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汶川地震的记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赵亚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内容提要: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作者曾经在“重走中国西北角”的行程中途经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区,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那里的风土人情、秀美山川。地震之后,作者又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重回故地,当日人文荟萃、景致独特的川西北已是满目疮痍,只有在今昔图文的对比中,让昨日重现,还原真实的川西北。
地震前后的强烈对比,震区人民的坚强意志,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让我们对这片不曾关注的土地有了特别的记忆和情怀。正因为如此,我们将本书有限的收益捐助给北川中学“上学之路计划”,以表达我们对采来的无限希望。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书,是对受灾严重的川西北最好的纪念。
拓展阅读:
越亚辉,《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记者,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参加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曾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抢救重伤员,赴印尼班亚齐采访印度洋海啸重灾区,跟踪2005珠峰测量行动超过百日……
《不哭》
申赋渔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由18个新闻故事组成的书稿。他们,大多数是不满18岁的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们,被定义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然而,他们在弱小的生命与渺茫的未来中,却仍然保有自己的梦想。正是这些梦想,让他们拥有着继续生活、前行的力量。有梦想,就有希望。
本书为我们展开了这个时代挣扎于贫困生活中的少年群像的感人故事,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这力量来自这些故事本身的奇异和书中包含的强烈悲悯之心。
推荐理由:
同情不幸,珍惜已有的幸福。
【论文摘要】:现场直播报道逐渐成为彰显电视媒体特色和优势的信息表达方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以权威核心媒体为代表的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现场同步直播报道,在传送地震现场信息、动员社会援助、普及救助知识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现,本文以此为例,分析电视媒体竞争力的突破所在。
现场直播,在电视80年的历史中,已经从体育比赛扩展到各个领域,演变为告知重大事件的一种常规手法。但即使如此,在这次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直播报道依然给电视、给特定电视媒体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回顾电视发展史,往往是一场对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成就了一个媒体的名声与长远的影响力。海湾战争与CNN,抗击SARS与CCTV新闻频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所做的成功的直播报道,往往就是奠定其影响力的基础。
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为例,分析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报道在新闻的时效性、影响力、舆论动员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建国以来最大强度的自然灾害使整个中华民族面对空前的救援考验,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采取紧急行动,自觉的及时打破常规版面,推出持续性的全天候大直播,直播不仅迅速、全面、丰富、深入的报道了抗震救灾全程,推进了捐助支援、恢复重建的进程,其自身的创造性举措和突破性变化也为中国电视史的发展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舆论将这次直播视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称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增强了播报手段和组织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们对报道理念、传媒特性和运作规律产生了新的认识,所有的传媒人通过这场考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一、迅速启动、及时反应,做足“新”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7分钟左右,即14点35分左右,北京始有震感。有震感后11分钟,14点46分,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2日14点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这条消息在通过通讯社新闻系统传递给媒体用户和非媒体用户的同时,也通过新华网和新华短信,发给了成千上万个受众。14点53分,新华社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而电视媒体中,CCTV在15点整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15点20分即开出了直播窗口,开始了没有结束时间预期的现场直播报道。[1]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特性,在汶川大地震中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是检验传媒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历史契机。以中央新华社为代表的权威媒体了包括震中、震级等要素的相关消息,提供汶川孤岛的信息和照片,掌握第一时间的权。CCTV在启动现场直播后进行的高强度、高流量现场直播报道,使官方媒体握有了现实领导权,这种对媒体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的直接检验使电视媒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电视可以打破常规版面的应急性能、新闻现场声画同步的直观感触、表达手段的多元化发展(连线前方记者、滚动字幕、邀请专家进演播室)都体现了电视媒体在直播突发性事件上的成熟化倾向。
二、以情动人、用事实说话
在传达灾区现状、提供救援信息方面直播平台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互动平台,在此次直播中权威媒体打破了以往邀请熟悉宏观减灾情况的专家参与直播的惯例,更多的采用了邀请参加过地震和其他救灾实践的专家,在演播室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救灾方法和防疫措施,除了提供给观众与灾情有关的背景和进展之外,还提供给救灾人员和灾区的干部群众相关的实用知识,影响更直接,效果更明显。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种动员令如果没有事实的支撑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主持人、现场记者的潸然泪下、部队官兵和医生为赶赴灾区救援而长途跋涉、社会各界踊跃捐钱捐物、亲民爱民的党政领导亲临一线指挥……这些鲜活的画面通过直播传入千家万户,胜过一切语言。
如四川卫视的《紧紧握住的手》,用比较大的篇幅报道一个获救的小女孩,获救后就是不松手,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她才展示了手心里面的2颗解放军的帽徽,在被埋在废墟之后,营救她的解放军是她最信赖的人。整个报道围绕握住的拳头展开,特写非常细腻感人,立意也很高。[2]
5月12日到14日的收视率统计也充分反映了受众对直播报道的兴趣和依赖。据AGB尼尔森统计,东方卫视做了全天直播后,5月14日18点30分东方新闻的收视率上升到2.8,而平时这一个时段1都不到。再以5月18日AGB尼尔森对上海电视市场各频道收视率及占有率(18:00-22:59时段)的统计为例,当天晚上,东方卫视18:00-19:30做的是抗灾直播报道,19:30-23:58转播的是央视的赈灾晚会。由于全天直播的效应,当天晚上的东方卫视即便转播央视的赈灾晚会,仍然留住了大量观众,收视率保持在3.0左右,在没有抗震救灾大直播报道前,东方卫视晚间的收视率一般在1上下。[3]
这次现场直播的显著之处就是在于将信息的搜寻、选择、组合等等直接展现在传播行为中,与报道同步进行,观众可以与主持人一起急切的搜寻信息,一切与现场完全同步的模式更加具有冲击力、感染力,体现了直播的价值和影响力。一般的报道模式提供的只是信息碎片,而在突发事件的特殊背景之下,人们不满足于传媒把信息碎片整合好后再提供,哪怕是细碎的信息碎片,只要它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戳来,受众愿意与寻找信息的进程同步,在接收信息中自行组合,个体判断,高流量的现场直播报道更容易成为受众的第一信息源。
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体现解释能力的方式确有不同,平面媒体需要更多地采用分析报道、深度报道、观点报道、评论等等方式,而电视现场直播报道融多种因素、手段于一体,以特有的方式体现解释能力。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报道,是这次直播报道中延续时间最长、涉及现场最多、技术含量最高、关注度也最高的。从最开始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堰塞湖是什么,到后来发现是一号危险的次生灾害,人们关注能否人力干预处置、如何处置;从期望专家和工程人员可以乘直升机上堰塞体,到紧急时刻1800人背炸药连夜爬山;从最初的开挖与爆破两个方案,到后来泄洪道挖成后,4个将军又上去增加处置措施。惊心动魄的20多天里,这一连串事件交替变化,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报道,把报道有什么与解释是什么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图表、解说、现场、专家介绍等方式,不断地说明、解释。既报道了正在解决的进程,也有效地回答了人们心中的疑问。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报道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应急动员过程。有这样的报道,不仅使应急撤离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全国、全世界都同步看到一个奇迹的发生。[4]
三、前所未有的舆论总动员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5]
“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或“Mass Mobilization”),实际是指社会学中的群体有组织地集聚和运动的现象。人员有组织性地调集和运动,这正是应对突发事件时所需要的社会过程。在形成这种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实际上,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舆论动员就是指为了实现迅速解决危机的目标,通过舆论传播的方式,影响、调动、组织大众及其他社会资源参与和行动的过程。[6]
为了集结最广泛的群众力量,许多电视台都设计了与受众进行互动的环节,捐款信息通过电视字幕滚动播出,短信平台上也不断的播出来自观众的声音。“危难时刻,普通人之间的彼此关爱,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没有条件可创造条件、没有常规可以独辟蹊径,只要我们勇于担当,只要爱与责任同在,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以生命的名义我们心手相连,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早日康复,让我们早日行动,让我们拿出勇气、和衷共济,共度难关”。这些质朴、真诚的话语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普通民众,在这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精神鼓舞之下,中华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坚强和凝聚力。
汶川大地震期间全国各大电视台相继进行的现场直播报道开启了真正的同步传播之门。 当电视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能迅速做出反应,并自如地运用全天电视直播,这既反映了中国电视媒体的不断进步,同时反映了中国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应急反应能力在不断提高。大灾面前,媒体的力量也很强大,它将为全民动员、抗震救灾提供很好的宣传和激励,同时也给今后突发重大事件的媒体应急反应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2、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3、陆志坚:《为集体“失踪”的房产企业感到耻辱》,光明网2008年2月14日
4、濮端华:《论战时舆论动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廖卫民:《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新闻记者》,2008年3月
6、苏晓洲:《唐山13农民“侠客行”》,《中国青年报》2008年2月17日
7、吴开松:《当代中国动员机制转化形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
8、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9、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专著: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2]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3] 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4]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大家好。我叫陈楚昭,是地理学院08级新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奥运精神,彰显西大风采。
2008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深深刻下永远抹不掉的记忆――――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校体育学院2006级学生张亚雯,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和队友摘得羽毛球女子双打铜牌。为西大赢得荣誉,彰显了西大的风采,使我对西大向往至极,特别是亲临“滔滔嘉陵江巍巍缙云山”边的西大,亲身感受“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西大后,我在心里告诉自己-----选择西大我无悔。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哀痛。但我们相信,太阳,会在废墟上升起;心灵,会在阵痛后新生;祖国,会在灾难中成长。在高考完填报志愿时,我在我的第一志愿郑重地写上“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几个大字。家人疑惑,朋友不解,老师相劝,我毫不犹豫。汶川大地震,让我知道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该选择什么。学习地理科学,探究自然奥秘,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追求。我热爱我的祖国,我深爱我的学校,我更挚爱我的专业。我大声呼唤-----选择西大我无悔。
那一天我们正在上数学课,张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关于小数的组成,忽然间“地动山摇”,张老师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我们还没反映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是张老师第一个反映过来忽然大声的对我们叫到:“快跑!是地震!去厕所躲起来!”过了10秒钟还在地震,张老师就叫我们;“快下楼跑去操场!”然后我们迅速的跑去了操场。当时全校的班级都聚集在了操场!在那瞬间我惊讶了!过了5分钟妈妈就来到了学校接我,当时妈妈都吓坏了,那时候我都还不知道地震有多么的可怕。。。
在那之后我们全家都在电视上看到了汶川,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有多么的可怕!房屋连续不断的倒塌,公路、桥梁、一切的一切都被那场无情的地震都摧毁了!许多儿童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多少人因为来不及躲地震而残废,甚至失去了生命!这时我才知道地震是多么的可怕。
那时我还在地震上看到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部队进行救援,每个国家都开始为我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还有些国家为灾区进行了捐款,我们家也为灾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作家钱钢2006年再版《唐山大地震》时,重新撰写了序言,开篇是:“本书所记录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忆;而突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一语成谶!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后,当人们突然想起唐山大地震时,汶川大地震已经刷新了1949年以来中国地震史的纪录。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速报震级为里氏7.8级。六天后的5月18日晚,又把震级修订为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11度,重灾区的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500万。截至5月23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55740人遇难,292481人受伤,失踪24960人。
汶川大地震,其强度、烈度,其灾害的广泛性、复杂性、叠加性、破坏性,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在整个21世纪,它注定成为一次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和所有国人一样,《财经》编辑部同仁在巨灾不宣而至的瞬间,也曾感到茫然、迷惑、无助。惟有受职业责任感驱使,立刻派出第一批记者,在当天傍晚登上班机,飞重庆、转成都,连夜奔赴震中。
由于公路中断,第一批记者一行三人,途中辗转两天,终于在5月14日夜,徒步进入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此后,编辑部又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记者,陆续抵达绵阳、北川、青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用文字、用图像、用声音,更用心灵,记录了灾区的日日夜夜。
在报道的过程中,不尽的悲哀和泪水为汶川奔流,语言的苍白已无力描述大自然的子民所承受的创痛。造化弄人;巨灾提醒人们必须重新设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让人们知道,应该如何以一种悲悯之心,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
与此同时,我们亦深知,媒体的责任是迅即发现新闻,告之公众,并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上思考现实。巨灾发生后,从政府到民间的反应,都体现出民族的进步和文明的生长。古语道:“多难兴邦”,但惟有由激情而反思,由反思而行动,把整个社会向善的愿望通过制度的演进引入固定的轨道,我们的进步才会是真实的、可持续的和可复制的。当挥别过去、创伤平复,灾难于是会成为民族复兴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