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出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消化道症状;隐匿性抑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女19例,男12例,年龄23~76岁,平均47岁。
1.2 主要症状 本组病例主要表现是消化道症状。长期腹泻17例,长期呕吐5例,恶心、打嗝儿、腹部不适9例。
1.2.1 长期腹泻17例,均为缓泻,2~4次/d,腹泻与进食种类无关,不伴里急后重。17例大便常规化验均未见红细胞、白细胞。
1.2.2 长期呕吐5例,多于食后发生。其中1例严重呕吐患者,每食即吐,致使体重严重下降(该患者身高163 cm,体重由51 kg减至32 kg),并因多方检查病因不清而剖腹探查,仍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最终于手术2个月后抗抑郁治疗,症状渐缓解。
1.2.3 恶心、打嗝儿、腹部不适9例,其不适感引致患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1.3 伴随症状 11例伴睡眠障碍,8例为入睡困难,2例易醒,醒后再入睡困难,1例为早醒。9例伴程度不同的焦虑与疑病观念,患者反复就医,对检查结果及医生的解释持怀疑态度。
1.4 辅助检查资料 31例血、尿、便常规均正常。14例进行胃镜检查,11例有表浅性胃炎,3例无异常发现。31例汗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1分。
1.5 治疗及结果
1.5.1 开始抗抑郁治疗时间 最早于病程第11个月,最长35个月,平均21个月。
1.5.2 治疗药物 抗焦虑药:选用丁螺环铜。抗抑郁药:选用帕罗西丁。31中26例为丁螺环铜与帕罗酊同用,5例单用帕罗西丁。
1.5.3 心理支持 给患者充足的时间以倾诉不适的感觉及治疗经过,耐心倾听患者对以前检查的疑惑与治疗的不满与想法。进而帮助患者分析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5.4 结果 显效3例,进步4例,临床治愈24例。
1.6 病程最短17个月,最长49个月,平均28个月。
2 讨论
抑郁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危害严重的疾病。已有许多研究证明是它高患病率,高慢性复发率,高自杀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的精神疾患[1],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传统观念强调抑郁症的三低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症躯体不适相当多见,且常掩盖情绪障碍,使患者长期承受巨大痛苦与经济负担,也常将医生的诊断引入误区。在综合医院就诊的内科患者中,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但大部分未被内科医生检出[2]。美国学者Klein man研究发现“约有半数的抑郁症患者赴内科或其他科就诊,这些患者强调躯体情况,至少有一半被误诊”[3]。这足以说明应给予躯体化抑郁足够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大部分表现为长期慢性疼痛、胸闷、头胀、无力、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呼吸困难等。而以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打嗝儿、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相对少见,易误诊。本组31例中,长期呕吐者5例,长期腹泻者17例,恶心、打嗝儿、腹部不适者9例。他们均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对此高度警惕。
抑郁症如果不能被及时识别,正确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本组31例中,在接受抗抑郁治疗前,病史最短11个月,最长35个月,曾就诊于多家综合医院,进行多种相关检查甚至是重复检查,均未获得器质性疾病的证据。甚至1例长期呕吐患者在反复检查无果的情况下,被实施剖腹探索术,术后仍未获得造成呕吐原因的证据。这些病例均在反复对症治疗无果的情况下,求助于精神科。其HAMD评分均在21分及以上。在抗抑郁治疗后症状大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HAMD评分回降。也有力地说明综合医院对躯体化抑郁的认识急待提高。
需要特别强调,抑郁症如果不能得到正确治疗,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可以多种多样,任何形式。对于长期主诉躯体不适,尤其长期慢性腹泻、呕吐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不能获得相关器质性疾病证据的,要高度警惕隐匿性抑郁症的可能。要深入观察,探究有无高兴不起来,兴趣减少或缺乏,精力不足等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如果有上述症状存在,那么很可能是隐匿性抑郁,应尽早积极抗抑郁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张明园.21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2.
【关键词】混凝土;表观缺陷;处理
混凝土的表面缺陷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1、表面裂缝;2、表面破损;3、表面颜色不均匀;4、表面漏筋。
不管是哪一种表面缺陷,都会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找到混凝土产生表面缺陷的内因,在施工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对既有的缺陷加以必要的修复处理,以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1、混凝土土表面裂缝
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大都是因为收缩而产生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刚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变干而引起,另一类是因为混凝土硬化时水化热使混凝土产生内外温差而引起。
刚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往往因为外界气温较高,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小,表面蒸发变干,而其内部仍是塑性体,因塑性收缩产生裂缝。这类裂缝通常不连续,且很少发展到边缘,一般呈对角斜线状,长度不超过30cm,但较严重时,裂缝之间也会相互贯通。对这类裂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在混凝土浇筑时保护好混凝土浇筑面,避免风吹日晒,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立即将表面加以覆盖,并及时洒水养生。另外,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引气剂也有助于减少收缩裂缝
对于较深层的混凝土,在上层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会在自重作用下不断沉降。当混凝土开始初凝但未终凝前,如果遇到钢筋或者模板的连接螺栓等东西时,这种沉降受到阻挠会立即产生裂缝。特别是当模板表面不平整,或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时,模板的摩擦力阻止这种沉降,会在混凝土的垂直表面产生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容易发生在混凝土柱或其它窄长结构的边角部位。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振捣是避免出现这种缺陷的最好方法。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水化热使温度上升更加明显,在混凝土表面与内部之间形成很高的温度差,特别是在特大桥大体积承台施工中,现场实测混凝土内外温差有时会达到50℃以上。表层混凝土收缩时受到阻碍,混凝土将受拉,一旦超过混凝土的应变能力,将产生裂缝。为了尽可能减少收缩约束以使混凝土能有足够强度抵抗所引起的应力,就必须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升温速率。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矿粉煤灰,能使水化热释放速度减缓;控制原材料的温度,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采用冷却管通以循环水也能及时释放水化热能。
碱骨料反应也会使混凝土产生开裂。由于硅酸盐水泥中含有碱性金属成份(钠和钾),因此,混凝土内孔隙的液体中氢氧根离子的含量较高,这种高碱溶液能和某些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发生反应,生成碱硅胶,碱硅胶吸水水分膨胀后产生的膨胀力使混凝土开裂。
对于浅层裂缝的修补,通常是涂刷水泥浆或低粘度聚合物封堵,以防止水份侵入;对于较深或较宽的裂缝,就必须采用压力灌浆技术进行修补。
2、混凝土表面破损
混凝土表面破损包括:表面峰窝、表面麻面、表面气孔、表面冲蚀等,至于表面蜂窝,纯粹是因为振捣不到位所至,在施工中只要增强责任心就能避免,在这里我主要就表面麻面、气孔、冲蚀谈几点看法。
脱模后的混凝土表面麻面起粉,主要原因是因为混凝土表面出现缓凝现象所致,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脱模剂或脱模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当脱模剂用量过大时,既浪费又会引起混凝土表面缓凝,还会污染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另外,当使用木制模板时,有些木头在日晒下会析出糖分,而糖分有延缓水泥水化的作用,从而产生混凝土表面缓凝。混凝土表面麻面与模板拼缝不严也有关系。
混凝土表面的气孔主要是模板表面携带的水、气泡引起的。如果模板表面有一定吸附性或透气性的话(如采用木制模板),气孔可以减少;若采用抗渗透性强的钢模板,则气孔一般都是因为振捣不充分所致。即使振捣充分,也还会有气孔,特别是在混凝土的上层表面或模板向内倾斜的情况下,气孔很难避免。另外,所使用的脱模剂和混凝土配合比对产生气孔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粘性大的混凝土比粘性小的更容易产生气孔。
水在模板与混凝土浇筑面之间渗流时,水泥浆随水一同流走,会使混凝土结构的垂直面产生像河流三角区一样的图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混凝土坍落度太大或和易性太差,或使用的外掺剂不当有泌水现象,大多属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的问题。这种冲蚀虽然发生在混凝土结构的浅层表面,对混凝土强度一般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是,极大地影响了混凝土外观,特别是当冲蚀破损较深或钢筋保护层较薄时,必须要进行很好的修补。
混凝土表面产生鱼鳞斑也可以归结为表面的冲蚀破坏,这往往同模板的刚度有关系。当模板的刚度不足,混凝土结构物的浇筑高度又较大,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模板受到极限侧压力,整体微量位移,在模板与混凝土的接壤处产生空隙,而这时下层混凝土还处于流塑状态,水沿着模板与混凝土间的空隙渗流,导致脱模后出现鱼鳞状的斑纹。
混凝土的这种缺陷修补时,为了获得可以接受的混凝土表面颜色,可以通过试验之后,把白水泥与灰色普通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使用,砂子应使用筛除了粗颗粒的细砂,砂浆中要掺用聚合物(比如环氧树脂、白乳胶等),用砂浆块或光滑的石板抹面以获得光滑的表面。
3、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匀
施工中想要混凝土表面颜色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因素都会引起混凝土表面颜色发生变化,比如原材料的种类、施工配合比、混凝土的养护条件、混凝土的振捣情况、脱模剂的使用情况等。决定混凝土颜色的原材料主要是水泥或掺加的矿粉、粉煤灰等粘结料,一旦粘结料的品种或粘结料的用量发生变化,都会导致混凝土颜色发生改变。当混凝土和易性欠佳,或在下料过程中混凝土粗细骨料发生离析,或振捣不均匀等,导致某些部位粗骨料集中,某些部位砂浆过于丰富,待混凝土硬化后颜色不一致。
右击桌面“空白处”;点击“属性”,随后进入外观“外观”;找到“高级”进入;在“项目”栏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图标”,改变图标的大小;恢复原设置即可。方法二:
对重复图标进行删除即可。
方法三:
关键词:麻面;蜂窝;孔洞;烂根;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工程是十分常见的,在其浇筑成型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出现质量缺陷如:麻面、蜂窝、孔洞、烂根等现象,不但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有时会影响整体结构的性能。故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主要的设计指标,现场工程的实际料源供应情况,制定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质量缺陷的产生。对于出现的质量缺陷要认真处理,既要保证内在质量,又要做到外观优美。下面就混凝土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缺陷分析其原因、确定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1、麻面
麻面指混凝土表面出现的大小不均的坑、麻点、气泡等形成的粗糙表面。
1、1形成原因
1、1、1模板周转次数过多,表面出现了凹凸不平的坑,模板表面在支模前没有清理干净,还粘有以前的水泥砂浆,模板表面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涂刷时间过长没有浇筑,脱模剂形成干硬,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褶皱。
1、1、2模板拼装不严,接缝部位没有使用海绵条、塑料胶条等,浇筑过程中产生漏浆,使得接缝部位出现麻面。
1、1、3混凝土振捣时间过短,使得混凝土内部气泡没有顺利排出,在模板表面形成气泡。
1、1、4混凝土浇筑成型时间过短就进行拆模,使得混凝土表面砂浆粘在模板上,造成麻面。
1、2预防措施
1、2、1在浇筑之前模板一定要清理干净彻底,脱模剂一定要涂刷均匀并在涂刷完之后及时浇筑。
1、2、2模板拼装一定要严密,模板缝要加海绵条、塑料胶条等,防止漏浆。
1、2、3混凝土振捣一定要密实,使气泡能够充分排出,严防漏振。
1、2、4待混凝土强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再拆模。
1、3处理方法
用白水泥、普通水泥、107胶、KE胶或丙乳、水进行试配,分成几组进行试验,看成型后的颜色与原混凝土表面是否一致。确定好各种材料的用量后,处理前用水将麻面部位冲洗干净,用抹子将麻面抹平,修补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养护。
2、蜂窝
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砂浆少,石子外漏现象,形成类似蜂窝状的大量空隙。
2、1形成原因
2、1、1建筑物结构断面尺寸过小,配筋率较大,配合比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坍落度过小,下料被卡住。
2、1、2振捣过程中产生漏振或振捣时间过短。
2、1、3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入仓高度过高时没有使用串筒造成骨料分离石子集中。
2、1、4模板缝封闭不严,造成大量漏浆。
2、2预防措施
2、2、1认真研究设计文件,充分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论证工作,合理确定骨料的粒径。
2、2、2模板拼装一定要严密,缝隙要进行严格处理。
2、2、3混凝土浇筑时要严格进行分层下料,严格按振捣操作规程进行振捣,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分层振捣,上层振捣时棒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CM,下料高度超过2M时,要使用串筒下料。
2、2、4对于钢筋较密或存在预埋件时,可以加强振捣,必要时进行人工捣固。
2、3处理方法
2、3、1使用普通水泥、白水泥、砂子、水进行适配,分成几个配比,主要缺定白水泥的用量,以使处理后的混凝土表面颜色与未处理表面颜色一致。对于较小的蜂窝,用铁钎将混凝土表面残留少量砂浆凿掉,用水冲洗干净,再用配好的砂浆抹平压实,修补完成后加强养护。对于较大的蜂窝,先用铁钎等设备将蜂窝处混凝土凿除,用水冲洗干净,先用高一级别细石混凝土填塞并振捣或人工捣固密实,再用配好的砂浆抹平压实,修补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
3、孔洞
混凝土浇筑完成拆模后发现结构有较大的窟窿,局部或全部没有混凝土,出现漏筋现象。
3、1形成原因
3、1、1结构断面尺寸过小,钢筋布置较密,配合比中使用的石子粒径偏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造成混凝土下料过程中被卡住。
3、1、2混凝土坍落度过大,下料过程造成离析,石子集中,又未进行充分振捣,形成孔洞。
3、、1、3混凝土下料没有形成很好的分层,上下层振捣器插入没有重叠或漏振,形成孔洞。
3、2预防措施
3、2、1对于施工图纸和混凝土配合比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合理确定骨料的粒径,对于钢筋较密的部位,可以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
3、2、2要选用有经验的混凝土振捣工,并严格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振捣规程振捣,采用行列式顺序移动,避免漏振。
3、2、3严格控制好下料高度,对于下料高度大于2M的建筑物,要采用串筒或其他方式下料,确保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
3、3处理方法
3、3、1处理前将孔洞内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高压水进行冲洗干净,用比原配比高一标号细石混凝土分层、强力振捣密实,表面用掺白水泥的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3、3、2对于较深孔洞,在处理前按一定位置要求埋设灌浆管和排气管,再按上述处理方法处理,当混凝土强调达到一定比例后,用水泥浆进行灌注,使混凝土更密实,最后进行封管。
4、烂根
在浇筑水闸、倒洪吸、启闭室构造柱、板墙等建筑物时常出现底部水泥浆流失,石子外漏的现象。
4、1形成原因
4、1、1底部模板与建基面接触不严,产生空隙。
4、1、2混凝土坍落度过大,下料过程产生离析,石子集中。
4、1、3混凝土配合比中砂子使用量过少。
4、2预防措施
4、2、1模板底部与建基面的缝隙要封堵严密,可以用砂浆或小木条等进行填塞。
4、2、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各种材料用量称量准确,误差在规范要求范围之内。
4、2、3混凝土浇筑之前,对于基岩和老混凝土面应先铺一层2-3CM厚的水泥砂浆,砂浆的水灰比应比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0.03-0.05,铺设的砂浆面积应与每次计划浇筑面积与强度相适宜,并铺设均匀,防止混凝土不能及时浇筑而造成砂浆凝固。
4、3处理方法
出现烂根情况后,应将烂根部位彻底清理干净,用水冲洗后,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光,及时进行养护。
小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对混凝土实体工程质量及外观质量要求也越来要高,特别是参加了南水北调主干线工程建设的人员更是深有体会,对于表面缺陷处理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处理方法各不相同,本文介绍的几种方法在施工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设计、编制的,它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课书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地图册中地图内容和编排次序与教科书体系结构一致;与教科书的书插地图相互配合,统筹安排,表示内容多于书插地图,并自成体系,保持地图册本身的独立性。地图册在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教科书配套,篇幅比教科书少,便于携带,学生人手一册,即“第二地理教科书”。
本文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从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经常使用的几种计算机效果。
一、渐变
这种效果能使平面的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应用于一幅地图的整体,也可以应用在小的地图符号上。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仪”这一节时,由于地球的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将经纬网分解表示。先在一张地球示意图上用红线表示经线,然后用蓝线表示纬线,最后将经线和纬线分色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经纬网。在这一组示意图中运用了渐变的计算机技术效果,使地图明显呈立体感,不再是平面的地球,而是像一个只提取出经纬网的地球仪。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强了地图的美感,使学生爱看,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教学难点内容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地理内容。
另一种应用是在地图符号的设计上。例如,有些地图的居民地符号如果用常规符号(表1)表示,在色彩丰富的地形图或专题图上不易区分。特别是通过符号的颜色变化阐释一定的地理问题时,用某一种颜色的实点表示居民地符号,加上渐变的技术效果则很容易在地图上区分出来(表2)。
二、高斯模糊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的海岸线向海部扩散渐变,常应用于带外框线或不带外框线、海部未表示地形的地图。应用于世界全图的案例较常见,也有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图使用此效果。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加了地图的美感,使海部看起来不单调,同时突出地图陆地部分内容,起烘托专题内容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内容时,放置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线”这幅地图。这幅图的专题内容很简单,只需用箭头在海部表示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环球航行又回到西班牙这一内容即可,不需过多地表示其它不相关的地理内容,否则会使主题不突出。因此,此图在不做效果的情况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添加高斯模糊的效果,地图的载幅量就显得合适了。在专题内容较多的地图上一般不应用此效果,因专题内容多已经使地图载幅量很大了,再应用高斯模糊会使地图显得凌乱,主题不突出。
三、投影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可读性、形象性,常应用于各种示意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大陆漂移”这一节时,放置了“大陆漂移”示意图,从2亿多年前的全球大陆位置到现今地球的大陆位置,通过几幅示意图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大陆漂移的过程,是一组经典的教学地图分解图。如果在每一张示意图上都添加投影,则会产生大陆突起海面的艺术效果,增加这组地图的立体感,比不做投影效果的地图生动、形象,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史的兴趣。
有一些地图符号或者图片也可以应用投影的技术效果,增加地图或版面的视觉美感。例如,在设计“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图册的半页全部放置天气符号,将每一种天气符号衬托底色,加上投影的效果,既可增加这些天气符号本身的美感,又使得图册版面饱满、充实。
四、透明度
透明度是使一种要素在地图中呈现透明的显示效果,以避免压盖主体内容。透明度的值介于0~100%,其中0不透明,100%完全透明。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图”内容时,由于“地图”是个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在讲述地图比例尺时,先放置一把学生常用的尺子,然后将尺子置入地图中,配合文字说明,教学生量算两个居民地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方案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将尺子置入地图中,如果不做透明度效果,则尺子放置的地方地图内容会被压盖,影响学生读图。所以,对尺子做透明度效果,既形象地教学生怎样量算比例尺,又不压盖地图内容,方便学生读图。
以上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阐述了根据计算机制图特点,经常使用的几种特殊效果。还有很多其它效果,可根据具体地图所呈现的专题内容确定,不再赘述。有些地图根据呈现内容的需要,会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的效果。例如,投影效果和渐变效果同时呈现在一幅地图上,应用于两种不同的地图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