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示听的词语

表示听的词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示听的词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表示听的词语范文第1篇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认知语言学就是要分析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减少听话人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西班牙语中的连接词语提供了语句之间语义关联的线索,缩小了听话人的推理范围,具有认知语用上的制约作用。

连接词语是指在语篇中能够连接完整的句子、段落或语篇的词或短语,它们一般位于句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句子、段落和情节连贯起来。我们知道,西班牙语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特别多,不仅包括传统的连接词(conjunción),还包括起连接作用的副词、形容词、代词以及各种短语。现在常把这些词或短语统称为连接词语。在语法上,连接词通常分为并列连词(conjuciones coordinantes)和从属连词(conjunciones subordinantes),这表明语句中逻辑意义的主次。这类词语不仅包括y,o,pero, si等简单连词,还包括各种短语,如mientras tanto,tanto como。这些连接词语提供了语句之间语义关联的线索,缩小了听话人的推理范围,标示说话人或作者思路的来龙去脉,具有认知语用上的制约作用,因此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将它们称为“话语标记语”。从它们的作用来看,认识和掌握它们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对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以及写作与表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其地位上来说,缺少这些词则会文句不通,成为错句。再从使用频率来说,我曾做过粗略的统计,连接词语的覆盖率一般在语篇中占到百分之十左右。由此可见,连接词语是值得深讨和研究的。现根据它们所表示的认知功能简单分析如下:

1.并列和列举

连接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连接词语处于后一个事件或最后一个事件之前,事件的分量相当或前重后轻:y,no solo...sino también等。例如:

Era un hombre enamorado solamente de las artes,las letras y las curiosidades científicas.

2.内涵与排除

内涵指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添加或发展。表示“内涵”的连接词语有y,además de,tanto...como等。表示内涵的连接词语前后的内容都应加以注意。如以下例句:

Tanto Raúl como Arturo alzan los brazos.(Raúl和Arturo都举起了胳膊。)

Ni a su hijo ni al mío les gustan las películas de terror.(他儿子和我儿子都不喜欢看恐怖电影。)

表示“排除”常用的连接词语有salvo,excepto等。这类连接词语通常用在一个普遍的或一致的发展路标中的例外。例如:

No hay nada que hacer excepto esperar.(除了等待,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Fue todo el mundo, menos Julio.(除了Julio, 大家都去了)

3.时间与顺序

表示时间与顺序的连接词语是交际者思维道路上留下的非常重要的痕迹,它们如同语篇信息发展的路标,清晰地将话语信息排列出来。它们通常表示所连接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情景。表示“先于”的有primero,antes等;表示同时的有mientras tanto,en cuanto等;表示“后于”的有luego,después等。表示时间顺序的连接词语可以标志为同一时间发生的动作,之前或之后的动作,重复动作,动作的开始或动作的限制。例如:

La comida occidental es más bien individual.Se pide cada uno un primero,un segundo y después el postre.

Aquí en China se suele pedir unos platos fríos de entrada y luego se sirven los platos calientes.Al final se sirve la sopa.

这两个句子在分别介绍中西方上菜方式的不同的时候,就是靠表示顺序的连接词互相衔接,清楚地描述了上菜顺序。

4.原因与结果

这类连接词语表明上下文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表示原因的连接词语有como, porque等;表示结果的连接词语有así que,de modo que等。在信息的理解上,我们应该将重点落在这些连接词语之后的,尤其是“结果”这一部分上。例如:

Te llamé porque quería hablarte.

通常情况下,表示原因或结果的连接词语只能连接两部分内容来表示一种从属关系或复合关系;而在表示并列连接的时候可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段,例如:

Oye música,atiende el teléfono y dibuja.

在西班牙语中,连接词语同时还能起到标志谓语动词的时态的功能。原因从句连词如果是肯定的,那么从句动词使用陈述式;如果连词前面加否定词,则后面从句动词需要使用虚拟式。例如:

Lo hago porque quiero,no porque me obliguen.

5.比较与转折

比?^连接词是用来连接性质或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在程度上的差异。常见的比较连接词语有que, como 等,比如在短句中más gente que antes,tantos ciertos como errores;转折连接词表示所连接的事件与实际或预期结果不协调,或表示上文所说的话太过分或不全面,需要修正或承认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才比较符合事情的真实情况。表示转折的常用连接词语有aunque,ya que,pero等,例如:

Camina diariamente hasta su trabajo aunque vive lejos.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表示“比较”关系,则应明确前后两个相比较的东西;如果表示“转折”或“让步”关系,则应侧重转折后的内容。因此,后一个例句应把重点放在获取camina diariamente hasta su trabajo的信息上。

6.例证与解释

例证的意思即是所述部分对前面所述内容的举例说明;解释即是把前面抽象或较为难懂的描述用简单或具体的描述连接起来,表达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同义或同指。表示例证或解释的连接词语后面的所述部分乃是对前面所述内容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听话者可以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在查阅或快速阅读中如果已理解主要内容,则这部分内容尽可不看或快看。常见的连接词语有por ejemplo,es decir等。如例句:

Pueden tomar una cerveza sin alcohol,o bebidas blandas, como por ejemplo agua mineral,Coca-cola,Fanta o Kas.

7.概括与总结

所谓概括与总结,就是把前面已说过的话加以归纳,用简单的一句或几句话把要点概括出来。常用的词语有en fin,en resumen等。这些词后所叙述的内容是对前文的概括和总结,是语篇或话语的中心所在。也可认为是说话者思路结束的标志,从而使听话者有个整体印象。例如:

En resumen,la ciudad de Hangzhou es realmente encantadora.

根据以上所列述的西班牙语连接词语的作用来看,此类词语标示说话人表达语义的轻重所在。学习者应倍加注意这些词语前后的主题观点,抓住主要信息。若能从认知角度把握连接词语所传递的重要语用信息,听话者就会在心中进行一定预测,这样在信息处理时就会清晰地沿着理解的线索,从而更加自然流畅,继而达到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取较大的认知效果。

西班牙语中的连接词语就像作者或说话人思维上的路标一样,标明思路是如何一步一步行进的,信息是如何按照先后顺序组织起来的,命题线索是如何向前发展的,它们发挥着交际中的“语用信号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交际的认知角度来加以分析,从话语中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在翻译中,译者和听话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会进入最佳状态。

那么,连接词语的认知功能对于我们的翻译教学有什么启发呢?

一、听辨句子逻辑关系的训练

首先无论是叙述、论证、介绍,演说还是对话的话语类型,它们都有着各自特点的思维线路。例如在叙述文体或言语体中,其思维路线通常会沿事物发生时间线索叙述。因此,教师在翻译技能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即脉络思维。这里的脉络指思维的表达层次,也是思维发展的形式,一般表现为句子与句子或主句与分句的组合关系,正确听辨句内和句间的逻辑关系,是翻译人员理解句子以及话语的重要一步。西班牙语的句式比较紧凑,句子内部和句与句之间有大量的逻辑衔接结构(conección logical),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保证语言结构的完整性,也传达了重要的语义信息。因此,在基础阶段训练中,大多数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单个信息上,而忽视其中帮助“合成”整体信息的逻辑线索。在例句中:

(1)La economía está luchando,sin embargo,la Reserva Federal ha dejado los tipos de interés sin cambios.

(2)La economía está luchando,en consecuencia,la Reserva Federal ha dejado los tipos de interés sin cambios.

即使在句中的关键词都听懂了的情况下,学生如果漏听或者误听了逻辑线索词sin embargo,en consecuencia,仍然无法正确理解整句的意思。所以熟练掌握西语中的逻辑衔接结构是提高听辨西班牙语信息准确度的重要步骤。其具体方法有复述语篇内容和概括语篇内容等。在学生对其复述的过程中,需要抓住重要的表示逻辑顺序的连接词来重现文章内容,因为逻辑思维最表层的结构就是以连接词语来架构的。同时,在弄清脉络的时候还应对原语重心进行探究,句子的重心有时候也是有连接词语体现的。在复述或概括语篇内容后,学生实际上已经对原语信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而整合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动态地勾画说话者的路线图,是非常直观有效的做法。

其次大学本科翻译技能训练应围绕基本技能训练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应以具有明显顺序思维的叙述文体的原始材料为主,由易到难地让学生进行训练。

二、逻辑分层组块记忆训练

流畅准确的翻译离不开对原文信息的准确记忆。尤其在口译中,对译者短时记忆的能力要求很高,而口译时记忆信息主要有两种方法:逻辑记忆和形象记忆。其中逻辑记忆主要通过对语言信息进行纵向的逻辑分层和横向的细节组块,从而帮助记忆信息。那么,逻辑分层组块记忆法就是以原文的逻辑结构为纲,将散乱的信息点组合成较大的信息块儿,并利用关键词来加强记忆,这样对一整段话的记忆就变成了对几个关键词和逻辑关系的提纲式的记忆。例如关键词一,二,三;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简化逻辑关系和信息归类后,译员就能顺藤摸瓜地回忆起整段话的内容。逻辑联系词是连接关键信息的纽带,假如把关键词比作“珍珠”, 完整的信息是一条珍珠项链,那么逻辑连接词就是将零散信息串联起来的线条。

三、数字归纳法训练

所谓数字归纳法,就是对原文信息进行提炼和浓缩,归纳成有限的几个信息单元,并以数字+主题的形式命名和分组,以提高记忆效率。数字归纳法尤其适用于列举类或排序类信息。如说话人介绍城市的特色和招商引资的政策时,讲到该市“交通便利,劳动力众多,环境优美,同时政府吸引投资,在税收,土地,研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记忆这段信息的时候,可以把它归纳为“城市的三个优点+政府的四项支持”。在稍后的信息整合中按照这两大部分逐一复述或翻译。

四、笔记训练

表示听的词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类摘抄;朗读背诵;听;说;积累

本人长期在壮族农村地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深知壮族学生学习语文比汉族学生难,因为壮语则与汉语相差甚远,不管是从语法上,还是语音上都少有相通之处。而这些壮族学生大多都是住在偏远的山区,从小操的是壮话,很少用普通话交流,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岁时,才开始真正接触汉语,而这个时候,已过了学语言的最佳时机。没有很好的交流环境,所以往往学了数年都无法用普通话交流,即使交流了,也往往带有浓重的方言色彩,即俗话所说的“夹壮”。壮族学生不光是说不好普通话,据我校做的调查报告,他们在词语积累方面也比较薄弱。为此,为了提高壮族学生词语的积累,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分类摘抄中积累

壮族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汉语词语量贮存较少,再加上汉语的音、形、义比较复杂。而汉语词汇量多,壮族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词语分类,以便同学们进行分类积累。分类积累是学生知识的概括过程,既可提高脑库的容量,又便于学生记忆运用。这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小册子,分门类别,收集资料,进行摘抄,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学习。

1.1 汉语读音和壮语读音的区别积累。壮族学生说不好普通话,只要是壮话没有送气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我们可以制作表格,列出汉语拼音与壮语读音的区别表格,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分类出壮语没有的读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等。让学生分类积累,分类区别,摘抄成册。

1.2 同格式的词语积累。汉语词语同格式比较多,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格式给分类,如:

【AABB】类型的词语:例如:忙忙碌碌、朝朝暮暮

【AABC】例如:喋喋不休、鼎鼎大名 滔滔不绝

【ABAC】例如:挨门挨户、碍手碍脚 慌里慌张

1.3 细节描写的词语积累。例如:描写人物外貌的词、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表示喜爱、高兴、悲愁、惊恐的词)、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描写人物神态的词。

1.4 环境方面的词语积累。例如:描写春夏秋冬的词、描写风霜雨雪的词。

1.5 成语积累。积累有关学习的成语、有关人容貌体态的成语、寓言故事类的成语。

壮族学生在对词语的分类摘抄积累过程中,在大脑里就无形的积累了词语。我们可以分时间段进行,把它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老师跟随检查。只要抓住语文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得当,坚持积累,持之以恒,一段时间下来,相信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学,都会有一定效果的。

2.在朗读和背诵进行词语积累

壮族学生由于说不好普通话,经常被别人嘲笑,所以有些学生就懒得朗读或者干脆不朗读,他们越是不朗读就越说不好普通话,所以教师必修要求学生放声的朗读,培养他们的胆量。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就是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

针对壮族学生说不好普通话的特点,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范读,初中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范读时语气语态,学生都很容易模仿,而且还可以纠正他们平时错误的读音。朗读分为多种形式,有领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提高了壮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对规定要背诵的课文和片段,都应不折不扣地进行训练。背诵是促使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的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要任务是识记大量语言材料,这才能和词语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教材范文中的精美文章,光有反复朗读是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背诵,典范文章、精美段落,如《春》、《济南的冬天》、《岳阳楼记》等精美的文章大量烂熟于心,做到“腹中贮书一万卷”,就会自然知道话怎样说,词怎样用,文章怎样写。

3.在听说中进行词语积累

学生的语言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听中积累起来的,听的水平高低对语言积累有很大影响,怎样通过听来积累语言呢?

3.1 广泛地听,在多渠道的听中积累语言。要求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听,学校里听,还要在社会上听;不但要面对面听人讲话,还要听广播、电影、电视的语言;不但要利用条件听,还要创造条件听。变有声的语言的世界为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天地。

3.2 正确地听,在高质量的听中积累语言。①要认真听,这样才能听得清、记得牢;②要边听边记,不能听到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③要边听边想,将听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播放一段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完了之后,能说出其中的几个词语。或者是播放电视解说画面,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留意解说中使用了哪些词语和成语,在听完了之后,能说出其使用到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使用是否得当。

4.在说中积累词语

一个人说话时,必须借助词句等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将自己的思维成果快速转变成外部有声语言,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积累语言的目的。

壮族学生由于说不好普通话,在公共场合一般都不喜欢发言,上课也是沉默寡言的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与人交流也多是词不达意,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多创造机会给学生多说话,锻炼他们的胆量。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新颖的方法,开展多彩的活动。如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我们可以降低学生说话的难度 ,采用他们比较感兴趣能完成得了在练习。如成语接龙、抢答词语、填词造句、 睹物说词等这些词语游戏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在说话中积累词语的目的。

比如:成语接龙文字游戏,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如老师说出“常胜将军”,学生就往下接:军令如山--山穷水尽--尽善尽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谋…… ,老师说出“一马当先”,学生就接出“一”字开头的成语:一干二净、一筹莫展、一箭双雕”。每堂课前3分钟的成语接龙,促使学生主动课下就聚在一起锻炼,这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多看成语词典,做到有备而来,战无不胜。看着同学们手中常备成语词典四处游走,心中感到莫大的高兴。

表示听的词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看;概念域;历时演变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2

在“观看”类概念场中,“视”诞生于上古,《说文解字》:“视,瞻也。” 上古时期,表达“观看”这一概念的主要词语是“视”。如以下几个例子:

①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②民今方殆,视天梦梦。――《诗经・小雅・节南山之十・正月》

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④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孟子・万章下》

⑤太公往视,见蛟龙于上。――《论衡・奇怪》

但是,“视”在我们所调查的上古文献中并不都表示“观看”这一上位概念,由于其使用频繁,并受语境影响,所以常用于表示下位概念域的非上位概念。如以下几个例子:

①睨而不视。朱熹注:视,正视也。(正眼看)――《孟子・滕文公上》

②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阅读)――《论衡・纪妖》

③夫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观察,考察)――《论衡・问孔》

④率履不越,遂视既发。郑玄笺:皆能达其教令,使其民循礼不得逾越,乃遍省视之,教令则尽行也。(视察)――《诗经・商颂・长发》

随着词义的引申,“视”所表示的概念已超出了“观看”概念场,如以下几个例子:

①王懋乃德,视乃厥祖。孔安国传:言当勉修其德,法视其祖而行之。(效仿)――《尚书》

②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孔安国传:其所为,视民有利则用。(根据)――《尚书》

③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看待)――《孟子・公孙丑上》

④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处理,管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⑤初,叔向之母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其子皆谏其母。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女,敝族也,国多大宠,不仁人间之,不亦难乎?余何爱焉?”使往视寝,生叔虎。(照顾)――《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⑥夏,楚子庚卒。楚子使e子冯为令尹,访于申叔豫。叔豫曰:“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遂以疾辞。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楚子使医视之。(看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此外,“视”的组合性也比较强,在先秦文献中主要有“视听”“省视”“望视”“瞻视”“疾视”“视朝”“审视”“仰视”“达视”等组合词。其中“省视”表示的是“观看”概念场的非上位概念,“视朝”则已超出“观看”概念场范围。

我们对上古文献中的“视”表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出现次数作了如下统计,见表1。用于表达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用例占到整个“观看”概念场用例的比例见表2。

而用于表达“观看”类概念的用例占到全体用例的比例分别为:《尚书》69%,《诗经》53%,《左传》50%, 《论语》63%,《孟子》43%,《韩非子》74%,《论衡》8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视”在我们所调查的上古文献中已经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常用词。语义上主要用于表达“观看”类概念,而在“观看”类概念场中,它的主要职责也是用于表达上位概念“观看”。但由于使用非常频繁,其语义中已经产生了如“根据”“处理”等引申义。

中古时期的“视”表示“观看”上位概念的频率与上古时期大致相同,在我们所调查的文献中,《抱朴子》中“视”表示“观看”上位概念的比例为73%,而在《世说新语》中这个比例为69%,而在这两部著作中表示下位概念的用例则分别占到27%和31%。在“视”所表示的所有概念中,属于“观看”概念场的比例则分别为56%和70%。

“视”在这一时期更加频繁地出现词语组合之中,除我们在上古文献中看到的词语组合外,还有“占视”“顾视”“高视”“彻视”“熟视”“相视”“澄视”等。我们所调查的中古文献中“视”分别有44%(《抱朴子》)和39%(《世说新语》)的用例来自词语组合,相比于《韩非子》中的9%和《论衡》中的22%,其比例都有明显的提高。

在近古时期的四部文献中,“视”表示“观看”概念场的上位概念的比例略高,见表3。表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用例所占比例则如表4所示。

表示“观看”类概念的用例占所有用例的比例为《朱子语类》68%,《全元曲》56%,《金瓶梅》57%,《红楼梦》33%。

相比于上古时期,从中可以看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近古时期“视”所表示的“观看”观念场中的下位概念比例明显减少,而其他比例则与之前的数据基本持平。

在这四部文献中,相对于庞大的文本字数,“视”的使用频率急剧下降,且其用例的一半以上来自固定的词语组合,或前代引文。《朱子语类》中“视”的这种用例占其出现次数的43%,《全元曲》中占74%,《金瓶梅》中的这个比例是71%。如以下几个例子:

①而厉公无道如此,亦不得坐视。――《朱子语类・春秋》

②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一本)》

③据危阑,看浮屠双耸倚高寒,鳞鳞万瓦连霄汉。俯视尘寰,望飞来紫翠间。云初散,放老眼情无限。知他是西山傲我,我傲西山?――薛昂夫《双调・ 殿前欢・春》

④吃来吃去,吃的妇人眉黛低横,秋波斜视。――《金瓶梅(第十四回)》

⑤凡贾政这边有些体面的人,那边各各皆虎视耽耽。――《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从用例看,这一时期的“视”基本上只保留在书面语中,或是固定格式中的标本,缺乏作为常用词所应具备的活跃性。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视”只能作为语素出现在词语中,如“视力”“视线”“近视”“一视同仁”“探视”,而不具备独立成词的能力。“观看”这一上位概念由单音词“看”或双音词“观看”代替表达。

在整个演变过程中,“视”表现出两个特征:第一,在概念表达上,“视” 始终都未脱离“观看”类概念场,而且越来越集中于表达上位概念“观看”;第二,“视”单独成词的能力越来越差,直至现代汉语中,它只能以语素的形式出现在复音词中。

我们认为其中原因有二:其一,古人出于实际生活需要,在单音词盛行的时代便创造了许多单音词用于表示“观看”类概念场中的众多下位概念,如“望”“眺”表示“向远看”,“观”“察”用于表达“仔细看”,“窥”“伺”表示“偷看”,“睥”“眄”表示“斜着看”,这些词几乎涵盖了“观看”类概念场的所有概念,没有给“视”留下其他表达概念的空间;更有一些表达下位概念的词也在一定语境中表达上位概念,如“观”“顾”“睇”“盼”“觑”等。如以下几个例子:

①予若观火。――《尚书・商书・盘庚上》

②终风且暴,顾我则笑。――《邶风・终风》

③见人博戏,了不目眄。――《抱朴子・外篇・自叙》

④觑你凡人争是人。――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这样一来,“视”由上位概念转向下位概念的空间受到限制,也就很难出现大规模用于表达下位概念的用例。

其二,中古和近古时期的用例中,一些“观看”类概念场中的下位概念由另一个“观看”概念场中的词语与“视”搭配而成的组合来表达,如以下几个例子:

①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 ――《世说新语・方正》

②瞻视千里,知人盛衰。――《抱朴子・内篇・勤求》

③非洞视者,安能觌其形。――《抱朴子・内篇・论仙》

因为这些组合形式中专门有负责表达下位概念的词,如“孰(熟)”“瞻”“ 洞”,所以“视”只负责表达“观看”这个上位概念,这也就降低了“视”转为表达下位概念的几率。

参考文献:

表示听的词语范文第4篇

有一次语文测试,试卷上有一道题目:“把词语连成一句话,再加标点。”

故事认真地听讲林林 讲得非常好的同学们

佳佳小朋友写成了:

林林讲得故事非常的好,同学们认真的听。

老师打了一个红叉叉,扣了五分。佳佳小朋友心里挺别扭。后来,老师宣布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林林的故事讲得非常好,同学们认真地听。

同学们,你们能把的、地、得三个字区分开来运用吗?

金钥匙

的、地、得是有区别的。到底怎么区别呢?先来读下面的例子吧,读的时候请注意“的、地、得”后面的词语。

明亮的(橱窗)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蔚蓝色的(海洋)

飞快地(跑步)

静静地(坐)在窗前

太阳渐渐地(升起)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吃得(津津有味)

灯光亮得(耀眼)

高兴得(跳起来)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发现规律了吗?秘密在这里。

“的”后面的词语表示“什么”,如明亮的什么?(橱窗),绚丽多彩的什么?(广告),五光十色的什么?(霓虹灯),蔚蓝色的什么?(海洋)

“地”后面的词语表示“干什么”。飞快地干什么?(跑步)静静地干什么?(坐在窗前)太阳渐渐地干什么?(升起)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干什么?(点头微笑)

“得”后面的词语表示怎么样。吃得怎么样?(津津有味)灯光亮得怎么样?(耀眼)高兴得怎么样?(跳起来)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怎么样?(很开心)

同学们一定看明白了。原来区分“的、地、得”的用法一点也不难。我们还可以编一个顺口溜。

“的”的后面加名词,是什么,

“地”的后面加动词,干什么,

“得”的后面加形容词,怎么样。

学明白了以后,就去小玩吧里再走走吧!

小玩吧

(一)这里有一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请大家来当“医生”,给这些句子治治病。

1.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2.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3.月亮使劲的往上升,也许是月亮升的太吃力,也许是由于我在看,它怕羞了,脸儿红红地,真像小女孩脸上得一片红霞。

(二)难度加大一点哦,在括号里填写“的”“地”“得”。

1.焦裕禄出了许楼村,又急急忙忙( )向前奔去。他那顶棉帽子()耳巴忽闪忽闪

(),渐渐( )消失在茫茫雪海中。

2.月亮照进窗子来,茅屋里( )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 )格外清幽。

表示听的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词语辨析;能;会;可以

一、“能”“会”“可以”的使用偏误及其成因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考察对象,共收集“能”的使用偏误56例,“会”的使用偏误76例,“可以”的使用偏误27例。

      (一) 偏误类型统计

      综观这三个词语的误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1 漏用

      本来应该使用的,学习者却没有用,即该用而没用。如:

      (1) 能够让异性在不同教室里头分开上课,确实*在许多方面帮助学生们聚中(应该为“集中”)注意力。

      (2) 第二,孩子单一性别的相处,也*造成日后他们不晓得如何与异性相处。

      (3) 孩子也没有别人*依靠着。

      (1) 中“确实”后应加“能”;(2)中“也”后应加“会”;(3)中“依靠”前应加“可以”。

      2 误加

      本来不需要使用而误加上去,即多余。如:

      (4) 虽然我喜欢那种安静而优美的音乐,但我不得不能喜欢流行音乐。

      (5) 我很高兴我会说中文和我教我女儿会说中文的。

      (6) 通过利用当时的流行来可以做出流行的歌词、节奏等等。

      (4)中“不得不能”,“能”为误加;(5)中“教我女儿会说中文”,“会”多余;(6)中“来可以”,“可以”多余。

      3 误用

      这里仅指这三个词语本身之间的误用。

      A “能”“会”误用。如:

      (7)我觉得听流行歌的时候不能感到压力。

      B “能”“可以”误用。如:

      (8)所以能不喜欢,可是不必蔑视流行歌曲。

      C “会”“可以”误用。如:

      (9)我们可以成为好人还是一个罪犯都有父母的教育。

      4 其他

      包括“能”“会”“可以”与其他词语之间的误用以及不能确定具体为何种误用类型等情况。

      下面是这四类偏误的统计情况:

 

 

偏误类型

可以

漏用

数量

24

29

4

比例

43%

39%

15%

误加

数量

16

16

7

比例

28%

22%

26%

混用

数量

6

14

3

比例

11%

19%

11%

其他

数量

10

15

13

比例

18%

20%

48%

      通过上表的统计可以看出,除了“可以”误用的情况较为复杂,不仅是与“能”“会”之间的混用与其他词语,如“可能”、“好了”、“已经”、“应该”等词语也出现了混用的现象。其他两个词语“能”“会”混用和误用的情况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学习者对这些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即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情况下不该用,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这也为我们辨析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异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偏误原因分析

      1 教材的英文释义带来的迷惑

      田皓皓、Martin Symond(石明理)主编的《实用速成汉语》,对“能”的释义为“can (in the sense of be able to)”;“会”,“can (mastery of a skill)”;“可以”,“may,can (i.e. be permitted)”。暂且不说这种不同语言之间一对多的词义对应情况本身所存在的习得难度,作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的我们很清楚这三个词语的使用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以该教材中的例句为例,在“be able to”这个意义上,“我能不能用你的笔?”换成“我可以用你的笔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样,be able to 与 be permitted 之间的界限就被模糊了。在表可能的 will,shall 这个意义上,“他们什么时候会到?”换成“他们什么时候能到?”或“他们时候可以到?”都是可以的。由此看来,该教材中的释义并不能为学习者的习得提供有效的帮助。

      2 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

      “能”、“会”、“可以”三个词从习得的难度上来说应该安排在相对靠后的阶段,但是由于交际的需要,不允许那样安排,所以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这三个词都是作为甲级词出现的;二是在《实用速成汉语》教材中,这三个词作为语法点在第一册中就已经出现了。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汉语语感还不是很丰富,词汇也相对贫乏,因此也增加了三个词语之间的辨析难度。

      3 词语意义的丰富性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能”作为名词,一指能力、才干,二指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作为形容词,指有能力的;作为助动词,指能够。“会”一共分为四个词条:第一个词条,“会”作为动词,一是聚合,二是见面、会见;作为名词,则有7个义项;第二个词条,作为一是理解、懂得,二是熟习、通晓;作为助动词有三个义项,1一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二表示擅长,三表示有可能实现。此外,还有第三个和第四个词条。“可以”也分为两个词条:词条一为助动词,共有来年各个义项,一表示可能或能够,二表示许可;词条二为形容词,也有两个义项。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能“作为助动词一共有6个义项:①表示有能力或条件做某事;②表示善于做某事;③表示有某种用途;④表示有可能;⑤表示情理上许可;⑥表示环境上许可。“会”作为助动词有三个义项:①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某事;②善于做某事;③有可能。“可以”作为助动词一共有四个义项:①表示可能;②有某种用途;③表示许可;④值得。

      由此可见,无论是供汉语密语者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词典,这三个词各自的义项众多,而且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增加了学习者误用的可能性。

二、汉语母语者使用“能”、“会”、“可以”的情况

      (一)各个词类的全面考察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北京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每个词随机选取300个例句进行穷尽性地统计,其中“能”出现了名词和助动词两种词性,“会”有名词、动词和助动词三种词性,“可以”也有两种词性:助动词和形容词。下面将每个词的各种词性出现的次数及占总词次的比例列表如下:

词例

可以

 

次数

比例

次数

比例

次数

比例

名词

40

4.96%

355

64.7

 

 

动词

 

 

41

7.48%

22

44.07%

形容词

 

 

 

 

 

 

助动词

767

95.04%

152

27.74%

526

95.99%

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