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品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范文第1篇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政治教师在思想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情感教育贯穿思想政治课的始终。

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产生了隔阂、矛盾和冲突。结合多年来班主任经验、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我在思想政治课关于“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方面开展了各项活动,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心声(说)、理论与体验(洗脚)、理论与总结(听后感)相结合,使感恩父母的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开展几年,总结几年的经验,学生与父母关系融洽了、理解了、沟通、“代沟”减小了,真让人感动。

1理论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十月怀胎的生命孕育,到出生后的怀抱哺育,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我们的生命成长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父母都倾注了无限深情和关爱,付出了无数心血!因此,我们要孝敬父母。

1.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首先,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游子吟》、《鲁冰花》、《摇篮曲》、《两地书、母子情》、《感恩的心》等这些歌颂父母对子女之爱的诗歌、歌曲饱含深情,催人泪下,充满感激,我们由衷地高呼:谢谢父母!

其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乌鸦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义,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能忘怀,一个学生这样记述:“在一个闷热的夜晚,狂风暴雨的突然来袭,一个女孩经不住这样恶劣天气的考验,被病魔缠身,十分难受。就在这时,妈妈温暖的大手握紧了她,抱起她,顶着暴风骤雨,伴着雷鸣闪电跑向医院。雨淋在妈妈身上,但那个小女孩却没有淋到一滴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她康复了,出院了,回家了……”

再次,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尊老、敬老,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和做人的基本准则。

最后,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一般都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不愿因自己的过失、错误累及父母、家庭,能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反之,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往往也不能处理好与亲友、师长、同事、组织的关系。

1.2怎样孝敬父母?

通过孝敬父母原因的教育,我们会深深感受到孝敬父母有多重要,针对这一结论,大家一致赞同,但如何孝敬父母成为我们行动准则。

首先,孝敬父母,就要从语言上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其次,孝敬父母,就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最后,孝敬父母,就要赡养父母,我们长大后,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1背景:进入期末复习,学生积极性减退,纪律下降,学习懒散,回家不听父母话,逃课,请“病假”等现象严重。

时间:2012年6月21日

内容:纪律、学习成绩、期终考试、父母子女关系等调整。

年级:初二

学习状况:中差生,中小学毕业语、数入口100分以下20人。

人数:28人

形式:家长会集中与分散;集体与个人。

操作方法:

班主任提出目标(家长会)——家长与学生交流、沟通(必须结合实际,交流原则:平等式、朋友式)——制定计划(书面):1、各科达到的分数;2、纪律要求;3、父母与子女情感交流。——三周后,顺利期末考试——反馈:21人超过预期学习目标,占78%;7人未达到目标,占12%。

总结:通过本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使父母与子女关系达到和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过后一位家长深情地说:“她的孩子勤快多了,会擦地板、洗碗,交流的语言多了,误区少了,作业虽有错,但能自主完成。返校时还会与父母道别,抽背书也乐意了……”,“老师,你用什么魔力使她变乖的。”实际上,这里的魔力就是情感的力量,这次活动能顺利开展并达到好效果,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懂“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的理论基础上。

这次活动,使学生能有感而发,思考的基础上,当着老师的面对家庭说心理话,说出自己的心声,达到了情感与行动的统一,有的学生声泪俱下,场面感人,值得再次使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3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情感体验(洗脚)活动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为了培养学生亲情、感恩的心,我布置了一次“洗脚”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与父母之间的默契、情感的升华达到一定境界。活动记载:2012年9月8日晚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晚上,因为,我要给我的妈妈洗脚。当时,妈妈坐在凳子上,我说我要给她洗脚时,我有点儿紧张,妈妈也似乎有点惊讶。她问我为什么给她洗脚,我向她说明,小时候你经常给我洗脚,到现在也该我为你洗脚了。于是,我用洗脚盆接了一些冷水,放在妈妈面前,又用水勺子从锅里取下适量的提前弄好的热水倒进洗脚盆里。我让妈妈把脚提起来,然后,慢慢地把鞋脱下,又把袜子也脱下了,说真的,看到这双已经很旧的,甚至有几个破洞的袜子,我真的有些难过,我难过自己的妈妈没有我的同学的父母穿的好。于是我开始洗妈妈的脚,边洗还边问:“妈妈,水烫不烫、舒不舒服?”似乎我就是大人,妈妈就是小孩一样,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洗着洗着,我再次坚定我的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我的父母,让她们吃饱穿暖!”不久,我洗完了,我又用一张脚帕擦干了妈妈脚上的水。这一次,我真的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

——选自一个初二学生的情感体验

“树欲静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活动使父母与子女在心灵上有了更多的交流,孝敬父母要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有爱你就说出来

感恩教育,需要我们付诸行动,现代学生对爱父母的话可以心里说,在信里写,但我是采用课堂,由全班学生作见证,大声说出你对父母的爱,想说你就说出来。活动开始,同学们纷纷举手,下面是一些他们说的摘录:

王珂:“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脸色通红)

陈新宇:“老爸,不要经常穿凉鞋,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老妈,不要长时间穿高跟鞋,对脚、对身体都不好。”(小大人模样)

廖国俊:“对不起,爸爸妈妈!”(酸楚地)

唐晓苗:“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我爱你们!”(真诚地)

郑晓火焱:“妈妈,您辛苦了!”(深情地)

陶沿金:“爸爸、妈妈,我长大后,我会报答你们!”(有力地)

…………

课堂气氛非常凝重,利用此时的情境,录音机响了,“妈妈,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你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思想品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 新课改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思想品德范文第3篇

虽然教了很多年的思想品德课,对这门学科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但一些问题一直萦绕心头,不得其解。例如,不少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不感兴趣。有学生觉得学了也没用。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习并且执行了市局提出的“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达标”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后,困扰心头多年的问题才迎刃而解。

一、“变”学习方式

“建构式生态课堂”提出的“先学后教”的概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前先‘学’,而且这里的学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也可以在课外学;可以在书本上学,也可以在生活中学。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学的方式越来越多,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例如,我在讲解八年级思品上册第四课第三框《孝敬父母长辈》时,让同学们预习一次特殊的作业——即尝试给父母洗一次衣服或洗一次脚,从这些特殊的作业中让同学们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课前‘学’过这些内容后,老师再作简单点拨,同学们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

二、“变”课堂结构

“建构式生态课堂”提出的“合作探究”的概念,打破了单纯追求学生道德认知的完善,将一套又一套的做人规范、伦理道德在学生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单方面地灌输给他们的习惯做法。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摆起了花架子,学生在华丽多姿的影象背景下,一会儿演小品,一会儿搞辩论……场面热闹非凡,却是“流水匆匆水无痕”,并没有给这些忙忙碌碌的学生留下很深的心灵印记,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与老师合作。于是出现了学生在教师面前“说得很好”,课后“什么都忘了”的现象。况且,现在的学生“悟性极高”,他们懂得如何去揣摩教师的意图,如何按课本要求的道德标准来发表高深的道德见解,如何去说一些讨人喜欢的假话、大话和空话。于是,思品课上的种种假象迷乱了教师的眼。殊不知学生没有吐露内心的真言,用“美丽”的语言装饰着自己。一堂堂思品课成了教师当导演,学生为演员的“表演课”。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见风使舵”的坏习惯。学生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成了一个个“双面人”。例如,以前早读课,进教室时常会看到有些学生在面前放几本书,哪位老师进来就看哪位老师的书等不正常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抑制课堂上种种假象的滋生呢?笔者认为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真心实意地去感受,真心实意地去表达,真心实意地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这样,思品课才能焕发出最真挚的人性之光。

三、“变”师生关系

“建构式生态课堂”提出的“展示交流”的概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假如还是让教师一个人独自表演,一统教材,教育学生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解惑”只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困惑:该听尊师的,还是在社会实践中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们有些老师为了增强说服力,往往会给学生讲一些故事,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楷模、先锋都是至善至美,能为国为民牺牲一切。他们的身上似乎没有缺点。于是,有的教师试图引导学生成为这样的“圣人”。可是学生在实践中感到目标遥远,再努力地“跳”也摘不到“果子”,还不如趁早放弃!而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实践得到的一些感悟让他们展示出来,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感染力,效果自然要比教师单纯的说教好得多。所以,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展示出来,不管对与错,都应受到尊重,都应给予引导。

四、“变”课堂效能

思想品德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中考复习 知识体系 答题技巧

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中考指导思想是"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根据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科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考查基础知识。二是贴近生活。三是能力要求层次化。四是灵活、思维模式开放化。因此,如何搞好中考思想品德的复习备考工作,是每一个初三思想品德教师和初三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课标不作要求的可不复习或不作重点复习。《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及知识点要求更具体和仔细,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规定要识记、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复习时一定要覆盖,还要将《考试说明》要求培养的能力目标渗透其中。我们在复习时,要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相结合,对《考试说明》要求的而《课程标准》中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告诉学生。在教学中能放手的低层次要求的内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对理解和要求掌握的内容要下功夫,探求规律,引导学生学活学透。

二、夯实基础,拓展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提高和升华。在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抓住基础知识,经过细致的系统的基本知识复习,使学生对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把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加以整理,加强练习掌握。就初三复习而言,第一轮复习可按章节梳理知识点,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以点带面,把各个表面无关而实质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这样,才能在考试时迅速、准确地从课本中选取相关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提高自己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在讲授初三内容时,采取边讲新课边回头复习的方法.讲完一课和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共同复习,讲完一单元再回来和前面的单元一块进行综合复习,这样在练习中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为解答综合题早做准备。

三、密切联系实际,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无一例外地都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生活的命题,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不但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既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在这一环节中,教者必须对国内外重大时事有较高的敏感度并具备教科书、学生实际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的能力。复习实践中,首先是选好热点时事。我通常选择以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法与诚信、高新技术、资源和能源、"两会"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和在本地、国家影响较大的民生问题为背景材料,设计情境新颖、内容广泛的题目,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爱自己及身边的生存环境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以考查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平时要多关注国内外和本地的热点大事,研究它是否和思想品德有密切的结合点,善于捕捉其中的知识信息。这一步我尝试运用两种方法:第一种:老师在课堂上列举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材料中所体现的课文观点,通过老师启发、学生个别回答、全班同学评价、归纳等模式完成。师生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第二种:让学生通过《中学生时政报》等途径尝试找材料,同时尝试让学生对自己所找的材料进行设问并作出回答。学生对此模式很感兴趣,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时事材料,能提高时事选择时的得分率,通过设问,学生初步体验到出题者的思路;通过回答,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熟悉,更牢固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又能体现新教改的学生主体学习精神。这种尝试,同时也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复习效果。

四、注重答题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重视能力的立意是中考永恒的主题。思想品德试题在考查理解、分析、判断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科语言表达能力。从历年中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考生答题中存在一个严重的情况: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有些考生习惯于照搬教材现成的结论,对设问中的限制条件或题目导语视而不见导致答非所问或泛泛而谈;有些考生则抓不准材料的主题和中心,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薄弱,不能根据题目所提供材料的主题与所学课本知识有机联系、整合而导致分析不全面,挂一漏万或就事论事。在复习阶段要加强对学生各种题型的专题训练,加强解题方法特别是审题的指导,给学生指明答题的思路,明确每一类型题目在回答时的要领。

另外还要注意政治开卷考试解题技巧。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我省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试卷命题指导思想是把政治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重视对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彻底改变了以前老师"满堂灌"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和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才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中考政治试题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探究实践题等,解答这些题型是有章可循的,例如在解答探究实践题,这种题型实践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概括和归纳能力、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此类试题的一般性解答要求是:①首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与实践,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焦点等,熟悉和掌握各类实践活动的方法和程序。②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③要审明题意,按要求作答。④要回归课本寻找知识的落脚点。⑤设计的活动方案或步骤要切实可行,讲究实效、鼓励参与、有所创意、力求完美,具有性、开放性和逻辑性。

五、研读近五年的中考试卷,编织中考试题网,精讲多练

除了利用教材编织知识和能力网外,编织好近年的中考试题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复习的方向和思路。可以说,最有效的中考复习,是熟悉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当年的中考卷会或多或少地受往年本地试卷或其他地区的影响,因此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掉以轻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精选习题,系统整理,反复筛选,加强习题的典型性,以一当十。

此外,中考临近时,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考前调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让学生能正确对待考试,以平和、放松的心态迎接中考,在中考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范文第5篇

情感体验;主体作用;教学氛围;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82—01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显得活力不足。笔者认为,要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主动践行课程理念,组织学生进行演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不该是脱离现实生活、灌输式的说教课。思想品德教师应注重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现实生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了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学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对教材观点的理解抑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到困惑的事情。演讲的形式由学生自己选定,可以是单纯的演说,也可以运用图表阐释自己的观点等。对于学生的准备工作,我则给予了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并及时地进行评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发挥语言艺术功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1.教学语言要富于感染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为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积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快速地进入了学习新知的状态。如,在讲授“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使他们获得了对“爱”的初步体验。然后,我给学生讲述了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女生命的故事。很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如何与父母相处。通过讨论,他们对于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及与父母和谐相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讲解要具有趣味性。思想品德教材涉及的概念、原理多且较为抽象枯燥,倘若教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但如果教师的讲解具有趣味性,能够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讲解要贴近学生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讲解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珍惜学习机会”一课时,我采用了下列材料进行导入: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国务院妇女儿童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现在中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失学率是9.3%,也就是说有近200万农民工子女失学。如此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新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合理分组,并组织他们进行小范围的交流和讨论,使其做到畅所欲言。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实现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话语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弱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情况会怎样呢?有些教师担心,在课堂上向学生“示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释疑解惑,会显得自己没学问、水平低。但事实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示弱”,会使学生拥有一方“用武之地”,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