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小说

文学小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小说

文学小说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

审美教学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用美的观念、方法正确引导并且启发学生,使得审美成为教学的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感悟美、体验美、识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较好地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笔者在此结合实践谈谈审美教学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作用

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可以通过小说审美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要求学生应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去感受美,拓展审美范围,更好地提高审美能力、构建审美人格。

二、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

1、教师对小说的审美兴趣偏低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近代文学较为陌生,并且对新的小说缺乏审美兴趣,不愿意花时间阅读新的小说,对于小说的理论、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严重欠缺;许多教师感叹部分文学小说难以理解,例如《墙上的斑点》以及《百年孤独》等。此外,部分教师仍习惯仅引导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以及人物进行分析,对小说中的美学知识却较少提及,导致学生在阅读小说时缺少发现环境、人物与情节的美。

2、审美指导的理论尚未完善

当前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理论大都泛泛而谈,并且教育理论尚未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此外,小说审美教育理论多数是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由此导致教师在分析小说审美教育知识的时候,没有相对完整的、理论性的指导,而是凭借自身对小说的理解去进行审美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小说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

3、教师对小说的审美素养较为缺乏

初中语文教师对小说的审美以及艺术素养较为缺乏,大部分教师阅读小说时,没有感受到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环境美以及小说的语言美等。因此,读完小说后感受不深,未能将作品当中的各种审美性加以运用、创新,导致教师进行小说审美教学之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小说的审美资源。

三、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改进策略

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小说的思想感情,并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对小说的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鉴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小说作品中审美价值的分析,进而让学生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以及环境等方面,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在的道德、情感、人生价值以及时代背景特征等审美内容,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1、正确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美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美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小说人物带给我们的独特审美体验。教师在分析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中父亲的形象时,应对父亲的勤劳、善良、淳朴、谦卑以及顽强等形象进行全面地分析。此外,父亲感觉别人家的台阶高于自家时,又羡慕同时又不甘心,于是决定建造台阶更高的新屋。其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台阶低也暗喻社会地位的低下,因而父亲心里比较自卑,希望建造台阶高的新屋,以获得心理安慰。因此,分析父亲的形象能帮助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对小说的审美能力。

2、有效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审美想象与感知

实施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审美想象与感知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审美想象以及感知体验。例如在教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应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与创造性,阐述自己家乡的面貌以及变化情况,学生在想象家乡的一草一木之时,也可更好地表达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与赞美。待学生阐述完后,教师再回归到小说当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故乡》的主题。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受到小说情结与气氛的感染,并且对闰土等人物的遭遇深表同情,进而提高审美的想象能力。

3、充分指导学生感受小说的环境美

语文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感受小说的环境美,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小说的环境中去,确保其获得更多美的感受与体验,还可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增加知识。小说当中对环境的描写越优美独特,那么作品就更具有艺术魅力以及审美价值。例如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描绘的是旧北京淳朴的风俗与民情,让人有返璞归真的遐想之美;鲁迅在《社戏》中介绍了绍兴特色的风土人情,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身心舒缓,给人带来赏心悦目之美;叶圣陶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对江浙古镇的美丽风景进行描绘,体现了小镇别样的风情面貌,使人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使人内心对小镇产生一种清幽、宁静与安详的美感。因此,对小说当中的环境美进行鉴赏,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小说审美教学时,应该较好地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形象、性格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教师也应提高对小说的审美素养,改变落后的审美教学方式,大胆创新,确保学生在小说审美教学中更好地感受美,发现、创造并且享受美,有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千秋.论小说审美教学的实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2]王东伟.新课标下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6)

文学小说范文第2篇

 1.走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应该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倾听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笑看满天晚霞,让学生在开阔的生活空间里精心澄虑,感悟生活。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只有让学生写生活作文,才不会出现“无病”的现象;只有让他们真正体验生活,才不会想着去“胡编乱造”。我们要教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田野大地;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瞬息万变的社会,去了解形态各异的社会现象。同时,由于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面窄,我们还要充分挖掘资源,为孩子创造走向生活、体验生活的“场”,比如:我们学校就开辟了众多的活动场,学生在“百草园”中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在“实验田”里挥洒辛勤的汗水,体验劳动的苦与乐;在“小荷塘”中享受鱼虾之趣;在“创造室”里动脑更动手,体验创造的快乐。如此这般,学生哪能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 2.引入生活,创设写作情境

 作文教学中,有时要诱发孩子的体验,教师就要有目地导演一部“生活剧”,创造一种写作情境,使孩子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一种“不吐不快”的感受。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最具特色的几节课都采用了这种创作“生活剧”的形式,《吃西瓜》这一课,张老师就现场拿来了一个大西瓜,演绎了一部“看瓜、说瓜、分瓜、吃瓜”的生活情景剧,课堂热热闹闹,学生说得滔滔不绝,写得精彩纷呈。老师的《考试》一课,就创设了一个纯现实的情景,让学生做一张《智慧型小学生测试卷》,学生埋头奋笔疾书,都未能做完,岂知,最后一道题为:以上题目有一定难度,你只需完成1-5题。答案揭晓,学生皆呼上当,一节作文课在紧张中开始,在酸涩的笑声中进行,在精彩的描述中结束。

 3.即时指导,为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在“怎么写”这方面没能打开思路的话,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为学生打开思路的大门。如:写“家乡的新变化”这一主题作文,我发现一些同学是从面上写的,很笼统,很泛化,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思考:①能否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能否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③能否通过写一个人或一个点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以小见大。通过这一提示,学生思维的闸门就打开了。

 4.即时指导,为学生提供纠错的机会

教师要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错误,如果是个性化的错误,私下交流即可,如果是共性的问题就要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些错误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选材、表达方面的。

 5.即时指导,为学生创造顿悟的可能

有时,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止笔不前”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了,通过即时的指导让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海鲜》时,我发现一些孩子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这时,我挑出班上写得比较好的,进行阅读比较,写不下去的同学就知道自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家乡海鲜很多,不宜多写,要选择几种最具特色或自己特别喜欢的来写。②写某种海鲜时,要抓住它的外形、做法、味道来展开具体描述。③可以写写关于某种海鲜的小故事,这样就更加生动了。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产生了顿悟,写出的文章当然熠熠生辉了。

 6.开放评价方式,呵护“绿色评价之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就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下教师主宰评价的局面,把一部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发挥了写作评价的激励、调整、反馈功能。如定期举行“习作交流会”“佳作展示会”“作文评改沙龙”等活动,建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卡,构建展示平台,把学生习作推向社会。

 7.超越分数等第,强壮“绿色评价之茎

文学小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科普面广、知识性强、应用全面的知识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文以严密规范的科学语言,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严谨规范的文章中科学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纵观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文章类型比例,科普类说明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书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强、知识性强的说明文教学单元,这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其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等,教师需充分地了解说明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等。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文体特征,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片面传递科学知识、灌输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差异、关注重点、质疑问难等问题愈演愈烈,教师难以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读、思、行极为关键,对提升说明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注 释

文学小说范文第4篇

1.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对教材的删、补、增);正确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阐明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

2.说教法。

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在说教法时,就必须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参与学生学习。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

3.说学法。

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由其是教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是当前教改的热点问题。上课要重视学法指导,说课时就要说学法指导的方法和步骤。说学法时要说清下面几个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哪些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学习方法有:识字的方法、认识理解段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审题的方法、检验的方法、知识迁移的方法、搜集信息和运用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学习能力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等。

4.说程序。

说程序需说清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其理论依据,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说程序时可以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的顺序说,也可以在说程序的过程中融入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主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处理安排,说课的程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说程序中还包括以下的内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关键,以实现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有些教师安排在说教法中进行,效果也不错。)其次,采用什么教学法手段、媒体的使用,如何小结,板书的设计、作业设计及其意图也需要作简要说明。

5说反思。

即说出本节课的教学得失,那些方面值得发扬,那些方面应该改进,应采取什么措施查漏补缺。

要说好课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突出“说”字。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的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2.把握说的方法。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法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止跑野马。

3.语气得体、内容不失真。听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是评委、是领导、都是成人,说的语气、称呼要得体。虽然听课者都是成年人,但他们会竭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说课,去审视说课者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包括组织过程、参与过程、教法的采用。因此说课时要真实体现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路、教学的过程、方法的选择,又要注意说课时的语气、称呼、表情要得体。

文学小说范文第5篇

(一)从说明文的文本解读中甄别有效的教学内容

1.要见树木先见森林。文章的外显结构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思路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顺序和内容的安排都是由作者的创作思路决定的。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揣摩作者的表达思路。说明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文章表现出来的美更趋向于严谨的逻辑。因此,只有厘清文本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依照生命个体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将内容设置为克隆的定义、克隆的对象、克隆的作用、有趣的克隆四个方面。显然,这样的设置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没有精确的定义阐释,其他一切都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只有了解了克隆的典型案例,人们才能接受克隆的作用。在这一切基础上,课文再补充富有趣味的克隆现象,读者就会欣然接受。这样的思路安排和结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有序表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范畴。

2.强化说明文的语言特质。与其他文体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灵性不同,说明文的价值在于全面细致准确地介绍事物,呈现说明事物的特点,因而其语言的特点表现为精确、规范和严谨。这对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有些说明文在精确表达、严谨描述的基础上,为了增强说明的趣味性,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读来趣味盎然。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就以“孪生兄弟”“兄弟俩”来形容火星和地球的相似性,形成亲切自然的表达风格。针对这样的言语表达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体悟说明文严谨精确的表达特性,充分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在两种风格的比照下丰富自我言语体系。

(二)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中遴选有效的教学策略

1.诵读品味,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语文教学,读是基础,更是关键。说明文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没有读,学生就难以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没有读,学生更无法体验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没有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更难以形成。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描写坑俑宏大时,重读了文中的数字。教师顺势引导大家体会这样朗读的好处。这是对文本表达的心领神会,是与作者、编者进行的有效对话,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比照辨析,感受语言表达的精确严谨。体悟品析文本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精炼简洁,常常一字之差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是锤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范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中进行比照辨析,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描述金字塔建造时运用了“据说”一词,这个简单的词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蕴藏着作者言语表达的规范和严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剔除“据说”一词之后的感觉,两相比较,作者语言表达的匠心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策略的渗透,体现积极有效的语用正能量。

3.多维练说,促进说明方法的有效迁移。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说明文旨在通过严谨生动的语言介绍说明对象,故而应该“说”字当头。这就要求说明文的教学要时刻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为学生深入有效的言语实践奠定基础。在语用视角下,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历练渠道,提升“说”的效益。例如,在教学《麋鹿》的最后环节,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以“介绍麋鹿”为中心,进行几种不同的训练:(1)如果你自己就是麋鹿,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外形;(2)如果姜子牙骑着麋鹿,遇到神仙朋友,会怎样介绍它的生活习性;(3)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麋鹿生存的坎坷经历?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说话练习。介绍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说明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这样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言语表达的储备和思维支撑。

4.及时练笔,实现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语文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更在于运用语言的能力。说明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说明自成一体,有着鲜明的表达特质,对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语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对校园中的某一建筑或者自己家乡的某一建筑物进行介绍。这样,学生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有了综合性的运用机会,实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