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雪的诗句

咏雪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咏雪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咏雪的诗句

咏雪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19-01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教学概念的形成

使用学具能使学生被动地听变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二、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全方面发展。例如数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子)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不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即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咏雪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使用的必要性人的感受由于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将会出现一种适应,一个腔调讲到底,一种方式讲到头,会使学生的视听产生适应性。在教学中为防止这种消极的适应现象,往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二)如何有效地使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效地使用演示实验、板书、板画等一些直观教具;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注意的分配规律,将知识通过多种载体分散成细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的迅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多种感官以增加信息的来源渠道。

    其次,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它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感觉刺激,影响“第一印象”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直观教具外观是否醒目,摆放是否整齐有序,以及摆放位置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观看等等。解决外观摆放方面的问题要求教师应想到它的使用是面向全体学生,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直观教具放在幻灯下演示放大,如采用有机玻璃或玻璃粘合成的各种拓应槽在幻灯下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实验,如物质的制备(包括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大部分的试管试验、通电条件下的电解试验以及像温度计微小变化等一类的变化试验等等。

    实验证明,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运动的刺激物易于被知觉感受,因此使用些动态的直观教具或将一些直观教具设计成运动的教具而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可将物质的分解化合、电子的转移流向、物质的溶解扩散等制成活动的模型或幻灯。

    再次,还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尽量形成优势兴奋刺激中心,因为它可以带动多种神经的联系,深化对信息的处理机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因此在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形成氛围,避免平平淡淡地使用,为此,教师可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配合使用直观教具,以使学生的感觉达到这一目的。

咏雪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大量调查表明,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怎样传授知识,更需要知道针对具体教学环境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即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决策,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当今教学中,大部分课堂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新型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性教学方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 MBA 教学中采用。20世纪 80 年代,案例教学法开始引入我国被部分管理院校采用,目前主要在 MBA 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并已趋成熟和规范。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全日制高等专业教学中的研究及实践,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如何根据专业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就会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

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过程中会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怎样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取有效途径施教目标的实现。一是针对主题与背景——作为每一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要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二是情境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即使多么复杂,应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环绕主题并凸显讨论的焦点来讲述。三是问题讨论——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课题,要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拓展问题的建议,提出讨论的课题问题,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四是诠释与研究——通过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和解读,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单一的、多个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别比较等,所起到的最终效果。

(1)认真组织,案例精选。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要针对课程与所学某专业的专业特点与社会实际的需要,提炼相关内容的精华,在平常的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案例有针对性和具体的选取,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又可以按照不同章节循序渐进,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涉及若干知识面的案例,由此较为综合全面的案例在实际业务中出现的机率较大应用较广,就更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由专题型案例到综合型案例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案例精选是教师精心课堂教学的必备。

(2)认真施教,巧妙控制案例教学过程。通过案例教学,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在发问中循序渐进,防止按事先准备好的想法,一味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给发言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最后才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因此,科学合理的课堂控制是实现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键,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更高要求。

(3)启发思维、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在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4)精心组织,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案例角色。在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课题中,解决此问题没有最优、唯一的方法,总是存在许多可行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主动、大胆提出不同观点,对问题进行多种解决方法的比较评价,从而选择解决问题的满意方案,让大家参与到角色中去,最大潜力发挥个人智慧,鼓励优先者,促进中间者、抓紧后进者,突破后进者的局限性思维,让他们看到他们在扮演中的重要角色,这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对所学的课程能融会贯通。

(5)加强师生双向交流互动学习氛围,有效的促进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他的答案随时有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则有更大的启发,更加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达到了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目的。

(6)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挖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与学过程中,要课程与现实联系密切,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则由教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将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简化、抽象等加工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没有惟一确定的答案,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应试教育为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职前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案例的三阶段培养模式[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咏雪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围绕课题,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师:拿出你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如纸盒、魔方、数学课本等,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教师演示:用整个掌心摸遍整个封面。)

师摸着纸盒的一个面,并提问:纸盒和纸盒的这个面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纸盒是立体的,这个面是平的。

生:纸盒是长方体,它的这个面是长方形。

师:那数学课本和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回事吗?

生:也不是。

生:数学课本是个薄薄的长方体,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

师:比一比课本的封面与纸盒的一个面,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生:课本的封面比纸盒的一个面大一些。

师指出:课本封面的大小也叫课本封面的面积。你能照样子说一说其他物体的面的面积吗?

生:……

(出示课本上的教室场景图)

师:在数学中,我们一般要把物体抽象成图形来研究。看看场景图中物体的面,我们可以找到哪些形状?

生:黑板面、国旗面、讲台面、课桌面都是长方形。

生:班级信息栏的面是正方形。

生:流动红旗的面是三角形、花盆的底面是圆形。

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所说的平面图形。)

师: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形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们的大小也不同。

师:看来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我们就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概念的形成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简单的操作,从而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

师: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两个平面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再和同学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学生自由选择图形后,涂色。)

(反馈展示比较的方法)

生:我选择的是长方形和三角形。我能直接看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大一些。

生:我选择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我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来比的(投影出示)这样,正方形在长方形内,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出示长、宽都不相等的两个长方形)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好像是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不能确定。

生:……

请利用手中的方格纸,探索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并和同桌交流。

(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数方格法。看到这些方格,你想说什么?

生:我发现,用数方格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这些方格的大小是相同的。

生:也就是说,用这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方格。

师:这些同样大小的方格其实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

三、概念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

1.及时巩固应用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练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练习。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而更多的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出示习题:

生:我是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面积大小的。

生:第1行第1个图形里面包含14个方格,第2个图形里面包含12个方格,第3个图形里面包含14个方格。

生:第2行的梯形里面包含16个方格。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梯形里面有14个整格,还有4个不满的整格,它们正好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一共有16个整格。

2.注意概念的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内涵相近,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混淆,如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组织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师出示习题:

这个长方形被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的?

A.甲和乙的周长相等;B.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小;C.甲和乙的面积相等;D.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小。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

生:我认为乙比甲大。

生:不对。你没有说清楚是周长大,还是面积大。

生:我认为甲和乙的周长相等。因为周长是指围绕图形一圈的长度(随即学生上台进行演示甲和乙的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么甲和乙的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乙的面积比甲的面积要大一些。(他也上台进行了演示。)

生:我是这样想的,把这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一下,我发现甲的面积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要小,乙的面积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要大,所以乙的面积比甲的面积要的一些。

师:说得真好。

师:通过这个题目,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认识了长方形面积的含义。

生:我知道周长和面积这两个区别,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咏雪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具;学具;实验教学

如今,教具、学具常被很多老师所忽略,他们习惯用多媒体课件取而代之,当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是传统的教具、学具就派不上用场呢?是不是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土教具”就没有用武之地呢?我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传统的教具、学具都应该继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一席之地,继续发挥它的光和热。尤其对于农村村小来说,“班班通”还未完全普及,多媒体教学就很不方便。因此教具、学具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运用教具、学具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教具、学具感到新鲜有趣。运用教具、学具教学、实验、探究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聚精会神地从各方面去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地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课前让学生制作长度不同的小棒,分别涂上色。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搭成三角形,并分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3根小棒的长度,同时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操作结束,在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然后质疑:不能搭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后并讨论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下就不能搭成三角形,最后通过教师总结以加深知识的印象。这样教学就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容易接受得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灵活地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懂得实践才能出真知,为拓展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运用现有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具、学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自觉、主动有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运用教具、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还得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因为小学生的形体认识少,空间观念淡薄,也是老师教学中最伤脑筋的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多媒体教学虽能演示几何形体的特征,但仅停留在层面上,学生缺少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能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先直观感知,再通过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和方位观察、分析、比较,有利于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学生空间意识的逐步形成。尤其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具和学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对于单纯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学生能够容易用公式计算。可一旦出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分割与拼合”等问题时,通过它们表面积的增加与减少,来求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对于这样的题,学生感到特别棘手,究竟增加或减少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头脑中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空间意识,怎么办呢?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学具―― 一般长方体、特殊长方体与正方体,随时让他们“拆一拆、看一看、分一分、拼一拼”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和实验,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地参与学习,让图形的展开、分割与拼合在头脑中形成印象。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学生的空间意识也就易于形成和巩固。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教具、学具操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让学生认识、了解、探索并掌握我们现实生活空间,逐步形成理解空间和把握空间的能力。

三、运用教具、学具操作,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化难为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复杂,条件隐藏题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遇到这样的难题,如果教师一味地硬灌,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难能真正消化,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教学,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自己悟出解题规律、方法和道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遇到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里面蓄水5.5升,现将一个苹果完全沉没水中后水深15厘米,求苹果的体积?”学生从题意上看,苹果是什么形体不清楚,要求出它的体积也就无从下手。看到学生束手无策的表情,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自己反复操作观察。接着,我也拿出已准备的教具进行多次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观察中就会渐渐明白,现在15厘米水的体积实际就是5.5升水和苹果的体积,只要求出现在15厘米深水的体积再减去5.5升水的体积就求出苹果的体积了。这样,看似非常困难的问题在演示操作中化难为易,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自制简易学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通过实践操作,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儿童脑里的智力活动。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偏重"动脑",创造性地动手较少,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然而我们通过自制简易学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这种思维能力物化,使动手动脑更加协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圆柱的表面积”时,课前让学生各自准备A4纸两张。课上让学生利用手上的A4纸做出尽量大的圆柱。这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然后质疑: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大?为什么?这两个圆柱的侧面积又怎样求?学生通过自制圆柱的动手操作便明确: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因为都是同样大的A4纸,此时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教师紧接着进行演示,让学生彻底理解圆柱的侧面积。随后继续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师引导: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学生动手制作后争先恐后地回答: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我接着质疑: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哪一个的表面积大?为什么?此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思维活跃的学生迅速得出: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它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这里应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做成的圆柱的表面积大。随后又质疑: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就这样用现成的练习纸,以自制学具的形式做出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学生对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知识的思维活动。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老师感到轻松,而学生还有点余兴未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简易学具,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趣,又对自己地制作充满成就感。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