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田家少,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读出音韵美
诗歌具有音韵之美,初读诗歌,我们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脚,解决诗词中的生僻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好韵脚。
1.读准字音
朱熹先生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所以读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得文通字顺。达到字正腔圆的程度。
2.读出节奏
古诗词的朗读讲究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可按音节划分和按意义划分,而按音节划分较多。四言为“二二”节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等。学生读准了字音和节奏,就为进一步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二、读出思想美
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内容作如下的探究:
(一)知身世,解读诗人的心境。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知人论世”,了解了诗人,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作。杜甫二十岁时开始漫游生活,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交为肝胆相照的朋友。了解杜甫读书和壮游时期生活和创作,也就读懂了《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抱负。了解战乱流离时期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底层的苦难,学生才会感受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和凄凉。了解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耳聋、偏瘫、肺病的身体状况,才能读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
(二)抓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是我们分析诗人心境的一把钥匙。
1.沧海,长江、长风、高山、奔流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寒风、冷雨、梧桐、沙漠、古道、夕阳、杜鹃鸟等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意象多用于抒发闲情雅致。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三、读出意境美
诗歌的最高的境界是达到意境美。何谓意境?指的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的“景”便是意象,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在上述的诗词学习的第二阶段,我们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就能真正走入诗的意境。
(一)想象法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应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例如,当我们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时空,想象以前重阳节诗人和丈夫把酒吟诗的欢乐场面,就能反衬出诗人如今的孤寂。
我们可借助自己的想象将诗词中描摹的画面在脑海中绘制成一幅幅图片,这样既便于理解诗词内容,也便于读出诗的意境。如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我就请同学们结合注解再次朗读诗词后,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画面,并以下列句式来表达:读“梦回吹角连营”,我仿佛看(听)到了……。学生跃跃欲试地朗读并描摹出“看宝剑、分麾下炙,沙场点兵”等这些极勇猛,雄健的画面。
(二)品味法
1.“品”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在诗中用得灵动跳脱,贴切传神,耐人寻味的字称为“诗眼”。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诗眼”,反复推敲,咀嚼鉴赏,自然妙趣横生。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中为什么是“看”剑,而不是“挥”剑或者“舞”剑呢?学生品评之后,理解了这位饱经沧桑、两鬓微霜的老人壮志难酬的落寞和无奈。“五十弦翻塞外声”中为什么是“翻”而不是“弹”?学生在比较品析之后感受到了塞外军营军歌嘹亮、乐器轰鸣的场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品中读,声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绵长,时而急促,一种豪迈、悲壮的意境回荡在课堂之上。
一、课前诵读,精彩纷呈
课前的诗词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借助诗词的优美意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诗词的语言特色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一个“诗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诗,一个星期内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都需反复诵读这一组诗。同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七天划分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读阶段;周五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并要求利用周末两天巩固记忆;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并在对方的诗文采集本上给已背过的诗词贴上红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在班上开展“诗文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诗文导入,情趣横生
导入新课时利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来创设情景,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在导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齐背《游子吟》,然后让学生说出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理解。在学生回答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母爱是春夜的小雨,物细无声;母爱是三月的阳光,静静地奉献。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唐代的孟郊用了这首《游子吟》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他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也一定会被这份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这样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触动了学生心底对母爱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三、即兴穿插,加深感悟
在学习课文时,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一门教学艺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浓浓的充满诗意的氛围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如沐诗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在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时,我以小草的口吻说:“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因为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时,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同学们,听了我这株小草的自述,你们能想到用哪一首诗来赞美我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结课延伸往往是教师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在这时渗透经典诗词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余音缭绕”,可让诗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课堂上流淌,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1. 学文引诗点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让学生诵读一些珍惜时间的诗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学生在古诗的声韵里接受了诗词的熏陶,在诵读声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今天。
2. 以诗带诗展思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学完这首诗后,我又出示了其他的一些送别诗,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惜别之情。
吟诵既不同于从国外舶来的朗诵,也不同于乐音。朗诵诗歌是不用考虑古典诗歌内在的格律和声调的,可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腔捉调。也就是说哪怕一首表达哀伤之情的诗歌,我们也可以通过声调和节奏使之轻盈欢快。乐音就是我们所说的唱歌,以曲为主词为辅。为了迎合曲调,它弱化了字词本来的发音。
吟诵的特点是发字本音,平常仄短,依字行腔。像唱歌又像诵读,回归创作者本来的意图。在诗词的教学中加以推广,反复练习,有利于师生理解名篇佳作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独特的神气和韵味,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一、借助吟诵,激发兴趣
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成为一大难题。古诗词内容比较深奥,字、词、句不容易读懂。加之学生文学和历史知识有限,又缺乏背诵时间,我们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标越来越远。
生活是学生最鲜活最感亲切的课堂。吟诵可以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典诗词感到亲切,使它们能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古典诗词的吟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来,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诗词变得鲜活起来。
如讲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个抽象的问题要联系到哲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讲到愁绪,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讲到春夏秋冬的交替精彩纷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使学生吟得摇头晃脑,诵得兴趣盎然。
这样的吟诵课堂拉近了生活和诗词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觉得诗词是遥远的、枯燥的,记忆诗词也就会事半功倍。
二、以诵入境,享受美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这项艺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语音不仅可以传情达意,而且可以让人们贴近美,感受美,获得一种愉悦。
吟诵可以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得美感的一种重要手段。音效的感染不仅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语言的韵味。经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在反复吟诵中学生可以自行感知。
柏拉图说:“美是难的”。过去,我们的学生总觉得诗词虽是经典,但离我们久远,如《离骚》甚至相距几千年。和白话文相比,生涩难懂。要理解内涵,发掘美感更无从谈起。比如我们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字面上我们的解读是一名落第的举子的凄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可能是落第之后的痛苦惆怅,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担忧。美虽美,却是一种凄美。
这首诗用吟诵的方法辅助,两联都是闭口音-开口音-闭口音。四五个开口音或闭口音的字连在一起,结果吟诵起来就会口型变化少,体现的是一种悠长抒情。由于其中开口度大的字在中部集中出现,加上韵字的反复出现(除了押韵的地方外还有两处,另还有两个仄声字是同样的韵母),使得这首诗读来不像字面意思那么凄凉,而是意境开阔,所以愁思也就超越了眼前,有感慨人生之意。
又如我们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歌曲的旋律和吟诵格律基本相同,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很快就能把这首词记住。而且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种无奈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豁达有深层次的认识。最后一句的韵脚是平的,吟诵起来也是悠长的,这种美随着悠长的声调会萦绕在学生的耳边,最终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吟诵的方法把音效的渲染引入课堂,使得古诗词的意境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课堂是适当地使用吟诵,既可以在学生和创作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很好的再现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他们心驰神往。
三、细斟慢酌,拥抱经典
虽然选入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篇是经典,流传至今具有广泛的认识度,但还是存在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认识不同。究竟是谁离作者的涵义更近一些?谁能够真正拥抱经典呢?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通过吟诵的方式来分析:这首词用的是“尤韵”(iou),这个韵里的字有“秋、游、留、羞、楼、流、悠、求、囚、忧、愁……”,这个韵平声悠远深长,入情入心,最适合表达愁绪绵长,挥之不去。作者回顾少年不知什么是愁苦,衬托今天已经深深领略愁的滋味,却没办法说出来。“却道天凉好个秋”把一腔的愁绪转到天气上是何等的压抑和无奈!
关键词:诵读经典诗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在各学校广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背景下,很多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加强经典诵读对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加强经典诵读既有助于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文化的逐步提升,也为学生未来的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注重诗词环境创建,突显人文魅力
美感往往都是与美丽、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以及轻松、愉快的情绪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各学校应注重诗教活动整体环境的构建与优化,从而让教师乐于接受,也让学生乐于诵读。对此,学校应对现有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去营造和谐、轻松的古诗导读氛围,然后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去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带领学生更自然的融入到诗词经典的意境当中,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交流更好的体验美的情趣、接受美的熏陶,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墙壁上张贴一些较为经典的古诗文,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诸多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言警句。这样学生只要一踏进教室,抬头就可以看见诗词,并置身于浓郁的古诗氛围当中,并从中体会到经典诗词那种独特的人文魅力。身处于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经过不断的熏陶与感染,能够促进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强。因此,在设计、组织各类经典诗词诵读活动过程中,其教师应在全面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与文学素养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更新颖、灵活的教学策略来呈现人文魅力,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二、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感受人文精神
每个学期学校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五次以上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且以接龙、必备、表演等多种题型来进行,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具有的独特魅力。同时,每个月教师可以整合现有条件与力量,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引导学生有机整合诗词、书法与绘画,让学生不断接受美的熏陶。通过组织诗配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精选、合理的划分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带配上适合的图画,或者是以小组的形式,制作成相应的手工制品,通过生动鲜明的图画来呈现那浓郁的诗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内容不仅要涉及到作者、作品背景,还要包括作品风格与艺术手段等内容。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篇目在欣赏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创新,与音乐、图画,以及舞蹈等巧妙配合,在班级内组织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演唱的等竞赛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试着编排《赠汪伦》《春江花月夜》等表演。通过这些活动的编排与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古诗的已经有更好的领略,也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通过更新颖、多样化的形似来接受经典诗词的熏陶,从而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好的体会,因此,在教学培养中,为了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创造良好条件,其教师应充分重视起多样化活动的组织。
三、加强经典诗歌诵读,增强人文素养
优秀经典诗词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文底蕴,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通过呈现更高尚的情操、远大且美好的理想,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来熏陶感染每位学生。
例如:在讲解陶渊明的田园诗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去深入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悠闲、恬淡;而在学习边塞诗中,又能够带领学生去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种壮丽与魅力;在带领学生分析送别诗中,还能够引导学生真切的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那种真诚与友情。等等,因此,在教学培养中,其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词,让学生在古诗词的不断熏陶中,真正爱上古诗词的诵读,且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古诗词诵读的安排,可以运用蕴含高尚道德文化价值的古诗词,来全面、深入的开发学生智慧与文学学习潜力,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更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以文育人的教育培养目标。
四、结语
总之,积极开展`活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不仅能够全面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也能够将学生健康向上的青春风采、文化面貌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语文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宝银.读经诵典提高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探微[J].考试周刊,2014,(45):3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