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自然的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庄子说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自然孕育了人类,同时也孕育了万物,万物皆有生命,但是人类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完全这样认为……
人类处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创作了艺术,艺术对自然的描绘称谓风景画。传统的风景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人们对自然的重新认识,自以为是世界主宰者的人们从而对大自然进行肆无忌惮地开发利用,甚至破坏与掠夺,使人类共有的家园遭到无法平衡的损伤……
森林的破坏,沙漠的延伸,大气的污染,草地的缩少,资源的耗竭,能源的危机,物种的灭绝,水土的流失,生物圈的混乱……人类已面临难以破解的困境。如何面对自然?自然与人是怎样的关系,这给当代风景艺术提出了不容回避的问题,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富有极强的精神指向与价值取向。它的思考给艺术家带来极大的困惑。
老子讲过“万物莫不尊道”规律是天然的法则,是不可违背的,人是万物的一份子,倘若人类不按自然规律法则办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老子也曾提过“道法自然”,这绝非是对自然的模拟和再现,而是指出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中所揭示的规律,自然规律在行事中传播显示各方位的种种信息,艺术家应从中启悟天机,激发热情,关注有关美学方面的诸如:秩序、空间、节奏、虚实、结构、构图、色彩、光影等各种因素,所谓吸取天地精华,引发艺术灵感,我国大画家石涛说过“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子神通而迹化也”。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强调自然景象与画家心灵交融互渗,从而形成风景映射的境界。
要成为一名风景画家就不能离开大自然,只有通过自然才能表述艺术家的情怀,只有身处大自然的环境中,拿起画笔用我们的思想、情感、技能,将颜色在画布上与自然沟通时,我们才能对自然的精神真正有所了解,实地写生是接近自然的最好途径,我们要坚持写生,大自然是艺术家最好的教师。
人的均衡食物十分重要。人所吃的包括了动物、植物(含水果)。归根到底,所有食物的组成元素都来源于土地。但是,自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使用了化肥而不用人畜粪尿之后,人类主要食物来源的耕地便逐渐变质了。最显著的表面现象是,化肥、农药和工业污染不断增加了有毒元素,因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所以也经常听到一些声讨之音。然而,笔者认为更加严重又极端隐蔽的祸害是,耕地里对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有用元素,很多已经是逐渐减少了。虽然化肥、农药能使田螺、鱼虾立即毙命,但对于大块头的人来说还是不会立刻就怎么样。可是,深藏不露的暗箭才是人类真正自我灭绝的致命毒招哩!当然,耕地逐渐变质恶化的状况并非中国特有,应该是世界性的。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比较密集,耕地恶化趋势就可能更快些了。请大家细想一下,人吃进去了健康所需要的11种宏量元素和十几种微量元素,排出了吸收不完和分解了坏死细胞所汇集而成的,几乎同样数量的各种元素(出汗另排走少量东西)。人吃了一辈子东西,到头来也还依然只有一具身躯,这就说明了吃进的和排出的在物质元素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在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古代农夫都勤劳地将人畜粪尿作为肥料,当成宝贝一样,完完全全地归还给了耕地,所以生态平衡也就自然而然地维系了下来,几千年都一直保持着生态的良好状况。在那之后,却因“科技进步”反而逐渐将生态平衡的链条切断了。显然,这是人类缺少对于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智慧所做出的无知和不文明行为。虽然人类自己以为是“科技进步”,但实际效果无异于制作冰毒等,所不同的只是化肥的祸害十分隐蔽而已。长此下去,实在是等于人类不断在为自己慢慢地深挖坟墓啊!
二、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的生态平衡逐渐断裂的原因
二十世纪50年代至今正好已经60年了。在60年前的岭南水稻田里,到处是田螺、鱼虾、青蛙,那是原汁原味的生态平衡。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之后,生态平衡的链条就逐渐断裂了。今天,农田里不仅再难以见到田螺、鱼虾、青蛙之类,而是土壤板结,害虫肆虐,农作物变种,必须不断更新品种才能有较好收成。为什么生态平衡的链条会断裂呢?怎么能归罪于化肥呢?我们先看看化肥使用前后的突变情况就可以明白和信服了。笔者从小经常跟随着自己的老农父亲到田里干活,直至解放后的合作化,自己便成为农活里手,样样能干,也知道了不少田间事。记得那是在六十年前,也正是在农村合作化的过程中,突然听说是新出了“肥田粉”啦!买一小点(可能一两斤吧)就可以像撒胡椒粉那样肥上一亩田,何必那么辛苦地肩挑粪肥水下田呢!唉!人就是天生有懒根,能舒舒服服过日子,谁会不要呢?化肥的效力也确实厉害,既保住了稻谷照样收成,又养懒了人,却把田螺、青蛙、小鱼、益虫……,一概灭绝。记得开头的一两年,凡是施过化肥的田就见不到田螺了,田里倒是多了许多空的螺壳。几年后,几乎所有田都不见田螺了,也没多少小鱼被晒死,又没多少田鸡可捕捉了。后来便是害虫肆虐,夜里到处挑灯捕虫还顶不住。当然啦!没了益虫,害虫不凶残才怪哩!于是呼,生产队全面喷洒了“敌敌畏”。再到后来,又听说普通农药都不灵了,便开始用了什么“1605”,据说是德国法西斯发明的。那东西很毒,自告奋勇去喷洒的人,大热天里也要全身长衣长裤,包头裹脸,干一天就可以得到好几个工分哩!上面已经讲了化肥的三大“功绩”:代替了粪尿肥,养了懒人,灭绝了鱼虾和益虫。可是,更加根本的是,土地都变质了,板结了,哪里还有什么腐殖质可言呢?以往收割早稻时,一脚踩下去就“咕咕”响,直挤出了很多气泡。现时的稻田里,脚踩下去,既无声息,也硬邦邦。从此,害虫越来越猖獗了,农药越用越多了,生态平衡的链条断裂了!
三、现代人的所作所为等于逐渐使自己毁灭
悲呀!养活健康人需要均衡的营养,要庄稼长出好果实也需要充足的多种物质元素嘛!几十年都只凭借着那么一点儿化肥,土壤里哪里还有那么齐全的有益元素呢?恐怕化肥的这个“功绩”才是最“伟大”的吧!虽然化肥、农药等对人体也确有些直接的毒害,但如果体质好,内脏功能好,身体就会自己解毒、排毒。可是,如果人得不到均衡的营养,找不到必须的物质元素去制造和替补躯体和各种器官的特殊细胞,躯体和器官功能就日益下降,哪里还有什么能力去解毒排毒和抗拒疾病呢?不病才怪哩!当然,只要氮、磷、钾三种化肥充足,稻米、小麦、番薯……,一切庄稼照样生长,也有收获。问题是想要地里长出怎样的食物,又要吃食物的人长成怎样的人。健康的人体需要11种宏量元素和十几种微量元素参与新陈代谢,天天要制造出各种新细胞去替补老死的旧细胞,每天都在消耗掉各种元素。目前的农业情况是,化肥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光合作用使作物生长,又从水和二氧化碳得到了氢、氧、碳三种元素。所以,作物能长期得到的就只有氮、磷、钾、氢、氧、碳6种元素,健康人体所需要的11种宏量元素中,还缺乏硫、钙、镁、钠、氯5种。至于其它的十几种微量元素,耕地里就更加逐渐难以找到了!耕地里整整有20种重要的人体组成元素在不断地减少!现代人只要求地里长庄稼,却不给地里全面补充各种元素。结果,同一个品种的稻米、番薯等粮食虽然一样有收获,却变得越来越不香,产量也可能越来越少,又越来越怕病虫害,农民称之为“变种”了;只用化肥所种出来的菜就既缺菜味又多苦涩;不施有机肥的水果,过些年后也“变种”了,连最久负盛名的广西沙田柚也会变得干瘦又不香甜;用单调的饲料喂养出来的农场鸡、猪,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农家放养的鸡、猪的肉鲜嫩可口;不注意营养均衡的人,其健康也必定越来越差,各种疾病不请自来。似乎很健康的年轻夫妇想要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就生不出来,是不是基因也出问题了呢?不知道癌病患者怎么就越来越多……。这,就是当前生态平衡状况所导致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且,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是世界普遍现象,是地球全人类绝种趋势所最初呈现出来的征兆。化肥、农药、工业污染,它们灭绝了小生物,虽然罪证确凿,其害处让人人都眼见心明。可是,对于维系人体健康的物质元素的逐渐缺失所造成的长远危害,人们却毫无感觉,连专家们都还在吹捧和感谢化肥所做出的“贡献”,可见软刀子杀人是何等隐蔽阴险啊!这才是让全人类逐渐断子绝孙的毒招哩!现代人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在借助于大自然的屠刀不断地杀着人类自己的子孙后代。
四、大自然的地球生态规则的辩证机理
自然规律指整个宇宙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大自然对于地球生态环境又有具体守护的严厉规则。人类如果缺乏认识大自然的智慧,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就违反了自然规律,是对大自然犯罪,就必然要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有人误认为地面上的野生动植物就是生态环境,须知那些都只是大自然后期才请来的生态环境客体而已,人也是客体。生态环境不应该是只对人而言的,是对着地球上整个生物圈而言的,是生物最根本的共同的原始环境。土地、阳光、空气、水,四项合一就总称为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基础条件。地球表面上的土地,是大自然经过高温的锻造和亿万年的风雨淘洗出来的,是生成各种生物的基础,也是生物各个种群赖以安身生活的地方。所以,维持上述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才能真正维持生态平衡。生态环境是生物圈所有各个种群的共有环境,任何种群有破坏行为,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地球的诞生是宇宙自然规律在非生命领域的运行结果,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则是自然规律在生命领域的运作目标。大自然在地球上创造生态平衡的目的,是为了让应该生存的生物都自由繁殖。大自然给予地球生物各个种群内外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原则是:互相制约,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生态环境。这既是大自然对地球生物圈的唯一要求,也是大自然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具体守护规则之一。大自然允许生物为生存而自私,却不允许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有违反,便通过客体间的“互相制约”原则相互惩罚。若互相制约还无法奏效,大自然会亲自动手,从肇事物种的生成材料,即从其身体的组成元素数量方面逐渐减少以实现惩罚,直至最后将其灭绝。这就是大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两条主要规则,是大自然自己历经亿万年才陶冶出来的,简单、严密,严厉。大自然制定生态规则,目标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地球上的生物生气勃勃,呈现出一派繁茂平和的生态平衡景象。首规则是互相制约,可以俗称弱肉强食。生物各个种群之间,可以各自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以其它生物作为食物来源,这是大自然给予所有生物的权利。为了生存,互相残杀无可厚非。但是,凡事不能过度,一切野生的动植物种群,你灭绝了它,可能其它种群就会反过来灭绝了你。公鸡怕蛇,蛇怕蜈蚣,蜈蚣怕鸡。三者同在,你看我,我看它,相安无事,谁也不敢乱动。若少了任何一个就不平衡了。益虫、害虫和人类之间,也含有互相制约关系的成分。生物种群之间,就是那么巧妙的互相制约着。人工饲养和种植倒是另一回事,那就是人类的文明行为了。人类正是从学会饲养和种植而开始走上文明道路的,不仅仅是会建造房子才算文明行为。至于在种群内部,互相制约规则当然也起作用。除了个体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而争斗之外,某些动物当意识到自己繁殖得太多而食物不足时,母体还会预先毁掉部分幼体。人类的计划生育也是种群内部的互相制约行为。二规则主要是身体组成元素问题,可以俗称适者生存。此规则再配合其它的次要因素,如天气、气候、地壳突变、海洋灾难等,就可以令一些生物个体或种群被自然淘汰。这项规则的执行者是大自然自己。如果是大自然想要淘汰掉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人类的某些个体想当好心人去极力保护也是枉然的,除非你代代相传的永远创造人工条件去苦心养护它。
五、近代人类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某些作为不如野生动物文明
野生动物没有破坏地面的生态环境,近代人却通过不断降低土地、空气、水的质量而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所以人类已经变得不如野生动物文明了,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害虫虽然与人类为敌,也都没有破坏地面的生态环境。一切的野生动物吃了自然界的物质,那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是执行了大自然所制定的互相制约首规则。它们从地面上吃了多少东西,都会将原来的物质元素全数的拉撒出来归还给地面。野生动物在生命过程中所消耗的仅仅是转化的太阳能,地面物质元素丝毫没有因野生动物的存在而减少,所以它们完全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同样,在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人类几千年的发展都只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而已,并没有破坏地面的生态环境,所以大自然都很慷慨地给予支持。人类吃掉了多少动物和植物,大自然都没意见,还让人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发展。可是近代的人类小聪明就越线越轨了,完全的利令智昏,违反了自然规律。那些现代化的自来水对着马桶一冲了事,你吃了地面上供给你的那么多的物质元素,就让其白白地流归大海,这还不缺德吗?这还不是连野生动物都不如吗?于是乎,大自然严厉地下发了惩罚令,立即把人类的文明曲线往下拨!害虫吃掉了庄稼,人类的癌病、传染病越来越多,暗中又逐渐减少了元素供给,令人类逐渐断子绝孙……,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安排。你破坏生态环境越严重和越长久,就给你惩罚得越厉害。人们(特别是农民)都讨厌害虫是吗?它们可是大自然专门用于执行惩罚措施的忠实使者!害虫们丝毫都不破坏生态环境!佛教讲究报应,笔者不懂佛学,不知道其报应的执行机制如何。但是,在大自然科学这里,用“报应”这个词来解释大自然生态的严密规则实施过程,倒是十分贴切的。上面所述已经使大自然的报应机制历历在目,并非任何难以想象而见不到的天兵神将。
六、生态平衡断裂的长期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农业生态平衡的开始断裂,已经60年过去了,再过60年、600年……,耕地里去哪里找回那么全面的各种宝贵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来供给庄稼吸收生长呢?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开始使用化肥,不良情况都不相上下。长此以往,地球上全人类的子孙后代还能活下去吗?再过千年、万年之后,恐龙灭绝的命运,难道就不会轮到了地球人类的头上来吗?到了那时,生育功能有障碍的人,恐怕就不是特殊情况,而是一般情况了,因此,说断子绝孙的结局并非是危言耸听!由于笔者先悟知了这层道理,便心情沉重,深感有责任唤醒众人和促成决策层重视。倘若我今日依然心安理得,认为自身已老,事情与己无关而继续养老休闲,那就少掉了一颗人心,连动物都不如了,完全失去了一辈子做人的意义。这就是我开通了公众微信号,天天播发《自然与人》书稿的原因。诚望众人都能对生态平衡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七、面对生态平衡断裂的现状应该觉醒
中国梦!不仅需要很多高楼大夏和优美环境,也不仅需要物质丰富和百业兴旺,更需要食物安全,营养均衡,身体健康。中华民族在受尽了一两百年的屈辱和贫穷之后,能从一穷二白变成今日的丰衣足食,昂首阔步地挤到了世界队伍的前列,并且敢于有了自己的伟大梦想——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可是,2015-04-19,有一则微信消息暴露:“为期4天的第28届‘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15日在韩国高阳市KINTEX落下帷幕。占据60多个展位的中国展区连日来几乎无人问津,与周围的发达国家展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展位几成‘无人区’”。如果这是真实的信息,那是多么令人遗憾哦!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令国人用心重视了!中国梦,我们的梦,我们要做成功中国特色的梦,要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智慧,既让经济高速发展,又让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过来,让国人个个吃得放心,让中国食品样样绿色,享誉全球。随着生态平衡的恢复,除了农业可以照样丰收之外,还能附带消灭目前城市和乡村都粪尿横流,到处污染的肮脏境况,并且可以省去了大量的污水处理资金。因此,很希望国家决策人将农业的根本治理列入当前的重要国策之中。笔者虽然已经是古稀老迈,还可以,也愿意无偿地为国为民献计献策,让全国农业完全恢复生态平衡,领先世界。而且,当新的农肥工程启动之后,必定可以拉动国民经济更快地向前发展,挖掘出大量的新商机。
八、认识好大自然就是积德行为
人类以往之所以违反自然规律而破坏生态环境,或许只因缺乏对自然的认识而在无意中发生。至于在人类自己的种群之内,也要像有些动物那样互相残杀,甚至比动物还严重和残忍得多,那就是文明人类所明知故犯的野蛮行为了。大自然所制定的地球生物各种群内外的关系原则之中,既是互相制约,又要和谐共处嘛!不论是无意破坏环境,还是同类互相残杀,都是智慧欠缺的表现。欠缺智慧,就是缺乏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如果能充分认识自然本质的话,大自然赐予给你的是无限量的资源,何必争抢呢!人类只要能同心协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且和谐相处,不要把资源消耗在无端的种群内互斗之中,地球上的人口再翻倍也同样可以全部过得幸福美满。如果人类的智慧有足够大,人类文明是可以无限高度发展的。否则,人类文明曲线已经正在逐渐下滑了!子孙后代危着哩!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类文明继续向新高度发展。当人类充分认识了大自然的本质规律之后,就能够借助于大自然的无穷动力和能源、资源,去做出伟大的发明创新,就能不断给予人类创建新文明和幸福生活。否则,如果违反自然规律,人类越聪明就有越多的破坏性发明创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就越厉害。那样下去,人类必然不可避免的逐渐走上了灭绝自己整个种群的道路。因此,可以这么说,认识好大自然就是积德行为。多一个人认识了大自然的本质,就多一份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也就是为大自然多积了一份德。这是在积大公德,不是在为你自己积小功德,意义不同。
九、中国应该竖起人类文明新道德的大旗
关键词: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35-05
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对规避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当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时期,要努力防止出现归罪于大自然的社会心理,积极引导人们重视认识自然规律,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一、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是主动者,而自然是对象;或者说,人是最终目的,自然是工具。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人是目的,自然是手段
目的与手段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认为,人是宇宙中惟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事物,是主体作用和客体价值的统一体。相对于物,人是目的本身;相对于人自身、他人和社会,人是目的与手段的具体的、历史的和有机的统一。生态哲学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更重要、更根本,人是目的,物是手段;人首先作为一个“类”同自然物、动物相区别;人作为万物之灵,处在中心和优先的位置,扮演主体的角色。强调人是目的,意味着不能把人当作物或仅仅当作手段来利用,而要尊重人之为人的尊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物欲的满足转向追求自身发展。[1]
2.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反映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
从哲学价值论的层面看,人是劳动的产物,是自己所建构起来的价值世界的中心,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对象。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界的改造。自从人类产生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无论是涉及自然环境还是拓展到自然环境以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是以人类为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的。人之所以能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就像马克思所说,是因为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存在物。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物加以社会历史的范畴,变成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成为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3.从价值关系来看,人和社会是主体,自然界处于客体地位
生态哲学认为,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主体的人是价值的中心,是能动的主导方面,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处于被改造的从属地位,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客体,是人改造、利用的对象。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的人的身体。其次,自然界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反映对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寄托物,是自然科学和意识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再次,人是自然价值的主体,并且这种价值主体的目标是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这是由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所决定的。不论是从个人、群体、地区、国家、民族以及全世界乃至整个人类,都有不同层次的利益链条与自然相连结。复次,人与自然的劳动实践关系论说明了,在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社会为主体,自然为客体。人化自然日益成为人类生存的直接基础,社会化大生产使自然力从属于生产过程,成为社会劳动因素,自然界日益成为人类学的自然界。同时,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但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发挥着主导作用。最后,既肯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也承认自然的价值。人类优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不在于人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在于人类是评价价值的主体。所谓自然价值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自然价值的源泉。
4.人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
为了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的先在基础地位,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第一,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辩证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自身独特的、至今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更无法进行改造的矛盾,也包含合作,这是工业社会中人征服自然力引起自然对人的报复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第二,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子系统,要通过劳动生产实现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换,因此,必须受制于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力转换关系,必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生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克服短视的掠夺自然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然环境同社会环境一样,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价值功能。人除了正常的社会需求外,还有强烈的生态需求,这是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必备需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进步,有利于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同时,它也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生态需求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正是满足人类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它为人们审美提供了客观的对象,给人营造了美的氛围,同时,也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使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是自然整体价值的保护者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这样的阐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67-168。这表明,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既是能动者又是受动者。人作为能动者,是惟一的单方面的沟通者,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而人作为受动者,其实践和认识活动是受自然规律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人类不能为了单纯满足自身利益而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完全不顾生态平衡去改造自然,以损害自然环境为巨大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增长,盲目而过度地劫掠自然。因此,人类的主体性不仅包含人作为认识、实践的主体对客观的主动、主导、自主力的肯定,也包括主体对这些能力的自控、自制以及对其活动结果正负效应的自省、自责和责任。所以,人类要善待自然,因为这同样是善待人类自身,而毁坏自然就是自我毁灭。人不但是自然整体价值的开发者、受益者,更应该是自然整体价值的保护者。
二、树立深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意识
面对博大精深的大自然,人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类需要深刻反思在利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有恃无恐、任意作为,需要反思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尊重和侵害大自然的观念和行为,深化认识自然规律,努力适应自然规律。
第一,尽管有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支撑,人定胜天仍远未实现,人类要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根据生态哲学中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能动的人类也受自然的制约和限制的论断,可以判定,“人定胜天”只具有相对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基础作用和规律性约束。“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人类的历史和人类意识的进步史中,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一个能动的伙伴。由人类自身所推动的自然界的变化,反过来会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界限。森林的持续性、土壤形成的周期、特定种类人口的增长模式以及气候的变化,都是自然界之‘弱规律性’,或者说自然界的无规律性、相对性和绝对自主性的明显例子。”[3]而且不论生产力有多么发达,生产方式多么先进,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有多高,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受自然客观规律约束的基本关系都是存在的。当前,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仍然无法掩盖自然对于人的第一位关系,也没有改变自然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支撑或制约作用,却反证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可或缺。人类永远生活在大自然的母体中,人与自然应该是统一协调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关系,人类一时一刻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生存,更不必说可持续发展。对于自然界,人类最明智的选择是保持适度的敬畏之心。我们必须纠正妄图征服自然的反人性心理,树立与自然界同存在、同发展的理念,深入认识自然,主动适应自然,自觉与自然界和谐。
第二,尽管自然科学发展迅速,但自然规律奥妙无穷,人类要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谦虚之意。尽管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自然科学具有发展的无限性,但自然界具有按照自身规律、以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方式而辩证发展的特点,仍使得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方面任重道远。自然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不是暂时的,而是历史的;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这是我们对自然界应有的正确意象。当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却只是沧海中之一粟。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仅仅是致千里中的跬步,还有无数的规律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尤其在天文、地理、地质、生命科学等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面对大自然博大精深的规律系统,人类需要保持谦虚态度,需要进一步深化通过科学发展认识自然的共识,要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科学在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方面的价值。
第三,尽管自然界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源泉,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足够的回报,人类对大自然要有感恩之心。根据自然观,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的形成是从猿到人的转变、人类逐步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过程;人的肉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思维和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脑的产物;在理论领域,自然存在作为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精神食粮;在实践中,自然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另一方面,劳动加上自然界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表现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是人劳动生产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的要素基础,自然的生产力――自然条件影响劳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类应该承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和贡献。
但是,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眼光的短视性与局限性,人的需要、欲望、主体地位、发展条件得到过分的强调和尊崇,人的能动性得到过于张扬的展示,而大自然没有得到人类应有的尊重,却受到人类社会的统治和侵害;自然界的规律、客观性、发展需要没有得到人类应有的补偿和反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并未能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同步,相反,却愈加萎缩。到头来,当自然系统承受不了人类发展的重负的时候,又会把恶果反馈给人类自己。忽视生态文明发展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成就,最终却成为人类发展的桎梏。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大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永远是人类的母亲。面对大自然的养育之恩,人类应该永远保持感恩之心,而不应像淘气的孩子那样对母亲任意索取而不思回报。
三、坚持自然伦理和环境价值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生存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音符,也是人与自然的非常态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和谐相处。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掌握着人与自然相处的主动权,要自觉促进人与自然的共荣。
首先,从自然伦理角度看,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不能仅仅表现为单纯的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要表现出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物质严重匮乏,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人类对大自然非常敬畏,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有神灵在支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克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们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4]到了近代社会,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理”不仅使自然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人类从中取利,而且使机械联结为互相连贯的系统,不停地为人类社会的需要而运转。在短短的时间内,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业产品,使人类的财富倏忽之间增加了许多倍。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成就使得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了对抗和分离。在这种对抗和分离下,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趋势,自然生态平衡严重破坏,地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人的异化导致大自然异化,反过来,又深化了人的异化。
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着眼长远,才能实现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提出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5]。人类要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忽视,抛弃传统工业社会那种人类与自然对立斗争的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关系,充分预料到以人为中心发展道路的风险性,矫正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导致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的做法,借鉴弱势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观点,警惕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的人类发展趋势,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同时,尊重大自然的存在理由,增强人与自然的友谊。
其次,从自然价值角度看,要克服忽视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日渐疏远自然的倾向,树立自然环境价值观,保持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强调劳动对于人类形成、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无法替代的基础作用――“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在生产中只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6]但是从近代以来,“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7]。从此,人化自然代替真正自然成为人类最亲密的生存发展伙伴。对此,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2]128-129但是,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通过劳动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需要的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作用,而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在社会生产中的价值。由于科学发展与生产技术进步,人类掌握了大量自然物种的再生产规律,甚至能够改变物种的基因,从而越来越能够摆脱自然环境约束,通过模拟自然环境进行人工生产,比如大量的人工种植、人工养殖、良种培育、转基因食品,等等。由此,造成了人类不依赖自然而通过人化自然实现自身生活需要的满足,也造成了越来越脱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这就阻隔了人与真实自然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还是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层面上看,人类都有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的趋势,这是极为短视和危险的。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都离不开环境在物质和资源方面的赐予。在安然享用自然提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人类应该还自然一个公道,给予大自然的付出以价值确认和应有的尊重。
最后,从社会发展模式看,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大工业生产的道路,只着眼于社会生产系统内通过劳动把自然资源转换成为人类所需物品的效率,而没有考虑到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关系。而且,大工业社会生产的硬性切入使得自然界这个循环系统被阻断,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危机。这种忽视自然界系统循环发展规律的生产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人类要自觉调整这种发展方向,就需要承认自然资源和环境在社会生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作用,调整社会生产运行方式,对于自然界的物质付出给予物质形态和能量转化上的补偿,也就是,排放给自然界能够吸收接纳的合格的人类废弃物。
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的国情特点看,一方面,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任务,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不可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路子,而只能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就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转换和平衡的基本原则,把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价值实现的规律扩展到人与自然界的循环中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界循环再生之间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树立自然理念和生态意识,树立整体、系统和联系的观念,建构新的自然资源观,形成新的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人与生态共存意识,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存量的有限性、分布的地域性、结构的有机性和利用的非逆性等特点,树立新型的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要高度重视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重大生产建设的战略部署中,重视预测和分析大自然的影响,借鉴世界各国建立先进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制度,努力建立规避自然风险的实现机制,在尊重大自然规律的框架之下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翠华.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J].教学与研究,2007(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3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518.
今天下午,我们四(3)班举行了综合性学习汇报会,汇报会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
老师要求同学们自告奋勇上台讲述,首先是我们的宣传委员曾湘宇慧同学,她告诉大家,科学家通过对苍蝇研究,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从电鱼到伏特电池……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惊奇地瞪着眼睛,有的似乎在思考。艾则孜同学告诉我们通过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像机;你看杨世伦同学着急的样子,瞪着眼,张着嘴,半站着身子,老师笑了,指了指他。他高兴的站了起来,告诉大家,通过模仿鹰的滑翔的技巧,发明了滑翔;通过利用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人们发明了超声波雷达。
……
众所周知,中医起始于原始社会,逐步形成于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在汉代以后全面发展。前有神农尝百草,开始了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后有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中医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坚持“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等理论;还有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活动具有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中医学是在大自然中产生与发展的。
相传,在神农时代,人口碑渐多,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据说那时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衔一株九穗谷飞过天空,谷粒坠落在地,炎帝拣起种在五谷台边土地里,后来便长出高大肥硕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谷粒味美可口,天下人争相种之。后来神农还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纲鉴易如录》记载:“民有疾,未有药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 ,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传说炎帝还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鞭打各种药草,就能显示药草有无毒性,功效如何,寒性还是热性,据此取有用的药草为人治病。到了汉代,汉人托名神农著成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收载药品3065种,系统地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药物以及相关理论知识都是先辈们不断探索而来,更是大自然的馈赠。
大自然是神奇诡异的,威力无穷的,其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都无不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乃至于灵感。许多中医学知识正是古人通过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长期观察而逐渐地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其中不乏在实践中向自然学习、效法自然的结晶。比如《内经》中提到的:“提携天地,把握阴阳”;“法则天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等观点每一个与自然都有着莫大的联系,是中医效法自然的体现。
《内经》中还把天地、上下、阴阳、气血、左右、水火等,统统包容在一起来论述人的生理、病理,并据此来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把人体的任何一个“藏”(比如肝),都已经融入到了整个的自然界,而成了其中的一份子。因此它说: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这个“得道”的“道”,就是自然法则和规律,是《内经》主张我们应当遵循和效法的。孙思邈也说过“太上畏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有敬畏自然,你才会去模仿自然,效法自然。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中医与大自然密不可分。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说过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其中有一条便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其相关因素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对自然的依存与适应关系称为“天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