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矛和盾的集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讲了发明家在比赛中发现了矛的缺点和盾的缺点,然后把盾的优点和矛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坦克的故事。矛可以进攻,但不能自卫,盾可以自卫,但不能进攻,发明家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既能进攻,又能自卫的坦克,所以在战争中大显神威。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铅笔和橡皮加起来就组成了带铅笔的橡皮,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组成了空调等。
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要把爸爸妈妈的优点集于一身,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妈妈的优点是认真,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认真负责。爸爸的优点是聪明,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冷静想办法。我要学习妈妈认真的做事态度,把它用到学习上,改掉马虎的习惯。我还要学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关键词】 环境;经济;矛盾和问题
随着国家“十一五”对人口发展规划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提出,陕西省对于人口的综合发展也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并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就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而言,近五年跳动的幅度不大,相对趋于平稳。
尽管很多数据显示,人口问题的改善已经有了一个可喜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低生育水弹风险依然存在;部分预期指标不容乐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口计生工作难度大和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不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情况如下:
一、陕西的人口资源状况
1、生育水平基本保持了稳定,但是出生人口总体还是呈现增加的趋势
陕西省统计局抽样调查、人口计生统计报表、各个监测点调查等各种来源数据均表明,近几年生育水平和人口变动态势基本平稳,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综合评估结果,陕西省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3830万以内的目标顺利实现。但是,低生育水弹风险依然存在。一方面,群众生育意愿有所强化。另一方面,人口计生工作手段缺乏,现有利益导向政策覆盖范围偏小、门槛偏高、标准偏低,与普惠民生政策衔接不到位,长效节育措施落实难、政策外怀孕落实补救措施难、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受政策微调、生育旺盛期妇女增多等综合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出生人口趋于增加。
2、出生性别比攀升势头呈现趋缓迹象,但仍然严重偏高
据各个监测点数据,出生性别比呈上升态势但还算趋于稳定。各种数据一致表明,出生性别比攀升的势头开始得到遏制。结合2007年社会调查分析,考虑瞒报、漏报等因素,实际出生性别比仍远高于正常范围。对女孩户奖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尤其是陕北地区对扭转男孩偏好等传统观念的导向作用有限。
3、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积极推进,但出生缺陷发生率仍呈上升态势
人口计生系统全面启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全省将出生缺陷监测和预防相结合,对重点人群宣传出生缺陷的相关知识,实施合理膳食等在内的健康导向,向贫困区县免费发放药品。但是应当看到,城乡出生缺陷发生率均在升高。部门间仍缺乏有效衔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不少地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流程和环节需要建立和规范。优生优育政策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研究步伐缓慢,检测技术和方法有限。技术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技术开发及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优生教育材料开发等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得到加强,但“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
尽管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管理服务都管得严。但是不少地方尚未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经常性支出。流动人口信息掌握难、户籍地和现居住之间信息不畅通,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难,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责任落实难等问题突出。
二、陕西的经济资源状况
1、陕西的自然资源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全省面积达20万多平方公里。全省共设有一个副省级市,一个副省级区,9个地级市,106个(市)县。省会定于著名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在版图上看,陕西省整体呈带状分布,南北地区跨度比较大,因此资源分布相对而言比较具有区域性:陕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水资源不足,粮食资源短缺,但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如煤炭、天然气、铁、锰、盐、金、磷、石油等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其中陕北榆林的煤田以储量巨大,煤质优良著称于全国。这些资源为陕北经济发展,以及陕西全省和全国的能源需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陕西南部属于秦巴山地,矿产资源贫乏,但是环境资源丰富,尤其是淡水资源和植被资源,旅游资源也相当可观;陕西中部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冲积平原,总体趋势南北高、中间低。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华山等。以秦岭为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经东部省境,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并有无定河、泾河、嘉陵江、汉水、丹江等河流。
2、陕西的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由于西安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部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使得中部地区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食品为主的工业基地,加上近年来提出的西安――咸阳一体化共建国际大都市的规划将会为陕西中部的崛起注入新鲜血液。陕西全省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主产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柑橘等,而山区地区则盛产核桃、板栗、桐油等经济林产品。畜牧业以养羊为主,并兼养牛、驴等,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良畜种。在交通方面,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但也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新交通网。陇海铁路横贯我省东西,是本省交通的主动脉;宝成、襄渝、西延等线连通我省南北。公路则以西安为中心,由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辐射全省,通达各县乡。同时西安也是我国西部民航的枢纽之一,有多条空中航线连通内地和其他重要城市。
资源丰富是西部省份的共同特征,陕西的资源也不例外,主要涉及能源化工、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陕西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利用资源优势和装备技术能力,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建筑材料等确定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工业经济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在陕北,自上世纪80年现了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后,这些资源成为当地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自1998年陕北被定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后,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79.06亿元,比1998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42.4%。2009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称,陕西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工作基础,为陕西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年陕西省将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和陕西省产业布局,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抓紧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
三、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与全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2010年全省人均GDP26852元,在全国省市区中居第15位,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还需任重道远。
1、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农村基础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暑期实践调查,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不断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对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更多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1.1农村基础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整体性薄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相对发达的农村,“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已顺利实现,素质教育也在全面推进。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寄宿制项目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和“两免一补”工程。在各方面努力下,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失学、特别是农村女童失学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抑制。在我们所调查的河南淅川厚坡镇,男女平等观早已树立起来了。此外,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提高了对教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领导;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加快了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逐年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正在改变,“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正在得到贯彻落实。在调查的过程中,厚坡镇郭主任介绍说,该镇共有41个村,村村都有学校,危房改造工程也已经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我国2004年高考中农村考生占55℅,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成就。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扭转。这主要体现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辍学现象仍很严重,教育环境很差;同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负债严重。据测算,1名小学生每年需要公用经费202元,1名初中生每年需要325元,而现在按“一费制”收取的学杂费,小学生每人只有100元左右,初中生只有150元,缺口5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无力填补缺口,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更谈不上素质教育。
1.2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和以往相比,农民对教育更加重视了。农民通过各种途径逐步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大大增加。“农民普遍感到供孩子上学是个不小的负担,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供孩子读书,盼着他们将来有出息。”在大部分农村,学生流失率下降,这与农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农民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农民还不定时地与老师联络,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并不要求孩子做家务,而是让他们复习功课。此外,农村高考考生人数超过城镇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不过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制约,其重视程度还与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农民觉得孩子读书无望,就干脆带出门打工早点赚钱;连温饱都没解决的那部分农民,更是无心顾及孩子的学业。
可见,我们对农村基础教育不能盲目悲观,而应该仔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观念问题
目前,农村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教育观念尚未转变。面向新的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而“素质教育年年喊,应试教育天天做;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流行话语真的很让人心痛。高考的指挥棒导致全体学生去挤“独木桥”,学生、老师和家长全被绑在高考的战车上,由此导致学校教育往往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2.2差距问题
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和经济条件限制,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城市教育基本达到现代化,而农村中小学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先进的教育手段、教学设施、教学器材、教学条件无从谈起。农村与城市相比,教师素质相差越来越悬殊,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差越来越悬殊,教学的设备、条件相差越来越悬殊,致使城市与农村的教学质量相差越来越悬殊,农村的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此外,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学历比例严重失衡。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这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还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了城乡人才的不平等竞争,使我们的社会就业机制难显公平。
2.3经费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确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从而也导致教育经费的来源被切断。当然这不是税费改革的错,但是目前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确实太严重了。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预测,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又一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约100亿元。经费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央的有关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运行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农村教育已经负债累累,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奖金,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公用经费入不敷出。一中学校长说,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几乎没有经费来源,学校正常办公经费无法开销,加上财政应拨的办公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
2.4师资问题
一方面,农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不少学校聘请有临时代课教师,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有些还是跨年级上课。更糟糕的是,有时根本就没有老师上课。据调查了解,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有的老师闹情绪没有心思上课,这些教师所担课由其他教师代上。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另一方面,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较差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师转正,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3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若干建议
3.1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要引起上至中央、下至乡镇政府的重视。虽然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的实地考察,真正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此外,要把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这是防止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途径。另外,要认识到农村教育系统及目标改革的急迫性。并且各级政府要真正明确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不能再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花样。
其次,要引起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所有农村教师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教书不应仅仅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更是在培育祖国的花朵,拖起明天的太阳。教师应克服各种困难,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作为学生,要胸怀大志,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迎难而上,通过接受教育而走向成材之路。作为家长,要转变落后的观念,支持孩子上学并想方设法为子女提供条件。
再次,要引起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视。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实况,从而引导他们来扶持农村教育。
3.2千方百计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
缩短城乡差距,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面要大幅度向农村倾斜,加大经费的投入,用来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教学环境、师资状况等。第二,要多多开展城乡教育交流活动。相关部门首先要提供城乡交流相应的条件,如交流的场所、经费等。活动内容和形式则要丰富多样,比如不定期举行城乡基础教育研讨会,让城市中小学的老师、学生走进农村,让农村中小学师生参观城市的中小学,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城市的师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优越环境,农村师生则可开阔眼界,学习更多先进的方法。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努力。
3.3全方位拓宽渠道,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经费问题,必须多方面开拓渠道。一方面,加大和调整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向基础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建立农村“控制辍学专项基金”。另一方面,要设立农村中小学教育专项资金,将城市所征教育附加税全部用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再者,建议尽早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此外,建议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个人捐助和到农村去兴办基础教育。
3.4建立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
各级政府能否依法实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能否依法加大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能否依法承担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责任,都会直接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了督促各级政府真正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政策,防止教育经费浪费与流失的现象发生,有效促成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政策的倾斜,并克服教育执法检查中搞形式、走过场、假账应付以及发现问题不予深究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违反各种教育法律、政策的人和事,应及时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的约束,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校长的任期目标管理,对学校乱收费行为和教师工作不称职、质量不高及严重体罚学生的行为,在评价、聘用上,都应实施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谭细龙.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J].与现实,2005(3)
矛盾和冲突的成因
1.项目组织的短期性。
国际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决定了国际工程项目组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以承包任务为目标的短期性组织。项目组的组织寿命大多数情况为1―2年。项目竣工,项目组的使命也宣告结束。通常情况,项目组通过内部承包合同或聘任合同来明确每个成员在项目组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由于项目的紧迫性,使每个人的职责范围和权力边界很难像长期组织那样,做到岗位明确、职责分明、权力界定清楚。即使同一个项目组的原班人马,因为不同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其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国际工程的项目特点决定了项目组的短期性,这是造成项目组内部的权力重叠、职责不清的客观原因,也是项目组未来内部发生冲突的潜在因素。
2.项目组内部授权的临时性。
公司中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职权,按照岗位职责和职务高低来进行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项目组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授权,是按照承包任务和专业分工,以内部责任承包合同或聘任合同的形式所授予的权力。公司内部的职权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的授权包括项目组长的权力都是临时性的。项目组成员来自总承包商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甚至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程度低,人际关系松散。授权的短期性和临时性使得项目组长的权威要远远低于公司组织中的副总经理甚至部门经理。项目组长的权威性对项目组成员的约束力度比公司内部副总经理或部门经理弱,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往往会有内部成员挑战项目组长权威的冲突发生。
3.公司直接约束的缺位。
在公司组织中,成员置身于一个组织结构严密、权力等级分明的长期性组织中,组织成员无形中会受到来自于组织的强大约束。每个成员都会不自觉地遵守公司文化所形成的一些潜在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我、保持克制,即使有矛盾,也很少发生正面冲突。国际工程远离公司总部,项目组成员与公司的心理距离比较遥远。在长期远离总部权威和公司直接约束缺位的情况下,项目组成员往往放松自我约束,容易导致自我膨胀,表现为漠视项目组内部的规章制度,出现不计后果的过激行为,造成项目组内部冲突。
4. 文化的陌生感和家庭抚慰的缺失。
在工程承包中,项目组成员长期远离亲人,缺乏家庭的抚慰,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和不安。在国际工程承包中,项目组成员对异域文化的陌生感,更进一步放大了成员在缺乏家庭和亲情关怀时的心理恐慌和焦虑程度。这种环境对项目组成员造成强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项目组成员心理抑郁和情感宣泄不畅的长期积累,容易造成个体反应过激和情绪失控。在国内正常情况下看来一点小小的摩擦,却常常导致成员之间激烈的冲突。
矛盾和冲突的分类
1.项目组内部主要领导之间的冲突。
项目组内部主要领导成员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项目组长往往作为冲突的一方,而冲突的另一方通常是在项目组中具有一定实质性权力的成员,如项目组长与项目副组长之间的冲突,项目组长与总工程师之间的冲突等。多年来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表明,项目组内部主要领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破坏性最大、后果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国际工程项目组内部主要领导成员之间的冲突,往往会造成项目组在决策上的重大分歧,降低了管理效率,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更甚者,冲突从项目组主要领导个人之间,上升到项目组内部的派系斗争,最终将严重损害公司的根本利益。造成项目组内部主要领导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职责范围和权力设置上的重叠问题,又有背后利益上的冲突,又与每个个体的心理和人格因素密切相关。
2.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
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根据冲突的原因可以分为技术上和利益上的冲突两大类。管理人员之间在技术问题上的矛盾,如施工进度与材料物资供应之间的矛盾,各专业工种之间协调的矛盾,施工质量与材料物资质量之间的矛盾,分项工程成本包干与材料采购价格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多数可以通过沟通得以解决,一般很少演变成冲突。
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之间在利益问题上的冲突,如项目成员对利益分配不均感到不满意,对某些问题处理的不公平感觉不满意等。这些矛盾往往是深层次的,很难通过简单沟通得以解决。此类矛盾的积累容易造成工作中激烈的人际冲突。
对于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项目组主要领导在处理此类矛盾和冲突时,应当保持思想统一,意见一致,尽量不要发生分歧,以避免项目组领导之间的分歧被利用和扩大。只要项目组主要领导处理得当,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一般都比较容易化解,不会对项目组内部造成大的危机,也不会对项目实施造成实质性的阻碍。
3.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之间的冲突。
在国际工程总承包与劳务分包和总承包与专业分包模式中,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与劳务分包人员或专业分包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以上两种合作模式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 国际工程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之间的冲突,可以分成个别管理人员与部分劳务人员之间的冲突和全体管理人员与全体劳务人员之间的整体性对抗和冲突。其中,后一种冲突的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的整体性对抗和冲突会造成总承包商处境被动,最终导致总承包商向劳务分包商或专业分包商妥协和让步,其结果是对总承包公司造成极大的利益损害。
项目组内部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之间发生整体性冲突的背后,多数是利益上的问题,如总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利益分配极不均等,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在现场住宿条件、伙食标准、福利待遇等方面明显不平等,以及对劳务人员在规章制度上的歧视等。
作为国际工程承包商的项目组长,应当树立团队意识,对于旨在体现对项目组成员安抚和增强凝聚力的福利待遇上,应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一致,消除一切可能的误会,尽力避免出现项目组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的整体性对抗和冲突。
4.劳务人员之间的冲突。
国际工程项目组内部劳务人员之间的冲突,可分为中方劳务人员内部和中方与外方劳务之间的冲突两种。对于中方劳务人员内部的冲突,可以根据冲突的原因分析可能的危害程度,一般不需要特别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方劳务人员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多数会自行淡化消失。而中方劳务与外方劳务之间的整体性冲突,其影响程度和危害结果比较严重,应当引起项目组足够重视。
造成中方劳务与外方劳务整体性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不公正地大量解雇外方劳务;项目组对一些涉及外方劳务的安全和质量事故处理显失公平;以克扣外方工人工资作为行为过失的处罚;以及项目组对外方劳务在问题上处理不妥当等。这些都容易引起中方和外方劳务之间的整体性冲突。
为了避免出现中方与外方劳务之间的整体冲突,项目组在处理解雇外方劳务等问题时,一定要慎重,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而且有必要对其做大量的思想工作。项目组在对外方劳务的管理上,要尽量摒弃经济处罚手段,以培训教育为主。项目组应当教育全体成员,尊重项目所在国的,避免发生误会。
内部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机制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际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认识上的分歧或观念上的不统一状态,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以完全消除的;冲突是可以被第三方觉察的矛盾状态,伴有明显的行为上的对立和情绪上的敌意。这一理论表明,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组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首先应当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主要的任务是避免矛盾公开化,防范和抑制矛盾激化成冲突。为此,公司总部和项目组应当通过建立防范机制,防止项目组内部冲突升级,以降低冲突所造成的影响。
1.合理的组织设计和人员搭配。
国际工程的项目特征,决定了项目组在内部权利分配和责任范围的界定上有其“先天性”不足。但是,总承包商仍然应当尽量设计合理的项目组织结构,尽可能做到主要管理人员在责任、权利和义务上职责范围清楚,责任分工明确,避免因权力重叠和责任不清所造成的内部冲突。同时,在项目组组建时,应当充分考虑项目组中主要领导成员之间在性格和观念上的异同,合理搭配项目组领导班子,降低项目组内部发生冲突的可能。
2.签订项目组内部冲突个人承诺书。
有经验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在项目组出国前会对主要成员进行内部冲突解决方案交底。公司会书面告知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每个人向上级汇报问题和请示任务的隶属关系,向下级指派任务和领导控制的组织关系,以及左右之间的协作关系。公司会让项目组成员明确一旦出现矛盾或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机制。在公司与每个项目组成员签订的责任承包合同中,可以专门增加一个关于项目组内部矛盾和冲突解决机制的责任条款,或者以承诺书的形式作为个人承包责任合同或聘任合同的附件。
3.加强沟通,建立定期例会制度。
加强项目组内部沟通,是增进共识、消除分歧、防范冲突的有效途径。项目组应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为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沟通的正式场所。国际工程项目组长应当重视定期例会的重要性,如每周三下午和周日晚上的工作例会,一方面可以制定计划,安排任务;另一方面,可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消除冲突。另外,项目组还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许多在正式场合产生的分歧,可以利用非正式场合进行沟通,加以消除。
陈宣章陈珑玥
(十九)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
孙悟空拜唐僧为师,最开始更象一笔交易:唐僧救了他,所以保唐僧西天取经。在他内心里,根本没有正视过这个师父,动不动就回花果山、发脾气。戴上金箍后,口服心不服,许多事情仍然一意孤行,以至于唐僧用紧箍咒折磨他。然而,慢慢地事情发生了变化。
取经路上,表面上主要是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实质上是“佛法、佛规”与“道行、任性”的矛盾。一次次降妖失败,一次次请观音等收服妖魔,都是“佛法、佛规”的胜利。孙悟空也慢慢发现了唐僧,发现了取经意义,发现了磨难是佛祖安排的考验。
从六耳猕猴精,孙悟空更重要地发现了自己!他开始重视起唐僧了。在平顶山,他对唐僧头上的云霞称赞不绝。在通天河,他对老陈说“我师父管教不死长命。”在无底洞前的喇嘛庙里唐僧一病三天,老孙便知因果。铜台府地灵县遇冤,悟空第一个晚上就是在忍,在故意受苦受难,因为他知道,师父必有这一劫。他无师自通地知道师父是如来佛第二个门徒金蝉子化身。所以,后来每次遇妖魔,孙悟空不再硬干,而是找妖魔的真主子来收服。
《西游记》第100回中,如来佛对唐僧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唐僧跟孙悟空名分上是师徒,实际上,他们原本就是一体:那个不敬三宝、特立独行的西天不肖弟子——金蝉子,在千年前被贬落凡尘。他性格中儒雅懦弱、虔诚佛法的一面成为唐僧;桀骜不逊、啸傲天地的另一面进入仙石成为孙悟空。唐僧用漫长时间十世求道,而佛祖也安排孙悟空在人间度过十世。最后,悟空跟唐僧都成了佛,是佛祖的十世弟子!这真可谓“岐途同归”。
在取经的十四年里,孙悟空日渐一日地熟悉唐僧,也日渐一日地熟悉自己。由于火眼金睛,他常比唐僧早知道某个神仙的化身、某个磨难的因果。他深深地知道唐僧不会被妖精吃掉,而他自己也不会被灭!灵山大典时,孙悟空跟唐僧并肩站在一起,他对唐僧说:“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就此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