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溺爱孩子

溺爱孩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溺爱孩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溺爱孩子范文第1篇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做家长的为了孩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亲自出马帮孩子投放简历,带着孩子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面试,甚至忙着找门路,拉关系,送钱送物“公关”,从而形成了一种包办孩子就业的怪现象。

包办就业是对孩子的关爱还是溺爱?家长该以什么样的观念对待孩子的就业问题?

孩子就业,家长包办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牵动着天下家长的心。近段时间以来,记者在各省市不同的招聘会上,看到不少陪同儿女们求职的家长的身影。据记者了解,除了来自本省周边地区的家长之外,有一些家长是穿州越省与子女共赴求职路的。在招聘会上扮演“父母兵”角色的家长,都无一例外地在替子女找工作当“军师”、做“保姆”。

现象一:老父千里跨省南下推销儿子

小李是广州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家中的独苗。眼看离毕业时间不远了,小李的工作还没着落。得知最近广州正在举办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小李远在河南的父亲马上请假半个月,不远千里赶来。小李的父亲认为,儿子还没有找到工作是因为“儿子还小,不懂得用适当的语言推销自己”。

记者看到,小李父亲在儿子去招聘会前,不停地叮嘱他一些推荐自己的注意事项,还叫儿子复述自己传授的推销方法。到了招聘会现场,小李递送简历仍旧显得紧张,介绍自己时说得语无伦次。小李父亲见此,连忙“挺身而出”“推销”儿子……

现象二:双亲齐出动苦苦排队占位

前不久,长沙某人才市场举办了一场面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家三口齐上阵的一幕:一名女生的父母分别在某知名空调公司招聘台前同时排队,而女儿却坐在后面一凳子上等待,待快到递送简历时,女儿才慢悠悠地将父母替换下来。

面对记者“为什么不让女儿自己排队”的疑问,女孩的母亲不以为然:“女儿找工作辛苦,父母应该替她分担;再说招聘会上人多,不忍心让自己的骨肉饱受折磨之苦。”她还表示,只要周末有招聘会,她跟丈夫都会陪同女儿去。

“只要女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再累也值得。”两夫妇表示。

现象三:父母先行探路生怕孩子出错

在不同的招聘会上,记者都发现有的大学毕业生身旁跟着他们的父母。对于锁定场内哪一家单位去投简历,他们的父母总是要先评论一番。记者听到他们或讨论单位的工作地点,或讨论工作的稳定与否,或讨论工资待遇的多少……

一家长对记者说,之所以要跟着孩子来招聘会,是因为怕孩子“懵懵懂懂地向不好的单位投简历,自己跟着来心里踏实许多”。

包办就业,关爱还是溺爱

导致家长包办孩子就业的原因是什么?包办就业,到底是对孩子的关爱还是一种溺爱呢?请看记者的调查与专家的分析。

调查分析一:固有的传统观念是“包办”的根源

有关专家分析,家长包办孩子就业,主要有如下一些想法。

一是面子观念作怪。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效益好的单位工作,自己脸上才有光;如果孩子在基层、在小单位或效益一般的单位工作,则感觉低人一等。二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就怕孩子吃苦,觉得在基层工作条件差,工作艰苦,怕孩子承受不了,不愿让孩子到基层就业。三是过分担心孩子的前途。有的家长认为,随着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在企业工作,则效益差、工资水平低。

以上这些观念,都导致家长们从心理上不愿让孩子到基层就业,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就业进行包办。其结果是,造成了“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的怪圈。

调查分析二:包办就业给孩子失业埋下“定时炸弹”

记者在北京某人才市场目睹了一位北京某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由家长陪同到用人单位招聘面谈的情况。面谈过程中,这位大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还没有他们的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仍一无所获。可他的父母还责怪招聘单位不识货。

最后,一家单位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一针见血地提醒这位本科生道:“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专家学者认为,家长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一概付诸于孩子的就业理念之中。关爱过度,就变成了溺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调查分析三:依靠自己闯荡发展潜力更大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黄玉,从大三起,就开始考虑留京工作问题。她的一

专家指点

位伯父是北京的部级干部,但她没有利用这个“资源”,而是托自己的一个朋友在北京某电视台的知名栏目找到一个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她工作踏实,人缘又好,到毕业时栏目组留下了她。

“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明显在降低。”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岳昌君最近通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内在能力才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与孩子择业意见相左,家长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许多做家长的想方设法给孩子找了自认为很好的工作,可孩子干了一段时间后却要辞职跳槽,家长坚决不肯,常常和孩子闹矛盾。那么,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在就业问题上和自己的不同意见呢?有关专家认为,至少应该把握好以下四点。

1.认清就业形势,依孩子的性格、能力,和其有效沟通。

学旅游专业的晓彬毕业时,想去曾实习过的一家国有三星级酒店。但父母非要他到一家陌生的五星级宾馆。虽然在母亲和班主任老师的说服下,晓彬最后去了这家五星级宾馆。但他一点也提不起精神来。由于工作压力大,客房销售指标高,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感冒发高烧,最后不得不辞职。

一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表示,在就业问题上,家长希望孩子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并不是所有人在初次择业时都能如愿。有时,家长不妨转变一下观念,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岗位上锻炼,增长才干。

2.在预测了最坏的打算后,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女儿学金融专业,大学毕业后,我托朋友帮她在银行找到一份工作。可是,最近女儿却要跳槽到一家证券公司去。我反对,女儿却斩钉截铁地说,银行不是她甘心待一辈子的地方。”王大妈告诉记者,她最近为女儿工作的事情心里很烦,天天骂女儿不知天高地厚。

专家认为,就业既要考虑到孩子的职业能力,又要考虑到孩子的职业兴趣,两者仿佛两条腿,两者并举才能走得远。

刚从学校毕业的孩子往往缺乏人生经验,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对未来过于理想化,家长可以泼泼冷水,但是,等孩子自己碰得头破血流后才会记忆深刻,才会比较容易吸取教训。如果孩子失败了,千万不要打击讽刺他,做好托底的准备。

3.面对需要创业投资的孩子,给予的经济支持应有限度,更多的是给予经验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毕业于江西南昌大学的黎勇,是长沙人。进入大四时,他开始奔波于各个招聘会,疯狂地投简历,但大多石沉大海。在没能获得一份体面的职业之后,他决定自己创业―和女朋友一起开一家时装店。黎勇和父母商量,做生意的父亲二话不说就同意了,门店和进货费用,一共给了他15万元。

由于不懂经营,又不想起早摸黑吃苦,黎勇和女友的服装店开了半年不但没赚钱,还亏了本,最后不得不低价转给别人。

专家表示,创业并不意味着就是投钱。千万不要盲目给予孩子金钱支持,依然要靠孩子的自身能力去打拼。可以告诉孩子,许多创业成功的人都是自己一分一厘积攒的原始资金。家长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分析和指导。

4.建议孩子规划职业生涯。

会计专业毕业的冯丽在一个知名商厦找了一份办公室的文秘工作,她的妈妈却大惑不解,说:“你在办公室工作专业不对口,应该进财务部门,要不然,你四年大学不是白学了吗?”在冯丽的妈妈看来,女儿在商厦办公室当文秘,整理资料文件,没什么前途。

溺爱孩子范文第2篇

说这些话的妈妈们往往会带着一种过来人的优越感和权威性,并且有一副“因为没溺爱孩子而使得他规规矩矩”的沾沾自喜感。

如果把角色换过来呢,这是一个家有老人的过来人,对一个刚刚面临家有老人的成年人说:“千万别对老东西太好,否则你后患无穷。”

相信听到这句话的老人,不会因为孩子得到了这样的经验教育,且对自己诸多规矩免得自己有过分行为而喜悦和兴奋吧?

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一个小婴儿,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来到这个世界,本以为最爱的爸爸妈妈会给予他无私和满满的疼爱,却发现父母在他出世之前早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训儿经验”的话,不知道这个小生命将有多么难过和失望。

有一个妈妈,曾经无比骄傲得说:“我完全按照育儿师的建议养孩子,从小就让她独立,刚刚出生就不许她任性,哭?就让她哭,总有她哭够的时候,不能一哭就满足她,那样的话,孩子就会无休无止地用哭来要挟大人,后患无穷。”

又一个后患无穷。

处处可见因为看到了育儿书,听从了育儿师建议变成凶神恶煞的妈妈们――“我孩子要吃棒棒糖,我就是不给他,任凭他打滚也好,撒赖也好,就是不给,不能养成孩子乱花钱的习惯”“我女儿怕黑,不肯自己睡,不能惯着她,越害怕越叫她自己睡,习惯了就好了!”……

我不得不怀疑育儿师们都是后娘养大的,对亲子关系没有善意的解读,仅仅是为“免得日后后患无穷”而设计的一系列整理孩子的方法,且推销给那些没有立场和个性的妈妈们,以此牟取暴利。

看看市场上如今林林总总的育儿书籍,不难发现这点,很多作者甚至摆出自己显赫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观点有多么英明,可是,相对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一脸愁苦的小孩,我更喜欢那些没心没肺的,健康快乐的,积极向上的小孩,而且我立志要让自己的儿子变成那样的人。其实看看那些可怜的爱哭闹的小孩,大部分都是什么都得不到的类型,如果你尽量去满足他的需要,他为什么要哭闹?孩子也是人,也懂道理,如果你的经济不允许你如此奢侈,你还可以讲道理或者用其他的办法弥补他,除非你的孩子天生是个讨债鬼,否则他一定会明白的。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虽然有那么多的骄子妈妈们恶狠狠地分享着她们的专制经验,也有一些很温馨的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爱孩子,怎么做一个称职的妈妈。比如说《斯波克育儿经》,这本风靡全球已经再版了十几次的育儿著作中没有得意洋洋的强权观念,但是可以告诉那些手忙脚乱的新生妈妈,孩子的哭声代表什么,孩子的各种发育指标,不仅仅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的是食物和看护,更重要的,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爱。其中一段话说,婴儿在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往往只能用哭泣来寻求帮助,如果你能够很快领会到他需要什么,他是不会总哭闹的,而且他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人在爱他,帮助他,这令他在无比恐慌的新环境中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帮助人在婴儿期纠正很多心理问题,避免他因为总是达不成所愿而变成一个冷血和淡漠的人。简单地说,如果父母对孩子很疼爱,那么这个孩子会觉得世界很美好,是一个基本上只发生好事的地方。

有的父母又开始反对:“如果不让孩子吃点苦,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办?”

这话说的没错,但是,既然知道将来孩子要受苦,为什么在他能够享受到唯一的亲人的疼爱和甜蜜的时候,也变成那些社会上的坏蛋,提前让孩子受到噩梦教育呢?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快乐和愉悦感,只是为了叫他们可以适应将来社会上的种种苦难?

难怪有一些人习惯闭塞自己,就算受到再多的灾难,也不选择向家人求助或者倾诉,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他,这世界上谁都没用,谁都指望不上,父母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他们只会板起面孔告诫他:社会就是这样的!你失败了你这个笨蛋!你自己去处理,别麻烦我们!……相同的情况下,他也会让自己厌恶的这种暴力和冷漠的方式变成他对别人或者对这个社会的基本姿态。

溺爱孩子范文第3篇

溺爱孩子的下场

从前在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家里有两条大猎狗和它们的猎狗儿子,猎狗父亲经常和主人去打猎,他想带他的儿子一起去,可是猎狗母亲不同意,它说:现在有吃有喝还,再说外面这样的冷,不能去、

就这样小猎狗一再失去锻炼的机会,一直生活在温室里,对外面的环境一点都不适应,遇上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倒,没有一点生活的自制力。过了几年猎狗的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主人看小猎狗长的又肥又壮,肯定是一条好狗。谁知主人刚把它带出狗屋来,迎面吹来一阵风,狗扑腾一下摔倒在地,主人并没有在意,他带小猎狗来到猎场,让它捕猎,今天动物们很多,在狗的面前跑来跑去,可是他一个也补不着。主人生气了,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用的狗。把它给丢了。小猎狗因为没有锻炼,体质很差,补不道食物,被主人遗弃,最后看着满地的食物,饿死了!

就这个故事告诉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一个道理敲响一个警钟吧!

溺爱孩子范文第4篇

世上最伟大、最感人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在我们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爱表示钦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很多从小在爱的沐浴下长大的孩子,却没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情。我也不停地思考:在现代日趋完善的教育制度下,孩子们为什么会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宽容”“体谅”;不懂得什么叫“感恩”“回报”,只知一味地索取。

不经意问,翻开了那本《爱的教育》。循着那暖暖的爱的痕迹,一路读下去。意大利勤劳的可莱蒂一边学习一边照看病重的母亲。他是爱的精灵,他的生活或许不够富裕,他的成绩也许不够出色,但他的身上却始终闪耀着神圣的光辉!这样的孩子怎能不感人?怎能不高尚?怎能不令人欣慰?这样的孩子令人发自心底地慨叹:“教育就是要塑造这样的人!”

再来看看他们的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妈妈每天对自己的7岁儿子说:“尤拉,走,我们给爷爷重铺新床。”儿子高兴地响应母亲的召唤――这是多么聪慧而又富有远见的召唤啊!母亲跟儿子一同去给爷爷铺床,一来造就真正的公民,同时又关怀了自己的老人……渐渐地尤拉养成每天劳动的习惯。现在,不是妈妈每天提醒尤拉应该给爷爷铺床了,而是尤拉提醒妈妈了。妈妈每天上班用的自行车坏了,今天走路去上班的,尤拉看见妈妈好累的样子,主动把妈妈的自行车推到镇上修自行车的师傅那里。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把这种教诲灌输到孩子心灵中去呢?

1 让孩子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是每个孩子应尽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事。家长可讲一些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事例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让他们领会这份情感。如有位海外归来的学子回国的理由之一是他忘不了仍在农村生活的父母,忘不了他的父母从小把他背到山上,让他亲眼目睹了他父母砍柴挑柴的辛劳。所以他从小就能体会到父母供他读书的不易,进而体会到祖国和父母供他留学所寄予的期望。

溺爱孩子范文第5篇

——“向阳”实践队慰问老人心得

父母年老时,常惦念的无疑是儿女了。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真的无法体会繁华热闹街旁父母的孤单寂寞内心。做子女的,记得常回家陪陪他们。这句话,再老永远也不过时。

印象中的五保户是贫穷落后,而政府能给予一定的帮助让他们度过难关。但亲近他们后,原来他们的生活远比想象中的糟糕。有户人家,只有老人一个人长住了,她96岁,吃的饭菜都是靠自己做。探访时,很多小孩子在他家门口玩耍,但她告诉我们那些都是邻家的孩子……不经意间,她的眼睛泛起了泪光,我们不敢再继续问下去了,便扯聊起了生活保健。与她告别时,不忍心,但还是回望了一眼,她依然像探访前定安静的坐在木椅上,她伤心的神情让我觉得特别的辛酸。

老人的神情让我走进了她的世界。旁边都是欢乐的孩子,而自己的家空荡荡,只有自己,顾影自怜……孩子或孙子远在外面,很久不回来一次。父母含辛茹苦带大子孙,晚年却得不到那一点渴求的关照。可怜、可悲、可恨!

相关期刊更多

少年儿童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世界教育信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