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南柳阅读答案

江南柳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江南柳阅读答案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炼字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主张诗歌创作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福楼拜也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明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

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包括叠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一)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请对首句中的“逐”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逐”是“追逐”的意思。柳枝曾经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和“挂”。“分”是“分开”的意思。野竹分隔开随山冈徐徐移动的青色云雾,“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是“悬挂”的意思。飞泻的泉水悬挂在青碧的山峰中,“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空”是“空荡荡”“空寂”的意思。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摇?摇【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失”字更好。“失”是“消失”的意思。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更好。“阔”是“开阔”的意思。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呜咽”的意思。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冷”是“阴冷”的意思。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 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隐隐”是“隐约”的意思。“迢迢”是“遥远”的意思。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摇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葱葱”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来形容风吹草低的样子。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样子,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是“到处都有”的意思,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摇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心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还”是“又”“再”的意思,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有”更好。“应有”是“应该有”的意思,有猜测的意味,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更好。“犹有”是“还有”的意思,有客观存在的意味,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四)数量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摇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一枝”原为“数枝”。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枝开”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摇 南 ?摇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首诗中能巧妙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或诗句。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①何之:往哪里去。②矰缴(zēng zhuó):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诗眼可以凝聚全诗的神韵,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是“孤”字。“孤”是“孤独”的意思。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漏子·本意

[清]王夫之[注]

?摇?摇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摇?摇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王夫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明亡,举兵抗清。后退居石船山,著述以终。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全词描写秋夜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情景。词人从明月初升到斜月渐沉难以入眠,更漏声、叶落声、虫鸣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薄酒亦无以买醉。“天下事,少年心”感怀家国身世,使“点点深”力重千钧。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陕北柳》是一首盛赞陕北柳、盛赞黄土地母亲的动人歌谣,仔细品读,陕北柳的无私,陕北柳的坚强,让人叹服,让人心颤。

对比手法现柳魂。第一段简短地描写了陕北柳的形状,第二段则进行鲜明的对比。把陕北柳跟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进行对比,极力凸显它的普通。它长在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既不婀娜,也不挺拔,也不长青,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陕北柳的坚强、奉献,比直接写柳树更能引起读者的敬意。

灵动的比喻、拟人,赋予陕北柳无限的灵气。整篇文章都是把陕北柳当作人来写的,“她是一棵母亲树。……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她出嫁了。……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这些充满灵性的比喻和拟人,生动传神,将陕北柳坚强、奉献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它被砍割,安家在泥土里,奋斗,生根,萌芽,喂养出孩子,献出椽子,身体被掏空,枯干老丑,枯竭,融入黄土地。这就是陕北柳无私奉献、无私劳作的一生。这些比喻和拟人,富有感染力,让我们想起自己辛劳的母亲,一生劳碌,衣着简朴,老了,也别无他求,默默地来,默默地去,直到生命的结束。

动人的细节,饱含地域特色。《陕北柳》没有大篇幅的叙事,但在细节的刻画上也有不少点睛之笔。“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这些富有陕北地域特色的生活情节别具风味,就如陕北民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描写中插入这些生动的细节,使《陕北柳》活灵活现,更具韵味。

难点指津

《陕北柳》语言优美,比喻、拟人十分灵动,感染力强,值得读赏。这篇散文在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1.对“陕北柳生命历程”的理解与主题的思考。

读罢全文,我们了解到陕北柳的生命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插杆;(2)长枝;(3)成椽; (4)砍椽;(5)腐烂成泥。在这个生命历程中,作者详写了哪几个环节?细读全文,不难看出,详写的环节如下:长枝,砍椽,腐烂成泥。为什么要详写这几个生命环节?与文章主题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发现,这样写是为了深层次地展现陕北柳的坚强和无私奉献精神,使文章更具内涵。文章详略安排,别具匠心,值得深究。

2.对于“如何体现陕北柳的坚强和奉献”的写作方法的探究。

阅读与考试应该结合起来,很多省市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都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读这篇散文,文章的主题是很好把握的,但主题是如何凸现的?值得探究。

(1)从正面去描摹。如第三段和第四段,“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的肌肤上萌芽”“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这些句子都是直接用灵动的拟人修辞去表现陕北柳的精神和品质。

(2)从侧面去烘托。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去表现陕北柳的普通,后面的文字则是从侧面去烘托。比如第九段,“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狂风从身上抽过,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洪水,狂风,大雪,都是载体,目的是体现陕北柳的坚强和隐忍,以及它的无私。对于这种写作方法的理解,要学会思考。

考点训练

1.简要概括《陕北柳》的思想意义。

2.赏析下列句子:

(1)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2)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

附:参考答案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不少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已,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有删减)

1. 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③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3. 作者为什么说“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

4. 根据“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的表述,试探究文章的主旨。

答案见官方博客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有些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较为单一、集中。如: 温庭筠的《梦江南》(2012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主要表达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又如曹伯启的《子规》(2012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但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传达出诗人丰富的情感,甚至是复杂的、矛盾的,而考生很容易只停留在其一,而遗漏了其二乃至其三。这样“得分点”也就缺少了。如:厉鹗的《晓至湖上》(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题目明确写道:“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答题要点就列出了四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但不少考生回答只停留在分析“对自然的热爱”,无法进一步感悟到其他,较片面。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对好友的挂念。②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此诗既怀友又伤己,但从考生回答情况看来,不少只能停留在怀友。

再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对丰富情感的分析,要关注以下两点:

1.注意审题,题干中有时会有“哪些”“至少”“丰富”“复杂”等提示。

2.注意赋分,如果所赋分值较高则意味着答案要达到一定的字数,需要分点作答,情感单一可能性就很少了。

二、情感表达的含蓄性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一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直接明白的表达抒发,考生易于解读,而近几年考试更注重考查情感的含蓄。情感表达的含蓄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是诗人往往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或借景物或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又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收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收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二是从对方落笔,想象对方情状,表达自己之情。

对含蓄情感的分析,要关注以下两点:

1.知人论世,捕捉景、物与人、事的相似点。

2.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三、情感表达的变化性

人类有着极为丰富的感情,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感情也会有变化,景致改变心情,心情点染景致,所谓境由心造,情随事迁。我们在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时,也要特别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如: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诗人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或从希望到失望,由喜到悲,由爱转恨,或反之,前后感情呈明显变化,有的变化则是体现在情感的逐层加深。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诗人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对情感变化的分析,要关注以下两点:

首先,抓住提示,凸显层次,梳理出诗人感情变化的过程。

其次,要找到感情变化的诱因,或景或事,就能对情感发生何种变化作出正确分析。

江南柳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解题指导]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抓住了诗眼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诗眼之所在呢?一般说来,诗眼都是在全诗的前两句,因为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什么样的景就含有什么样的情。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典型例题】(2009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试题:(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命题角度二: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题指导】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为诗人常用,考生应当最先予以考虑)、借代、对比、衬托、反问等。当然鉴赏表达技巧绝不是仅仅列出一两个名词。最关键的还是考生要能够结合诗歌的情感将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出来。

[典型例题](2009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湖。日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堞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试题:(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萧?”自然是反问。

命题角度三:就某一句诗再现画面内容。

【解题指导】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诗句,再现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将原诗句描述得形象生动,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置身于历史大背景。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达到与诗人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上层次,要有美感,要像高三学生的水平。

【典型例题】(2009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杜甫好友,受封郑公。箨,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试题:(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要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命题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解题指导】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对整首诗的分析,一要重视注释与标题,因为这里大都含有很重要的信息。第二,评价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三要看清题目要求,灵活作答。如果考题直接提出了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考生在答题时就应直奔主题,明确回答。而如果考题没有明确地指出鉴赏的方向,考生在自选鉴赏角度时则应注意两种情况。1、当读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并对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时,可选择此诗的思想情感作为鉴赏的对象。因为思想情感是属于“大而话之”的东西,难有精确的答案。靠上一点就能拿分。2、当不能理解诗的大概意思时,就选择一两个精练生动的字词鉴赏。抓住一点,详加阐发。

【典型例题】(2009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鸟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战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试题:(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命题走向中的4个应知要素】

纵观2009年18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1 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随着单独命题省份的增多。各省为了避免重复。在名家中选诗将会越来越少,或者说。即使选自名家也不会选名篇。

2 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局面不会改观。综观18省市试卷选用的19首诗词,只有重庆卷和浙江卷不在唐宋之列。诗歌出处为什么侧重于唐宋时期呢?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读者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学素养、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考卷中的古诗词鉴赏不管以哪种形式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都会侧重于选择唐诗或宋诗。

3 “写景抒情”诗依然将独领。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的感人的诗,总是诗人

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致景,妙合无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说过“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充分说明了诗歌的这一特征。

4 设题方向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古诗鉴赏一般出两道题目。一题考查角度小。在字词句或修辞上做文章,一题考查角度泛,在思想情感上做文章。

【解题技巧总体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大量题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根据近5年高考所选唐宋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有针对性地精选题,模拟答题。应特别关注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家的“写景叙事”诗以及表达技巧上与高考题类似的唐宋诗词。另外,平常做题组织答案时要多用积累的专业术语、多参照高考答案的文字表述模式――这首诗采用了某某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某某意象)的(某某)特点,表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每鉴赏完一首诗后,务必要将该题的参考答案在纸上再写一遍,然后再次核对。此举对提高考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很有好处。

【活学活用――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第三联两句中的“下”与“人”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情景分写”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请分析这种写法的艺术效果。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

(南宋)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忿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被元兵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途经台城(南京),作了此词。

(1)请说说“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中“一叶”的妙处。

(2)全词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作结,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说说下片的“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1)“下”字写出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前面写情之后,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动静结合,由近到远。层次分明。(2)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两句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两句情层层递进、曲达其意。表现了“落日怅望”之情。

2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相关期刊更多

江南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斗酒只鸡;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等等联合主办

大江南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