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出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消化道症状;隐匿性抑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女19例,男12例,年龄23~76岁,平均47岁。
1.2 主要症状 本组病例主要表现是消化道症状。长期腹泻17例,长期呕吐5例,恶心、打嗝儿、腹部不适9例。
1.2.1 长期腹泻17例,均为缓泻,2~4次/d,腹泻与进食种类无关,不伴里急后重。17例大便常规化验均未见红细胞、白细胞。
1.2.2 长期呕吐5例,多于食后发生。其中1例严重呕吐患者,每食即吐,致使体重严重下降(该患者身高163 cm,体重由51 kg减至32 kg),并因多方检查病因不清而剖腹探查,仍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最终于手术2个月后抗抑郁治疗,症状渐缓解。
1.2.3 恶心、打嗝儿、腹部不适9例,其不适感引致患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1.3 伴随症状 11例伴睡眠障碍,8例为入睡困难,2例易醒,醒后再入睡困难,1例为早醒。9例伴程度不同的焦虑与疑病观念,患者反复就医,对检查结果及医生的解释持怀疑态度。
1.4 辅助检查资料 31例血、尿、便常规均正常。14例进行胃镜检查,11例有表浅性胃炎,3例无异常发现。31例汗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1分。
1.5 治疗及结果
1.5.1 开始抗抑郁治疗时间 最早于病程第11个月,最长35个月,平均21个月。
1.5.2 治疗药物 抗焦虑药:选用丁螺环铜。抗抑郁药:选用帕罗西丁。31中26例为丁螺环铜与帕罗酊同用,5例单用帕罗西丁。
1.5.3 心理支持 给患者充足的时间以倾诉不适的感觉及治疗经过,耐心倾听患者对以前检查的疑惑与治疗的不满与想法。进而帮助患者分析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5.4 结果 显效3例,进步4例,临床治愈24例。
1.6 病程最短17个月,最长49个月,平均28个月。
2 讨论
抑郁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危害严重的疾病。已有许多研究证明是它高患病率,高慢性复发率,高自杀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的精神疾患[1],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传统观念强调抑郁症的三低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症躯体不适相当多见,且常掩盖情绪障碍,使患者长期承受巨大痛苦与经济负担,也常将医生的诊断引入误区。在综合医院就诊的内科患者中,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但大部分未被内科医生检出[2]。美国学者Klein man研究发现“约有半数的抑郁症患者赴内科或其他科就诊,这些患者强调躯体情况,至少有一半被误诊”[3]。这足以说明应给予躯体化抑郁足够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大部分表现为长期慢性疼痛、胸闷、头胀、无力、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呼吸困难等。而以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打嗝儿、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相对少见,易误诊。本组31例中,长期呕吐者5例,长期腹泻者17例,恶心、打嗝儿、腹部不适者9例。他们均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对此高度警惕。
抑郁症如果不能被及时识别,正确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本组31例中,在接受抗抑郁治疗前,病史最短11个月,最长35个月,曾就诊于多家综合医院,进行多种相关检查甚至是重复检查,均未获得器质性疾病的证据。甚至1例长期呕吐患者在反复检查无果的情况下,被实施剖腹探索术,术后仍未获得造成呕吐原因的证据。这些病例均在反复对症治疗无果的情况下,求助于精神科。其HAMD评分均在21分及以上。在抗抑郁治疗后症状大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HAMD评分回降。也有力地说明综合医院对躯体化抑郁的认识急待提高。
需要特别强调,抑郁症如果不能得到正确治疗,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可以多种多样,任何形式。对于长期主诉躯体不适,尤其长期慢性腹泻、呕吐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不能获得相关器质性疾病证据的,要高度警惕隐匿性抑郁症的可能。要深入观察,探究有无高兴不起来,兴趣减少或缺乏,精力不足等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如果有上述症状存在,那么很可能是隐匿性抑郁,应尽早积极抗抑郁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张明园.21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2.
【关键词】混凝土;表观缺陷;处理
混凝土的表面缺陷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1、表面裂缝;2、表面破损;3、表面颜色不均匀;4、表面漏筋。
不管是哪一种表面缺陷,都会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找到混凝土产生表面缺陷的内因,在施工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对既有的缺陷加以必要的修复处理,以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1、混凝土土表面裂缝
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大都是因为收缩而产生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刚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变干而引起,另一类是因为混凝土硬化时水化热使混凝土产生内外温差而引起。
刚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往往因为外界气温较高,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小,表面蒸发变干,而其内部仍是塑性体,因塑性收缩产生裂缝。这类裂缝通常不连续,且很少发展到边缘,一般呈对角斜线状,长度不超过30cm,但较严重时,裂缝之间也会相互贯通。对这类裂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在混凝土浇筑时保护好混凝土浇筑面,避免风吹日晒,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立即将表面加以覆盖,并及时洒水养生。另外,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引气剂也有助于减少收缩裂缝
对于较深层的混凝土,在上层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会在自重作用下不断沉降。当混凝土开始初凝但未终凝前,如果遇到钢筋或者模板的连接螺栓等东西时,这种沉降受到阻挠会立即产生裂缝。特别是当模板表面不平整,或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时,模板的摩擦力阻止这种沉降,会在混凝土的垂直表面产生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容易发生在混凝土柱或其它窄长结构的边角部位。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振捣是避免出现这种缺陷的最好方法。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水化热使温度上升更加明显,在混凝土表面与内部之间形成很高的温度差,特别是在特大桥大体积承台施工中,现场实测混凝土内外温差有时会达到50℃以上。表层混凝土收缩时受到阻碍,混凝土将受拉,一旦超过混凝土的应变能力,将产生裂缝。为了尽可能减少收缩约束以使混凝土能有足够强度抵抗所引起的应力,就必须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升温速率。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矿粉煤灰,能使水化热释放速度减缓;控制原材料的温度,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采用冷却管通以循环水也能及时释放水化热能。
碱骨料反应也会使混凝土产生开裂。由于硅酸盐水泥中含有碱性金属成份(钠和钾),因此,混凝土内孔隙的液体中氢氧根离子的含量较高,这种高碱溶液能和某些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发生反应,生成碱硅胶,碱硅胶吸水水分膨胀后产生的膨胀力使混凝土开裂。
对于浅层裂缝的修补,通常是涂刷水泥浆或低粘度聚合物封堵,以防止水份侵入;对于较深或较宽的裂缝,就必须采用压力灌浆技术进行修补。
2、混凝土表面破损
混凝土表面破损包括:表面峰窝、表面麻面、表面气孔、表面冲蚀等,至于表面蜂窝,纯粹是因为振捣不到位所至,在施工中只要增强责任心就能避免,在这里我主要就表面麻面、气孔、冲蚀谈几点看法。
脱模后的混凝土表面麻面起粉,主要原因是因为混凝土表面出现缓凝现象所致,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脱模剂或脱模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当脱模剂用量过大时,既浪费又会引起混凝土表面缓凝,还会污染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另外,当使用木制模板时,有些木头在日晒下会析出糖分,而糖分有延缓水泥水化的作用,从而产生混凝土表面缓凝。混凝土表面麻面与模板拼缝不严也有关系。
混凝土表面的气孔主要是模板表面携带的水、气泡引起的。如果模板表面有一定吸附性或透气性的话(如采用木制模板),气孔可以减少;若采用抗渗透性强的钢模板,则气孔一般都是因为振捣不充分所致。即使振捣充分,也还会有气孔,特别是在混凝土的上层表面或模板向内倾斜的情况下,气孔很难避免。另外,所使用的脱模剂和混凝土配合比对产生气孔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粘性大的混凝土比粘性小的更容易产生气孔。
水在模板与混凝土浇筑面之间渗流时,水泥浆随水一同流走,会使混凝土结构的垂直面产生像河流三角区一样的图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混凝土坍落度太大或和易性太差,或使用的外掺剂不当有泌水现象,大多属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的问题。这种冲蚀虽然发生在混凝土结构的浅层表面,对混凝土强度一般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是,极大地影响了混凝土外观,特别是当冲蚀破损较深或钢筋保护层较薄时,必须要进行很好的修补。
混凝土表面产生鱼鳞斑也可以归结为表面的冲蚀破坏,这往往同模板的刚度有关系。当模板的刚度不足,混凝土结构物的浇筑高度又较大,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模板受到极限侧压力,整体微量位移,在模板与混凝土的接壤处产生空隙,而这时下层混凝土还处于流塑状态,水沿着模板与混凝土间的空隙渗流,导致脱模后出现鱼鳞状的斑纹。
混凝土的这种缺陷修补时,为了获得可以接受的混凝土表面颜色,可以通过试验之后,把白水泥与灰色普通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使用,砂子应使用筛除了粗颗粒的细砂,砂浆中要掺用聚合物(比如环氧树脂、白乳胶等),用砂浆块或光滑的石板抹面以获得光滑的表面。
3、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匀
施工中想要混凝土表面颜色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因素都会引起混凝土表面颜色发生变化,比如原材料的种类、施工配合比、混凝土的养护条件、混凝土的振捣情况、脱模剂的使用情况等。决定混凝土颜色的原材料主要是水泥或掺加的矿粉、粉煤灰等粘结料,一旦粘结料的品种或粘结料的用量发生变化,都会导致混凝土颜色发生改变。当混凝土和易性欠佳,或在下料过程中混凝土粗细骨料发生离析,或振捣不均匀等,导致某些部位粗骨料集中,某些部位砂浆过于丰富,待混凝土硬化后颜色不一致。
关键词:大坝混凝土;缺陷 ; 处理方法 ; 施工工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quirements of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defect treatment procedure, method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ent, which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engineering reference.
Keywords: dam concrete; defect; treatment metho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69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大坝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将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错台、挂帘、表面缺损、外露钢筋头和管件头、麻面、气泡、蜂窝、裂缝、渗水等质量缺陷,施工方必须对这些质量缺陷进行了处理,使混凝土外观平整光洁,过流面光滑平顺,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美观效果。本文主要对混凝土修补进行研究。
各种修补材料施工工艺要求
2.1 NE-2型环氧砂浆施工方法
2.1.1 基面处理
(1)在进行混凝土缺陷修补之前,需要使用切割机将不密实部位的混凝土沿边缘切割,直至密实部位,切割出的混凝土边线应尽量规则,切割出的最小深度不小于15mm。
(2)用人工将切割区域内的松散混凝土凿除干净,凿除深度不小于10mm。
(3)检查验收已切割和凿除的混凝土面深度及表面是否干净,深度必须大于10mm,待处理面必须用水冲洗干净直至其表面无任何浮渣。环氧砂浆施工之前,混凝土基础面必须保持干燥状态,对局部潮湿的基面可用喷灯烘干或自然风干。
2.1.2 施工配比
(1)对于环氧砂浆基液
A组:B组=2.5:1(质量比)
(2)对于环氧砂浆
A组:B组=14:1(质量比)
2.1.3 基液的拌制和涂刷
(1)称重基液:按照A组:B组=2.5:1(质量比)的比例进行称量,具体数量将取决于修补的面积和实际的施工速度、温度而定。每平方米涂刷基液耗量约为0.4~0.5kg。原则上一次拌和质量不能超过1kg,如拌制0.75kg的环氧砂浆基液,则基液A称量0.5kg,基液B称量0.25kg。
(2)拌和基液:先将称量好的基液A倒入广口容器(如小盆)中,再按给定的配比将相应量的基液B倒入容器中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材料颜色均匀一致)后方可使用,每次搅拌时记录开始时间。
(3)涂刷基液:搅拌完成后,用毛刷均匀地涂刷在基面上,要求基液刷的尽可能薄而均匀,不流淌,不漏刷。每次拌好的基液最长使用时间为50min,超过此时间的基液应作为废液处理。
(4)基液涂刷后静停止手触有拉丝现象,方可涂环氧砂浆。
(5)涂刷后的基液出现固化现象(不粘手)时,需要再次涂刷基液才能涂抹环氧砂浆。
2.1.4 环氧砂浆的拌制和涂抹
(1)称重环氧砂浆: 按照A组:B组=14:1(质量比)的比例进行称量,具体数量将取决于修补的面积和实际的施工速度、温度而定,如拌制3.0kg的环氧砂浆,则组分A称量2.8kg,组分B称量0.2kg。
(2)拌和环氧砂浆:先将称量好的环氧砂浆A组倒入广口低身容器中,再按给定的配比称量出的B组也倒入容器中,混合搅拌均匀(颜色均匀一致)后即可施工使用。拌和应在基液拌和后20min进行。
(3)涂刷环氧砂浆:拌和好的环氧砂浆要及时用于施工,在涂刷基液约半小时后涂抹环氧砂浆,以基液用手触有拉丝现象为涂抹环氧砂浆的开始时间。将环氧砂浆涂抹到刷好基液的基面上,并用力压实,尤其是边角接缝处要反复压实,避免出现空洞或裂隙。砂浆的涂抹厚度一般每层不超过15mm。对于厚层修补,需分层施工,层与层施工时间间隔以12~72h为宜。再次涂抹环氧砂浆之前还需要涂刷基液,对环氧砂浆表面进行抹光,修补的表面应与周围混凝土一样光滑、齐平。环氧砂浆应现拌现用,如果拌和好的环氧砂浆出现发硬、凝胶现象,应废弃并重新拌制。
(4)养护:环氧砂浆涂抹完毕后,养护期一般为3~7d,养护期间要防止高温曝晒、水浸、人踏、车压、硬物撞击等。
2.1.5 环氧砂浆和基液的适用时间(见表1)
表1环氧砂浆和基液的适用时间
2.1.6 安全防护
(1)若材料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时,首先擦去,然后再用丙酮或酒精等有机溶剂擦拭干净。如果不慎将材料溅入眼中,应小心擦拭,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2)每班次的工器具使用完毕之后要及时清理,并用有机溶剂清洗干净。
2.1.7 混凝土修补施工工具
(1)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所需常规施工工具,如钢钎、刮刀、手锤、钢丝刷、抹子、风镐等。
(2)专用电动手持工具:
1)电动角向磨光机(角磨机),直径180mm。
2)喜得力电钻,规格TE76.
3)手持式直向电动砂轮机。
4)手持式多用切割机,切割深度大于30mm。
2.2 RENDEROC S砂浆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2.1 准备
在被修补位置切割至少15mm深且无毛边,凿除整个修补区域的松散混凝土至少10mm深度。用水将表面冲洗干净,并将混凝土表面湿润至饱和状态。
2.2.2 拌和
小心拌和以确保RENDEROC S充分混合,强制式搅拌机为首选。在合适的搅拌容器中使用螺旋桨以400/500/min的低速进行拌和。
拌和方法:水:固体组分按照体积比为1;4加入搅拌机中,搅拌3~5min直至完全均匀。由于该砂浆的初凝时间为2~2min。所以应随伴随用。
2.2.3 应用
当待修补的混凝土表面不积水、不淌水、自然风干至无游离水状态时,将基液NITOBOND AR在待修补混凝土表面刷一层(用量约为6~8㎡/L),待基液还沾手之前将拌好的RENDEROC S用抹刀或铲子进行涂抹,充分压实。其垂直方向厚度可达10mm,但是在狭小区域或使用模板的时候涂抹厚度可达100mm。在使用模板的时候,应保证其密封性以确保RENDEROC S砂浆中的水分不会流失。在水平位置,RENDEROC S砂浆涂抹厚度可达100mm。RENDEROC S砂浆的最小涂膜厚度为5mm。
2.2.4 高温条件下的使用
在周围温度高于35℃的情况下,RENDEROC S砂浆应存放在阴凉处,并使用拌和楼生产的冷水进行拌和。
2.2.5 养护
RENDEROC S是基于水泥的修补浆液。与所有的胶凝材料均适用,必须在其抹面完成之后立即进行养护,采用喷养护剂的方法进行养护。
2.2.6 清洁
NITOBOND AR和RENDEROC S在沾上皮肤后,可立即使用清水进行清洗。
2.2.7 储存
在包装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可在干燥条件下保存12个月,在高温或高湿条件下保存,其保存期会减少4~6个月。
2.3 RENDEROC BF2砂浆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3.1 RENDEROC BF2砂浆的用途
RENDEROC BF2砂浆是设计用来填补混凝土表面缺陷的填缝材料,用来填补混凝土垂直表面上和仰面上0~10mm深度的缺陷,如表面的麻面、气孔或非水流区大面积找平修补等。
2.3.2 基础面清理
首先用钢丝刷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浮浆、灰尘等杂物,然后用高压水将待修补表面冲洗干净,并用水将待修补表面充分湿润至饱和状态,待修补表面自然风干至无游离水状态即可进行砂浆涂抹。
2.3.3 拌和
(1)小心拌和以确保RENDEROC BF2充分混合,强制式搅拌机为首选。
(2)拌和方法:按照液体组分:固体组分体积比为为1:3加入搅拌机搅拌3~5min至完全均匀。
(3)由于在环境温度高于35℃时RENDEROC BF2砂浆凝结时间为30~45min,因此RENDEROC BF2砂浆应随伴随用。
2.3.4 施工方法
应使用钢质抹刀将搅拌好的RENDEROC BF2砂浆涂抹在气孔或麻面上,并分两次将其涂抹光滑。也可采用麻布沾RENDEROC BF2砂浆将其涂抹在气孔或麻面上,然后用钢质抹刀压光。对于大面积修补则直接用钢质抹刀涂抹,并将表面压光。
2.3.5 养护
在高温、大风条件下采用喷养护剂的方法进行养护,短期内表面要施工涂料、油漆以及正常气温条件下无须养护。在最高75%的空气湿度条件下,至少48h才能在表面施工涂料、油漆。具体要求可参考涂料说明。
2.3.6 储存
在包装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可在干燥条件下保存12个月,在高温或高湿条件下保存,其保存期会减少4~6个月。
一、师生的课前准备
一是了解学情,紧扣目标,充分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了解学情,农村初中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良莠不齐,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特别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历史课程的三大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了海市蜃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演变成“无土栽培”。
二是引导并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和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会促使学生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效益,取决于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激发兴趣与调动积极性应注意以下方面:
(1)导入的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等。
(2)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人物画像,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注意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课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4)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热情而富有想象力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流畅、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5)转变观念,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能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的真正魅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知识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
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双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1.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宏观的历史知识和具体的历史知识两方面。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的三要素。重要的历史人物分三类:第一类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达尔文、唐太宗、孔子等;第二类指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邓稼先等;第三类指与典型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如历史上的邓世昌等。重要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指影响历史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事件,如秦王统一六国、新航路开辟等。历史现象是指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出现的一些状况,包括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等,如经济重心南移等。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百家争鸣、统一战线、文艺复兴、冷战等。
2.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还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地理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设计、编制的,它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课书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地图册中地图内容和编排次序与教科书体系结构一致;与教科书的书插地图相互配合,统筹安排,表示内容多于书插地图,并自成体系,保持地图册本身的独立性。地图册在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教科书配套,篇幅比教科书少,便于携带,学生人手一册,即“第二地理教科书”。
本文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从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经常使用的几种计算机效果。
一、渐变
这种效果能使平面的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应用于一幅地图的整体,也可以应用在小的地图符号上。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仪”这一节时,由于地球的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将经纬网分解表示。先在一张地球示意图上用红线表示经线,然后用蓝线表示纬线,最后将经线和纬线分色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经纬网。在这一组示意图中运用了渐变的计算机技术效果,使地图明显呈立体感,不再是平面的地球,而是像一个只提取出经纬网的地球仪。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强了地图的美感,使学生爱看,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教学难点内容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地理内容。
另一种应用是在地图符号的设计上。例如,有些地图的居民地符号如果用常规符号(表1)表示,在色彩丰富的地形图或专题图上不易区分。特别是通过符号的颜色变化阐释一定的地理问题时,用某一种颜色的实点表示居民地符号,加上渐变的技术效果则很容易在地图上区分出来(表2)。
二、高斯模糊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的海岸线向海部扩散渐变,常应用于带外框线或不带外框线、海部未表示地形的地图。应用于世界全图的案例较常见,也有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图使用此效果。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加了地图的美感,使海部看起来不单调,同时突出地图陆地部分内容,起烘托专题内容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内容时,放置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线”这幅地图。这幅图的专题内容很简单,只需用箭头在海部表示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环球航行又回到西班牙这一内容即可,不需过多地表示其它不相关的地理内容,否则会使主题不突出。因此,此图在不做效果的情况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添加高斯模糊的效果,地图的载幅量就显得合适了。在专题内容较多的地图上一般不应用此效果,因专题内容多已经使地图载幅量很大了,再应用高斯模糊会使地图显得凌乱,主题不突出。
三、投影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可读性、形象性,常应用于各种示意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大陆漂移”这一节时,放置了“大陆漂移”示意图,从2亿多年前的全球大陆位置到现今地球的大陆位置,通过几幅示意图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大陆漂移的过程,是一组经典的教学地图分解图。如果在每一张示意图上都添加投影,则会产生大陆突起海面的艺术效果,增加这组地图的立体感,比不做投影效果的地图生动、形象,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史的兴趣。
有一些地图符号或者图片也可以应用投影的技术效果,增加地图或版面的视觉美感。例如,在设计“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图册的半页全部放置天气符号,将每一种天气符号衬托底色,加上投影的效果,既可增加这些天气符号本身的美感,又使得图册版面饱满、充实。
四、透明度
透明度是使一种要素在地图中呈现透明的显示效果,以避免压盖主体内容。透明度的值介于0~100%,其中0不透明,100%完全透明。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图”内容时,由于“地图”是个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在讲述地图比例尺时,先放置一把学生常用的尺子,然后将尺子置入地图中,配合文字说明,教学生量算两个居民地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方案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将尺子置入地图中,如果不做透明度效果,则尺子放置的地方地图内容会被压盖,影响学生读图。所以,对尺子做透明度效果,既形象地教学生怎样量算比例尺,又不压盖地图内容,方便学生读图。
以上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阐述了根据计算机制图特点,经常使用的几种特殊效果。还有很多其它效果,可根据具体地图所呈现的专题内容确定,不再赘述。有些地图根据呈现内容的需要,会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的效果。例如,投影效果和渐变效果同时呈现在一幅地图上,应用于两种不同的地图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