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忽略阅读答案

忽略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忽略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忽略阅读答案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阅读理解;现状调查;要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9

一、前言

笔者从教十几年来,经历了从全国卷到湖南卷,又从湖南卷到全国卷的两次高考改革,但无论高考怎么改,篇章的阅读都是各套试卷的重中之重,其中湖南卷有7篇,全国卷有7-8篇不等。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事实是,尽管我们一直把课文阅读教学当作课堂英语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难词难句并做很多相应的巩固练习,甚至还额外规定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等,学生还是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问过笔者同一个问题:“老师,我做了很多的阅读理解题,可我的阅读理解怎么还是得不到提高呢?”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笔者做了一项调查,旨在了解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及他们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二、调查设计

1. 调查对象的选择

我们选取了本课题组成员所在的高二、高三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抽样调查13个班(共计26个班),每班随机发放问卷6份,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58份,实际收回154份,回收率为97%。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设计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共1道题;第二部分为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共8道题;第三部分为学生对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的调查,共1道题(此题为多项选择题)。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们对学生所作“课堂上你的老师是如何进行Reading部分的阅读教学的?”这项调查:72.37%的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重在讲解知识点;19.73%的学生反映教师在通篇翻译课文;只有7.89%的学生反映教师会将课文改成全国卷高考题型操练。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注重的是文章中词汇与语法的讲解,忽略了篇章、段落、连贯性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详见问卷调查第1题)

2. 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

(1)存在的误区

在了解了课堂上教师英语阅读教学的情况之后,我们又调查了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的情况。首先,我们问到的是“课后你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76.31%的学生认为是做阅读理解题;6.58%的学生会泛读大量的英语文章;11.84%的学生会精读少量的英语文章。其次,我们还调查了学生做完阅读理解后的后续处理办法。其中26.31%的学生仅仅对答案;56.58%的学生会对答案且弄懂错题;只有11.84%的学生会对符合自己水平的文章进行精细阅读。由此可见,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的看法比较单一,除了做阅读理解题外很少尝试其他的办法;同时学生做完阅读理解后除了对答案外很少对文章有深入的分析。(详见问卷调查第2-3题)

(2)多种有效英语阅读策略应用情况调查

我们研究如何建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多种有效英语阅读策略是必须要用到的。因此,我们就此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如下:

结果表明:在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重视的也就是文章中词汇的理解与记忆,而篇章、长难句、连贯性等多个方面就被很多学生忽略了。(详见问卷调查第4-9题)

(3)学生对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前面的调查让我们看到了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6.31%要求教师逐句翻译文章;而有72.37%的学生要求教师帮他们理解长难句;63.18%的学生希望能分析处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52.63%的学生希望能分析文章层次结构;40.71%的学生希望能概括文章主旨大意;更有高达72.37%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将文章或重点段落改成全国卷的新题型来进行训练。由此可见,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阅读教学的需求,新的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

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文章中词汇与语法的讲解,忽略了篇章、段落、连贯性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那么,在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重视的也就是文章中词汇的理解与记忆,而篇章、长难句、连贯性等多个方面就被很多学生忽略了。

(2)学生自主的英语阅读存在一些误区,而有效策略却使用不到位

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阅读能力策略的看法比较单一,除了做阅读理解题外很少尝试其他办法;同时学生做完阅读理解后除了对答案外很少对文章有深入的分析。例如篇章、长难句、连贯性等多个方面就被很多学生忽略了。

(3)学生呼唤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据调查,学生中确实存在阅读的误区,但当我们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时,学生对阅读教学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72%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帮他们理解阅读文章中的长难句,63%的学生希望能分析处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52.6%的学生希望能分析文章层次结构,40.7%的学生希望能概括文章主旨大意,其中有高达72%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将文章或重点段落改成高考新题型来进行训练。

2. 建议

(1)依托课堂教学创建出一种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题似乎已成了学生语文考试取得好成绩的主要“拦路虎”之一。大多数学生(即使是基础很好的学生也如此)反映不知道怎么做好阅读题,分数常常忽高忽低。运气好时,分数就还可以;运气差时,几乎“颗粒无收”。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很难吗?有没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数?不少中文师范专业的人对此纷纷摇头:语文是不可能短期内突击的,语文的题目根本不像理科一样,老师教学生理解了一两个定理,会做一两个题型,就能立竿见影提高成绩;家长想通过一周两个小时的补习来提高孩子的成绩,这是不可能。笔者认为,虽然说语文成绩根本上的提高需要学生自身努力增加阅读量,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做语文题也绝不是纯主观、无规律、无方法可循的。

游戏有游戏规则,考试也一样。要想在游戏中胜出,单靠实力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游戏规则。有些基础不错的学生,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规则,没有掌握好应对方法。常胜者往往既有实力又深谙规则。看过奥运竞技体操比赛的人对此体会更深,光追求挑战人类极限的难度动作是没用的,必须要符合评分标准,而且最好还要深谙裁判们的主流喜好。同样的,想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中制胜,也必须熟悉它的“游戏规则”。

一、把握对象——知己知彼

有没有想过阅读是什么?不了解对象怎么能真正明白如何应对它?

阅读是一种交流、沟通,是读者对文本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传递与呈现的过程。交谈是人与人面对面口语的交流、沟通;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书面语的交流、沟通。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什么?

广州初中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有三篇,结合文体特点出题,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整体和局部阅读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同时考查学生对文体基本知识、主要修辞方法、五种表达方式、基本写作技巧的掌握。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要求掌握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偶尔也考查散文和小说。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出题难度如何?

问题大致分两种类型:“文中问”和“脑中问”。“文中问”是指问题的解答主要依靠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不需要过多动用解题者自身的知识储备。“脑中问”是指问题的解答需要解题者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加上文本信息来作答,主要考查解题者自身的知识储备。“文中问”进一步分两种:直接型答案和间接推敲型(隐含于文中)答案。直接型答案是指在文本中有直接明述,直接摘抄某个句子或关键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间接型答案是指需要结合文本中两个或更多的例证通过推敲理解而得出的答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难度比较适中,问题以“文中问”为主,大多数在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总体来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难度不大。

二、针对性策略——有的放矢

想做好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必须摸清它的考点、考查方式、出题规律,从而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做任何阅读题都要尊重文本、尊重问题。两个人交谈,如果其中一方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不顾对方的想法,这势必不是一场愉快、顺利的交流。做阅读题实质上是一种交流,不是答题者一个人的独角戏,并不能任由答题者发挥,漫天遐想。答题者应在文本和问题之间铺路架桥,同时还要注意让潜在的第四者(阅卷人)理解我们的回答。

先从问题谈起。看清问题到底问什么,这是最基本的,也是解题者最应该关心的。弄清顾客的要求,按需供给。葡萄酒再好再美味,顾客此刻就是想要凉白开。自以为再好再妙的答案,答非所问,就不是正确答案。所以一定要尊重问题。

有的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具体在问什么,忽视了文章问题提问的顺序和层次,把理解到的文章中心主旨当万能膏药,一贴了事,道道题都贴。他们自我感觉读懂了文章,把握到了中心主旨,却答非所问,结果难免大失所望。

问题是解题者不得不看的(当然有没有看清和能否正确理解问题要求,另当别论),文本反倒常常得不到充分重视,尤其对那些急于求成的学生而言。我们强调要尊重文本,试题考查的是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纯粹考查我们自身的人生体验、知识储备,绝对不能脱离了文本来做题。

有的学生只“重视”问题,不重视文章。不喜欢阅读,对文章不屑一顾或者想抓紧时间做题,宁可对着问题苦思冥思,也不多看一眼原文。这都是非常错误、得不偿失的做法,欲速则不达。

有的学生也重视文本的阅读,但是他们过分喜欢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来臆测文章主旨,而不是从原文中切切实实地找根据。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着同一个文本,人们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感受、体验,但是要有理有据,不能过分脱离原文本。

必须在弄懂文本的意思和问题的意思基础上做题,这是做所有阅读题的基本要求。但要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制胜,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侧重点和难易程度。

每个年龄段都有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学习语文的不同阶段考查阅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来说,它要求学生能够学会通过充分理解文章材料来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学会分析现成的材料(放在面前的文章),就文论文,理解文章,回答问题,还没到特别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来谈自己对文章独特感受的程度(这样类型的题目,最多只考一两道)。多数初中生也还不具备分析、筛选文章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的能力。这不是初中语文阅读所主要考查的,所以考的文章大多不会很复杂,其主旨也多半不是很隐晦或多解性的,出题多数是比较基础性的,考查的是对文章比较普遍的理解。越是大范围地区的考试越注意控制试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适中,因为它考查的是普通学生,不是针对能力发展滞后或超前于同龄人的学生。

这时,有些思维能力发展得比同龄人快、阅读量更大、理解能力更强的学生反而出现自己不觉得难,结果分数却不理想、不稳定的情况。因为他们常常容易过深地挖掘句子或文章的深层含义,没有注意到应从浅入深来答题,忽略了基本的理解步骤,跳过表层意思,直接就抛出他们所领悟的深层含义(实际上其浅层意思常常反而是得分点之一。这种情况很像做数学的论证题,有些简单的论证步骤在高年级阶段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在初学阶段,要求学生详细呈现出来,这是考核的要点)。他们或者忽略原文,过分地谈自己的特殊体验(感情细腻、个性强的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或者过于注重文本的局部细节,思维发散,浮想联翩,忽视全局,因而脱离原文主旨。

三、应对的技巧——铺路架桥

想做好阅读题,就要学会在文本和问题之间铺路架桥。我们建议采用阅读教学最常见的“三遍阅读法”。

最常用的方法常常就是最被认可、最有效的方法。但能起多大效果,根本上要看学生真正实践的程度,明不明白每一步的任务、每一步的目的,有没有老老实实地做到。

第一遍,通读。

通读有哪些任务呢?任务一,看文章的标题,辨别文体,初步把握文章内容。标题常常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它,我们常常就能辨别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比如《微循环:生命之网》《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一看就知道是说明文,说明对象也一目了然;《小议读书》《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我们知道这是议论文,论题也一目了然。

为什么要强调辨别文体?因为初中语文是根据文体来考的,虽然所有的文章不外乎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大块,但不同的文体有它的不同考点、不同的题型,意识到是什么文体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做题,从而提高做题准确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术语。术语意识是大多数学生所缺乏的,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解释和强调的不足之处。举个简单的例子,记叙文中叫“比喻”,说明文中叫“打比方”,议论文中叫“比喻论证”,本质上都是比喻,但是在不同文体中就得用不同的术语来回答。不理解术语,有时根本看不懂问题。学生不理解“论题”和“论点”,就无法区别两者;不理解“下定义”,就无法找到准确的定义或不知道如何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文章的标题对全文的内容常常有所提示,暗含了不少信息。如广州市2008年的考题《水藻将成为最绿色的能源》,我们可以从标题中就看出这是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水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最绿色的能源,这意味着文中肯定要将它与其他绿色能源做比较,还有“将成为”的“将”意味着未然的,不是已然的事实,这直接关系到后面的做题。

另外,记住标题,在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很有用,如: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的写作手法或好处。如果记得标题,就可以很快反应出来,句子或段落跟标题有呼应之处——“点题”。如广州市2008年的考题《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任务二,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层次。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在通读的时候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但是往往忽略了这个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每个段落大意的理解、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分析、理清写作思路和层次的基础上。这一步实际上相当于学生非常反感地给文章分段。中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叫学生分段,学生总是非常反感。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理解分段到底有什么用,尤其是跟考试有什么关系。因为教师很少解释分段的目的。

实际上,学生只有弄清段落的层次,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否则对文章只有一个朦胧、感性的印象。而这实际上与答题的信息点有关。没有弄清楚段落层次,就不知道文章有哪几层主要意思,这样做题常常会出现答题顺序混乱、信息点缺失等问题。再举《戴套袖的孙犁先生》为例,文章主要是作者围绕与孙犁先生的三次见面来写的,第一段花了不小篇幅写了“我”的作家梦。如果没有意识到这段实际上借“我”的作家梦引出孙犁先生,写了“我”从小对孙犁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那么在做文章的第三题“‘终于’写出了‘我’的怎样的心情?”时,很容易想到“兴奋(或激动)”,却容易忽略了“敬仰”。在答为什么寄出《灶火的故事》时,也容易忽略了“‘我’对孙犁先生的敬仰和信任”这一点。

《网络热词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心理》(2011年海珠区初中毕业班综合调研测试题):“16.(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网络热词的走热原因?请分点概括。”没有理清文章思路和层次的学生,常常第一眼就把“一是‘雷人’心理。二是‘调侃’心理。”当成两个信息点,看到该题是3分,于是以为自己已经得到2分,再补一个就够了。实际上,这两者只算一个信息点“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的‘雷人’心理和‘调侃’心理”。因为全文的层次是这样的:第一段,先引出网络热词这种现象;第二段为过渡段,提出问题“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并作出解答;第三段,写当今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空前地增强,这是第一个原因;第四段,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包容性的结果,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五段到第七段,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具体是“雷人”和“调侃”心理,这是第三个原因;最后一段,总结网络热词对人们的影响。如果弄清楚了层次,就不会出现信息点顺序混乱、信息点缺失的问题。

任务三,标记关键字词句,帮助理解大意,也为后面答题做准备。

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句标记好。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便于后面答题时直接定点,节省再次阅读的时间。实用类文本说明文和议论文要特别注意它的逻辑关联词和修饰限定的词语。议论文要特别注意表示观点的句子。文学文本记叙文、散文、小说要注意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的以及带有评价性或感彩的词语、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包含了作者的观点或者作者抒感,含有作者的态度、情感或心理。还要注意反复出现的字词句。

第二遍,精读。

认真分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原文中做定点精读,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点,筛选、整合出答案。

前面我们强调过要尊重问题,仔细看懂问题。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唯物辩证法说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说问题本身就是答案所在,是寻找答案的关键。越善于分析问题的人,越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问题常常提供答案所在的大置。如问题中直接给出句子,那我们就还原到句子所在的段落附近去找答案;如问题中明确指出读某段,那就在该段落找答案;如果问题要求通读全文,则要在全文范围内找答案。如“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那分别定位到三次见面的段落。

问题常常隐含了答题的角度,如问题“培根的随笔语言生动,说理深刻。请从文中摘录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文中划线句子除外)推荐给朋友,并说明推荐理由”。这暗示着两个角度,“语言生动”或“说理深刻”都可以,同时还加了个限制,必须是培根的语言,选择拉丁谚语和划线的句子则都没分。如问题“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那么答案要从孙犁的角度来写,从“我”的角度写则没分。再比如“‘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这个问题实 际上隐含两个角度的思考,即“我”为什么要寄《灶火的故事》,“我”为什么要寄给孙犁。如果能这样分析,就不容易出现信息点缺失的问题。另外像很多问特定段落作用的问题,常常要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

有时甚至换个角度看看,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如“本文多次描写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6分)”第一问,问的是该细节对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问题本身就隐藏着答案: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袖套的细节,“多次”——意味着“反复”;“细节”——实际上就是以小见大;文中多次描写戴袖套与文章题目“戴袖套的孙犁先生”呼应——多次点题。第一问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即可,答案参考即:①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②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大师品质的高尚;③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第二问是承接第一问进一步细问该细节表现的具体内容。这意味着第一问在提到内容上的作用时,即表现孙犁先生的品质时,答案可以概括写,第二问才需要具体解释是什么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开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本文”和“戴着套袖的细节”意味着要从全文、从提到这一细节的段落中去筛选,这样才不会出现信息点缺失的情况。这问占4分,意味着可能有四个信息点。

同时,答题时要注意分点言简意赅地作答。不要过于详细,不要同义反复地表述,注意答题层次,由浅入深,逻辑清晰,标明序号,便于阅卷采点给分。字迹不求很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晰明了。

第三遍,重新读。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检查。很多学生检查时,只是看看自己写的答案够不够清楚,有没有别字,或者再看看问题有没有看错。实际要求不仅如此。读第三遍要求尽量做到换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重新审视文章,避免答题的片面性,及时纠错。所以读第三遍时,应要换个角度,重新看问题,再看看文章,看看自己理解得有没有错或者是否片面;还要再看看自己的答案表达是否清晰、明确,书写是否正确,信息点是否齐全,是否把一个信息点当成了两个信息点,有时可能自己同义、近义重复,甚至答案本身自相矛盾。读第三遍其实是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刚开始做题时,怕时间不够,有时难免紧张、粗心而出现失误。认真的检查就能避免这些不必要地失分。其实一张卷子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部会做,但一定要努力保证会做的不失分。

除了这些基本阅读技巧,还要针对不同文体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逐个击破,巩固对各类文体知识的掌握,熟悉不同文体考查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提高解题准确率和速度。这里面也有很多巧妙有意思的规律,但篇幅关系就不详细展开了。

最后,总结一下:技巧其实大同小异,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理解、认真实践。而学生能否实践,关键点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展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充分展示方法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信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具体地展示方法的可操作性,教会学生怎么运用方法。在练习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解题。可以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口语报告法”,教师大声、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便于学生模仿自己;学生大声、详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便于教师肯定自己正确的地方和纠正偏差的地方。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我们来看2012年浙江省的一道高考题:

1. Ellen was a painter of birds and of nature, , for some reason, had withdrawn from all human society.

A. which B. who

C. where D. whom

此题本身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定语从句,但由于有插入语for some reason的存在,让一些学生初相见就懵了。这时,我们只要清除这个插入语的视觉干扰,把题干变成Ellen was a painter of birds and of nature, had withdrawn from all human society,然后找准先行词,轻松选定答案B项。

插入语可以由各种成分充当,大多数时候也会用逗号隔开,无语法影响。但在由say,suppose,guess,believe,consider,think,imagine,suggest,expect等动词构成的插入语中,当构成特殊疑问句时,要考虑宾语从句用陈述句式的要求。

2. James has written another book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ocial science.

A. which I think it is B. and I think is

C. which I think is D. when I think is

3. You should do more such exercises in the future, I think, those you did that day.

A. as B. like C. about D. than

4. Please tell me the way you thought of the vineyard.

A. take care of B. to take care of

C. taking care of D. how to take care of

5. A fast food restaurant is the place , just as the name suggests, eating is performed quickly.

A. which B. where C. there D. what

6. Bear will tell you he expects will win the speaking contest.

A. why B. whom C. which D. who

7. —What did your parents think about your decision?

—They always let me do I think I should.

A. when B. that C. how D. what

8. —Where do you think he the TV set?

—Sorry, I have no idea.

A. had; bought B. has; bought

C. did; buy D. /; bought

上述几个例子中,例题2~7都没有语法影响,插入语仅为视觉干扰,可以直接忽略。其中例题2去掉插入语I think后是典型的定语从句,因此it是多余的,选定答案C项。例题3去掉插入语I think将句子接上去,因为more的关系选定D项,注意这里的such仅是this kind of的意思,不能因此误选A项。例题4,插入语为you thought of,读者不可以武断地认为of后面就要用taking而误选C项,这时可以去掉you thought of 这个插入语,答案选B项,管理葡萄园的方法,动词不定式作the way的后置定语。例题5去掉插入语just as the name suggests,题干也会清晰很多,答案为B。例题6去掉插入语he expects, 选定答案D项。例题7去掉插入语I think,横线部分应为do的宾语,故选D形成名词性从句,符合题意。例题8,插入语是do you think,题干可以还原成原先模式:Do you think where he the TV set?可以看出where部分在没有提前的时候,其实是think的宾语从句,故要接陈述句式,答案选定D项。

插入语在阅读理解中同样是视觉干扰,我们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将其去掉。比如下面这段文字:Prosperity to the museum means, I suppose, prosperity to those things with which the museum is connected. Science, which is the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e of God; art, which is, I suppose, the imaginat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whole of the creation which can be seen.

乍看挺烦,但其实画线部分都可以看作某种插入语而去之后快,阅读顿时变清晰,从而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阅读并获取重要信息的目的。

插入语的视觉干扰,有时很简单,有时要稍加辨别,它已经成为高考中干扰题干和意义理解的重要内容,不过,其实它只是纸老虎,视觉干扰而已。

配套练习

1. Helen was much kinder to her youngest son than to the others, , of course , made the others envy him.

A. who B. that C. what D. which

2. be sent to work there?

A. Who do you suggest

B. Who do you suggest that should

C. Do you suggest who should

D. Do you suggest whom should

3. —How do you we go to Beijing for our holidays?

—I think we’d better fly there. It’s much more comfortable.

A. insist B. want C. suppose D. suggest

4. She has set a new record, that is, the sales of her latest book 50 million.

A. have reached B. has reached

C. are reaching D. had reached

5. It is always difficult be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if you don’t speak the language.

A. extremely B. naturally

C. basically D. especially

6. be sent to work there?

A. Who do you suggest

B. Who do you suggest that should

C. Do you suggest who should

D. Do you suggest whom should

7. Two middle-aged passengers fell into the sea , neither of them could swim.

A. in fact B. luckily

C. unfortunately D. naturally

8. Never waste anything, and , never waste time.

A. after all B. at all C. in all D. above all

9. His father came home at midnight, and , he was drunk.

A. as a result B. that is to say

C. what’s more D. sooner or later

10. She thought I was talking about her daughter, , in fact, I was talking about my daughter.

A. whom B. where C. which D. while

11. —We haven’t heard from Jane for a long time.

—What do you suppose to her ?

A. was happening B. to happen

C. has happened D. having happened

12. She looks forward every spring to the flower-lined garden.

A. visit B. paying a visit

C. walk in D. walking in

13. Dorothy was always speaking highly of her role in the play, ,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

A. who B. which C. this D. what

14. Your performance in the driving test didn’t reach the required standard, , you failed.

A. in the end B. after all

C. in other words D. at the same time

15. It is so nice to hear from her. , we last met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A. What’s more B. That is to say

C. In other words D. Believe it or not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技巧

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近年来高考语文第Ⅱ卷现代文阅读题是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高,答题要求严密,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从评卷情况看,得分率一直较低,究其原因,当前中学生的阅历浅,人文底蕴欠缺,语言表达能力低。因而掌握一些答题要领是非常必要的。

1实现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1)不要急着去做题,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例如,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章,尤其要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进行全面的解答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3)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1)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如2002年试卷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大多数考生只答钟子期的表现(能感应琴声,领悟情思),而忽略了俞伯牙琴声的特点这一要点,因此不能得满分。如果认真读题干的前半部分“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就会发现这句话暗含俞伯牙的琴声如何这样的信息,而这正是答案的要点之一。如果其琴声一般,普通人都能听懂,还会因遇到知音而“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吗?所以读懂题干,有效地利用题干中的信息提示,方能回答得全面。

2)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如2010年试卷第21题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其答案的三个要点正好就是三个有并列关系的段落。

3)看赋分配答案。一般说来,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有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试卷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的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3有效地组织语言

(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2)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说来,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3)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4总体建议

(1)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3)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励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也不能丢。

(4)实在需要概括的题目也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忽略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陷阱 张冠李戴 欲擒故纵 管中窥豹 一字千金 形近障目 画蛇添足

高考阅读理解题中所给出的有些选项,看起来与原文中的某个句子十分相似,但由于命题人在提供选项时已经换掉了其中的部分文字,使得该选项的内容与原文原句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该选项不能作为正确选项。而真正的正确选项虽然与原文原句所使用的词语或句式不尽相同,却能够正确表达原文内容。

高考阅读理解题时,不能仅凭某个选项与原文原句相似或一样就不假思索,草率做出决定。这类选项有可能是正确选项也有可能是命题陷阱。识破命题陷阱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克服考试时的紧张、浮躁的情绪,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就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本文就阅读方面的陷阱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达到反陷阱的目的,反陷阱法就是揭示命题陷阱设置的规律,学会几个通用解题模式,实战时完全可以套用,对的选项对在哪里胸有成竹,错的选项错在哪里一目了然!

陷阱一: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叙述在选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从而形成陷阱。

如About half of the bacteria identified by the molecular analysis belonged to one of four established bacterial groups known to live on human skin. About three quarter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showing that the range of bacteria differs clearly between people.

Which statement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lmost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The variety of bacteria on any one individual changed over several weeks.

About three quarter of the bacteria belonged to one of four established bacterial groups known to live on human skin.

The colonies of the bacteria on men are different form the ones on women.

在A,C选项中描述部分和原文相符,只是数字部分相互交叉,致使A, C均出错。

应对策略:仔细查看关键性词。 时间,数字,人名,地名等。

陷阱二:欲擒故纵

整个选项中前半部分与文章完全相同,只是在语句的最后边丢掉关键性用词。

如The scientists also found the variety of bacteria on any one individual changed over the several months.

上一题选项B,查找原文出处over the several months但到了B中,则变成了weeks.

应对策略:读完选项全句,看完全文再下结论,尤其注意句尾词和下文。

陷阱三:管中窥豹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原文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而选项却只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所概说的非全部要素,从而形成陷阱。

Their tug-of-war match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ours. They have eight men for each team, while we may have the match between two sides with equal men or women players.

In foreign countries a tug-of-war team .

has eight men or women players

has men players equal in number to the other side

has eight men players

is formed in the same way as in our country

仔细审题In foreign countries a tug-of-war team,原文中是They have eight men for each team,而选项A用了eight men or women

应对策略:关注全句,尤其是修饰成分,形容词,介词短语,定语从句,状语等。

陷阱四:一字千金

关键词就是题干或者选项中的某个词或词组,它具有和原文中某个词或词组意思一致、相近或相反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你回到原文找到命题人隐藏答案的词或词组。这个关键词的寻找非常有价值,是你能否找对答案的关键所在!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We don’t have endless energy, for a match lasts only a few minutes.

漏读否定词don’t,造成理解意义完全相反。

忽略否定词从而陷入陷阱。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命题人,常使用原文原句中所使用词语的反义词,使所给选项,看似表达原文意义,而实际上却与原文意义相反。

常见的否定词如下:no,not,never,few,little,seldom,hardly,scarcely,none,nobody,nothing,nowhere,neither...nor,without等。

2. 忽略否定前后缀dis-,il-,im- un-,non-,-less

如:impossible unusual unfortunately dislike useless略表示转折的词,从而导致理解偏差。

常见的转折词如下:however,but,but for,but that,rather,rather than, unless,regardless of,instead of等。

应对策略:细心阅读,忌囫囵吞枣,否定词,否定前后缀,转折词,都是特别关注的对象。

陷阱五:形近障目

一字之差,意义相反。利用词形相近的两个词,模糊你的双眼。

1.this“canned” music is especially importantin developing children’s musical taste.

考生在读到taste时,误看做talent,造成理解意义上的偏差。

2. Trying to find a diet that can cure your illnesses, or make you superwoman is a fruitless search.

Search 与research形相近,意相远。

应对策略:研究句子的细节,熟悉词语日常用法,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熟记形近单词,沉着答题,了解文章大意

形近单词举例:

simple简单的 sample样品;little小litter扔垃圾

signal 信号single单独;sacred神圣的 scared恐惧的

flavor味道 favor喜爱,支持;customer顾客 consumer消费者

window窗户widow寡妇;expect 期望 except除了

陷阱六:画蛇添足

相关期刊更多

人与生物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科学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