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词

现代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诗词

现代诗词范文第1篇

关于古典诗词,人们常说的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没有人会否认,“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的心灵,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他们通过诗词的创作,或言志,或叙事,或写情,或描景……又不断给它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

自清末民初之后,古典诗词的创作随着白话文的崛起而逐渐消退。由于教育制度的变迁,古典诗词随着古文一起,被白话文所写的现代诗所取代。然而,古典诗词的地位仍不可取代。在陶冶性情等方面,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难以言喻的亲近感。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股解读古典诗词热在书市悄悄兴起。名不见经传的80后女子安意如凭着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写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迟迟归》。这些书本本畅销,多次在卓越销售排行榜名列前茅。按照发行方北京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辛继平的说法,“安意如的书有这么大的销量,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后来我们分析,这是因为社会很浮躁,所以读者需要追求内心的平静。而安意如解读古典诗词的文字又很优美,恰好适应了这种审美需求。”

之后,媒体爆出了安意如涉嫌抄袭网友江湖夜雨的负面消息,安意如在博客上向江湖夜雨表示了歉意,同时否认抄袭。因为安意如的走红,江湖夜雨也签约最早出版安意如三部著作的公司,近日推出了解读《全唐诗》的《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下的女子背影》。

对比安意如和江湖夜雨的著作可以发现,两人文风确有不同。有读者评论称,“听江湖夜雨谈诗词,如坐山中松下听高士论道,剪烛论心,天苍苍野茫茫,自知‘人间正道是沧桑’;听安意如说诗词,如听恋爱中的小女儿说情话,执子之手,情切切意绵绵,只愿‘人生若只如初见’。”而一部分对古诗词毫无兴趣的读者则表示,通过江湖夜雨和安意如的解读、品味,感觉理解了诗词的意境,江湖夜雨所讲述的那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引述,不仅能加深读者对于诗词的理解,还融汇了很多古代社会、文化的知识。

现代诗词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词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词典学在吸取其他学科,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边缘学科,不仅拓展了词典理论研究的内容,为词典编纂实践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及词典编纂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词典学的兼容性

1现代语言学的延伸与边缘化

语言学兼跨文理学科,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同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又促进了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广义语言学的学科分支,由此催生出众多语言学边缘学科。例如,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结合产生了人类语言学,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结合产生了文化语言学,语言研究与人类大脑研究结合产生了神经语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在语言现象上产生了统计语言学和代数语言学,等等。“现代语言学不仅吸引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语言作跨学科的研究,从而导致众多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建立,这已成为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趋势。”

2词典学和语言学

词典学和语言学之间的渊源颇深。词典学作为研究与处理词汇信息的学科从一开始就被打上语言学分支的烙印。“语言学理论无疑是词典学基本理论的核心。”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是毋庸置疑的,从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到语用学、语体学、词源学,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催生了词典编纂界的累累硕果。但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与依赖并非来而不往,一味的拿来主义。词典对语言的规范和描写影响着语言发展的方向,词典理论与编纂实践的深入对语言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词典学、语言学和其他学科

语言这根纽带促成了词典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姻关系,词典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大大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领域,信息社会的高速膨胀又进一步加快了词典学的跨学科性,在语言学各交叉学科的基础上,产生出众多词典学交叉学科,如认知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计算词典学、语料库词典学、电子词典学、机助词典学、自动化词典学、英语教学词典学、网络词典学、文化词典学等。此外,词典学还涉及哲学、美学、文学、翻译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可谓无所不涉。总而言之,语言学、词典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交叉的三角关系,

二、词典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趋势

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词典学大大拓展了原有的疆域,也打破了词典编纂是经验性学科和语言学附庸的传统观念。在跨学科环境下,现代词典学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综合性与跨学科性。

1新视角、新方法层出不穷

从最初作为记录“难词”的词汇表,到19世纪50年代成为规范与权威的卫士,直至历史语言学蓬勃发展之时开始被看作是语言的忠实记录者,词典一直处于静态的、一厢情愿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催生了诸如网络词典或在线词典之类的“动态词典”,词典跨入“动态性”时期,这也是未来词典研究与发展的大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对语料库的研究,为现代词典编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产生出各类基于语料库的词典类型,也出现了计算词典学与语料库词典学等交叉学科。时代的变化使词典学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跨学科需求。

与视词典为释疑解惑工具的传统词典观不同,交际词典学把交际学的理论应用到词典学中,从崭新的视角提出词典交际的理论模式。“词典编纂已不再像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的那样是纯粹的语言活动。在本质上,它是社会文化行为,而词典使用则是社会心理行为,因而对于词典和词典问题的探究不仅要涉及语言本身,还要涉及到人文、信息、社会心理等诸多其他学科和领域”。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结晶,是一门“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综合学科”。如何利用其研究成果编纂出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语言学习规律的认知词典,成为当代词典编纂的热门话题。“目前,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已形成一股合力,诱导了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和理论探索,与此同时也催生了词典学的后结构主义。”

2词典类型研究的新空间词典分类问题历来受到词典学家们的关注,也因此产生出多种较具有代表性的词典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各有理据,也各有优缺点,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分类法能“包罗万象”。如今,跨学科环境下各种词典新理念的产生催生了各类新型词典,也为词典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词典学家R.R.K.Hartmann教授和GregoryJames教授在《词典学词典》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从词典篇幅、规模、编排、载体、功能、信息类别、语言、用户等视角对词典类型进行重新梳理。今后的分类法将表现出更大的开发性,把当代词典编纂理论指导下的各类新型词典都“收入囊中”,并为将来词典类型的进一步丰富留下充分的空间。

3词典批评理据的多元化

作为当下词典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词典批评正进一步趋向理性化。“词典批评实践逐步摆脱感性的自发与无序状态,走向多学科语境下的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人们将不再局限于对词典文本、编排等宏观、微观信息的缺乏系统性的评价,而开始寻找多学科语境下的现代词典学理论依据,表现出“批评理论的理据多元化,即从传统的就词典论词典的单一分析转向借助于诸多语言学的新理论(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用学理论等)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美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评判”。

三、词典编纂过程的跨学科性

1词汇的跨学科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贯穿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反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词典作为记录、描写词汇的工具书,必然与各领域、各学科的词汇打交道。在信息社会,词汇爆炸,尤其是专科词汇和各类术语爆炸,伴随着知识爆炸而发生。专科词典以收录专业词汇为己任,本身具备跨学科的性质。一般语文词典虽然涉及的多是普通词汇,但对各学科词汇的收录近年来却同样有增无减,并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各国之间在商务、科技、政治、文体等领域的交流已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此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带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对各学科的认知需求。

2词典编纂队伍的跨学科性

现代词典编纂是社会化的劳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审读,到数据分析、词频统计、词条编排等都是在团队协调合作中进行的。词典编纂队伍是个跨学科“大家”,包括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翻译学家、语义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等社会科学家及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等自然科学家。其中,以词典编纂家为核心,语言学、计算机等专家为左膀右臂,构成词典编纂的主体,各学科专家则在提供各学科词汇与百科信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各行其职,相互合作。

3词典编纂手段的跨学科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词典编纂和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现代词典编纂进入到人机对话的计算机时代。词典编纂过程的计算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实现词典编纂自动化,包括制作文本处理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等专用软件,及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信息传播多样化等。其二,实现词典编纂数字化,即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和检索词目等信息,并利用语料库技术进行词频统计、词义分析、词项搭配、例证提供等。其三,实现词典编纂网络化,即通过互联网进入语料库系统,实现远程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灵活性强等特点,从而大大改变了词典编纂的传统过程,使计算机检索法、语料库分析工具、词频统计法等技术手段成为当代词典编纂必备的跨学科技术条件。

四、跨学科环境对词典编纂者素养的新要求

人类三千多年的词典编纂历史在继承传统中演进。先辈们在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为现代词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现代词典学又充分汲取了其他学科的养分,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词典学的发展无疑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1编纂者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在词典编纂史上,词典编纂曾被看成一门手艺,与理论无甚关系,而词典编纂者对语言学也颇为排斥,认为语言学对于词典编纂过程毫无实际帮助。尽管如此,词典学还是一开始就与语言学扯上了关系。随着语言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词典编纂,词典编纂者的理论水平面临新的挑战,他们不再只是把成堆的卡片理出头绪的“工匠”,也不该只是狭隘地了解传统词典编纂知识的“窄士”。“对词典编者来说,语言学理论造诣和实际驾驭语言的能力,应当是他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养。”此外,词典编纂者还应涉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哲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把现代词典学的研究成果及多元化的编纂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词典编纂中。

2编纂者的开拓创新精神

词典编纂史上的每一个丰碑都是在冲破传统中建立的。一部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例独特的词典的诞生离不开编纂者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辛的超凡毅力,也离不开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国内辞书市场一派繁荣,但除了一些著名工具书外,国产辞书在市场占有额上远不敌老牌进口辞书。这有历史与技术等客观原因,也与国内辞书界尚缺乏大胆的创新精神,没能跳出旧的编纂模式不无关系。好在国内辞书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努力改变现状了。

现代词典学的跨学科发展促进了语料库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计算词典学、认知词典学等词典学新理论、新分支的产生,并出现了语料库词典、认知词典、在线词典、机读词典、电子词典等不同介质、不同编纂理念、不同技术支持的新型词典。面对新知识、新理论、新视角、新技术,词典编纂者要有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并且有发掘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大胆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语言与社会的发展对词典的功能及种类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如何编纂出具有时代感的种类丰富的新型词典是词典编纂者面临的新课题。

3编纂者专科意识的加强

在信息时代,词典编纂者,包括语文词典编纂者及专科词典编纂者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对前者来说,作为研究词典的语言学工作者,对本学科以外的各门科学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后者多为专业学科的工作者,对语言学的了解应是其编纂好的专科词典必备的条件。词典编者“头脑里必须建立较强的‘专科意识”,要“注意学科或专业的体系性”,还要“处理好通俗化问题”。0”面对专科词汇的膨胀,词典编纂者要既“快”又“专”,即对词汇的更新要反应快、收录快,对词汇的处理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性,不能随心所欲。当然,对语文词典中的专科词汇要根据词典的宗旨和对象把握好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关系。

4编纂者现代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

现代科技为词典编纂提供了快捷、广阔的信息检索途径,使传统词典编纂进入到计算机和语料库时代,大大促进了词典编纂的现代化进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语料库编纂词典成为当今词典编纂的主要趋势。对计算机的运用水平影响到词典编纂过程的效率与效果,因此,词典编纂者有必要熟练掌握、操作计算机,熟悉词典编辑系统,懂得使用文本处理软件、词性标注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词汇索引程序等专用软件,真正做到老传统、新理论、新技术的有效结合。

现代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陶艺;日用陶瓷;陶艺家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8001

1 前言

现代陶艺并不是反传统,是在继承了传统陶艺的精髓上运用现代语言和现代的表现方式反映了现代的文明。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崛起,工业革命给了世界一个崭新的面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艺术家们的思维方式、创作理念转向开放,自由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现代陶艺随之产生。

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意义是功不可没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时代改变了世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机器化的时代成批量工业产品的生产放映了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这种现象希勒在信中给予过批判,成批量的工业产品毫无艺术语言。日用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机器下日用陶瓷大批量的生产,价格虽不是很昂贵,但是机器下的日用陶瓷的审美价值荡然无存。以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2 以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产生的原因

刚接触陶艺的时候,参观大师的作品,感觉很简单,以为就是一块泥,施上釉就是一件作品,不明白为什么还受到甚多的人的赞扬和追捧。随着知识的积累,才知道一件好作品的出生并不是那么简单。用心去感受泥,心与泥想通,感受泥的深沉、感受火的热情。庄子“逍遥游”里的“心斋”、“坐忘”、“物化”是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的独立境界。感受这种境界感受陶艺,把自己的感受用泥来表达。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每件作品表达意境是不可复制的。用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是使用与审美相结合,独一无二。

2.1 现代陶艺产生的原因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发展是必然的。现代陶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产生的。现代陶艺并没有否定传统陶艺,所谓传统陶瓷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所有陶瓷作品的总称,并不是现代陶艺家做的陶艺就是现代陶艺,现代陶艺家也可以做传统陶艺。现代陶艺表现了现代文明。

2.2 当下机器时代下的日用陶瓷

只从工业革命的诞生,产品的工业化机械化,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们的生活标准提高了,物质得到了满足。世界上若干地区的文化特征在食物,服饰,住房,娱乐,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标准化。相比过往,有数量更多的产品可以得到供应,并且成本也较低廉,但是产品需求的增加,也就意味着自然资源,原材料的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了身心健康对绿色无污染产品的需求是每个人都心之向往的。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都追求着精神的寄托,机械化也就“非人性化”,在这种“非人性化”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市场,人们又怎能找到精神的寄托。成批量的机械化产品,单一的形式,并且随处可见,价格也较低廉。人们在长期的使用它时不免有些乏味,对它也不会多加爱护,摔破了也无所谓,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这种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也不会给社会带来进步。

2.3 人们为了追求精神寄托

在当今物欲纵横的社会,人们为了生活,被生活所累,被自己所累。生活在城市,走在大街上,人们来来往往,车子走走停停。再看每个形色匆匆的人们,表情漠然,为了生活颠沛流离。一阵阵响彻云霄的汽车鸣笛声,一首首动听悦耳的音乐声,单独聆听一阵或是一首觉得很美妙,但是几阵几首同时响彻耳边不免有些嘈杂难听。好不容易回到住处,处处是机械化的产品,虽然使用方便但是给人感觉陌生冰冷。“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凉。人淡如菊、心静如水,不起波澜,是人生的境界,是人们所向往的。远离污浊,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在这忙碌的时刻怎能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了?以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可以让人找到心灵的归宿。由于陶艺的表现形式自由随性,陶艺家们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表现出整个大自然,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看到手里拿的陶瓷碗,是一朵花的造型时,吃饭的心情都会很不一样,食欲都会大增。

2.4 创造社会下的产物

当今的社会是创造的社会,为了改变机械化给艺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勇敢奋斗的陶艺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制作出即美观又实用的日用陶瓷。艺术创意集聚地的出现,陶艺社的出现,激发了陶艺家们的创作动力。政府对此也有保护和扶持政策,对陶艺家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促使陶艺家们大胆的创新创作。

3 以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的意义

对于陶艺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件作品在每个人看来都是不一样,但是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很有意义。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以及日用陶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3.1 法蓝瓷

谈起法蓝瓷,她那种雅致与自然相结合的造型,立刻就浮现在脑海中,陈立恒先生于2001年创立了法蓝瓷品牌,中西合并的设计风格,深受国内外人的喜爱,法蓝瓷的生产基地坐落在千年瓷都――中国江西景德镇。法蓝瓷的设计皆取于大自然,她的设计团队是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环保理念。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本源,人的意识皆来至于物质,万事万物皆来源于大自然,把西方新艺术流畅线条,完美的融入了东方典雅的文人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风姿,虫鸟律动,原野的奔放与细腻以立体造型呈现与作品之中,将艺术带入生活。作品是实实在在用在餐桌上的日用陶瓷,也是一件活生生的陶瓷艺术作品,对普通的人来讲其价格也是不菲的。使用这样的日用瓷器,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3.2 乐天陶设

在1985年,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二号艺穗会,一个为了陶艺家和热爱陶艺的人士提供制作和欣赏陶艺的艺术空间诞生了――乐天陶社。2002年,上海泰康路艺术街,乐天陶社在此创立了新的工作室和展示厅。2005年,瓷都景德镇雕塑瓷厂成立了景德镇乐天陶社,北京在2007年也正式成立了乐天陶社。每周六的上午,景德镇雕塑瓷厂,热闹无比,宁琅满目,各种造型新颖的陶瓷作品充满了整个雕塑瓷厂。虽然有些同学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创意。看多了商场上形式单一的日用陶瓷,在周六上午走进乐天陶社再看到同学们的作品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件作品既可以用也可以拿来当做一件艺术品来欣赏。很多的买家被吸引过来,他们或是来交流陶艺心得或是来想得到自己中意的某个既适用又美观的以陶艺形式表现的日用陶瓷。

同学们既如此,毕业了的同学亦如此。欣赏过“七月流火陶艺社”以“罐”为主题的展览作品,感受每件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仿佛真能感受到庄子那种逍遥游的境界,老子那种“自然无为”的境界。这个团队的成员大多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一群对粘土怀有敬畏情感的年轻人,在他们手中,罐是空间的,是形式的,是装饰的,是象征的,是实用的,是情感的,是精神的,最终是文化的。它的价格也是不菲的。

法蓝瓷,创意集聚地,陶艺社等都促进了以陶艺形式表现的日用陶瓷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像法蓝瓷一样的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中国的陶瓷不在是美国市场上廉价的商品了。

4 以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的前景

一件陶艺作品的产生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勤学习,多看书,吸收书中的精华,提高理论修养。在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中感受到了艺术作品所传递给欣赏者的“无言之美”。一件陶艺作品的产生要经过很多个过程,对每一个过程的熟悉与掌握是必须的。及对陶艺知识的积累。每件陶艺作品都是有灵性,是艺术家灵魂的再现。在当今社会喜欢陶瓷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作品是“见与儿童邻”,就连小孩子也喜欢。并且生活条件的提高,几岁的小孩都开始学会了自己的创作,将来长大之后何其了得。大人们为了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陶艺产品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中国,上万年的陶瓷文化,比日本的陶瓷文化要早上千年之久,可是当今的中国的陶瓷精品还及不上日本。日本的陶瓷文化是从中国和朝鲜得来的,朝鲜是之母,中国是之父。然后再经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成就,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以现代陶艺表现的日用陶瓷的前景是光明的,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努力,我们有先天深厚的功底,加上我们后天的努力。

参考文献

现代诗词范文第4篇

一、古典诗词的意义接受原点

1.古典诗词蕴藉含蓄,是人感性复归的重要源泉。

诗词以抒情见长,以最少的语词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诗词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泳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顿觉风韵天然。学生在朗读时便容易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中,进而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书面语言转换成了一种感性认识。

2.古典诗词情感真挚性,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想象力。

古典诗歌的创作大都是诗人内心活动的真挚而热烈的流露,词句注入作者的真挚情感因而令人备受感动,想要体会这些诗词的感情就必须设身处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心理动力,创作的情感来源,并寻找自己与作者在某些情感的相似性。

学生通过想象做到感同身受,在山水诗里把自己想象成有豪放豁达心胸的被流放诗人,在相思的诗歌里把自己想象成远离家乡、游于异乡的旅人,亦或是为了仕途而来回奔走、与妻儿聚少离多的书生,从而体会诗人词人所抒发的感情。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那诗词的教学也将无法展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真挚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古典诗词意象丰富,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

意象,是指审美意象,是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相整合的产物。

在这些审美意象里,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通过作家的再加工,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直觉感受,对于现实状况的理解也不同,对于诗词的意象感受也会不同。例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落花”二字,没有人生的起伏是体会不到其中的辛酸的。初次读此句先想到的是在落花的时节,也就是自然现象的一种;但是一旦有了为官而被贬的经历之后,再来看这句诗,就不仅仅是自然地花开与花落,而有一种人生的跌宕起伏含蕴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意象领悟诗词的意境,作者的心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生因此而获得对人生的客观体验,由此影响到本身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也就达到充分理解诗词的目的。

二、古典诗词教学误区与指瑕

(一)知识语境缺失导致诗词阐释意义空间不足

1.轻视朗诵,割裂体验的层次性。

一方面,古典诗词简单直译,使之丧失美感;另一方面,从古至今,朗读是鉴赏诗词的入门方法,有些教师是一节课不停解析,缺乏对诗词朗读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学习字、词,在朗读中,学生可以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感受诗词的脉搏,在与诗人词人同欢笑共悲戚时得到美的体验。然而,有些教师将读与思割裂开来。还有些教师对诗词的朗读指导不得要领,这样高耗低效的做法就没有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词,在读中体悟诗情、感受诗词魅力。

2.重结构分析,轻学生个性化体悟。

诗歌教学一直沿袭这样的教学模式:解题——教师逐字讲解——教师逐句串讲——背诵——结课。情文并茂的古诗词被分析得索然无味,整个课堂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落地记。课文字里行间排满了他们诚实的记录,讲完记毕,诗词教学也就结束了。教师字字落实、句句推敲。久而久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就会弱化,甚至失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最后到了非教师讲解而不能理解的地步。

(二)诗词鉴赏应有的原则

1.重视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淡化工具理性对诗歌意味瓦解。

教师在课堂上疏通字义、词义、句义,这样不仅会占用很多时间,而且这种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进入诗境,体会不到诗词所特有的意趣美和情致美。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可以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完成。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已对诗歌内容熟悉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各种办法引导学生进入诗。

赏析诗歌时要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好体会诗人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在讲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选择一个春光灿烂的日子,找一处有山有水的公园,将课堂教学搬到鸟语花香的室外,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边思考。或者可以制作一段春景的视频给学生播放。总之,将营造愉悦的气氛和场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愉悦地领略古诗词的诗情画意。

2.重视学生文本体悟,创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

教师讲得过多,则使学生丧失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和总结的工作就可以了。例如:在教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时,可以先问学生“这首诗的诗眼是‘归’还是‘居’”,然后就可以由诗眼“归”引出下面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学生通过对文本解读可以很轻松地解答出这三个问题,同时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这首诗的结构。

三、古典诗词文本解读策略

1.课堂造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当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以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就能较好地理解诗文意蕴,这对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诗歌教学效果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发挥好古诗词中的情景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2.教师范读,渲染诗意。

教师进行范读,可以有效地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充满激情,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要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

3.把握意象,领悟诗词意境。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诗词意象和意境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意境大于意象之和;二是意象的叠加、组合产生的“言外之意”往往是模糊的、朦胧的。这给我们的诗词教学以很大的启示,要努力跳出具体的意象,从整体上体悟诗的意境,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思考,捕捉言外之意,真正理解诗人未尽之意。

首先,了解常用意象的能指与所指。文人在表达某种情感时往往偏爱于一种事物,经过长期的积淀,某一意象便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学生必须了解一些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具备基本常识才能在鉴赏诗词时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比如,柳象征送别、留恋、伤感。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然后,透过意象,领略蕴含的哲学意蕴。教材中也有些含有理趣的。这些诗表面上是写景抒情的诗,但这个“理”是蕴含在诗中的,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悟出来。钱钟书《谈艺录》中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教师应该把这“言外”的不尽之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启发。

4.引导学生联接,弥合结构上的跳跃,捋清诗人的思路,体悟诗词本意。

诗词在结构上具有跳跃性。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首联点题。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全诗浑然一体,教师在教这首诗时要帮助学生疏导各层写的是什么,帮助学生弥合跳跃之处。

5.推敲词句,品析语言。

可用字词替换,比较差异。师生在鉴赏诗词时细细琢磨为什么诗人用这个字?这样用的好处?比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字。本来“花落泪”“花流泪”都可以说,但都不及“溅”字更能表现泪流之急,泪流之多,伤心悲痛之情。

体会炼字炼意,整体分析。诗人炼字的依据是诗意。炼字的目的也是为传达诗意。诗词鉴赏就要从整体出发,将炼字与炼意结合。

6.注意艺术手法,判断语言风格。

诗词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常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诗词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鉴赏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语来表达诗人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而李清照、柳永词通常则是笔调婉约。

7.注重延伸积累,充实诗词意义。

授课时,注意以诗解诗。以诗解诗是一种横向的拓展,抓住一个相关点,旁征博引,可增加课堂浓郁的文学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到思考。同时,课外注意以点带面,厚积薄发。所谓“点”是指代表性的作品。这个代表性的作品,既可指代表一个流派的创作倾向的作品,也可指代表作者风格特色的作品,还可指代表诗人思想历程的作品等等。

现代诗词范文第5篇

前言

陶瓷艺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也是在长时间的中国文明发展中比不可少的重要构成。陈设陶瓷属于陶瓷品中的一个部分,因而随着时间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发展融入人们生活之中。在现代家居装饰中,陈设陶瓷的应用可以看成是现代人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和精神寄托。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工业,而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人对于生活产生了乏味感,因此,希望在家居生活中通过装饰来缓解乏味感。在现代化的陈设陶瓷中可以通过采用不同颜色和形态的陶瓷对家居进行装饰。同时基于陈设陶艺的传统性,使其富有了中国民族的民族特色,具有非凡的价值感,因此,陈设陶瓷在现代家居装饰中应用对人们精神生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陈设陶瓷

原始的陈设陶瓷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陶瓷艺术家的思维。现代化发展下的陈设陶瓷艺术,为创作者提供了很大思维开放程度,让创作者能够在自己思维创作中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于人物、事件或者其他事情的看法,彰显个人特色。在人们在家居装饰中队陈设陶瓷的不断使用,我们发展众多的陶瓷DIY室也开始出现,喜欢陶瓷的人可以自己进行陶瓷的设计,负有浓厚的个人特色。

陈设陶瓷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应用

由于目前我国在平常居民生活中陈设陶瓷并不是非常常见,因此,人们对陈设陶瓷的理解和认识也不高,目前了解到的我国社会市场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陈设陶瓷。

1.花瓶器皿类

自我国古代开始花瓶器皿类的陶瓷制品就已经出现,出了作为家居装饰中的必然材料,也作为了人们生活中食物器皿。现代社会下的花瓶器皿等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和自由思维创造的常务。领花瓶器皿不仅拥有实用性,还同时具备了观赏性等艺术特性。就连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涂鸦艺术也被使用在了花瓶器皿的陈设陶瓷之中。

2.壁饰类

壁饰类的陈设陶瓷装饰具有公共性和私密性不同的分类。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针对家居中的私密性壁饰类陈设作品。对于这类作品来说无疑是节省房屋空间面积的做好选择。主要有浮雕、油画等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家居装饰中不仅可以节省空间,同时显得厚重、严谨不失陶瓷艺术的美感。

3.家具类

基于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一类用于封闭式和开放式阳台区域的陈设性陶瓷家具。这类陶瓷有青花瓷的装饰品、贴花装饰等等属于陈列性的装饰家具。在有客人拜访的时候,主人多数会选择与客人饮茶,然后对家居中的陈设陶瓷品评论足,既成为朋友之间的谈资,也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4.卫浴类

现代社会发展中卫浴中的陶瓷设计也不再局限于浴缸、坐便器等大型的产品。牙筒、皂盒等小的家居饰品也被列入到了陈设装饰品之中。

陈设陶瓷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发挥的作用与展望

1.外观与室内环境的结合

影响家居室内装饰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家居中的桌椅板凳、颜色布置、空间利用、地板材质等都看以看出了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空间文化导向。而陈设陶瓷也具有这种空间文化的感知度。从多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学富五车的老者家中的陈设陶瓷以古典人物、砚台等文化领域的陶瓷制品居多;现代化的青年家中也会因其性格特点的原因有动漫人物的陶瓷。具体的说,不同人因生活环境、喜好程度不同对于室内陈设陶瓷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因此,未来陈设陶瓷的主要发展趋势就是将陶瓷的外观和室内空间氛围的完美结合。

2.陶瓷装饰效果要与室内环境的协调

陈设陶瓷自身实际上属于装饰品的一种,自然拥有装饰作用。但是试想一下,一个空间面积在50平米的房子和400平米的别墅之间谁适合放下一个实物面积占到6平米的陈设陶瓷或者是更大的,答案不言而喻。这就是本文说的装饰效果要与室内环境的协调作用。人们在选择陈设陶瓷的时候也会选择和自己所居住的空间面积相符合的陈设陶瓷制品。另外,为改变空间的变化,多数人今后在进行陈设陶瓷选择时也会根据一动一静的宗旨,如家居空间看起来比较简单,就用设计比较复杂的陶瓷制品;相反,家居比较复杂或者颜色偏深的,就采用简单、干净一些的陶瓷制品,形成室内环境的反差,增强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