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动机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外活动 建议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开拓型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认真开展学生的化学课外活动,并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对化学课外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它的规律性。
一、化学课外活动的涵义
化学课外活动是在课余时间,根据自愿原则,为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的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活动的开展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学开阔视野,提高和培养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外活动形式的选择
(一)读科普书
教师事先选定一些与初中化学有关的科普书,比如,化学史、化学家的故事、元素发现史、化学与军事、环境、日常生活、化学科学发展动向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做好笔记,写下心得体会,相互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 )举办展览
由教师指定课外小组成员摆置好仪器、装置、试剂、标本、模型、挂图、用表,写好卡片,让初中学生参观。必要时,让课外小组成员或演示,或讲解。既培养了化学骨干,又使今后同学对整个实验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般宜每学年举办一次。
(三)调查访问
教师确定好调查内容,拟定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个别或分组带着任务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回校交流。例如当地矿产资源、环境污染与保护、土壤的酸碱性、化肥农药的使用、三废的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调查内容。
(四)自制教具、改进实验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以活动为载体,完成对客观事物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制教具、改进实验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活动能力。
(五)办板报墙报、出小刊物
让小组成员两三个人一组,轮流负责,利用教室后边及校园内的黑板、墙报办板报、墙报,向全体师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初中化学知识,报道课外小组的活动情况。挑选一些善写能画的小组成员,组成编委会,自办化学小刊物,主要刊载学生自写的小论文、小制作及学习的经验体会。同时介绍一些重要的课本中没有的化学知识。
三、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建议
如何组织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注意保护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全面育人
在初中化学课外活动中,既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长知识、培养智能,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发展专门才能的同时,要注意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坚毅、刚强的意志品格;提高认识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和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风气;发扬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化学课外活动成为全面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几年化学课外活动锻炼,虽然未能进大学,但他们的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善于联系社会,就业后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力量,深受社会欢迎。
(二)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初中化学课外活动是全体学生的需要,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些有益教学的活动。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有兴趣,愿意参加,化学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并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同样有机会参加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实践表明,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基础差的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培养能力,还在学习纪律、思想品质方面也有所提高。同时要结合教材开展活动,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巩固、加深和扩展。课外活动还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这必将引起学生的亲切感,激发更大的兴趣。如酿制糯米酒,制雪花膏、洗印照片等内容。
(三)坚持科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重在能力培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学生主体;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57-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我国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创新与探索。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一是由片面注重课程教学成绩转变为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其灵魂就是以人(学生)为本。
从课程设置的内涵来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把小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同校外的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既直接经验)紧密结合的整体化的经验性课程,是以实践为手段,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向于社会要求和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临的不利因素
全面深入地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与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参与者,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富有主体性、反思性、体验性和交往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但是,作为学校与教师来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可供参考的教育案例与有效的制度保障,课程实施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不少教师以学习成绩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没有得到转变,缺乏对课程目标、性质及价值的准确把握,用一般学科教育的模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其成为一种变相的教学重复活动,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教学行为,这使得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临诸多障碍。
尽管素质教育在社会已付诸实施,但目前社会教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仍然是以学习考试成绩为标尺来衡量学生。学校与家长过度强调与注重教学成绩给实施课外实践活动带了很大阻力。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正常学习课程的挤兑下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要深入、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目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协作与共同努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由传统的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要维度,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在教师教的掌控之下,教师的授课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备课、上课,预习等,都在教师严格的控制之中。布置作业也是教师提前预设好,学生再依照布置的题目进行练习。教学成为了教师教的单边过程,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了实践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兴趣为转移,在必要的宏观指导下,依学生兴趣来确定选题,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面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究题材,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与事物。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这一转变,我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主题。课上,我先让学生观看其他兄弟学校学生的作品,如一位来自鸭梨之乡阳信的同学制作的“鸭梨展”,是用布头粘贴的,样式新颖,内容丰富,很受学生的欢迎。以作品展示为基础,我给学生简要介绍了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实施方式,让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个宏观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有益的实践活动,我们能调查、开展?学生的兴趣很高,大约讨论了15分钟。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极其丰富,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很多我没有想到的主题,学生都想到了。结合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实际状况,组成了以下几个活动小组:《争做环境“小卫士”》(12人),《小学生的零花钱情况调查》(10人)、《东区与西区的环境差异》(11人)、《我的小制作——点亮智慧人生》(13人)。
2、方案实施将以学生为主与教师宏观指导相结合
以前尝试的学生实践活动,通常是教师把预定实践任务布置下去后,教师就很少过问了,完全由学生放任自流式的实施,几周以后,学生上交调查报告或作品。这种教师放任不管的实践活动方式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背离的,并不能恰当地真正地发挥、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学生有可能在调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师必要指导而对实践活动失去兴趣。毕竟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没有教师的引导监督,他们很容易懈怠。其次,大量的学习作业以及各种艺术小组的开展,占有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致使他们可能有心去做,却没有时间去真正从事调查实践。即使勉强完成的作品,大多是家长的“直接口述”或是从书本、互联网上直接拼贴的答案。因此,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给与必要的引导监督。
鉴于以上想法,我每周都要对活动小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惊奇的发现、独到的见解等等都要在我必要的掌控之下。这样,教师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研究进度与方向,时时给与鼓励与引导。
3、成果展示由单一的书面报告转变为多种形式
以往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大都是书面报告的形式,一般都是学生临时拼凑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是,由单一的书面报告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展示途径,搜集图片资料,实地拍照片、DV视频,办手抄报、完成调查表等等,这样可以极大促进与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4、评价方式由以教师评价为主转变为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把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简单等同于获得知识的多少,甚至有些教师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注,最终还是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评价衡量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与成绩。其实,这种做法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不能有效地对实践活动做出合理评价反馈。
我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发挥。学生能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锻炼、发展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期待的目标与应有之义,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获得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知识的学习获得。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与培养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必然要与人交往,《小学生的零花钱情况调查》小组的同学,要通过调查采访一些同学以及家长才能完成,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其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尤其重要,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应具备的合作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调查东区和西区的环境差异,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小组内进行必要分工,几个人进行实际考察,及时搜集图像资料,另外几人搜集文字资料,最后大家集体撰写实践报告或办一份手抄报。由此,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锻炼与强化。
参考资料
[1]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8.
[2] 刘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与师生的活动方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 (2):34.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辅导;交流;行动拓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自尊心。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可能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心理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几年的一线心理教育实践也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分享几点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建议与反思。
一、良好的交流
心理问题宜缓不宜急,事实证明,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缺乏交流造成的。所以我们要预防心理问题和解决心理问题,首先就要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愿意分享,敢于交流,这样才能将心中的郁结疏导出来。为此笔者结合经验,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设置了点、线、面等不同程度的交流,以期引导不同心理认知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这样点对点的解决方法,便于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健康成长。线型指导就是鼓励学生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交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问题、学习和活动等情况进行小组互动交流,这样便于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心理问题得到很好的疏导,也容易实现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心理课堂中的“面”范围广一些,教师总结班级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典型心理状况,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引导。这样的方式适合普遍性问题,使用过程中不宜死板,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以趣味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在进行“感恩”教育时,笔者就从“点、线、面”的角度让学生分别进行交流和体味。在讲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时,很多学生潸然泪下,在接下来“相亲相爱”这个环节上,学生更是积极地表达了以后想为父母做的事情。
二、行动和拓展
心理教育课程安排相对宽松,往往一周一节课。因为课堂时间间隔比较长,所以随着时间流逝,学生的记忆和感触容易淡化。还有就是,青春期的学生不喜欢耳提面命的抽象理论说教,这甚至会造成他们更强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就要谋求契合高中生认知和发展的心理教育方式。一方面强化他们的记忆和感触,另一方面激活他们主动参与行动和体验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证明,灵动、有趣的心理教育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触动。为了拓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安排相应的课后实践训练项目并注重其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比如,在学习对情绪的管理和调整时,笔者就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情绪冲动时造成的行为后果。然后给出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充分的互动、交流之后,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说一说应该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接着,设置考验情绪小活动,比如一位同学“不小心”踩了另一位同学的脚,或者撞翻了他的东西,看看同学们应该怎样表现。这样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给他们树立在遇到此类问题时的解决范本,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管理好自己情绪的良好心态。
总之,心理健康属于教育的范畴。高中阶段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结合他们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及时排解心中的郁结,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走百镇访千家,劳动保障万里行
组织开展“走百镇访千家、劳动保障万里行”活动,学习实践“同时行”。从全局系统抽调精干人员分6个小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全市101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走访千户农民家庭,按照就业、培训、保障、维权4大版块开展“万里行”活动,将就业岗位、职业培训信息和社会保险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对有需求的返乡创业农民进行“一对一,手拉手”帮扶,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实地调研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征询对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工作意见,指导强化乡镇就业和劳动保障事务所规范建设,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努力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培训、保障、维权政策服务体系,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截止目前,收集各类意见建议近千条。
五缓三减三补两协商,稳定企业保岗位
紧密联系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和当前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市就业形势的影响,组织实施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从2009年1月份起,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费。降低全市参保企业的失业、基本医疗和工伤3项社会保险缴费费率,期限为1年。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对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裁员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企业与职工可依法平等协商经济补偿事宜,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难以筹措经济补偿金的,可与职工依法平等协商签订分期支付或缓期支付经济补偿金协议,双方意见一致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时还积极落实困难企业岗位失业保险基金补贴等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职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实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截止目前,所有参保企业开始享受社会保险费减收政策;全市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3500万元;组织开展困难企业认定工作,全市认定困难企业296户,涉及参保职工11904人;组织开展困难企业职工在岗培训2949人;拨付13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18万元。
关键词:电机及拖动;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生产岗位对电气控制技术人才的要求,确定了,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机、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熟悉各种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具有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的能力,具有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和管理的能力。
(二)基本思路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试评价方法等教学体系进行的综合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在理论教学改革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行整体优化和整合,强调,新、精、少,,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和对技术发展前沿动态的反映,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每个实践教学模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坚持实践教学连续性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是学好任何课程当然包括电力拖动的第一步。因为高职学生普遍自学能力较差,只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常规教学顺序,采用先实践后理论
由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认识都比较贫乏,直接讲解电机的结构,绕组等各部分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学生们因不了解,没有见过而感到枯燥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上这门课前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参观,对其实物有一个感性认识,再结合实物讲解它的结构及各部分组成。这样克服学生盲目被动地接受理论的状态。例如:在讲解电机前先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拆卸电机,然后让学生对电机的各个部件认真观察、思考,这样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就会和实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通过提问、习题讨论、正确引导等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所谓大学教育根本应以人为主体,而非以书为主体。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听课情绪,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提问,例如结合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如洗衣机、空调、冰箱等设备中电机的运转提问题,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对电机的求知欲。并且使课堂讲授与习题讨论相结合,注重互动,营造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运用考核方式激励学生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而且最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时刻处在一种探求知识的状态中,因为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且自信心弱等特点,需要加重平时表现的分值即过程考核,以激励表扬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电机课程的兴趣。例如:学期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其中理论课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等方面),期末成绩占40%。目的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内容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果只讲授传统的知识,不与现代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激发不起学习热情,而且也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打破章节模式,以实际中的应用实例或者较好的例题为引导,将所需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并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以及相关信息。如在讲变频调速时,先介绍其在电厂的风机及水泵上的应用,并介绍节能已成为电力系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并将采用变频调速可以节能的原理补充进去。在学生了解这种目前工业上使用很热门的调速方法后,他们自然就会问是否还有其他的调速方法,这时再将其他的调速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给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将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工学鲜明特色的要求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另外,还要把握好精讲和泛讲的内容,对每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工作特性、每种电机之间联系及区别,以及贯穿电机学始终的基本电磁定律必须给与细致、深刻的讲解,因为只有具备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概念越基本,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泛。对于泛讲的内容应根据学时数及学生的程度把握好深浅度,但有关结论性的知识点一定要强调掌握。其次,此课程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变压器、控制电机、电力拖动等内容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适当扩充控制电机的内容,而对于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后续课程还可以选修控制电机课程,因此应扩充一些拖动方面的应用实例。
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完成了课程预定的教学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完善,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岗位职业能力特点的高职人才,将“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建设得更具有高职特色。
参考文献:
[1]顾绳谷.电机及拖动基础[M](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杨道弛,等.对”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