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短篇小说集

经典短篇小说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短篇小说集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1篇

[摘要]作为当代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女作家之一,林宝音在新加坡国内外享有巨大的声誉。林宝音用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描绘了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人生百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反映了新加坡英语文学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是新加坡英语文学的一个缩影。学习和研究林宝音的文学创作,对于我们了解新加坡文学和新加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英语女作家;林宝音;小说创作

一、前言

作为当代新加坡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女作家之一,林宝音(Catherine Lira)在新加坡国内外享有巨大的声誉,林宝音用自己独特的、辛辣的讽刺笔调描绘着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人生百态,亚洲周刊评论林宝音时,认为她是“新加坡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和“新加坡最好的作家”。

二、生平背景

林宝音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大家庭中,这个家庭有总共14个孩子,其中有4个男孩和10个女孩,林宝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她的父亲是来自于中国福建省的第三代华侨。林宝音的祖母、姑姑和母亲都很擅长讲故事。林宝音后来回忆认为:“我很可能是从我母亲那里遗传了喜欢讲故事的爱好。”在林宝音自己看来,她是一个喜欢听故事、早熟的聪明孩子,满脑子的奇思妙想。事实上她是个闲不住的孩子,“经常在邻居家敏捷地窜进窜出,因而经常会无意听到一些大人谈论的奇闻异事。我对那些事情很感兴趣,凡是我听到的我都会记下来”。有时候她甚至会跑到当地的大烟馆里去玩,所有的这些经历在后来的她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反映。

在林宝音开始入学的时候,她的家人将她送进了当地的一所英文学校。从此以后英语成为林宝音的主要的写作语言。在小学毕业之后,林宝音在当地的一所英文学校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在那里她以凯瑟琳(Catherine)作为自己的英文名字。在她的中学时代,林宝音对于写作情有独钟。1959年中学毕业之后,林宝音进入到著名的“自由学校”(Free School)进行大学预科的学习。在那里她参加了当地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写一些和日常生活有关的文学评论,有时候也写一些短小的诗歌。两年以后,林宝音进入位于吉隆坡的马来亚大学学习,并且于1964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士学位,后来又先后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语言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林宝音全家从马来西亚移民到新加坡。她曾经在很多的新加坡学校担任过教职。1979年林宝音进入新加坡教育部主管的课程发展协会的英语语言文学部门工作。1988年,林宝音在位于新加坡的东盟语言中心担任教职,负责教授语言学和语法等课程,并且指导硕士研究生。

1992年1月,在林宝音即将满50岁的时候,她辞去了所有的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写作,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三、创作综述

在3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林宝音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以及两本诗集和大量的政论。虽然她的诗歌和政论也很有名,但是毫无疑问,小说代表了林宝音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从创作时间来说,林宝音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

1、前期的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集《小小的讽刺:新加坡故事集》(Little Inonies:Stories of Singapore),是林宝音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林宝音文学生涯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集1978年首次出版,首次印刷就销售出了3000多本,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成绩了,后来这部小说集又多次在新加坡国内和国外出版。至今在新加坡的当地书店,这部小说集依然是书架上推荐的畅销书之一,可以说是新加坡英语文学出版史上的一个传奇了。如今这部小说已经成为新加坡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某些作品已经被选入新加坡学校的英文课本,作为学生阅读的范文,与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传世名作一起被学生学习,由此可见这部小说集在新加坡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第一本小说集取得成功后,林宝音在1980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雷公和其他的故事》(or Else,the Lightning Cod and Other Sto-ries)。小说主题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脆弱的关系,在小说集中,林宝音对于华人移民的某些传统风俗,例如迷信等进行了讽刺。

在随后198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他们一定会回来,请温柔的领他们回来》(They Do Return…But Condy Lead Them Back),作者延续了以往的风格,继续对于超自然力给予关注。这本小说集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些经历。林宝音对于这部小说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像我这样的人,使用英语比使用汉语更加舒服,特别是我们在对于一些迷信的现象进行嘲笑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华裔,总有些来自于传统迷信的恐惧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即使是后天的教育有时也无法改变。”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哈代 《托马斯·哈代全面评论导读》 杰弗里·哈维    

    《托马斯·哈代全面评论导读》(The Complete Critical Guide to Thomas Hardy)是英国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推出的《英国文学全面评论导读》(The Complete Critical Guide toEnglish Literature)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英国文学全面评论导读》是对英国文学史上经典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评论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原版系列丛书,一本书介绍一个作家,对该作家的生平、写作和各种不同方法的作品评论进行客观的综合性介绍。该丛书反映了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成就,并设法使读者能接触到作家的全部作品,《托马斯·哈代全面评论导读》出版于2003年,在哈代之前已经推出的作家有:贝克特、勃朗宁、乔叟、约翰生、劳伦斯、弥尔顿、蒲柏,哈代之后推出的是查尔斯·狄更斯,并将继续推出英国文学史上其他经典作家。《托马斯·哈代全面评论导读》由英国雷丁大学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 in English at theUniversity of Reading)杰弗里·哈维(Geoffrey Harvey)所着,全书共分3章。第1章“生平与背景”(Life and Contexts),以哈代的事业发展为纲,从乡村童年生活开始,到建筑师学徒,从伦敦的都市生活,到返回家乡专事文学创作,从诗歌到小说再到诗歌,从事业的起点到事业的巅峰,直至生命的终点。其间贯穿叙述了对哈代创作发生直接影响的生活中的事件以及哈代的婚姻和情感生活,揭示出哈代的生活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清晰具体地指出了哈代创作的素材来源。第2章“作品”(Work),涵盖了哈代创作的所有门类,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以及由哈代第二任妻子弗罗伦斯(Florence Hardy)署名实则由哈代授意和参与创作的《哈代传记》(TheLife and Work of Thomas Hardy)。第3章“评论”(Critieism)客观地介绍了历代评论家运用各种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哈代作品所进行的各种评论。笔者以为,《托马斯·哈代全面评论导读》涵盖了作家的生平、创作和作品评论,是一本全面研究哈代的综合性参考书,其显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章、节标题清晰明了,便于查找。全书共3大章,标题分别为“生平与背景”、“作品”和“评论”。大章标题简短,将作家的生平、创作和作品评论清晰地呈现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体现出学术着作的朴实性和学术参考书的便捷性。各章的小节标题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晰性。对于哈代的生平,一般哈代研究专着并不详细划分小节,而只是对哈代的人生经历作粗略而笼统的介绍和交代。本书第1章“生平与背景”却含有12个小节,小节标题或是哈代事业发展的转折点,或是对哈代创作发生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或是其经典作品的创作和影响,如:“学写小说:康沃尔与爱情”(“Apprentice novelist:Cornwall and love”),“《远离尘嚣》:荣誉和婚姻”(“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fame and marriage”),“爱玛之死;迎娶弗罗伦斯”(“Emma’s death;marriage t0 Florence”),这样的小节标题对介绍哈代的生平和创作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体现出编着者的独具匠心。第2章“作品”有6个小节,哈代一生发表的14部长篇小说被分列在“重要的”(“Major novels”)和“不太重要的”(“Lesser novels”)两个小节标题之下,“短篇小说”(“Short stories”)和“诗歌”(“Poetry”)各为1小节标题,另外2小节标题为《列王》(Dynasts)和《哈代传记》(The Life and Work ofThomas Hardy)。这样,哈代的所有作品除短篇小说和诗歌以创作门类为标题外,都直接以作品名的形式出现在本书的章、节目录里,读者查找相当方便。第3章“评论”分为9个小节,主要以各种不同流派的批评方法为小节标题,如:人文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等,清晰明了,有利于读者完整地把握哈代作品评论的全貌。 

    其次,明确指出哈代创作素材的来源。《托马斯·哈代全面评论导读》虽然将哈代的生平、创作和作品评论清晰地分为3大章,但各章的叙述并不像传统文学史着作那样将作家的生平概况、作品及作品评论截然分开,而是在叙述哈代的生活经历和一些重大事件的同时,指出哈代某部具体作品、具体人物或者具体情节的素材来源,向读者展示出哈代的创作与其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贯穿全书,尤其体现在第1、2章。如:第1章第1小节“乡村童年生活”(“Rural childhood”)中的一个段落先叙述了在等级森严的维多利亚时代,家境拮据的小哈代受到父亲的雇主、无子嗣的雇主夫人的喜爱,并因此瞥见贵族阶级的优雅生活,然后很自然地指出这段经历为托马斯·哈代日后第一次尝试创作小说《穷人与贵妇》(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提供了“阶级主题”。众所周知,“阶级主题”是哈代一生创作反复表现的主题,了解这一主题的素材来源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托马斯·哈代的作品。 

    第三,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是“全景式”的哈代创作评论。本书不同于以往任何只就作家部分经典作品进行评介的哈代研究,而是涵盖了哈代一生所创作的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和传记在内的所有门类的作品,尤其是被一般哈代研究着作所忽略的哈代短篇小说。哈代一生所发表的14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被作为标题在第二章“作品”(“Work”)中列出,获得一定篇幅的评介。本书虽然没有对哈代一生所创作的47篇短篇小说全部列出评介,却从主题上对收入这47篇短篇小说的4个短篇小说集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2篇短篇小说进行了简要的评介。对于哈代评论,除了传统的批评外,本书着重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哈代及其作品的各种现代主义的批评方法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梳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哈代被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悲剧作家,通过其虚构的“威塞克斯”(Wessex)艺术地再现了英国农村社会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袭下逐渐消亡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美各大学里英语研究的不断兴起和兰瑟姆《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1941)的影响,哈代评论出现了很多新方向。基于文本细读、排除其它学科影响的批评方法与指向社会历史研究的批评相抗衡。60、70年代,人文形式主义被用来分析哈代作品中个人主义的价值和有机社会的完整性;70年代,结构主义被应用到哈代研究中,试图找出有助于综合理解哈代全部作品的隐藏在哈代各单个作品中的共同结构。80年代,欧美各大学的文学研究有了更为激进的进展:结构主义让位于后结构主义,作为研究焦点的文本的稳定性受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挑战;心理分析和批评被注入新的生命,女性主义也开始凸显起来。哈代的文本成为这一时期各种理论运动付诸实践的范本,批评方法呈现出丰富而激进的多样性。90年代的哈代研究方法更为广泛,主要基于拉康的心理学理论、詹明信的理论,同时,女权主义理论依然对哈代研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这种“全景式”的评介和梳理有助于文学研究者和学习者全面了解哈代的创作及哈代作品评论,使《托马斯·哈代全面评论导读》成为可以被通读或随时查阅的好伙伴。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杜十娘;情节设置;情;色;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17-0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明代冯梦龙①的小说集《警世通言》②堪称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典范。这部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其奇巧而充满悬念的情节设置才是关键。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情节的设置可谓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这与作品的线索选择、铺陈和运用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三条线索分别是情、色、财。

一、情之从到神女

公子李甲人在京中,一味花钱享乐,迟迟不能凑足三百两,但他最终凭着杜十娘自掏的一百五十两凑齐了另一半赎金,从此杜十娘不再是青楼女子,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是杜十娘人格的转变:她已在人格上脱胎换骨,已不再被视作烟花女,而是一个秀外慧中,灵魂比外表还要动人的女人,而推动这种转变的正是杜十娘对李甲的真情,这真情一直存在,但久未现身,如今却一点点浮出水面。

十娘与李甲历经波折从青楼脱身,此后,名唤孙富的盐商对杜十娘色心徒起,经一番游说,李甲竟将她以千两白银卖与孙富,此处以情设景:杜十娘对于此事的反应,因情而生,这条线索在最大程度上控制着故事的走向。

情至深处,被出卖的杜十娘反而没有哭闹和哀怨,当大家都以为她遵从了命运安排时,杜十娘怀抱百宝箱投江,这一刻所有蓄势待发之情犹如千丝万缕般地紧密交织,这里有读者的怜惜之情、看官的悲愤之情、孙富的奸色之情、李甲的凉薄之情,而将这情总归起来的,便是杜十娘追求人间真爱的赤诚之情。在这世情描绘之下,杜十娘由一位多情的变成了司掌人间真情的神女。

二、色之从痴心人到负心汉

其实十娘与李甲的人生观与爱情观从根本上是南辕北辙的。李甲对十娘的感情里色的成分居多,虽然孙富可以说是色的代表,可相对他明显而表面化脸谱式的“色”,李甲隐伏在作品里,并推动故事走向的“色”才是最根本的。

李甲不是一个后门登徒子的形象,反而是“俊俏脸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③但李甲存在骨子里还有软弱,他血液里流动的封建因素和他出身官宦的家庭背景使他无法对青楼女子杜十娘产生至纯至美的爱情,他对十娘的感情,可以被定位成存着的阶段情,而这阶段性,可以由任何利害关系决定。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让李甲由风光到落魄,而他对十娘的感情深浅也一次次地显露。在为杜十娘凑钱赎身时,李甲的懦弱无能非但与十娘产生对比,面对同乡柳遇春④的侠肝义胆,他更是相形见绌。

关于李甲的结局,小说设置为人财两空,郁郁而终,这样的设置应该是基于李甲这个人物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他代表这黑暗的封建势力,是迫害杜十娘的元凶;他也在这场爱情悲剧中承受了伤害,因此他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三、财之百宝箱有价情无价

这篇小说的情节称得上奇巧却并不复杂,但作为重要线索的“百宝箱”这一悬念的设置却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在作品中,百宝箱被描绘成一个“描金文具”,出场三次,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前两次增设悬念,最后深化主题。

百宝箱的第一次亮相,是在众姐妹送别杜十娘之时,“描金文具”、“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⑤,这时百宝箱尚未引得多少关注,及至李甲为旅费所困,杜十娘取钥开箱,从中拿出银两,此时文具盒的神秘感进一步加强。在整个故事的部分,文具盒以百宝箱的真身呈现在世人眼前:珠宝、玉器、奇珍古玩、未能估价。

小说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了“描金文具”百宝箱的真身,这已不仅仅是对悬念的揭晓。百宝箱作为这篇小说的重要线索,最终也昭示着杜十娘的内心,昭示着整部作品的主题:百宝箱里固有无价百宝,但比百宝更可贵的是一个女人对人家真爱的追求,对崭新生命所怀的希望。百宝箱这条线索最初是增设了悬念,但最后的任务是通过衬托来表现杜十娘对爱的追求,对尊严的捍卫以及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

注释:

①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汉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其作品强调感情和行为。代表作品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②话本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与冯氏的另二种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③摘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第三节。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4篇

摘要:明末短篇小说集《型世言》在神魔小说的篇章中塑造了独特的妖怪形象,本文试从妖怪形象的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以及对《西游记》神魔小说的继承方面分析《型世言》中的妖怪形象。

关键词:《型世言》;妖怪;《西游记》

《型世言》是明末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湮没四百多年后,重新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古代小说的一枝奇葩。《型世言》是一部“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的小说,属世情小说,涉及忠义、公案、婚姻、节孝等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涉及到妖怪的神魔小说,其中有第三十八回“妖狐巧合良缘,蒋郎终偕伉俪”,第三十九回“蚌珠巧乞护身符,妖蛟竟死诛邪檄”,第四十回“陈御使错认仙姑,张真人立辩猴诈”。《型世言》中的几篇神魔短篇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变化,本文试从小说的“妖怪”形象分析入手,探讨相关问题。

一、妖怪形象的文化内涵

妖怪形象本来是古代人们对大自然中出现的怪异、可怕、无法理解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理解。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妖怪形象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妖怪形象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意蕴。

(一)社会意蕴

妖怪常常作为敌对的、邪恶的力量出现,它们常常站在人神的对立面,为了个体之私利,为所欲为,残害人类。但是,在《型世言》神魔小说中,妖怪也有与人为善的一面,并不危害人类,甚至于帮助人类,表现出妖怪形象的复杂性。第四十回中的猴精形象具有复杂性,她的身上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在传统文化中,妖怪一直被认为是恶的化身,他们残害人类,为所欲为。但是在《型世言》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妖怪的形象发生了某些变化。晚明时期,官方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文化走向僵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被人们视为异己力量的妖怪身上的异质文化因素就被利用起来,历史地担当反主流文化这一任务。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试图维护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同时,作者也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作品中展现出晚明社会的千奇百态。

(二)哲学意蕴

妖怪形象除了具有深厚的社会意蕴,还有深刻的哲学意蕴。神魔小说无不“以编幻述奇为能事,形形的仙佛魔怪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或重点描写对象,即使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会变得亦人亦神,或亦人亦妖”,塑造了一批经典形象,它象征着神魔的标志性符号。《型世言》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或偶尔出现,或作为陪衬,与前期的神魔小说主角地位相比,已经是配角。三篇小说中,蒋日休、夏尚书、帖木儿、陈御史都占据了巨大篇幅,而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地位向人情故事倾斜,成为神魔的标志符号。在第三十八回中,大别山妖狐的故事只是整个故事的一段插叙。妖怪形象虽然只是配角,但是妖狐、蚌珠、妖蛟们神乎其技,为故事增加了一层神魔的奇幻色彩,也使故事更加曲折。

二、妖怪形象的文化功能

妖怪形象作为神魔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之一,具有文化功能,在表现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凸显惩恶劝善的主题

《型世言》是明末钱塘人陆人龙撰写的,其兄陆云龙作题、序、引并评。《型世言》以劝善惩恶、为世树“型”为宗旨,如评者在回末评和回首“小引”中所言:“纪之以为世型”,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树立,达到劝世教化的目的。三篇神魔小说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除了蚌珠之外,都被作者摆在善的对立面,尤其是妖蛟,更是恶的代言人。在小说中,人成为正义的一方,与妖怪相对立,他们降妖除魔,惩恶劝善。作者在这些人身上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如夏尚书是修治水利、造福一方的忠臣。作者让他们拥有战胜妖怪的神奇力量,寄托了作者正义战胜邪恶的思想,并希望通过对真、善、美的张扬,来恢复明末沦丧混乱的社会秩序。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型世言》中,妖怪形象在小说中叙事功能的作用逐步凸现,成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如第三十八回,小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叙述蒋日休对熊汉光女儿文姬一见钟情,后部分叙述蒋日休设计文姬发病,并为文姬医病,最后二人结为伉俪。大别山妖狐的出现,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曲折。妖狐相对于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事件的破坏者,但相对于后半部分,是事件的推动者,使故事情节曲折奇幻,生趣盎然。

三、《型世言》对《西游记》的继承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对神魔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型世言》中的三篇神魔小说在许多方面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型世言》在妖魔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

神魔小说中经常出现妖怪变幻成美女蛊惑人类的场景,《型世言》中,第三十八回妖狐变化成美女文姬蒋日休,第四十回猴精变换成美女蛊惑帖木儿。在《西游记》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故将《型世言》与《西游记》进行比照。《型世言》中猴精变化美女惑帖木儿的情景:“冰肌玉骨傲寒梅,淡淡霓裳不惹埃。坐似雪山凝莹,行时风送白云来。除却眉发,无一处不白。”《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化作美女惑唐僧的情景:“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悄,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秀。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两处场景对于美女的外貌的描写极其相似。

神魔小说中少不了出现一些妖魔打斗的场景,《型世言》第三十九回蚌珠、妖蛟之间的大战可谓异常激烈,《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打斗场面不可缺少。在《型世言》中,第三十九回里写前溪妖蛟欲贪蚌珠,妖蛟与蚌珠之间发生了一场激战:“乌贼搴旗,鼍兵挝鼓。……妖鳗飞套索,怪鳄用挠钩。”《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西海龙王太子摩昂与鼍龙怪两支兵马之间的一场激战:“虾与虾争,蟹与蟹斗。鲸鳌吞赤鲤,鲠起黄。”两方水族之战可谓异常激烈,描写生动有趣。《型世言》中,猴精先后变成美女、老妇人惑人的情节、蚌珠与妖蛟激战的情节,都与《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有相似之处,《型世言》显然受到《西游记》的影响。

《型世言》中的神魔小说塑造了独特的妖怪形象,妖狐、蚌珠、妖蛟、猴精,这些妖怪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身上体现了晚明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蕴和哲学意蕴。妖怪形象对于作品惩恶劝善主题的凸显,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晚明时期,《型世言》的创造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在妖怪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发展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胡胜.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总第124期).

[3]陆人龙.型世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5篇

宝玉随父遭流放,黛玉、宝钗相继病逝,妙玉历经波折后嫁与北静王……在80后合肥工业大学学生何恩情的笔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曹雪芹的80回之后,又展开了一段不同于高鹗式的故事。如今,这部30万字的《情续红楼》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是中国在校大学生首部《红楼梦》续作。

谁说80后就不能创造经典?何恩情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至于这部《情续红楼》到底是狗尾续貂,还是登高望远,且看读者评论吧。

2. 马原新作《牛鬼蛇神》《纠缠》 各界褒贬不一

著名作家马原停笔20年之后的“归来之作”《牛鬼蛇神》虽然问世已半年多,但围绕这部作品的争论从未停止:赞美者奉其为“里程碑式的杰作”,不满者认为这是马原水准的大倒退。而继《牛鬼蛇神》之后,马原又再次交出新的长篇小说《纠缠》,将刊登在《十月》杂志上。这部新作的叙事,马原综合了一些畅销书的方式,内容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只不过故事的背景一直在变。人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马原和他的故事。如果只活在过去的马原叙述中,那么收获的必将只有失望。

3. 王蒙新作将出版 称幻想天国常是通向地狱之路

王蒙一部“重读旧稿、悲从中来”的作品《这边风景》终于出版,填补了他创作链条上空缺的16年。从2012年开始,王蒙就已经转回小说创作之上,在《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了很多中短篇小说。与《这边风景》一起出版的,还有中短篇小说集《明年我将衰老——王蒙小说新作》,收入《秋之雾》《太原》《悬疑的荒芜》等七篇文章。

在评价这部作品的时候,王蒙说了这样一句话:“它使我在最最困难的时期回到写字台前,使我增加了写作的自信,使我相信,不论在什么形势下,生活不可摧毁,文学不可摧毁,世界不可摧毁。”仅此一句,相信就能激起你阅读的兴趣。

4. 南派三叔宣布封笔 称“扛不住了”

“我决定,以后不再进行任何文学创作活动了。我仍旧保有‘南派三叔’这个笔名,但不会以此进行任何创作,已经完成的但未出版的作品仍会出版。抱歉,我扛不住了。”南派三叔在封笔微博中开诚布公地说。有读者解读说,“完成的但未出版的作品”应是南派三叔正在连载的《藏海花(下)》。而“扛不住”是针对最近刚出版的《沙海》。

最近,南派三叔的现实生活如同他笔下的盗墓世界一样扑朔迷离。先后被抑郁症、家暴、离婚等阴云笼罩的“三叔”,想必此刻想写点什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吧。不过希望“三叔”别忘了,封笔归封笔,那些你曾经挖下的“坑”可要为广大书迷填起来啊。

5. 韩寒仿“沈从文体”段子爆红 网友竞相模仿造句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边城》里面经典的名言,经韩寒微博引用之后爆红网络,引发了新一轮“沈从文体”造句热潮。网友开始以“我……过……,……过……,却只……”的格式造句,学生、上班族、文艺范儿、苦逼青年等纷纷撰文,仿若沈从文附体。

又是一个仿××体。不过这一次,在韩寒的带领下,网友们的文学品位显然都上了一个台阶。希望这样的仿写体多多出现,也算为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出一份力量吧。

6. 梁晓声《返城年代》上市 称不再写知青题材

近日,著名作家梁晓声新作《返城年代》出版上市。出版方透露,该作品是梁晓声知青文学的封笔之作。谈及此次再出山创作《返城年代》,梁晓声表示,他在动笔之前也已下了决心,这是最后的和知青题材有关的作品。

知青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诞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文学类别。作为知青文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梁晓声宣布不再写知青题材也是情理之中的。毕竟时过境迁,经历过的人都已渐渐老去,而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与哀乐。

7. 130年英国主题书杂志《格兰塔》出中文版

4月16日下午,《格兰塔》中文主题书首发式在上海作家协会举行。这标志着这本来自英国、距今130多年历史的主题书杂志鼻祖正式引入中国。中文版首辑主题为“不列颠”,汇集了包括大卫·米切尔、A.S.拜厄特、石黑一雄在内的18位英国作家作品。形式上囊括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节选、纪实、游记散文,以及戏剧剧本、诗歌等,力图从各个方面反映英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这则消息对于热爱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的人来说,是极有可能引起肾上腺素上升的。当然,仅仅局限于外国作家也不是这本百年杂志的作风。据透露,从第四辑开始,杂志还会介绍中国一些主流和非主流的作家以及作品。

8. 2012年国民阅读报告:国人钟爱西游、红楼

在第18个世界读书日前夕,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外初步研究成果。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莫言、金庸、鲁迅、韩寒、琼瑶、老舍、郭敬明、曹雪芹、巴金、冰心。2012年中国读者最喜爱的十本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天龙八部》《红高粱》《蛙》《围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丰乳肥臀》。

综观这次阅读调查的结果,总结出几点来:1.四大名著不愧为中国的四大名著;2.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成功地影响了国民的阅读选择;3.希望韩寒和郭敬明能像老舍和巴金那样,长久地榜上有名。

9. 韩少功《日夜书》亮相海南书会:我是“被寻根”了

4月18日,作家韩少功的新书《日夜书》首发。新作《日夜书》是韩少功时隔十年之后的又一长篇新作。全书完成于2012年6月,修改了半年之久。韩少功说,这部新作是献给自己这代人的纪念,“中国的知青和‘老三届’都要60岁了,很多人都陆续退休了。所以我通过这部小说来做一个回顾,而且也正是合适的时候。”

一直以来,韩少功被称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却说,他只是写了一些文章而已,从来不用“寻根文学”这个词。这一点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因为决定文学的因素太多,如果仅仅为了归类而归类,那么就把文学的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10. 百座“网络文学之城”揭晓 上海超北京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