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国短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让我用一心一意的问候,一心一意的祝福,一心一意的祝愿,愿你拥有十全十美的幸福,十全十美的快乐,十全十美的人生,十一快乐,国庆节日快乐。
3.山外青山楼外楼,国庆长假乐出游。安全第一要记牢,同伴结行少烦忧;食品住宿上心头,乘车坐船莫落后;身边环境神多留,朋友关怀记心头。
4.生命中的快乐,有谁愿意拒绝,有谁傻傻放弃,幸福其实就在手心,只要轻轻握紧,生活的阳光此生将如影随形!祝国庆快乐、假期愉快!
5.十月的阳光充满喜庆的味道,秋日的田野荡漾丰收的微笑,繁华的大街涌动温暖的热闹,又是国庆佳节到,愿福星把你照,快乐把你抱,幸福把你绕。
6.走遍祖国最想母亲,走遍世界最想祖国。不同的民族,同一个祖国。母亲的生日,同喜同喜。祝福你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节日快乐!
7.走一步有一步的乐趣,睡一觉有一觉的意义,聚一回有一回的情意,笑一声有一声的运气。国庆到,为你收集所有的吉祥如意,祝你享受全部的顺利福气!
8.祖国生日人民庆,全国上下人心喜,长假迎来作休息,繁忙工作且放边,朋友相约结伴行,祖国河山自由行,清山绿水国壮丽,和谐社会民心齐,国泰民安日子好,十一国庆胜过年。
9.做人要厚道,祝福可霸道,国庆来到,祝福抢道:愿你驶入开心快车道,眉开眼笑;总是有着欢乐好运道,大赚钞票;时时漫步幸福人生道,日子美好!
10.祖国成立数十载,人民当家把身翻,艰苦奋斗搞建设,落后面貌全改变,改革开放吹号角,国富民强展新颜,万众一心团结紧,高奏凯歌永向前!
11.莲塘里你的随意绽放,让我扑朔迷离;你那一池传情的眼波,令我我陶醉不已;我愿在这清馨的花香里,挽留住我和你!国庆节快乐!
12.白云是属于蓝天的,繁星是属于夜空的,叶子是属于泥土的,而我的祝福是属于你的,国庆节就要到了,短信送上问候,提前祝你长假愉快!
13.山外青山楼外楼,国庆长假乐出游。安全第一要记牢,同伴结行少烦忧;食品住宿上心头,乘车坐船莫落后;身边环境神多留,朋友关怀记心头
国庆节
每年都隆重度过的国庆节。
这一天我愿我的笔飞得更高昂。
它带着我的感恩与赞美的诗行。
让我的身心得到隆重的释放。
让我的燃烧得到隆重的飘扬。
国庆节,每年都隆重度过的国庆节。
是你让我们拥抱了真正的故乡。
是你让我们珍藏了真正的荣光。
是你让我们享有了真正的思想。
是你让我们生长了真正的翅膀。
国庆节,每年都隆重度过的国庆节。
把这首诗奉献给祖国母亲!
放歌国庆
鲜花遍地,美酒飘香,红旗飞舞。
甲子寿、华灯添彩,群党三江同庆祝。
江山美、翠柏青松壮,垦地开荒建路。
任磨难、儿女奋发,并肩脱贫奔富。
万众共把和谐铸。
看繁荣、伟业卓著。
骄阳艳、东方崛起,宏伟蓝篇华夏部。
六十载、忆万里,黔水赤河四渡。
旷史前、高原铁路,神载飞天幕。
国党政策英明,开盛世、民族拥护。
创辉煌、国泰民安,华章共谱。
子孙乐、举觞吟赋。
几代繁荣驻。
港澳归、巨龙华诞,五湖响彻锣鼓。
……
小学国庆节
礼炮声声震天下,
五星红旗似彩霞。
光辉历程世瞩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开放扬起帆,
祖国跃上千里马。
今日再展战洪图,
灿烂前景世人夸。
视如今,
风雨过后更神气。
声声慢·国庆
金秋十月,各地人民,情绪多么激昂!马路街头,敲锣打鼓铿锵。龙腾虎跃凛凛,对对狮,如醒东方。广场上,看烟花四射,五彩十光。
好个升平景象!看祖国昌盛,热暖心房。回顾以前,科技成果辉煌。工农业进展快,教文卫,继业精良。火箭起,表中华,安泰富强。
国庆节的诗歌
红旗随风舞翩翩,
灯光溢彩映亮天。
举国同庆数十载,
千家万户习开颜。
国庆节诗歌
华夏河山遍红旗,
中原内外皆兄弟。
南辗北转实不易,
念往昔,
岁月峥嵘应有忆。
赞颂国庆
对酒当歌歌盛世,
无情沉醉醉当今,
面壁图腾腾英华,
视网为家家温馨,
迎风起舞舞今生,
执手相叹叹当今,
吟诗作乐乐太平,
抚琴独唱唱太平,
仰天长叹叹乡愁,
举杯邀月月如钩。
洪魔肆虐似无敌,
关键词: 路桥过渡段; 差异沉降;
施工措施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 超载运输是公路运输的主要问题。 这些对桥梁因超载和设计、 施工的缺陷,台背回填处路面出现差异沉陷或跟桥台脱开, 导致了车辆通过台背时跳车严重。公路的安全性、 舒适性和可靠性在现代公路建设中变得非常重要。 因此, 路面的平顺程度很受人们重视, 尤其在桥梁引道处, 桥台与路基存在刚度差异性以及路基差异沉降等原因, 导致路面不平顺, 进而出现桥头跳车现象, 导致了车辆的不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工程中路桥之间一般都设置一定长度的过渡段, 使路桥之间的刚度逐渐变化, 降低差异沉降, 避免桥头跳车现象, 下面我将从以下讨论这个问题。
1 路桥过渡段的常见问题
1.1 桥头引道过渡段结构设计不合理, 粗粒料填筑法、 钢筋混凝土过渡板 (即搭板法) 和加筋土法是常用的设计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能够降低路桥间的刚度变化。从公路工程建设指南可知, 桥头引道过渡段一般采用搭板结构。 虽然人们设置搭板但是桥头跳车现象仍然严重,桥头搭板断板现象仍然常见。从设计上讲有以下常见情况:
1) 根据桥的大小来设置桥头搭板长度一致主要为: a.大中桥, 搭板长度为 8m; b.小桥, 填土高度小于 0.5m 的通道以及涵洞, 一般的搭板长度为 5m。 但是, 桥头引道路堤是处于高填方路段, 软基路段桥涵结构与桥头路堤相比较而言沉降量大, 一定要加长搭板长度, 避免差异沉降, 进而降低桥头跳车现象。
2) 由于未考虑地基上的板计算, 导致了未考虑台背路堤沉降, 雨水冲刷带走台背填土等原因自然原因导致搭板与台背路堤脱空的不利受力状态。严重的搭板设计强度不足,产生断板,引起桥头线形突变, 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车辆跳车现象。
3) 桥头搭板一般不作专项设计。但是, 从工程实践可知, 合理地处治软土地基,实施台后填土压实是消除路堤填筑土体沉降的条件,而可靠的搭板设计是解决桥头跳车的重要保证。
1.2 桥头引道软土地基处治不佳
从统计学研究以前案例发现,由于软路基导致的桥头跳车, 从设计方面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施工图设计时,地质勘察布孔不够密集,钻探深度过于浅显, 导致了布点的时候未能及时发现软基存在, 更严重的是未能准确探明软基范围以及深度、 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有时候出现桥头路堤软土地基处治遗漏,或勘探的时候的处治方法不按照标准。 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软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换土法、超载预压法、 减少附加应力法、 排水固结法、 振动碎石桩法等处理方法,有时候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决定方法, 从而以改善地基性能, 提高承载力, 减少沉降, 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 避免错台。有时候采用桩基础。 但是如果是在相当厚的软土层修筑高路堤, 则会出现软土会因回填材料的质量而向侧向挤动并对基桩施加很大的力。导致的后果是使桥台产生水平位移或转动。这将损坏支座、 伸缩缝,有时还会损坏桥面和桥台。 为了避免不正常的位移的出现, 必须减轻回填材料,或者增强地基土或用基桩, 达到抵抗侧向流动的强度。此外在桥头采用桩板法、 轻质填料、 连接箱式桥台、 支撑连续板等措施可有效地减少路基的沉降。
1.3 桥头引道路堤边坡防护措施欠妥
从公路桥头引道路堤设计和施工指南可知, 砂类、 渗水性土为台背路堤填土常用原料, 进而不需要考虑防水和排水设施; 假如桥台处于长期浸水路段, 一般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在锥坡范围设置浆砌片石护坡,并且台背设置方格网草护坡或草皮护坡是在桥台路段常用措施,但是在工程勘察过程以及监理中很多时候发现, 许多桥头路堤沉降比较严重的地方, 主要原因是锥坡和护坡水毁。 桥头引道路堤边
坡防护措施以及台背防水和排水设施等设计处理不当,就会促使台背填土流失, 导致路基强度降低。 所以在用过程中发现行驶车辆长期反复作用下,桥头引道过渡段填土塑性变形,诱发桥头路堤差异沉降,最后出现桥头跳车现象。
2 路桥过渡段的结构设计
2.1 路桥过渡段的变形控制
国家规定路桥过渡段的路基路面工程实施指南可知,变形控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a.工后沉降量的控制; 根据交通部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017-96 规定,路桥连接处最大容许工后沉降为 10cm。 但是只有要求根据沉降曲线换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容许工后沉降值,并且要求连续 2~3 个月观测的沉降量每月不超过 6mm, 才能进一步进行路面施工。 b.对于路桥交界处的错落式沉降
采用一些方法变成连续的斜坡式沉降。 因此,其变形控制主要是控制路基工后沉降和路桥间差异沉降。 总结前人教训, 当路面局部纵坡达到 0.5%时, 就会导致车辆行驶会产生晃动或摇动现象。专家们指出,通过分析不均匀沉降值对路面结构附加应力的影响,建议路桥过渡段的沉降差值控制标准以 5cm 为最佳方案, 路桥之间形成的沉降坡差以不大于 0.4%为标准。
2.2 合理设置缓和过渡段
公路相关法律规定《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明确指出: 对于地下处治方案, 应注意段间的缓和过渡, 从而降低段间的差异沉降。但是由于不同的结构型式, 导致了桥台刚度大的混凝土结构逐步过渡到柔性的填土路基结构和沥青砼路面结构,从而导致其强度不一致。处置此类软土地基时, 强度过渡段应该设置在各段不同强度之间。因此地面上的路堤, 亦需要设置强度过渡段。
3 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措施
a 设计出严格的路桥过渡段施工组织方案。
b 路堤填料的选择。实施路桥过渡段路堤填筑之前,要有目的地根据实验以及实际情况选择施工路段的填料, 采用各种土壤作对比试验。 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1.联合测定土壤的液限和塑限,实施筛分和击实试验; 2.同等压实度时的压实遍数与松铺厚度实验, 在同等条件下得出相应数据。 从实验结果中,比较各种土壤的技术指标, 从中选出最适宜的土壤作为过渡段路堤的填料。从经济角度考虑,以就地取材为主。填料的选择原则应该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
3.3 加强压实要求
同时进行台背路堤填土应与锥坡填土,并按设计要求宽度一次填土, 分层填筑过程, 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该超过 15cm,其施工顺序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 具体监察的内容为:
a.检查填土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 在符合工程监理要求后才能进行碾压;
b 严格根据压实试验提供的松铺厚度和进而控制压实遍数进行压实或者采用更多的压实次数;
c.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台背路堤填土与路基土方连接处一般都采用振动碾压, 这样增强碾压效果外, 但是在桥台附近采用不振动静压,并慢速碾压, 避免损伤桥台。
关键词: 气候变化;低碳城市;碳排放;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4.04.011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排放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几年,极端恶劣天气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如何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变成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低碳发展首先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选择,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经济等众多概念应运而生[1]。
城市一方面是创造财富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改变生态格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引起温室效应等问题最集中的地方。资料显示,城市消耗全球75%的能源,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以上[2,3],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地,也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层面的行动和努力将决定低碳发展的成败,建设低碳城市是现阶段多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10年8月和2012年4月分别启动了两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至今我国已有30多个城市积极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但是在高度热情背后也显现出部分跟风、建设思路不清晰等现象[3,4]。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3%,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突破70% [5,6]。
因此,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外交压力还是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在我国现阶段研究低碳城市建设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入手,聚焦城市尺度,提出了城市低碳建设的研究策略,指出了实施路径,并分析了目前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本文研究结果以期对现阶段我国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和决策参考。
1 低碳城市的定义
尽管低碳城市近几年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但低碳城市目前尚无国际上统一的定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夏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中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8]。综合分析国内大部分学者观点,可概括为: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1]。
低碳城市之所以出现许多看法及定义,主要是因为低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动态性和区域性,城市的低碳化建设与城市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密切相关,需要依据城市的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
2 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研究策略
城市的低碳转型需要先了解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情况,找出重点排放源,根据能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进行低碳情景预测分析,最终确定低碳建设方案,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研究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2.1 城市发展现状调研
城市低碳建设方案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及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在分析制定城市低碳建设方案之前,需要先了解城市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状况,掌握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情况,研究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找出城市低碳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2 城市碳排放清单编制
编制城市碳排放清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清单编制可以了解城市碳排放水平和排放结构,识别关键排放源,为实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9]。根据IPCC指南,城市的碳排放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废弃物等5个领域。查找获取不同领域活动水平数据,研究确定排放因子,编制不同领域的碳排放清单,分析获得重点排放源。
2.3 低碳情景预测分析
根据碳排放清单,找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综合运用能源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以最小成本为目标的低碳城市建设优化目标函数,借助LEAP、kaya等情景分析模型,研究GDP增长、人口规模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等驱动因素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分析影响城市低碳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选择城市的最佳低碳发展模式。
2.4 提出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
在现状调查、清单编制、低碳情景预测分析基础上,研究提出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低碳发展战略。为确保城市低碳方案的有效实施,还应分析城市现阶段低碳发展的重要障碍,从内部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研究提出有利于城市低碳建设的保障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高效发展。
3 低碳城市建设实施路径
由于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因此,每个城市的未来低碳发展战略也各不相同,但是城市低碳建设的实施路径归纳起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低碳生产
工业生产在城市的碳排放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实现低碳生产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技术(包括减碳技术、零碳技术、储碳技术)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费,实现绿色生产。提高城市物质、能源循环利用水平,延长碳在经济活动中的流动周期。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3.2 低碳建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武涌同志指出,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为27.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因此城市建筑碳排放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0]。推行节能建筑,是当前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对节能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芬兰环保部制定了建筑物隔热标准,规定新增建筑物墙体必须使用绝热层,增加墙体厚度,使用二层或三层玻璃[11]。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建筑节能低碳,根据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到2015年,北部严寒地区建筑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占到95%以上,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3.3 低碳交通
根据IEA研究报告,2008年交通部门CO2排放量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22.5%,发达国家交通部门CO2排放占到25%[12]。我国交通部门能耗和碳排放量占到8-1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比例会有所提高[13],因此,交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城市的低碳建设,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如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清洁燃料汽车、选用小排量汽车等。
3.4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需要我们从节电、节水、节气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习惯。另外,还需加强低碳宣传,培养低碳理念,提高低碳意识,从而引导市民实现消费行为的低碳化。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大家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3.5 增加碳汇
通过城市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更多森林、草地、湿地等具有吸碳能力的碳汇空间,也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
4 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障碍
尽管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于2003年由英国政府提出,但是从国外到国内,从低碳经济到低碳城市,政府及市民对“低碳”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低碳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尝试,但是有些城市还流于形式,口号比较响,动作比较小[3]。目前我国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对低碳城市的内涵缺乏统一的认识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这些概念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还属于新鲜事物,所以在很多地方对低碳城市建设存在误解或片面的理解。有的政府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其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仅包括这些内容,还包括交通、建筑、碳汇等;不少市民认为“低碳”、“应对气候变化”都是与自身很遥远的内容,低估了公众行为对低碳的影响。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既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需要充分调动区域内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4.2 大部分城市建设缺少低碳发展规划的引领
目前城市低碳建设存在部分跟风、照搬照抄等现象,缺乏统筹规划。城市规划是政府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高碳”运行模式,首先要政府正确引导。政府应坚持以低碳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加入低碳内容,既要考虑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引导公众自觉践行低碳。
4.3 缺乏统一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尽管针对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在实践操作方面尚未达成共识[1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城市低碳建设的盲目性。尽快出台制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会促进我国低碳城市高质量建设。
4.4 缺乏配套的支撑体系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落后是制约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障碍,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会使得成本显著增加,金融创新方面的滞后导致低碳产业融资较困难,低碳城市建设在政策和法规方面缺乏有力保障。
我国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建议:(1)规划先行。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特点认真进行低碳发展方案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战略,做到规划先行,统筹发展。(2)加强低碳引导。政府要深入宣传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教育,让大家都行动起来,从工业生产到个人行为都自觉低碳。(3)提供配套的支撑体系。结合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政府在政策、法规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5 结束语
低碳城市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城市的低碳建设不能照搬照抄,与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息息相关。要做好城市的低碳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的自身特点研究提出低碳发展战略,做到规划先行。同时,政府要深入宣传低碳理念,加强低碳引导。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 42-47.
[3] 苏美蓉,陈彬,陈晨,杨志峰,梁辰,王姣.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 48-55.
[4] 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 17-22.
[5] 章立东.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低碳经济,2013,(2):20-22.
[6] 谭志雄,陈德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行动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 69-75.
[7] 夏杰.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江苏城市规划,2011,(1):26-29.
[8] 李金兵,唐方方.低碳城市系统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67-71.
[9] 李芬、毛洪伟、赖玉佩.城市碳排放清单评估研究及案例分析[J].2013,20(1):14-21.
[10] 武涌.大陆城市建筑节能减排方案[C].北京:第四届两岸应对气候变化学术研讨会,2013.
[11] 侯景新,郭志远.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3):49-54.
[12] 沈满洪,池熊伟.中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江淮论坛,2012,(1):31-38.
[13] 陈徐梅.大陆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方案[C].第四届两岸应对气候变化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
[14] 朱婧,刘学敏,姚娜.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3,(14):18-28.
Analysis on Low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Path in China at Current Stage
YAN Guihuan, XU Chongqing, LV Yuexia, GUO Dongyan, XIAO Qi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014;
Key Laboratory for Biomass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4)
[关键词]工作面;过断层;实践
中图分类号:T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179-01
目前国内综采面过断层的常用技术方法主要有调整割煤高度法、跳采法、挑顶卧底法等。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由于采高大,过断层破碎带时有支架实际支护阻力降低、顶板漏矸等情况发生,尤其当断层落差较大时,会加大工作面通过的难度。大采高综采面过断层的方法与断层落差、煤层厚度、煤层倾角、支架最小工作高度、断层处岩石硬度以及工作面推进方向等因素有关。
1 问题的提出
合理的过断层方式对矿井经济尤为重要。刘庄煤矿171301推采过F18断层,结合矿实际情况,选择采取强推硬过还是通过补掘巷道跳过断层开采,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到最佳方案。
2 技术要求
工作面过断层时采用做小巷与断层上下盘进行连通,解决行人、通风、运输;工作面回采期间断层处不得少于2个小巷道;过断层做小巷每隔15m做一个小巷,巷道断面规格为1.0m×1.5m,坡度为500,最大坡度不得超过60°;小巷道支护采用单体柱支护,柱距为0.5m,巷道内必须使用连锁绳,每0.5m用木料设置临时台阶,用绳设置扶手。
3 理论分析
工作面能否直推过断层,主要根据工作面采高、煤层厚度及断层落差大小等因素进行判别,断层落差与煤厚及采高的关系见图1,分为两种情况。
(1)当煤层厚度较大,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与工作面采高之差时,即两盘对接部分大于采高时,如图1(a)所示,工作面可直接推过断层,即:
h
式中:h―――断层落差,m;
H―――煤层厚度,m;
M―――工作面过断层时采高,m
(2)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与工作面采高之差,两盘对接部分小于采高,如图2(b)所示,在煤层顶底板岩层较软,普氏系数f≤6时,可以考虑采煤机挑顶或割底的方式截割部分岩层通过此断层。
h>H-M
4 关键技术
(1)加强顶板管理。加强工作面顶板管理,顶板破碎时及时拉移超前支架进行支护,防止因顶板破碎诱发顶板事故;在顶板破碎片帮严重区域,采取上金属网方式对破碎顶矸进行维护,能够很好地防止掉矸漏矸和片帮冒顶现象发生,在工作面过断层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2)加强层位控制。为顺利快捷通过工作面断层,过F18断层期间提刀幅度控制在7°-8°范围内,即减少了上盘留底煤量又保证了下盘合理的割矸长度,为工作面上盘层位顺利快捷找到下盘层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3)加强设备检修。过断层期间,加强对液压支架与采煤机的检修力度,确保支架对顶板的支护有效,支架不得出现窜液自降现象;采煤机割矸量大,易损坏机刀及刀座,过断层期间全部采用进口耐磨机刀,对损坏的刀具及时更换,防止出现磨损刀具座现象
(4)加强放炮管理
过断层当岩石较硬时,必须采取放炮破岩,打眼放炮时?必须遵守如下规定:
第一,打眼时,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顶部用支架护顶,帮部浮煤浮矸找净,并派专人观察顶板,打眼时下方严禁站人,打完眼之后风钻要挪到小巷道以外10m;装药要使用合格的木质炮棍,装药前要吹净眼内的煤岩粉;放炮使用的炸药必须是安全等级不低于三级的煤矿许用含水炸药,雷管必须是同一厂家生产的瞬发电雷管或毫秒延期电雷管,当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时不得超段使用,且总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30ms。装药时采用正向装药,连线方式为串连。禁止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炸药、雷管混用;雷管使用前必须进行导电试验,远距离起爆时必须使用MFB一200起爆器,以防因电流不足而出现拒爆;
第二,工作面配渥ㄖ胺排焙妥ㄖ巴呒煸保装药连线由放炮员亲自进行,班组长配合。装药时除班组长、放炮员、安检员之外,其余人员必须撤离装药地点;坚持使用水炮泥,装药时药卷必须接实,眼口必须用炮泥和水泡皮堵实,封泥长不少于500mm,不装药的眼或残眼必须用炮泥填满;必须坚持“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制。当放炮点前、后20m范围以内瓦斯浓度超过0.5%时,禁止装药放炮,禁止在瓦斯超限的环境内作业;装药和放炮时,工作面所有设备以及回风流中的设备必须断电,并挂停电牌,用旧皮带将支架、管、线等盖严,高压管头用扣件保护,管线和支架的保护范围,必须超过放炮区10m以外;
第三,放炮前后,必须对放炮点周围20m范围内洒水降尘,包括岩帮,放炮时风巷喷雾必须正常开着;工作面打炮眼必须采用湿式凿岩;过断层期间,在机巷的警戒线以外无淋水、顶板完好且无电器气设备处设置炸药箱,炸药必须装箱保管,由放炮员24h看护(放炮时由班长指定人员看管)雷管和放炮器材由放炮员亲自管理,禁止交于他人,放炮结束后雷管要交接清楚;放炮前必须由当班班长亲自安排,在放炮区进、回风侧100m设置警戒。待警戒员到位,并经确认所有人员撤到机巷警戒线以外后,由放炮员在机巷的警戒线以外,先发信号,后进行起爆(撤人时放炮员必须是最后一个撤离);爆破时破炮母线随用随挂,其吊点在支架的伸缩梁油缸处,每三架一个吊挂点,机巷的吊挂点在机巷上帮距顶板300mm以下,且不得其它电缆相交;
第四,放炮结束待炮烟吹散后,由放炮员、安检员和当班班长进入检查,发现无危险后其余人员才能进入复工;放炮后及时检查支架、设备和管线是否完好,以及拒爆、残爆、空帮空顶、瓦斯情况等: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当炮眼发现异状j温度骤高骤低,有显著瓦斯涌出等现象时,禁止放炮当出现拒爆、残爆时,必须在起爆15min后再沿线检查,找出拒爆的原因,并按《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处理;放炮前由班长安排对放炮地点进行洗尘,放炮工作由当班班长负责统一指挥;放炮前工作面上隅角封闭墙必须打好,在瓦斯浓度超过1%时禁止放炮。
(5)加强防瓦斯事故管理
第一,在施工期间,通风部必须派专职瓦斯检查员检查瓦斯情况,发现瓦斯忽大忽小等异常情况时,必须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停止作业,并撤出所有人员;放炮时,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度,加强瓦斯检查工作;
第二,在施工期间,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0%或C02浓度达到1.5%时,必须立即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并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第三,所有人员必须熟知突出的预兆,当发生下列预兆时,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地点,并向矿调度汇报。①声响预兆:煤层中发出闷雷声、爆竹声、机枪声等,统称为“响煤炮”;②地压方面预兆:响煤炮的同时会出现煤壁掉渣、片帮、煤壁开缝、支架来压、工作面煤壁外鼓、巷道底鼓、炮眼变形装不进药、钻孔中喷煤粉、喷瓦斯、夹钻、卡钻等;③瓦斯变化异常:瓦斯忽大忽小,风流中瓦斯浓度增大。打钻时顶钻、喷孔等;④煤层结构变化:煤层层理紊乱,煤壁松软、干燥、煤壁暗淡无光、煤尘增大等;⑤温度变化:煤壁和工作面附近发凉,有特殊气味。,
5 结语
(1)根据该工作面实际地质条件,采取直接过断层的技术措施通过断层区域,在过断层前,制定了调整采高等技术措施,确保工作面安全通过断层。
(2)过断层期间,对工作面采高进行严格控制,同时确保支架良好的工作性能,做好岩壁片落、顶板漏矸等防范措施。通过该工作面过断层实践表明:工作面采取直接通过断层,在减少工作面搬家工程量的同时,保证了工作面的顺利推进,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