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鸡胗是鸡的胃脏。鸡胗是帮助鸡进行消化的,由于鸡没有牙齿,常吞食砂砾储存在此,因为禽类使用鸡胗协同砂囊壁的皱褶及发达的肌肉来研磨食物进行物理消化。
鸡的营养物质大部分为蛋白质和脂肪。鸡肉中欠缺钙、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粗纤维,需要配合各种蔬菜水果食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国家层面持续推动,地方也难得地表现出极大热心。从省级到县、乡级,各级政府下发的分级诊疗文件不计其数。政策之风吹向全国每个角落,从北京协和医院到最偏远的乡镇卫生院,每一个公立医疗机构都在谈如何参与分级诊疗,甚至连互联网医疗企业也纷纷打出分级诊疗的旗帜。
分级诊疗为何成为医改重心,从9月国务院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以下简称“70号文”)一文可见端倪。该文件提出,从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可见,建立分级诊疗是一项涉及医改关键领域的多维度系统工程。国家试图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为抓手,系统推进医改。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卫生计生委“分级诊疗事关医改成败”的观点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然而,政策提出的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吗?在现有条件下,分级诊疗真的可以走活医改“棋局”吗?
理想:构建分工协作机制
70号文强调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强基层的举措主要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事实上,对分级诊疗最热情的也正是基层医疗机构。以慢性病为切入点,实现医疗资源和患者双下沉,使基层医疗机构重新焕发生机无疑是分级诊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当前中国医疗体系面对的既不是过去整体上“缺医少药”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而是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医疗成本增高、大医院人满为患。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政策提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特别提出“严控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王虎峰认为这是分级诊疗工作的核心,对做好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分工合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是疑难病症能够及时收治,目前大医院的病种结构特征不明显,有相当部分的普通患者在大医院就诊。因此,如何将应该收的患者收下、应下转的患者下转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向下转诊是分级诊疗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制定适应分级诊疗的诊疗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病种目录,以患者病情为依据,该上转的上转,该下转的下转。”王虎峰说。
目前,双向转诊更多活跃于医联体、医疗集团、对口支援等医疗机构之间。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通过制定、落实入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原则,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
为保障分级诊疗体系建设,70号文和地方政策都对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出了要求。医保支付方面,各地主要推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价格改革方面,则主要是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
在王虎峰看来,分级诊疗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再调整和再平衡。要使分级诊疗逐步深入并能持续发展,就要把握好机制转变和利益平衡这个关键点,不断深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
现实:行政等级制是羁绊
政府试图以分级诊疗为抓手促进各项改革联动推进,而这些改革本身又成为分级诊疗的保障措施。看似矛盾,实际上指向一个原点:逐项解决好医改基础性问题。行业人士并不看好分级诊疗的前景,目前地方的探索多流于形式,因为诸多显而易见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认为,缺乏一支能够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守门人”队伍是制约分级诊疗的最大瓶颈。按照70号文所提出的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中国将需要27万~40万名全科医生,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全科医生不足8万人,尚有巨大缺口。
此外,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三级医院缺乏分流患者的动力。由于公立医院普遍需要依靠自身的运营来维持发展,对患者来者不拒。三级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人才以及品牌效应等方面具有一、二级医院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患者有很强吸引力。
对于目前多地实行的通过限制医保补偿资格和补偿比例把患者留在基层的做法,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效果非常有限。“首先,通过医保引导患者到社区首诊,不能改变社区没有好医生的事实。其次,在支付能力普遍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患者很可能直接放弃医保报销,全额自费去质量有保障的大医院看病,基层再怎么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也很难留住大部分患者。再次,一部分患者可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转诊单到医院看病,转诊成了走过场。”
对于政策提出的严控公立医院规模,朱恒鹏表达了同样的悲观。因为三级医院普遍财力充足,不需要财政投入也足够自行扩张。只要不用财政多投入,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积极性。
朱恒鹏认为,形成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在于,社区有患者信任的好医生坐诊,常见病、多发病不需要去三级医院门诊排队。但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基本没有这样的可能。阻碍好医生流向社区的根源在于医疗体系的行政垄断以及与之配套的行政等级制。中国公立主导体制下医疗资源配置的核心手段是行政等级制度。同一区域的医疗机构,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级别。级别越高,政府分配的资源越多,财政投入越多,设备越高端,政府确定的医生工资水平越高。同等水平的医学毕业生,进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差距巨大,退休后退休金差距巨大。
不同花有不同寓意,相对的干花也是,下面列举三种干花例子:
1、水仙干花坏爱情运,水仙,在风水命理学中寓意着爱情,在家中摆放一株水灵灵的水仙花能招得不少桃花运。但是水仙的干花效果则完全相反了,因为干涸的水仙没有光泽和生机,得不到爱情运的眷顾,在家中摆放的话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生活,单身的家庭成员也难以找到心中的另一半。
2、海棠干花阻事业运,如果家中有成员刚刚参加工作或是准备升职发财,家中也不能随便摆放海棠的干花。因为海棠主财,寓意大富大贵,而干花的海棠则相冲了它原本的风水,假的海棠自然对应假的财富,迟迟不见升职或是有小人阻碍着你的事业运发展也极有可能。
3、迎春花干花克健康运,迎春花的花语是喜庆吉祥,健康长寿,但它的干花在五行中属木,不利于命理学中的长寿之运,所以家中不能随便摆放迎春花的干花。不仅会克制健康运的增长,对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也有影响,增加了生病的概率,对痊愈康复也有一定的阻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18-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院面临市场的挑战 ,急诊科作为医院最前沿的医疗阵地 ,是医院参与竞争的第一个窗口 ,因此对急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急诊护士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 ,还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急诊护理工作。
1 急诊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
1.1 急诊工作特点 随机性强 ,患者多,病情多变,经常会有积极抢救但仍死亡现象等认为。一个患者的死亡比一整天处理危重患者,但没有死亡发生,对护士心理的影响大的多,急诊科突发事件多,意外死亡频率高,垂死和死亡现象是造成护士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护士在危重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情感反映,即对悲伤、生离死别的替换感受,会造成护士精神上的压抑、强迫或恐惧心理。
1.2 工作负荷过重 应急状态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急诊科护士经常处理情况急、变化快的危重病例,对工作量和服务对象情况难以估量,随时处于应急状态,长次以往,必然会对护士的身体心里造成影响。
1.3 护患间认识冲突 急诊护士每天所面对的患者角色各种各样,对护士的要求、护理工作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患者地位、文化修养、个性的不同,对护理工作的期待和要求不同。患者和家属普遍存在急躁、忧虑等不稳定情绪,一到医院就希望得到迅速处理,这时如果护士忙于抢救危重患者,而无暇顾及其他患者要求,又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冲突,从而导致护士心里失衡。
2 急诊护士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
2.1提高心理素质,注重护士自身素质, 协调好护患关系:保持健康心态,学会并合理应用职业应对技巧,学会用正确方式宣泄不良情绪,放松心情,排解压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学习与家庭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每天以良好的心态来适应工作环境。更需要注重自身素质提高,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心里素质,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具有明锐的观察力,要做到沉稳、准确、利落,有较强应变能力,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减轻工作压力。
2.2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重视自我护理意识,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急诊科护士工作繁重且经常处理急症病例和危急情况,工作程序不规律,加之三班倒工作导致生活无规律,使身体得不到调整。另外,患者死亡对护士的心理影响比每天处理危重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大得多,这说明心理压力的强度远比其发生频率产生的心理影响严重。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导致继发影响,使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认为自身工作中的很小失误或差错即会导致患者死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更易发生差错事故。这种紧张还反映在护士有不能应付工作的意识及自我价值受损害的感觉,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会导致精神崩溃。应教会护士经常监测自己是否有紧张症状,关键的指征是个人心情和相互交往方式的改变,如易受刺激、脾气暴躁、过度紧张、焦虑及感情脆弱;相应的生理变化包括:头痛、紧张、疲劳感、睡眠障碍、不能放松等。有以上症状出现,需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可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与关心自己的亲属、朋友倾诉,使自己的苦恼通过谈话得到宣泄。工作中得不到的满足可部分由业余活动来补偿,如参加娱乐活动、政治活动。另外,适当增加睡眠、调整饮食或改变一种发型、装束对某些人也十分有效。
2.3 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帮助护士建立工作的最佳心身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保护护士的自尊和自信。抢救室合理的布局、完善先进的抢救设备及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抢救成功的可靠条件。抢救人员的明确分工、周密的救护程序是抢救成功的第一保障。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管理者不应忽视正确的心理引导。当护士处于某种困境时,护士长应能及时发现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心尽力给予帮助和支持。
2.4 调整工作强度:合理安排班次,在护理人员相对较充足的情况下,设置双班,增加夜班、双休日、节假日护士的人员配备,各小组定期轮换。当护士感到压力过重或身体不适时,给予轮换或休假,通过更换环境使失衡的心理得到调节,疲惫的身体得到恢复。
2.5 帮助护士掌握护患心理沟通技巧:急诊科患者及其家属通常是初次来院,对医院的规定不了解,且热切希望耐心周到的救治服务,而急诊科护士把工作重点往往放于急性创伤或病情危急患者身上,无暇顾及对其他患者及其亲属焦虑心情的反馈,有时简化非急救护理程序也引起患者的不满。工作的繁重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不理解,导致心理不平衡,出现言行举止失常,并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紧张程度。应让护士懂得“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特点和作用。日常工作中的常规护理(即保健因素),一定要保证质量,做好了,患者没意见,稍有做不好,患者马上就会产生不满。工作殊的护理措施和心理护理(即激励因素),一般情况下不运用,患者并不会产生不满,但运用好了,对于预防冲突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作用。应了解不同情况下患者对护士的角色期待。要改善护患关系,应首先抓良好的语言训练,对只重操作、不重语言修养的护士应注意通过移情作用,诱导其在移情过程中体验患者的情感、心理及对护理人员角色的期待,改善服务态度;其次抓技术操作,重点为进修、实习、新护士的培训。
3 结论
急诊工作是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是所有综合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它为患者提供了优质良好的救治条件,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命质量,但随之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急诊护士心理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应引起管理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改善急诊护理工作环境,普及健康卫生知识,提供正确有效的预防知识,使急诊护士转变观念,减轻心理压力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形成一种学业务、强技能的良好氛围,融洽护患关系,对今后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向转诊;医疗卫生资源;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04-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而有效地利用卫生服务资源。使得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样一种医疗模式逐渐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该模式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进行上下级医院问的转院诊治,既可以保证患者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和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广大患者看病就医,有利于减轻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Ⅲ。本文就双向转诊模式在我院实行以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反应出的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继续实施和完善该模式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据住院单,并直接办理入院手续后,转入我院住院部进行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出院的患者的I临床资料240例,男130例,女110例,年龄22-65岁,平均(34+12)岁,其中,实施双向转诊模式前后患者各120例,实施前后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双向转诊模式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跟踪统计患者在出院后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其下属各卫生服务站情况,及之后的再入院率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sup)2(/sup)检验,以P
2结果
2.1双向转诊护理干预前后转诊率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双向转诊模式实施以后,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的120例患者中,有82例在出院后选择转回各自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接受医疗护理服务,转诊率为68.3%,较实施干预前的37例(30.8%)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出院后患者再入院率情况
对患者出院1年以后的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显示,接受出院后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因病再次人院率(22.1%)显著低于拒绝出院后转诊的患者(63.7%)。提示患者出院后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对其病情的控制有显著效果。
3讨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关乎生命与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大部分优质、先进的资源集中于大中城市,导致了基层医院的患者因为疾病治疗需要转往大医院时,由于种种原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为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在各方共同努力与探索下,双向转诊这一全新的诊疗护理模式应运而生。通过这一模式,我们可以与基层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形成省一市县一乡镇和社区相紧密结合的三级医疗体系,患者可以通过正规途径转往大医院。从而解决基层医院因设备、技术水平的限制解决不了的难题。同时,患者的病情在大医院确诊后得以控制或者慢性病患者经确诊后明确了治疗方案,或经手术治疗后的康复期患者,则可通过这一机制转回基层医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在这一模式下。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在大医院的住院康复时间及治疗费用,提高医院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服务于更需要的患者,而且能够使得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分布趋于更加合理。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完美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自双向转诊模式在我院开始实施以来,通过成立专门的双向转诊管理部门,制订双向转诊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并积极地加以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双向转诊机制的干预,患者在大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或者慢性病在确定明确的治疗方案后,转至各自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接受医疗和护理服务的患者比率为68.3%,较之这一模式开始实施前的30.8%,有了显著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