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模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模板范文第1篇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次我们所设计的课题正是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现今的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它能够把事情的复杂化转为简单化。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迅速向着网络化的、集成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单机版应用软件正在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支持网络、支持多种数据信息(多媒体)的新一代网络版应用软件,而目前网络版软件中似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种是称为客户端——服务器的c/s结构应用系统,这类软件具有结构严谨,运行效率高,服务器端压力小,安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局域网中。另一种,也是本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是称为浏览器——服务器的b/s结构应用系统,它的特点是在客户端直接采用了功能强大的浏览器软件作为界面,其优点在于软件开发效率高,客户端不受操作平台的限制、也不受地域的限制,网络传输量少,即适用于局域网,更适用于internet,而且投资小、见效快,用户可以不必进行服务器方面的投资,而是去租用,甚至是免费使用isp的服务器资源,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型单位的青睐。 现在大部分论坛都是基于b/s结构实现的。论坛也常被简称为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随着中国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大幅度降价,internet这个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网民的数量呈几何级数量增长,bbs的普及程度也直追email。每个网站几乎都拥有自己的bbs或者bbs链接,bbs社区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全面而且非常友好的,用户在社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不同的显示风格,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各种服务。通过论坛更加快捷的了解企业员工的信息,而建立会员服务的基础是建系论坛管理系统!通过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用户与用户间的交流、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交互,利用网络经济而又快捷地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沟通,取得更有用的信息资源。

论坛系统服务已经是互联网站一种极为常见的互动交流服务。论坛可以向网友提供开放性的分类专题讨论区服务,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某些观感、交流某些技术、经验乃至人生的感悟与忧欢,亦可以做为网友们之间的交流渠道,网站亦可在此回答网友们提出的问题或某些消息。通过论坛的方式,增强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交流联系,在internet上实现信息的传递,提高办事效率。因此论坛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现代人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为了方便大家的沟通和获取信息,特构建此论坛。我们利用jsp和sql server 2005做一个在线论坛系统。该系统以internet为平台,前台可使任何人注册、登陆在论坛上进行发贴及讨论,版主或者前台管理者也可以进行一部分管理。而管理员也可以在后台进行相关的管理。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三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和技术路线

1、本系统采用.net与sql server技术用作网站架设,选用sql2005数据库及windows xp操作系统。本系统实现了ssh来实现注册时的用户名称唯一性验证和在后台管理时对用户的启用,禁用和密码重置等操作。

2、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developer edition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enterprise developer edition 2005

3、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维护。

4、本系统要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及管理员的需求进行数据的更新操作。

5、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一)、数据库的建立

(二)、具体系统设置

(1).前台功能

1. 用户注册 2. 用户登陆 3. 修改资料 4. 搜索贴子 5. 发表贴子

6. 回复贴子 7. 编辑贴子 8.屏蔽帖子(版主有此权限)

9.屏蔽回复(版主有此权限)

(2)后台功能 1).管理员功能(必须登陆管理页面)

1.公告管理 (增加和删除)

2.论坛版块管理(增加和删除版块,

修改版块资料(名称,上级版块,版主))

3.用户管理(启用、禁用、密码重置)

(三)、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

四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

开题报告模板范文第2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的改革

一、 课题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中的艺术素质及身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尤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特色和艺术创新的培养。艺术教育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校实验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提出学校艺术特色建设,从改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着手,开展美术大课制的实践与研究,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的美术作业课堂作业不能当堂课完成,不能及时上交作业,而且即使上交的作业高质量的不多见,延到课后,也少有人会继续去完成,无论是手工课、绘画课还是设计课都存在这个问题,可以说这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到第二个美术课时再上时,大部分学生因时间间隔过长,或材料带不全,有的甚至忘了带作业等诸多因素不能很好完成整个创作活动,这极大地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不到教学的预想效果。家长也反映:美术作业带回家做是一种负担。但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在课后辅导美术兴趣小组时,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学生兴趣使然,还是另有原因?这就引起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上美术课用40分钟的时间科学吗?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美术课40分钟如果不够,延长美术课的上课时间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不会坐不住、开小差?就此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对他们感兴趣的事都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比如,在大人眼里小孩子的缺点是往往因贪玩而忘记了时间,其实那正是因为他们过于专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的缘故。所以我想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时时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艺术,那么影响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美术课到底需要多少分钟才科学?什么情况下只需40分钟?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初步设想是将一周两节的美术课合并成一节大课,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得以更深层次的巩固应用和探索,我想这样学生的素质相对于以前一定能得到更充分的提高。

二、实验课题的提出与设想: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应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虽然美术教学是重过程的教学,但作业却是反映师生教学的一面镜子”“课堂作业效果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之一,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外在标志” 。(《美术学科教育学》)。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是在美术课堂内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作业,如何使学生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当堂作业,真正做到既提高学习质量又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是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学校的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教学一个主题内容,除去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最多只有20、30分钟的自由创作时间,若想讨论得全面深入些时间就不够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是决不可能的。即便有个别完成也只是快速应付而已。多数学生回家画就失去了课堂上的创作激情,作业就成了负担和任务。同时,“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匆匆而过的教育过程中获得系统的审美知识…造成教学的肤浅性是必然的…”这是其一。

其二、美术科目较之其他科目有着相对的特殊性:有着高度的程式性、独特的缄默知识,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等…法国教育部也提出:“凡是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进行;凡能通过社会和自然界学习的东西,决不停留在书本上;凡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动态事物,决不观察停止不动的静物。” 课时的宽松可以随时开放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直观地学习美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郊游、写生等等,然而这在一节课40分钟内是很难做到的。而德、美等国家的美术课授课时间安排为半天,其目的也是能让学生完整地充分地有兴致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为此我们将美术课一周安排一次,时间上两节连在一起,旨在通过实验,从教学实践中找出理想的教学对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自身的魅力。从每节40分钟到每二节连贯安排,虽然只是时间上小小的变动,但可以考虑各种相关的重点和教学要求,按照发展层次分步施教,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充分了解教材的特性和练习的方法,结束了教师和学生多年来那种意犹未尽之感!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一周只带一次美术用具,可谓“减负”。

三、实验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班级

四、实验方法:

1、对比法: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

2、观察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与表现力进行观察、记录。

3、调查法:对学生在美术课程教育及相关活动中的兴趣情况、情绪反映程度等进行调查并对照量表进行评价。

4、数据统计法:对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科学分析。

开题报告模板范文第3篇

中小企业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发展速度迅猛,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增 长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 献。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 较低, 使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较弱的竞争地位。尤其是在目前严峻的经 济形势下, 大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

因此, 在外部经济形势相同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非常重要。所以,中小企业应引进先 进的成本控制理念、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多数中 小企业经营者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的成本控制建设。而在企业管理中,成 本控制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 上探索中小企 业成本控制的建设方案, 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目标; 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探索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方案对 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从成本控制的意义入手, 描述了当前中小企业对成本控制中存在的 问题及表现, 并简要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问题上做的更好, 促进中小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 展。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成本控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后来,美国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 运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分析的一般 方法。

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通过对成本信息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本控制定义为"在战略管理 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1995年, 欧洲的克兰菲尔德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种控制模式,该模式认为 成本控制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行业态势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 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 度为核心的成本控制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 作业成本法。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团体,追求的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开展各 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 手段。

对于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更是企业获得利润乃至关乎 生存的关键因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 生的各种耗费中的概念表明了生产成本的产生方式。而根据会计恒等式“利润= 收入—支出”, 及生产型企业生产成本占支出比重大的特点,可以推出生产成本 对企业的巨大影响。作为生产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产品销售收入,而目前 企业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取得高销售收入实在不易, 要取得经营利润, 降低成本更为合理。因此,着重研究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方法的研究,才能使企 业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绝不只是简单的削减成本,而是个系统工程。单纯地削减 采购成本同样会给公司带来很多的风险,如质量风险、及时供货风险、技术风险 等。

因此, 采购成本管理必须综合考虑公司的战略及长期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发 展。

本文将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外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国内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企业采购成本发展历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购批量小,缺乏规模优势 (二)采购制度不规范 (三)采购方式落后 (四)市场起伏剧烈,价格波动大 (五)采购经验不足 (六)企业的采购规划设定的不科学,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实行规模化采购从而降低单次采购成本 (二)合理运用电子商务,降低采购成本 (三)谨慎采购,减少资金占用 (四)构建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 (五)开展第三方采购 (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采购成本控制五、结束语

4、主要参考文献

(1)吴悠.零售企业如何控制采购成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9.3

(2) (英)泰勒(David Taylor).生产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精益方法.2019.3

(3)张静;魏国辰;刘沈艳.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研究.2019.04.10

(4)芮建斌.IT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2019.02.01

5、完成措施及进度安排

2019 年 11 月 15 日—2019 年 12 月 08 日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9 年 12 月 09 日—2019 年 04 月 27 日撰写论文初稿。

2019 年 04 月 28 日—2019 年 05 月 06 日修改论文,完成论文终稿。

开题报告模板范文第4篇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宋体,小二号字,加粗)

研 究 生:

指导教师: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一、摘要

二、立题依据

三、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

四、论文工作计划及预期成果

开题报告模板范文第5篇

1)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见解

 

1)研究意义: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分析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一个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

应用价值:深入研究分析云南交通不便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更好地协调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1.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可以看成是经济学关于                               分工问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2.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地区偏远,公路的不通畅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李容平《论高速公路的修建对云南经济发展的促进》;

3.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非是简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较复杂的,是多元复合关系。它需要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何满喜《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见 解:

云南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应该加速工业发展,建立起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产业的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达便利的交通是基础。

云南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不论是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还是整治航道、敷设通讯线路都需要较高的投入,加之云南经济落后使其交通运输市场有效供给能力较低,结果云南便陷入“愈落后愈无力改善交通,愈无力改善交通愈落后”的恶性循环。

 

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云南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分析

(3)结论: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分析

(1)工业化迟滞,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发展受限

(2)边缘化的困境

(3)分析前两项得出结论:交通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宏观分析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分析

4.解决经济发展落后的对策

(1)产业发展:需要交通的先行

(2)边缘化的困境:需要交通的改善拉近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距离

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定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选题阶段(2010年5月至6月上旬)。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指导教师,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10年6月中旬)。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开题答辩,顺利通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初稿阶段(6月下旬至9月中旬)。学生通过认真调研、资料检索等,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初稿并提交至指导老师处,由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学生依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0年11月上旬)。根据安排,统一进行答辩,完成对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第六阶段:后续工作处理阶段(2010年11月中下旬)。根据成绩评定,要求不合格的学生限期修改,并完成毕业论文归档工作。

主要参考资料:(12~15篇参考文献)

[1]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赵坚:供给与需求中的正反馈机制与经济体制转型[J]. 经济研究,1997,11.                         [4] [英]肯尼斯巴顿著. 运输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2.   

[5] 王庆云:加速交通运输发展的几个问题.综合运输,2002,10:4-7. 

[6] 王庆云: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3):56-60.            

[7] [美]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版)[M].外文出版社,2001

[8] 熊永钧. 运输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9] 王庆云.交通发展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