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贷款风险控制

贷款风险控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贷款风险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贷款风险控制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贷款后勤建设风险化解

一、问题提出

高校后勤建设,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制度安排。根据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在第六十二条也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为了发展而开始大量贷款搞基础建设。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其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全国高校贷款2100亿元。部分高校修建超豪华办公楼,修建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基建贷款的大量增加。2006年媒体就报道过北京某高校学生食堂共三层,但是却修建了两所观光电梯,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一方面,我们需要确立后勤贷款科学的指标体系。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将引发高校财务风险。以中部某省为例,2000年,该省高校贷款规模为11.28亿元,截至2005年7月增加到77.52亿元,三年间扩张了587.23%,扩张趋势十分惊人。

与此同时,高校贷款的结构却非常集中。目前教育部重点高校(211和985高校)贷款相对容易,而一般性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贷款相对比较难。90%以上的贷款资金用于高校新校园建设和老校区改造,真正用于教学的贷款很少;部分高校贷款大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往往都是采取借新贷还旧贷,没有很明确的还款计划。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极大的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高校究竟有多大的偿还能力?根据目前的高校财政拨款情况,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收取学费,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即使将学费剩余54%全部用于还贷,对于规模巨大的高校后勤贷款本息来说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可见,高校经费有限,贷款期限较短,无法短期还贷,部分高校后勤贷款规模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为控制高校贷款风险,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4年7月1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给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于2004年9月9日《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湘教发[2004]74号)。“解决高校后勤贷款只是个时间问题,具体解决方法正在研究中。”

三、防范建议

1.确立贷款风险意识。

针对当前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情况,需要有力控制高校贷款过度扩张。根据《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对在资产负债率(临界点)以下的学校采取贴息,限制高风险,控制总量,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银行贷款虽然可以为高校提供经济支持,但同时负债又使高校具有了过去未有的财务风险,决定了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2.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确保高等院校的贷款专款专用,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为建立高校后勤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量化指引。高校应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控制偿债风险。

3.多样化融资。

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一是通过参加科研招标等方式,多承担科研任务,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组织好科研成果转让和产业基地建设;二是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高校,投资高校后勤建设等,切实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宿舍严重不足问题;三是加强鼓励捐资助学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捐助法规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回报等方式,争取企业、个人向高校捐赠;四是通过向社会发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集教育基金。高校的后勤集团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一个范围包括全省的高校资产管理集团公司,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士进行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对各高校的建设或其他事业进行投资,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并接受财政、审计和社会的监督。

3.完善债务偿还机制。

高校、银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以模型为基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三是建立偿债准备金。为弥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保证按期偿还贷款,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根据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安排偿债准备金。四是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及预警提示制度,依据高等学校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确定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贷款规模。学校要根据债务规模情况,建立相应的债务偿债准备金,在当年预算中进行反映,由财务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偿债资金的来源可为财政预算内拨款、学校自主收入等,主要用于消化因举债而形成的隐性风险。

4.改革《高等学核会计制度》,将基建会计核算并入高校财务核算体系,将基建支出作为高校经济业务的一部分。

改变自筹基建经费以拔代付的核算方法,增设“基建拔款”、“基建借款”、“在建工程”、“基建支出”、“基建工程应付款”、“基建工程暂付款”科目。收到财政拔付的基建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建拔款”;收到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建借款”。发生预付款时,借记“基建工程暂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发生应付未付工程款时,借记“基建工程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在“在建工程”一级科目下设“建筑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基建投资”、“待摊投资”二级科目;支付工程款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项目交付使用时,借记“基建支出”、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对已完项目结账时,借记“基建拔款”、“自筹基建支出”、贷记“基建支出”;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前发生的基建借款利息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投资”,贷记“银行存款”;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后发生的基建借款利息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

5.运用公允价值理念,真实反映固定资产。

对固定资产采用计提累计折旧及减值准备的方法核算。每年计提累计折旧时,可以采用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法。选定使用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后报主管部门和国资部门批准,经批准的计提折旧的方法不能随意变更。具体是:定期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年末根据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处理时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6.规范成本项目,科学核算教育成本。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要点是:第一,要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第二,要划分应计入本学年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应计入本学年教育成本的支出的界限。第三,要划分各类学生的费用界限。第四,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总之,为保证教育成本的真实性,科学性,在具体操作中应从教育成本总额中扣除如下项目:一是扣除不属于教学支出比例的科研支出部分;二是扣除生师比不合理的支出,即应按超比例教学人员数和教学人员人数的人均工资及福利水平核减人员支出;三是扣除独立实体的支出;四是扣除高校的各类短期培支出;五是扣除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六是扣除固定资产盘亏毁损;七是扣除各项赔偿金、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款;八是扣除非正常活动造成的不合理支出;九是扣除对外投资支出;十是扣除其他与学生培养无关的费用等。

参考文献

[1] 李爱华.高校后勤贷款的理性思考与解决方略[M]科学时报.2007-6-25.

[2] 刘春华.高校举债财务风险的控制及实证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3] 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9).

[4] 卿文洁.浅议高校后勤贷款的风险监控[J].湖南财专学报,2006(6).

[5] 王.关于高校投资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J].理论纵横,2007(11).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 贷款风险 控制

一、前言

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的金融制度创新产物,目的是发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真正成长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各地农村合作银行自开业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公司治理框架初步建立。但由于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尚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离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少农村合作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不重视信贷风险防范,在信贷业务经营中只顾眼前效益,对贷款的审查不严,对抵押品低值高估,导致抵押不实,致使贷款在发放前就潜藏着风险。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办法,今天的优良资产又将成为明天的不良资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的瓶颈和核心问题。

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

1.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大多已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制度,实行了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的分设,成立了信贷审查委员会、内部稽核等监督制约机制。但存在监事会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等现象,其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有的银行董事长、行长均由省联社选派,再由该行管理层选出全部董事和监事后报当地监管当局审查批准,由省联社下文任命,缺少把有能力的经营者选择出来的机制。此外,董事会中以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全体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都希望了解银行经营情况,但经营者没有足够的披露信息的压力,使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股东利益人的银行经营者缺乏维护股东利益的内在动力。这样就会使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利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银行的经营易受政府干预,又容易受到经营者短期行为的驱动。

2.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大多都拥有各自完善的信息系统,实时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能为行业、区域、产品、信贷组合等日常检查以及风险评级工作提供全面支持。而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真正建立信贷管理的数据库;在信贷档案管理方面,由于许多档案没有专人保管,资料残缺率较高,而且有一些是关键性的资料,直接影响债权债务实现;在进行贷款决策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导致无法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变化等因素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在贷前调查信息采集时,由于企业为取得银行贷款,往往采取各种手段编造财务数据,掩盖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这使得贷款调查分析缺乏真实性,流于形式。

3. 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手段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虽然提出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制度但主要还是侧重于贷后的财产保全,缺乏一套科学的信贷评审体系。在风险量化管理上虽然实行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评定,但还未与贷前调查结合,缺乏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在信用等级评定上,虽然有的聘请了评级公司进行评级,但一般评级公司的评级能力有限、主观性强,且只对单个客户进行风险评级,未结合行业风险、贷款实际情况等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而且由于中国金融体系起步较晚,暂时还不能向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并且该行对衍生金融产品也没有涉足,信贷风险缺乏有效的转移手段。因此落后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制约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

4. 信贷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信贷风险管理要求银行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经过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目前,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部门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信贷人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人员违章操作、越权状况、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时有发生。信贷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导致贷款失去法律保护。至于具有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人才根本没有,与风险管理现代化要求相比,专业人才显得相当匾乏。

5. 缺乏有效的不良贷款处置措施

由于行业管理的限制,农村合作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只能采取委托有关企业、机构拍卖、出售或出租管理等初级方式,而债转股、兼并、重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无法直接运用,致使部分抵债资产处置困难。而且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许多不良贷款抵债资产处理难度较大。目前由于处理抵债资产措施单一,部分抵债资产不能及时变现,部分抵押品价值逐年递减,造成损失加大。银行实行的“一刀切”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不能适应行业间风险权重不同的实际,而且过低的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与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权重过大的实际也不适应。

三、农村合作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1.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合作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动态、连续的信息采集系统,使银行全面、及时和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所有定性和定量的信息。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的是借款企业信息资料采集制度,逐步形成信息资料采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电子化,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其次,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让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情况。通过黑名单的阻止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新增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压缩存量贷款。第三,提高信贷风险分析水平。一方面根据风险监控要求改革报表体系的设置,突出对行业和大额贷款户的风险分析和监测,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加强对行业发展、变动趋势的分析,及时提出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实施。特别是客户信息系统,如企业的往来账款、销售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动信息,客户在各金融机构开户的各账户使用信息及各账户资金流变动信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等等。

2. 积极防范信用风险

首先,村合作银行要进一步严格规范信贷操作规程。①贷前要搞好对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取得与贷款有关的详实资料,科学评估、预测贷款风险度,为决策者提积准确真实的调查材料。②贷时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并要分散信贷资产集中性风险,严控单户贷款超比,实行大额贷款集体审批制,谨慎对关联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贷款发放,而且要坚持审慎的经营理念,控制信贷规模。③要严格实行贷后足即综检查。要建立贷款检查登记簿,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测控制,记录贷款使用、运转情况,一旦贷款出现风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特别要继续深入抓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要加强跟踪、监测和考核,着力提高贷款分类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持续性,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和信贷资产质量。其次,农村合作银行对不良贷款要加大清收力度,严控新增不良贷款。①农村合作银行要坚决执行贷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要在划分责任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在清收过程中,要按贷款五级分类结果针对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对不良贷款进行逐户分析,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可采取岗位清收、责任清收、委托清收、依法清收等方式,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占比。②要严格执行贷款管理责任制及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并与个人劳动报酬挂钩,要求全年不良贷款超比例的信贷人员进行责任赔偿,这样可严肃信贷纪律,有效化解旧欠风险,遏制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3. 加大人才资源保障措施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的竞争上岗制度,建立以专业技术职称为基础的技术职务等级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分层次、分岗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内容,并且要将员工培训形成一种制度,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坚决抵制培训走过场。要让员工接触市场最前沿知识,知道自己的市场地位,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为银行营销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客户经理制的推广和执行。在扩张新产品,吸引新客户和扩张老客户潜力的同时,为更好的促进营销要求商业银行推出客户经理制度,尤其是核心客户需要一对一提供个性化服务,不仅以产品作为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更需要以客户为中心,顺应客户特别是核心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客户经理制的推广,首先需要对客户明确分级,做到掌握足够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客户分级对客户经理分级,明确批发类客户经理与零售类客户经理,针对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客户提供相应级别的个性化服务;而后对客户经理实行明确有效的激励制度,按照维护与新增的不同分别给与相应的费用,相对较高额激励促进业务快速发展,实现银行业务的薄利多销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4. 健全风险评价体系

(1)完善内部风险评价制度。要制订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评价制度,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动态化。要不断改进风险评价的技术和方法,风险评价人员要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价、持续监控,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模式由以往的静态、滞后控制向动态、实时管理转变。(2)建立和完善信息综合与反馈系统。利用现有系统的便利,开发建立适合领导决策、部门监控的网络版的信息综合与反馈系统,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同时,可将其中的会计报表管理系统、统计报表管理系统和非现场监管系统设置在一个平台上,并处理好各系统相互之间的衔接。另外,取数时可全部从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财务损益表等基础数据表取数,统一口径。

5. 防范操作风险

首先,农村合作银行应形成人本化的制度文化。农村合作银行应加强员工岗位操作培训,并开展制度文化建设活动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员工对制度文化的认识,使制度文化深入人心。其次,农村合作银行要不断完善内控体系。①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基本制度、管理规定和业务操作流程,使内部控制渗透到全部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到所有部门和岗位。比如,可实行重点风险防范岗位定期轮换制,对农村合作银行资金、信贷、储蓄、会计、出纳、财务、行政等重点风险防范岗位的人员,要定期实行制度化的岗位轮换,这样既可以防止询私舞弊和集体作案,又可以避免思维与决策僵化。②要认真开展业务调研、检查及审计监督,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并对各项业务的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加大员工违规处罚力度,以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最后,农村合作银行要继续深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工作。①要从以“治标”、“治乱”为主向“标本兼治”过渡,细化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②要充分暴露陈案。对陈案不应有顾虑,早采取措施可以早减少损失。因此,应进一步深挖陈案,提高陈案发现率,并通过实施分类治理,强化案件问责,密切跟踪整改。

参考文献:

[1]李家军: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曾赛红郭福春:合作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贷款集中现象十分突出。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而言,贷款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其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大额的不良贷款产生几率也会大大提高。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具有规模小、经营对象呈现地域集中、主要面对第一产业等特点,贷款集中的问题十分普遍。其贷款集中主要来源于借款人、行业和地区。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优质企业,而对农户发放贷款,效果不佳,顶名贷款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主要位于农村地区,农民和小微企业为主要的贷款客户,贷款所用于的行业也主要用于农牧业或者小微企业的经营,行业有限,经营类型单一,一旦发生不良贷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本身难以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风险化解。此外,农村信用社在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之外,在跨区域贷款问题上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所有贷款均集中于本地区,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打击必然是毁灭性的。

2.法制环境缺失,借款人诚信问题缺失严重。诚信缺失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直接的形成因素。在发放贷款之前,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审核工作必不可少,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征信系统不够完善,信用社负责信用审核的工作人员不能真实、全面掌握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还有很多政府工作人员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将信用社的资金等同于国家的资金,对于贷款资金的使用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还款意愿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大量坏账由此产生,从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3.中央政府部门的扶持工作不到位,而地方政府的干预性强。一方面,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农村信用社为农业发展承担了部分政策性金融的职责,但是,中央政府部门并没有对农村信用社法外开恩,采取优惠政策,依然在税收、财政以及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严格要求。同时还要承担各种附加费用和地方摊派款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也与其他商业银行差异不大,在经济发展薄弱的农村地区,贷款回收困难,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直接受到地方政府的管辖,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指定贷款、减少企业负债等问题也强制信用社执行,经营压力巨大。地方政府的借款,往往不能按时还款,诚信缺失严重,财务困难,导致信用社的经营雪上加霜,不利于信用社的发展和经营。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面临很大的风险问题,为了解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风险问题,应该不断深化改革,将处于经济发展劣势的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问题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通过改革,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度,使得信用社的金融活动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稳定社会公众的信心。只有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原有体制的改革,才能改变现状,提升信用社在农民心目中的满意程度。

2.诚信教育,创设良好的信用环境。首先,为了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不良风险的控制,必须加强对广大农民的诚信教育,使得信用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深入人心。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为了弘扬传统美德,在农村精神文敏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其次,农村信用社还应该不断强化支农意识,为三农问题服务。要知道,农村信用社的根基在于农村,为了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依赖农民。为此,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信用社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必须得到重视并加以利用。再次,通过科学信用形式的利用,能够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农村发展现状,强化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并建立信用村、信用镇,强化农村信用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地区的协同发展。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信用评分是指根据银行客户的各种历史信用数据,利用信用评分卡模型,得到不同等级的信用分值,根据客户的信用分值,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概率,并据此决定是否给予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

本文结合微小贷款业务的实践,提出符合现阶段实际业务的信用评分卡模型,探讨评分卡模型在微小贷款业务中的适用性及开发路径。

信用评分卡在微小企业贷款业务中的适用性分析

针对个人客户

目前,大多数银行将信用评分卡用于评估个人贷款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的客户信用状况。微小企业贷款业务与个人贷款业务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笔数多,单笔金额小,交易成本高。其一,微小贷款业务的贷款额度往往由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而个人贷款业务的额度也基本在这个范围之内。其二,微小贷款业务主要针对个人客户,虽然被称作微小企业,但事实上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开支与企业开支经常混淆,家庭成员的其他收入也可以作为清还债务的来源之一。其三,除了经营性现金流之外,企业主个人的还款意愿也是贷款偿还的关键因素。由于以上这些相似性,广泛运用于个人贷款业务中的信用评分卡业务也可以运用于微小企业贷款业务中。

客户信息易于掌握

信用评分卡模型主要为银行信用风险,尤其是个人信用风险的控制提供了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估和控制机制。以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的大量行为、信用和背景记录,归纳总结出“好客户”和“坏客户”的背景特征,包括:年龄、收入、性别、住房条件、婚姻状况、职业、教育状况等不同属性,并能准确计算出不同属性值的客户群所具有的消费能力、还款概率,从而建立起能有效分辨“好客户”、“坏客户”的数学模型。用于信用评分的这些客户信息,在客户的贷款申请表中都可以获得,对每个属性进行评分之后再配以相应的权重,就可以得出客户信用状况的综合评分。

完善的全国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2006年8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全国正式联网运行。该数据库采集、保存、整理个人信用信息,信息涵盖个人基本信息、结算账户开立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和来自银行系统以外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等,基本实现了为城市和部分农村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个人建立一套信用档案的目标。

2002年人民银行初步建成“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全国各商业银行可与该数据库联网查询。在该系统多年运行基础上,2005年人民银行启动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2006年8月1日该数据库实现所有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网运行。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加快推进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国采集、更新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195.7万户,提供查询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354万多次,其中商业银行查询227.6万次。8.1万余户中小企业获得贷款13413亿元,还有15.9户中小企业由此取得了银行授信意向。

征信系统个人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全国联网,意味着全国1116万家企业、5.33亿自然人的信用记录可以较为容易地查询到,这为银行运用信用评分法提供了足够的数据支持。

信用评分卡运用存在的困难

构建信用评分卡模型,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市场的成熟度和累积的数据的完备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贷业务开展的时间较早,期间经过了历次经济周期波动的考验,已经累积了不同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基于这些宝贵数据形成的统计模型具有相当可靠的准确性和预见性。而我国微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不过四五年的时间,期间并没有经历过类似西方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经济波动,因此数据在时间覆盖上不够全面。

除此之外,目前开展微小贷款的主体还是中小商业银行,其中以城市商业银行居多,资金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建造完善的数据中心,数据散乱不完整,分散在各个支行网点,且没有统一的视图。即使有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也运行缓慢,无法进行数据处理,调出数据经常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因此,要建立信用评分卡模型,银行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确保系统中的数据完整、准确。

信用评分卡模型的开发

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流程包括模型的总体构想、选择合适的样本空间、确定预测变量、制订模型、评估和检验模型效果、实施模型、检测模型的表现等七个步骤。

定义开发目标、方法及业务问题

开发目标。(1)减少人为影响,提高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2)用定量的方法反映客户的风险级别。(3)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发放速度。(4)实现审批流程自动化,减少人工成本。

模型建立方法。按模型的实证化程度划分,模型的建立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统计型,即采用统计方法从历史数据中推演出来的模型,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等线性分析技术和最近邻方法、神经网络模型等非线性分析技术,通过科学、严密的分析流程而建立。第二类是专家型,即由专家判断和机构经验形成的模型,主要依靠信用评分人员的经验判断,形成简单的信用评分体系,一般遵循5C原则:品行(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与环境(Condition)。第三类是混合型,即由统计方法和经验判断结合运用形成的模型。

在历史数据完备性不足的情况下,对于开展微小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在应用初期采用混合型的评分卡模型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即在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模型变量之外的制度、经验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综合确定是否给予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这里的统计模型是指在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评分卡模型,而制度、经验因素的结合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模型评分指标之外设置相关的制度规定和经验因子,这些因子我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政策”因子,它是评分模型变量之外的基于制度规定和经验的一些条件,包括“自动通过硬政策”和“自动拒绝硬政策”。另一类是“筛选政策”因子,同样是评分模型变量之外的基于制度规定和经验的一些条件,包括“低分筛选政策”和“高分筛选政策”。二是在模型变量和制度、经验因素判断之后,被拒绝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贷款,在评分卡应用初期,采用转人工审批的方式。

确定数据来源,选取数据样本

数据来源。微小贷款客户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其他相关业务系统。

样本总数量。选取某地区两三年间的所有贷款申请人(包括“好客户”、“坏客户”及被拒绝的申请客户)。比如说,选取确定地区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的所有申请人,总数13万人。

抽取、整理数据,建立数据集合

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建立的模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确定了数据来源之后,由于所采集的数据资料来源广泛,数据量大,抽取所耗时间较长,就需要在大量的原始数据基础上,根据业务的需求、数据结构、性质及内在逻辑性,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合并、分组。即不同来源的数据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集成多个数据来源时,需要消除数据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此外,对于相似或重复记录,需要检测并且合并这些记录,最终建立数据集合(或数据仓库)。

分析数据、选择变量

数据经过整理之后进行数据分析,找出数据内在的关联性,并经过对样本变量的调整,选择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变量。

如果是连续型变量,就是要寻找合适的分界点,将所有变量分为几个区间以使其具有最强的预测能力。例如,客户年龄是连续型变量,通过研究如何按年龄分组、每组分界点在哪里以达到最优的预测能力。如果是离散型变量,那么每个变量值都会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考虑到可能一些变量值有相似的预测能力,因此也要进行分组。

之后是选取变量,即从整个指标体系中选出最终量化模型所需要使用的一组解释变量,其过程大致为:用所有变量分别对违约记录进行单变量回归。找出对违约解释能力最强的单个变量,再将该变量与每单个剩余变量组合后再对违约记录进行双因素回归。找出对违约解释能力最强的两个变量,将这两个变量再与每单个剩余变量进行三因素回归。找出对违约解释能力最强的三个变量,不断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所选择的变量个数达到预定的违约解释能力为止。一般来说,最后使用的解释变量个数不超过15个。

创建评分模型

通过前面的分组产生了最新的数据集合,就可以应用逻辑回归运算建立初始回归模型。在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概率与分数之间的转换算法把概率转换成分数进而得到初始评分卡。下一步要将初始评分卡进行拒绝推论。拒绝推论是指由于申请被拒的客户的数据没有输入评分系统内,导致样本的选取非随机,整体信用情况被改变,降低了信用评分模型的有效性。

因为信用评分模型是用来评价未来所有申请贷款的客户的信用,则样本必须能够代表所有的申请贷款的群体,而不仅只代表信用质量较好、通过审批的那部分客户的信用状况,所以样本必须包括历史上没有通过审批的客户,否则,样本空间本身就会出现系统性扭曲。

运用拒绝推论时,由于这部分被拒绝的客户信用表现是无法获得的,只能运用一定的统计手段进行推测。推测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信用评分卡对被拒绝的申请人打分,从而得出每个被拒绝的申请人如果被审批成为信用良好的客户的概率和信用不好的客户的概率,再按其权重放入模型样本中,这样能够减少样本的偏差,同时把拒绝样本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我们利用拒绝推论后产生的样本(包括通过和拒绝的)重新对每个变量进行分组,所用方法与初始分组相同。然后对第二次分组所形成的数据集合建立逻辑回归模型。最后在第二次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再通过转换算法把回归模型得到的概率转换成分数,从而得到最终得信用评分卡。

检验模型

模型建立之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稳定性必须通过检验之后,才可以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评分模型的检验方法和标准通常有:K-S指标、交换曲线、AR值、Gini数等。例如,K-S指标是用来衡量验证结果是否优于期望值,具体标准为:如果K-S大于40%,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发展的模型具有成功的应用价值。K-S值越大,表示评分模型能够将“好客户”、“坏客户”区分开来的程度越大。

对模型进行监控和调整

在模型实施之后,要产生许多报表对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如:稳定性监测报表,比较新申请人与开发样本客户的分数分布,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监控。特征分析报表,比较目前和模型建立期间的所有记分卡特征的分布,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监控。不良贷款数据分析报表,评估不同分值区间的不良贷款,并且与模型建立阶段的预测进行比较,监控客户贷款质量。

另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经济环境、市场情况和申请者、持卡者的结构会不断变化,信用评分卡的预测能力会逐渐减弱,同时,银行经营策略和信贷政策的改变也要求评分模型进行适时调整,所以,信用评分卡在建立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控,在应用一段时间(一般2~3年)后必须适当调整或重建。

结论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 贷款 风险

一、前言

长期以来,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的薄弱,小额贷款一直是困扰各方的难题。中小企业贷款对银行来说一直是块烫手的山芋,小额贷款业务长期被商业银行不屑做或者中间又有繁杂的手续,导致一些急需资金的企业与个人得不到贷款,根据统计,目前北京市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的95%以上,从业人数占到75%以上,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0%以上。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的信心度低,信息不对称,在风险评定和控制上比较困难;同时中小企业单笔贷款金额小,银行投入产出率低,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望而却步。同时又缺乏其他性质的融资机构解决这一需求,往往造成了巨大机会损失和资源浪费。目前,北京市场上涉足中小企业贷款的中资银行寥寥。只有北京银行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与发改委合作推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贷款项目,但是也需要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银行认可的担保。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小额信贷公司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填补银行业务的空白。因为无论是从经验、人才还是服务能力,小额信贷银行无法与正规的商业银行竞争,只能作为商业银行有机补充部分。目前,小额信贷银行发展迅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小额信贷公司从2008年的不满500家已经迅速发展为2010的将近2700家,而且这个数字仍在不断的增加。在可预见的未来,小额信贷公司必将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输送血液。从小额信贷公司发展的模式看,有多种形式,例如东信小额贷款公司与建设银行合作,共同推出资金信托计划,建设银行发出信托资金将近2亿元,将其以信托的形式注入到东信小额信贷公司,为小额信贷公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是最常见的小额信贷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模式。除此之外,国家开发银行也成为小额信贷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从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数据看,截止到2011年初,国家开发银行总共向全国各地的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贷款将近140个亿,涉及到的小额信贷公司将近300家。从小额信贷公司的客户构成来看,小额信贷公司主要向一些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中个体化占据半壁江山,其他性质小规模企业占到一半。从小额信贷的贷款金额来看,小额信贷每次发送信贷数量较少,有将近一半不足1010万元,这也和小额信贷客户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有关。单笔金额超过50万的很少,主要是50万元以下的客户,占总贷款比例的80%左右。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分析

小额贷款公司一产生就与风险联系在一起,从国际上看也是如此,2010年末,在印度就发生震惊世界的小额信贷公司倒闭事件,该事件还和大量自杀事件联系在一起,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在印度由于小额信贷公司发展混乱,加上政府监督管理不力,造成很多小额信贷公司违规贷款,缺乏对贷款风险的控制,结果多人因为无法偿还贷款而选择自杀。该事件被当地政治人物利用,将矛头指向管理混乱的小额信贷公司,号召大家不要偿还小额信贷公司的贷款,即便有还款能力也不要偿还,给小额信贷公司以压力,最终造成大量小额信贷公司倒闭,对印度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可见,小额信贷公司的风险问题不容小觑,值得我们注意。本文认为小额信贷公司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制约。小额信贷公司尽管从名义上算作金融机构,但是并不被金融体系所认可。银监会在对小额信贷公司的定义中明确提到,小额信贷公司是由社会自然人、法人等成立的,经营小额信贷业务,不可以吸收公众存款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定义很明确的将小额信贷公司与一般的商业银行做了切割,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导致小额信贷身份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目前仅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小额信贷款公司可能随时处于“非法”状态,政府不会为该公司担保、“兜底”和“埋单”。小额信贷公司大部分资金属于自有资金,以大股东注资补充为主。尽管在《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给予了小额信贷公司专为村镇的条件,这个是给经营比较好的小额信贷公司一种身份上的承认,规定说,如果小额信贷公司经营时间达到三年以上,而且不良贷款的比例控制在2%以下。同时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要达到130%,就可以向银监会申请专为村镇银行,成为金融体系中的一部分,可以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但是这种限制归于严格,对于广大中小信贷公司而言,很少能满足这么严苛的条件,而且按照规定,小额信贷公司专为村镇银行后,银行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要在小额信贷公司中占据大量股份,专制后自然成为村镇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对于其他对小额公司投资的自然人和法人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引起小额信贷公司股东的强烈反对。可以预见,不会有超过5%的小额信贷机构能转为村镇银行。

2.资金来源制约。尽管银行会倡导商业银行为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但是从现实情形看,很多商业银行对此不感兴趣,即便有的商业银行已经成立了所谓中小企业贷款中心,但只是个摆设,并没有真正的运作起来,没有对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资金。而且限于当前的诸多政策制约,小额信贷公司没有办法进入到金融市场去融资,尽管小额信贷公司收取利息可以比大银行高出4倍,但融资成本也成倍提高。由于小额信贷公司的身份限制,对于大部分小贷公司而言,吸收存款是不可能的,其也不可能像正规银行那样和银行之间进行资金拆借活动,造成小额信贷公司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资金问题还是需要自己另想办法。

3.信贷额度大。小额信贷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中小企业以及个体化等。银监会对小额信贷公司的定位也是为广大农民以及农业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小额信贷公司的贷款发放应该秉承小额、分散的原则,例如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50%以上的借款人贷款余额不超过50万元,小额信贷公司以服务的客户数量而不是贷款数量取胜。但从调查看,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在贷款额度上与商业银行接近,大量的客户都是50万元以上贷款,这就蕴含了极大的还款风险,一旦还款不力,大量资金将成为坏账,无法收回。

4.服务对象分散。按照银行的经营逻辑,小贷公司的客户都将会被看作“高风险”客户,往往不被银行认可,而小额信贷企业服务对象大多是中小企业,由于服务对象的原因,小贷企业的风险是无法被分散的。小贷公司普遍要求借款方提供房产抵押。但是房产抵押也是万无一失的。而且不论贷款人原先有多少套房产,坏账时如果名下只有一套房,按照相关法规是不可以强制执行房产拍卖。

5.内部管理问题。银监部门迄今为止尚未介入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小贷公司目前不是银行,企业家拿出自己的钱去社会放贷,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数量众多的小贷公司在几年之间遍布全国,良莠不齐,许多公司种种“放水”的模式经营,现在90%以上的小贷公司根本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系统。大部分还是几个人几张椅子做几千万的业务,没有系统的管理、投入,没有权限分置,没有稽核等设置。小贷公司薄弱的风险控制和粗放经营模式使得其内部监督管理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6.违规经营。很多小额信贷公司为了拓展业务,往往进行违规经营,有的贷款给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不是以对方还款能力为依据,而是等着企业倒闭,然后小额信贷公司可以通过追债方式入股企业。有的小额信贷将公司当作典当行,不考虑贷款人的额贷款用途,也不考虑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只要有东西抵押,就放款。有的小额信贷公司与银行之间进行暗箱操作,当银行知道企业还款困难时,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小额信贷公司,小额信贷公司与还款企业解除,促使其从小额信贷手中贷款,小额信贷从银行获得资金,这样的操作模式下,银行的资金仅仅在银行账户间进行转账,银行可以化解银行坏账,企业向小额信贷公司支付高额利息,这就蕴含着巨大经验风险。

三、完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允许小额信贷公司增资扩股

小额贷款业务放款迅速、体制灵活、方式多样的优势,正在成为传统金融“正规军”的有益补充,在资金来源上,建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时出台政策允许部分发展态势好、资金运营规范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解决融资难,突破发展瓶颈,建议政府出面担保,鼓励单个股东尽可能增加自有资本金,可以通过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或资本市场去吸纳企业法人、社会组织及社会捐赠资金入股增资。

(二)加强对小额信贷的管理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同于一般企业。总体税负在30%左右。政府部门要出台利于金融信贷市场规范政策,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与农村合作信用社、村镇银行一样的税收征管范围,享受同等优惠待遇;适当减免自然人股东股份分红的个人所得税,以调动股东积极性。此外,商业银行营业税是按营业收入扣除存款利息支出后按税率计算的,小额贷款公司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利息支出能否抵扣营业收入也予以明确。

总之,对于广大的小额贷款公司来说,其自身的生存发展将是最大的风险和问题,解决小额信贷公司风险的责任首先在政府,政府应该在政策倾斜以及税收优惠上给小额信贷公司以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小青.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研究.特区经济,2010-08-25.

[2]贾庆林.国外两种典型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分析.特区经济,2010-10-25.

[3]张玲.小额信贷监管的国际经验—以菲律宾为例.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科学经济社会,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