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运动项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项目;全民健身;运用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呢?我们不得不继续提一提“全民健身”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

2014年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机制和工作要求,成立了多部委共同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进行专题调查、政策研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完成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修订工作;与财政部门就加大地方各级政府全民健身财政投入政策进行了研究;与全国老龄委共同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老年人健身展示大赛等等。

体育部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努力做好各项体育工作。以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做好各项体育活动工作,努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足以看出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

目前,全民健身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从不同层面分析,主要有:首先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差。有很多人运动前根本不做热身、运动后也从不做拉伸等等,不科学、不专业的健身行为比比皆是,这样的健身行为会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其次健身场地匮乏、利用效率不高。我们相关部门所提供的器械仅仅满足一小部分健身需求,器械并没有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导致很多器械往往成为居民们晾晒被褥的“专用工具”;再次全民健身意识不强。现如今,商业化的健身场所也不少,但是往往人们会觉得花钱健身有些“不值得”,可见,并不是消费能力阻碍了全民健身,而是意识上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最后是体育项目与全民健身没有很好的结合,不管是技术、场地、意识都没有把全民健身落到实处,因为相关体育项目的竞技性很强、难度大,一般民众根本不可能完成相关动作,导致一些民众喜欢某项运动却因为做不了而放弃,这就需要把相关体育项目平民化,让相关专家把动作编的简单易学,让大家的健身项目选择增加。

如何将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生活化,平民化,简易化。具体我将从以下几点举例说明:

健美操项目的平民化,大众化。家乡的广场上随处可见跳健美操的阿姨们,有时也有些叔叔伯伯。健美操已然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锻炼方式。健美操运动具有显著的生理锻炼价值,健美操不仅突出力,更强调美。健美操集各种舞姿于一体,充分展示人体健美的体态和优美的动作。健美操也有心理上的促进作用。由于健美操运动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因此它的运动气氛是轻松而又活泼的,能够更有效地达到健身的目的。最后,我们有出色的国家健美操教练和编排组,可以让健美操编的更喜闻乐见。

体育舞蹈的大众化。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舞蹈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劳动和情感,是一种人体文化。舞蹈艺术居艺术之首。研究表明,各种舞蹈都起源于原始舞蹈,体育舞蹈也不例外。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原始舞蹈――公众舞――民间舞――宫廷舞――社交舞――新旧国际标准舞等发展阶段。体育舞蹈的前身就近来说是社交舞。国际标准舞分为拉丁舞与摩登舞两类。而每个类别又有五支舞种。正是由于体育舞蹈的娱人性、健身性、大众性、社交性等特征,还有体育舞蹈动作本身的多样性,多变性,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应该加大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展体育舞蹈的普及面,使体育舞蹈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健身项目。

艺术体操的普及化。分为一般性艺术体操和竞技性艺术体操,竞技性艺术体操难度很大,讲究精准,不适合大众,所以我们就要加强一般性艺术体操的普及与宣传。一般性艺术体操结合队形的变化,可进行集体表演,也可作为普及性的比赛内容。这些练习可以广泛地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因为它不受场地器械的限制,灵活性强。如今,我国不少地区已把艺术体操列入体育教学内容中,成为体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内容之一。

当然,全民健身与体育运动项目结合远远不止这简单的几个项目,还有各种球类也相应的运用到其中来了,而且普及度相对较高,跳绳,花样跳绳也渐渐被大众所接受,自行车骑行队伍也在扩大。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正日益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结论:针对目前现状,关于全面健身也提出了几点设想:一是政企共建健身场所。政府要从政策扶持、项目审批、税费征收等方面对提供健身场地和服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二是加大各种体育项目宣传力度,改进动作难度,扩大教师教练队伍。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使全民健身真正地“全民化”,起到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作用。体育运动项目大众化,真正在全民健身中有效地运用,才能把全民健身的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崔小梅,高晖.体育舞蹈的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的开展开展。体育学刊,2001.8(3):114~116

体育运动项目范文第2篇

纵观古今中外,体育追求极致和艺术性,不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运动,人们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以身体运动为形式的体育项目或竟赛活动,它所展现的人体美、艺术性、情趣感、意志力,历来是各种文化作品的良好素材。体育的繁荣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和广阔空间,与此同时文化作品中运动项目的展示与传播,进一步丰富了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特质,使体育的美学、哲学、社会学价值得到了提升。正如顾拜旦《体育颂》所赞颂的那样:体育是生命动力,是美丽、正义、勇气、进步、乐趣、和平,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人体美、心灵美,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人类梦想。

当今,现代传播和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体育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使体育的艺术价值得到极大开发,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电影等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古今中外的无数文艺作品,或以诗歌、音乐,或以绘画、雕塑,展示各式各样的体育生活场景,表达运动之美、身心和谐甚至是人类梦想,体现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美学的角度看,体育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审美活动,体育绘画雕塑以及摄影作品,将体育运动中的力与美展现出来,能给人以心灵震撼和精神激励。奥林匹克绘画大师汗斯·埃尔尼的《尤里西斯》《在雨中》等一批体育绘画作品,以跑步中的健硕人体为形象,培育人的审美观点,展示一种永远向前的力量,寓意体育和人类追求永远没有终点。而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我国古代诗词对体育项目和运动场景多有描述,并寄予了美学和哲学的寓意。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描写少女在墙内荡秋千发出的笑声对行人的吸引,而笑声渐去行人若有所伤,词人借助寻常景物惋惜韶光流逝,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元曲《阀阅舞射柳羹丸记尸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构棒起月轮孤,彩毽落晓星谏”,把打马球人的身形姿态刻画的惟妙惟肖。《红楼梦》中大量描写放风筝、荡秋千、划船、下围棋的场景,大观园里的休闲健身活动细节的刻画,显示了清代初、中时期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而“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宝钗扑蝶”展现了封建礼教所无法压制的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情。在那个时代,秋千、围棋等体育项目成为人们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可以说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唯美展现,也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破除封建礼制的精神寄托。

2 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是体育的灵魂和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体育促进人类发展,实质上是指体育的文化属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体育运动蕴含了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这是运动项目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内涵来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项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项目,尽管其文化、民族背景不同,但运动项目和竟赛活动中所蕴含的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竟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价值观,是项目得以传承发展也是人类进步的要核。这其中既有健康进取的生命真谛,也有社会和谐的普遍期盼,更有人类进步的共同理想和不竭动力。自由、平等、友谊、进步的人类梦想,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高境界,成为一切运动项目的根和魂,也成为贯穿运动与人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审美体验、情绪渲染、民俗展示、信念意志,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直接体现,这是人们参与、欣赏运动项目的直接动力。如果一个运动项目达不到美感体验、情绪调整、精神激励,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多数运动项目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比如体育舞蹈、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项目,需要音乐、服装等元素的艺术表现力的整体配合,给人以艺术熏陶和美感;舞龙、风筝等民族项目,或需要音乐的激扬,或需要绘画的技艺,本身就是体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艺术表现手段实现运动项目文化张力的最大化、最优化。体育舞蹈由体育元素、艺术元素、文化元素构成,舞者以身体、音乐为载体,以优美娴熟、配合默契的舞蹈技艺,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者的肢体和音乐变化而升腾跌宕,实现舞者和观众的情感交流与灵魂共鸣。我国的象棋富含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蕴藏着“棋如人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治国如行棋”等人生哲理和治国之术,这也是象棋运动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3 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增进了人类文化自信

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体育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无论是民族传统项目还是现代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或是人类交往层面,都带有深厚的民族、国家文化色彩,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结”在一起,促动了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变迁。在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比如我国的太极、美国的篮球、日本的相扑、英国的足球、古巴的拳击、澳洲的橄榄球、韩国的贻拳道,成为该国文化传播、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作为国粹的太极拳得到较快发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多人习练,所展示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深受西方民众欢迎,很多习练者因此转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国家研究所开展了太极拳研究,结果称:“太极拳几乎无缺点,无任何副作用。”《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称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NBA是美国文化输出和打一张的重要载体,它已超越了单纯的篮球比赛,将运动的快乐与观赏、力量和优美融合并发挥到了极致,它代表着“享受快乐”的体育娱乐精神,彰显的是时代个性和流行时尚,展现美国在内的西方文化中具有的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在全球领域展示各国家、各种族的文化精髓,成为国家和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南京青奥会实施“文化与教育计划”,推动运动竟赛和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了“奥运梦之旅”“世界梦之旅”“中国梦之旅”和“青之旅”4个系列4837场文化教育活动,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运动员们走出赛场,登城墙、进戏坊,在互动中交流,参与人次超过100万;204个文化小屋展示了世界文化村的风采,2}项体育启蒙活动将让广大青少年感知不同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各国文化、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和谐共处。南京青奥会提倡的快乐交流重于竟技和比赛,强身健体重于名次和奖牌,让体育真正走近了普通民众,回归了体育运动的初衷;在展示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准确地传播了中华文化,讲透讲好了中国故事,有力地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自信,向全世界成功诊释了文化教育与体育并重的青奥会理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南京青奥会“完美无缺”。

4 运动项目文化深根于种族本性之中

体育运动项目范文第3篇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是暂时的,经过适当的休息可以恢复。这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体机能活动的标志。

二、武术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

武术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其套路演练要求节奏明快、劲力顺达、动作连贯,是一种短时间、运动强度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生理理论已阐明,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可以分两种代谢类型: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这两种代谢类型包括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一般情况下,武术的供能体系是由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两部分组成。运动时,肌糖原是骨骼肌最重要的能源物质之一。运动强度越大,糖供能的百分率也越高。耐力训练对运动时肌糖原的利用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时,较多的利用脂肪酸的氧化来供能,对糖的利用有节省作用。根据上述生化的特点,要提高武术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提高肌体在缺氧时的能量供应和增加肌糖原消耗,使肌糖原达到较高的超量恢复,以保证运动员在激烈比赛时的能量供应。

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1.能量物质耗竭产生疲劳――衰竭学说

武术训练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大强度运动,直接能量来源于骨骼肌中的ATP。根据武术训练能量代谢的特点,ATP 合成的主要途径是CP的分解和糖的酵解。武术训练ATP 的合成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随着训练负荷的加大,体内肌糖元大量分解消耗,肌肉中发生ATP和CP的最大消耗和乳酸的最大堆积。因此,武术训练时出现HL值升高,血液PH值降低,发生代偿性酸中毒,致使ATP合成量减少,影响肌肉运动能力,导致疲劳的产生。

2.内环境物质代谢失调――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武术训练属于亚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训练过程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代谢或无氧代谢。研究资料表明,长拳运动以乳酸能为主要能量来源,运动后5min左右血乳酸浓度达到最高值。大运动量的武术训练,其能源物质消耗增多,使体内维生素含量下降以及无机盐、水分等减少,从而引起机体内环境物质代谢功能失调,机体不能继续工作而产生疲劳。

3.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保护性抑制学说

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无论是脑力疲劳还是体力疲劳都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武术训练动作、路线变化多且复杂,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做到神情专注、情绪饱满,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手眼相随、手到眼到、意识与呼吸、动作协调一致。武术独特的运动形式,使大量兴奋冲动向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细胞传递,当神经细胞长时间兴奋冲动导致能源物质消耗增多,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相应的神经细胞便产生保护性抑制,出现中枢神经的支配失调,运动能力下降,产生疲劳。此外,大运动量武术训练,大量的血液流入肌内而相应减少了对大脑的供求量,致使脑pH值下降,使大脑神经细胞的供氧量暂时不足,造成运动能力下降而产生疲劳。

4.氧化代谢产物自由基的毒性作用

武术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其套路演练要求节奏明快、劲力顺达、动作连贯,是一种短时间、运动强度大的体育项目。剧烈运动时,由于体内氧化代谢活动加强,骨骼肌、心肌及肝脏等组织氧化反应加强,所以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增加,导致基质网钙泵机能降低,肌浆中钙离子堆积,肌纤维兴奋――收缩偶联机能减弱;自由基攻击线粒体膜还会造成能量代谢紊乱。研究表明,体内自由基增加是导致武术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训练观察法与自我感觉法

通过运动员在武术训练过程中的外部表现和主诉进行诊断。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疲劳时,会表现出情绪淡漠、精神不振、困倦厌训、注意力不集中、排汗量多、呼吸快而表浅、眼神与动作配合不协调、反应迟钝、缺乏气力、失误增多等现象。运动员主诉疲乏、记忆力减退、食欲下降、无食欲、厌烦不眠和精神恍惚等。

2.运用生理学方法诊断疲劳

(1)测定呼吸肌评价疲劳,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2)测膝跳反射阈值评价疲劳,疲劳时,膝跳反射阈值升高;反之,则降低;

(3)测皮肤空间阈值评价疲劳,运动后,皮肤空间阈值(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4)测脑电图评价疲劳,疲劳时,由于神经细胞抑制过程加强,可表现为慢波成分增加。

五、武术运动员机能恢复的措施

机能恢复通常是在武术训练后进行,其目的是:第一,训练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逐渐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甚至是超量的恢复;第二,训练时机体内环境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平衡被破坏,在恢复期间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以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影响机体机能恢复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性别、心情、训练水平、气候、季节等。研究和掌握武术运动员机能恢复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训练实践中去,对于保证训练质量、提高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极性休息。在训练中可及时而科学地改变武术训练的内容,调整训练的负荷、变换运动的部位来进行休息,这样可以加速疲劳的恢复,还可以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

2.睡眠。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异化作用减弱从而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均得到恢复。静卧可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也可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

3.物理学手段。在武术课上,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后,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和气功等物理手段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4.中医药手段。研究表明,应用中医药调理的手段可改善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力,延缓疲劳出现和消除疲劳,加速体能的恢复。目前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阿魏酸、五味子、虫草等,对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

5.营养学手段。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要靠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来补充,合理膳食有助于加速恢复过程。如果把运动中需要补充的热量按照蛋白质、脂肪和糖三者的比例划分为按需要均衡进补的方式,武术运动员的膳食中,三种能量的补充比例为1.2:0.8:4.5。

六、结论与建议

(1)武术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训练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广大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及体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育运动项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目标设置 运动成绩 影响

1、引言

所谓目标设置,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生理水平、年龄差异和实际运动能力等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进行的教学实践。目标设置,它充分考虑了男女学生在横向和纵向上对某项动作技能的学习上差异。它不仅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和学生学习的等级差异性原则,而且还充分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目标设置方法,早期就有些国外专家也曾做过相应的实验研究,例如:黑格尔作一项学生跳高的简单试验。上课之前,他问学生能纵跳摸高摸多高(指摸高架按距离横列的棍数),有的学生说能摸14根处,实际上他只能摸到12根处高度。那么教师第二次教学应让他摸多少根呢?他认为让学生摸13根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动机。由此可见,确定设置目标方法时必须具体、明确,并以定量化的指标确定目标,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竞争意识。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标设置教学能否更好的服务于当前的体育教学及新课程改革这一理念的设想?笔者以10级跳跃为例,进行试验研究,运用立定跳远测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来证实这一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实验研究对象和实验研究方法

2.1实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高二年段60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平均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

2.2实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照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用10级跳的方法,对学生的下肢力量进行训练研究,并用立定跳远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立定跳远起始成绩的测试,并进行分析对比提高幅度和平均成绩。从而阐述目标设置方法在提高学生运动成绩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价值性。

3、实验研究结果与实验分析

3.1目标设置教学与传统单一教学对比,见下表:

表1:

对比分析: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单一教学并没有具体的目标界限,只是要求学生完成固定组数,并进行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比较单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而且在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性、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而目标设置教学,则是体育教师综合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水平和生理差异等因素,设置不同等级的10条线。而这一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以培养每一个学生勇敢向上、克服困难的竞争意识作为教学首要目标,将技术动作放在第二位置上。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遵循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而且还遵循了体育教学特殊性原则中的健康性原则和发展体能与运动技术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并且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关注个体差异和培养竞争意识”的教学理念。

3.2利用体育统计学原理进行配对实验数据检验差异性,见下表:

表2:两种教学法实验配对成绩前后对照表(男生) 单位:M

表3:两种教学法实验配对成绩前后对照表(女生) 单位:M

从表2、表3中,我们不难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实验前的立定跳远成绩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即P0.05,因此可进行实验研究。而在经过两种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明显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实验数据证明,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同,依其成绩可认为目标设置教学在效果上和运动成绩上优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法。

3.3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见下表:

表4: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成绩对照表(男生) 单位:M

表5: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成绩对照表(女生) 单位:M

从表4、表5中,我们不难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平均提高幅度要远远大于对照组的学生,特别是实验组的男学生的整体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由此可见,目标设置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教学成绩上比传统单一教学法更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价值性。

4、结论与分析

4.1综上所述,目标设置教学在立定跳远上的效果比传统单一教学法更具明显性,学生从各方面能力的运用上更具有全面性。目标设置教学,它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能力水平等特点,把教学目标采用等级、梯度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在次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从而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目标设置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运用目标设置教学,能使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好发挥自己的空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每次学习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实际能力去选择自己能够完成地级别,然后教师适时的提高等级梯度,培养他们勇于挑战极限自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成绩。

4.2由此可见:

4.2.1、目标设置从教学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考虑,更具全面性,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关注个体差异”等教学理念的要求;

4.2.2、目标设置教学不仅可以在中学的体育教学得以大力推广,而且也可以在大学或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得以推广;

4.2.3、目标设置教学不仅可以在体育领域中运用,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学科领域得以运用,如:数学领域、计算机领域等;

4.2.4、目标设置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教学领域中应大力推广。此外,还应不断挑战新教学、推尘出新,把教育教学的研究更具深入化、创新化。

5、建议

5.1正确区分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因材施教,才能够更好的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和“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

5.2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新课程改革新鲜血液,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敢于挑战传统单一教学中已经不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5.3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是对体育教育者能力水平的考验。因此,作为体育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不断解放自身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主编.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004年重印)

体育运动项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动技能,迁移,隔网对抗,持拍类

 

引言

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竞技项目。作为同一项群的运动项目,在其动作结构、战术特点、体能特征及训练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学习时,更容易产生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找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纵、横向联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手段,合理的运用运动技能迁移,强化动作技能的积极性迁移,对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学生尽快完成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都具有积极作用。

1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内容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期中测试成绩进行比较,来分析同项群运动技能迁移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影响。

1.2研究对象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78名男生,通过问卷了解上学期体育课学习情况,按上学期所选项目分为乒乓球组(实验1组)、羽毛球组(实验2组)和无项目组(对照3组)。

1.3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法,根据前摄迁移效应的实验安排[1] ,对实验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同一教学内容和学时的教学,对分组学生的网球技能量化测验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处理,技能迁移差异比较采用方差检验,来说明同项群发生动作迁移的情况。,运动技能。

实验时间为2009年9月-10月,授课8周,周2学时,共16学时。,运动技能。实验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网球场。,运动技能。以网球的正手抽击球为教学内容,三组都给予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如:场地、器材、内容等)。实验后通过测试结果分析比较两组技能迁移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影响。

1.4实验控制条件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过程均由本人担任,在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均一致。

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干扰变量的控制,对三组学生的身体素质(50米、

握力)进行了数理统计,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均无显著差异。可视为教学因子基本相同,不存在优劣之分,属同一级别,可以作为对等的实验对象。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乒乓球组、羽毛球组和无项目组期中测试成绩所得到的数据采用体育统计SPSS软件进行T检验,得出如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三组实验对象期中测试成绩比较结果

实验1组与对照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