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业绩预增

业绩预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业绩预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业绩预增

业绩预增范文第1篇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增公告

作为投资者,我们不能被这些靓丽的公告所迷惑,是否确实存在着投资机会,或者仅仅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值得我们细细深究。

业绩的预增主要存在着如下的几种可能:

1.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利润的快速提高。行业景气的大幅提升使得一批上市公司纷纷预增或扭亏。据统计,金属特别是有色金属是上市公司预增最多的行业,共有18家上市公司预增。如锡业股份因一季度以来,国际、国内锡价大幅上扬,公司预测2007年中期累计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600%~650%。

氨纶行业大幅复苏也造就了一批上市公司业绩暴涨。如华峰氨纶,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利润率锐增,同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产,产品生产能力增加。公司因此预计今年中期业绩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200%~1400%。

2.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大幅增加。如参股券商、银行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计入投资收益后业绩猛增。典型的如辽宁成大、雅戈尔、南京高科等。

3.一次性的政府补贴或是其他。比较典型的如豫园商城的2亿元的政府房屋补贴等。

4.注资重组,业绩“脱胎换骨”。股改后大小股东利润趋于一致,一些大股东或集团公司的注资重组使得上市公司业绩“脱胎换骨”。如*ST兴发,干2007年4月16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重大资产置换,主业变更为煤炭生产、洗选加工、销售,盈利水平明显提高。

预增有没有可持续性

在看待这些预增公告时,投资者应重点看重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在250多家半年度业绩预“喜”的上市公司中,中金岭南、中孚实业等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主营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今年来国际期货市场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但这种价格波动,也将考验这类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同样,如大亚科技、太钢不锈、s天宇等上市公司,则由于在去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或资产置换,上半年业绩有望得到大幅提振,但这些注入或置换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未来持续的盈利能力,也有待时间去检验。

非经常性收益以及投资收益的增长难持续,则是另一大隐忧。如华闻传媒、广州控股等分别实行不同程度的股权转让或股权减持后,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涨50%以上。但非经营性收益往往是一次性的,并不会持续支撑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同样,参股券商题材,也使得不少上市公司盈利大幅增长,如雅戈尔今年2月出售了3000多万股中信证券股权,一季度投资收益高达110.33亿元。但这种投资收益推动业绩增长,仅仅是在行情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出现,一旦行情出现波动,这部分收益也将缩水。更何况,一些半年度业绩预喜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在今年上半年都有了大幅提升,其涨幅往往超出了业绩增长。

如果业绩预增没有可持续性,那么公司的收益仅仅体现为一次性收益,不能完全按市盈率的方式来计算,因为市盈率计算的内在前提是公司的利润为可持续稳定增长。

业绩预增范文第2篇

永兴特钢:上修2017年业绩预估 净利预增30%-50%

永兴特钢(002756)公告,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3.30亿元-3.80亿元,同比增长30%-50%。公司此前在三季报中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为10%-40%。公司表示,公司通过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第四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增长优于预期,净利润相应增加。

【增减持】

上海凤凰:控股股东增持305万股 拟继续增持

上海凤凰(600679)公告,11月22日至12月18日,公司控股股东金山区国资委以竞价方式增持30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587%,增持金额合计5867万元,并拟自公告披露之日起三个月内增持不低于100万股且不超过400万股。

易联众:实控人增持近290万股 拟继续增持不超6%股份

易联众(300096)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张曦12月21日通过信托计划在二级市场共增持289.83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0.674%。张曦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以不超20元/股的价格继续增持不超过25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公司最新股价报11.65元。

业绩预增范文第3篇

申银万国

预计纺织服装重点公司2010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8%,增速依然较快。如果分季度看,1季度同比增速47%,中报增速预计为38%,全年增速预计为33%,由于2009下半年消费开始回暖,因此存在基数回升的因素,2010下半年行业增速会有所放缓。

从子行业看,预计家纺的3家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增速在50%左右;服装上市公司(除美邦外)净利润增速在35-40%;纺织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在20-30%。另外,化纤类公司上半年分化较为明显,粘胶企业已经限产保价,氯纶和涤纶,氯纶净利润同比将大幅回升,第2季度比第1季度环比略有升高,但是在第2季度内则呈现4-6月逐月下滞趋势。涤纶较稳定,中报净利润增速在20-30%左右。品牌消费品企业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服装、家纺、户外用品、女鞋等行业前景广阔,随着工资水平上升、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都会提升对这些大众消费品的需求。

申银万国分析师赵金厚表示,从行业角度看,所处行业生命周期靠前的子行业发展空间较大,将获得较高估值,维持行业“看好”评级,建议关注:华孚色纺、伟星股份、梦洁家纺、联发股份。

化工行业:需求有望上升 业绩增幅明显

凯基证券

钾肥行业遭遇2009年需求下降50%后,2010年销量大幅增长,同时单位费用降低导致单位成本大幅下降30-50%,使得业绩增幅明显。在需求回暖以及国际钾肥上调报价的情况下,近期国内钾肥价格也出现小幅回升,目前价格较前期上调了100元/吨。价格的触底反弹,预示国际钾肥上升趋势确立,国内钾肥市场与国际钾肥趋势基本一致,目前国内主要的钾肥上市公司有目前国内主要的钾肥上市公司有盐湖钾肥,盐湖集团、中信国安、冠农股份。其中盐湖集团是盐湖钾肥的控股子公司,计划与盐湖钾肥合并;中信国安持有青海中信99.38%的股权;冠农股份持有国投罗钾20.35%的股权。从钾肥资源储量来看,国投罗钾的潜力最大,其次是盐湖集团。

凯基证券分析师魏宏达等认为目前钾肥公司的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而2011年预计需求将进一步回升,价格也将有小幅上涨,钾肥行业回暖行情值得期待,上调其为“加码”投资评级。个股建议关注:盐湖集团与盐湖钾肥。

传媒行业:受益政策支持 发展前景广阔

第一创业

三网融合的前景是电视、手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在其习惯的终端上获得更多的服务,从而创造新的产业价值。基于内容和服务的收入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如果中国电视收视收入相比广告收入的比值提高到其他国家的中等偏下的水平,即使国内的电视广告收入总额不增长,有线的收视收入也将增长1倍。高清电视是节目内容付费的催化剂,比原来更高质量的图像吸引用户消费。而未来3D电视等新技术将继续大幅度提高用户体验,从而创造出新的收视消费市场。美国有线行业其他业务收入的增长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996年的11%增长到2009年的41%。欧盟有线行业2008年的收入中,电视收视收入占比为59%,而其他业务的占比达到了41%。中国的有线网络行业在三网融合以后未来收视收入以外的收入将会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盈利模式下,有线网络的收入理论上将可达到目前的3.4倍。

第一创业分析师任文杰认为,回顾历史上2005年和2008年在两次大底部的筑底的6个月区间内,传媒行业的股价表现在各行业中基本处于中等位置。现在和前两次有所不同的是,在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将是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手段,受到国家政策长期支持。因此在下半年的筑底过程中,传媒行业的相对表现有可能好于前两次,给予行业“推荐”投资评级。

中兴通讯:高价竞标 利润率将大幅上升

安信证券

高价竞标:近期移动将会公布第四期TD网络招标的最终结果。华为报价8800元/载频,大唐移动报价10900元/载频,而中兴通讯报出最高价12600元/载频。据悉,移动的定价很可能是取一个均值10700元/载频,高于这个价格的厂商按照10700元/载频的价格执行,而低于这个价格的按照报价执行。公司市场份额下降但收入下降不多:由于公司此次竞标报出最高价,市场普遍认为公司的市场份额会下降。公司在TD前三期招标中位居榜首,市场份额约为35%。来看一个非常糟糕的情景假设:假如中兴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5%,那么争取到的载频数会下降约30%;但由于执行价格高,所以收入的下隆沅沿有那么厉害,只有约13%。另外,公司毛利率和利润率会大幅上升:来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假定2009年TD设备的毛利率等同于中兴网络产品的毛利率35%;由于中兴在TD三期的报价为12300元/载频,则TD设备2009年的成本约为8000元/载频。由于中兴无线产品的成本每年都能下降20%以上,则今年TD产品的成本约为6400元/载频。如果这次中兴的报价跟华为一样低,那么中兴的毛利率将为28%;而按10700元/载频算,中兴的毛利率会上升到约40%。

安信证券分析师黄文戈等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15、1.65、2.17元,市盈率分别为17.4、12.1、9.2倍,维持其“买入A”投资评级。

金山股份:项目储备充足 资产整合概率大

华泰证券

公司目前的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比较充足,能够保证未来3年的增长,如:白音华发电2×60千瓦时机组、苏家屯金山热电2×20千瓦时机组预计年内投产,丹东热电2×30万千瓦项目预计2011年投产,规划项目白音华二期2×66万千瓦机组、丹东二期2×30万千瓦热电机组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目前,华电集团在辽宁省还拥有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华电彰武发电有限公司两家火电公司以及铁岭风力发电公司。同时,华电集团在东北地区的电力发展主体和资本运作平台华电能源与金山股份会存在一定潜在同业竞争。且金山股份、与华电能源分省而冶的可能性较大,辽宁省内电厂和金山股份整合的概念较大。另外,公司2007-2009年的各项指标均已基本上达到了再融资的要求,公司下半年启动再融资的概念较大,而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定向增发的可能性较大,阻力较小,融资规模预计在10亿元以上。

华泰证券分析师程鹏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5、0.67、0.86元,虽然2010年动态市盈率在业高于电力行业平均水平,估值不具优势,但考虑白英华项目带来的2011年业绩大幅增长,给予公司“推荐”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12元。

佛塑股份: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 地产可期

金元证券

公司的偏光膜业务将充分受益于全球3D电

影放映量的快速增长。公司偏光膜主要用于3D眼镜,毛利率4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0%。2011年5月公司新的80万平方米偏光膜投产后,产能达到180万平方米。目前,子公司金辉高科是我国四家锂电池隔膜生产企业之一。金辉高科隔膜产品毛利率高达60%左右;产能将从1200万平方米提高至5700万平方米,增幅高达375%。我国锂电池隔膜进口依存度60%以上,而需求增速在20%以上。如未来公司在动力锂电池隔膜取得突破,业绩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另外,公司目前已经搬迁的2宗地(10.4亿平方米)增值额约3亿元。公司在禅城区共有41.4亿平方米的土地可变更为商住用地。预计未来土地增值以及房地产开发收益,可为公司发展高技术新材料业务提供一定的财务支持。

金元证券分析师杨杰等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1、0.29、0.40元,市盈率分别为56.4、41.2、29.3倍,给予其“增持”投资评级。

九龙电力:成本增加 价格竞争出现端倪

湘财证券

7月9日2010上半年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收入16.06亿元,同比增长约24.25%;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2491万元,同比增长13.33%%;每股收益0.0745元。虽然上半年宏观经济和工业复苏带动用电需求的增加,但由于今年重点合同煤上涨约10%,而市场煤炭价格也出现淡季不淡的情况,火电企业的燃料成本较去年同期普遍显著增加。在公司上半年在营业收入增长24.25%的情况下,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仅为13.33%,可见煤炭价格上涨或对公司上半年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火电脱销市场在十二五期间启动是大概率事件,但目前由于政策并未正式实施,脱销市场需求并未大幅度增加,这或使上半年公司脱硝工程和脱硝剂业务增长有限。

湘财证券分析师吴江等预计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0、0.39、0.47元,对应目前股价市盈率分别33.1、25.5和21.2倍。电力环保是公司区别于其他电力企业的显著特征,也是未来业绩的主要亮点和加速器;另外,CCS、核废料处理等技术储备则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故维持“增持”评级。

雅戈尔:资产价值低估 业绩有望超预期

中金公司

公司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大幅低于NAV40%以上,近期调研显示其基本面向好趋势明显、业绩表现有望超预期。纺织服装业务2010上半年净利润有望达到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业绩主要增长来源:1)产品结构提升,毛利率改善;2)公司积极优化和调整门店商品摆放布局,提高平效。公司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超大及一线城市购置商业物业,总共拥有150多家自有物业。十多年来商业物业大幅升值,公司估计重估价值可达70亿元以上,并未反映在帐面上。另外,房地产业务全年净利润至少与去年持平,达到12亿的水平,下半年将交付湖景花园、锦绣东城等大型楼盘项目,利润可观。

中金公司分析师郭海燕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6、0.99、1.21元。公司资产价值和增长潜力被低估,2010年市盈率仅为13倍。给予纺织服装业务30倍市盈率,板块价值即可超200亿元;地产储备土地价值扣除净负债可值100亿;商业物业资产70亿元;金融资产市值约94亿。而公司目前总市值仅为248亿元,显著低于NAV。品牌服装业务的优秀表现和中报超预期可成为近期股价催化剂,给予公司“推荐”评级。

万科A:销售再创新高 彰显龙头实力

中投证券

业绩预增范文第4篇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事件:

新安股份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08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约450%。上年同期公司净利润为1.82亿元,折合每股收益0.6547元。因此根据本次预增公告,预计08年上半年新安股份每股收益达到5.49元左右。

点评:

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公司此次公告中期450%的业绩增长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此前,在4月25日的一季报中公司预计08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50%以上。根据公告,新安股份业绩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草甘膦产、销量同比增长明显。在镇江江南化工二期2.5万吨项目于08年3月份投入生产后,新安的草甘膦产能达到8万吨/年,我们估计公司去年草甘膦产量约5.5万吨,而预计今年全年产量为7.5万吨;

(2)报告期内草甘膦价格稳定,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剔除原材料、煤炭价格上涨等因素后,草甘膦的毛利率仍有较大的提升。上年同期公司草甘膦业务的毛利率约为19.5%;

(3)公司所得税税率由33%下降为25%。此外我们估计,属于有机硅副产综合利用的1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也为2008上半年业绩增长做出了贡献。

市场低估了新安草甘膦业务的长期盈利能力。草甘膦原药市场价格在4月份冲高10.5万元/吨以上之后小幅回落,5、6月份基本稳定在9至10万元/吨的高位,主要企业盈利丰厚。自从草甘膦07年底突破6万元/吨之后,市场一直对草甘膦生产门槛相对不高有所顾虑,担心新产能的投放会导致行业陷入过度竞争。

我们认为,有两个因素决定了草甘膦行业的长期竞争前景仍然有序:(1)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成本差别。以新安为首的草甘膦领先企业拥有较为完整的草甘膦产业链,并掌握了多项先进生产工艺,抗风险能力和毛利率水平均远原高于仓促投产或扩产的一般企业;

(2)环保因素。草甘膦生产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我们预计未来草甘膦生产的环保治理标准会持续提高,从而抬高行业的进入门槛。

在此背景下,结合草甘膦全球需求长期增长的趋势,新安的草甘膦业务即使今后会由于行业内产能的阶段性集中释放产生暂时波动,长期盈利前景依然良好。

有机硅景气度快速回升。进入08年,有机硅主要中间体DMC(二甲基环硅氧烷)的价格出现了明显回升,到6月份已从07年底的2.1万元/吨左右回升到2.8万元/吨左右。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市场对拟建、在建有机硅单体项目所产生影响的认识逐渐由过度悲观转为理性;(1)需求面看,有机硅下游需求在持续增长;(2)供给面看,拟建新产能距离实现投产还有很大距离,而部分已经出产品的装置其产品质量未能满足下游企业的使用要求,说明有机硅单体的技术门槛并不容易突破。

未来增长点众多。3月18日的新安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增发议案。增发募集资金投向中,4.5万吨/年室温硫化硅橡胶、绿色农药剂型制造和有机硅副产综合利用二期工程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将成为新安未来重要增长点。此外,与迈图合作的10万吨单体项目已进入项目施工阶段,预计将于09年上半年投产,高温硫化硅橡胶(现有产能2万吨生胶,6000吨混炼胶)扩建、1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也将成为重要利润来源。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在草甘膦和有机硅领域,新安都是国内的领先者。预计草甘膦行业长期的需求增速在15%左右,虽然我们预计草甘膦行业未来在经过产能大幅扩张后,可能出现阶段性竞争加剧,但随后将回归到长期稳定增长的格局,我们预期新安股份将成为主要胜出者之一。

在有机硅领域,新安的长期战略是在上游做精做深资源循环,下游则向中高端产品拓展。我们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硅下游产品市场将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新安股份有机硅业务的成长空间十分广阔。

结合公司本次业绩预增公告,我们初步调高新安股份2008年每股收益至5.80元,并考虑在对公司经营形势和发展前景作进一步分析后再对公司09、10年EPS进行调整。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

(今日投资个股诊断星级说明见28页)

(作者单位:兴业证券)

QDII基金发行见暖意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募资5.09亿成立

近日海富通基金公司宣布,旗下首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基金首次募集5.09亿份,正式成立。

海富通基金总裁田仁灿表示:“我相信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基金将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资产配置的良机。”海富通中国海外自5月19日起向社会公开募集,截至6月20日募集顺利结束。作为今年以来发行的第四只QDII基金,首募规模较之前同类基金有所增加。据统计,该基金有效净认购金额为人民币5.09亿元。募集资金已于6月26日全额划入基金托管人建设银行的基金托管专户。

业绩预增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床制造;产业增长;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张力(1987- ),女,河南郑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王燕梅(1970- ),女,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5-0022-05 收稿日期:2010-07-31

一、引言

机床作为最为重要的投资品之一,其需求与经济周期和固定资产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世界主要机床生产国的情况看,但凡制造业高增长的时期,也就是机床工业高增长和产品结构迅速变动的时期。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的世界机床工业相比,我国机床工业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增长态势。自1993年达到前一个高峰以后随即跌入低谷,1999年开始回升,此后一路高速增长,增长速度超过机械工业和工业的整体水平(陈羽,2005)。与世界机床市场相比,我国机床工业的高增长主要体现在行业规模的急剧扩大、机床产量的迅速提高和产品结构的快速变动,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是一个正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制造业大国,作为提供机械装备产品中最重要的“工作母机”的机床工业,其高增长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增长应该不仅体现为财务指标的优化,更要形成产业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内部能力,才能具有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本文通过探究我国机床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一步考察机床工业沿现有路径增长的可持续性,为机床工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个政策选择的理论支持(郭克莎,2001)。

二、我国机床工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产业增长的因素尽管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仍然是市场需求和投入要素两方面。传统的基于投人要素的增长分析关注的是要素投入数量对增长的作用,但在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资本和劳动力由于供给的充裕,单纯从数量上讲已经不构成产业增长的主要约束,投入要素对产业增长的实际效果更多的是受到诸如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内外部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梁,2001)。此外,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虽然也属于产业外部制度环境的范畴,但它是作为相对更间接、作用也更广泛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并且,多重因素之间是相互交织、互为作用的。

(一)需求因素的影响分析

市场需求是拉动产业增长的最基本因素。1999年以来,我国机床工业的高增长与机床需求的高增长以及机床进口的高增长基本上是同步的。自2002年起,我国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位置,主要机床生产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机床出口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机床需求的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主要机床生产国机床工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如果把促进产业增长的源泉区分为国内需求增长、出口需求增长和进口替代增长三部分,那么利用国内生产和进口、出口的数据就可以对需求方面的产业增长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找到拉动产业增长的最主要的需求因素。

需求方面增长因素分析的基本方程由下式给出(吕薇,1996;吕铁,2001):G=(G+M-X)×GI/(G1+M1)+X×G1/(G1+M1)+[G2-G1×(G2+M2)/(G1+M1)]

式中G代表行业产出,M代表进口额,X代表出口额,1和2分别代表期初和期末,代表期末相对于期初的增量。等式右边第一项为因国内需求增长而引致的国内产出增长,第二项为因出口需求增长引致的国内产出增长,第二项为由进口替代引致的国内产出增长。将等式两边分别除以G,等式右边三项即分别为国内需求、出口需求和进口替代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以机床工业的产出、进出口和国内需求情况为原始数据,表1测算了1998年一2007年中国机床工业的产出增长源泉。1998年~2004年机床工业产出的增长几乎全部来源于国内需求的增长,出口增长的贡献只有百分之几,进口替代的贡献率则是负值。2005年开始,进口的增长出现了拐点,因此,2004年以后,内需和进口替代需求成为机床工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

高速增长的国内需求在拉动国内机床产业增长的同时,也拉动了更强劲的进口增长。表2为近期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市场增长情况。可见,自2001年一直到2004年,国产机床的销售产值增长率都低于同期国内需求增长率,也低于进口额增长率。这意味着增长的国内机床需求中,进口产品正逐步占据更大份额,表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就是国产机床份额逐步降低。从2001年的40.44%下降到2004年的37.43%。2005年开始形势发生了转变,从金属加工机床整体市场来看,国产机床的销售产值增长率一跃而高于机床市场国内需求增长率和机床进口额增长率,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多年下降后出现了回升,到2007年超过了50%。

高档产品市场中,需求的增长仍然大部分为进口机床所填补。以加工中心为例,2002年,我国加工中心出口198台,出口额0.038亿美元;进口3320台,进口额3.62亿美元;市场需求量为4122台,需求额4.15亿美元(参见《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03》,239页)。2007年,我国加工中心出口744台,出口额0.52亿美元;进口13849台,进口额17.25亿美元,进口数量和金额都超过数控金切机床进口的三分之一。由于近几年缺乏权威的国内加工中心产量数据,无法计算确切的国产加工中心的市场占有率,但估计按数量计不会超过40%,以价值计会更低。

表3分别测算了全部机床产品(金切机床+成形机床)、加工中心各自的产值(量)与国内需求值(量)的相关性。由于需求对生产的直接拉动作用,两个测算值都表现出极高的相关性。但相比而言,前者的相关系数略高于后者,t检验值表现出的显著性水平也好于后者。而且受可获得数据的限制,加工中心采用了产量和需求量作为计算基础,由于国产加工中心的平均售价与进口加工中心的平均售价差距较大,以价值衡量的生产与需求的偏离会更大,如果同样使用产值和需求值计算,相关系数会有所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总量上看,我国机床工业1999以来的高增长几乎完全是由国内需求拉动的。对于现实的国内需求增长,国内企业可以分一杯羹,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2005年开始显现出国内产品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势头。目前,经济型数控机床基本实现自给;普及型数控机床国内市

场大部分被进口产品占据;而高级型数控机床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由于国内需求严重依赖于宏观经济形势,一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萎缩,由于产品结构与出口需求和进口替代需求不相适应,出口需求和进口替代需求是无法担负起支撑产业持续增长的主体作用的。另一方面,由于无法直接考察需求对产业效率增长的影响,这里换了一个角度,通过分析不同档次产品(利润水平也会不同)需求与增长的相关性来间接考察。表3的结果表明,需求对普通产品的拉动效果要好于高端产品,这意味着,目前机床工业的增长依然是规模扩张型而非效益增进型的。

(二)市场竞争的影响分析

本文采用市场集中度、前几位企业规模来衡量行业的竞争程度,由于机床行业近几年整体增长很快,所以采用相对规模指标的市场集中度较绝对规模指标衡量行业的竞争程度更为有效。表4显示了2001年~2006年金切机床行业的市场集中情况,销售收入前10位企业占整个行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0.2125上升到2006年的0.4665,表明行业中大企业的增长要比中小企业的增长快得多,竞争程度是趋向增强的。

机床行业的大企业不仅规模增长快,而且产品结构的提升也快于中小企业。2006年,作为金切机床行业销售收入前3位企业的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和齐重数控,当年产值数控化率分别为52.01%、58.48%和63.91%,远高于同年机床工具协会金切机床制造业重点联系企业(占金切机床制造业全行业企业数的25.5%,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79.15%)39.7%的水平;而4年前的2002年,大连机床的产值数控化率仅为26.2%,沈阳机床为42.4%。这也证明了,国产机床中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主要产自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机床产品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批量,其质量和稳定性都无法保证。

但是,以机床行业前几位企业的集中情况反映产业竞争程度是极为粗略的。如前所述,机床产品品种繁多。行业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行业前10位企业中由于主打产品的不同,大部分企业间不具有竞争性。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我们没有找到更细分行业的企业数据。但可以明确的判断是,在整个机床行业大企业的增长都要快于行业整体,因而产业集中度是不断提高的,竞争程度也是趋向增强的。

此外,中高端产品市场(普及型、高级型)的竞争中,除了国内产品之间的竞争以外还有与进口产品的竞争。尤其是在普及型产品领域,目前进口的普及型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在进口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大,而就当前国产立式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的生产实力和技术水平来看,已与进口的这一部分产品不相上下,具备了竞争的实力。从这一方面来看,市场竞争强度也具有上升的趋势(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等,2004)。

但市场竞争对于产业增长的作用,如果采用不同的产业增长衡量指标,其结果却大相径庭。计算可得,2001年~2006年,我国金切机床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CR10)与产业规模增长(销售收入)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88(t检验值=0.003562,显著性水平小于0.01);但与产业经济效益指标(销售收入利润率)的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3278。按照前面的推定,即表明,金切机床行业竞争程度的增强仅与产业规模增长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与经济效益指标的变化有较弱的正相关性。对此可能的解释,一是如前所述原因,以机床行业前几位企业的集中情况反映产业竞争程度过于粗略,没有真实体现出行业竞争状况;二是即使在中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的拉动作用仍然不足,导致竞争仅带来产业规模的增长而没有与此同步的效益提升。

(三)企业制度的影响分析

总体看,1998年以来,我国机床工业中,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三资和民营经济比重上升。与整个工业表现出的国有、三资、民营三分天下的格局略有不同的是,机床工业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较高。2006年,金切机床行业中,民营经济的产出规模占到全行业的45.7%,成形机床行业中,民营经济比重更高达67.86%;国有经济在金切机床行业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2006年销售收入仍占全行业的41.03%。

为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对产业增长的作用,这里根据1998年~2006年金切机床行业和成形机床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三资企业比重、民营企业比重,以及销售收入和收入利润率数据,对机床行业所有制结构和两类增长指标(规模、效益)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比重与两类增长指标存在负相关性,而三资企业比重与两类增长指标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民营企业比重与两类增长指标也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从整体来看,国有经济比重的增长不能带来产业规模增长和经济效益提升;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在行业中产值的份额越高,则产业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这一结果与统计数据所体现的三资、民营企业具有比国有企业高得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

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确实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不能因此就得出国有企业制度就一定劣于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制度的简单结论。尽管所有制是企业的基本制度,所有制构成对于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转变所有制并不必然与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挂钩。

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所有制结构与产业增长的关系,需要辩正地看待:一方面国有企业低效益有机制的原因有历史形成的原因。冗员过多、社会负担沉重、长期缺乏所有者投入,导致了长期的低效益、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自我改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从产业长期发展的层面看,国有骨干企业是国家几十年中在机床行业重点投资的凝聚,是国内行业先进技术、人才的主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配套职能和技术进步职能,对于我国机床工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国防等战略产业高精尖装备的自主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责任不可能由外资企业来承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难以由其他内资企业承担起来。

(四)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及其作用分析

我国机床企业在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上与世界领先企业尚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有创新战略的话,也基本上属于仿制型和依赖型,相应地引进技术在技术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机床企业大多走过一条从“照葫芦画瓢”到引进技术的路子,在逐步走出低谷以后,一些骨干企业开始整合利用国内外资源,构建自己的研发创新体系,同时为技术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提供相适应的研发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方面,一方面通过重组生产系统、引进先进设备,以工艺流程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使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升。但目前从总体来看,自主创新质量还不高,开发创新主要集中在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上,技术研发起点较低。中国数控机床的专利情况反映了机床行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情况。经过对中国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1985年~2004年检出的

数控机床全部中国专利为2624件,从1985年以来维持了一个缓慢而稳定的增长,1999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王伟光,2003)。数控机床领域专利中改进型专利比较多,代表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比例偏低,特别是真正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发明创造更少。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中实用新型占了70%以上,与日、德、美三国‘以发明为主的在华专利申请情况形成很大反差。

由于技术创新没有发挥应有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导致我国机床行业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仍然依赖国外进口。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在于数控系统,在经济型、普及型和高级型三类数控机床中,国产数控系统的使用基本上限于经济型机床,而国产普及型、高级型机床则使用日本法那克和德国西门子的数控系统。我国机床行业因为核心技术的缺失而付出了高昂的专利费,占到数控机床价格的40%。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太少是制约我国机床工业自主研发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已经不是世界上机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其机床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仍然远高于我国企业。据一项美国布法罗大学加美贸易中心2000年进行的对美国制造技术协会(AMT)284家机床企业进行的调查,回应的103家企业中81家有产品出口,这些企业研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6%,有10家企业达到15%以上,最高为25%。我国机床企业由于经济效益普遍较低,研发资金投入受企业创新战略和利润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为l%一3%(梁训碹,2005)。

由于缺乏机床工业整体研发投入的数据,因此无法从数量上考察技术创新对机床工业增长的作用。成功的创新代表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要素组合的优化,必然会带来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这里通过考察要素利用效率间接地对创新带动产业增长的效果进行定性的估计。总体来看,机床工业的投入要素利用效率偏低,物耗高。我国机床工业的要素利用效率指标从纵向看是逐步提高的,但横向仍然低于机械工业的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更是以十倍计。投人要素利用效率低源于产出中成本比重大,利润率和增加值率低。钢铁是机床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我国机床工业吨钢对应的销售收入要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按重量出售机床,我国出口机床每公斤的价格是瑞士机床的十分之一,美国机床的三分之一,日本机床七分之二。利润则是产出中扣除投入要素价值以外的部分;增加值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低增加值率意味着产出的增长是以大量耗费中间投入(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为支撑的。低利润率与低增加值率相伴随,则意味着企业即使拼了设备(少提折旧)、拼了职工(低工资)也没有换来更高的利润。即从生产函数来看,这种产出增长依靠的是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而不是建立在通过调整要素组合、提高要素质量实现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之上。

(五)外部研发和人才支持系统的影响分析

主要问题是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与机床工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缺失。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产业技术研发的主体已经转变为企业。机床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正成为自主研发的主体,围绕本企业面临的技术研发难题,与科研院所和大学进行技术创新合作。但机床工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出现了供应缺失的问题。产业共性技术是竞争前技术,包含各个行业都要使用的基本数据、基本工艺。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外部效益较大,风险较高,企业自己研究开发难度大且缺乏积极性;而且,如果由某个企业独占共性技术,也会造成社会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基础共性制造技术研发机构,如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德国的弗劳恩霍夫(Fraunhofer)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韩国的生产技术研究院等。我国机床工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长期以来依靠各类国有科研院所,在科研院所转制的情况下,机床工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出现了供应缺失问题(张东明,2002)。

在高技能劳动力的培养方面,目前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占了同样重要的地位。华中科技大学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中国数控人才市场需求与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提供了一个侧面的佐证。该报告对包括机床企业在内的机床用户企业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36.26%,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48.30%。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说明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

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考察得出的结论是,1999年以来,我国机床工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需求高涨。由于市场竞争、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外部支持体系的作用不足,导致要素利用效率虽有提升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市场需求高涨时盈利水平上升,一旦需求萎缩,原材料、运输等中间投入的价格上涨,有限的利润空间就会受到严重挤压。这种增长方式是单纯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的,是规模扩张型增长而不是效益增进型增长,即现有的增长没有建立在产业内部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

三、促进我国机床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选择

当前,我国机床工业必须将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拉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即将需求对产业增长的直接拉动通过创新过程发挥出来,使创新成为产业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以创新带动机床工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在政策思路上,需要鼓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政策扶持的重点,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除了直接影响供给和直接影响需求的政策以外,产业政策的实施结果就是形成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本文仅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探讨促进机床工业创新的对策选择,且只是概括性地提出政策目标,在实际中还需要政策工具的具体协调。

(一)推进企业转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机制

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为国内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一方面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企业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与所有制改革相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才是根本目标,前者只是实现后者的途径之一。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依托一系列企业内部机制。例如,技术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问题。还有一直是国产设备软肋的产品可靠性问题。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将增加的收益投入到设备更新改造、研究开发和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

(二)支持机床工业竞争前技术的开发,构建科研创新体系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构建竞争前技术的研发平台,一是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例如,与政府一道,对涉及各类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发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二是以企业为会员,建立非营利性的科研开发联合体,将会员提出并最终确定的科研项目以合同方式承包给研究性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此外,竞争前技术的研发资金可以采用受益企业集资加国家资助的“合作科研”的方法。由于关系到行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政府应当对机床行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支持。

(三)促进公共资源对机床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