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题记
观二三年级老师做课,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语文老师都抓住常用句式进行课堂写作拓展训练。
一年级学生是这样写的:
操场上,同学们有的跳高,有的跑步,还有的踢足球,玩得可开心了。
下雪了,同学们有的滚雪球,有的打雪仗,还有的堆雪人,玩得可尽兴了。
二年级学生是这样写的:
黄山奇石,有的像“仙桃”,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天狗望月”,真是有趣极了。
黄山奇石,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金鸡叫天都”,还有的像“仙女弹琴”,真是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三年级学生是这样写的:
公园里百花盛开,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粉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真是美丽极了。
值日开始了,同学们有的扫地,有的摆桌椅,还有的拖地,干得可用心了。
……
综上几节课,我发现:二三年级老师课堂上都有训练学生写作的意识,非常好!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引领,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和成长。
为验证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也以句式训练为抓手,让学生尝试写一段话。统计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班内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都滞留在一年级的写话水平上,即写出的句式中用的都是短语,连二年级句式训练的水平都达不到。不仅二三年级学生如此,六年级学生亦是如此,所有的学生应该都是如此。
我们的课堂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并且非常普遍,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却没有相应的成长。究其缘由,语文教师都认识到写的重要,并把写挤进课堂,但对于“写什么、怎么写”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导致了课堂写作拓展训练瓶颈。
为此,我也做了一番尝试和探索:
二年级课文片段:
稻田旁边有个池塘,池塘的边上有棵梧桐树,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有的落到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做运动场。
三年级课文片段: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树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首先出示书中这两个片段,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年级的句式与二年级相比哪个好?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的表达特点:一写法上运用了修辞中的修辞。二句式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通过对比,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长进,摘录如下:
夏日悄然而来,荷花池中热闹非凡,有的荷花在微风中伸展柔嫩的身姿,像风姿卓越的翩翩起舞;有的才绽开两三朵花瓣,宛如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只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饱胀得像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过,一池的荷花点头致意,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雪花精灵飘飘洒洒从天而降,有的像美丽的蝴蝶,似舞如醉;有的像洁白的柳絮,似飘如飞;还有的像吹落的蒲公英,亲吻着久别的大地……这些春的使者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一只只蝴蝶呼朋引伴,有的扇动着彩色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如痴如醉;有的上下翻飞,追逐嬉戏,宛如传说中的梁祝比翼双飞;还有的驻立花蕊,屏息凝神,好似做着美丽的梦……
……
纵观两节课,教师知道“写什么”,却不懂“怎么写”,更悟不出“如何写好”,对一线教师而言,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并且很普遍;对语文教学而言,导致了课堂写作拓展训练瓶颈;对学生的学而言,水平滞留没有成长。如何突破瓶颈,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呢?经过一番尝试和探索,我发现:“紧扣文本”是学习写作有效的方法。
“写什么”――紧扣文本:低年级可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训练。中高年级则本“一课一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怎么写”――紧扣文本进行仿写。
一是内容的仿写:如二年级《秋天》课文片段是写树叶有的落到水里,有的落到岸边。我们可以写雪花有的飘到田野里,有的飘到草地上;也可写小雨有的落在荷叶上,有的落在岸边等。三年级《五花山》课文片段是写秋天,学生可以仿写春天、夏天、冬天;课文写的是树木,学生可以仿写花草、果树、庄稼等。
二是句式的仿写,根据课文所用修辞,仿照同样的修辞进行仿写,学生写作就容易了。
一、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是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特定的任务。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明确的目标;《金色的草蚴:“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这个提示突出了通过“多读”读出“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这个明确的目标;《爬天都峰》:“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朗读的方式,突出了学习扮角色朗读这个目标……教材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教师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然而,时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成了阅读教学中的时尚用语。教师常以此让学生自读课文,以体现教学民主与学生的自主性。但仔细想起来,学生若不明白朗读的目的和重点内容,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情况下,读来读去却不知道因何而读,无疑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因此在朗读之前,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朗读的目的和内容,才是重中之重。
二、系统安排每个阶段朗读指导的重点
在朗读目标要求上,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层次性。课标中对三个学段的朗读目标,表述上注意了体现层次性: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比如,低年级要注意纠正“念字”现象,抓好“念词”的训练,养成连词读的习惯,逐步按音节朗读,加强朗读速度训练,慎用齐读。这对避免出现“唱读”现象极为重要。如教学二年级《黄山奇石》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朗读的。一读:扫读――先让学生扫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把这些字多读几遍;二读:抽读――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带生字的长句子读通顺;兰读:整读――即学生进行整篇课文的朗读,把课文读准确、流利;四读:竟读――指名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评价谁读得好;五读:美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感悟黄山石头的“奇”。在这五读中,学生根据朗读训练的重点,一步步得以落实。
三、避免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
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要自然,掌握好分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学生注意这句话要读出某某语气,这个词要重读,那儿要读得快一点……像这样单调、机械、生硬的朗读指导方法如何能让学生读出感情?更何谈提高朗读水平?我们不可以把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感受和认识都统一在教师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体会个中情感,然后再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学生一旦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翠鸟》一课的片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节)。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师插话: “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 “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 (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子,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通过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不失时机的插话,正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将学生带人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教学生读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四、按正常朗读的形式背诵,避免念经似的背诵方式
开始上课总要有个开头,就像好的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序幕一样能把人的全部精力吸引过来,能取到增加收视力的结果。上课也一样,好的导入能使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上新授课,要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好语文。这得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对目前的农村小学来说这样的“高科技”似乎还不大可能。农村小学教师讲课通常无非是讲故事的方式导入、直观实物导入、谈话导入等,更多的就直接导入教学课题完事。我认为在缺乏“高科技”资源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要精心准备,也能用情感兴趣来引导学生轻松学习。经验告诉我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因为好的导入能用情感激发兴趣,用兴趣培养智慧,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智共生的学习乐园,这样的教学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巧妙的课堂导入更会使课堂多一些情趣、多一份灵动!怎样设计新课的导入,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观点出发:
首先,导入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觉里面的新事物过程。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例如谈话导入要重于“引”,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我们可以直接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肯定知道现在是春季,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从哪些现象发现是春天来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过渡到《找春天》,去发现春天的景物变化以及童年乐趣;故事导入要重于“言”,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应充分利用精彩的故事导入,特别是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更是以一个深动感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师可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催生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问题导入重在“疑”,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文就可以直接问学生今天是什么天气呀?学生一看天气就会说什么天气。接着教师质疑:你们想知道像风、云、雨、雪这样自然界的东西是怎样形成的吗?那我们就来学习《我是什么》,这样学生肯定会带着这些疑问认真地看课文。
其次,导入的东西应选择学生知道的但不是太熟悉的为好,太熟悉的学生因为太了解自然形成不了兴趣。小学生非常好奇,对自己感兴趣东西都想明白其究竟,这时因势利导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就像谜语一样让学生去思考。例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中教师可以带几块形状不同的石头给学生们看,学生对石头都认识,但有些形状的石头学生就会产生好奇,为什么这块石头这么怪?真是太奇了。那么我们就可以顺势去把学生带到黄山上去看一看,让学生与自己家乡的山石联系起来突出“奇”,这样又能抓住题目文眼,有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也可以使教师很快由导入切入正题,而对学生又能从本课学习中让学生与家乡特点联系起来,把握了情感主线,使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把学生课间情绪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又能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留一点小悬念,多提为什么?留下一点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去探索,寻找答案。
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动画片永远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我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听到学生在说某某动画片真好看,说得津津乐道。于是我想到了利用学校的班班通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于是每个星期五上午的第三节课便成了我班学生的最爱,又是说又是听又是演的,忙得不亦乐乎。连平时较少说话的学生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说话的内容形象有趣,学生容易展开想象。在这种快乐的气氛中,既激发了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与自信心,又训练了学生语言的流畅性、连贯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 利用适时的表扬与榜样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只顾自己说,不会倾听别人的话,有的学生则干脆一言不发,从而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也使学生失去了得到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我在实践中发现,适时的表扬与榜样的作用是教师的两件法宝,这种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思维也活跃了,参与也积极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继而让他们由此爱上口语交际。但是我也不是一味地夸奖学生,适度的、适时的对学生错误的行为、语言进行委婉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是借助文中插图。精美的插图,可爱的动物,成为学生刚进入小学时对课本最直观的感受。低年级的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句子短小规范。这些图画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而且这一幅幅的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蕴涵其中。于是,我便利用文中精美的插图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并将这种训练渗透到每节语文课中。例如:在拼音教学d、t、n、l时,文中有一幅插图是这样的:小马背着一袋大米,米袋破了一个洞,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后面,小马跑得满头大汗,背景是一片广茂的土地。我先请学生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图片,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口语训练,而且对学生记住拼音字母效果较好;二是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新课程的教材提倡学生多识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我利用识字教学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文中的生字,然后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与效果。例在认识合体字之后,学生会使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认识新的字;还会用减一减的方法来识字;还有换偏旁等等。利用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字,在学习“天”时,我引导学生得出:大字出头天、天、天。由此基础上,在学习“夫”时,有学生就得出了:天字出头夫、夫、夫。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三是在续编课文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续编课文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续编课文的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荷叶圆圆》时,请学生想象,荷叶除了可以被小鱼当做伞、被蜻蜓当做停机场、被露珠当做摇篮,还可以被谁当做什么?在教学课文《坐井观天》时,请学生想象:如果后来小青蛙从井里出来了,会怎么样呢?学生们兴趣盎然,编得头头是道。
四、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语言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于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心地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是创设实物情境。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教低年级学生说话时,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而直观形象的实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观察。我在平时教学中便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在上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课((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时,我利用动画给学生提供了青蛙、啄木鸟等有益的小动物,并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易分散。现代化的电教设备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直观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奇山》,学生对于黄山比较陌生,很少有实际经验,缺少想象的实例,于是我利用幻灯片,从网上下载了有关黄山奇石的图片与资料,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美景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文中语句带来的意境,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中;三是表演课本剧,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动物故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浓厚兴趣。于是,我请学生去演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教学课文《夏夜真美》一课,我提供给学生荷花、小蚂蚁、小蜻蜒、小萤火虫的头饰,演一演小伙伴们是怎么把小蚂蚁送回家的。在步步引入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身临其境,表达、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眼”,揭示文章的中心。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渐认识课文的不同命名方式。以主要人物命名的,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公鸡和小鸭子》;以主要事件命名的,如《小猴子下山》;以地点命名的,如《日月潭》。到了二年级,学生在导入新课时,都能准确地指出课文的命名方式。这时开始进行审题、解题的训练。让学生抓住“题眼”(课题的中心词)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如《黄山奇石》中,题眼是“奇”,即独特,与众不同,那么黄山的石“奇”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再往下学习,思路一目了然。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以课文描写的主要事件命名,“飞夺”就是“题眼”。“飞”指“抢时间”。“夺”指“攻天险”,这既是课文的难点,又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应针对这两部分内容,即可长文短教。收事半功倍之效。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题眼是“和”,意思是和好、团结。那么是谁和谁和好了?原来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讲和了?抓住题眼,设疑,再解疑,便理出了文章的思路,中心思想亦在步步解疑中挖出来。
第二,让学生品词品句,运用对比法,体会词句的细微差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词句。
语言文字训练,重要的是学习词语的运用。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文中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指导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句?
生:菜子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饱满”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此时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运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饱满”就是昂首挺胸,双目有神,这样理解就够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造句较易陷入范句模式。其实,有时候学生造不出有新意的句子并不是学生不动脑子,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与表达的客观事物,缺乏造句的基本素材。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昂首挺胸、双目有神的姿态。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造句的素材。于是“老师精神很饱满”就脱口而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