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书育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搞好教书育人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已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加强思想教育
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识地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化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预期效果。我在教学语文科时,总是努力做到文道统一。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文中讲述了四件事,其中“雪地捕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由于捕鸟和保护鸟类是一对矛盾。因此,我特地设计了两个问题:1、假如说现在下雪了,你会去捕鸟吗?2、如果捕到鸟,你打算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讨论,有一位同学说:“我不会去捕鸟,因为下雪了,小鸟没吃的了,已经很可怜了。我们还要趁人之危捕捉它,这太不公平了。如果小鸟会说话,它一定会骂人类太卑鄙了。”另外一个同学却说:“我会试一试,但我只是学着闰土去做一做,我并不会伤害鸟儿。如果捕到了小鸟,我一定会请它饱餐一顿,再让它回到大自然去。”同学们各抒己见,说法不一,但不管是否会捕鸟,他们都意识到了:不能伤害鸟类!
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重视思品课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竞争精神及诚实守信的美德……这对学生将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思品课教师在每一堂思品课,我都花费不少心思,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故事中、游戏中、自我表演中明白道理。之后,又得尽可能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记得在教学第九册的《从小学创造》一文,配合这篇文章,我组织学生举办“我们的小发明”竞赛活动,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在这项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发展了思维,而且加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体会到集思广益、集体的力量大这个道理。
二、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塑造,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1、要具有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2、关心热爱学生。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赞可夫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心里装的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扮演的不仅是老师,还是严父慈母、大姐姐、老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兴趣、特长、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献给学生无私的爱是谱写这一主旋律的音符——这是我多年来班主任工作所遵守的信条,也是我在育人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原因之一。如在本学期初班上的书贤同学经常迟到,不少同学对他影响全班的出勤率甚为不满。为此,他和同学之间出现了不团结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讨厌他,控制他,孤立他,或采取极端做法惩罚他,而是多次找他谈话,寻找他犯错误的根源,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尊重他。在了解他迟到的原因后,积极为他寻求解决的办法,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大家关心他、帮助他、信任他,他终于彻底改掉了这一缺点,现在还被评为小组长呢。
对于后进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辅导。古人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记得上学年,我班有个后进生,她受社会影响,经常偷拿家长的钱去打游戏机,无心上学,成绩屡考不及格。当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配合家长,对她耐心教育。有一次冒雨到处找她,使她深受感动。从此她改正了缺点,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版权所有
看到学生的进步,我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肩上的重任,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搞好教育,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那就是爱。
关键词:教书育人;以退求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15-01
晋公子“退避三舍”赢得古今多少人的赞誉。《孙子兵法》中孙膑以败求胜,诱敌深入的“走为上”,被视为三十六计中的最上策。“退避三舍”与“走为上”无不蕴含着以退求进的道理。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讲究方法。以退求进不但可以用于政治、军事,同样可以在教书育人上发挥作用。
一、以退求进与教学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学任务繁重,有的中小学教师时刻要求自己如弦上之箭,要求学生如上紧的发条。致使教师、学生的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那么,繁重的教学任务怎样完成,怎样使学生的学习低耗高效呢?我们在教学中以退求进,或许可以寻求到高效率的教学的路子。
艾宾浩斯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出来的记忆曲线是这样的:
我们不难看出,间隔分散复习比连续集中复习效率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连续集中复习,结果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那么,我们不如以退求进,采用间隔分散复习。间隔分散复习,每复习一定时间,中间需要休息,表面上看学生把这些时间浪费掉了,但实际上因为学生休息好了,头脑清醒了,精力充沛了,复习的效率却提高了,相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退一步的休息是为了进一步的工作学习。
以退求进在教育管理上也会有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小学生第一次不完成家庭作业,教师询问时,他会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敷衍,教师即使明知他在撒谎,但当时也无法考证,而如果教师当面揭穿,又可能招致师生的当面冲突,形成僵局,紧张关系,学生还可能不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时,我们不如以退求进,暂时放他一次,如果他以后能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可不再追究,如连续几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再对其批评教育,学生会感到无话可说,效果就要好得多。
二、以退求进与班级管理
中小学生班级管理需要中小学教师细致扎实的工作。有的教师在班级管理即使有爱心,又有耐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原因大多是不遵循科学管理方法。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我们也可以试用以退求进的策略。例如:有的学生爱向老师告状,原因却大多在他自己身上。对于这类学生我们不必每次都给予批评,而可以先让他一步,积累他告状次数,每当他再次告状时,出示次数给他看,再教他礼让待人,就容易多了。又例如:在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精力有限,难免会因为一时急躁,出现对学生的不公平教育,致使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偏心。这时教师如果急于向这个学生予以解释,一般不会有太好的效果。这时,教师以退求进,暂不辩白,而寻找契机,例如找他修一次桌椅,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意识到他在老师的心目中也很重要。这时再对他进行疏导教育,就使他的身心能得健康发展,师生关系也会融洽。
三、以退求进与性格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结合教材选准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就能达到“以德为本,教书育人”的目的 。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教育
为加强学生爱国精神,在课堂上,我就会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组织学生们探讨“烛之武为何能临危受命,慷慨说秦”。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对烛之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七十多岁的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虽有满腹牢骚,却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智退秦师。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深深打动了学生,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国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就是在国难当头之时,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学生纷纷表示向烛之武学习,做国家的勇士,做国家的脊梁。
又如讲授《离骚》时,学生们在为“屈原为楚王那样的人去死值不值”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我借机慢慢引导:屈原是一个传统的悲剧英雄,屈原的一生是为国家利益奋斗的一生,他在被谗言离间,小人排挤,遭楚王流放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楚国,始终期盼为国效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学生逐步理解了屈原的爱国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就是“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就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忠君。由此,学生真正理解了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二、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德育教育
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才有价值,怎样面对挫折和不幸,许多中学生都不断思考这些问题。教材中对于生命可贵性的阐述比比皆是。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剖析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又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后,又继续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些不都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吗?地坛经历风雨沧桑而生命更为精彩更为炽烈,如落日映出的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景象启示作者,“虽然残疾但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甚至是更为坚定地活下去” 。而读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史铁生的事迹使学生明白了该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如何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都被史铁生的事迹所感动,表示要珍爱生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写到:“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 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的丰盈饱满。” 通过阅读学习,学生懂得了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一个人不一定要多么伟大,但一定要多关心生活,去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不断追求,让自己变得高尚,用自己的努力增加生命的分量,使自己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让生命的价值永恒。
类似的文章还有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三、对学生进行励志德育教育
管理的精度在于要善“预”,超前进行设计,实现从教育管理向教育领导的转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如果不具备今天就把几十年后才萌发的种子储存在人体内的能力,教育便会成为简陋的看管,教育者便会成为愚钝的保姆……”教育管理的根基在于教育领导,其所体现的是一种引领、疏导、预防、民主、沟通、合作、发展的管理新理念,意在摆脱传统的监管控制为学生铸造“循规蹈矩”的精神与行为桎梏,按照尊重需求、理解信任的“分层理向”原则,和学生一道创造“方”和“法”的“科学处方”,建立管理高速路的“创意弯道”,做好精准引导的顶层设计实施蓝图路径。从教育管理的管制行为移植教育领导的领导思维视角,去生成教育管理特有的属于领导理念的“领导之心”塑造“领导之脑”、属于领导信念的“领导之脑”驱动、属于领导技术的“领导之手”三个层面的领导风格与领导精神和领导信仰,达成坚守“做正确的事”的领导价值与信念底线,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扩展集体全体成员的领导意识与能力,坚守“底线教育”和“教育底线”,共同预防盲目简单的“严禁”、“不许”、“强迫”、“命令”、“斥责”、“说教”、“监控”、“恐吓”、“压制”、“摧残”等专制人治式的“苛刻硬管”,造成的结果:一是低效;二是无效;三是只会产生诸如“面具表演”、“猫鼠闹剧”、“变脸游戏”、“瞎眼雷达”等短暂的眼前表面效果;四是敌对叛逆形成集体无意识;五是一旦在脱离看管或在某种诱因的引发下可能导致爆发“地震火山”等“无法无天、野蛮复位”的叛逆之举。
管理的效度在于要善“投”,增加情感投入,实现从看管压服向心理降服的转变。教育管理与“全天候”式的无缝体力、近视功利、冷漠稻草人投入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关系,若如此投入,换来的只能是恶性循环的苦果。但真情实意的关怀、真爱友善的关心、情真意切的帮助、冷暖贴心的指导,恰如山谷的回音,你输出和投入多少,就会返回和收获多少,甚至更多。所以,要使学生对管理自愿接受、乐于接受、无意接受,就必须实施从情感上的冷漠向情境上的丰富投入:一是投入交往,投入真实情感而非虚假功利,让教育真正成为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二是投入观念,投入思想灵魂而非束缚阻击,设法让开始入学的学生,由“个个不同”最终变为“个个相同”的传统教育观念反转;三是投入乐趣,投入精气接生而非工具期待,重树苦乐意识,重振苦乐精神。做任何事如果由于“被迫”的勉勉强强,当然很痛苦、很可怜,但若是“嗜好”情况大不一样。事实充分说明,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外界压力非做不行,这才叫苦。“苦”在乐无穷,“苦”中金生福。四是投入方法,投入人格引领而非体力禁锢,通过动态镜像法、谈心咨询法、交往沟通法、信息会诊法、实践顿悟法等,与学生交换思想、交换心情、交换分享,倾听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需求,聆听学生的愿景,关注学生的动态,把脉学生的期待,满足学生的愿望,解读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对教育可信、可靠、可学、可行;五是投入真爱,投入疏导理念而非雷达监控。从意识层面上树立面向全体,小天鹅要爱、丑小鸭更要爱的“一个不弃”的全员思想,从技术层面上掌握欣赏、激励、唤醒、褒贬等十八般武艺“一套不缺”的共鸣技艺,从实践层面上实施德智体美劳“一样不少”的五育路径,从举措层面上强化教育无小事的“一点不漏”的平凡信念,从情感点评层面上坚持“一人不偏”的公平原则,从标准层面上创立“一行不止”的“另起一行”评价方式,从行为层面上明确代替了、强制了不会有好效果的“一处不替”的体验气场,从火候层面上把握“一度不差”的铁温度钢执行效应。实现从冷酷寒冬向四季自然的转变,让个个都快乐追求梦想,为自己加油打气、鼓掌喝彩,咀嚼亲自贴上“第一标签”的幸福,给自己心理一片晴空,在沐浴个性、感受特长、分享特色的心理绿灯中寻求发展交集。
管理的厚度在于要善“理”,提升思想内涵,实现从表面行为向内在思想的转变。管理的起点在“理”,过程也是“理”,终端还是“理”,重点在“理”,根基在于“理”,目标更是“理”,没有“理”就不好“管”,也无法“管”。只有“理”,才能走出“以管代教”、“以罚代育”、“以灌”等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零打碎敲的软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能用的困境。“理”从教育内化起航、活动外化体验。“理”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理”的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和调动的过程,用柔性策略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环境,用刚性制度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集体环境,以畅通“理”的渠道、明确“理”的流程、参与“理”的过程,破解学生心头事、忧愁事、纠纷事、闹心事、不平事、难缠事,从而把“人”的管理置于对人的尊重、信任上,将“事”的管理置于人的自觉、责任上,将“时”的管理置于人的生命、生活上。
管理的信度在于要善“放”,放手发力慎独,实现从被动他律向主动自律的转变。“放”一方面是放弃“单枪火拼”、“单打独斗”、“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封闭“小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敢于放手,勇于解除依靠体力监管的本末倒置低效方式。学生的事情尽量让学生大胆去尝试,不因管得过宽、过多、过细、过杂、过滥而越俎代庖,由此不但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最终还落得“种了别人的承包地,慌了自己的责任田”的无效瞎忙尴尬境。智慧、艺术的选择是腾出时间,发挥脑力劳动者引领的天职,驱动内部引擎,纵向激活,向自我发展,向集体融入,助推外部环境,横向联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拓展,构建自我、民主、全员、自主、开放的有效“大管理”环境。
管理的深度在于要善“思”,仰起问号脑袋,实现从体力投入向智慧谋划的转变。管理谋划的能力取决于全方位超前的反思。什么是反思?也就是自己跟自己谈心,谈出一片新天地;自己与自己对问,问出新自我。如何反思?最有效、最关键、最简单的,就是每天甚至每时坚持反绉式自问自答:观念我转变了吗?是如何转变的?理念我创新了吗?是如何创新的?学生我关爱了吗?是如何关爱的?教材我吃透了吗?是如何吃透的?教法我改进了吗?是如何改进的?学法我指导了吗?是如何指导的?课堂我驾驭了吗?是如何驾驭的?德育我落实了吗?是如何落实的?示范我做到了吗?是如何做到的?管理我领导了吗?是如何领导的?如此等等,从不同层面时时思虑、处处留心、点点探寻、滴滴汇聚,由此诠释:教育教学如何教?怎么育?怎样学?教育管理如何教?怎么管?怎样理?领导学生如何领?怎么导?怎样引?无非是个活动过程,是个精神接生艺术。这就是管理初期要站在前面实干,管理中期要站在中间协调,管理后期要站在后面指导,逐步实现管理主流意识形态由一元化导向向多元化导向转变。
管理的光度在于要善“谋”,营造生命彩虹,实现从禁锢生命向激扬生命的转变。“谋”即营造具有强烈约束力和感染力的育人环境,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因为,人具有被动性的一面,是需要约束的;也有主动性的一面,是可以感染的。例如,在一个整洁优美、庄严肃穆、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中,谁都不敢轻易随地吐痰、大声喧哗、随心所欲,为什么?是环境的约束力与感染力;否则,人人随意乱扔、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为什么?还是环境的约束力与感染力。所以,管理应在育人环境上动脑筋,在营造氛围上下工夫,让每一处空间、每一个物件、每一张面孔、每一项活动、每一种精神都成为教育资源,并由此来解读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所有的人员、所有的设施、所有的活动、所有的精气、所有的点滴都应该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地方,即学校的一切没有与教育无关的,没有与发展无缘的,没有与健康无染的,因而成为铸造德行、养成品行的大熔炉。
管理的高度在于要善“隐”,彰显无痕境界,实现从显性有我向隐形无我的转变。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管理也是如此。管理艺术除了设计巧妙的活动体验外,管理者更要注重对对象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自我形象进行艺术设计,这是无痕教育的一个重要因子。其中,仪表形象是做人素养、修养、涵养、气质、思想的直接表观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显性标杆问题;思想形象是做人立场、观念、意识、心灵、价值的间接隐性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无形推手问题;工作形象是做人能力、态度、方法、情感、处事的直接综合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整合旗帜问题;生活形象是做人习惯、地气、导向、意志、品位的直接表观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隐性引擎问题;人格形象是做人品质、信念、精气、底气、心理的直接表观反映,是影响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的总体开关问题。教师要以特有的职业道德体现,围绕语言、情感、精神、灵魂、行为等不可忽视的“小节”进行自我形象策划,从严治教的导师形象、以范示人的父母形象、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立德树人的引领形象、遵法守纪的公民形象,彰显自我就像空气的存在一样,让人须臾离不开,但又明显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
管理的浓度在于要善“悟”,强化知行统一,实现从认知内化向行为外化的转变。管理不能满足于表面的“很听话”、“出满勤”、“守到点”、“候无事”、“都知道”,而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着手将“过得去”变“过得硬”,发力启动思想大美教育、法治文明教育、科学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活动体验教育“五育”路线图,施行仁、义、礼、智、信“五种”总开关。真正解决思想深层次的认知是“一套”的“知道”问题和心理叛逆性的行动是“另一套”的“不行”问题:在监管前唯唯诺诺,很乖巧;在学校里畏畏缩缩,很听话;在家庭里歪歪扭扭,很霸道;在社会上随随便便,很冷漠。将这种出于外在强制的“笼养”行为,转变成出于内在的需要、内在的道德动机、内在的“天养”习性,生成表内如一、知行一致的人格品行。
管理的标度在于要善“远”,着眼未来发展,实现从专家定位向和谐人生的转变。教育的终极目定位,应使学生离开学校时,成为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从这一战略目标出发,管理从注重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做人教育起航,着眼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训练过程的人格教育,发力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接纳、自我意识的自我教育,给力适应生存、幸福生活、鲜活生命、体验感恩、辐射灵性的生命教育,由此破解“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也不要管”这样扭曲的价值观,助推了“只顾把分数提高了,别的什么也不用教”这一扭曲的教育观,产出了“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别的什么也都好了”的扭曲学生观。才会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抓住以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而且直接影响着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爱学、会学、好学、想学、能学这一成败的关键性标杆问题,解决一切重要素质发展之源、营造之本的爱学问题,就能促进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基本素养的和谐发展,就能促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管理的刚度在于要善“柔”,凸显柔能克刚,实现从硬性指标向软性温度的转变。长期以来,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是局限于“分数GDP”的狭窄层面上,使占教育1/5的智力教育这一项“硬任务”,压倒了占教育4/5的非智力教育这涵盖四项教育的“软任务”,造成“五字”教育方针出现了“1>4”的本末倒置问题,“人”的发展仍然只是喊在嘴上,停在纸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人文教育要求上课表、进课堂、入头脑,实际还是有名无实,多套课表排得满满当当,课余只有“课”没有“余”,人们期待“工具性教育”回归“目的性教育”也就只能是期待。一切为“工具性教育”开道让路,为“升学GDP”摇旗呐喊,教育也因此偏离了它应有的是一种和谐精神培育的过程这一本质轨道;出现了严重的科学求真教育与人文求美教育两种视觉的倾斜;导致只有能解读我国教育方针的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在培养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这个教育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不能和谐运行;人性向善的心理、人心向美的本源、人本向学的期望、人道向导的主体四大教育趋向不明;思想道德教育、法制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大美文明教育、科学实践教育“五种途径”受阻。所以,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实施了多年,可时至今日,教育实情植入生硬拙劣的应试教育不能自拔,人人大喊素质教育回归,人人期待素质教育上演,但教改依然只有“教”不见“改”、自习只有“习”没有“自”、假期只有“期”没有“假”……如果说屡禁不止的体罚、永无休止的逃学、教而不断的厌学这些还只是局部瑕疵的话,陈旧的惯性灌输,空洞的刚性桎梏,则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最大“硬伤”。因此,教育管理必须从教育的核心首要抓起,改变德育的重要性往往是口头上、文字上强调的多,在具体行动上落实的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大喊大叫的可有可无、可强可弱的格局,解除置顶回潮的分数排名,走出持续井喷的教育乱象,正视穿行如织的工具考试,破解虚假繁荣的作秀态势,促使教育走向宁静致远的境界性,自由自觉的和谐性,简单质朴的简约性,自然生长的本真性,有教无类的平等性。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只有这样,教育管理才能“硬”起来。
满腔热忱,投身教育不后悔
刚参加工作时丁玉华在村联小任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孩子们太小,许多事自己都做不了,调皮又不懂事,安全问题成了他最担心的事。不管是有课还是无课,他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教室看一看,数一数学生们到齐了没有;如果没有,就想方设法联系孩子的父母查问缘由,为此他经常走街串户。由于他手脚不灵便,来回行走七八里路,常常累得腿疼脚肿。1981年12月的一天,他到邻村东辛庄学生家进行家访。去时天灰蒙蒙的,空中飘着零星小雪;回来时风雪交加,鹅毛大雪满天飞舞。崎岖的山路高低不平,又窄又滑,他不慎摔到五米多深的陡沟里,这次意外把他摔成了轻微脑震荡,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有点头疼,但他无怨无悔。“这两年,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方便多啦。”这位行动不便的老师,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家访的习惯。他这样告诉笔者:“在我自己的生活中,经历过太多苦痛,我所有的快乐都是学生们给的。”
精益求精,教学相长收获多
1991年9月,丁玉华考取了费县师范,1993年7月,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被分配到离家20多里的矿坑中学任教。成为中学教师后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要想使学生有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认真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下,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边教边学,教学相长。
“管”与“教”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管理好班级的同时,他刻苦钻研教学,积极参加教改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2012年全县初中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讲课一等奖。他撰写的多篇论文相继发表,并获得奖项。
坚守信念,灾难面前不动摇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1993年的冬天父亲去世,1994年的春天母亲去世,剩下他和单身大哥兄弟二人相依为命。但是,1995年的3月大哥患了食道癌,家中的一切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为了大哥,他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县城拿药,早晨两点钟起床,晚上五点回家;每天晚上都要熬药,直到十一点。那段日子,天天如此,一天下来累得连饭都不想吃。长时间的劳累,使他面黄肌瘦,有位同事对他开玩笑说:“丁老师,我看你的脸,现在盖上蒙脸纸就可以哭了。”1995年7月10日他哥哥的生命又被病魔夺走了……尽管如此,家庭的困苦并没有压倒他,他每天都振作精神,按时去学校,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因为他心里想的就是:宁愿自己多受点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误了自己心爱的学生。34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懂得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吃苦,就意味着清贫,就意味着付出,就意味着奉献。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春种必有秋收”,2005年、2006年、2008年、2011年、2012年他先后五次获县级教学成果奖;2001年、2006年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两次荣获山东省奥林匹克优秀辅导奖;2006年还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0年在中考中他所带的生物学科获全县中考成绩第一,并在全县初中生物教学研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热爱学生,站立讲台显真情
课间时,丁老师很少去办公室歇着,他常常拿个方凳,坐在教室门口,眯着眼睛看那些嬉戏打闹的孩子,满脸的慈爱,分享着孩子们的欢乐。而在课上,则是他全身心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他研究创新了很多授课方法,学生们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也将知识牢牢地掌握了。因此,他的教学成绩一直稳稳地占据着全校、全县“第一”的位置。所获过的荣誉证书有厚厚的一摞,“这些都不主要,孩子们学到知识,家长满意,才是最要紧的。”外表朴实的丁老师说话也实实在在。
“按说丁老师这个年纪,这种身体状况完全有资格要求退居二线,找个轻松点的工作干干……”矿坑中学的李清锋校长在跟笔者介绍情况时说。话音刚落就被丁老师急促地打断了:“那可不行,校长,我得站在讲台上,不到60岁不下讲台。”话说得急,语调也高了。李清锋校长被逗笑了:“你那么好的教学成绩,那么高的敬业精神,我怎么舍得让你下讲台!”李校长介绍说,全校的师生都非常敬重丁玉华。“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这是我们当老师的本分。”丁玉华说。
教育的动力是爱,爱是阳光,爱是春雨,爱是每个孩子乐于学习的动力。在他看来,“教师就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在学习上关心好学生,在生活上更应照顾好学生。“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教育上的名言他牢记在心,落实到位。
关爱困苦,阳光照耀暖幼苗
丁老师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山区农村中学,生源都来自农村,大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富裕,有的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中途就想退学。
学生吴平是一个有父无母的孩子,五岁时母亲去世,家里家外由父亲一人担当。由于她姊妹多,奶奶又体弱多病,家境十分贫困;又因吴平是个女孩子,她父亲重男轻女,就不想让她上学了。可吴平上学心切,她父亲只交了课本费,就交不起住宿费了,只好让她来回跑校。一个女孩子家的安全问题是丁老师十分担心的,于是就替她交了住宿费。
学生谢婷婷,由于父亲患了鼻腔癌,看病花去了四万多元,母亲又无工作,姐弟仨都在上学,家庭非常困难。她的母亲哭着说:“丁老师,俺婷婷不能再上学了,家里分文没有,她爸爸还得治病,又欠了一些债。”说着说着娘俩放声大哭。见此情景,他心如刀绞。每学期他都从工资中拿出500元钱作为谢婷婷生活费,然后由本班同学自愿捐款凑齐学费和课本费。谢婷婷也没有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期望,每次考试都居年级前十名。看到谢婷婷能在教室里安然地学习,丁老师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学生王胜荔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全家三口人,爷爷年老多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丁老师替她交了三年的学费。后来上级分给学校的“两免一补”的救助,报请学校批准又给她办了“两免一补”,作为生活补助。这样王胜荔的学习、生活终于有了保障。2006年王胜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苍山一中,三年后又顺利考取了山东财经大学。
有些学生在家带钱常常不够花,每逢星期五就没钱了,经常问丁老师要,少则二三元,多则八九元,这样下来每年也不会少于五百多元钱。由于他经常给孩子们钱花,他的爱人说:“人家当班主任赚钱,你当班主任赔钱。”于是丁老师就开导说:“咱的孩子在外上学,如果没钱花,你是怎样想的?”34年来,他先后资助了19名学生,帮助他们圆了上学梦。今年53岁的他,头发几乎全白了,仍在资助一名女学生。
白发满头,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