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遗传厄运评价

遗传厄运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厄运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遗传厄运评价

遗传厄运评价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命题者都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而在阅读类考查中,科技类文章阅读成为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所以,我们要读懂、读好科技类文章,务必把握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

【技法指导】

科技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内容上一般是说明一件物品,或是介绍一个过程,或是陈述一项发现,或是传播一种思想,或是教给一门知识等。科技文的主要信息可分成说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做)、为什么几个方面。一般开篇引入话题,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解决“说什么”的问题;接着,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突破“是什么、怎么样(做)、为什么”等问题;结尾部分收束全文,或总结,或评价,或展望,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科技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各地市都很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1.明确说明的对象(即说明文是针对什么进行说明的);2.弄清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的理由;3.指出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4.弄清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5.把握说明的结构(主要有总分关系、分总关系、总分总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6.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及言之有序的特点(许多关键性的词语不能删去,不能调换);7.能够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8.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9.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似之处的说明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特点,归纳总结各自的中心;10.结合语境,解释一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的中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拓宽了考查的范围,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增加了探究性阅读题,并且方法更加灵活。如2010年浙江宁波中考语文试题《水井与符号文化》第17题,给学生提供了三个链接材料,要求学生联系文本,对水井文化进行探索发现。还有一些省份的考题注重了知识点的整合,已经不是一味地就题考题,而是把相关知识点放到该文段阅读当中考查。如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语文试题关于“上海世博山东展馆”的文章中第21题,就有对对联知识的考查;2010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试题《最佳饮料――白开水》的第14题,考查了广告语的拟写;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第20题,以读书卡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掌握。

展望今后科技文的考查,会在往年题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知识点整合的考查,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悟、启示、想法等类型的题目会有所增加。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手部隐藏了哪些秘密

张金燕

胳膊肘其实向外拐

有句俗话叫做“胳膊肘朝内拐”,意为帮亲不帮理。与之相对的“胳膊肘朝外拐”,则是帮理不帮亲之意。但实际上,胳膊肘确实是轻度向外拐的,而非向内拐。

当我们将上肢都向前伸直,掌心向上时,就可以清楚地发现胳膊肘真的是向外拐的。如果胳膊肘真向内拐,就是一种异常了,医学上称之肘内翻,除少数肘内翻病人是因为先天性原因所致外,大部分都是儿时肘部骨折的后遗症。肘内翻病人行走时,患肢会拍打臀部,并导致支配肘关节活动的肌肉力量减弱,用力方向偏离,提物无力,长时间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疼痛。

虽然“胳膊肘朝外拐”是正常的,但如果肘外翻超过了正常范围,就变成了另一种畸形肘外翻,它与肘内翻发生的原因差不多。不仅外形难看,可能发生肘关节屈伸或前臂旋转功能障碍,还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肘内翻和肘外翻一般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矫形治疗。由于上肢的生长发育主要是由肩、腕的骨骼来完成,所以应适当提前手术,早期矫正畸形。

断掌真的会带来厄运吗

所谓的“断掌”,是指横过整个掌面的掌纹。

中国人较多断掌者,欧美人则比较少见。据估计,中国断掌者约为总人口数的5%~10%。而经临床验证,男性断掌者易患6种疾病,女性则会更多。

从手相学来看,断掌人的性格要比一般人果决固执,经济观念较浓厚,神经过敏,容易与人争执,高龄产妇所生的婴儿易发唐氏症,常并发断掌。断掌人的这些性格特征与临床上所见的疾病可谓相关。根据临床观察,男性断掌者常见的疾病有:支气管炎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神经过敏或神经衰弱、高血压。而女性断掌者除了易患上述疾病外,还经常伴有月经痛、生殖系统发育不健全等。尤其女性双手皆断掌的,还容易患严重的月经痛。据临床统计,断掌的人80%以上都是遗传所致,也就是说,一般只有父母一方是断掌者,子女才会是断掌者。

(选自《海外文摘》2010年第5期)

1.文章第一段引用俗语有何作用?

2.为什么说“肘内翻”“肘外翻”都是不好的?

遗传厄运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和谐思想 个人自救 文化救赎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一个学生作家,大江健三郎就开始思考如何在创作中,把个人、民族和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并借助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思考并探究人的存在之本质。随着对人的生存状况探索的深入,大江发现,萨特的存在主义只是给处于荒诞困境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但不能真正切实地解决日本的社会及文化问题;同时他也看到,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化解矛盾的关键还在于人自身。因此,大江在抗拒着极力表现荒诞情绪的欲望,奋力升华到超越荒诞的生存困境的层面,他执著地探索着实现人类自救的可能,这也是他所理解的人生存的本质意义,那就是要克服人生的各种障碍,直面现实人生,战胜痛苦和厄运。受米兰・昆德拉小说精神的影响,大江的作品中充溢着一种具有希望和积极姿态的“战斗的人道主义”。作为作家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文本中的很多人物在经过“炼狱”的煎熬之后,最终都获得了新生。他们获得新生的途径便是“个人自救”。

其实,大江创作初期的“自救”意识表现得并不明显。或者准确地说,没有清醒意识到和认真思考过。他在1966年的《对于作家本人,文学是什么》一文中说得明白:“很显然,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所谓的‘个人自救’的小说或文学的功能性的命题已在我的文学中初见端倪,只是我处于某种不明朗的期望中试图抵触它,而现在我感到它更强烈、更贴近。”[1]那么,大江的“自救”意识到底在何处初见端倪的呢?可以说,《人羊》是这种意识的发端。但在《人羊》中,真正意义上的“自救”意识还没有形成,而是通过对“教员”这一形象的塑造对“他救”表现出质疑发出对“自救”的朦胧呼唤。既然“他救”并未能使人摆脱困境,既然靠不了他人,那么最终就只能靠自己。

在《我们的时代》、《性的人》等作品中,大江以“性”为小说的主要方法,暴露出生活在战后的日本青年的精神现象,试图表现出在自虐中的人性救赎。尽管这种方法一度受到质疑和指责,但大江的“自救”意识通过这种方法出现在读者面前。

《性的人》中主人公J是一位同性恋者,他的前妻为此服药自杀而亡,他却没有阻止。前妻的死成了J内心永远无法卸去的十字架。于是,他在一次次的的性冒险中渴望受到惩罚。准确地说,J的的流氓行径来自于他的自我惩虐的动机。他者的惩罚是因为J的流氓般的性冒险,而对于J来说,则是一种缓解痛苦的方法,是一次赎罪的行为。“J沉浸在无比幸福和恐惧交替荡漾不断高涨的波浪里,几只胳膊紧紧地抓住了J。J吓得流下眼泪。他觉得这泪水是对前妻那晚涟涟泪水的赎罪”[2]。J的罪恶和人性在外界的惩罚中得到了宽恕和赎救。也就是说,这是J通过自虐的方式拯救了自己。

然而,通过自虐的方式进行“自救”并不是大江“自救”意识的全部内涵。随着脑残疾儿子的降生,随着大江的广岛之行,大江赋予了“自救”意识更丰富的内涵,也找到了比“性”更适合表现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这在《个人的体验》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小说中的鸟,为了摆脱家务缠身和残疾婴儿表现了他的困惑,最后鸟经过自省和斗争,终于对生命存在有了真正的体验,以乐观的姿态直面现实存在困境,并做出了积极的选择:正视怪物婴儿,承担责任。他救下了畸形儿,同时使自己获得了新生,走出了困境。

鸟的再生之路完全不同于“J”等,他是靠艰难的心灵炼狱和顽强的意志最终战胜了自我,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动目标,确立了理想。作者正是通过塑造鸟这一“模特儿”,给那些因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理想而陷入孤独绝望之中的日本现代青年,开出一剂“依靠自我完善拯救自我灵魂、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

在这部作品中,大江从个人生活的体验出发,在同残疾儿生活的体验与思考中,提出了“共生”的意念,正如前文所述:“一个头部存在医学上问题的婴儿出生在了我的家庭里,我感到非常苦恼,不知该如何调整自己,与那个孩子共同生活下去。首先,我不懈地进行医学上的努力救治那个孩子,接着在心理上也坚定了共同生活的意志,在实际行动上朝着那个方面开始前进。”“我决心把和残疾儿光共命运的生活作为主题,鼓励他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此后的《广岛札记》秉承了这种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救”精神。大江认为,广岛是他思想“最基本、最坚硬的锉刀”,核武器是导致“人类悲惨的一幕”的祸源,是“残暴的罪恶之神和最为现代化的瘟疫”。原子弹爆炸的瞬间放射线损害细胞和遗传因子,从根本上使人变成“非人”,这正是“最黑暗、最可怕的世界末日的景象”。大江呼唤人类能像鸟一样恢复良知、爱心,重建人性,互相理解和合作,人与人之间共生下去,实现人类的自救。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以四国森林中的山村为背景,讲述了根所兄弟俩通过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实现人的再生的主题。小说的主人公密三郎曾是大学讲师,现与人合作搞翻译。在现代生活的重压下,他迷惑、孤独、焦虑,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浑浑噩噩,苟且偷生。随着残疾儿的出生、友人怪异地自缢、妻子菜采子因生下残疾儿而陷入惊恐之中并沾上酒瘾,引发了密三郎对自身恶劣的生存际遇的痛苦思考。他想借助威士忌和沉睡回避这使人沉沦迷离的生存状态,也想“摸索噩梦残破的意识”,“寻找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但期望对这生存有所改变的无助和徒劳枉然的结果,使他更深刻地感到了现实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怀着对开始新生活的向往,与妻子、弟弟回到了四国森林山村――他心中的理想国。然而,在这里他只能眼睁睁地面对村民的尴尬处境:超级市场“天皇”经济意识带给“森林峡谷村庄”的冲击,以及在这种冲击下“理想国”和村民的纯朴民性所发生的异化。当密三郎得知鹰四对自己的欺骗之后,发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与来森林前的状况一样,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理想国”破灭了,他再次陷入了孤独焦虑的泥淖。鹰四的死触动了密三郎,让他看清了鹰四承受着内心的极度痛苦却还要奋力抗争的“生”的意义,以及相比之下自己的懦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存的本质意义就是要克服人生的各种障碍,直面现实人生,战胜痛苦和厄运。于是,他决定抚养残疾儿子,等待并接纳鹰四的婴儿,参加新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鹰四为了摆脱精神危机不断进行诡秘奋争,但由于不敢面对现实,最终无法走出心灵地狱。密三郎却是在从一个泥坑逃到另一个泥坑的过程中,在鹰四沉沦的身影上看到了奋争的积极的生命价值,也看到了他逃避现实的灾难,理解了直面现实的意义,最终化解了精神危机,走向了新的生活。

然而,自救只是个人超越荒诞,走出困境获得新生的方式,并不能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人类和谐、宇宙大同的良方。因此,一直致力于“对人类最根本问题――对追求和平、和谐世界的关心与执著”[3]的大江健三郎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更深入的探求。在深入探讨人的存在问题的同时,大江在7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洪水涌上我的灵魂》中,也开始触及了人的灵魂问题,尤其是在80年代创作的系列短篇《新人呵,醒来吧!被禁锢的灵魂》中,大江通过两个自称叫宇波君和稻田君的青年恶意拐走智障儿义幺又将其丢弃的故事,不仅看到这类对于“醒来吧”之呼唤无动于衷的“被禁锢的灵魂”,其共生与再生的艰难性,而且由此反观一直与之“共生”的“那弱智的长子――他心里黑暗宇宙般辽远空阔的、我所无法知道的东西”,[4]“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我心里有比光更阴暗更复杂的悲哀与苦痛”。[5]他开始注意到“自己内心里被神秘主义因素所吸引的部分”。[6]80年代末,大江索性以灵魂问题为主旨,投入了《燃烧的绿树》三部曲的创作。这是一部与其以往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不同的长篇巨著,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所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人的存在转向了灵魂的拯救问题,所以大江称之为“最后的小说”。[7]

至此,大江的“自救”意识转变为了一种“文化救赎”,亦即对灵魂问题的突出关注,表现出了对人的生存本质价值的终极关怀。所以,大江健三郎的文化救赎并非与个人自救毫无关心,而是对个人自救的进一步升华,“大江健三郎文化救赎思想的精髓,就是强调人的灵魂的自我拯救。”“不只是表现为一种负责任的生存方式的选择,而是更强调了人必须能够直面自己灵魂,包括正视自己心灵深处那阴暗的部分,从而能够重新构筑自己的灵魂。”[8]在此后的《空翻》中,作者最终给人们展示了克服现实世界危机的途径,那就是通过人的自我拯救,进而拯救人类。宣布复出的师傅已与十年之前大不相同,他在经历了痛苦的精神地狱之后,已经能够像哲人似地开始直面自己的灵魂问题。最终,他在“夏季的集会”上毅然投身于熊熊大火,以“凤凰涅”的方式,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拯救”。如果说《空翻》只是在宏观上展示了自我拯救的思想轮廓的话,那么在此后的两部系列长篇《被偷换的孩子》和《忧容童子》中,大江健三郎则给我们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基于人的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文化救赎的深刻内涵。《被偷换的孩子》凸显灵魂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特别强调对于灵魂问题的自觉的“危机”意识。因为在作者看来,这种自觉的“危机”意识正是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根本。古义人正是从吾良的悲剧中,逐渐生出对于自己灵魂问题的自觉的“危机”意识,从而通过自省式的梳理,找到灵魂问题之所在,以便实施有效的“自我拯救”。《忧容童子》则讲述了古义人回到故乡“重新阅读”自我的经过,形象地描述了他如何从自觉的“危机”意识出发,有效地实现“自我拯救”的具体步骤。所有的行动最终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直视自己的灵魂,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拯救。这就是大江健三郎文化救赎的根本所在,是他追求人类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也是他和谐理想的终极诉求。而且,大江不仅是停留在抽象的探索上,还把这种思想与日本的现实联系起来。大江健三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学:“我的基本姿态就是不断批评自己周围的现状,把日本人的错误,当成自己的错误来接受。”[9]由此可见,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宗旨就是从自身出发,思考人类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江在《忧容童子》等几部后期作品中,正是通过对于自己的“重新阅读”,达到对于日本现代文化的“重新阅读”,从而为深陷于危机之中的日本文化实现“自我拯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他把古义人和吾良与战后的日本相提并论,并指出,日本民族只有通过“回归”并正视二战的历史,以史为鉴,才有可能实现“自我拯救”,从而真正化解当下的文化危机。

从《个人的体验》到“最后的小说”挂笔作《燃烧的绿树》,大江一直紧紧围绕残疾人这一题材,通过“个人的体验”和“描绘现代人的苦恼和困惑”,从而达到拯世自救,或者警世醒世的目的。这种自我救赎,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最终走出困境,超越了荒诞,走上了自由之路。再经由《空翻》、《被偷换的孩子》、《忧容童子》等后期作品,直击人的内在灵魂,借助个体灵魂的“自我拯救”,完成最终的文化救赎。通过创作,大江给现实中的人们展示了一条化解危机、走向光明和理想的途径。同时,这也是大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实现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宇宙和谐意蕴深远的道路。可以说,大江的文化救赎思想对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都面临着严重文化危机的个人、民族和人类实现“自我拯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江因萨特而从事文学创作。纵观其创作,不难发现,大江最初的创作表现出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模仿,主要描写人在闭塞状态下的荒诞生活,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徒劳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后,他的创作以性为切入点,探索现代人,特别是现代青年的生存状况,反映现代文明的危机,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也表现出大江对萨特存在主义的积极消化。随着残疾儿子的诞生及对广岛的访问,大江对萨特存在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解和诠释,将存在主义理念融入对日本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全新体验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自由选择和介入说,以及萨特的人道主义思想都进行了超越。大江的自由选择相对于萨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因而往往能够超越人所面对的极限境遇;由日本传统的想象力及象征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神秘主义的介入方式则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世界、介入现实,表现了大江对人类命运的独特思考;大江对人类命运的密切关注,追求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善、世界的长久和平和人类生活的完美和谐等都显示出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崇高和伟大。这一过程也显现出大江的和谐思想由产生、发展到完善、升华的运动轨迹:从最初的力图克服闭塞、压抑的生存环境给自身带来的不适应感,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到以残疾儿的视角观察社会、人生进而探寻人与人的平等、和睦相处之道,继而由个体的自救使其人性恢复、人格完善发展为对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长久和平的展望。在想象中,构建出一个理想之所,最终通过以人的灵魂的自我拯救为精髓的文化救赎,使其最高的和谐理想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大江健三郎.对于作家本人,文学是什么[J].外国文学评论,1995(1).

[2]大江健三郎.性的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84.

[3]孟庆枢.二十世纪日本文学批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345.

[4][5][6][9][日]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M].王新新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39,94,312,78.

[7]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M].王成,王志庚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36.

遗传厄运评价范文第3篇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里都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什么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Pro-active)这个词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推介给大众的。弗兰克本人就是一个积极主动、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典型。

弗兰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影响颇深的决定论心理学家,但是,他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凄惨的岁月后,开创出了独具一格的心理学流派。

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意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也许,正是集中营里的恶劣环境让他猛然警醒:“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弗兰克的意思是说,在一个人极端痛苦无助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自行决定他的人生态度。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弗兰克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介绍给自己的学生。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他在狱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弗兰克在狱中发现的思维准则,正是我们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

消极被动的人和积极主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30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机器里的一个齿轮。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今天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 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作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作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作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作出。例如,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作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Brin)和拉里·佩奇(Larry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作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

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境界,我建议大家按照七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习惯,学习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方法,并在积极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步骤一: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埋怨不会改变现实,但是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可能改变一切。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消极的人允许或期望环境控制自己,喜欢一切听别人安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厄运;相反,积极的人总是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积极的人总是使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极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惑的阴影里。

积极的态度肯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证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坚持消极的态度却必败无疑。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持有消极态度的人能够取得可持续的、真正的成功。

当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主导。所以,在选择积极态度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步骤二: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的最大障碍,如果你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你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所拥有的那些消极因素。

例如,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总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责环境的恶劣——如果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他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年轻人该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我想向大家提出五个建议:

一、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现在,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谣言。如果盲目轻信这些谣言,你就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学发信来说:“自己想读一个民办学校的课程,因为它可以发‘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位’。”冷静辨析应该会告诉你:在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里总会暗藏着什么圈套。然后只要到搜索引擎积极求证,马上就可辨其真伪。

此外,有许多同学不懂得主动搜寻和验证信息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学请我帮他找某某大学的信息,甚至,还有的同学向我询问某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这些信息在网上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当我每次查出答案后,总是告诫这些同学说: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到网上去找,不要急着去问别人;如果你听到了什么,不要盲目信从,应当自己主动去网上求证。”

二、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

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

有位同学告诉我说:“我申请了两个工作,其中,我比较喜欢那份竞争激烈的工作,但同学们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我现在只好选择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请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惊讶地问他:“既然你很喜欢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你这么被动,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动争取呢?”

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作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三、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应当学会“有主见”。

年轻人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当随波逐流。

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这个习惯,你就需要下定决心,每一件小事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就算你不是很在乎。例如,自己决定在餐馆点什么菜,自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时自己决定要去哪里玩,等等。你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当自己感觉“无所谓”,想依从别人的意见时,记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选择展现出来。

不要被别人影响,也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从众”。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决定而影响你自己意见的表达。有没有什么人总是喜欢告诉你该做什么?如果有,下定决心,要求他们不要再这么做。如果他们不听,那就不要和他们在一起。

也就是说,大家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避免盲目听从父母、老师、名人……答应自己,当你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从小事到大事,你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日子久了,你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四、不要说“我办不到”,应当积极去尝试。

遇到困难时,不要找借口,应该多想一想,有没有别 的解决方案?能不能将问题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回头来处理这个难题?不要因为逃避而说自己没有选择或没有时间——没有人缺少时间,只不过,每个人分配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使用语言下意识地训练自己。

我们的语言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思想,也会真切地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

例如,他们在生气时会抱怨说:“他使我怒不可遏!”——他们想说的其实是:责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绪。

他们总是抱怨:“我没时间。”——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让我没有选择的机会。

他们还喜欢说:“我不得不如此。”——这其实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

他们在自我表白的时候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其实是在宣称:我已经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言语中赋予自己决定的权利,他们喜欢说的话包括:“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决定……”等等。

所以,我们要多学习积极主动者的讲话方式,在说话时多用“我……”的句式,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少推卸责任,少埋怨。

步骤三: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

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极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

对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都有机会,但是,先天和环境因素造成每个人的机会多少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为世界不公平而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和选择,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而必须接受的,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勇敢挑战的。当你碰到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悔恨、羡慕和嫉妒上。你应该做的事是积极主动地抓住命运中你可以选择、可以改变、可以最大化你的影响力的部分。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总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价值观,作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对自己负责的人会勇敢地面对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方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时,自己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锻炼沟通能力,但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作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你终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同学问我:“不确定时,该如何负责?”其实,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你不能积极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我建议你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

*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语言,注意是否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依据过去的经验,设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处在你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

*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还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

*锻炼自己积极主动的意识。在30天内,专注于自己影响范围内的事物,对自己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不必怪罪别人或为自己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荫庇之下,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试行积极主动的30天训练法,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训练之后是否有所变化?

步骤四: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在大学中延续而后悔念大学,有些学生因为专业不合适就虚度时光,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研究生期间遇到种种学术上难题而感到气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们都需要你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生命中随处是机遇,许多机遇就藏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气馁,你很可能会与自己的机遇擦肩而过。

积极尝试是学习最好的方法。在一个先进的公司,你不需要担心失败。在一项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最欣赏的就是那些主动要求做某项新工作的员工。无论是否能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要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积极上进,而且会从中学习。

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应该积极地尝试不同的事情。在美国,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门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机遇。

我的积极主动的习惯是5岁开始的。记得5岁的时候,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太简单了,于是就主动跟父母说:“我想跳级读小学。”父母建议我还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等到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读小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大胆地提出:“让我尝试一下好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考试,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那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努力读书,最后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事过30多年,当时母亲带我去看“放榜”时,看到“李开复”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兴奋,今天想来依然历历在目。这件事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和积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我的年轻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哲学是: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收获机遇的临门一脚,在于主动执著地去找这个守门人。当他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收到了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是一律没有奖学金。于是,他开始给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写信,希望他们能接受他作为研究助理从而资助。一个月中,他写了两百封信,虽然有很多教授感兴趣,却都因为他研究经验不足而拒绝了。他还尝试写信给中国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荐,也没有结果。一天夜里 ,面对电脑里一封封婉拒的邮件,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失声痛哭。然而第二天醒来,他决定继续去敲击这扇机遇之门。几天之后,他收到伊利诺大学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应资助。那位教授说,当他到系里索取郭去疾的材料时,发现系里正在准备给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后说:“我的‘叩门之旅’在继续着,绝大多时候,都无功而返。然而,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因为一次一次,机会之门这样被我敲开。一步一步,我得到了微软总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学读MBA、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机会。”

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下,更多的中国人不愿意换工作,而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其实,换工作岗位的意义在于,你一开始作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你的终生决定,你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不要因为暂时不了解自己的长处而犹疑不决。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尝试,因为机遇往往不可复制。要随时作好准备,以免机遇到来时错失良机,同时也应学会从每一个失去的机遇中吸取教训。此外,只有敢于挑战自我,你才能充分地开发自身的潜力。

步骤五:充分准备、把握机遇

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

如果被苦难或挫折阻挡,我们应该学习把挫折转换成动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作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作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洪小文的帮助),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给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绝不是最后的最佳结果。而且,我已经公开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作实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更加抓紧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答辩时间。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在我毕业之后,这个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如果我当时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随随便便就毕业的话,后来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就肯定会让别人抢走了。

所以,当你知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把握;当你尚未看到机遇的时候,要时刻准备。

步骤六: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

记得当我在苹果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大家士气低落。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机遇: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他们决定采纳我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我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上司见到我,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时,看到你提交的报告,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作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你不会有升任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在微软公司,大家都很重视向比尔·盖茨每年四次的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在报告的几个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早排队,报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当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我就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因为那时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还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尔面前成功地演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时,我知道有四个研究项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个月后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于是,我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于是,我们修改了报告题目,十多个人飞到美国为比尔作了现场演示。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高度评价。

报告的第二天,比尔对所有的公司领导说了他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显然,如果我总是消极地等待,那么,我们恐怕就要错过向比尔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了。

对大学生来说,大家应该积极地计划大学的四年,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你的毕业计划将成为你学业的终点和事业的起点,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兴趣,应该马上作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那你应该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

步骤七:积极地推销自己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那些能够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很多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对美国同事的印象总是这样的:“他们怎么这么能说?他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中国同事在很多时候做得很好,却没有展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公司里,经常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的、有进取心的人。当他们还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时,只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团队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主张,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们总能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他们常常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人总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他们都是最积极主动的人。

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让老板或老师知道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当然,在展示自己时,不要贬低别人,更不可以忘记团队精神。

当我被微软总部调回美国,在美国启动总部把工 作外包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这项极为重要但又缺乏资源的项目做好。

这时,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位在微软技术支持中心工作的经理。她在信中说:“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曾在多个部门工作,而且学习很快。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时间帮你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劳,我也不是申请工作,我只是希望为中国做点事情。你选择我没有风险,因为我至少可以把每个细节都帮你想清楚,这样可以节约你的时间。”

如果不是这封信和后来的交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把这个工作交给一位业余而又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为她起头的工作,微软后来三年中提供给中国的外包业务量增加了三倍。几个月后,当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负责这件事情时,她毫无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给了这个新部门。

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沈向洋院长要我推荐人选,我想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志愿者。她就是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总监宋罗兰。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要求我们展示自己,这是不是要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彻底转变为外向的人?”其实,一个内向的人很难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许的范围内往“外向”靠拢,尽量寻找一些“比较外向但又不给自己带来太大压力”的机会。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最后,我将苹果公司总裁的一段话赠给中国的学生: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