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细胞计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1篇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广州510220

【摘要】目的总结发热查因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38例发热查因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经过等资料。结果238例患者中以感染性疾病居首位占73.8%;其中尤以病毒性感染最多,占总人数的41.2%,占感染人数的58.7%;恶性肿瘤占7.2%;结缔组织疾病占2.5%;其它疾病占14.8%;原因不明占1.7%。结论此类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和相应检查,大部分可确诊。病因仍以感染为主,但以病毒性感染居多,所以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应予关注。

【关键词】发热待查 病因分析 白细胞计数 回顾性研究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多种疾病常以此为首发或唯一表现。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表现复杂,确诊的手段有限,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难题较多。而且发热查因的患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接诊发热查因患者时首先会查血常规分析,如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考虑为急性细菌性感染[1]。但是临床有部分患者在发热时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便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困难,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应予以足够重视。本文总结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这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 年1 月~2013年12月收入本院血液内科的238例发热查因同时血常规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的患者,其中男122例;年龄19~97岁,平均56.7岁,中位年龄62.1岁。女116例,年龄21~88岁,平均63.4岁,中位年龄57.8岁。

238例发热患者中发热体温为37.3~41.2 ℃,其中低热(37.3~38.0 ℃)33例(13.87%),中等度热(38.1~39.0 ℃)82例(34.45%),高热(39.1~41.0 ℃)117例(49.16%),超高热(>41.0 ℃)6例(2.52%)。热型以不规则热为主,占192例(80.67%),其次为弛张热,占46例(19.33%),出现不规则热较多的原因与临床经常使用各种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有关,使热型表现得不典型。发热病程169例患者(71.01%)发热时间<1个月,62例患者(26.05%)为1~2个月,7例患者(2.94%)>2个月,平均发热时间(19.0± 3.5) d。

血常规资料:白细胞计数最高9.21×109/L,最低0.17×109/L;血红蛋白含量最高155 g/L,最低63 g/L;血小板计数最高414×109/L,最低12×109/L。其中有167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下限(低于4.10×109/L)。

1.2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238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同时进行三大常规、血生化、传染病指标、肿瘤标志物、心电图、X线、B超、血液等标本细菌培养、骨髓检查等。在出现专科情况时再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关专科会诊,进一步完善其他辅助检查,如腰椎穿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显影、内镜检查等,有淋巴结肿大患者行淋巴结活检。

1.3确诊途径

本组238例发热患者中234例均得以确诊,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明确发热原因或引起发热的疾病:①全面、详尽的病史采集;②反复、细致的体格检查;③基础及针对性实验室检查;④根据临床过程与病情变化施以诊断性治疗;⑤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参照由广东省卫生厅编印《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第一册(内儿科、传染科、皮肤科、康复科)》。

2结果

经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等处理后本组238例发热患者234例明确了发热原因,并予以相应针对性治疗,或转至相应专科进一步诊治,最后均治愈出院,但最终仍有4例患者发热原因不明。

238例确诊患者发热原因包括20种病因,其中感染性疾病占73.8%(最多为病毒性感染,占总人数的41.2%,占感染人数的58.7%,其次为细菌性感染占41.3%),恶性肿瘤占7.1%,结缔组织疾病占2.5%,其它疾病占14.7%。

未能明确发热原因的4例患者中1例自动出院,3例热退、病情好转后出院。

所有患者的发热原因及所占比率见表1。

本组238例患者中有167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下限(低于4.0×109/L),经治疗后151例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16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仍低于正常下限,但明显好转,最低为3.2×109/L。

3讨论

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人体内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诊断常常不易。特别对于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病因很多,临床表现多样,常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诊治非常困难。FUO的病因复杂多样,Tolia等研究报道有超过200种的疾病可引起FUO[2]。有关研究观察显示引起FUO的病因主要为感染、非感染性炎症、恶性肿瘤、病因不明等[3-4]。目前常用的不明原因发热诊断程序是首先根据标准确定FUO的诊断,然后进行病因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寻找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线索,若发现有潜在诊断价值的有关线索和依据,则安排针对性的进一步检查。否则,若未能发现有

潜在诊断价值的线索,则根据FUO的病因分布等情况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常见疾病的针对性检查,若仍无法找到病因可考虑进行诊断性治疗[5-6]。

5.原因不明4例41.7

本组238病例虽非全部属于FUO,但均为发热患者,其诊治思路和程序与FUO的诊治思路和程序相似。我们根据上述目前常用的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思路和程序,同时参照有关疾病相应的诊断标准,为本组患者查找发热原因,进行诊断,使其中234例患者得以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8.3%。本组发热患者中感染、结缔组织和肿瘤是三大主要的发热原因,与相关文献报道类似[3-4,7]。但本组患者病因分布的比率有所不同,本组患者中感染导致发热占总人数的73.8%,且在感染性病因中最多为病毒感染,占总人数的41.2%,占感染人数的58.7%,其次为细菌感染占41.3%,此种现象可能与某些原因有关,如:①本组病例多为急性发病,部分患者为急起发热,并非FUO;②所在科室收治的病种与其它报道不同;③特别是本组患者为发热伴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的患者,首诊医生按照日常工作惯性思维,很容易联想到血液系统疾病而收治于血液内科,等等。

发热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而又特殊的情况,既有发热疾病的一般发生发展规律,又有导致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疾病的特殊性,病种繁多,使得临床上不能完全按FUO的诊治思路进行思考,有时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临床上时常见此类患者诊治曲折、困难的报道[8-11],应予以足够重视。

在本组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我们遵循发热患者诊治思路和程序,既重视发热疾病的一般发生发展规律,又关注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的特殊性,同时还参照有关疾病相应的诊治标准,使绝大部分患者得以明确诊断并治愈出院。在诊治过程中,还要注意本单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和特点,为临床科学地制定疾病的诊疗工作策略提供必要的依据,密切关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过程的动态变化,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住院天数的效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医院社会效益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医患和谐关系[12]。

在诊治工作中,我们还体会到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如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者,临床症状仅有咳嗽,无痰或少痰,胸片正常,一般考虑为病毒感染,这种情况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大多数。如患者随后白细胞计数升高,咳痰增多,则要考虑合并细菌感染,我们临床观察大部分病毒感染患者一周左右都会合并细菌感染,少部分患者还可以合并真菌感染,结合患者痰培养结果往往可以反映这种变化情况。对于白细胞计数减少患者,由于这部分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期间还要注意做好消毒防护和环境保护,防止出现院内感染[13]。

发热疾病的病因覆盖面广,病因复杂,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发热的认知,充分掌握该类疾病的诊断思路和程序,掌握科学的临床鉴别诊断方法,尽早明确发热原因,及时予以针对性处理。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7-252.

[2]TOLIA J,SMITH L G.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historical and physicalclues to making the diagnosis[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2007,21(4): 917-936.

[3]MOURAD O,PALDA V,DETSKY A S. A comprehensive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fever of unknown origin[J].Arch Intern Med,2003,163(5):545-551.

[4]罗百灵,张立.发热原因待查208例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071-6075.

[5]KNOCKAERT D C,VANDERSCHUEREN S,BLOCKMANS D.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adults:40 years on[J].J Intern Med,2003,253(3):263-275.

[6]缪媛媛,刘刚,孟庆义.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策略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3):4225-4227.

[7]李智,齐俊英,郭威,等.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病因与诊断方法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8(3):217-221.

[8]秦逸辉,郑永奇,李毅.注射用阿奇霉素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27.

[9]刘丹丹,孙光. 第268例高热-抽搐昏迷-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受损[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4):1723-1734.

[10]武涧松,黄四梅,彭石林,等.9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0,27(2):88-90.

[11]谭填英.62例恙虫病临床治疗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2,32(6):452-453.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测中的白细胞计数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以静脉采血或毛细血管采血,以免疫比浊分析法检测C-反应蛋白,并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41例患儿的C-反应蛋白指数增高,显阳性,升高率43.6%,52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显阳性,升高率55.3%,两个指数均升高的患儿有28例,升高率29.8%。结论: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检测在儿科病情初诊与感染情况排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车;白细胞计数;初诊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31-02C-反应蛋白(CRP)以微量的形式存于健康的机体中,并参与全身的炎性反应,在出现急性创伤、炎症及感染的状况时,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会迅速上升,是常用的临床急性时相的反应指标,并在炎症开始之后的6h至12h即可以检测到[1],最初C-反应蛋白的检测主要应用于活动性风湿热的诊断,由于检测结果受到限制,且敏感度比较低,在最初应用时未受到重视,随着近几年免疫学与分析生物学的发展,使更多敏感、简单且准确的检测方法逐渐凸显,C-反应蛋白逐步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血常规检测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对急性感染进行初步诊断,为了研究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检测儿科初诊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进行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检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患者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7.8岁,其中男50例,女44例。

1.2标本采集:静脉采血,进行严格的消毒,并按规程操作。若患儿静脉血不明显,则采毛细血管血。

1.3方法:以免疫比浊法对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用Sysmex分类血球计数仪对血常规进行检测,使用仪器配套试剂,加入质控的样本,进行测定。

1.4结果判断[2]:若患者C-反应蛋白小于10mg/l,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9/L,则不使用抗生素;若患者C-反应蛋白大于10mg/l,为阳性,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则为阳性。2.结果

在94例患儿中,41例患儿的C-反应蛋白指数增高,显阳性,升高率43.6%,52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显阳性,升高率55.3%,两个指数均升高的患儿有28例,升高率29.8%。两个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的患儿有29例,占30.9%,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患儿两指数升高情况(共94例)

例数阳性率(%)C-反应蛋白大于10mg/l4143.6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5255.3两个指数均升高2829.8在后期经病原学培养确诊细菌感染患儿22例,均为C-反应蛋白大于30mg/l的患儿,11例患儿为病毒感染,皆为C-反应蛋白小于10mg/l的患儿。3.讨论

C-反应蛋白是在进行肺炎球菌提取物的血清反应时被发现的,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在20×103-25×103间的5-6个多肽单位构成的[3],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肝细胞合成,并受TNF、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调节[4],在正常机体中,每日合成的量为1-10ml,而若处于急性的炎症期,则每日大约合成1g左右,同时,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特异性较低,若患者机体存在感染疾病或恶性肿瘤、风湿热等非感染性疾病时,C-反应蛋白指数会在患病5-8小时内急速升高,1日内,指数将会高于正常的数百倍,若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则C-反应蛋白指数可在2日内快速下降,7d内则会恢复正常水平。

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疾病,且病情较重,为早期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5]。患者发病时,C-反应蛋白上升的时间早于白细胞,恢复也快,敏感性较高,而在实验室内细菌感染的诊断是通过对血、痰及脑脊液等标本进行鉴定,需要时间较长,从而造成治疗的延误。因此,C-反应蛋白快捷、简便且标本量少的检测过程,可辅助医生对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进行鉴别。此次研究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浓度的急速升高,说明患儿患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白细胞的改变一直是临床对病原体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初步判断依据之一,若患者的白细胞升高,则多数情况下为细菌感染;若患者的白细胞降低或处于正常水平,而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有所升高,则为病毒感染。但影响白细胞变化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生理状况、环境、应激及治疗干预等,从而影响医师的正确判断。

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不良反应的情况逐渐增多,引起了院方与患儿家长的关注,因此,在对患儿使用抗生素时,应首先进行细菌感染病症的确诊。此次研究可见,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的双重检测可以初诊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病症,并可指导医师临床用药,对于两项指标均有所升高的患儿,医师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两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则可不使用抗生素,或减少使用,若两项指标不一致,则需要对临床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用药选择。

综上所述,对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的检测结合C-反应蛋白的水平检测,可进一步提升鉴别能力,这为及时、准确的确诊患儿病情及临床早期治疗合理用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参考文献

[1]曾惠泽,洪国才.C反应蛋白对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3):2028-2029.

[2]孙剑,何淑,张群智,等.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检测临床评价[J].上海医学检测杂志,2001,16(2):948-950.

[3]宋文仕,郭玉娟.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31(3):141-143.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儿;急性阑尾炎;C-反应蛋白;白细胞

Detec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children with acute appendicitis and their significanceWEI De-cai, JIANG Bang-hao, ZHOU Si-dong, et al.Department of Surgery, Zhongcun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in Guangzhou, Guangzhou 51149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white blood cell(WBC)count detected in children with acute appendicitis. MethodsThe level of serum CRP and WBC count of 115 children with acute appendicitis(pathologic type 46 cases of simple acute appendicitis, 38 cases of pyogenic acute appendicitis, and 31 cases of gangrenous acute appendicitis) before operation and 5th day post-operation, and those of 33 healthy children (the control) were det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among the sub-groups of acute appendicitis of the level of CRP and WBC count (simple acute appendicitis group

【Key words】Children; Acute appendicitis; C-reactive protein; White blood cell

作者单位:511495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外科(韦德才周思栋田明端);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外科(蒋邦好)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势较成人严重,病情变化快,早期诊断较困难,易发生误诊及漏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正时相蛋白,主要在肝细胞合成和分泌,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的血液中,在炎症过程中,24~48 h内可以升高100倍,病情改善后又下降,其水平与儿童感染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1]。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阑尾炎患儿血清CRP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的变化,探讨其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15例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外科住院的急性阑尾炎患儿,均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手术后确诊。其中男67例,女48例,年龄1~6岁,平均(3.7±2.4)岁。按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组4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组38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组31例。3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选择健康儿童3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3.8±2.3)岁。

1.2标本采集及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手术前及术后第5天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血清CRP测定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所用仪器为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正常上限值为10 mg/L。WBC计数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正常上限值为10×109/L。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结果

2.1手术前后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比较术前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组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组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依次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2.2术后有无并发症组间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比较术后有39例出现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和粪瘘等。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表1表1 各组手术前后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比较(x±s)

组别例数CRP(mg/L)WBC(×109/L)术前术后5 d术前术后5 d单纯性阑尾炎组4618.37±5.14a11.34±2.68ad12.17±0.64a7.18±0.46ad化脓性阑尾炎组3829.61±7.83ab12.16±2.53ad14.98±0.85ab7.26±0.43ad坏疽性阑尾炎组3177.45±21.09abc13.59±3.91ad18.75±0.77abc7.52±0.51ad对照组335.63±1.255.63±1.256.32±0.596.32±0.59F值〖3〗272.150.67173536.37P值〖3〗

表2有无并发症组间血浆CRP水平和WBC计数比较(x±s)

组别例数CRP(mg/L)WBC(×109/L)无并发症组7611.62±2.58a7.31±0.45a有并发症组3914.86±4.27ab13.75±0.67ab对照组335.63±1.256.32±0.59F值〖3〗91.21922P值〖3〗

3讨论

急性阑尾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管壁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不同程度地破坏,因此可将其分成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三种类型。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健全,对炎症的局限能力差,加之患儿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地提供病史,体格检查又欠合作,腹部是否有压痛和压痛的范围、程度都不易确定,因此小儿急性阑尾炎具有不同于成人阑尾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3]:①病情发展快且较重,最常见的主诉是全腹疼痛,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②右下腹体征不明显,不典型,但有局部压痛和肌紧张,是诊断小儿阑尾炎的重要依据。③穿孔发生早,穿孔率较高(15%~50%)。正因为这些特点,给小儿阑尾炎的临床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容易发生误诊及漏诊,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增加患儿病死率。

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作为传统的感染指标,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鉴别感染的常用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因其可受多种因素(如个体差异、运动、精神、药物等)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WBC计数相对成人普遍偏高,而中性粒细胞计数相对偏低,因此单以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来判断感染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正常人血清含有微量的CRP,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炎症物质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中CRP升高。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急性炎症产物,CRP不受常用的抗炎或免疫抑制剂的直接影响,也不受发热、WBC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外临床上已广泛采用CRP作为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用于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中[3,5,6]。Shakhatreh[7]研究表明,CRP和WBC在单纯性阑尾炎即见升高,血清CRP会随着炎症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联合测定CRP和WBC计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组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组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依次增高,在手术后CRP水平和WBC计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有并发症组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也较无并发症组明显升高。这与Shakhatreh等[7,8]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急性阑尾炎患儿血清CRP水平和WBC计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病情越重,其水平越高;若术后仍维持高水平不降,则有可能出现了并发症,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文莲,李光贵. 血清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临床荟萃,2011,26(19):1711-1713.

[2]邹小明. 胃肠外科临床诊治.第1版.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58-261.

[3]汪河,谷野,孙莉莉. 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于小儿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6):942-943.

[4]覃福星. 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评价小儿急腹症的临床价值.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1):1721.

[5]李守卫,严宏,张德刚. 急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测定分析.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3):105-106.

[6]Beltran MA, Almonacid J, Vicencio A,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white blood count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children with appendicitis. J Pediatr Surg, 2007, 42(7): 1208-1214.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阑尾炎;临床病理体征;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b)-0057-03

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age and clinical pathological signs of appendicitis

XIA Jian-jun

Department of Blood Laboratory,Xiny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Xinyu 338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reactive protein (CRP),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age and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signs of appendicitis.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appendic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the patients′ CRP,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age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Meanwhile,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linical pathological signs.The patients′ indicator levels under different illness conditions,pathogenic bacteria types and pathological patterns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Results Regarding to the illness conditions of appendicitis,the acute appendicitis group had higher CRP,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age than the chronic appendicitis group (P0.05).Rega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pattern,the gangrenous appendicitis group had higher CRP,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age than the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group,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simple appendicitis (P

[Key words] Appendicitis;Clinical pathological signs;C-reactive protein;White blood cell count;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age

阑尾炎是阑尾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诱发的炎性反应性疾病,发病率居各类急腹症之首。加强患者临床病理体征的分析,为临床提供尽可能准确和丰富的诊疗参考依据是提高疾病诊治效率的关键环节。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因阑尾炎患者缺乏典型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临床体征,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同时也易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阑尾炎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炎性反应因子在阑尾炎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参与作用已成为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1]。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78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临床病理体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78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外科学》中关于阑尾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12~75岁,平均(40.6±4.5)岁;病程2 h~3个月,平均(1.2±0.4) d。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②合并严重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及心血管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1.2.1 CRP的检测 于患者入院时抽取静脉血4 ml,3000 r/min转速下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快速免疫消浊比浊法检测CRP,检测仪器为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

1.2.2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检测 采用SYSMEX XT-20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统计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3 观察指标

1.3.1 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患者病情的关系 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及诊断结果,将本组78例患者分为急性阑尾炎组66例和慢性阑尾炎组1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3.2 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患者病原菌类型的关系 于患者行手术治疗中,抽取腹腔渗液进行细菌鉴定,鉴定结果参照CLSI 2009标准[4]。同时,根据细菌鉴定结果,将本组78例患者分为大肠埃希菌组44例,铜绿假单胞菌组30例,肺炎克雷伯菌组4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3.3 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患者病理类型的关系 于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根据患者手术病理结果将本组78例患者分为单纯性阑尾炎组26例,化脓性阑尾炎组40例,坏疽性阑尾炎组12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不同病情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患者病情的关系

急性阑尾炎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慢性阑尾炎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x±s)

2.2 不同病原菌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患者病原菌类型的关系

大肠埃希菌组、铜绿假单胞菌组、肺炎克雷伯菌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3组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x±s)

2.3 不同病理类型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患者病理类型的关系

坏疽性阑尾炎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化脓性阑尾炎组>单纯性阑尾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3组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x±s)

3 讨论

阑尾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深入分析其临床病理体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对提高该病的诊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阑尾炎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慢性阑尾炎组。其中,CR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同时也是反映炎症反应的可靠而敏感的指标[5]。当机体发生感染时,在前列腺素E及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下,会造成CRP释放增多,导致其在血液中的表达水平迅速上升,且机体炎性反应越激烈,其表达水平越高[6]。因此,急性阑尾炎组患者的CRP水平高于慢性阑尾炎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监测传统炎症感染的主要指标,尤其是在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所致急性炎症时,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明显升高[7]。

本研究中,肠埃希菌组、铜绿假单胞菌组、肺炎克雷伯菌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阑尾炎患者病原菌类型与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水平关系不大。但也有报道证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阑尾炎患者,其CRP水平高于其他致病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倚。

坏疽性阑尾炎组患者的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化脓性阑尾炎组>单纯性阑尾炎组,由单纯性阑尾炎到化脓性阑尾炎,再到坏疽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炎病情逐步加深,其机体炎症反应也逐渐加剧。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患者血清中的CRP浓度在6 h内迅速升高,且CRP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持续时间与病程相当[9]。因此,随着阑尾炎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CRP表达水平逐步升高,与此同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是反映患者机体感染病情程度的有效指标,随机体感染病情的加重而升高[10]。

综上所述,阑尾炎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发生进展性变化,临床通过对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动态监测,可为阑尾炎病情及病理类型的判断提供辅助依据,进而为阑尾炎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62-63.

[2] 寿铁军,李勇,马能强,等.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8-639.

[3] 李俊,赵家泉,张辉,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阑尾炎病理类型关系[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8):596-598.

[4] 浦晓,张亦鹏,徐建国.血清CRP测定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价值[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 9(6):400.

[5] 林雪飞.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亚太传统医药,2012,8(8):135-136.

[6] 周志军,申满春.急性阑尾炎患者多项血清因子的检测意义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7):1275-1276.

[7] 黄爱芳.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对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 9(20):2620-2621.

[8] 范德森.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意义[J].江苏医药,2013,39(6):727-728.

[9] 陈雪礼,李观华,汤金萍,等.CD64、CRP、WBC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6):590-591.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良性卵巢囊肿;白细胞计数;IL-6;TNF-α

[中图分类号] R711.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154-03

卵巢囊肿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育龄妇女,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一经确诊即考虑手术治疗[1-2]。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该病的手术治疗逐渐转向微创外科[3,4]。目前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妇科诸多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腹腔镜手术虽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但其对机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如腹壁切口、维持较高的腹压、术后腹压迅速下降等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改变等。这些创伤会迅速波及其他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的改变。本研究对61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分别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以探讨两种手术方法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优越性和局限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61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小于55岁;②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示为单侧卵巢囊肿(少数为双侧);③患者均自愿选择手术方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术前各项化验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系列、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胸片、心电图等结果显示亦无严重的内外科合并症、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肿瘤标志物监测均在正常范围。根据患者自愿选择的方法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部位构成和囊肿大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疗小组医师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2.1 腹腔镜手术 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后进行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取患者的脐孔正中或上缘或下缘作 1 cm 切口,以气腹针穿刺进入患者腹腔,建立气腹,置入10 mm Trocar和腹腔镜,然后取头低臀高位,于相当于左右侧麦氏点无血管处分别作两个穿刺孔,分别置入10 mm和5 mm Trocar,放入手术操作器械。全面探查患者腹腔情况后暴露患者的子宫及附件,观察患者囊肿的形态、大小、活动度、包膜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判断并决定行卵巢囊肿剥除术、附件切除术或盆腔粘连分离术,使用双极电凝对患者术中的创面出血点进行止血,止血效果不满意者则以可吸收线缝合止血,避免囊液污染盆腹腔,患者的切除物装入自制标本袋,由患者10 mm Trocar取出。术中对创面进行检查并充分止血,为减少对残留卵巢组织的损伤,边止血边冲洗,并吸净患者的腹腔内积血积液,可吸收线缝合切口,术毕。

1.2.2 开腹手术 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患者平卧位,患者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按传统开腹手术方法操作。

1.3 检测方法

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及72 h采集静脉血6 mL。采用西门子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非抗凝血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由上海莱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免疫相关指标,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IL-6、TNF-α含量;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镇痛用药、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起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情况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IL-6、TNF-α比较

两组术后24 h外周血白细胞均明显升高(P < 0.01),但对照组较治疗组升高幅度更大(P < 0.01);术后72 h治疗组下降至接近术前水平;对照组虽有所下降,低于术后24 h,但仍然高于术前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术后24 h 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 < 0.01);术后72 h时均下降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后24 h 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术后72 h时均下降至术前水平。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镇痛用药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0.05),但是治疗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腹腔镜组1例发生皮下气肿,3天后自行消失;2例因粘连而转开腹手术。两组均无脏器损伤、术后出血及腹膜炎。余均甲级愈合。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手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腹腔镜手术一般采用 2~4 孔操作法进行操作,此种手术方式不但能够做到不留明显手术瘢痕,而且还能避免患者腹内脏器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以及开腹操作时对组织的创伤和刺激,最终达到美容和减少术后盆腔粘连的目的[5,6]。卵巢作为女性生殖器官,患者往往认为其是性特征的象征。因此,对该病的治疗除了希望治愈囊肿外,还希望以最小手术创伤达到传统手术同样甚至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良性卵巢囊肿作为常见囊肿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卵巢功能。腹腔镜手术虽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但仍然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创伤,如腹壁的切口、维持较高的腹压、术后腹压迅速下降等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样改变等[7]。这些创伤也会迅速波及其他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的改变。

有研究显示CO2气腹腹腔镜手术可以抑制腹膜的IL-1表达,对恶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强于良性肌瘤[8]。鲁葆春[9]对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开腹手术小,开腹组术后血清C3、IgG、CD3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而腹腔镜组各指标手术前后变化均不明显。方原[10]研究腹腔镜手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膜TNF-α的影响,认为随着时间延长,两组TNF-α的表达均下降,说明腹膜局部的免疫功能下降,而研究组手术中TNF-α下降的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CO2气腹造成了腹膜免疫的损伤。

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与手术创伤的严重程度、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有关。IL-6是活化的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单核因子,白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作用。本文研究发现,术后24 h两组IL-6和TNF-α、白细胞均显著升高,72 h后逐渐降至术前水平。说明手术的创伤作为一种应激刺激了机体的免疫反应。而对照组上升的幅度高于研究组,说明对照组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组研究结果支持以上说法。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患者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但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诊断卵巢囊肿均为良性,其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成熟畸胎瘤最多见。治疗组术后镇痛用药、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起床活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0.05),但治疗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1,12]。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本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手术时间未较传统方法减少,可能与本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时间不长、术者尚未能熟练进行手术操作有关。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可以减少手术对身体的创伤,且良性卵巢囊肿进行腹腔镜手术能够放大患者卵巢的病灶,且腹腔镜下术者的手术视野更加开阔清晰,比传统开腹手术更容易发现患者卵巢的病灶,进而采用电凝、内凝、激光灼烧等方式对卵巢内微小病灶进行处理,彻底清除卵巢囊肿患者内的病灶,减少遗漏,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开腹手术弱,降低了手术创伤对炎症反应的激活,更有利于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13];同时,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腹腔镜手术治疗费用稍贵,一般来说还是能够承受。因此,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虽腹腔镜手术治疗费用稍贵,但术后恢复快,也有利于今后尽快参加工作,因此对于良性卵巢肿瘤今后应大力推广腹腔镜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安云婷,郑子雯. 南昌地区5682例已婚妇女妇科疾病普查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3):1957-1962.

[2] 蔡淑艳. 密云县巨各庄镇2007年~2010年4年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体检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情况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15):3113.

[3] 李亚里. 妇产科微创技术的观念及新进展[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1(9):845-847.

[4] 张立荣.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新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8.

[5] 李亚里. 妇产科微创技术的观念及新进展[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1(9):845-847.

[6] 王丽娜. 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1,31(25):53.

[7] 周序辉. 腹部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80-181.

[8] 王岳萍. 腹腔镜手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膜IL-1的影响[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4.

[9] 鲁葆春.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D]. 杭州:浙江大学,2005:2-3.

[10] 方原. 腹腔镜手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膜TNF-α的影响[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4.

[11] 温小英.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2,33(18):3863.

[12] 莫专萍.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比较[J]. 广西医学,2012,34(3):321-323.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内科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生物技术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军事医学科学院

国际检验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