》没有要求各地现代农业建设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创造性地把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不同区域。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保障功能。

发展规划部范文第2篇

2013年5月工信部印发了我国首部《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时明确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重点、布局导向,为实现我国民用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而言,为抓住《规划》实施的机遇,积极谋划布局,以开创发展新局面,需要深入理解《规划》,透析现状,明晰方向和重点。

一、国家明确民航工业布局战略,通用航空成为鼓励地方发展的重点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无到有建立起完整体系,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民用航空器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尤为突出。随着国家将民航工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后有关部委还将出台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家将投入上千亿元来支持《规划》以及专项的实施。

民用航空器主要分为干支线客机和通用航空飞行器。依据《规划》,在干支线客机领域,未来的发展主体已锁定为中国商飞和中航工业集团。《规划》指出“以上海、陕西及天津为基地,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发展民用干支线飞机”,要按照“支线飞机―单通道干线飞机―双通道大型干线飞机”的路线推进民用客机发展。无论是C9型客机,还是ARJ21、新舟60系列以及新舟700型等支线客机,开发过程都需要投入上百亿的研发资金,研发周期长达7~10年,技术积累和经验要求高,承担的风险巨大,是国家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的领域,地方发展面临较高的门槛和壁垒。

通用航空器方面,国家将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发展大中型通用飞机、直升机、公务机和特种飞行器,鼓励其他地区积极发展轻小型飞行器。5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规划》宣贯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和民航总局副局长李建等领导均强调了国家鼓励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决心,未来几年国家在低空空域改革、通航飞行器适航标准完善、机场建设审批、私人飞行驾照培训和考试改革等诸多方面会抓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私人飞行驾照将从目前的商业飞行驾照培训考试体系中独立出来,降低学时及部分要求等门槛,加快地方飞行培训学校建设。同时从国务院在5月15日公布的新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调整的决定中,原先由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项目核准”事项明确取消,审批权下发地方,表现出国家在发展民用航空产业上的开放态度。

应该说,围绕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话题已经在国内行业内外炒作了多年,但随着今年《规划》的出台和一系列政策推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或许将真正来临。

二、国内航空工业格局成形于三线建设时期,新一轮发展正当其时

我国航空工业的布局主要依托各地整机制造商生产基地,最早一批航空产业基地如沈阳、西安、成都等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防建设与三线建设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基本形成沿哈尔滨、沈阳、北京、西安、成都一线以及天津、上海、珠海等沿海一线的发展格局。

当前国内民用航空整机制造企业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商飞两家中央企业,例如中国商飞承担了国产大飞机C919、ARJ21支线飞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中航工业集团则构建了从机载设备、发动机到各型飞行器的研发生产体系;第二类是民营企业,如山东滨奥、青岛海利、珠海雁洲,受资金、技术和政策限制,多发展通用轻型飞机;第三类外商合资企业,多选择与中航工业集团旗下企业合作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如空客公司与中航工业在天津合资建立空客A320总装基地,意大利阿古斯特与昌河航空在南昌合资建立的直升机生产基地等。

国内民用航空配套及零部件业的布局与整机制造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主要是由于民用航空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整机拉动特点导致,如陕西汇集了西控公司、西飞公司、航空动力、中航电测、中航起落架等多家生产航空零部件企业,成都聚集了中航凯天、成发科技、中航工业成飞等企业。目前,国内民用航空配套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可分为机身部件、动力系统、航电设备及其他零部件配套。随着国内航空装备制造业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许多国内大企业都进入了国家航空装备转包生产供应链,为国际航空巨头转包生产飞机零部件,如昌河航空为阿古斯特CA109制造机身和尾梁,为波音767-300BCF生产部分零部件,西飞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意大利阿莱尼亚、欧洲空客等10多家世界著名航空制造商建立了转包生产合作关系。由于技术差距,在航电设备和动力系统方面,国内企业仍集中于仪器仪表、传感器等零部件的制造,2011年,中航―通用电气民用航电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一体化航空电子系统,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中国航电系统制造水平。

当然,整机制造在航空工业格局中起着核心作用,可带动从研发到运营服务等上下游产业的集聚。近年来,随着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推动以及通用航空的发展,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国有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战略调整,上海、天津等地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新建设的民用航空制造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珠海、重庆、北京、滨州等城市抓住通用航空发展的机遇,积极培育市场,有侧重地招商引资、争取资源,当地通用航空产业正逐步成形。

与美国民用航空相比,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尚处孕育期,民用机场和飞机数量均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我国人均GDP水平正逐步迈向1万美元大关,在空中作业和私人飞行等需求大幅增长等市场因素推动下,国内民用航空工业的格局将进入到新一轮发展演变中,各地方抢抓机遇促发展正当其时。

三、推进地方民用航空工业发展须避免“贪大求全”,要着力从市场培育做起

在国家政策保驾护航,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等有利因素影响下,截至目前国内有超过二十个省市(区)都公布了发展地方民用航空工业的计划。对这块千亿级蛋糕,谁也不想落后一步,投资热暗潮涌动。

但是应该注意到,在C919、ARJ21等干支线客机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低空空域尚处试点阶段,通航飞行器适航标准尚在修订,国内私人飞行驾照培训尚在起步期,当前地方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须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布局发展。尤其是避免“贪大求全”,某些地方逮到机会就着手上马类似“双通道宽体客机”等投入和风险巨大的项目,做起规划来恨不得从支线客机到大中小各型直升机,从航空发动机、机载雷达、起落架到客机座椅等配套产品,都想尝试并涉足。特别是在产业链构建上,制造业的垂直一体化从过去时忽然一夜之间又成了将来时,地方招引项目均希望承揽从零部件到整机全线产品。这些问题若不重视,都会成为未来发展中的严重隐患。

首先,应客观地认识到,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是市场总量上,尽管预测表明未来10到15年中国民用航空器(主要是通用航空飞机)的需求量将达10万架之多,但目前距离形成年销万架的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培育发展过程,在2020年之前实现年销千架民用飞机应是比较现实的预期。另一方面则是在市场结构上,当前低空空域开放改革沿着“点―线―面”的方式在推进,各试点区域处于培育本地市场的阶段,未来才逐步发展到跨区域市场。也就是说,应急救援、警卫反恐、消防救护、赛事娱乐、观光旅游等以城市为中心的单一区域通用航空作业将是近一时期的主流,轻小型固定翼飞机和中小型直升机是发展重点。而公务机、中重型直升机等飞机则是在跨区空域开放、机场设施及相关安全标准条件具备后才拥有市场。

发展规划部范文第3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以来,规划司按照部党组要求,认真落实“三定”职能,理顺关系,找准定位,积极开展工作,组织部内相关司局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编制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新增中央投资安排等重点工作。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为进一步做好规划、投资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影响,工业和通信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在一个时期内,将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增长方式粗放、创新能力弱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

2009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更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我国产业振兴的关键一年。做好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与投资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部党组的要求,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做好工业行业规划工作,研究制定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方向,引导社会投资,促进工业和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

充分发挥好行业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规划司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以企业技术改造为抓手,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升级;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规划为引导,按照自主创新、促进两化融合、产业优化升级、集约发展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度。

(一)按照国务院部署,抓紧制定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9个重点产业的振兴规划,积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措施,努力做好规划实施相关工作。

(二)继续组织好“十—五”规划中期评估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统—部署,对“十一五”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进—步推动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开展农业机械、粮食加工等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三)启动“十二五”重大课题研究。通过定向征集和公开征集方式,确定“十二五”重大前期研究课题。抓紧研究和制定规划管理办法,完善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规划方法和制度。

积极引导和促进社会投资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规划司紧紧抓住当前经济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

(—)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贯穿工业化全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紧研究技术改造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工作。以技术改造和重大投资项目核准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协调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应急通信设施等通信业重大工程,有力促进国家通信网的升级。

(二)全面落实灾后重建规划,积极推动重建规划配套政策的落实。加强协调和指导,做好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资金落实工作,尽快启动具备条件的重建项目开工建设。组织开展工业对口支援,鼓励东部地区工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建。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重建任务按期完成。

(三)引导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研究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两化融合示范园管理办法,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指导意见,健全管理机制,引导优势资源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积极推动汶川地震灾后产业集聚区恢复重建和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

规划司将做好新形势下的规划和投资工作,面临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划和投资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规划体系。从规划方法和理论、规划管理、规划支撑和保障三个方面,对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出台规划管理办法,初步建立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规划工作体系,探索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发展规划部范文第4篇

抽水蓄能电站如何布局和规划是一个需要全面和动态研究的问题,其在电网中的合理比重,主要取决于电网负荷水平、负荷特性、电源组成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

日本是目前抽水蓄能电站发展最快、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其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规模始终根据电网总体经济最优确定,占装机总容量的比例也一直保持在10%左右。日本学者曾用规划论方法分析,认为抽水蓄能机组在电网中的比例在8%~14%比较合理。

国内有专家学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的电源构成和布局看,抽水蓄能电站的比重达到5%基本符合我国国情。

依据现有能源政策,根据对我国部分电网2020年及2030年电源优化配置分析,不同电网电源最优配置方案中抽水蓄能电站占全网比例见右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仅从电源优化配置方面分析,在我国以火电为主的电网,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规模应在电力总装机的6%~10%之间,而水电比重较大的电网,其合理规模应在4%~7%之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经济发达国家抽水蓄能电站已从主要作为能量存储的工具(调峰填谷)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灵活的动态管理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及核电的发展,电源侧的调控更加复杂,因此,电力系统对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中所占比重的要求会更高。

影响蓄能电站区域规划布局的因素

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中配置的比例及站址选择的位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电源结构 我国能源资源布局不均衡,全国电网以火电为主,但不同区域电源构成有较大差异,西南水电较丰富,“三北”地区风能资源较好,东南沿海一带核电配置较多。由于能源资源分布与电力需求市场呈逆向分布,电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不甚发达的西部地区,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而能源短缺的东部地区,这样的现实决定了未来我国电力发展必须坚持“一特四大”的发展战略,即:积极发展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电网,促进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大型核电、水电、太阳能和风电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将带来电网调峰和电网运行调控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区域电源结构的不同,配置不同比例的抽水蓄能电站。

二、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各省(区)电网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由此影响到负荷特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从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分析,蓄能电站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中、华北、华东、东北等以火电为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电力负荷和峰谷差增加迅速,用电高峰时段,在短时间内负荷增加的幅度大,增加速率快,完全依靠火电机组适应这种负荷变化难度较大,也不经济。因此,在这些地区需要建设一定比例的蓄能电站。

三、电网安全 随着特高压电网建设和全国联网工程的推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将进一步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已不只是在局部电网发挥作用,而是在区域电网及跨区互联电网中发挥互补性整体作用。

电网规模越大,保证电网稳定和安全运行就愈重要,一旦出现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比如2003年美国、英国、瑞典、丹麦和意大利五个经济发达国家相继出现的大面积停电事故,这些事故说明,除要求加强电网建设即统一调度外,都强调要保证电网有足够的快速启动的备用容量。抽水蓄能电站的快速反应和调频、调相,尤其是黑启动等功能,可以对电网的稳定和安全运行起重要作用。

四、国家智能电网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上半年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的计划。智能电网是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通过其建设来实现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实现电力远距离和大规模输送,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要求电网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这样就需要在电网中配置一定数量能够快速响应的调节和事故备用电源,以应对电源侧(核电、太阳能和风电、水电等)和用电侧(用户的随机用电需求)的不稳定性对电网造成的冲击。

抽水蓄能站址选择的影响因素

影响抽水蓄能电站站址选择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水头、地形地质、环境和水库淹没等方面。

一、距离负荷中心的距离 抽水蓄能电站主要的工作任务为削峰填谷、调频、调相等,因此蓄能电站一般多分布在负荷中心或电源中心附近。根据对国内近90座抽水蓄能电站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抽水蓄能电站站址距离负荷中心或电源中心67.9%不超过100km,近93%不超过200km,超过200km的不到7%。从调度、潮流和送出工程等方面来考虑,抽水蓄能电站站址距负荷中心或者电源中心一般不宜超过200km。

二、距高比 距高比是指蓄能电站上、下水库水平距离与垂直高度的比值,该比值可大致说明抽水蓄能电站引水建筑物的相对长度。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距高比集中分布在2~7之间,占总数的70%。一般来说,距高比越小,电站引水系统长度和投资越小,对电站指标较有利,但是距高比值和电站投资之间关系不是很敏感,如果距高比值太小往往也会对电站布置产生不利影响。

三、水头段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利用水头主要集中在300m~600m之间,占总数的62.9%。一般来说利用水头越高,相同出力所需的流量就越小,所需上、下水库库容就小,从土建工程量来看,水头越高越有利,但对投资影响不明显。

但若水头过高,给机组制造带来一定困难。从目前的蓄能机组制造技术来看,单级蓄能机组水头在700m以下,在制造技术上基本上没有问题。

四、主体工程投资 通过对我国已经建成的11座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的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如下规律:

上水库的选择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性影响最大,要优先选择不需要全库盆防渗的上水库。要选择地形条件有利于形成库盆、而不是主要靠筑坝围成上水库。

下水库的选择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性有相当影响,应选择含沙量低,不需要筑拦沙坝的下水库;利用已建水库作下水库时要重视综合利用水库

在水量分配(包括经济补偿)及水库调度上的协调。

水道系统的选择,关键是看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否允许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对于补水较困难的地区,围岩的渗漏性会影响高压管道衬砌型式的选择。

厂房条件只要地质条件满足基本要求,选址时不必过多考虑。但对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特别是构造比较多的地下厂房,有可能会对电站投资产生一定影响。

机电设备投资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性影响不大,但选址时泥沙对水泵水轮机磨蚀的影响,以及上、下水库水位变幅对机组稳定性的影响等因素仍应重视。

五、环境影响 抽水蓄能电站的水头较高,上、下水库库容较小,输水系统和厂房一般布置在地下,因此,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常规水电站要小。蓄能电站在施工过程中会对环境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通过采取相关工程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蓄能电站建成后,通过对渣场等的治理,一般还可以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如十三陵、天荒坪、广蓄、泰安等抽水蓄能电站的上、下水库均以成为旅游景点,有的渣场已经改建为公园。

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的位置大多靠近负荷中心和大城市,因此,在选点时应高度关注其与周围环境等敏感区域的协调问题,应尽量避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

六、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与移民和常规水电比相对较少,根据对我国已建和在建的11座抽水蓄能电站的资料统计,电站平均征用耕地0.91亩/MW,移民0.68人/MW,此两项指标均比较小,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相对易于解决。

我国蓄能电站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

通过近30年来建成的一批抽水蓄能电站的实践,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在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技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下水库全库盆防渗是抽水蓄能电站区别于常规水电站,最有特色的水工建筑物之一。上、下水库型式我国已经成功实践了多种方案,包括全库防渗、局部防渗。全库防渗又包括钢筋混凝土全库防渗,沥青混凝土全库防渗,钢筋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组合防渗,钢筋混凝土和土工膜组合防渗等多种型式。有些防渗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大型地下洞室的建设上,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宽21m的大型地下厂房采用喷锚支护,其支护参数在国内外同类工程中是比较先进的。天荒坪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也是采用喷锚支护,并根据岩石和地质构造条件局部使用了预应力锚索,厂房支护设计和施工也是很成功的。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利用预应力锚索,解决了在水平底层中开挖大跨度地下厂房的先例。琅琊山成功建成了以III类围岩为主并有大规模IV~V石变岩带的地下厂房。工程实践证明,我国在建设大型地下厂房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在岩壁吊车梁设计方面,广蓄电站厂房400吨天车和天荒坪电站厂房500吨天车均采用岩壁吊车梁,利用岩壁锚杆支撑,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岩壁吊车梁,取代传统的柱式支承吊车梁,既减少厂房宽度,节约投资,又缩短了工期。我国已完全掌握了岩壁吊车梁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

在高压引水洞的衬砌方面,已经成功的实践了钢板衬砌和钢筋混凝土衬砌方案,解决了大型钢岔管的现场制安和混凝土岔管的施工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工程实践,我们既有在零下40多度的寒冷地区的建成的工程,也有在高温地区建成的工程;既有在水量充沛地区建成的工程,也有在缺水地区建成的工程;利用水头段从一百多米到七百米。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国今后抽水蓄能电站的布局选点和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与建议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当增加蓄能电站的规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侧对电网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大容量火电机组和核电机组的投产,太阳能和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并网,电源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对电网的冲击会越来越大;随着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高等级电力输送规划的逐步实施,电网的安全保障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又要求电网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灵活性、适应性和经济性。抽水蓄能电站的特性注定其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电网中配置合适比例的抽水蓄能电站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内设计施工技术水平能够保证蓄能电站的建设发展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以往大规模常规水电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近十几年来又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有了较高起点。近30年来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实践表明,我国在蓄能电站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这为我们大规模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于抽水蓄能电站的争议在于如何对其建设和运营

抽水蓄能电站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历时近百年还在蓬勃发展,这本身就说明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在电网中有不可替代的技术经济作用,这一点毋庸质疑。现在国内对抽水蓄能电站还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其本身的作用,而在于如何建设和运营管理它。这说明我们在整个大系统中如何使用它,如何发挥它的技术和经济作用等方面研究还不够,相关政策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协调方面还有分歧。因此建议对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体制、运行管理模式和电价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四、建议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建议探讨建设“风电+蓄能”、“核电+蓄能”、“火电+蓄能”联合电厂的可行性,以实现能量储存、降低煤耗、节能减排等综合效益。

发展规划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贵州 三化”同步 协调发展 定量分析

贵州农业经济在进行年来进行了高速的发展,农业经济功能的变化,对贵州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功能变化对“三化”协调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必须要对其进行现状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下面本文就对贵州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条促进贵州“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经济从2005年算起在近几年中,其农业经济和农产品功能均进行了一定的变化。粮食生产总值在波动中实现了稳步的增长,在2005年的时候,贵州人均粮食总量达到了293.06kg,并且没有把蔬菜、玉米、水果以及土豆等算入到粮食的范畴之内,因此可以说,贵州的粮食生产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到2011年的时候,贵州省的油料种植面积增长了1.3%、蔬菜种植面积增长了9.4%、烤烟种植面积增长了9.5%。并且在其农产品中蔬菜、油菜籽以及茶叶的增长速度比较快;畜牧业也比上一年增长了0.3%,肉类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0.5%;渔业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了17.0%,水产品产量增长了23.8%。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贵州农副产品的供给量比较充足,并且其供给结构也比较合理[1]。贵州人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06年之后,其增长幅度更大。但是在2011年的时候,贵州人均纯收入为4200元,远远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可见贵州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仍旧偏低。

二、贵州农业发展对其“三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1)农产品生产总量增加,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材料。农业生产总量的提高,不但能够为人民提供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材料。比如说在食品制造业、造纸业以及纺织业等发展中,都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料。因此可以说农业的不断发展,就会对当地的工业化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甚至对于一些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

(2)农民纯收入的增加,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加强了城镇化发展效应。农业一直为工业不断进行发展提供者最原始的资金积累,特别是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后,进一步增加了农业剩余,从而进一步为农业提供工业化发展资金的增加了一条途径。人民纯收入的增加,从而不断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积累,再把农民存款的贷款额扣除之后,仍然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同时农民纯收入的增加,也促进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会不断的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农产品商品率也会进行一定的提高,从而就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贵州“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建议

(1)增强合理的政策支持机制建设。根据贵州实际情况,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和谐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建立合理的政策支持机制。其中包括:进一步对农业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机制进行健全,包括有农产品价格条款、农业补贴等机制;对城乡要素平等对换机制进行健全,从而对农民收入、农业产值进一步进行提高;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和共同推进机制进行健全,从而促进农民就业。

(2)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贵州人口众多,农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因此必须进一步对其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进行挖掘,从而开发出贵州农业资源发展的特色经济。由于贵州农业发展要受到一定的地理限制,因而在进行农业发展的时候,要注重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以及旱作节水农业进行保护,并促进其向农业现代化进行前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挥农业经济功能。粮食是工业生产的血液,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样可以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中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就是依靠先进的育种、施肥以及栽培技术,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以进一步对农业经济能力进行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健,张悦玲.三化同步背景下县城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11,(7).

[2]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基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