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一些乡村建设新农村对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存在过分等待政府投入的依赖思想。三是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路、盖了几栋房、建了几幢楼就是新农村建设,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生产发展、建设文明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宣传发动有待加强。一是重城郊、轻边远。个别地方在宣传发动上存在一些“死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地方宣传发动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农民甚至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扩大扶贫范围。

(三)投入力度尚需加大。尽管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上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管护维护需求迫切。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但我们在下乡工作时也常看到竣工不久的村屯硬化道路出现了破损、坑洼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制定维护管理措施,不然就会出现新村没新貌、建成养不起的状况。

(五)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治疗水平低,农民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导致择校问题加剧,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农村文化设施欠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要采取典型引路,扶持推荐一批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生产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强、公益事业发展好的典型,以供其他行政村学习借鉴。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整体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公共财政的职责,统筹兼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逐步向“三农”倾斜。应在以县域范围内,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品产业带,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是搞好规划、重点投资。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准,对道路、学校、卫生、文化等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以及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六是积极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因所在。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民把分散经营的承包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企业集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田水利统筹规划,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提升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创新机制,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功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5-02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简称“广电”)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硬件支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村最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宣传媒介和现代化大众文化娱乐工具,通过广电传播,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类信息,普及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行社会公共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健全公众文化性格,提高知识涵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通化县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幅员3 72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160个村,总人口24.6万,农户4.65万户,农业人口16.7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广电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有线、无线、多技术、多层次、城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形成了广播电视并驾齐驱、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县有线电视光纤920公里,电缆2 85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100%,通户率90%,入网率89%;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7 834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7 67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节目121套,城乡广电综合覆盖率98%。覆盖的主要方式是无线覆盖、有线覆盖和“卫星锅”覆盖。其中,无线覆盖通过发射台传输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0套;有线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节目65套;“卫星锅”覆盖在偏远地区乡村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传输电视节目46套,用户1 100户。

广电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城乡市场信息交流,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初建标准低、乡镇专业人员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实现广电业务发展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双赢”。

二、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1.提升农村广电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电节目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故应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综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民聚集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光纤设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改变农村广电发射、传输、收看设施陈旧老化局面。拓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室,以有线电视联网、多路微波、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在基础设备更新上,以现有无线发射台为基础,采用固态化、数字化技术,改(扩)建各广播调频和电视转播台(站),增添新型设备,完善传输覆盖网,扩大光缆联网覆盖范围,实现光缆联乡通村入户。创新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盲区”广电“户户通”实施方案,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直播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确保节目播出的时间、功率和效果,有效解决边远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节目套数,加强维护服务,提高节目收视质量,使所有乡镇和主要村屯的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并能与城镇居民同步收听收看同样富的广电节目,确保农村广电通户率达到100%。

2.提升农村广电的高清传播能力。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新时期广电事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故应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高其业务承载能力、技术含量及多功能服务能力。加快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平移,推进农村广电覆盖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尽快使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开发IP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广电新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NGB)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为干线、有线广电网为主体、卫星覆盖网和宽带IP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媒体、交互式、现代化新型数字化广电传输接收大格局,提高高清广播电视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提升农村广电产业的发展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产业发展能力是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战略任务,故应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以内容产业、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施跨地区的网络整合,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构建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使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成为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新渠道、新方式。

4.提升城乡广电节目的创新能力。提升农村广电宣传能力是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最终目标,故应在巩固农村广电基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全部设备开满功率,开满调幅度,改善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加三农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量,根据农时(事)变化,开辟新的农业专栏,加大种植、养殖、加工等科技知识和技能题材节目的制作播出,突出农民需求,彰显兴农本色。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农村专栏(题)节目。突出乡土风情,注重地方文化色彩,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创办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土广电节目,提高节目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新亮点。加强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爱国教育、传统戏曲等健康文明、情调高雅的优秀节目在农村的覆盖,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和传统陋习,使农村广电节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宏观调控措施

1.完善工作体系。在农村广电功能提升工作中,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设备维修、政策法律、组织保障四大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搭建起项目完整、内容丰富、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维系乡镇广播电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其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被削弱。

2.建立专业队伍。根据乡镇广播电视职能和工作特点,将乡镇广电关键岗位人员纳入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乡镇广电机构服务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方式,选配乡镇广电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乡镇广电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章立制,量化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广电人才队伍。

3.落实政策法规。合理确定乡镇公益性广电事业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落实各类专项建设经费,并将边远地区的农村广电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严格执行农村广电收费标准,适度减免其建设税费。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整治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杜绝乱播滥放,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服务落实到位。

4.加强组织领导。在构建新农村和谐体系中,把农村广电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政治、文化和民心工程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活思路,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电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侃永明.如何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J].中国有线电视,2000,(8):65-66.

[2]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

[3]余学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1):34-35.

[4]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3):5-6.

[5]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4-6.

On Problem to Raise Function of 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ZHANG Qing-mei

(Department of Radio and TV Management of Tonghua County,Tonghua 134100,China)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根据__州财政局财监发[20__]377号文件精神,__县财政局迅速组织学习,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组织自查自纠工作专班,于20__年9月15日至20日,对文件要求的6项新农村建设涉农资金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予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6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年限为20__年1月至20__年12月,我局接到文件后,迅速组织学习并予以落实,县财政局组建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唐斌同志为组长,副局长黄长德、覃遵成、尹进华、刘伟为副组长,农财股、企业股、预算股、农综办、财监办、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工作专班,由财监办牵头衔接。截止9月23日,各涉农资金管理股室已将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自查表交财监办,财监办进行了整理汇总后,形成专题自查自纠资料予以汇报。

上级要求的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名称为: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直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以钱养事”资金。

二、自查情况

(一)资金计划情况

20__、20__两个年度我县6项财政专项资金计划总数为2594万元(20__年816万元、20__年1777万元);其中:国家安排1219万元(20__年447万元、20__年772万元)、省级安排820万元(20__年337万元、20__年483万元)、县市配套554万元(20__年32万元、20__年522万元)。

20__年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1万元为省级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32万元为国家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48万元有165万元为国家安排、66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225万元有150万元为国家安排、60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5万元。20__年度,我县无综合直补资金和“以钱养事”两项财政专项资金。

20__年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4万元为省级安排,粮食直补资金222万元为国家安排,综合直补资金269万元为国家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42万元有161万元为国家安排、64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180万元有120万元为国家安排、48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12万元,以钱养事资金650万元有157万元为省级安排、县市配套493万元。

(二)资金拨付到位情况

20__、20__两个年度州拨我县6项财政专项资金总额2039万元(20__年784万元、20__年1255万元),县财政局拨各乡镇1698万元(20__年343万元、20__年1355万元,不含农业综合开发2项资金),各乡镇拨项目单位1484万元(20__年343万元、20__年__1万元,不含农业综合开发2项资金),实际到位资金2291.6万元(20__年774万元、20__年1517.6万元,含农业综合开发2项资金)。

20__年__州财政局拨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1万元,我县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粮食直补资金132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31万元已拨付使用到项目中去,余10万元待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210万元已全部拨付使用到项目。

20__年__州财政局拨我县良种补贴资金214万元,我县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粮食直补资金222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综合直补资金269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施到位(一折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225万元,由于资金拨付是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当年只拨付到项目使用42.6万元,余182.4万元待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168万元,也是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资金,当年实际拨付项目使用120万元,余48万元待拨;以钱养事资金157万元(属20__年指标,结转到20__年使用),加上我县配套493万元,共计65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各乡镇并实际使用到位(具体数据见附表)。

从自查的情况来看,20__年、20__年除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资金2项资金有剩余资金待拨外,其余4项资金均已拨付使用到位。资金都专款专用,没有发现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投向、贪污挪用、虚报套取资金等问题;财务管理较为规范,能够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办事;项目实施规模与申报规模能够相符,不存在因配套资金不落实影响工程建设问题。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通过本次对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自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惠农资金发放不够及时,有的上级资金当年已经下拨,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因素,到农民朋友手中已经是第二年了,时间跨度较大,不排除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因素存在(资金的迟拨上级、本级、下级均存在)。

(二)由于惠农资金的发安放采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基层财经所和基层信用社也存在衔接协调不到位的情况,有的是财经所已经将资金拨付到信用社了,但信用社有很多理由没有及时将惠农资金进行上折发放(如网络升级、名称有误等),还存在信用社将部分农民的“老贷款”、“自愿”购买的种木钟苗未付款抵交应得国家发放的惠农资金。由于我县山大人稀、

交通不便,很多农民为取应得的惠农资金,所花的费用甚至高于所得资金,建议以后发放的方式怎样多一些,主要是考虑到农民朋友的利益。(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资金的管理使用,要严格招投标制,程序到位,节约资金、严把质量关,充分发挥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县“三农”建设的效益。

(四)“以钱养事”资金要严格按照合同、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来严格考核发放,对那些工作不细致负责,农民不满意、还有“衙门作风”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严格奖惩挂钩。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水利水保 可持续发展 思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保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水利水保事业放在更加突出、优先的发展战略地位。以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为主的民生水利,以解决产业发展中水资源制约问题为主的生产水利,以生态恢复和水安全为着眼点的生态水利,是今后推进临猗县水利水保事业可持续性发展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临猗县水利资源概况

临猗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三角地带北沿,地理坐标:东经110°17′30.7″"~110°54′38.9″,北纬34°58′52.9″"~5°18′47.6″。东南与运城市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孤峰拱秀与万荣县相连。黄河流经该县河段全长29公里,据龙门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为19512.2立方米/秒,是本县的主要客水资源。涑水河在该县自东北向西南流过,流经楚候、猗氏、牛杜、嵋阳、庙上、七级镇6个乡镇,在七级镇王肖村境内流入永济县境内,流域面积985.44平方公里,全长44.44公里,该河多年枯竭,已成为全县主要排污及泄洪道。截止2008年底全县目前水利设施主要有7个万亩以上引黄电灌站,153处小高灌,3086眼灌溉水井,有效水地面积达93.825万亩,其中黄灌面积64.77万亩,井灌36.42万亩,纯井区有机井2123眼,有效灌溉面积29.05万亩。节水达标面积为45.225万亩,其中管灌31.305万亩,渠道防渗7.965万亩,喷灌5.295万亩,微灌0.66万亩。

根据本县气象站1957~2008年记载的资料,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84.2毫米,最大降水量849.8毫米(1958年),最小年年降水量276.5毫米(1997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078mm,最大年蒸发量为2233.4mm,为全年降雨量的4.4倍。时空分布很不平衡,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县份,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9945.1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为6108.6万立方米,一般年份地下开采量为9400万方,最高年为12321万立方米,全县人均资源占有量为17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456方的1/3,是全国人均1750方的10%,全县年工农业用水总量近年来多大15000万平方以上,其中 临猗县1000多万方左右为农业灌溉。

2.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全力推进全县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从临猗的县情和水事业发展的现状看,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必须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策略。根据临猗县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紧紧围绕“温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中心,坚持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逐步减少地下水使用量,以地表水资源代替地下水资源为主线,着力推进以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为重点,在井灌区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小型灌溉泵站改造工程。

2.1实施“四位一体”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水利

从长远看,临猗县必须坚持生活、生产、生态并重的原则,着眼解决民生问题、产业发展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水利水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但考虑到临猗水事业建设已取得的巨大成效,目前应把生态水利放在全县经济社会的大盘子内重点考虑,把农村新能源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河道加固和河道治理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生态水利建设。一是实行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随着打井设备的改进和掘进技术的提高,人们不再饮用池塘水,池塘逐渐失去原有功能,而成为蓄积雨水的场所,再加上管护不到位,池塘面积不断缩小,池深变浅,渗漏加大,所蓄雨水越来越小,并且周边环境杂草纵生,作用越来越小为了合理配置水资源,利用好天上水,充分发挥雨水的作用,对现有池塘进行更新改建,其作用有如下几点:一、充分蓄积雨水,适时进行雨水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二、蓄积雨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三、在改建的同时,还注重周边环境的改善,使之成为群众键身强体,文化娱乐的场所,成为美化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在季节性、区域性水贫乏的农村,普遍推广节柴改灶工程。在平川和河谷下游水资源充足的农村普遍推行农用沼气工程,尽可能减轻农民生活对资源的依赖性;二是把病险水库排险加固、库河道清淤和流域植被修复有机结合,加强现有河道防洪抗旱能力建设,堤坝植被恢复,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四是在新农村改貌工程中,优先建设排水排污工程,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对农村全部地实行水保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地水质建设。

2.2坚持“小型、多样、分散”方针,继续加强民生水利

要继续抓好以解决人畜饮水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民生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两级应把民生水利放在首位来抓。投资规模小、投资周期短,管理成本小、管理方便,服务区域小、受益农户相对集中为主,安排项目规模;二是水利设施形式多样;三是水利设施在布局上尽可能分散,惠及全部生活用水贫乏的村落。对地处坡源、丘陵、高山的季节性、区域性生活用水贫乏的人居分散自然村落,应以集雨井、集雨池塘和水窖为主要形式。对地处流域中下游、人口相对集中的沟道、平川地的村庄,应主要采取渠系配套的办法,建设人畜饮水管网。要适应小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用水需要,加大自来水工程建设力度。从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出发,从解决平川地带水质污染带来的生活用水安全问题出发,在五到十年之内,临猗民生水利突破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川地带和小城镇区域内的自来水工程建设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农村的生态小气候,优化了生态环境。

2.3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跟进生产水利

临猗的县情决定,应把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放在基础性地位常抓不懈。要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推进水利事业建设。一是要把现有小水库、山塘涝时蓄水、早时供水的两大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排险加固清淤的同时,切实抓好供水渠系配套和管护工作;二是在平川地带加强节水喷灌工程建设,重点放在扶持果产业上;三是在旱源、山谷、丘陵地带和流域上游重点抓好集雨设施建设,包括池塘、集雨井等;四是要适应产业发展状况,因产业而宜、因地制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要适应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在工业园区和牧业小区加强污水处理和生态净水项目建设,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上必须考虑水资源保护。

三、坚持公益性办水利方向,不断探索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机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要大力推进水利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积极争取国家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水利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要鼓励群众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增加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加快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型水利工程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 滞后等问题,得到明晰产权,明确职责,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水利管理改革,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协会,从工程建设就着手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切实加强工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在投入上,应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以国家项目投资为主,以村集体投资和农户投资为副,特别是在农民自筹上坚持一事一议原则;二是对于水利设施管护应区别对待,特别对于现有重点水库、池塘和农村集雨池塘不能承包经营,更不能一卖了之;三是在水利资产整合上,不应盲目追求当前利益。

参考文献:

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地区;新农村;工程建设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水库管理效果不理想,工程设施老化等,造成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不善,为有序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便少不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为此,本文结合贵州省实际,首先论述农村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所暴露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行性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便于提高管理效果。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资金相对匮乏

贵州农村地区小农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由于建设的标准低,运行时间长久,设施老化严重,导致配套及节水改造的任务相当繁重。在水利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建设资金的拨付同实际需求相差巨大的现象,资金的缺口不利于工程整修、改造的深入。

1.2 建设组织形式欠健全

就当前而言,贵州地区小农水利设施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有一部分是政府主导修建的,还有一些是农村居民联户自行组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单一,既有国土机构的,也有水利部门的;规划方案五花八门,缺乏一致性。另外,重复性建设,多头建设的情况加剧了农村小农设施的健康发展。

1.3 工程管理的责任不明晰

在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农村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便不再充当小农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农村居民分散化经营及小农设施集体获益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除此以外,负责小农水利设施管理职责的机构历经多次改革,由于水费的收缴率低,导致乡镇级水利员工的费用缺口较大。另外,水户协会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管理面极为有限。这些因素均致使工程管理的主体缺失,责任不明晰,权责不统一。

1.4 农民自筹能力低下

贵州省是农民人口输出大省,去外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数量较多,使农民投劳折资的投入力较低下。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而基层民众由于对一事一议的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的感知较困难,造成一事一议难以获得成功,商议事项的效果较差。

2 强化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建立健全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充分地激发农村居民投身于小农设施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可尝试运用“以奖”及“先建设后补贴”的激励模式。

首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改变由财政部门投入资金后正式建设的传统做法,改为依照小农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修建标准等开展适度奖励的方案,推行多建多奖的原则,激发投劳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动性。其次,依照初期施行、竣工验收、按效补贴的策略,调动和激发农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的自主性。

2.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编制方案

要牢固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项施行的原则,妥善编制水利建设方案。在规划编制的初始阶段,需充分发扬民主管理的形式,号召广大农民建言献策,提升规划方案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可靠性,组织农田水利专家对方案进行合理论证,通过进一步整合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的、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促进管理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方案一经编织成功,便成为项目安排的可靠依据,也构成农民出劳出资的有效条件,需严格依据方案的要求,发挥相应功能。

2.3 加强水利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对于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部门,要严把审查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工程团队进行建设,以便于保障水利设施的品质。开展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必须秉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避免经不正当关系而出现承包问题,还需开展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2.4 建立多元、平稳的水利建设投入体系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项目建设,必须有赖于资金的整合与优化,加强对资金规划的统一、搞好项目控制,以项目带动资金的整合与有序利用,将土地的开发、农业综合性开发等专项运用在水利项目建设的资金合理协调、统筹运用。

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财政部门应有所侧重地强化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补贴,形成稳健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不断地引领群众搞好小农水利设施的建设,另外,可增加纯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搞好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正视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为农村的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国新;岳磊磊;薛亮;张翔.安徽农田水利工程投融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