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关学习制度

机关学习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关学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关学习制度

机关学习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基督教;信仰;背景;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75-0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大学生为何成为基督徒,及这一现象对大学成绩的影响是本文力图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于中国民众的信教现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在中国没有纯粹的,所谓信教是出于功利心态。这亦影响到人们对大学生信教现象的认识,例如将其划入“思想政治问题”的范畴。事实上大学生真正实现了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具有宗教情怀,更进一步深入到在其生活中,努力面对生活和学习,去实现信仰中所要求的“荣耀主”的信仰意义。本文志于对大学生在具有信仰之后成绩的变化进行研究。

二、研究背景

大学生信教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年来,中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增多。1928年-2001年,我国可统计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教人数从100多万增加到600多万,不能准确统计的佛教、道教信教人数增加也在100多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有调查显示,我国宗教信徒中,70%-80%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入教的,其中青年信徒又占到30%左右。以山东某市为例,1991年,该市信教人数不过30人,且大多数是老教徒,而1998年底就增至3063人,原来70%一50%是中老年,现在6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35岁以下的占30一40%。在新增青年教徒中,文化层次较高者有明显上升趋势。对山东某教堂信教青年状况的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对上海沐恩堂的调查表明,1996年参加初信栽培的人员共40名,其中大专以上的慕道友96名,占总数的22%.1997年上半年受洗的人中,35岁以下的占三分之一,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

三、文献综述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份子群体,也受到社会上“宗教热”的影响。陈村富在对浙江基督徒长达九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中国目前正在崛起的信教群体正是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群体。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的占13.4%;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8%。税国洪等人2002年对重庆四所高校大学生的宗教态度进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有13.3%的大学生在问卷中表明自己具有。邓国峰和龙妮娜2002年调查了广西大学生宗教观,在286名大学生中,信教的有46人,占17.2%。戴嘉宝对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学院的问卷调查统计(不含少数民族学生)显示,17%的大学生有。综合各地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一4%之间。

四、研究意义

由于上述关于大学生基督徒人数统计存在着抽样差异和统计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统计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难以精准。但是,从众多数据中,可以得出:大学生中出现信教热是个事实命题,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引起了各方面的新现象发生。然而,和社会关注度不相称的是,以大学生基督徒为样本的成绩研究还不多见。这给本研究留下了探究的空间。与普通基督徒群体相比,大学生基督徒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认知水平,这些因素是否造就了大学生基督徒群体的独特性?大学生信教热能否促进其在大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作为基督徒身份,能否促进与基督徒同学之间、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有益交往?大学中的基督徒成绩的提高与他们的信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那么相关性又有多大呢?还会受到其他何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是否和时代背景的变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一现象又会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怎样的作用?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正是激发研究兴趣的原动力。

五、研究方法

机关学习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关系强度 组织学习 技术创新绩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复杂,技术创新己成为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它决定企业的业绩和生存,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良好的技术创新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嵌入性”理论认为在相关的关系网络中存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而网络关系的特征就会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研究发现,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了网络关系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能有效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建议。Larson 等学者认为与合作伙伴建立的强联结能够促进信任与合作,进而便利企业获取更多精炼的、高质量信息和默会知识,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Granovetter 等学者则从弱关系的信息优势入手,认为弱关系通过提供异质性的知识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而言,组织学习的价值是众所周知的,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越学越差的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就是初步探讨网络关系强度、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变量间理论关系分析

在对三组要素中两两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进展及其相关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构建出三者之间的概念模型 (如图)。

1.网络关系强度与组织学习的关系。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关于网络关系强度对于组织学习的影响做了一些研究,根据这些研究,发现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强关系促进组织学习,二是弱关系促进组织学习。这主要是没有将组织学习进行分类型讨论,实际上,根据March(1991)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存在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大类。网络关系的强弱对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存在不同的影响,弱关系促进探索式学习,而强关系促进利用式学习。

根据组织学习的相关理论可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探索式学习所面对的问题往往是之前没接触过的,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没有问题的答案,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利用式学习所面对的是之前就存在的,因而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知识成果,企业内部的成员就可以直接共享相关知识,互相补充,互相利用。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具有成本优势和信息优势,这是因为强关系比较强调不同企业之间直接的交流,它很注重在关系网这一领域的发展,会为了企业间友好关系的发展投入一定的资本,这就增加了相关成本。而弱关系就不是很注重这个,它们只强调市场化的交易原则,不会为了关系的发展投入一定的资金,没有投入就没有风险,因此,弱关系就没有投资的风险。综上可知,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节约资本和时间,因而,他们就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和时间跟不同的企业进行探索式学习,吸收知识和信息。而强关系就可以充分利用之前建立的关系网,将知识进行互相传递,得到不同企业成员的认可,以达到知识共享,从而促进利用式学习。

2.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通过利用式学习,高新技术企业将原有的技术和产品市场知识积累,原有的技术和市场经验得以推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由此可见,利用式学习降低了错误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失误。它为现有知识的融合和重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可能产生新的见解,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探索式学习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因为它可以使企业员工接受更新的知识,并通过交流对新知识进行整理汇总,得到更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对技术创新提供新的见解,在产品特性等方面接受外部的有价值信息,探索式学习将会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包含更多的新颖想法,这就会使自己的创新成果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给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3.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网络关系的强弱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据历年来的研究可知,强关系更有利于技术创新还是弱关系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存在的争议比较大。Larson等学者认为强联结形成的信任关系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强关系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不同企业间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以及深入的沟通,这种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促使企业快速掌握市场的细微变化,从而及时的改变自身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为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会投入一定的资产。通过网络的相关作用,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于其他企业相关领域隐形知识的吸收和技术的掌握,这是强关系对创新的促进作用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企业掌握网络中知识和能力利用的新方法。同时,由于强关系存在投入成本,会排斥关系网之外的进入者,减少了与网络外之间的交流以及资源的交换机会,在短期内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收益的增加。因此,强关系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绩效。

三、结论

网络关系强度、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网络关系强度对于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相关关系;网络关系强度对于利用式学习有着正向相关关系,对于探索式学习有着负向相关关系;利用式学习对于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相关关系,探索式学习对于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在加强与网络中其他成员合作关系建设,提升自身网络地位的同时,也要扩大自身规模,不断吸收知识,提升学习能力,以提高合作关系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洪明,张霞蓉,程聪,陈盈.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 2012(2)

[2]潘松挺,郑亚莉.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1(11)

机关学习制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股东有限责任乃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股东有限责任是股东仅以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并非股东无贲。也并非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不必然导致股东有限责任之例外适用。我国公司法应坚持股东有限责为原则,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为例外。本文主要从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经济分析的角度进行论述,并对股东有限责任制的完善提出建议。

股东有限责任,是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而非公司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的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公司是独立于股东之外的独立参加活动、承担责任的法律主体,具有法人人格。换言之,作为各自独立的主体,股东所负有限责任的承担对象是公司,公司独立责任的承担对象是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

一、股东有限责任的法律特征

有限责任是指股东有限责任,是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间接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在公司法律制度中,只有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股东仅是隐藏在公司法人背后的出资人而已,其不具有主体资格。笔者以为,股东有限责任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限责任是指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是独立的法人,法人以其独立的所有财产对外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公司承担责任不是以其章程规定的注册资本的数额承担责任,而是以其应该承担责任时的现有财产承担责任,这时的现有财产很有可能比注册资本要低或者高,高出注册资本的部分同样得被用来偿还债务。而股东的责任就是从公司成立时就被量化的责任。第二,公司与股东各自独立。公司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公司以个人名义独立参加活动,公司对股东的出资财产享有独立的、排他的权利。公司的资产与股东的个人资产是相分离的,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不是由股东承担。第三,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的财产与股东的个人财产是相分离的,公司债务责任不直接归于股东个人。公司债权人只能向公司请求债权而非股东,公司须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而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不可能失去比出资额更多。第四,股东有限责任与公司的人格独立相互支撑。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由于公司才存在的股东不可能具有独立人格。也正因为公司的独立人格才使股东责任为有限责任。如果股东不再承担有限责任,也就是公司法人人格被否认。比如合伙,不具有法人资格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成本、收益、效率等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或效率的角度分析问题,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使人们易于接受。比如合伙企业形式发展的限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国新公司法条文中予以明文规定;新公司法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降至3万元并可分期缴足等,这些制度上的变化与完善,都说明了有效率的公司法才是最有力的公司法。以下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股东有限责任制度。

(一)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一,股东有限责任制度是企业形式发展的动力,鼓励投资;聚集资本与合伙相比,普通合伙人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合伙债权人可以向任何一个合伙人主张全部债权。这便将有钱的合伙人置于不利之地,而使那些没钱的合伙人有机会逃避承担债务。合伙本来就是建立在合伙人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合伙人在人伙时就心存此念,那么有钱的合伙人肯定不愿意入伙。这便会大大限制合伙企业的规模,合伙人的人数也一定不会很多,这就注定了合伙的低级企业发展形式的角色。即使新合伙企业法肯定了有限合伙形式,但合伙的无限责任还是要求有限合伙企业最少有一个普通合伙人。无限责任的束缚必将有碍企业形式的发展。无限责任要求股东或合伙人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清偿责任,这种巨大的风险不仅限制企业的发展、扩大,而且,对富有实力的投资者还可能造成不公平。有限责任克服了无限责任的弊端,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责,分散了风险,股东投资安全得到了保障,因而有利于大规模吸收社会资金,使得公司拥有众多股东,筹集到巨额资本,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因而,有限责任制度鼓励投资,当属其最主要的功能。有限责任消除了股东的后顾之忧,使股东对自己的风险有量上的认识,公司债务不会牵涉到股东投资之外的财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股东的投资收益和投资安全。从而公司可以大量地吸收资本。资本是公司的基础,有了充足的资本才能谈发展与收益。

第二,有限责任提高公司效率,降低公司交易成本。有限责任由于量化了股东未来风险,因此大大降低了股东控制经理行为的意义,也就是说大大降低了经营权与公司所有权分离的费用,这当然有利于两权的分离。有限责任促成的资本市场,可以使有能力的经营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聚集的资本为投资者谋取最大利益,从而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在无限责任制下,经营权与所有权是由合伙人一并行使的,这样,经营人也就是合伙人,不敢也没有机会放手经营。很显然,资本的效用也不会得以最大体现。有限责任大大降低了公司交易成本。也就是说降低了公司自身有效存在运行成本和公司法人与其他利益相关主体间的行为成本。首先在公司自身有效存在的运行成本方面,由于有限责任使股东各自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东之间责任无关联,因此,出资多的股东便没必要理会出资少的股东的资信情况,也没必要担心其他小出资者会不利于自己的财产。这在无限责任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合伙人之问需要充分了解资信情况以后才可能共同成立合伙组织,稍有不慎,便会置自己的财产于不利之地。另一方面,由于有限责任量化了股东未来的风险,股东控制经营的意义大大降低,从而节约了成本。“问题的通则是导致人采取仿佛在使委托人的福利实现最大化的行为,它存在于所有的组织和合作努力中。”④经理人自身就有很高的积极性去经营公司,从而最大程度地行使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其次,在公司外部成本方面,有限责任的保障是公司独立人格。公司独立法人资格的存在使公司的债务人在讨债过程中只针对公司法人一个便足够,没必要再针对股东(但有例外情况,下文详述)。这与合伙债权人需要向各个合伙人讨债有明显的成本节约优势。另外,有限责任直接向与公司订立合同的主体表明公司的责任承担方式,这就在无形中降低了公司的交易成本。

第三,优化资源配置“由于股东有限责任吸引的投资者数量最多,股权分散,加之投资风险的有限性,促使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以融通资本为主要功能的证券市场得以形成与发展。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融通资本,促使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局限性

股东有限责任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股东的成本和信息成本,但却有可能引发人的道德风险。因此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局限性也不容易忽视。主要总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股东有限责任在有些情况下对债权人不公平,公司可以在法人人格的挡箭牌下,出现滥设法人、抽逃出资等不法行为,却只承担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侵犯其他中小股东的情形也不少见,使得公司及其股东获益却将风险转嫁给社会公众。许多情况都是在有限责任制度下存在的。首先,股东有权经营管理公司,当管理不善致使亏损时,外部债权人只能向公司法人讨债,对其资产之外的部分便由债权人自己承担,而股东却不承受此风险。这是显失公平的。其次,股东比外部债权人处于优势。

股东可能会滥用公司人格,使公司存续下去,债权人利益便无法保障。再次,在公司集团中,母公司利用其在子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可以无视子公司的利益,把子公司当作推销商业政策的工具。这对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是极不公平的。

第二,股东有限责任对受害人不公平有限责任使股东躲在公司法人的背后,不对债务承担责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资产承担责任。当今环境侵权、产品侵权的事件屡屡发生,每每侵权赔偿数额都很巨大,就算再大规模的公司也难以承受。但受害人又无公司之外的请求对象。

第三,引发道德风险有限责任制度中潜在着“道德风险因素”。股东以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为挡箭牌,滥用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和债权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法律对股东约束不足的情况下,股东出资不足、抽逃资金、规避法律义务等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现象便会出现。

机关学习制度范文第4篇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特别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学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就要随之提高,以强化高校的人才管理。这就需要学籍管理制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树立人本理念,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渗入其中,并将法治建设运用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关键词:

学籍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人本理念

我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高校管理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高校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就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杠杆作用,将学籍管理作为管理育人的重要条件,以确保在学籍管理获得预期成效的同时,真正意义地实现高校学籍管理改革[1]。加大学籍管理制度,就意味着对学籍管理制度根据高校改革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将人本理念渗入到学籍管理制度中,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涵义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

学籍管理制度是对学生由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制度体现,属于是高校教育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关乎到学生身心发展。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管理秩序、开展校外活动以及奖惩办法等等。

(二)学籍管理制度的特点

1.学籍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学籍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其作为一项学校管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向高校延伸,在此基础上将高效教育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可见,学籍管理制度并不是简单的规范性约束机制,而是对于群体或者个体的不同需求发挥协调作用,以做到有章可循。学籍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及生活行为的约束力上,通过制度化管理,对学生以监督、规范,以发挥其约束性管理机制。同时还要起到制度化引导作用,如果学会违反制度规定,就要接受惩罚[2]。

2.学籍管理制度的教育性

学籍管理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是适应高校管理价值理念,对学生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其具有教学管理服务性特点。学籍管理制度的教育引导性体现在学生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所采用的方式上。对于没有正确接受学籍管理制度引导的学生,要采用惩戒的方式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以处分,以警示在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的重视,其最终目的是规范教育。特别是在学会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学生要按照公共规则行事。在校的每一名学生在学籍管理制度面前,都要无一例外地严格遵守[3]。

二、学籍管理制度需与时俱进

(一)学籍管理制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中,所强调的是学籍所发挥的监督功能,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以及考试进行管理。目前国家重点强调素质教育,就需要改善学籍管理制度中的有关内容,以创新思维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以做到与时俱进地探索出符合现代化高校发展的学籍管理途径。在学籍管理制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发挥学籍管理工作的教育功能,并对于学生具有正向引导作用[4]。要将学籍管理制度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就要从当前的教育新环境出发,结合大学生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籍管理制度以重新审视,并处理好监督管理与教育激励之间的关系,实施学籍管理制度的创新,发挥学籍管理的主动性。学籍管理人员要本着服务意识,明确学籍管理仅仅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更好地培养人才。

(二)学籍管理制度中要注重人才培养

高校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都极为敏感,由此而形成的观念意识成为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受到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判断力而接受更多的负面信息,对于其观念意识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将人本观念引入到学籍管理中,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角度出发,对学生以教育,还要通过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强调服务性就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学籍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要素以多种活动形式展开,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责无旁贷地完成学习任务[5]。当学生专心于自己的学业,并注重自我角度时,违规违纪的现象就会自然减少。学籍管理制度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注重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改变,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教育,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

三、学籍管理人员需与时俱进

(一)学籍管理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

学籍管理工作具有严肃性特点,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展开。由于学籍管理工作关乎到学生的前途,因此要在强化学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增强法律意识,以使学籍管理制度更为健全。

1.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

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是适应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要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作为一项业务性工作,其工作的展开要发挥时效性,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繁杂的工作秩序化展开。学籍管理可以具体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学会将考试成绩录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学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做好每一项工作[6]。

2.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法制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就要增强法制意识,做到学籍管理制度健全而规范,各项程序符合管理规定,以符合依法治校的要求。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规范化是学籍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维护了学籍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以保护。“依法治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使高校具有了自主办学、自主招生、自主管理的权力,在法律监督下,学校对于学生具有惩处的权力。在对学生进行惩处的时候,要做到广泛调查、接受申辩和抗辩,并以书面形式出示处分决定。对于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学校做出退学等严重的处分,要求按照规定层层审批,并在主管高教部门备案[7]。由此可见,学籍管理是一项标准化过程。

(二)学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乎到学籍管理的质量,并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从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来看,不仅人员配备不足,而且多数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就要根据高校发展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以作为超前人才投资。通过培训,不仅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引导学籍管理人员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渗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更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备自我提升信息技术处理意识,从业务能力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提升自己,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项学籍管理工作内容。

四、在工作中培养以人为本的意识

(一)强化学籍管理制度的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促进了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使得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学籍管理制度适应高校发展需求而多样化展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学籍管理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才校际间的流动,由于学籍的存在而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上的交融,使得人才转换相互衔接,实现了高校间的互惠共赢。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转型,高校的教育意识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学籍管理人员要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发挥学籍管理“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在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8]。

(二)建立开放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

随着我国高校管理逐渐与国际并轨,在教育制度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学科考试制度逐渐转为学分制,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学分制意味着学生具有学习的自由,可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知识,构建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就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以引导。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要尊重工作实际,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学生的终身教育,并在学籍管理的运行机制中有所体现,以使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摆脱刚性管理,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柔性过渡,其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管理秩序有所掌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学籍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学籍以主动管理,充分地发挥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引导性作用,以稳定高校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发展。

作者:保琳 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静,陶爱萍.我国近二十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2(1):60-62.

[2]陆羽红.对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中“以生为本”理念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2012(3):233-234.

[3]胡胜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1):37-39.

[4]丁晓丽.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6):72-75.

[5]高炜森,解媛,何影.规模发展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84-85.

[6]李萍.在高校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途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23.

机关学习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蜂毒素 内皮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抑制剂

0 引言

血管新生在人体正常发育以及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与肿瘤的形成及转移关系密切[1]. 新生血管保证了肿瘤持续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有效供给. 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已经成为当前治疗肿瘤的重要策略之一[2]. 蜂毒素是从蜂毒中提取的一种小分子肽类物质,既往的研究表明,它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4],是一个十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天然药物,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通过体外模拟血管生成,观察蜂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蜂毒素(批号:104K4016)和MTT (美国Sigma公司);沙利度胺(thalidomide, TLD) (批号:0601181,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Transwell小室(美国Corning公司);基质胶(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定量ELISA试剂盒(美国R&D systems公司);经典总RNA提取试剂盒,βactin,VEGF和bFGF引物(上海Sangon生物工程公司);Realtime PCR反应试剂盒(德国Roche公司);RNasin (美国Promega公司);DMEM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XDS1B型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Modle 500型酶联免疫检测仪(美国BioRad公司);RotorGene RG3000型荧光定量PCR仪(澳大利亚Corbet Research公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用含有100 mL/L热灭活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体积分数为50 mL/L 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常规培养,2~3 d传代1次,实验用对数生长期细胞.

1.2.2 细胞增殖实验 取对数生长期ECV304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以每孔1×104/100 μL接种于96 孔板. 在含10 mL/L热灭活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24 h (50 mL/L CO2,37℃). 加入含不同浓度蜂毒素的完全培养基100 μL,对照组加等量PBS液. 每组设6个复孔,常规条件下培养. 分别在24,48和72 h进行MTT实验:每孔加入质量浓度为5 mg/mL的MTT溶液10 μL,孵育4 h后终止培养. 弃去上清,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 150 μL,振荡10 min,酶标仪测定A492 nm值,参比波长630 nm. 按下列公式计算蜂毒素对ECV30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Inhibition rate,IR):IR (%)=[1-(实验组A值/对照组A值)]×100%,同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

1.2.3 内皮细胞迁移实验 在微孔膜小室装置的聚碳酸脂滤膜上、下表面分别涂以5 μg基质胶和5 μg纤维粘连蛋白,以含1 g/L牛血清白蛋白的DMEM培养基为迁移介质. 每个小室接种1×105/100 μL细胞. 实验分组:蜂毒素2,4,8 mg/L浓度组,TLD 50 mg/L浓度组及空白对照组. 常规培养24 h后,揭下滤膜,用棉签拭去膜内表面细胞,甲醇固定,HE染色. 200倍光镜下随机选择5个视野,计数每个视野的细胞数目,取平均值. 以迁移细胞数目变化表示蜂毒素对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并按下列公式计算迁移IR.迁移IR(%)=[1-(药物组细胞的迁移数/对照组细胞的迁移数)]×100%.

1.2.4 管状结构形成实验 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稀释基质胶至1 g/L,以每孔120 μL 包被预冷的24孔板,37℃孵育4 h使基质聚合成胶. 每孔接种4×104/mL细胞,分组与1.2.3相同. 常规孵育24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于100倍观察小管形成情况,每孔取5个视野拍照,经 Image Tools 3.0图像分析软件处理,以管状结构的面积(μm2/视野)表示蜂毒素的作用情况.

1.2.5 ELISA法检测 VEGF和bFGF取对数生长期ECV304细胞,以1×104个/100 μL接种于96孔板,分组与1.2.3相同. 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弃原培养基,加入含不同药物的DMEM培养基250 μL,作用24 h后收集各孔上清液,在4℃条件下,1000 r/min离心5 min,吸取上清,置-20℃冻存. 测定样本时,将冻存样本置于室温中融化,按VEGF和bFGF定量ELISA试剂盒操作要求,依次加样,孵育,洗涤,酶标仪以492 nm波长测定样本的吸光度值.

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 分别收集经不同药物作用24 h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分组与1.2.3相同. 按经典RNA 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总RNA,并用常规逆转录方法将mRNA转录成cDNA,而后根据LightCycler DNA Master SYBR GreenⅠ说明书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 VEGF基因的引物序列: 正义链: 5′ACCATGAACTTTCTGCTGTCTTG3′, 反义链: 5′TTCACCACTTCGTGATGATTCTG3′. bFGF 基因的引物序列: 正义链: 5′AAGAGCGACCCTCACATCAA3′, 反义链: 5′CGTTTCAGTGCCACATACCAA3′. βactin基因的引物序列: 正义链: 5′AGCGGGAAATCGTGCGTG3′, 反义链: 5′CAGGGTACATGGTGGTGCC3′. 荧光定量PCR扩增反应体系为:模板2 μL,上、下游引物各1 mL,SybGreen PCR master mix 10 mL,dd H2O 6 mL,总反应体积为20 mL. 反应条件:94℃ 预变性3 min,94℃变性20 s,54℃退火20 s,72℃延伸25 s,共40个循环. 最后72℃延伸10 min. 在65℃~95℃区间内进行溶解实验,并绘制溶解曲线. 目标基因表达相对定量分析采用2-CT法[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LSDt检验. P

2 结果

2.1 蜂毒素对ECV30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在0.5~16 mg/L浓度范围内,ECV304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并且随着蜂毒素浓度的增高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 较高浓度蜂毒素对ECV304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未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 计算结果显示,24, 48, 72 h的IC50分别为5.11, 4.68, 4.40 mg/L. 提示蜂毒素对ECV304细胞的抑制存在时间平台效应(图1).

2.2 蜂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 通过计数聚碳酸脂滤膜底面的细胞数目来确定蜂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 结果显示,蜂毒素2,4和8 mg/L浓度组及TLD 50 mg/L浓度组膜底面细胞数目分别为(19.44±6.54), (11.17±2.85), (4.22±1.83)和(18.28±5.29)个,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42.33±9.63) (P0.05),但与蜂毒素4, 8 mg/L浓度组73.62%和90.03%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蜂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 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蜂毒素2, 4, 8 mg/L浓度组及TLD 50 mg/L浓度组形成管状结构的数目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 且小管间距离增大, 管状结构不完整. 经图像分析量化后发现, 蜂毒素各浓度组及TLD组管状结构面积分别为(5947.22±973.72), (1558.33±281.06), (705.85±318.01), (2928.92±735.67) μm2/视野,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A:空白对照组;B:沙利度胺组;C:蜂毒素2 mg/L组;D:蜂毒素4 mg/L组;E:蜂毒素8 mg/L组.

(7828.94±1202.54) μm2/视野(P

2.4 蜂毒素对内皮细胞分泌VEGF和bFGF的影响 蜂毒素和TLD作用于ECV304细胞24 h后,细胞上清液中VEGF和bFGF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著减低(P

2.5 实时荧光PCR检测ECV304细胞中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 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经不同浓度蜂毒素和TLD 50 mg/L处理后均可检测到VEGF mRNA,bFGF mRNA和βactin mRNA,且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

3 讨论

血管生成是一个由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的级链反应过程,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分化是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6]. 本研究分别观察了蜂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的直接效应. 我们发现,蜂毒素浓度为0.5~16 μg/mL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这一结果与蜂毒素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一致[3-4]. 有研究表明,蜂毒素在体外可阻止S期细胞进入G2/M期,造成S期细胞聚集,从而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进程[7-8]. 同时,它还可以通过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影响Fas/FasL系统,进而干扰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9]. 研究发现,在浓度为2.0~8.0 μg/mL时,蜂毒素对纤维粘连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具有抑制作用. 在相同浓度下,蜂毒素可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分化成管状结构的能力. 这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在形成血管的几个关键环节均不同程度受到蜂毒素的抑制,提示蜂毒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而发挥其抗血管生成作用.

在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和bFGF是最重要的两个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它们是血管内皮细胞生存和增殖所需要的有丝分裂原和动力原. VEGF和bFGF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特殊受体相结合而增加血管通透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血管构建及生成[10-11]. 为了探讨蜂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VEGF和bFGF是否有影响,我们检测了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液中VEGF和bFGF的含量. 结果表明,蜂毒素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及bFGF的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存在浓度依赖关系. 而实时荧光PCR 检测结果亦显示,蜂毒素可下调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下调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TLD对其亦有下调作用,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2]. 提示,蜂毒素可以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影响VEGF和bFGF的表达. 本研究结果说明,蜂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构建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它在体内是否也具有抗血管生成效应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国旗,许 奕,王 蔷. 鼻咽癌放射治疗前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意义[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 (4):274-277. [2] Blagosklonny MV. Antiangiogenic therapy and tumor progression[J]. Cancer Cell, 2004, 5(1): 13-17.

[3] Chu ST, Cheng HH, Huang CJ,et al. Phospholipase A2independent Ca2+ entry and subsequent apoptosis induced by melittin in human MG63 osteosarcoma cells[J]. Life Sci, 2007, 80(4): 364-369.

[4] Lazarev VN, Parfenova TM, Gularyan SK, et al. Induced expression of melittin,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inhibits infection by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Mycoplasma hominis in a Hela cell line[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2, 19(2):133-137.

[5] Livak KJ, Schmittgen 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 (Delta CT) methods[J]. Methods, 2001, 25:402-408.

[6] Soff GA. Angiostatin and angiostatinrelated proteins[J]. Cancer Metast Rev, 2000, 19(1-2): 97-107.

[7] 凌昌全,黄雪强,刘 岭,等. 蜂毒索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7):612-614.

[8] 陈永强,朱振安,戴克戎,等. 蜂毒素对骨肉瘤细胞系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1):55-57.

[9] Li B, Gu W, Zhang C, et al. Growth arrest and apoptosis of the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 BEL7402 induced by melittin[J]. Onkologie, 2006, 29(89):367-371.

[10] Ferrara N. 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angiogene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Semin Oncol, 2002, 29(6 Suppl 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