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月三吃鸡蛋

三月三吃鸡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月三吃鸡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月三吃鸡蛋范文第1篇

第一个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第二个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来源:文章屋网 )

三月三吃鸡蛋范文第2篇

现在写作都讲究―个在场,身体的在场,心灵的在场。这个春天的场,可能遍布美色和芳香,但是新麦接续不了旧粮,乡里人的肠胃是空的,褪去了棉袄,单薄的背影晃得像草那样瘦小和脆弱,春天的阳光明亮了许多,却显得他们的脸色愈加暗黄。很多人一到春天身体就会虚弱,那么,吃一粒仙丹吧。

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在三月三这天,给许多患者只开一味药,名字是荠菜煮鸡蛋,一听就让人涎水涟涟,未等入口,病情就好了大半。“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吃了当灵丹”,南方―些地区至今还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民俗。荠菜鲜嫩爽口,又清肝明目,健胃消食,怎么吃都是一道美味。苏轼的诗^、之笔饱蘸着荠菜的绿汁和清香,这样写着:“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只这两句,通往内心信仰的清洁之路就便捷敞亮了。从“东坡肉”到荠菜,文化审美转向了清淡素朴,静心明智,也是一种精神皈依吧。

荠菜有多种吃法。在青黄不接的三月,能把山穷水尽吃出―个山重水复来,你能说乡里人不伟大吗?

原汁原味的吃法是生吃。摘了黄叶,掸去枯草,放在清水里淘洗,浸泡,等到吃饭了,一盆荠菜全都扑棱棱站了起来,活泼泼,脆生生;取一个白的小碗,倒入些许陈醋,点上几滴酱油,撒了三五粒味精,就是佐料了,随手抓一棵荠菜,叶子犹如许多小耳朵,支棱着,一叶一叶的捋顺,握在手里,青青白白的一大把,往小碗里一蘸,人口清脆鲜嫩,裹着微微的甜酸,真是惬意。

三月三吃鸡蛋范文第3篇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三月三吃鸡蛋范文第4篇

闲暇之余,与家人、知己一起置身田间地头,踏青挖菜,于身、于心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情趣。这平凡而不起眼的荠菜能迅速勾起人们的食欲,也勾起了对童年、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至于它的吃法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无论怎么吃,荠菜特有的清香是不变的。即使在鸡鸭鱼肉、生猛海鲜什么都不缺的今天,荠菜依然是一种美味,因为它不但味美、清香,还是一味良药,一味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明目降压的良药,也是一味寄托乡愁的良药。

再说荠菜的吃法有很多种,可拌、可炒、可烩、可做汤等等,也可煲粥吃,如“荠菜香菇鸡丝粥”,光听这菜名就能知道这菜的色、香、味,荠菜的翠绿,荠菜的清香,荠菜特有的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荠菜为原料的菜肴、点心品种有许许多多,但我最钟情的吃法,还是荠菜鸡蛋饼。从我小时候起,我家每年都要挖些荠菜,煮锅稀饭,煎上许多荠菜鸡蛋饼,热气腾腾的稀饭,加上色泽诱人的荠菜鸡蛋饼,咬上一大口,一股浓郁的香气充满口中,让人心满意足。当然,采荠菜,拣荠菜,洗荠菜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荠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属十字花科。又名护生草、菱角菜等,原产于我国,自古就作蔬菜食用。气味清香,食之鲜美,营养丰富。每100 g鲜荠菜中,含水分85.1 g,蛋白质5.1 g,碳水化合物6 g,粗纤维1.4 g,胡萝卜素3.2 m g,维生素655 m g,钙420 m g,磷73 m g,铁6.3 m g等。有明目、止血、清凉、解热、降压、利尿等药用价值。

荠菜煎蛋

原料:荠菜300 g,土鸡蛋200 g,啤酒50 g,湿淀粉20 g,小葱花10 g,精盐5 g。

制法:土鸡蛋打散,加入荠菜末、啤酒、湿淀粉、小葱花、精盐搅拌均匀,入不粘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成菜特点: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营养丰富。

美味荠菜羹

原料:荠菜400 g,河虾仁60 g,蘑菇50 g,冬笋片50 g,香菇50 g,内脂豆腐100 g,蛋清1只。

制法:河虾仁治净后上浆,荠菜切末,冬笋、蘑菇、香菇切指甲片。锅下清汤加入荠菜、冬笋等原料烧开后,加入虾仁,调入基本味后用湿淀粉勾芡,再下鸡蛋清搅匀即可。

成菜特点:鲜香美味,开胃佳肴。

荠菜炒园子

原料:荠菜400 g,小园子100 g,冬笋丝50 g,香菇丝50 g。

制法:将小园子下油锅中炸透后捞出,锅下底油将冬笋丝、香菇丝煸炒,再下荠菜、小园子,调入精盐一同炒制,加入味精,出锅前淋入少许香油即可。

成菜特点:搭配巧妙,口感特别,清香味美。

荠菜炒年糕

原料:荠菜500 g,水磨年糕300 g。

制法:荠菜切末,年糕切片,锅下底油先将荠菜煸炒香后,加入年糕片,调入基本味,炝少许高汤,翻炒至年糕软糯即可。

成菜特点:口感软糯,亦菜亦点心。

荠菜馄饨

原料:荠菜500 g,香菇100 g,鲜猪夹心肉末500 g,鸡蛋2个。

三月三吃鸡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清明;风俗;山东;民歌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这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年中几乎月月有节,从而出现了丰富的季节性活动,清明节是我国农历24节气的第5个节气,经过冬天冰雪的洗礼,此时万物已经很干净清明了,有着祭祖扫墓的传统,此环节,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等,再将纸钱焚碎,叩头祭拜等,山东清明节风俗颇多,并在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的民歌,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具备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对其进行一一解读。

一、打秋千民歌

结合相关研究看来,作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这一风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又有研究认为其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每逢三月,山东各地的村村夼夼便会搭起秋千架,民俗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此地的青年女子非常喜爱打秋千游戏,由于这一民俗活动的影响,使得山地到处可以听到反映打秋千的民歌,特别是鲁东、鲁中等地较为盛行。其以单独演唱式的独唱民歌,基于各地的差别,使得其曲调各有不同,但其在歌词方面却是大同小异。

比如山东地区广为流传的惠民县的《打秋千》,歌词中:清明(那)三月三(呀,哎哎嗨呦)清明……描花的手腕就把(那个)绒(哎)绳攥……,短短几段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青年姑娘打秋千的神态,意境深邃,引人入胜。山东打秋千民歌善用大跳音程,其旋律跳跃欢快,活泼热烈。从结构方面来看,其歌词只有三句,为四个乐句构成的分节式单乐段结构,是a+b+c+c0,且在中间加入两小节衬句借以烘托情绪,增强了节日的气氛,从调式方面看,其以微调式、五声宫较为常见。

二、放风筝民歌

综合看来,放风筝这一活动由来已久,五代时期就有人在纸鸢上系竹哨,继而乘风引纸为戏,形成风筝,每到清明前后,山东各地都会很盛行放风筝,且举办了“东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后,更是为此地的风筝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八仙庆寿、仙鹤童子、金鱼等样式层出不穷,千姿百态,这一风俗广为流传,的并且在山东民歌中得到了有效体现,多以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增添了抒情风趣气氛,是一种民间女声集体演唱的歌曲,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的曲式,其一是短小简炼的多段词分节式结构,冉型结构是三句加二小节衬句,一般都是四句,如《放风筝》里:三月哟寒食是清明(呦嗬)姐妹十人……总体来看,属于a+a+b+衬+b结构。此外,还有临清、唐邑、益都等地的a+b+c+衬+c的结构等。其调式多属五声微调式,结构短小,流畅欢乐,曲调淳朴自热;其二是表现力强、容量大,旋律委婉和结构庞大的放风筝民歌,像苍山的《大踏青》、德州的《十美图放风筝》等,有领有合,有说有唱,唱出了清明佳节的生机与放风筝的喜悦的心情。

作为一首带变宫的六声E徽调式民歌,山东境内临沂的民歌《大放风筝》风采独特,引人入胜,究其曲式分析来看,基本是由三个乐句多次重复变化而成,这种组合形势下,显然成为了一种说唱音乐常用的一条龙结构。引子+A+B+B,+尾声五部分组成,这种结构下,每句后面都带有间奏,恰似红花绿叶相衬,促使其唱腔紧密衔接,珠连壁合,结合对了闪板、拖腔多次重复的运用,使得整首歌在表演的时候,又说有唱,有领有合,真正意义上将清明佳节妙龄闺秀外出放风筝、春游的心情唱了出来,使得听众能体会到那种欢快愉悦。

三、赶庙会民歌

基于这种活动一般在寺内进行的缘故,称之为“庙会”或“庙市”,是一种市集形式,每年春节,山东人都有赶庙会的习俗,赶庙会的节日一般在三月三、四月八,在其意义方面,可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体现为一些善男信女到寺庙烧香拜佛,抑或是急性还愿,希望自己将来行好运等等;其次是这一场所可以用来进行娱乐游戏和民间物资交流。因为当地的庙宇一般都距离村庄很近,这使得附近的人们可以扶老携幼来进行游玩,使得此地熙熙攘攘、擦肩接踵,人流量大,变得极其热闹。这一时期,结合此情况创作出的民歌较为独特,如山东较流行这些民歌的地方有淄博、高密、平度等,其中当属《赶牛山》这首浴博民歌最为流行,结合笔者的分析来看,牛山位于山东淄河东岸,歌词中提到山的西北角有一温泉,绿草茸茸,溪流萦绕,此歌中的牛山林木葱茏,景色迷人,位于山东淄河东岸,每年三月三日在此举办庙会,这首歌对姊妹二人在赶庙会途中的所见所感进行了描述,具备了原民歌的特点,是典型的民间四句头加衬句的结构,为变徽六声C微调式。句四小节,后来在演唱中衬句发展为六小节,旋律轻盈活跃,淋漓尽致地刻划出了姑娘们赶庙会的情景。

春天象征着开始和未来,正如同春天一样,山东清明风俗民歌饱含生机,表现出了明媚秀丽,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对历代年轻姑娘们的生活、习俗、爱好等众多方面,结合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反映,衣着服饰独特,神采飞扬,不愧为山东民歌中的瑰宝之一,影响深远,历久弥香。

四、走亲戚民歌

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族内族外亲戚往来的习俗渊源流长,至今仍有保持,如走娘家、外终家等等,结合笔者的研究分析得出,山东有在清明三月三有外甥女到姨家走亲戚的习惯,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反映此习俗的民歌,较流行的有鲁东鲁南地区,有的地方叫《探亲戚》,有的叫《看亲戚》等等,在内容方面则大致相同,“听说走亲戚,心里喜盈盈……”,生动地表现出天真活泼的青年姑娘形象,曲调宛转柔情,具有叙事性。调式多是带变宫的以“re”为支柱音的微调式。综合看来,这种民歌一般有两种类型的结构,一种结构是由四乐句构成,第四句是第二乐句的发展,且第三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最后则是由“唯呀哎咳哟”小衬句结束;一种是由一个衬句、五个乐句构成,再重复第四句结束。

清明节既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又成为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众多节日中别具特色,社会意义及影响深远。祭扫祖坟、祭拜祖先是其重节日内容,当然也少不了外出踏青这一必备活动,山东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上会吃煮鸡蛋,结合起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使得这一节日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从而衍生出了很多用清明这一题材来表现歌曲内容的民歌,成为了传统节气及民俗活动方面的宝贵研究资料,构成了山东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