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容老师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3、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老师的话不多,分量却很重,话语里的每个字,都轻轻地拨响了同学们的心弦。
5、英语老师书写英语句子时是那么自然、流畅,就像在黑板上书写着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6、只见她聚精会神地埋头计算,脑门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7、他用粉笔灵巧地在黑板上写着,就像是姑娘们在用绣花针绣花一样。
8、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讲,连最不爱学习的小明也把胸脯挺得高高的。
9、同学们的目光紧紧地盯在刘老师身上,随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解大家时而惊讶,时而紧张,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
“这是谁干的,教室里怎么这么多纸团?”老师一脸严肃地问。
不好,调皮的男生们又捅篓子了。刚才下课的时候,他们几人在教室里互扔纸团,还美其名曰“打雪仗”。这不是找事吗?不知道这节课有位“英明神武”的老师来上课?这岂能逃过他的法眼!
教室里静极了,大家都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骤雨的来临。
在了解情况后,老师的脸上又泛起了微笑。这让我们有些莫名其妙,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打雪仗,而现在外面又没有下雪,‘武’雪仗是打不起来了,那么我们就来打一场‘文’雪仗。”老师停了一下接着说,“咱们分两组,男生对女生,先用带雪的成语攻击对方,对方反击时也要用上带雪的成语。如果能说出成语的意思,则表示攻击的力度加大。哪组对不上,则认输。男生先开始。”
“哗――”老师的话才说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这怎么打啊?从来没有练过呀!经过简短的议论,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
“我先来!”勇敢的蔡毅首先发言,“我说的成语是‘鹅毛大雪’,意思是说雪花像鹅毛一样大,形容雪下得又大又猛。”话音刚落,“啪,啪,啪……”男生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代表张玮受不了这种刺激,毅然决然地站起来回击:“我对的是‘冰天雪地’,这是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天气很冷,环境很恶劣。”我带头鼓掌,女生们也跟着起劲儿地拍起手来,夹杂着“好,好”的叫声。
“我出‘冰雪聪明’。”“我对‘程门立雪’。”“我出‘阳春白雪’。”“我对‘傲雪凌霜’。”……
几个回合下来,不分胜负。
老师把手抬起来,向下一压,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他笑着说道:“对成语难不住对方,现在增加难度,请出带雪的诗句让对方来对。”又是一个“馊”主意,不过我们喜欢。
“刚才男生先出的成语,这次我们女生先来。”我赶紧站起来,抢着说,“我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室里就爆发出“哈哈哈”的大笑声,听得出这是男生在嘲笑我。
“这里面也没有雪呀!女生输了,哦……”桂小伟得意地站起来起哄。
“没文化真可怕!虽然这句里面没有雪,可这是写雪的句子。这是写诗的最高境界,懂不懂?哼!”我不服气地回应道。
“不仅算对,还非常不错。男生接。”老师发话了。
“我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是高适《别董大》中的诗句。”杨宁反应较快,老师刚讲完,他就站起来说道。
“我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我对‘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出‘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对‘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大家你来我往,对得不亦乐乎。看来背了上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今天派上大用场了。
20分钟后,尚未分出胜负,老师就终止了比赛。他让我们把这些带雪的成语和诗句回家都整理出来,记在“采蜜本”上。
一场风波就此结束,用此战化解彼战。这刘老师果真像他自吹自擂的那样“英明神武”,哈哈哈!
(指导老师:刘建明)
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自己读一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荷花。
师:谁能介绍荷花的样子?
生: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学生搜集资料介绍荷花)
师:让我们也来欣赏荷花(图片赏花),谁能用几个词或一段话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婀娜多姿、高雅脱俗……
情境是“纽带”,是架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知识衔接的纽带。基于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引入古诗情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美,然后赏荷花、说荷花。用古诗创设情境既解决了北方的学生因“荷花”离生活远而不了解荷花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对荷花的兴趣,它似绵绵春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丰富的词语形容荷花美,表达荷花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用古诗语言,妙语生花
语言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富有启发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思考;充满激情的语言,能产生心灵共鸣;生动优美的语言,能陶冶学生情操;亲切温暖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引用古诗,使学生一起分享古代文人墨客对荷花的赞誉,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叶圣陶笔下的一池清新美丽、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水中荷花。古诗的语言充满了感染力,充满魅力,使课堂融入在诗情画意中,使学生陶醉在画意诗情中。
在介绍荷花的不同姿态时,教师用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句体现含苞未放的花;引用唐代李商隐的诗“世间花叶不相论,花入金盘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了解荷叶生命的绚烂;含满果实的莲蓬在秋风中载歌载舞的情景,引用了“叶圆花好千秋韵,玉洁冰清万世新”的佳句。
在引导学生理解荷花的品质时,教师用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使学生感受到荷花自古备受人们青睐,这不仅因为她色香俱佳,更因她卓而不群的性格。荷花娇艳但不失清纯,雍容大度却不哗众取宠,清香中透着谦逊,柔弱里带着刚直……
千古岁月,悠悠诗情,就像片片花瓣带着沁人的芳香在课堂上流淌,在学生心中流淌。古诗的引用使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也成了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课堂,课堂也因古诗的魅力而绽放异彩。
三、运用古诗拓展,情感升华
在《荷花》一课教学结束时,教师把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的《爱莲说》送给学生,伴着音乐让学生走进宋朝周敦颐的名篇佳作中,再一次感受荷花的品质、荷花的精神,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也升华了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意境中留下无限的遐想。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古诗词教学与现代诗歌一样,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个体。但古诗词因其语句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蕴深远,理解难度大而让有的学生望而生畏,因而了解作者生活、个性、写作背景对于理解古诗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李白的诗歌大多是李白人生不如意的真实写照,读完他的诗,我们可以用一个“涩”字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我们必须了解李白这个少年天才诗人。正因为他少年学而有成,所以一心想像谢安、管仲、张良一样能够为国所用,成就大业。但也正因为他的他的天才身份,得罪了权贵,遭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所以,李白的诗一方面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另一方面也倾吐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仍就充满幻想。
二、淡化分析,反复吟诵
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特定的意境美,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