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容声音的词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噼里啪啦
读音:【pīlipālā】
2、淅淅沥沥
读音:【xīxīlìlì】
词义:一般形容雨水细而密,小雨落在地上的声音。
3、哗啦啦
读音:【huālālā】
词义:一般形容突然下大雨,雨水倾倒掉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
4、滴滴答答
读音:【dīdīdādā】
词语:一般形容雨水渐停,雨水轻轻拍打物体时所发出的声音。
5、沙沙作响
读音:【shāshāzuòxiǎng】
汪汪——用来写狗的叫声。
喔喔——用来写公鸡的声音。
叽叽——用来写小鸡、小鸟的叫声。
哞(mōu)——用来写牛叫的声音。
瞿瞿(加上“口”)qū——蟋蟀的叫声。
啾啾——用来写许多小鸟一起叫的声音。
喳喳——用来写鸟叫的声音,如:喜鹊喳喳地叫。
啾唧——用来写虫、鸟等细碎的叫声。
呱呱——用来写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哈哈——用来写笑声,一般来写大笑。
嘻嘻——用来写笑声,一般来写俏皮地笑,偷笑。
呵呵——用来写笑声,如:呵呵地笑起来。
咚咚——用来写敲鼓和敲门的声音。
嗡嗡——用来写昆虫飞动的声音。
淅淅——用来写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淅沥——用来写轻微的风、雨、雪等声音。
稀里哗啦——用来写雨声、建筑物倒塌的声音。
叽叽嘎嘎——用来写说笑声。
叽里咕噜——用来写别人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声音,也用来写物体滚动的声音。
叽里呱啦——用来写大声说话的声音。呼
呼——用来写风声。
呼哧——用来写喘息的声音。
呼啦——用来写旗帜飘动的声音。
呼噜——用来写打鼾或吸食流质食物发出的声音。
咔——用来写器物清脆的撞击声。如:咔的一声关上抽屉。
咔吧——用来写物体断裂的声音。
咔嚓——用来写物体断裂的声音。
咔嗒——用来写物体轻微的碰撞声。
喀——用来写呕吐、咳嗽的声音。
吱吱——用来写某些尖细的声音,如老鼠在吱吱地叫,车吱的一声停住了。
怦怦——用来写心跳的声音。
砰砰——用来写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
嘭嘭——用来写敲门、器物撞击等的声音。
沙沙——用来写踩着沙子、飞沙击物或风吹草木等的声音。
瑟瑟——用来写轻微的声音,如:秋风瑟瑟。
哗(哗)——用来写撞击、水流的声音。如:铁门哗的一声拉上了。流水哗哗地响。
砉(huā)——用来写迅速动作的声音。如:乌鸦砉的一声从树上飞起来。
珑璁(cōn溃、珑玲、玎玲——用来写金属、玉石等撞击的声音。
隆隆——用来写剧烈震动的声音,如:雷声隆隆,炮声隆隆。
咕咚——用来写重东西落下或大口喝水的声音。
咕嘟——用来写液体沸腾、水流涌出或大口喝水的声音。
咕唧——用来写小声交谈或自言自语。
咕隆——用来写雷声、大车声。
咕噜——用来写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
呜呜——用来写风声、汽笛声。
咝——用来写枪弹在空中很快飞过的声音。如:子弹咝咝咝地从头顶上飞过。
呱嗒——用来写清脆、短促的撞击声。如:地是冻硬的,走起来呱嗒地响。
呱唧——用来写鼓掌等的声音。
叮当——用来写金属、瓷器、玉饰等撞击的声音。
叮咚——用来写玉石、金属等撞击或水滴落的声音。
扑哧——用来写笑声、或水、气挤出的声音。如:扑哧一笑;扑哧一声,皮球撒了气了。
扑腾——用来写重物落地的声音。
扑通——用来写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噗(pū)噜噜——用来写泪珠一个劲往下掉。
啪啪——用来写放枪、拍掌、或东西撞击等声音。如:鞭子甩得啪啪地响。
啪嚓——用来写东西落地、撞击或器物碰碎的声音。如:啪嚓一声,碗掉在地上碎了。
滴答——用来写水滴落下或钟表摆动的声音。
滴沥——水下滴的声音。
嗒嗒——用来写马蹄、机枪等的声音。
梆梆——敲打木头的声音。
嘣嘣——用来写跳动或爆裂的声音。
吧唧——用来写脚掌拍打泥泞地面等的声音。
唉(ǎi)乃——摇橹的声音,划船时歌唱的声音。
枪声:乒乒乓乓
炮声:轰
雨声:哗哗
风声:呼呼
钟声:答答
鼓声:咚咚
铃声:叮玲玲
机器声:隆隆
鸟声:唧唧喳喳
抽抽搭搭:形容低声哭泣。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有力。
空谷传声: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立可听到回声。
口碑载道:称颂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口碑:众人口头称颂跟文字刻在石碑上一样)。
口口声声:每一次张开口,每一次发出声音,说的都是同样的话。形容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
龙吟虎啸:龙、虎的吼叫,形容人歌啸或吟咏声音的嘹亮。
锣鼓喧天:锣鼓的声音震天响。
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不为人所知(默默:没有声音;无闻:不曾听说)。形容不出名或不为人们所注意)。
气喘吁吁:吁吁:指张口呼吸的声音。形容呼吸短促。
泣不成声:抽泣哽噎发不出声音来,形容十分悲痛。
巧舌如簧:灵巧的舌头好像簧片,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形容能说会道。
轻手蹑脚:手脚动作声音很轻,尽量少出声音。
绕梁三日:形容(美妙的声音)在屋梁上回旋不绝。
人声鼎沸:人群声音嘈杂,就像锅子里的水在沸腾一样(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局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
如簧之舌:好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声音的舌头。形容能说会道。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哀诉。形容悲切婉转的声音。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像听到他的声音,像看到他本人一样。比喻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山鸣谷应:声音在山谷中引起回响。多比喻彼此投合、互相呼应。
余音绕梁:留下的声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音美妙动听,久久留在记忆中。
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地呼号、叫喊。
声应气求: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形容朋友之间意气相投,象相同的声音互相共鸣、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一样。
石破天惊:原形容演奏箜篌,声音激荡,奇特,出人意外。现多比喻诗文、议论、演唱或事件使人震撼。
铁中铮铮: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金属敲起来当当响的材料。比喻出色人物。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近的声音互相应和,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自然结合。
万籁俱寂:一点声响也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响;俱寂:都静下来)。多形容自然环境的安静、幽静或冷静。
万籁无声:一点声音都没有。多形容自然环境的清静或冷静。
瓮声瓮气:形容声音粗重。
无病:没有病痛而故意发出表示痛苦的声音。比喻没有真情实感而强作感慨。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默默无闻,也比喻对外界没有什么影响。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信息。比喻人的默默无闻或对事情不发生影响。
弦外之音:弦乐器的线上发出的声音以外的声音。比喻在说话中间接透露而不是直接说明的意思。
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彻:贯透。
一、从词语切入解读文本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就会使其失去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文本内容没有具体的词语来体现,就显得苍白无力。相反,解读文本时从词句切入,熔词、句、文于一炉,语文课自然可以上得厚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能得到具体的落实。《绿色蝈蝈》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1.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狩猎 静谧喑哑窸窣作响喧嚣 篡夺 窃窃自语
惊慌失措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庞然大物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1)窃窃自语
出示文句:“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从句子可以看出,这个词语表现了蝈蝈的叫声柔和优美的特点。
提问:把“窃窃自语”一词改为“鸣叫”,比较两者的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窃窃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叫声柔和的特点,而“鸣叫”只是一般昆虫的叫声而已。作者把“窃窃自语”一词再形象化,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如“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细小的摩擦声)作响,在这喑哑(形容声音低沉、沙哑而含糊)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地清脆响声。”把蝈蝈柔和的、富于变化的、动听的叫声形象地模拟出来,让我们真切直观地感受到蝈蝈叫声的质感。由此,我们才会明白“窃窃自语”一词的具体意思,才能体会法布尔文笔的优美。
集体朗读第3节,读出作者对蝈蝈叫声的喜爱之情,语调轻柔。
(2)惊慌失措
出示文句A:“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提问:“惊慌失措”一词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惊慌失措”是形容蝉在蝈蝈勇敢的追捕中害怕慌张的样子,突出了蝈蝈勇敢、凶猛的特点。与老鹰追捕云雀相比,更突出了蝈蝈捕蝉时的勇猛和霸气。
出示文句B:“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提问:文句A是蝈蝈主动进攻,文句B是什么捕蝉方式?
明确:这是蝈蝈运用偷袭的方式捕蝉,“处于绝境”说明蝉完全被制服了,由此也突出蝈蝈勇敢机智的特点。
(3)津津有味
出示文句A:“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出示文句B:“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提问:怎么看出蝈蝈喜欢吃蝉这道菜呢?为什么喜欢吃蝉的肚子?
明确:“津津有味”形容吃得很有滋味。“酷爱”形容非常喜欢。蝈蝈常吃不厌,吃得到处都是,看来味道好极了。
出示文句C:“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出示文句D:“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青草。”
提问:那蝈蝈还喜欢吃什么食物呢?
明确:蝈蝈食性是相当广泛的,属于杂食性昆虫。
通过以上对“窃窃自语”“惊慌失措”“津津有味”几个关键词的分析,可见在法布尔的眼里,蝈蝈是一个歌声优美、个性勇猛、食性广泛的朋友。教师从具体的词语教学切入,通过文中几个重要的词语带动对整篇课文的解读,让学生认识了蝈蝈,做到了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从句子切入对文本的解读
有些文本中,常有句子在文章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只要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抓住这些句子,通过对句子的解读牵动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理解与品味,就能达到高效的阅读了。
1.《老王》的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后,出示文中语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理解“愧怍”的含义。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句中,不幸者指谁?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不幸?找读相关的语句。(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从文中找读语句,很快能看出老王谋生的手段是蹬三轮车,身体是残疾的,住的是塌败的小屋,孤独无亲,还受人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从而体会到老王生活的艰苦。)
(3)这个不幸的人却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有哪些事?(学生读文,能概括出老王为我们做的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由此,能体会出老王这个生活艰苦的不幸者尽管苦却朴实、善良的形象。)
(4)作为“一个幸运的人”,我们对老王做了哪些事?我们为何没有在老王生前给他更多的关爱,以致留下了深深愧怍?
在这个问题中,通过语句品味,能体会到我们一家处境的艰难,也能体会到我们一家的善良。
(5)读了文中这个“不幸者”和“幸运的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行道树》的教学设计
读课文,找出文中概括行道树的语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大多数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就容易造成曲解词语、不合语境的错误。如:
据环保部门测算,在我国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例句曲解了成语的意思,把其理解成“第一位”之意,故难与语境相符。
以下成语用于特定语境:
相濡以沫(患难之中),萍水相逢(初次见面),有声有色(表现得十分生动)。嗷嗷待哺(婴儿),济济一堂(有才能的人),绘声绘色(叙述、描写生动逼真),百步穿杨(射术高明),不胫而走(消息),让梨推枣(兄弟),汗牛充栋(藏书),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人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长时间),置之度外(生死、利益、利害关系),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用于犯罪或犯错的人),擢发难数、罄竹难书(用于罪行很大),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医术),莫衷一是、七手八脚、见仁见智(许多人)。
二、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犯张冠李戴的毛病。如:
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作定语、谓语,只能修饰人,此处修饰家电显然用错了对象。
以下成语用于特定对象:
1,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青梅竹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天作之合,劳燕分飞,琴瑟和鸣;
2,用于文章、文学艺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挥洒自如,呼之欲出,倚马可待,信手拈来,行云流水,江郎才尽,烘云托月,脍炙人口,洛阳纸贵,不落窠臼,鸿篇巨制,匠心独运,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3,其他:美轮美奂(房屋、装潢或舞台),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风姿绰约(女子姿态优美)。楚楚动人(形容女人姿态娇柔),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如坐春风(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长辈或良师的恳切教诲),耳提面命(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三、误用褒贬,不明色彩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彩和语体色彩,从感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热带丛林进行科学考察。
“无所不为”形容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此处用来形容科学家,褒贬失当。
以下成语有固定的褒贬色彩:
1,褒:重整旗鼓,殚精竭虑,叹为观止,有口皆碑,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凤毛麟角,苦心孤诣,东山再起;
2,贬:倾巢出动,死灰复燃,弹冠相庆,无所不为,趋之若骛,处心积虑,翻云覆雨,始作俑者,上行下效,亦步亦趋,沆瀣一气,颐指气使,一唱一和。
四、颠倒尊卑。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词,只能对己。这里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容易谦敬错位的成语:
1,谦辞:诚惶诚恐,敝帚自珍,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无功受禄,敬谢不敏,忝列门墙,一孔之见,才疏学浅,德薄才疏,挂一漏万,不情之请,姑妄言之,不足挂齿,雕虫小技。东涂西抹,班门弄斧:
2,敬辞:鼎力相助,不吝赐教,洗耳恭听,如坐春风。
五、语义重复。叠床架屋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使用时造成整个句子语义重复。如: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注意以下成语易重复的情况:
“安居乐业”与“生活”,“真知灼见”与“意见”,“恍然大悟”与“忽然”,“当务之急”与“现在”,“漫山遍野”与“到处”,“莘莘学子”与“许多”,“孑然一身”与“独自”。“耿耿于怀”与“不忘”,“分道扬镳”与“各自”,“难言之隐”与“苦衷”。“芸芸众生”与“普通”,“口若悬河”与“说”,“潜移默化”与“影响”,“三令五申”与“强调”,“日臻完善”与“一天天”,“生灵涂炭”与“百姓”,“遍体鳞伤”与“浑身”,“相形见绌”与“显得”。
六、搭配不当。不合语法
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的语法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等。如: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司空见惯”不能作修饰语,只能作谓语。
注意以下成语的语法功能:
1,以下成语不能带宾语:漠不关心,求全责备,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2,以下成语一般均用于否定句中:一概而论,等闲视之,一蹴而就。相提并论,等景齐观,望其项背,善罢甘休,无时无刻。
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如: “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
注意以下成语的两用意义:
灯红酒绿:形容夜饮聚会,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想入非非: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脱离实际的幻想。
按图索骥:做事死守教条不懂得变通,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左右逢源:做事很顺利,办事圆滑。
不绝如缕:比喻十分危急,声音微弱而悠长。
瞻前顾后:做事谨慎,顾虑太多,处理事情犹豫不决。
独善其身:缺乏集体精神,搞好自身修养。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坏人登上政治舞台。
顾影自怜:孤独失意的样子,自我欣赏。
绵里藏针:外貌柔和,内心刻毒,柔中有刚。
沙里淘金:费力大而成效少,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做事情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舞文弄墨:歪曲法律条文作弊,玩弄文字技巧。
八、形近混淆,义近误用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使用时极易混淆。如:
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孚众望”混淆了。
注意区分以下形近、义近成语:
粗心大意:做事不细心,马虎,粗枝大叶:指文字或话语简略概括,也指做事不认真。
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雷厉风行:比喻行事声势威猛,动作迅速。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指顾全道义而不推辞。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独树一帜:比喻自成一家。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自听到和看到的。
朝三暮四: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亦比喻行踪不定。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多用于概述经历,赴汤蹈火: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多用于表达决心。
功亏一篑:比喻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成功,含有惋惜之意,前功尽弃:过去的功劳全部废弃。
见机行事:看到适当的时机立即行动,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含贬义。
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大,力量强,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侧重珍贵,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侧重不多。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乱,没有条理,七手八脚:形容人多忙乱,动作不一。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庸人自扰: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束手无策: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手足无措:常用于形容举止慌乱。
湘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通行于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北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湘方言北部的主要代表有长沙话和双峰话。南部的主要代表有祁阳话,另一种湘方言的代表为湘乡话。湘方言在语义、词汇、句法上与普通话大同小异,而在语音上和普通话差异较大。研究湘方言和英语的共性及个性对于湘籍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母语迁移理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Lado[1]认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会依赖已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的形式、意义、文化等迁移到目的语言习得中去,且学习者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语言的共性)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语言的个性)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La-do的这一对比分析,指出了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学习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对比分析逐渐被错误分析所替代,以Corder[2]为首的错误分析理论派认为外语学习受普遍语法影响,而错误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语言的标记性理论[3]运用语言共同性理论来分析总结二语习得的规律,解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困难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依据该理论,当母语的某些规则与目的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形成的普遍规律相吻合时,习得的速度就快,反之则慢,迁移是语言学习的辅助手段。而Selinker则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策略,或是一种调解。对学习者来说,其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而是在认知过程中尽快掌握目的语的知识和技能。总之,学习者可以通过分析来比较母语与目的语,利用两者的共同点,加深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两者的不同,提前预测第二语言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避免犯错误和排除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语言的共性与湘方言的正迁移 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似之处促进二语学习的影响称为正迁移。二语习得者在开始习得第二语言时,就会把他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运用到二语习得中,从而加深对所习得语言的理解。母语是学习外语时可以借用的克服外语局限性的一种资源。 (一)语音 湘语言和英语在语音方面有共性,即都有音位和音节。在音位中都有元音和辅音,而在湘方言中表现为声母和韵母。在音节中都有“辅音/声母+元音/韵母”的组合方式,且元音/韵母可以单独成音节,二辅音/声母则不可以。此外,两种语言都有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的区别,句中和句末的语音停顿以及不同的语调,如陈述语调、疑问语调、祈使语调、感叹语调等,且口语中都有连读音变,如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二)语义 词义都有褒贬之分,单义和多义之分以及本义和转义之分,且有词义的演变。例如,两种语言表示“舌头”的词语都有“语言”的意思,如湘方言的“唇枪舌战”,英语的“mother tongue”。在句义方面,词义的组合具有相同的搭配限制,如施事、受事、与事、时间、处所、工具等基本语义格。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句子存在因为指称不同而引起的歧义现象。 (三)语汇 从造词方式上看,都有语音造词法,如摹声造词法、译音造词法、变音造词法等。湘方言的“咯咯(crackle)”、“嘎嘎(quack)”、“喔喔(crow)”、“嗡嗡(hum)”之类的摹声词,“马达”、“沙发”、“拷贝”、“尼龙”之类的译音词,在英语中也存在。从语汇的层级来看,一般都存在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三级语汇单位。从语汇的类聚来看,都有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类义词、同音词、同素词、同构词等。 (四)句法 就语法形式来说,都用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其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就词类来说,两种语言中也都存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以及实词、虚词的划分。就句法结构来说,二者也都存在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此外,在句法变化方面,省略和易位现象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甚至连一些具体的省略、易位规则也是有相同之处的。 三、语言的个性与湘方言的负迁移 与语言的共性相比,其个性则更为明显。在学习一门外语时,由于母语知识而对目的语学习产生负面的阻碍外语学习的影响称为负迁移。按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原有的习惯会影响新习惯的养成,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来说,母语的特性往往会被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大脑中已形成的母语规则会干扰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利进行。负迁移会导致学习中各种错误的出现,增大二语习得的难度。 (一)语音 1 长、短音对应不明显 由于湘方言中没有像英语中i:/i,??/?,u?/u,??/?等长短元音的对立,因此,湘籍学生在发这些元音时,常常会出现长元音发得不够长,短元音发得也不够短,即长、短元音的发音区别不明显。 2 开口度偏大或偏小 英语中的e,湘籍学生多发成ε,ei也多发成ε,而?却常常发成ε,致使读音中不能区别英语中的e和?。 3 舌位偏前或偏后 湘籍学生多把英语中的ɑ:发成前a,舌面后半低元音Λ,也多误发成舌面前低元音a;而英语中元音?(:)多误发成舌面后半高元音r(:);也有少数学生把?发成加舌尖中边辅音l的音,如i?发成il等。#p#分页标题#e# 4 词尾加音 英语单词常以辅音结尾。而湘方言单词主要以韵母和n/ng结尾,因而湘籍学生读英语单词时习惯在辅音后面加元音?,例如,blind/blaind/读成/'blaind?/,bike/baik/读成/'baik?/。 (二)语义在语义方面,两种语言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1 词义不同 两种语言之间具体的词义差别较大,很少有词义完全相等的词,如湘方言的“树”有“树木”、“树立”、“建树”、“树敌”等意思,英语的tree只有“树木”的意思。但英语tree有湘方言所没有的“鞋楦”、“衣架”、“驱使上树”、“上鞋楦”等意思。 2 语义系统不同 各语言的语义系统差别较大。如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很多,英语中就比较少。如湘方言“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英语只用uncle一个词来表示。湘方言的“伯母”、“婶婶”、“大大”(妈妈的姐姐)、“阿姨”(妈妈的妹妹)、“姑姑”(爸爸的妹妹)、“[duòjī]”(爸爸的姐姐)、“舅母”(舅舅的老婆)等,英语都用aunt来表示。 3 词义搭配不同 各语言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如湘方言的“大”,可用来形容声音、风、雨、道路、年龄、手术等等,而英语则分别用loud,strong,heavy,main,old,major来形容这些事物。再如红茶(blacktea),因为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因此称之为“Black(黑)”,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因此称之为“红”。还有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等诸多例子都可以说明湘方言和英语在词义搭配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三)词汇 词汇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造词方式有所不同。如湘方言有叠音造词法,如“猩猩”、“蝈蝈”、“姥姥”等,英语就没有这种造词方式。湘方言有变调造词法,如“少(shǎo—shào)”、“种(zhǒng—zhòng)”。英语没有这种造词法,但有重音变化,如incense(香料['insens]—烧香[in'sens]),present(现在的['preznt]—介绍[pri'zent])。英语的形态造词法很活跃,有很多前缀和后缀,而湘方言的前缀和后缀都较少。湘方言的成语、惯用语很有特色,成语以4个音节为主,惯用语以3个音节为主,而英语一般没有这么整齐的形式。 (四)语法 1 语法形式差异较大 湘方言的主要语法形式是词序和虚词,缺乏曲折形态变化,而英语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如湘方言“他看电视。”没有时态的变化,而英语则有不同的时态。 2 词类不同 湘方言没有冠词,而英语有冠词。 3 语序有所不同 湘方言的偏正结构中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语之前,而英语的偏正结构修饰语有前置的,也有后置的。 4 主语的脱落 湘方言的句子中可以省略主语,而英语不能没有主语。 四、掌握迁移规律,指导英语习得语言的个性是在整个语言集合的范围内把不同元素的性质进行对比提取出来的;语言的共性是以构成语言集合的各个元素的性质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来的。因此,语言的个性和共性互相依赖、互相依存,处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4],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我们要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母语的负迁移,掌握母语迁移的规律,为指导英语学习提供服务。 (一)寻找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利用正迁移母语对英语的习得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语学习者应根据同化理论适当的利用母语,总结出两种语言的共同规律,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母语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 (二)明确两种语言的不同点,避免负迁移作为新鲜事物的英语,学习者对其接受有一个过程。二语学习者应该明白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通过认真分析,仔细观察,多做比较,从而掌握规律。要注重主谓不一致,名词单复数不分,动词时态、语态、冠词滥用,形容词与副词混用,单词拼写错误等平时易犯错误的类型、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适时进行总结和归类,有意识地注意方言中没有或很少出现的语言现象。把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尽量把母语的负迁移缩小到最低限度,寻找实现负面迁移向正面迁移转变的条件。
五、结语 正是因为湘方言的迁移作用,湘籍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有时表达顺利,有时不知所措。语言迁移理论的探讨有利于学习者认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中介语、语言错误类别和趋向、语言学习障碍的原因、语言与环境、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湘籍学生应重视迁移规律的影响和作用,深入研究湘方言和英语,分析和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认识和处理迁移规律,利用迁移规律,迁移心理和思维的形成,防止和制约负迁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